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范本模板】

浅析中介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一、中介语的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我们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二、中介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正迁移现象的分析(一)语音迁移汉语和英语的语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两种语言对语音的音高、音强和音长的敏感程度各不相同.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汉语则对音高变化比较敏感,是典型的声调语言。
在英语中元音的长短、松紧可以区别词汇意义,例如: beat [ bi:t ]和bit[ bit ] , fool[ fu: l ]和full[ ful ]。
然而在汉语普通话里却没有这种元音的松紧、长短的对立。
这些不同点构成了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发音上的障碍。
但是,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拟声词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clatter与“咔哒",mamma与“妈妈”等。
一些外来词大都发音近似.例如: guitar-吉他, sofa—沙发.一些地名、人名、货币名称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都说明在语音领域汉语和英语可发生正迁移。
我是烟台人,我的方言中“儿化音"(例如:这件事儿。
你去哪儿?我要去方特儿玩儿。
)特别多,同时英语美音中有很多“卷舌音",这对我练习英语的美式发音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学习英式发音就比较困难了。
在来大学前,我就知道法语中的“Bonjour,Salut”词汇与汉语中的“笨猪,儍驴"发音很相近,这使我对法语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二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法语.另外,我准备了一段关于杨澜TED 演讲的视频会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以此进一步说明汉语对英语的正迁移作用。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自己的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一种中介语来进行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和策略。
中介语可以是学习者的母语,也可以是学习者所熟悉的其他语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nker在1972年提出的。
根据中介语理论,当学习者接触到目标语言的输入时,他们会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再创造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种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一些非目标语的表达,这就是中介语。
学习者通过中介语进行交流和理解,逐渐发展出目标语言的能力。
中介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汉语。
学习者在刚开始学习汉语时,往往会在表达上出现一些习母语的结构或者搭配。
这种现象不是错误,而是学习者将汉语和自己母语或其他语言的结构相混淆。
通过中介语理论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语言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表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汉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形成适应汉语的语言学能力。
中介语理论引导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汉语。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观察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情况,了解学习者的母语或其他语言对他们汉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情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汉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
二语习得——精选推荐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摘要: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态的过渡性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对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重视,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谈中介语理论在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定应用与研究状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中介语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与研究启示中介语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到动态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由塞林格创立,注重学习者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运用是要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策略,使习得者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来源于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它是近2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重要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介语理论,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所谓中介语,主要包含两个含义。
其一,在某一特定阶段(某一时点),学习者拥有的一套通过学习建立的中介语语言系统,具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其二,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中介语是个动态的、渐变的、成系列的连锁系统,不断引入新的语言知识、规则,处于一种有规律的逐渐复杂化的过程中。
因此中介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独特性。
中介语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有一整套自己的规则。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中介语理论作为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出的语言现象,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并且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阶段上形成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现象,即中介语。
中介语并非简单地将母语和目标语作简单交叉,而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自己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语言特征。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通过中介语的阶段来逐步接近目标语,最终实现对目标语的真正习得。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单一语言转换的观念,提出了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式过程的理念,从而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无法简单地归因于母语干扰或单词拼接错误,而是展现出了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规律,为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一些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常常出现的动词时态错误、名词性语素使用不当等问题,都是中介语的典型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汉语。
中介语理论也可以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质量和内容设计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中介语理论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发】

第1页共4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Selinker 认为石化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个体石化
界信息的影响甚至制约,在严格的教学管理或替代式学习环境中表现的更
〔individual fossilization〕和群体石化〔group fossilization〕。 为突出。Coulter 提出了有力的数据说明学习者在具有肯定的语言能力后,
以看出它的基本性质:中介语也是一种自然语言,它和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一样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功能。参考中介语的理论书籍,将中介语归纳为七 独特质,包括中介语的系统性,可渗透性,“僵化〞现象,反复性,母语 依靠性,目的语不行接近性,过渡性等。
三、中介语的石化现象及产生缘由 “Interlanguage〞的学术论文,文中首次使用了中介语这一术语并 对它进行了界定,从而确立了中介语在外语和第二语言学习讨论中的重要 地位。Selinker 指出:“当使用非本族语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长期不 变地处于非目的语语言结构的高原现象成为僵化现象。〞我国也有学者把 它翻译成石化现象或者化石化现象。从理论上讲,石化现象是普遍存在于 过渡语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机制,与语言形式的正确性无关,即正确的 不正确的语言形式都会石化。
中介语的石化现象还可依据其性质分为临时性石化
使用幸免、简化等交际策略即可到达沟通的目的,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
〔temporaryfossilization〕和永久性石化〔permanent fossilization〕。 要么完全停止学习,要么不再像学习初期那么重视,只在必要时增加一些
临时性石化可以克服,而永久性石化不能克服。Selinker 提出的语言习 词汇所携带的句法信息,增加几个新词,不会有什么效果。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创造的一 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语言靠 拢。 3、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 4、中介语中存在一定的偏误,但中介语并非都是错误的,而且正 确的部分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扩大。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中介语理论是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中介语?中介语主要有哪几个特点? 二)错误分析——是对比分析的新发展,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 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 三)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中介语的特点
二)错误分析
(一)错误分析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把已学习过的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比较一下,会得出以下相对的观点: (1)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是一个结构系统,而认知论者认为语言是一 个转换生成系统。 (2)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可以通过反复的机械性操练获得,而认知论者认为语言只 能通过有意义的学习获得。 (3)行为主义者主张尽量避免学习犯错误,而认知论者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假 设、不断求证的过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在认知心理学的冲击下,人们对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产生了怀疑, 怀疑它的预测性和有效性。后来的研究成果也证明了这种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如 格劳波格(W.Grauberg)1971年对大学一年级德语学生所犯的193个德语错误作了统 计分析,发现受母语影响的词语错误只占25%,语法错误只占10%。又如杜莱和博 特1973年对189名5-8岁的学英语的西班牙儿童的513个错误作了统计分析,其中受 母语影响的只占47%。除了受母语影响而产生的错误以外,其余的错误是怎么产生 的?是什么样的错误?对比分析不能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于是人们就寻找新的出路, 错误分析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了。
中介语语用学辅助第二语言语用能力提高的启示-最新资料

中介语语用学辅助第二语言语用能力提高的启示【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模块化提升策略研究(HB14YY040)。
一、中介语语言学及其对二语习得的意义中介语语用学,或语际语言学,主要研究二语学习者语用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介语,又名过渡语或语际语,是一种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形式,动态发展,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语用学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综合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涉及到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与哲学、文化、社会、语境等息息相关,是一门内涵丰富的交叉学科。
学习第二语言,要学以致用。
语音、词汇、语法属于基本语言能力,要真正做到会使用语言,必须要加强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
优秀的二语学习者应当掌握不同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
了解中介语语用学对于二语语用能力提高至关重要,有助于二语学习者最终掌握和运用第二语言。
具体来说,语用能力包括对语境的敏感度,对言外行为、语言功能和礼貌原则的理解,做到语用恰当而不仅是语法正确,最终能够实现不同的交际目的和言语行为。
二、中介语语言学内容与理论及其对二语习得的启发中介语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二语学习者如何理解中介语语言中的话语、语言行为、语用迁移及中介语在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效果。
中介语语言的话语主要研究语用理解,包括对言外行为和礼貌表达方式的理解。
主要影响因素有语言形式、语境信息、学习者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等。
中介语的语言行为可以看作具体的语言功能,如命令、请求、道歉、拒绝等。
二语学习者可能受母语影响或不了解目的语社会文化环境等导致语用失误,甚至会被误解为无教养或不礼貌。
例如中式英语,将“我认为明天不是他的生日”译为“I think tomorrow is not his birthday”,而“I don’t think tomorrow is his birthday”更为地道。
再如,日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可能在表达提议时加入“I think”或“It would be better if...”使得表达嗦、不够地道。
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中介语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摘要:中介语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概念和研究课题,具有系统性、可变性、可渗透性等特点。
石化是中介语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
了解中介语的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把握语言习得的自然规律和过程,为外语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介语;石化;外语教学一、中介语具备的特点(一)系统性系统性指中介语的规则是系统变化的。
在语言学习者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其语言能力始终处在不断重组、矫正和不断向目的语规则接近的过程中。
学习者利用已知的目的语规则,采用不同的语言策略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重建其规则系统。
这种变化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而是呈现一定的系统变化性。
这从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和错误分析研究结果可见一斑。
如果学习者用自己在某一特定学习阶段的中介语系统来衡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其中介语就无所谓对错。
(二)可变性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随着语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交际的需要,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具有扩散能力,使得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并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即具有逐渐进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的体系。
可变性是中介语中复杂而又富有相当研究意义的概念,主要包括系统可变性和非系统可变性。
(三)石化对于存在于中介语中的石化现象,Selinker给出的定义是:它是存在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下来的状态。
年龄的增长和目的语知识的多少也无法改变这种固定状态。
关于中介语石化现象的起因有许多观点,我们这里只涉及“外因说”。
它的代表理论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迁移模式。
它是指由于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与目的语保持一定距离,于是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记忆和输入的操作过程就受到了限制。
在这种情形下,学习者往往只能依赖与其自身的母语和中介语进行语言处理。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理论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形成一种中介语,即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形式。
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提高教学效果。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对语言习得的研究。
从传统观念来看,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通过直接的翻译或替换母语的语言结构,逐渐适应目标语。
研究发现学习者并不是简单地替换母语为目标语的语言结构,而是形成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中介语言形式。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接触到新的语言材料后,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规则,构建出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
这种中介语形式既包含了目标语的一些特点,又保留了学习者母语的一些特点。
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目标语的认知和使用。
中介语理论也对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往往以母语为基础,直接翻译目标语的语言材料,这样容易让学习者陷入母语思维的陷阱,无法真正理解和使用目标语。
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设计更多的与学习者已有语言知识和规则相契合的教学活动和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目标语。
中介语理论还提醒教师不要对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形式做出过于苛刻的评价和批判。
学习者形成中介语是正常的语言发展过程,只有通过纠正和引导,使他们逐渐接触和掌握更多的目标语言知识,才能最终形成符合目标语规范的语言能力。
教师要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对待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通过正面引导和纠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目标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汉语和其他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学习者易形成中介语以适应目标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设计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掌握汉语语言规则和知识。
在汉语语音的学习中,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形成中介语的语音系统,使他们在发音时无法准确地模仿汉语的语音特点。
中介语理论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和认知过程,中介语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未70年代初是由美国学者塞林格最早提出并首次使用这个概念的。
中介语是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产生的,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随着学习者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中介语体系会日趋丰富完善,并渐向目标语靠近。
中介语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是目前外语教学中用于解释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的理论依据,中介语理论把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创造性地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
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曾在“十五”规划中强调要特别关注语言习得者中介语的研究,要收集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在内的学习者的中介语,建立我国二语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
由此可见,这一理论的研究对二语学习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一、中介语中介语( 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格林(Selinker)在1969年提出的。
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目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对中介语的概念作了详细的阐述,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建立起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的一种语言系统,从而提出了“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
根据塞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interlanguage continuum塞格林还指出中介语本身是一个阶段到过程的双重系统和庞大体系,即母语→中介语→目标语系统中的一个必然成分和过程。
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标语。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研究范文
中介语理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形成的一种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将母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目标语上,而是在两种语言之间形成一种过渡性的中介语系统。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不断地随着学习的进行而发展和变化。
学习者会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作用下进行调整和修正,逐渐接近目标语的规范。
中介语系统中的错误和问题也不是无法纠正的,而是通过合适的语言输入和语言交际环境得到修改和改进的。
中介语理论对语言教学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发展起了一种概念,即“语言交际能力”的层级结构。
根据中介语理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可以通过一系列阶段来描述和分析,从最初的母语干扰阶段,到目标语近似阶段,再到最终的目标语规范阶段。
这种阶段性的描述和分析对于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轨迹和指导语言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介语理论还对语言教材编写和语言测试有着重要影响。
在语言教材编写中,教材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情况,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和练习形式,帮助学习者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系统。
在语言测试中,应该关注学习者是否在中介语系统的不同阶段上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者是否达到了一个固定的目标语水平。
总之,中介语理论对于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以及指导语言教学和测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我们可
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目标语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1、招呼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汉语招呼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异,深入探讨其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2、招呼语的演变与发展:考察汉语招呼语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分析不同 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特点和使用规则,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为丰富 的素材和案例。
3、克服中介语的策略
(3)纠正错误及时:学习者应该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通过教师反馈、同 学互助等方式,不断修正中介语,逐渐向目标语言靠近。
3、克服中介语的策略
(4)培养正确学习策略:学习者应该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如归纳、演绎、 类比等,以便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规则和用法。
实践案例
本部分将选取一个真实而典型的 中介语案例进行分析。
内容摘要
然而,使用体态语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过于 草率的体态语。夸张的体态语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尴尬或不舒服,而过于草率的体 态语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受重视。其次,要注意体态语与言语的协调。只有当体 态语和言语相一致时,才能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体 态语,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 地实现教学目标。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01 引言
03 实践案例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中 介语的存在与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 应用也十分重要。本次演示将围绕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展开,探讨中介语 理论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中介语,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率。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汉语作为一门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介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其作用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一、中介语定义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使用的第二语言或母语,对于学习第三语言的影响。
中介语在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order于1967年提出的。
二、中介语的作用1.帮助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中介语可以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
对于具有相似语法、发音和词汇的语言,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以加强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
2.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中介语可以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知。
这种互动不仅反映了汉语和外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的多样性。
3.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通过中介语学习汉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中介语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汉语。
这样一来,汉语学习者可以更快地进入汉语学习的状态,更快地取得学习成果。
三、中介语的应用1.针对不同母语的中介语应用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母语不同,对于中介语的需求也不同。
比如,对于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生,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法、词汇和读音相似,因此他们可以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作为中介语。
而对于来自英语、法语等语系的学生来说,则需要采用不同的中介语。
2.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中介语应用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汉语。
而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验证和比较语言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并更快速地适应汉语环境。
3.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中介语应用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汉语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中介语理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会利用第一个语言对目标语言进行中间处理的一种现象。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会通过借用母语或其他已掌握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构建和理解目标语言的知识系统。
1. 尊重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会自然而然地利用自己的中介语来辅助学习目标语言。
在外语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尊重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并鼓励他们通过中介语来构建和理解目标语言的知识系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利用中介语进行对比、总结和总结等活动。
2. 建立桥梁:中介语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帮助学习者在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建立联系。
在外语课程开发中,可以通过设置桥梁环节或任务来帮助学习者进行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转换。
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句子结构、词法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言。
3. 培养学习策略:中介语使用是学习者为了弥补目标语言知识的不足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在外语课程开发中,可以鼓励学习者探索和发展更多的学习策略,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者的观察、比较和总结等能力。
4. 引导正确使用中介语:尽管中介语使用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度依赖中介语也可能抑制学习者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在外语课程开发中,应该引导学习者正确使用中介语,促使他们逐渐减少对中介语的依赖,增加对目标语言的直接使用和理解。
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要尊重学习者的中介语使用,建立中介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桥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并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中介语。
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提高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最新教育文档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中介语概论中介语( interlanguage)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年提出的。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 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开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性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其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
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为“渗透性〞。
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系统性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那么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
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那么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
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
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那么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
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反复性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
第四讲 第四节 中介语理论

2、Selinker潜在的心理结构(一般的认知结构)
Selinker用五个“中心过程”:
语言迁移过程、训练造成的转移过程、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学习策略、交际策略来描述“潜在的心理结构”。
图书馆后面有操场。
这三条原因对第二语言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学习策略
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
大意——小意(细节)(瑞典的学生)
训练迁移产生的原因:
A、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强调和练习某些语言规则而导致学习者生成“非目的语规则”
把字句
“把”字句的例子。教学中最先教的是可用可不用的形式,并且通过练习强化这种可用可不用的特点,给学生造成错觉,以为“把”字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用可不用的,遇到非用“把”字句不可的时候,学生不用,而出现句型的误代偏误。后来我们调整了教学顺序,先教必须用“把”字句表达的形式,使学生先树立一个“把”字句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概念,等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形式,再教那些“把”字句和非“把”字句可以互相变换的形式,学生就不会产生混乱了。就是这样一个教学顺序的调整,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
1)现在进行时;
2/3)介词(in/on);
4)复数;
5)不规则过去时;
6)所有格;
7)非缩写的系词;
8)冠词;
9)规则的过去时;
10)规则的第三人称现在时;
中介语理论[合理利用中介语理论进行外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合理利用中介语理论进行外语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b02be176c66137ef061934.png)
中介语理论[合理利用中介语理论进行外语教学]“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次使用。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介于目的语与本族语之间的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语言系统。
�布朗(H.D.Brown,1986)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错误类别的角度,将中介语的发展分为:�无规律的错误阶段(random error stage),学生输出的目的语有各种各样的错误,通常都是无规律的、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错误解释不清,也纠正不了。
�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通过语言学习者的不断学习,输出的目的语逐渐向目的语靠近,语言前后一致,并能运用目的语的某些规则。
但运用的这些规则在目的语的本族语看来,不一定合乎常规。
学生对这一阶段的错误同样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
而且学生此时学到的目的语或者称作中介语并不稳定,容易倒退到第一阶段。
�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的不断学习,有了一定的目的语知识,这一阶段输出地语言更加接近目的语,更加合理,但不是完全正确的。
对于所犯的多数错误,学生能自己更正。
�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 stage),学生已基本掌握目的语系统,能较成功的运用目的语的语言规则。
这时学生就能脱离中介语系统继续学习外语。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介于目的语与本族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我国的外语教学是在单纯的母语环境中,缺少外语本族语的环境和条件。
我国的目的语学习,中介语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是各种各样的,以上属于语言形式的错误,即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等的错误。
合理利用中介语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对待分析处理错误�中介语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系统语言,它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目的语作出各种假设,并在语言接触和交际使用中不断检验假设的学习过程。
中介语理论概述

中介语理论概述摘要:“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个术语是国外外语教学研究者于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研究者鉴于“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即拿学习者的母语跟外语或第二语言作对比,以弄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指导教学)的局限性而对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新的概括。
关键词:中介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一)“中介语”概念的涵义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关于中介语的定义的讨论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中介语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所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鲁健骥,1984、1993)这种观点是从发生学的角度对中介语所作的发生定义。
具体地说,这种观点强调,首先,中介语也是语言,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征和功能;其次,它是由系统的,即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规则系统;第三,它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而产生的。
应该说,这个定义揭示了中介语的最基本的特征。
它承认中介语是一种自然语言,承认中介语的系统性。
另外,这种观点显然是把中介语当做可以观察到的、独立的语言系统来看待的。
这一点与Selinker和Sharwood Smith的观点是一致的。
但是,这种观点在阐述中介语产生的来源问题上似乎不够充分。
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理,实际上只是中介语产生的源头之一。
中介语产生的根源显然不限于此。
2.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中介语概论
中介语( interlanguage) 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赛林格在1969 年提出的。
在之后
的几年里,他又详尽地阐述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相近于目标语, 却又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一种语言体系从而提出了“中介语”这一概念。
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 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性
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的过渡体系, 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中介语研究结果为依据, 归纳出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性
中介语作为自然语言之一,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它的变化呈现一种渐变的形式,这种变化不是瞬间改变,而是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积累的不断丰富, 其
语言逐渐向目的语渗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语言系统以向目标语言靠近。
因此也有人把中介语的这个特点称
为“渗透性”。
中介语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也没有抵御其他语言, 不受其侵扰的能力。
2. 系统性
中介语虽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但是改变的倾向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则虽在变化,但也形成了一个有系列性的,不同于目标语也不同于母语的独立语言体系。
以中介语语法为例,中介语语法体系虽然不如第二语言语法体系完善,但是它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一套独特的语言、语法和词汇规则的相对独立的过渡语言系统。
如“正迁移”,“负迁移”均是由理论指导的。
二语习得者正是按照这套规则体系,更加自如地运用中介语,而像目标语言逐渐过渡。
如果学习者能早一些发现这个系统的规律,体会到它的系统性,就会以更快,更高效的速率靠近目标语。
3. 反复性
由于中介语在变化时的形式不是直接的,跳跃的,而是在想目标语靠近时呈现逐渐渗透的形式。
所以中介语在向第二语言逐步靠近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曲折和反复的现象。
二语学
习者在没有达到目标语水平时,使用有一定错误的中介语是情有可原的,并且这种错误也会反复出现,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辅导,不要过渡纠正,因为这些误差可能是源于交际策略或学习策略的不当。
4. 石化现象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与目标语
之间的语言体系。
如果学习者掌握恰当学习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理应越过中介语习得目标语。
但是,常会出现一种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停滞不前。
我们称之为“石化现象”。
例如,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无论对这些第二语言的知识掌握多牢固, 当学习者的遇到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时, 或在紧张,焦虑或其它激动的情况下, 就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
5、合法性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
在中介语发展过程中,克服了旧的错误,还会产生新的错误,已经意识到的错误,由于正确的语言习惯还没养成,还会再次发生。
我们可以把中介语比喻成儿童刚开始学习说话的语言系统,那是儿童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其道理,是合法的。
所以二语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如果产生语言错误不应受到教师过分的指正
三、中介语理论在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中介语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 不断向目的语接近的过渡性语言系统。
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规则支配的, 是系统的。
1. 教师应该怎样通过中介语理论促进二语习得首先,教师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要适当。
教师如果对学生要求过高, 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影响甚至打消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提供符合学生认识能力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形式。
教学内容应有趣味性, 练习要难以得当, 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使学习者的中介语能够健康高效发展。
2. 如何正确对待外语学习者的错误
教师要宽容对待学习者学习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现象,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疏导,要告诫学生,出现错误是前进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经过大量的犯错,改错才能逐步熟悉目的语体系,才会使要犯的错误越来越少。
这样做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语言练习和交流活动中向目标语靠近。
四、结语
经过对中介语理论的研究,可见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激情,并且有规律可循的过程。
学习的目标就是使自己的中介语一步步向目标语靠近。
而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中介与理论的研究,将中介语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以此来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利用中介语的特点,因材施教,使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