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文科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文科](https://img.taocdn.com/s3/m/65f00d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4.png)
荒漠化的概念
定义
荒漠化是指原本可利用的土地退化成无法养育作物和植被的沙漠和荒地。
形成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开采和不当土地管理等。
荒漠化的危害
1 生态环境
荒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物种灭绝、水资源缺乏、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
2 社会济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 生活质量
荒漠化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造成食物短缺、水源污染和健康问题等。
荒漠化治理的方法
植树造林
通过植树造林来恢复植被覆 盖,抵抗土壤侵蚀和改善土 壤质量。
水土保持
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 包括建设护坡、栽植防风林 等,防止土壤被风蚀和水蚀。
防风治沙
采取防风治沙措施,如修建 防护墙、沙土固定带等,减 少沙尘暴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荒漠化治理的成效
1
成效评估
通过对治理项目的成效评估,了解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
2
经济效益
荒漠化治理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农业产量、吸引旅游业和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
3
生态效益
荒漠化治理有助于恢复生态平衡,增加植被覆盖、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水资源。
荒漠化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
1 技术难点
2 资金渠道
3 政策支持
荒漠化治理国际合 作
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荒漠化问题,并 分享治理经验与技术。
可借鉴的国际荒漠 化治理经验
可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将其应用于本地区的荒漠化 治理工作。
结语
荒漠化治理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
荒漠化治理涉及多个学 科和复杂的地质环境, 需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5d4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3.png)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与防治措施
![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f3ff1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59.png)
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与防治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有生态系统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土地逐渐退化为沙漠或荒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还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治荒漠化。
荒漠化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资源枯竭:荒漠化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由于土地表面覆盖层破坏,水分难以保持在土壤中,加剧了水资源的流失。
这导致了荒漠化地区的水源枯竭,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2. 生态系统破坏:荒漠化过程中,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变得肥沙满眼,无法再生长其他植物。
这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还影响了当地土壤的保持能力。
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因此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危及当地居民的生计。
3. 城市扩张受限:荒漠化地区的土地贫瘠,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城市扩张。
由于水资源匮乏和土地的贫瘠,人们难以在荒漠化地区建立新的城市或扩大现有城市规模,这对人们的居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限制。
为了防治荒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1. 植被恢复与保护通过大规模的植被恢复计划,可以有效地减缓荒漠化的速度。
植被的根系有助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此外,植被能够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2. 农业可持续发展引入可持续农业技术和耕作方式,例如农田轮作、优化灌溉系统以及适当运用有机肥料等,可以减少土地退化风险。
推动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并为其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有助于缓解荒漠化的压力。
3. 水资源管理与节约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节约,包括建设水资源收集和储存设施、改善供水系统的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法规和政策等。
积极推动节水措施,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意识,减少浪费和滥用。
4. 土地保护和管理加强土地保护,限制不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制定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和法规,鼓励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确保土地的长期保持肥沃和环境友好。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5addf9cad51f01dc381f114.png)
(1) 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B )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解析】 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 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mm以下,荒漠中出 现了草原,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 下水水源。
(2) 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
的是( C)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5、(2014江苏地理)下图为 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 回答。
(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 主要目的是(A ) ①保障城镇用水 ②开发水能资源 ③蓄水灌溉农田 ④发展水产பைடு நூலகம்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图示区域有沙漠、绿洲,应该位于我国西 北内陆,气候干旱而水源缺乏;修建水库目的是调 节径流季节变化,保障城镇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
6.[2014·课标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 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 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 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 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 范围内。
(1)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解析 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
7、(2014郑州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包兰铁路全长990千米,其中有140千米在沙漠中穿行 。包兰铁路建成通车后,风沙对铁路的危害非常严重。在治沙 过程中,老一代治沙人根据腾格里沙漠的特殊环境,创造了用 草方格固定沙丘的做法,保障了铁路的安全。 材料二 包兰铁路部分路段示意图和某观测断面剖面示意图。
(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B ) ①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 ②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 ③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④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通用课件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a379a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e.png)
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农业生产受损
荒漠化导致土地贫瘠,农 作物减产,影响农民生计 和粮食安全。
牧民生计受阻
荒漠化导致草场退化,牧 民无法维持传统的游牧生 活方式。
灾害风险增加
荒漠化加剧了沙尘暴、干 旱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 度,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构成威胁。
对全球气候的详细描述
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等因素都 会影响土地的退化,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采矿等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土地退化的程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 致土地逐渐退化,最终形成荒漠化。
荒漠化的地理分布
总结词
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亚洲中部、北美西部等地区,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是全球最大的荒漠化地区。
02 荒漠化的危害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01
02
03
植被覆盖率降低
荒漠化导致植被覆盖率下 降,土壤侵蚀加剧,土地 退化严重。
生物多样性减少
荒漠化破坏了生物的生存 环境,导致物种数量减少 甚至灭绝,对生态系统造 成不可逆的损害。
水资源枯竭
荒漠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水资源减少,对人类和 生态系统的供水造成威胁 。
荒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释放到大 气中,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荒漠化影响碳、氮、水等重要元素的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气候产生 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
荒漠化导致地表反射率增加,地表热 量吸收率降低,加剧了气候变暖的趋 势。
03 荒漠化治理的通用方法
植被恢复
植树造林
通过种植耐旱、耐盐碱的树种, 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减缓荒漠化
进程。
草原恢复
采取禁牧、轮牧等措施,保护和恢 复草原生态系统,提高草原植被覆 盖率。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6dfab1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39.png)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荒漠化是指原本生长着植被的地区由于气候干旱、人类活动等原因,导致植被逐渐减少或消失,土地变成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
荒漠化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对水资源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干涸等问题。
由于缺乏水源,生态系统的恢复困难,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并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
同时,大量的沙尘暴随风而起,并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荒漠化导致植被逐渐消失,多样性的破坏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弱,许多植物和动物无法在荒漠化的环境中生存,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对土地的影响荒漠化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土壤侵蚀程度加剧,土地肥力降低,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林木的生长发育。
此外,荒漠化还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进一步加剧土地的退化程度。
针对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种播种等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分的蒸发和土壤的侵蚀,从而达到稳定土壤、保护水源的目的。
同时,重视对濒危植物和动物的保护,加强生态系统的复原力。
二、推行节水措施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广节水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流的稳定,防止地下水位的过度开采,减缓荒漠化过程。
三、加强土地治理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防护措施等,减少土壤侵蚀和盐渍化的程度,提高土地的质量。
同时,加强土地的保育,减少土地的开发程度,避免大面积的开垦造成的生态灾害。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荒漠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挑战。
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分享先进的治理经验和技术。
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支持,鼓励公众的参与与投入。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cf1159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8.png)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 引言土地荒漠化,这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其实就是指原本肥沃的土地因为各种原因变得贫瘠,甚至变成沙漠。
想象一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突然被一层沙子覆盖,成了寸草不生的荒地,真是让人心痛啊!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轻松聊聊这个话题。
2.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2.1 生态环境的恶化首先,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不是小事,简直是如虎添翼。
想象一下,很多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鸟儿再也不能在树上叽叽喳喳,青蛙也只能默默无闻地躲在沙子里。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各种生物都受到牵连,整个环境就变得暗淡无光。
而且,沙尘暴就像调皮的小孩,常常肆无忌惮地袭来,把空气搞得乌烟瘴气,让我们出门都得戴口罩,真是没法呼吸啊!对于那些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2.2 经济损失接下来,咱们聊聊经济损失。
土地荒漠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农民伯伯辛辛苦种的粮食没了,收入自然也跟着水落石出。
农田变成了沙漠,咱们的饭碗可怎么办呢?而且,荒漠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像是把资源给白白浪费了,真是心疼啊!再加上,由于土地退化,很多地方的旅游业也受到了影响,游客不愿意来,生意自然也就不好做。
3. 治理措施3.1 生态修复那么,面对这些危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生态修复是个好办法。
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尝试种植耐旱植物,像是在沙漠里种上小绿植,把干枯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
还有就是搞植树造林,种下一棵树,就像种下一个希望,时间久了,荒地也能变成小森林,真是妙不可言!3.2 节水灌溉其次,咱们还可以从用水入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比方说,滴灌技术就像是给植物喝水的“自助餐”,让每一滴水都能被利用到极致。
这样一来,既能保证作物的生长,又能节约水资源,真是一举两得啊!更妙的是,这些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农民朋友们只需要学习就能轻松上手。
4. 结语最后,土地荒漠化真的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总能找到办法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575705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e.png)
保护荒漠地区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修复能力。
政策与法规制定
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法规
01
通过立法手段,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规范荒漠化
防治的行为和措施。
建立荒漠化监测与评估机制
02
定期对荒漠化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荒漠化发展趋势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目录
• 引言 • 荒漠化的危害 • 荒漠化的原因 • 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01
引言
荒漠化的定义
01
荒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 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 植被退化、土壤贫瘠、地表覆盖 减少等方面。
02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 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
荒漠化的现状与分布
全球荒漠化面积已超过4000万平方公 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以上。
荒漠化导致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人类生产生活 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荒漠化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 美洲等地区,其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 区、中国北方地区和印度次大陆等地 区尤为严重。
02
荒漠化的危害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贫困加剧
荒漠化地区的人们往往依 赖自然资源生活,荒漠化 使他们失去生计来源,导 致贫困问题加剧。
人口迁移压力增大
荒漠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人们不得不迁移到其他 地区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
03
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减少、 温度升高,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
发,促进了荒漠化的进程。
3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 的防治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荒漠化问题。
什么是荒漠化?
![什么是荒漠化?](https://img.taocdn.com/s3/m/70c1b37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24.png)
什么是荒漠化?
荒漠化是指非常干燥的土地在长期干旱、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和森林开发等影响下,土地和植被的遭受严重破坏,致使土地逐渐变成荒漠的过程。
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对人类和环境都造成极大的伤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恶劣:荒漠化导致土地失去肥力,植被覆盖不足,导致土地不再能够支持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气候变化:荒漠化对气候影响很大,巨大的沙尘暴和干旱成为影响气候的常见现象,一旦荒漠化被放任,将会对地球产生极大的倒果为因的影响。
3. 社会经济影响:荒漠化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收入水平低,生活条件差,文化水平较低,这不仅使荒漠化地区的人民体面受到侵害,还会使贫穷人口大量流失,使荒漠化得到进一步加剧。
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方法
目前,治理荒漠化的方法主要包括人工措施、植物保护措施和水资源
保护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 人工措施:防沙林带、造林绿化、适度深耕、提高过饥直た坑芷缫舳薜瓢稹
2. 植物保护措施:通过生态恢复作用,采用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应用多种植物来满足区域内生存所需的丰富性、皮杂基因和能力,来保护该区域内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
3. 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灌溉水资源管理、对抗土地沙漠化、和通过缓从造影水循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来对抗荒漠化。
结论
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保护面临的最大挑战。
预防和治理荒漠化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唯有坚决采取措施,与时俱进,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保障人类生存。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fecd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3c.png)
(6) 图中④处存 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草场退化、湖泊萎缩、 生物多样性减少、土 地荒漠化 。
南方低山丘陵区大致范围
庐山
衡山
井冈山 南岭
黄山
水蚀荒漠化
南方低山丘陵红色荒漠化
——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
(1) 分布——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
水蚀荒漠化
南方低山丘陵红色荒漠化 (2) 成因
保塬 ——平整土地
治理 方针
护坡 ——缓坡修筑梯田 陡坡植树种草
固沟 ——打坝建库
(3) 防治
A、水土保持的基本措施 农——压缩农业用地; 林——扩大林草栽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牧——改善保护天然草场; 矿——土地复垦,存放表土。
B、有效方法——小流域综合治理 工程措施:平整土地 、修筑梯田、打坝建库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1.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 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自然原因:地表沟壑纵横坡度陡,黄土土质疏松 地表植被稀疏,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对土地资源的长期不合理的利用,导 致高原表面植被破坏严重。
2. 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 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陕、甘、宁 青、新 、
内蒙古
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活动 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 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 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稀疏,自西向东为荒漠→漠草原→草原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 、科学施肥 、选育 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5a37145716fc700abb68fc66.png)
活讨动论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治理 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
防治
(3) 措施 A. 生物措施:
封沙禁牧、禁樵禁采; 植树种草,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
B. 工程措施: 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
草方格沙障固沙。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沙拐枣
主要治沙植物
胡杨
柽柳
锦鸡
木麻黄
狼尾草
草方格沙障
根源 人口过快增长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
西
北
地
区
土
地
沙
漠
干旱的
化
绿洲边缘
的
人
为
因
素
西
北
地
区
土
地
沙
漠
干旱的
化
绿洲边缘
的
人
为
半干旱的
因
草原牧区
素
斑点状的土地荒漠化圈
西
北
地
区
土
地
沙
漠
化 的 人
半干旱的旱 农垦区周围
为
因
素
干旱的 绿洲边缘
半干旱的 草原牧区
西
北 内陆河流和山 地 麓冲积扇地区 区
思考 荒漠化=沙漠化 ?
我国各地荒漠化的具体表现
土地沙漠化
A
冻融荒漠化
黑土G退化
草原退化
B 土壤盐碱化 水土C流失 D
化的含义
概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狭义——风蚀荒漠化(沙漠化) 广义——风蚀、水蚀、盐碱、石质、冻融荒漠化
自然原因:①植被:稀少;②气候:夏季多 暴雨(集中在7、8月份);③土壤: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④地形:坡度较大,坡面水土 易流失。
湘教版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湘教版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19f8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2.png)
破坏植被,加速了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
小结
荒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理位置
荒漠化
物质基础
平地沙质沉积物覆盖深厚
大风日数较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
深居内陆
气候条件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破坏防风沙的植被
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地形
长城以北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
大兴安岭以西
A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C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B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干旱的原因
西北 地区
位置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干旱
地形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04
课堂练习
下列不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的是( ) A.土壤有机质增加 B.沙尘暴频率增加 C.生物生产力下降 D.牲畜数量或者品质下降
A
课堂练习
2、下列有关我国的荒漠与世界荒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都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D.现代荒漠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1
红漠化
2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风力侵蚀 水力侵蚀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生产力丧失
荒漠化的过程
继续发展
形成荒漠化的景观
裸露的地面
土壤中水分养分流失
一﹑荒漠化的含义
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就是沙漠化 B.全世界的荒漠都是荒漠化土地 C.荒漠化的形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D.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的退化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06f079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1.png)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助 于缓解荒漠化进程。
防治风沙灾害
防治风沙灾害是荒漠化治理的 重要环节,通过采取工程措施 和生物措施,降低风沙活动对 生态环境的破坏。
建立防风固沙林带、设置草方 格沙障等工程措施可以有效降 低风速、固定流沙,保护生态 环境。
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可 以增加地表覆盖,提高土壤肥 力,增强生态系统的抗风蚀能 力。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量 减少、温度升高,加速了 土壤干燥和荒漠化进程。
地质构造
某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 貌特征,如岩石裸露、土 壤贫瘠、坡度陡峭等,增 加了荒漠化的风险。
风蚀和水蚀
强风和水流侵蚀作用,导 致土壤流失和地表形态改 变,进而形成荒漠。
人为因素
过度放牧
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过度的牲畜放牧导致植被破坏,土壤 裸露,进而引发荒漠化。
荒漠化地区的居民可能面临空气污染 、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增加健康风 险。
对气候变化的推动
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荒漠化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
气候变化加剧
荒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减少,降低了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气 候变化。
03
CATALOGUE
荒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粮食产量下降
荒漠化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土壤 贫瘠,农作物生长受限,粮食产 量大幅下降。
农业生态系统破坏
荒漠化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降低农田的抗灾能力,增加农 业生产的脆弱性。
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贫困加剧
荒漠化地区的人们往往依赖农业生活 ,荒漠化导致粮食减产,进而导致贫 困加剧。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理科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理科](https://img.taocdn.com/s3/m/5fb9968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b.png)
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
探究二:2、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
楼 兰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 荒漠广布,气候异常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 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 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 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提高人口素质
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北防护林、封沙育草 工程、设置沙障
工矿区恢复植被,复垦工作
五、荒漠化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 《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我国防治荒漠化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封沙禁牧、 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类型
类 型 成 因 治理难度 举 例
原生性荒漠 在地质时期
(沙质、砾 自然过程中
质)
形成
水资源贫乏 塔克拉玛干沙漠
或很难利用,库姆塔格沙漠 治理难度大 古尔班通古特沙
漠
次生性荒漠 不合理的人
(活化的固 类活动造成
定和半固定 类似荒漠景
沙丘)
观的严重土
地退化
水分和植物 乌兰布和沙漠
知识点导航
二、荒漠化的表现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 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 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 有较大面积分布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 ,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 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 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
![地球科学教案: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及其治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39495b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5.png)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退化、植被严重退化和沙漠化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人类活动加速和地表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原因,荒漠化现象日益加剧,给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和治理方法两个方面来探讨荒漠化问题。
一、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的危害1. 破坏生态环境荒漠化现象导致土地资产的浪费和自然资源的浪费,破坏了生态环境科学,形成了生态恶性循环。
2. 威胁生态安全荒漠化现象威胁生态安全,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健康,对全球生态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
3. 加剧土地沙漠化荒漠化的恶性循环将土地转变为沙漠地带,导致生态环境不可挽回的破坏。
4. 破坏社会经济发展荒漠化问题不仅直接破坏土地环境、生态环境,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的巨大损失。
二、荒漠化治理方法1. 引导合理用地引导深度治理荒漠化地区,建立保护区、开发区、耕地等多种用地类型,走特色发展之路。
2. 制定科学计划荒漠化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荒漠治理计划,定期实行救治措施。
3. 推广旱作农业实行水土保持措施,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鼓励发展旱作农业等民生产业。
4.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当地少有的资源建设防沙为主、防风为辅的生态系统,动员当地居民,实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保护措施。
5. 加强风沙防治加强风沙防治、植被恢复工作,促进本地的植物和树木生长,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丰富的情况下,在农村、城市等地建设荒漠化特色旅游区、野外生态农业公园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业。
荒漠化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救治措施,将治理荒漠化问题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任务。
希望全球各国生态、环保部门积极发起,积极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并优化我们的生态环境、稳定我们的社会经济,从而实现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最新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思维导图]考点一荒漠化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大面积地表裸露(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荒漠化的危害(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次生盐渍化2.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考情速查命题揭秘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36(2)(3)(4)2015·山东文综,5~62014·广东文综,32012·海南地理,14~15以我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中亚、非洲等区域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选择题和综合题均常见,难度中等。
考向一荒漠化的成因和危害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厘米~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解析第(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
第(2)题,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
第(3)题,可从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
考向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2~3题。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3.“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2.C 3.D解析第2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
第3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这样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开展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
考点二水土流失1.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1)主要分布区: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
(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7.1%。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砂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过度樵采;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考情速查命题揭秘以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和云贵高原的局部区域为背景,考查2013·重庆文综,9~11水土流失的成因、影响和治理措施。
以选择题为主,难度中等。
考向一水土流失的危害1.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
该地形区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
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千米或几十千米。
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
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第(2)题,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第(3)题,有利作用可以从对黄土地貌的改善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对土质的影响分析。
考向二水土流失的治理下图为“某区域地形图”。
读下图,回答2~3题。
2.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A.拦沙蓄水B.发电灌溉C.防洪抗旱D.调节气候3.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A.甲——平整土地,建设基本农田B.乙——封坡育林育草,涵蓄径流C.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D.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答案 2.A 3.D解析根据经纬度、海拔判断,图示地区位于黄土高原。
第2题,图示堤坝修建在沟谷地区,主要作用是拦沙蓄水。
第3题,甲处是塬地,要平整土地;乙处是陡坡,要封坡育林育草;丙处是缓坡,可修筑梯田;丁处是沟谷,要打坝建库。
课时作业基础落实练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1~2题。
表1新疆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111.32 2.35 4.31 50.54 54.12表2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水蚀风蚀冻融盐碱化12.53 83.93 5.24 9.3981.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D.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和地表径流答案 1.C 2.D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新疆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有人类活动的耕地、林地、草地荒漠化面积相对较小,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较大,由此判断荒漠化大部分发生在无人类活动的地区,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