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象棋棋规初探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隋唐时期 ,象棋的发展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 深厚的文化内涵 , 还离不开它别具一格 的棋 在 比赛过程 中可以体会 到彼此对抗的乐趣 , 隋文帝 不喜象棋 , 因此 在他 统治时期 , 象棋 具设计 。古棋具 的独具匠心 , 正是 我国古代 并在 比赛结束后一决胜负。 基于以上一 系列
棋 , 有 浓 烈 的 中 国特 色 , 带 充满 玄 机 , 但 __ 尝君 , :足下 干乘之君也 , 不 辛 说 “ ……燕则 斗象 F月 也 ; 必 正直 , 道 中 也 ; 隅 防 折 , i 行 会 趋 礼
富了人们的文娱生活 , 更是雅俗共赏 , 陶冶 棋而舞郑女 。 l 于象棋 的描写 , ”呋 这说明 , 当 之 容 也 ; 往 迭来 , 柔 通 也 ; 贝 夏 始 ,乞 迭 刚 用 l 】 卓



象棋 , j L而叫做 “ 博” 这 大 六 , 与当 时的军 队编制 相符 , 其 比赛法 ! 义肜同战争 巾 J { I j
求 ,因而体育运动被冠以了新的社会功能 , 头巷 尾 时 常 可 看 到 成
更多能够带给人们 精神享受的项 目被 纳入 群爱 好 者 以棋 论 战 , 了体育运动的行列 , 可以说体育运 动的范围 如痴如醉 ,可 见其 群
《 》 提到的六博 ・ 史记 巾 和《 筇八
十儿卷 ・ 苏秦列传》J: f 齐地 的 ・ “ , l I J
居 民发 晴 乐 “} 止 j , - 码 f I J 六 博 蹋 鞠 ” 捕 , 说 明 的 则 象 棋 亦 存 民 间 流 行 束
战 未 期 ,盛 ・ 六 r 厅
r“ 栈 ” 打 即是 古 代 的击 壤 游 戏 , 同 的也 级而定 , 不 比如砸到皇帝赢 , 砸到茅坑输 赢

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中国古代象棋的起源及其发展

兰台世界2012·10月上旬“缸”击倒,此为一段。

全部的赛事一共有八段。

每段所规定的动作都不相同,以击倒对方的赛具为胜,最终谁先完成全部赛程谁便得胜。

依上所述,我们将“打缸”游戏与“击壤”游戏相比较可知,“打缸”游戏虽然经过了一些变异,比如赛具变成了“缸”、赛制由用手投掷变成了用脚力,但基本精神和游戏规则还是十分相似的。

3.宋元时期的“抛砖”、“抛堶”游戏。

到了宋元时期,出现了“抛砖”、“抛瓦”“抛堶”等由击壤游戏变化而来的运动。

《太平御览》便有《掷砖》条,它引用《艺经》文说:“以砖二枚,长七寸,相去三十步立为标,各以一枚方圆一尺掷之。

主人持筹随多少,甲先掷破则得乙筹,后破则夺先破者。

”我们发现,这种玩法和击壤游戏是十分相似的,改变的也只是赛具而已。

这种游戏由纯娱乐性转变或附加了赌博的成分。

这样的游戏,赛具的限制也较少,除了砖,也可以是瓦,也可以为石。

明代杨慎在《俗言·抛堶》中就提到了以瓦石为赛具的游戏,他说:“宋世寒食有抛堶之戏:儿童飞瓦石之戏,今之打瓦也。

”堶就是瓦石。

梅尧臣就有诗《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窈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

”并且,杨慎还明确指出这种“抛堶”是起源于尧帝时期的击壤游戏。

4.明清时的“打柭”游戏。

明清时期,有“打柭”游戏,刘侗《帝京景物略》中就有所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者为负,曰打柭柭,古所称击壤者也!”明确指出了“打柭”即是古代的击壤游戏,不同的也只是赛器有所变化。

另外,明清时还有“打瓦”“打柭”的游戏,《顺天府志》记载:“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棒之。

一击令起,随一击令远,以近为负,曰打板。

板古称所称击壤者也。

”实质上也是器具不同的击壤游戏而已。

明清时代,击壤游戏并未发生更大的变异,只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游戏器具,从一些诗词和文献记载,“打柭”游戏在这时也是比较流行的,虽然游戏细则文献并未记载,但应该与击壤的规则差异不大。

中国象棋古棋谱介绍

中国象棋古棋谱介绍

中国象棋古棋谱介绍关于中国象棋古棋谱介绍中国象棋是人们极其喜爱的一种棋类的游戏,特别是在我国,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的欢迎的,并且它的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

尽管大部分人都是会下中国象棋的,但是人们对于中国象棋的了解却是比较少。

今天yjbys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哪些中国象棋的棋谱以及下棋的好处:中国象棋古棋谱介绍中国象棋在我国是十分的受到人们的欢迎的,而人们在空闲的时候就会下下国际象棋,下面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象棋古棋谱。

《吴著梅花谱》清吴梅圣著,徐葆康增订。

1929年天津商报馆刊印。

原名《象棋让先秘谱》,因堪与王再越《梅花谱》媲美,故习称为《吴氏梅花谱》,并以此为书名。

全书共分五编:第一编“屏风马破当头炮直车局”;第二编“屏风马破当头炮横车局”;第三编“屏风马破士角炮夹马局”;第四编“屏风马破士角炮局”;第五编“屏风马破转角马局”。

大概是取“梅花五瓣”之意。

着法都是饶先,阐述后走屏风马战胜先走方面五种攻势,内容精辟,其中尤以第一编屏风马先进7卒,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建国后有整理本出版。

郭永年序吾甬有王泳笙先生,自号棋道人,为象棋之名手。

座客常满,皆精通象艺。

余有暇亦必过其庐以叨教。

先生善用屏风马,控驭有方,可进可退,尝对人日:“余之所以能用马者,全得力于余姚邑吴梅圣先生之《梅花谱》,可惜此谱遗失,不能与诸君子共同研究,引为至憾。

”今则王君己矣,此谱未得一见。

去年秋,刘品章、徐葆康二君过舍,谈及慈溪张观云,象艺精绝,冠绝一时,其所以能驾乎人之上者,其得益于吴梅圣所著之《梅花谱》良多。

上午曾买棹来甬,蔡名阳、李子英等,均为其所败。

旋张氏将此谱转赠与谢鸿元君,余廉得其情,用数十金而购得是谱,惜破旧不堪,费数晨夕而抄出之,视如拱璧。

故不得不记其由来。

《新镌金鹏变法象棋谱》为刘国斌先生在北京旧书店购得,买时以缺扉页和尾页,仅存17页,无法知其全貌。

在第一页右上角靠近板框处刻有“新镌金鹏变法象棋谱”九字。

以下有与《百局谱》大致相同的象棋歌诀八首,及行棋说明的`“解平进退法”一篇。

中国象棋课件

中国象棋课件

【九宫】 也称“九宫禁区”。名词,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 米”字形方格。是 将、帅、士活动的地区。如被对方车、兵占据,就易发生危险。 【局面】 术语。指对局中某一阶段双方棋子颁的状态,通常包括“ 先手”、“优势”、 “平稳”、“对攻”、“复杂”、“简化” 、“均势”等。 【对局评注】 在报刊或棋谱上,对比赛中一些著名棋手的实战对局,用复盘形式加以评述, 分析双方战略战术中的优劣得失,与各种攻防着法的变化,以供爱好者欣赏、 借鉴、参考,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技巧。 【复盘】 也称“复局”。术语。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 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一般用以自学,或请高手给予指导分析。如按照棋排 演,类如复盘,称“打谱”或 “研阅棋谱”。
马:只能沿着“日”字形的对角线走(俗 称马走“日”字),可退可进。但在马行 走的方向上,与马紧邻的交叉点有其他棋 子时,马就不能跳过去(俗称蹩马 腿”)。 炮:在不吃子时,每一步棋的走法与车完 全相同。 卒(兵):在没过河界时,每步棋只能沿 直线向前走一格,过了河界,则可以左右 走一格。兵(卒)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后退。
·九宫:棋盘两端各画有斜交叉线的地方称为“九宫”。 将则只能在各自“九宫”的9个交叉点上活动。
②棋子 ·象棋的棋子共有32个,分为红、黑两种颜色,每 种颜色16个棋子,分为7个兵种。 ·红子:帅1个,车、马、炮、相、士各2个,兵5 个。 ·黑子:将1个,车、马、炮、象、士各2个,卒5 个。
①走棋和吃子 ·走棋:对局时,由执红棋一方先行,以后双方轮流各走一着, 直到分出胜负或走成和局为止。走棋一方将棋子从棋盘一个交叉 点挪到另一个空着的交叉点上,或吃掉对方某一交叉点上的棋子 后占领那个交叉点,都算走了一步棋,双方各走一步棋为一个回 合。 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 将(帅):只许在“九宫”内活动,每步棋前进、后退、横走均 可,但不许走出“九宫”,一次只能走一格。 士:只许沿着“九宫”内斜线活动,每步只能走一格,进退均可。 象(相):不许越河界,每一步棋可以沿着对角线斜走两格(俗 称相走“田”字),进退均可。若“田”字中心有其他棋子时, 则不能跳过(俗称“塞象眼”)。 车:可以沿着所有直线或横线随意行走,进退均可,但不可越过 其他棋子跳着走。

中国象棋规则口诀

中国象棋规则口诀

中国象棋规则口诀中国象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两人对弈的游戏,棋盘上有32个棋子,分为红黑两色。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中国象棋的规则,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古老而精彩的游戏。

一、棋子的摆放1. 棋盘上横向共有9条线,纵向共有10条线,交叉处称为“格”,其中红方位于下方,黑方位于上方。

2. 每方棋子摆放在棋盘的两侧,共分为前、后、中三行,每行有四个位置。

3. 两方的棋子摆法对称,即红方的前后中三行上面依次摆放着车、马、相、士、将、士、相、马、车;黑方的前后中三行下面依次摆放着車、馬、象、士、帥、士、象、馬、車。

二、棋子的走法1. 将帅:将帅是棋局中最重要的棋子,它的移动范围限制在九宫格内,即将帅在宫格之间上下左右各移动一格。

2. 士:士只能在九宫格内移动,移动规则是斜线移动一格,不得离开九宫格。

3. 象:象只能在九宫格内移动,移动规则是沿着棋盘的斜线走,每次走两格,不得越过中间的河界。

4. 马:马的移动规则是“日”字型,即先向前、后或左、右走一格,再按斜角移动一格。

5. 车:车可横向或纵向走,每次可以一直向前、后、左、右走到棋盘的边缘或遇到其他棋子停止。

6. 炮:炮的移动规则与车相同,但它有特殊的吃子规则,即炮可以跳过一个棋子吃掉另一个棋子,被跳过的棋子称为“炮架”。

7. 兵(卒):兵只能向前走,开始时每个兵只能前进一格,过河之后可以左右移动,但不得后退。

而且,过河后的兵还可以升级成为“进士”、“仕”、“相”或“马”,具体升级规则依赖于不同的棋局。

三、其他规则1. 将帅不能直接对峙,也就是说,将帅之间需要隔着一个以上的棋子。

2. 将帅不能面对面,即将与帅不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如,将帅不能在同一纵向直线上,否则就会造成“将军”的局面,需要被解决。

3. 将军:当将军发生时,被“将军”的一方必须采取行动来解决将军的局面。

如果没有解决将军的方法,则被将军一方判负。

4. 王车易位:当局面上不存在任何威胁时,将和车还可以通过双方沟通,实现王车易位。

认识中国象棋:历史、规则及棋子介绍

认识中国象棋:历史、规则及棋子介绍

认识中国象棋:历史、规则及棋子介绍认识中国象棋:历史、规则及棋子介绍2023年,中国象棋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

中国象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棋类游戏之一。

作为一款思维类游戏,它可以帮助玩家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智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下中国象棋的历史、规则及棋子。

一、历史中国象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棋类游戏。

据历史记载,中国象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618年-907年)。

当时人们将两个军队对垒,通过模拟军事行动来进行游戏。

随着时代的推进,游戏逐渐演化成为了现在的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战略策略和有趣的玩法赢得了世界各地的喜爱。

现在,中国象棋已经被列为世界性的非体育游戏项目,成为国际性的比赛项目之一。

二、规则中国象棋是一款两人对战的棋类游戏,以进攻和防守为主要玩法。

它使用的棋盘为9行10列(共90个交叉点)方格棋盘。

棋盘两侧各有16个棋子,共计32个棋子。

下棋规则如下:1. 棋盘中间纵向有一道“河”,把棋盘垂直分成了两部分,棋子不能超过“河”。

红方和黑方各有16个棋子。

2. 棋子的摆法:棋子放置于交叉点上,每个棋子所能到达的位置与棋子种类有关。

3. 棋子的移动:每个棋子都有其特定的走法。

在一局游戏中,双方棋手轮流走子,每次只能移动一枚棋子。

在走子过程中,必须遵守所有规则。

4. 胜利的条件:赢得比赛需要将对方的“将”死掉。

当对方的“将”被困住无法逃脱或被直接攻击无法躲避时,“将”被“杀”,胜者就是攻击方。

5. 完成的条件:游戏结束时分为胜、负、和。

当一方无法进行有效的走法时,它就输了。

三、棋子介绍中国象棋一共有32个棋子,可以分成两个阵营——红色和黑色。

每个棋子都有其独特的走法和定位,下面是每个棋子的介绍:1、帅(红方)/将(黑方):每个方均有1颗,中央横线的最中间,与对方“将”隔着一座“河”。

2、士(红方)/仕(黑方):每个方均有2颗,每方两只“士”相对,站在“将”旁边,斜着走,限于“九宫”。

象棋中局初探理论篇

象棋中局初探理论篇

《象棋中局初探》理论篇中局的战略目标对局开始时,双方子数与军种均等,对局是从势均力敌的平衡状态下开始的。

但经过开局阶段这种平衡就逐渐被打破,待进入中局短兵相接后双方不仅在形势上,而且在子数也实力上也会出现显著不同。

虽然局面有时也会出现平先均势状态,但平衡是相对的、短暂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经常的,在一些不平衡局势中必然会给某一方带来有利或不利影响,而这些局势加上有时出现的平衡局势,都是可以通过审局而作出判断的定论局面。

当然在另外一些不平衡局势中,也有许多时候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棋手一时难以作出判断和定论,这就是一种待定局面。

显然对局双方都希望出现不平衡局面,而且希望出现有利于已方的定论局面,可是中局究竟有哪些情况算是有利的呢?理论上来说有下列五种:1.中局成杀:也称中局获胜,就是在中局时就已经构成杀势,并达成棋战直接目标——杀将。

2.中局夺先:在双方暂难杀将的条件下,就要为此作好准备,并夺得能左右局势的主动权,也就是夺先。

狭义的先手是指获得下一步先走的权利,广义的先手就是指夺得主动或局势控制权。

夺先主要是和自己子力的配置有关,这种质的特征是从盘上的时间和占淅娣从吵隼吹摹?br>3.中局得子:在双方难以成杀和夺先的条件下,一边准备制造攻杀;另一边就要谋取吃到对方强子,因此得子就是指强子的配备,它在数量上多于对方。

4.中局占优:在双方难以攻杀和得子的前提下,可以争取自己的小子,包括辅助子士相或弱子兵卒的数量多于对方,还有要使自己的兵种的配备优于对方。

如车炮马优于车双炮,车双炮、双士优于双车双士等。

所以占优主要是指小子的量(多)及大小子配备的质(优),实际这就是狭义占优的涵义,而广义占优就是常说的优势。

5.中局媾和:不利中局时如果暂难反正,那么取得平先对峙或有条件的媾和,也不失为达到了一种相对有利的战术略目标。

中局是开局的延续,也是象棋最附魅力的地方,因为如果说开局有棋谱可循,残局有定式可遵的话,中局是完完全全的“表演”,每个人的战斗风格,对棋的理解,会在中局中反应的淋漓尽致。

象棋古谱简介

象棋古谱简介

北宋司马光《七国象棋图》南宋洪迈的《棋经论》明代《梦人神机》:这可能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象棋古谱,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秘本,出版日期难以考证(有人说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作品,但未见可靠的资料),约刊印于明嘉靖之前。

全书十卷,现已残缺不全。

其中有一部分曾被选编入“适情雅趣”。

据云间薛丙增订“梅花泉”,自跋所说,可能该书也和“梦入神机”有些渊源,但“梅花泉”跋言中说它“皆全枰而无残局”,不知是指“梦谱”的最早版本或另有别的版本,已无法了解。

现存的版本是静海郑国钧于1949年从市集上一位姓杜的杂货摊商那里获得的,原书有十二卷,把杜姓杂货摊商当作废纸用以包货。

经郑君再三搜集,只存一、二、三卷残本,计有残局一百八十五局,卷七一册,有残局一百局,共计285图的残局棋势,全书均为图式,未见着法,估计是图着分列,版本和刻印与后来的“适情雅趣”相仿佛。

后来郑国钧将其中与《象棋谱大全》内的《适情雅趣》雷同的126图,陆续分赠棋友;后又将所余的159图送给福州《象棋月刊》主编林幼如,林又删去与原版《适情雅趣》所同的15图,并与郑补拟着法,书成后在棋友中流传。

后又由魏子丹、丁章照修订,于1977年在杭州油印200册赠棋友。

1985年蜀蓉棋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整理本。

今郑、林均已逝世,其后情况,迄今未详。

仅知冯锦诸先生存有残页二张而已。

从这些残缺不全的版本看来,不完整的四卷就已有近三百个残局,且其中许多局势都是“适情雅趣”所没有的(1570年刊印的“适谱”的引文中曾说:“……玉川徐君,缉购“金鹏秘诀”、“梦入神机”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图角胜,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爰题曰适情雅趣,请寿诸梓,以广其传云。

”这就是说:“适谱”是集“梦谱”与“金鹏”而刊印的,但就现在所发现的“梦谱”残本看来,“适谱”并没有全部收集进去。

),可以看到当时“梦入神机”规模之巨大,材料之丰富。

明代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二人喜藏书,其《脉望馆书目子类五象棋》著录《梦入神机》一部,十卷。

明清两代象棋棋规初探

明清两代象棋棋规初探

明清两代象棋棋规初探作者:季本涵明清两代是象棋历史上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全局和残局棋谱接踵问世,不公充分展现一峰更比一峰高的棋艺水平,而且对于后世象棋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笔者近二年来,出于对现代象坛“一棋两规”(中国规则和亚洲规则)并存现象的思索,开始着眼以明、清古谱资料审视棋规源流,着力点由解析残局变化,转到辨析棋规脉络上来。

几番重温明谱,数度筛选印证,草就这篇追觅数百年前棋规踪迹的拙文。

一、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叶棋规拾零这段历史时期,上溯明代嘉靖,下至清代康熙。

其间著名残局谱有:明代《百变象棋谱》、《梦入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和清代《韬略元机》。

这些古谱共载残局1121个,主体为胜局,在311个局中雪泥鸿爪显现棋规的只有16局,减去雷同仅12局。

例证不多,但足以对三百至五百年前的棋规获得如下印象:(一)、长拦作和明代《梦》谱“龙隐深渊”、《适》谱“化龙当道”(《桔》谱“车卒难胜双炮双相”)和“边城隔虏”(《桔》谱“车卒难胜双炮双兵”),计5局3例为证。

兹举“龙”局为例,详见图1.图1 红先保和局着法:炮二平一卒5平6相三退一车2平5炮八平五将5进1炮一平三(二)、长跟作和。

明代《梦》谱“柔运保邦”、《适》谱“影不离形”(《桔》谱“车炮和单车”),计3局2例为证。

“影”局详见图2图2红车保和局着法:帅五进一(三)、一将一闲作和《梦》谱残存和局仅12个,此类和棋即有“藏锋歛鍔”、“守化善道”、“知止有定”,占了3局。

尤其珍贵的是:“知”局(详见图3)棋图的提示赫然标明“一将一闲和”五字,为现存明谱所仅见:着法则刊录双方循环重复两次4个回合,也属古谱首见。

有力证明了早在明代“一将一闲”已成象棋术语,并是常见和棋类型,具有双方着法重复不变的特证。

图3:一将一闲和着法:车一平三前车平4 车三平四车2平4车四平五前车平5 车五平四车5平4车四平五前车平5 车五平四车5平4 (四)、禁长杀、不禁捉子解危。

简单的中国象棋棋规介绍

简单的中国象棋棋规介绍

简单的中国象棋棋规介绍简单的中国象棋棋规介绍中国象棋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伏羲先天八卦推出,另一是韩信推出。

无论怎样,中国象棋的思想源于《易经》,与《易经》中的太极八卦图有很大的联系,可以这么说,中国象棋就是太极八卦。

下面来了解简单棋规。

简单的中国象棋棋规介绍:1、长将凡走子直接攻击对方帅(将)者,称为“照将”,简称“将”。

一方不停的“将军”称为长将。

2、长杀凡走子企图在下一着照将或连续照将,将死对方者,称为“杀着”,简称“杀”。

一方不停地威胁对反方将(帅),准备下一步棋把对方将死,这种走法称为“长杀”也称“长要杀”。

3、长捉凡走子后能够造成在下一着(包括从下一着开始运用连续照将或连续交换的手段)吃掉对方某个无根子,称为“捉”。

一方不停地捉吃对方没有保护的棋子称为“长捉”。

4、象棋术语【中线】棋盘中第五条直线。

是有关将、帅安危的生命线,亦为双方必争的战略要点。

对局时,须力争控制该线,使之不被对方棋子侵入或牵制。

【肋道】也称“两肋线”,名词。

棋盘中的第四、第六条直线。

因在中线将位左右,形似人体的两肋,故名。

均为对局双方攻守的要道线,控制肋道,应以对方上士的动向为进攻目标。

【兵线】也称“卒林”。

名词。

棋盘中靠近河界线的第一条横线,供双方置兵、卒。

兵、卒有巩固阵地、绊马阻子的作用,已方棋子如能占据对方的兵线,就能予对方以压力和威胁。

【对局评注】在报刊或棋谱上,对比赛中一些著名棋手的实战对局,用复盘形式加以评述,分析双方战略战术中的优劣得失,与各种攻防着法的变化,以供爱好者欣赏、借鉴、参考,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技巧。

【复盘】也称“复局”。

术语。

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一般用以自学,或请高手给予指导分析。

如按照棋排演,类如复盘,称“打谱”或“研阅棋谱”。

【着】术语。

对局中轮到走棋的一方,把某个棋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即为走了一着。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中国象棋古谱介绍中国象棋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流传下来的象棋谱却为数不多,搜集古谱和整理古谱,无疑地是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最早的象棋谱是哪一部呢?传说和臆测是很多的,有人说有过“宋谱”,有人说有过“元谱”,甚至有人说有过“五代谱”,但都没有可靠的版本或资料作为佐证。

明朝嘉靖元年出版的“百变象棋谱”序文中提到:“赵宋之时,陈搏善棋,尝为谱以教人,妙蕴毕宣,降及于今,代远年湮,坊间刻本,每多残缺,难窥全豹……”。

这里所说的陈搏作谱,是很不可靠的,因为当时中国象棋恐怕还没有完全定型;但也可以看到,在明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以前确已有象棋刻本问世,不过到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秘本而“每多残缺,难窥全豹”了。

明朝庚午年间(公元一五七〇年)出版的“适情雅趣”引文中也提及“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奈偶获者珍视玄窍……”;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出版的“桔中秘”凡例中也说到“旧谱残局不啻千计”。

这些都可以看到在明朝一代与中国的文学、戏剧一样,象棋艺术是有相当的发展的,同时也有各种棋谱问世。

但很可惜,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仅能从“适情雅趣”和“桔中秘”中所整理收集的一部分略知其规模;“梦入神机”也只能见到残缺不全的部分原版本。

这不能不是一件很大的憾事。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棋谱,大多是清朝一代的作品,象棋艺术在清朝一代是有比较长足的发展的,乾隆嘉庆年间,名手辈出,被认为是中国象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但清代许多著名的作品,如国手周廷梅所作的“会珍闻”、“五大臣弈谱”、“蕉竹斋”、“听雨轩”、“渊深海阔”……,也大都“闻其名而末见其面”,有些可能还在世间,有些亦有人加以考订,但由于我们未亲见其善本,或者没有可靠的版本作为证明,不敢相信即是真品,因此还不能一一完整叙述。

这里,谨将历年收藏和曾经观摩过认为确实较为可靠的古谱扼要加以介绍,以供爱好象棋的同志们参考。

中国象棋棋规

中国象棋棋规

中国象棋棋规1 对局中有时出现双方着法循环不变的重复局面。

据以裁处这种局面的规则条例,称为“棋例”。

2 长将、长杀、长捉、一将一杀、一将一捉、一杀一捉等循环重复的攻击手段,统称为“禁止着法”。

闲着(含:兑、献、拦、跟)、数将一闲、数杀一闲、数捉一闲等着法,无论是否重复,统称为“允许着法”。

3 车、马、炮、过河兵(卒)、士、相(象),均算“子力”。

帅(将)、未过河兵(卒),不算“子力”。

“子力”简称“子”。

子力价值是衡量子力得失的尺度,也是判断是否“捉子”的依据之一。

原则上,一车相当于双马、双炮或一马一炮;马炮相等;士相(象)相等;过河兵(卒)价值浮动,一兵换取数子或一子换取数兵均不算得子。

棋例总则1 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允许单方面长将2 双方均为允许着法,双方不变作和3 双方均为禁止着法(不包括一方为长将),双方不变作和4 一方为禁止着法,另一方为允许着法,应由前者变着,不变判负棋例通则1允许帅(将)本身步步叫吃对方的棋子,按闲着处理其他棋子和帅(将)同时捉吃或借帅(将)之力捉吃对方的棋子,均按捉处理2 兵(卒)本身捉吃对方的棋子(不含将.杀),按闲处理;如形成相互长打局面,则应按捉处理.占据防守要点,立即构成简明和棋,附带产生的捉士相(象),按闲处理4 凡走子兼具多种作用时,应从重称呼和裁处.如杀兼捉,按杀;捉兼况,按捉等,依此类推术语解释1 将凡走子直接攻击对方帅(将)者,称为"照将",简称"将".2 凡走子企图在下一着照将或连续照将,将死对方者,称为"杀着",简称"杀".3 捉凡走子后能够造成在下一着(包括从下一着开始运用连续照将或连续交换的手段)吃掉对方某个无根子,称为"捉".4 打将.杀.捉等攻击手段,统称为"打".5 兑凡走子可与同等子力互换吃去者,称为"邀兑",简称"兑".6 献凡无根子送吃,而对方同兵种子一旦吃掉此子后,不致立即被将死或立即在子力价值上遭受损失者,称为"献".7 拦凡走子阻拦对方棋子的活动,而又不具攻击作用者,称为"拦8 跟凡走子盯牵对方有根子,而又不具攻击作用者,称为"跟9 闲凡走子性质不属于将.杀.捉,统称为"闲".兑.献.拦.跟,均属"闲"的范畴10 长将凡走子连续不停照将,而形成循环者,称为'长将11 长杀凡走子连续不停杀着,而形成循环者,称为"长杀12 长捉凡走子连续追捉一子或数子,而形成循环者,称为"长捉13 长兑凡走子连续不停邀兑,称为"长兑类似解释也适用于"长献"."长拦".长跟14 长打对长打凡双方走子循环反复,步步是打,称为"长打对长打15 长打双方走子循环反复,一方步步是打,中间没有闲着,另一方中间有闲着,则称为"长打对非长打".对非长打16 有根子和无根子凡有己方其他棋子(包括暗根)充分保护的子,称为"有根子";反之,称为"无根子形式上是根,实际上起不到充分保护作用,称为假根或少根.假根子和少根子按无根子处理"捉"的概念1 捉子的形式可以有:能够直接吃子;能够通过连续照将吃子;能够通过完整的交换过程得子.2 "捉"产生于刚走的这着棋,上一着尚不存在.3 直接或间接被捉的,是有子力价值的无根子(含:假根子.少根子).4 下一着吃子或得子后,不致被将死。

象棋的规则

象棋的规则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规则比较(一)中国象棋规则第1条棋盘和棋子1.1象棋盘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交叉组成。

棋盘上共有九十个交叉点,象棋子就摆放和活动在这些交叉点上。

棋盘中间没有划通直线的地方,叫做“河界”;划有斜交叉线的地方,叫做“九宫”。

九道直线,红棋方面从右到左用中文数字一至九来代表;黑棋方面从右到左用阿拉伯数字1至9来代表。

1.2棋子共有三十二个,分为红、黑两组,每组十六个,各分七种,其名称和数目如下:红棋子:帅一个,车、马、炮、相、士各两个,兵五个。

黑棋子:将一个,车、马、炮、象、士各两个,卒五个。

1.3对局开始前,双方棋子在棋盘上的摆法见右图(印刷体棋图规定为:红方棋子在下,用阳文;黑方棋子在上,用阴文)。

1.4比赛用的标准棋盘,应每格均为正方形。

每方格长宽均应为3.2至114.99999999999999px。

每个平面圆形棋子直径应为2.7至80px,大小与棋盘合适配套。

棋盘和棋子的底色,均应为白色或浅色。

棋盘上直线和横线应为红色或深色,四周应留有适应当空白面积。

棋子面色分为红黑两组,字体和圆框应当醒目。

演示比赛用的大棋盘为直式,红方在下,黑方在上。

棋盘和棋子大小,应配合场所相应增大。

第2条走棋和吃子2.1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

轮到走棋的一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了一着。

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2.2各种棋子的走法如下:帅(将)每走一着只许走一步,前进、后退、横走都可以,但不能走出“九宫”。

帅和将不准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如一方已先占据,另一方必须回避。

士每一着只许沿“九宫”斜线走一步,可进可退。

相(象)不能越过“河界”,每一着斜走两步,可进可退,即俗称“相(象)走田字”。

当田字中心有别的棋子时,俗称“塞相(象)眼”,则不许走过去。

马每着走一直(或一横)一斜,可进可退,即俗称“马走日字”。

中国象棋棋规

中国象棋棋规

中国象棋棋规一、象棋普及系列之棋规01行棋和吃子一、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各走一着,直至分出胜、负、和,对局即终了。

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二、棋子的走法:帅(将)每着只许走一格,只能在“九宫”内前、后、左、右移动。

任何一方走之后,都不准造成帅、将在同一条线上直接对面。

仕(士)每着只许沿“九宫”斜线走一格,可进可退。

相(象)不能越过“河界”,每着斜走两格,可进可退,即俗称“相(象)走田字”。

当“田”字中心有棋子(无论何方)占据,俗称“塞相(象)眼”,则不许进或退。

马每着走一直(或一横)一斜,可进可退,即俗称“马走日字”。

如果在先直(横)的那个交叉点有棋子(无论何方)占据,俗称“蹩马腿”,则不许进或退。

车每着可以直进、直退、横走,不限格数,但不可隔子而行。

炮的走法同车一样;吃子时必须隔一个棋子(无论何方)跳吃,即俗称“炮打隔子”。

兵(卒)在过“河界”前,每着只许向前直走一格;过“河界”后,每着可向前直走或横走一格,但不能后退。

三、行棋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即为一着。

走一着棋时,如果己方棋子能够走到的点有对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对方棋子吃掉而占领该点,但不可以吃己方的棋子。

#02将军、应将、将死、困毙、自杀一、一方棋子攻击对方的帅(将),并在下一着能将其吃掉,称为“将军”,或简称“将”。

二、被“将军”方必须立即“应将”,如果无法“应将”或不“应将”,即被“将死”。

三、轮到行棋的一方无子可走,即被“困毙”。

四、一方行棋后形成帅、将直接对面,或主动送吃帅(将),或在被“将军”时误走他子而没有“应将”,这些听任对方吃帅(将)的行为均属“自杀”。

#03胜、负、和一、对局时一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输棋(负),对方取胜:(1)被“将死”。

(2)被“困毙”。

(3)走棋后(已离手)形成“自杀”。

(4)形成待判局面,为单方“长将”;(5)形成待判局面,为一方违反禁例,应变着而不变;(6)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对局;(7)超过了比赛规定的迟到判负时限;(8)全国比赛一次,省级(含以下)和全国少年赛(含以下)比赛两次违反行棋规定;(9)两次未走棋先按钟;(10)三次犯规;(11)在同一“自然限着”阶段内,第二次提出“自然限着”和棋,经审核不属实;(12)宣布认输;(13)对局中拒绝遵守本规则或严重违反纪律。

中国象棋规则范文

中国象棋规则范文

中国象棋规则范文中国象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类游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棋类游戏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象棋规则。

1.棋盘:象棋使用一个方形的棋盘,共有9条横线和10条竖线,交叉形成90个棋盘交叉点。

2.棋子:共有32枚棋子,分为红黑两方,每方各16枚。

每方的棋子形状和名称如下:-帅/将:每方各一个,代表国王。

-士/仕:每方各两个,代表官员。

-相/象:每方各两个,代表象。

-马:每方各两个。

-车:每方各两个。

-炮/砲:每方各两个。

-兵/卒:红方有5个,黑方有6个。

3.摆棋:棋盘中间象眼两边对称摆放棋子,黑方将帅位于中间一行,红方将帅位于中间一行,其他棋子依次摆放。

4.走棋规则:-帅/将:帅/将只能在九宫格内活动,一次只能走一步,可以朝任意方向前后左右走,但不可出九宫格。

-士/仕:士/仕只能在九宫格内活动,一次只能走一步,每步可左右或斜走一格。

-相/象:相/象必须在己方的半边棋盘内活动,每次走两个格子,只能在纵向前进时才能迈腿,不能越河,走田字形。

-马:马走“日”字,可以走到任意方向的一个格子,然后往前走一格,左右两格的位置必须为空,否则不能走。

-车:车可以直线行走,横向或纵向,每步可走任意格数,不能斜走,但有障碍物时不能前进。

-炮/砲:炮吃棋规则特殊,走法与车相同,但吃子时必须隔一个子,无障碍物则不能吃子。

-兵/卒:兵过河后才能横走,过河后每步只能前进一格,未过河只能向前走。

而且兵/卒不能后退,当兵/卒到达对面底线后可以升级。

5.将军:当其中一方的将被对方的棋子威胁到,即将被将死的状态,称为被将军。

被将军的一方必须在下一步中解除将军。

6.胜负判定:-当其中一方的将被对方将死,即无法解除将军的状态,被宣布为负方,对方为胜方。

-当其中一方无棋可走,无巧妙招法时,即被宣布为负方,对方为胜方。

-当双方都同意和棋时,比赛以和棋结束。

7.特殊规则:-相对动态平衡:象棋的特点之一是平衡性,双方力量通常相对均衡,难以形成微弱优势。

《中国象棋竞赛规则(1987年版)》(三)

《中国象棋竞赛规则(1987年版)》(三)

《中国象棋竞赛规则(1987年版)》(三)《中国象棋竞赛规则(1987年版)》(三) 2015-9-5 12:34:00 类别:棋规第五章棋例第一节术语解释一、(棋例)在对局中,有时出现某种特定局势,双方着法重复,循环不变,需要根据规则,分析确认是属于“允许着法”,还是“禁止着法”;判定应由一方变着,不变作负,或是双方均可不变,不变作和,从而保证比赛顺利进行。

据以判决这种特定局势的有关规则条款,就叫“棋例”。

二、(将)凡走子攻击对方的帅(将),并在下一着要把它吃掉者,称为“将”,或称“将军”、“照将”、“叫将”、“打将”等。

三、(杀)凡走子企图在下一着“照将”或连续“照将”,使对方无法解救者,称为“杀”,或称“要杀”、“叫杀”、“做杀”等。

四、(捉)凡一方走子后能够造成在下一着开始运用连续“照将”的手段把对方的子吃到手者(俗称“抽吃子"),称为“捉”。

以上是“捉”的基本概念。

有关判断原则参见本章第三、四节的规定。

五、(打)凡属“将”、“杀”、“捉”等手段,统称为“打”。

六、(兑)凡甲方走子后造成己方的某一个有根子和乙方的相同兵种棋子相对的局面,企图先失后得,进行等价交换,而乙方一旦吃去此子后(不包括再吃别的棋子),既不致立即被将死,又不致立即在子力价值上遭受损失者,则甲方所走的这着棋称为“兑”,或称“邀兑”。

双方不同兵种之间进行互换,如果它的结果是等价的,习惯上也称为“兑子”。

以上是“兑”的基本概念。

但对某种特殊情况,还要作具体分析,有关判断原则参见本章第四节中的规定。

七、(献)凡甲方走子后造成己方的某一个无根子和乙方的相同兵种棋子相对的局面,企图利用送吃的手段来达到一定的目的,而乙方一旦吃去此子后,(不包括再吃别的棋子),既不致立即被将死,又不致立即在子力价值上遭受损失者,则甲方所走的这着棋称为“献”。

八、(拦)凡一方走子企图阻碍对方棋子的左右进退移动,而又不具有“捉”的作用者,称为“拦”。

明清象棋国手放在当代是什么水准?

明清象棋国手放在当代是什么水准?

明清象棋国⼿放在当代是什么⽔准?谢谢棋友的邀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探讨,根据我⾃⼰对明清两代的象棋古谱《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武残篇》等象棋书籍的学习,我个⼈认为明清两代的象棋国⼿放在当代来⽐较,应该弱有象棋⼤师(有明显弱点的)或者⼀个省冠军的象棋⽔平。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先,古代的象棋⾼⼿攻杀能⼒不亚于现代的棋⼿举⼀个例⼦,“中国象棋四⼤江湖残局”分别为“七星聚会”、“野马操⽥”、“蚯蚓降龙”、“千⾥独⾏”,这4个象棋江湖残局,⽆论是从棋局的构思、艺术性、精彩程度,后世都没有创造出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棋局,由此可见古⼈在象棋上的造诣,论攻杀能⼒绝对不亚于现代的棋⼿。

图⽰为“蚯蚓降龙”。

从相关古代象棋书籍上也可以看出古代棋⼿的攻杀能⼒,⽐如《橘中秘》、《梅花谱》、《⾃出洞来⽆敌⼿》、《⾦鹏⼗⼋变》、《反梅花谱》等全局棋谱,⽆论是从下棋的构思、进攻的技巧、杀招的运⽤,都可以说是精妙绝伦,算度精准,让⼈受益颇多。

其次,再客观⽐较⼀下古代棋⼿与现代棋⼿的差距先来看象棋布局实⼒。

现代棋⼿的布局能⼒是秒杀古代棋⼿的,因为现代棋⼿对于象棋布局的研究程度可以说是到了⼀个⽆孔不⼊的地步,对于正规谱招、骗招疑形都有很深⼊的研究。

这也是⼀个⾮常正常的现象,⽆论哪⼀个⾏业,今⼈都是站在前⼈的肩膀上继续开拓创新,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毫⽆疑问,现代棋⼿的布局能⼒是强过古代棋⼿的。

布局实⼒按⽐例来分应该是7:3或者8:2,古代棋⼿⼤亏。

在象棋中局实⼒⽅⾯,上⾯也有分析,古代棋⼿的攻杀能⼒不亚于现代棋⼿,古代棋⼿和现代棋⼿差距不⼤,按⽐例来看五五分。

最后在象棋残局⽅⾯,跟象棋布局⼀样的道理,今⼈也是站在前⼈的肩膀上发扬光⼤,以前认为赢不了的棋,现在则证明可以赢,⽐如典型的就是“炮⾼兵单缺⼠胜⼠象全”,现代棋⼿总结出来有“⽺⾓⼠胜法”、“沉底炮胜法”等胜法,这都是今⼈强于古⼈的地⽅。

但象棋残局的优势没有象棋布局的优势⼤,如果古代象棋国⼿和现代象棋国⼿相⽐,残局实⼒按⽐例来分应该是4.5:5.5,古代棋⼿略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象棋棋规初探作者:季本涵明清两代是象棋历史上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全局和残局棋谱接踵问世,不公充分展现一峰更比一峰高的棋艺水平,而且对于后世象棋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笔者近二年来,出于对现代象坛“一棋两规”(中国规则和亚洲规则)并存现象的思索,开始着眼以明、清古谱资料审视棋规源流,着力点由解析残局变化,转到辨析棋规脉络上来。

几番重温明谱,数度筛选印证,草就这篇追觅数百年前棋规踪迹的拙文。

一、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叶棋规拾零这段历史时期,上溯明代嘉靖,下至清代康熙。

其间著名残局谱有:明代《百变象棋谱》、《梦入神机》、《适情雅趣》、《桔中秘》和清代《韬略元机》。

这些古谱共载残局1121个,主体为胜局,在311个局中雪泥鸿爪显现棋规的只有16局,减去雷同仅12局。

例证不多,但足以对三百至五百年前的棋规获得如下印象:(一)、长拦作和明代《梦》谱“龙隐深渊”、《适》谱“化龙当道”(《桔》谱“车卒难胜双炮双相”)和“边城隔虏”(《桔》谱“车卒难胜双炮双兵”),计5局3例为证。

兹举“龙”局为例,详见图1.图1 红先保和局着法:炮二平一卒5平6相三退一车2平5炮八平五将5进1炮一平三(二)、长跟作和。

明代《梦》谱“柔运保邦”、《适》谱“影不离形”(《桔》谱“车炮和单车”),计3局2例为证。

“影”局详见图2图2红车保和局着法:帅五进一(三)、一将一闲作和《梦》谱残存和局仅12个,此类和棋即有“藏锋歛鍔”、“守化善道”、“知止有定”,占了3局。

尤其珍贵的是:“知”局(详见图3)棋图的提示赫然标明“一将一闲和”五字,为现存明谱所仅见:着法则刊录双方循环重复两次4个回合,也属古谱首见。

有力证明了早在明代“一将一闲”已成象棋术语,并是常见和棋类型,具有双方着法重复不变的特证。

图3:一将一闲和着法:车一平三前车平4 车三平四车2平4车四平五前车平5 车五平四车5平4车四平五前车平5 车五平四车5平4 (四)、禁长杀、不禁捉子解危。

印象源自《百变》“乌龙摆尾”局,详见图4黑炮平3后为何不平1(逼红车平九往复循环)即迳行退1?(晚其二、三百年清《韬》谱同名局、《渊深海阔》“九犯中原”局亦然)。

几经参详,着法截弯取直和合理答案只能是:明代棋规严禁长休闲而寛待捉子解危(一直沿袭入清代)图4着法:车四平八炮2平3 车八平七炮3退1车七平二卒5平6 帅四平五炮3退2(下略)和局明代许可长捉解危的实证,有《适》谱“孤军四战”局(《桔》谱“一车难破马卒象又局”)详见图5;马七进六(捉车暗保兵)一着即和,若车不食兵而进1,马必回原位,保兵捉车反复不断。

既曰“难破”的“保和局”,只能证明许可红马长捉黑车力保马兵相防线。

至于马七进八亦可守和,不在谱着,已出明代棋规范畴。

图5红先保和局着法:马七进六(和)(五)、双方互照不断作和。

例证取自清初《韬》谱“缠车不绝”局结尾,现代棋规称“二将还二将”详见图6.图6车炮互照不断和着法:车七平六炮5平4 车六平五炮4平5车五平六炮5平4 车六平五炮4平5(六)、双方攻守相互重复不断,作和取自《韬》谱“长生不老”局后段,双方每7个回合以“捉子-应将-照将-要抽-应将”的过程,重复攻守川流不息,详见图7图7着法:车二退七车5进1 帅六进一车5平2车二进八将6进1 车二退一将6进1车二退一将6退1 车二平五车2退7车五进一将6进1 车五平二车2进6帅六退一车2平5 车二退七车5进1二、清代中叶凡例体文字棋规诠证(上)距今二百多年的清代嘉庆年间,棋风鼎盛,《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竹香斋象谱》、《渊深海阔象棋谱》四大残局名著同朝问世。

诸谱总计汇集修订822局,玄奥奇诡变化纷繁的“先和局”占687局,取代单边攻杀的“先胜局”成为内容的主体,不仅标志象棋残局艺术登上了历史巅峰,也为总结规范棋规提供了平台。

《心》谱和《梅花泉》全局谱的编著者薛丙(号桔隐居士,江苏云间人),堪称象棋史上编撰文字棋规的鼻祖。

他在二谱卷首“凡例”中,就先后走、棋子颜色、棋图印刷、着法禁充、和棋种类等一系列具有现代棋规则雏形的问题,做了文字归纳和说明,也为今人考证清代中叶棋规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笔者采取“凡例”为纲,相关40多个棋局及其变着为目,提纲契目诠解印证,占线连面交织全月貌,获得了如下认知:(一)久逼作负。

区分久逼与非久逼,是清代棋规主纲。

《心》、《梅》“凡例”共同突出:“久逼、长将在二败之例”,“有成规焉”。

可见“久逼”是与“长将”同等严重的禁区,面且立禁已久。

“久逼”术语今已失传,它究竟包括哪些内涵?1、长杀属于久逼。

典型例证取自《心》谱“闰余成岁”局2变。

其结局标有“黑劣久逼乃红胜”文字,所谓“久逼”即针对黑车长杀而言,末着红岁进炮还捉车,黑不得继续长杀。

详见图8。

图8 着法:相九退七车2平3 相七进九车3平2相九退七车2进3 车六平五将5平6炮一退九车2退1 炮一进一黑劣久逼乃红胜。

2、一将一杀属于久逼。

各谱所载车兵残局甚多,例证比比皆是。

兹举《百局》“七星聚会”局第12变局结尾(《渊》谱“七星耀彩”29局同)为例,虽然黑将平中是还杀兼捉兵,但红车不得继续一杀一将(《渊》谱作“一闲一将”黑胜,其“闲”字此处作“杀”解),只能听任黑卒坐中。

详见图9.图9 着法:车五平八将4平5车八平五将5平4。

红劣黑胜。

3、一将一要得子与久逼沾边。

《竹》谱三集“停舆待渡”第3变局起车局,冠有一段:“红车无故久逼常照,在二败之例,故黑不让红,黑胜”。

这是《心》《梅》之外它谱唯一记述久逼作负的文字,弥足珍贵。

然而下半句令人费解,既曰红车一将一要得子(平四照,平六给炮照得卒让道)是久逼,为何画蛇添足反尔由黑方变着(尽管“黑不让红”终于得胜)?个中原因可能是:著谱者倾向应作久逼,但未获公认,遂假变着另辟黑胜途径,以期维护主张。

是耶,非耶,笔者权衡再三,无奈例证不足,暂以“沾边”存疑。

详见图10 。

图10 红车无故久逼常照在二败之例,故黑不让红,黑胜。

着法:车六平四将6平5 车四平六将5平6 车六平四将6平5 车四平六车8进7 炮三退六车8退7 炮三进四将5平6 车六平四士5进6 相一退三车8进7车四退六车8退8 车四进七将6平5 马九退八车8进8 炮三平四车8平7 炮四退四卒1平2 车四进一车7平6 车四退八卒2平3 红劣黑胜。

4、步步送子解危不作逼,但不得带有长照。

文字见《心》谱“凡例”。

例证取自《百局》“双龙戏珠”(《渊》谱同名、《心》谱“下车伏谒”、《竹》谱“大红马”)。

红车在二路和边线送吃解危(伏进炮象眼绝杀),黑车不受而避之(意在必胜),红送车不为逼,黑避车亦不作长杀。

详见图11.。

图11 着法:炮二平八车8平9 车二平一车9平7车一平三车7退9 兵八平七象1退3炮八进三(下略)正和。

5、长兑不为逼。

例证取自《竹》谱三集“洪门新霁”,红车步步求兑,黑车拒兑而变着。

详见图12.。

图12 着法:车二退一车4退2 车二进二车4进2车二退二车4退2 车二进二车4进1帅五进一车4平6 兵三进一车6平4(下略)正和。

6、长要抽吃子不属久逼。

例证取自《心》谱“七星同庆”局17变结尾,标明“强和”,则黑必续走车入底,红又退车花心,形成双车星坠日,相互强迫不变作和棋,详见图12.。

要抽与将、杀均不搭界,也未直接捉子,不作久逼并无不当,且双车为同兵种,即使照面也不作捉,何况一直在隔山打牛。

图13 着法:帅五平六卒4平3 车五退六车6退3车五进三强和。

7、将(帅)步步联合卒(兵)长杀,不作久逼作正和。

这一例取自《心》谱“鸿门夜宴”(又名“寒江独钓”)2变结尾。

黑将必步步催杀,红兵可着着遮拦,明显长杀为何定为佯和,详见图14.。

所谓“佯和”,是《心》谱对于以当胜之局(“鸿”局以黑胜为正局)另法行诈攻之(2变双方频走劣着)最后归为“正和”者的区分,实即承认结局就是正和。

所以不作久逼对待,当系将(帅)、卒(兵)子力最弱,特予放宽的缘故。

(可惜原谱未有更详细表述)图14 着法:兵三平四将6平5 兵四平五黑劣红亦劣而黑又劣,故亦佯和。

8、将(帅)步步捉子,不作久逼作逼和。

例证取自《渊》谱“鸿雁双飞”第22局“压卒逼和”,详见图15.。

图15 着法:帅四平五卒5平4 帅五平六卒4平5帅六平五卒5平6 帅五平四。

“鸿雁”为古谱四大名局,局名《心》、《百局》、《竹》、《渊》大同小异,变例也有数十个,仅《渊》谱独家收录红帅步步捉卒逼和,展现了允许帅(将)步步捉子的棋规由来已久。

(二)、双方互照不断作和,既指“二将二还将”,也含“二将一还将”。

前者已见清初《韬》谱“缠连不绝”,至《心》谱予以收入,又名“川流不息”,《渊》谱则名“旗鼓相争”。

后者例证有《竹》谱三集“花影栏杆”局6变,详见图16。

图16 着法:炮8进7 炮一进九象7进5 炮三进八炮8退9 炮三退七炮8进9 炮三进七炮8退9 炮三退九象5退7 炮三平二车4退1 炮一平三黑劣红胜. 常将在“二败之例”,但红是二将方未予论败,黑是一还将方却变着致负,显然“二将一还将”也属于连环照和棋,其原因当在于比较罕见。

(三)、一将一闲作和。

界定闲与非闲,是清代棋规的要目。

明代《梦》谱即有“一将一闲和”记载,至清代中叶其表述有了增加,《渊》谱称“一闲一将”,《心》谱“凡例”谓之“纷和”,《竹》谱三集两处称为“宽紧局”。

应予注意的是,一将一闲有明入清约三百年传承发展,其“闲”的内涵有了若干延伸。

1、保持本义的一将一闲和(这是此类和棋的主体)。

举《竹》谱“策仗独行”(《心》《百局》《渊》“千里独行”)第一变局为例,红车几度以一将一闲谋和,首度着法循环二次后黑上士求变,末后着法有所精简。

详见图17.。

图17 宽紧局即一将一闲着法:车五平四将6平5 车四平五将5平6车五平四将6平5 车四平五将5平6车五平四士5进6 兵六平五将6平5车四进一象7进5 车四平五将5平6车五平七卒3平4 车七平六卒4平3车六退五将6平5 车六平五将5平6车五平六将6进1 车六进六将6退1车六退六正和。

2、暗杀作“闲”的一将一闲和(以《心》谱“凡例”提及的“降龙”局名为各谱公认的个例)。

《心》谱载有“曲蟮成龙”(又名“龙门三跃”)和“蚯蚓降龙”(又名“绣球象”)两个结尾类同的“纷和正局”,其中“蚯”局在《百局》同名,其2变至5变皆标明“一将一闲和”(此为《百局》所仅见),在《渊》谱名“诡越阴平”,其2、3、4局冠有“一将一闲和”,在《竹》谱三集名”尺蚓降龙”,其第二变局有“宽紧局”,结尾标明“正和”。

兹举《竹》谱所载尾声,详见图18.。

图18 宽紧局着法:车四平六士5进4 车六平四士4退5车四平六士5进4 车六平四将4退1车四进五将4进1 车四退五士4退5车四平六士5进4 车六平四正和。

红车一将一归位,隐藏“天地车”突然杀招(因低手不易察觉,现代称为“一将一暗杀”),嘉庆诸谱公认列入一将一闲,隐然存在明杀为杀、暗杀作闲的棋规界定,保存了“降龙”局的艺术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