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森林资源综述

合集下载

211235180_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要点

211235180_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要点
保护区的监测数据显示,区内的森林病虫害发生 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松材线虫病、树皮剥离病等 重点病害。松材线虫病发生率在近年来呈逐年下降的 趋势,从 2018 年的 1.8% 下降到 2021 年的 0.6%。树 皮剥离病的发生率也在逐年降低。以洮河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为例,在防治松材线虫病时可以使用硫酸铵铜 杀虫剂,具体为每 667 m2 用硫酸铵铜 50 g 兑水 50 kg, 混匀后均匀喷洒在树干、树冠和地面上。乙酰甲基甲 硫氨酸则主要用于松树、云杉等树种的防治,具体为 每 667 m2 用乙酰甲基甲硫氨酸水剂 200 mL 兑水 50 kg, 均匀喷洒在树干和树冠上。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17卷第6期 Vol.17 No.6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杨 志 .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要点 [J]. 南方农业,2023,17(6):68-70.
2023年3月 Mar. 2023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要点
杨志 0)
6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17卷第6期 Vol.17 No.6
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23年3月 Mar. 2023
等处理,其中森林资源清查的预处理可利用遥感软件 进行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辐射校正等。甘肃洮河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生长状况的监测指标主要 包括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林分密度、树种分布及枯 死树数量等。
通过清查监测森林资源,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取得了以下成效。1)了解森林资源的状况,及时 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 完整性和稳定性。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 主要包括云杉、红松、油松等。通过对森林资源的清 查和监测,在保护区发现了森林病虫害、盗伐等问题, 也及时采取了措施予以解决。据统计,2019 年洮河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85.3%,比 2015 年 提高了 3.6 个百分点,说明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2)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森林资 源的经济价值和服务功能。通过清查监测森林资源,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木材 销售收入在近年来逐年增长,2021 年的销售收入达到 3 000 万元。3)有助于为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科 学依据,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洮河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将森林资源清查监测的结果纳入考虑范围, 并据此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森林保护和利用规划。综上 所述,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森林资源进行清 查和监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为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撑。 2.2 林木抚育和营造更新

甘肃省森林资源质量分析评价

甘肃省森林资源质量分析评价

3 森林资源质量分析评价
3 1 单 位面 积蓄 积 .
全省乔木林 每公 顷蓄积量 9.3 高于全 国 07 m ,
午岭、 山、 关 西秦岭、 康南、 大夏河、 马唧山等 8个天 然林 区, 占全 省总 面积 的 8 1% , .3 布设 固定 样 地
43 个 ; 0 8 第Ⅲ副总体 为非天然林 区, 占全省 总面积 的 8.4 , 8 1% 布设 固定样地 187个。 04
l . 2% 。 0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乔木林 每公 顷株数 69株 , 于全 国平 均数 3 低 96株。其 中, 1 天然乔木林 每公顷 62株 , 6 人工乔木 林每公 顷 54株。天然林单位 面积株数 多于人工 7
林, 与全 国平均数有较大差距。 3 3 单位 面积 生长量 . 乔木林年均每公顷生长量 2 3m , .8 比全 国平均 数 38 m 低 3 .8 .5 8 1%。其中, 天然乔木林 的每公顷
28 %。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以低蓄积量级为主。 .7
3 2 单 位面 积株 数 .
在林地面积中, 有林地 22 5 万 h 其中 , 3 .0 m( 乔
木 林 2 24 万 h 竹 林 O0 万 h ,占 3. 1 m, .9 m ) 2 .3 ; 4 3% 疏林地 1.6 h , 18% ; 7 1 万 占 .0 灌木林地 398 万 h , 66 %( 中国家特别规定 的灌 4 .7 占3 .2 其 木林地 26 2 万 h 2以下简称“ 3 .8 m, 特灌林” ; ) 未成林 地 6 .6 h 占 69 % ; 6 6 万 m , .8 苗圃地 08 .6万 h 占 m, 00 % ; .9 无立木林地 l.9万 h 占 19 % ; 83 m , .2 宜林 地 20O 7 .0万 t 占2.6 u , 82 %。全省森林 ( n 包括有林 地和 特 灌 林 ) 积 4 87 面 6 .8万 h 森 林 覆 盖 率 m,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礼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区的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的植被类型:礼县森林资源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竹类林。

针叶林以油松、华山松、马尾松等为主要树种,阔叶林以樟树、柞树、栎树等为主要树种,竹类林主要有箭竹、毛竹等。

2.生物多样性丰富:礼县森林内栖息着各类野生动植物,包括虎、豹、熊、猴等珍稀保护动物,以及山茶花、黄花菜等珍贵植物。

3.水源涵养功能强大:礼县森林资源广泛分布于三江源地区,其林地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对于保持地表水源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肥沃:礼县森林地带土壤呈酸性,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适合植被生长,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资源。

针对礼县森林资源的特点与优势,制定合理的林业发展对策是十分必要的: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推进可持续的林业发展。

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保护好礼县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提高林业经济效益:通过发展木材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木材的经济附加值。

积极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3.加强林业科技支撑:加大对林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通过引进现代林业设备和管理技术,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4.发展林下经济: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前提下,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可以发展林下畜牧业、果品种植和草药养殖等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5.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加强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防火区域的巡查,定期组织森林防火演练,提高森林防火的能力和水平。

礼县森林资源丰富多样,林业发展潜力巨大。

只有加强保护,合理利用,发展多元化的林业产业,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地处我国东西植被过渡带,地形多变,气候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家园。

野生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

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并提出有效的保护对策,本文将对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珍稀植物资源丰富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珍稀植物资源,包括一些受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

有高山植物、沙漠植物、森林植物等,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这些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植被遭受破坏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部分地区的自然植被遭受了严重破坏。

森林被乱砍滥伐,草原遭受过度放牧,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植物资源的减少。

一些珍稀植物面临着生存空间的挤压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生存状况堪忧。

3. 气候变化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也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等现象加剧了当地植物资源的紧张程度,一些对特定环境要求较高的植物受到了威胁,对保护区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保护对策1. 加强立法保护针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丰富而又受到威胁的现状,应加强立法保护,出台相关法规,保护该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

严格管理开发利用,限制过度开发,避免森林滥伐和草原过度放牧等行为,确保植物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2. 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加强对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了解植物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变化、生长环境等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学术研究,推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的制定。

3. 加强公众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礼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丰富而闻名的地区。

森林资源的丰富使得礼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在林业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就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一、礼县森林资源的特点1. 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礼县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湿润,地形起伏较大。

礼县的植被类型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等多种类型的植被。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礼县的生态环境,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2. 丰富的木材资源礼县森林资源中最主要的是木材资源,其主要树种包括松树、杉树、柞树等。

这些木材资源在建筑、家具、纸张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礼县的木材资源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生物多样性礼县森林资源中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涵盖了多种珍稀植物和动物。

这些珍稀物种的存在丰富了地方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生态旅游、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产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基础。

二、林业发展对策1.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实现可持续的森林资源利用,首先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

通过建立健全的森林保护体系,加大对违法伐木活动的查处力度,严格限制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礼县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利用规划,合理安排伐木和更新造林的计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伐木方面,要合理确定伐木量和伐期,采取保护性伐法,保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发展森林旅游业借助礼县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建设休闲度假村和森林公园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自然之美,提升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4. 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要推动林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加强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实现木材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木材的附加值,为当地经济增添新的动力。

可以发展林产品加工业,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为林业增加新的收入来源。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分析

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分析

2023年1月第14卷第2期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分析罗淑花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甘肃卓尼747600摘要:为提高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自然保护区内灾害发生类型,以及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现状,并提出健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强森林防火投入和防火宣传、合理应用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技术及方法等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病虫鼠害;灾害防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图分类号:S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125-30引言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甘南高原的东北边缘,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中的紫果云杉、独叶草、波氏落叶松等珍稀植物是我国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1]。

因此,分析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现状及相应策略,对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笔者通过分析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鼠害发生情况,总结其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森林管护及灾害防治方法。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可以通过健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加强森林防火投入和防火宣传,并结合各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保护区内出现的病虫鼠害进行科学预防治理,以此建立良好的森林保护和灾害防治机制,保障保护区森林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1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灾害类型1.1森林火灾在森林灾害类型中,森林火灾是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类自然灾害[2]。

森林火灾在前期预防、中期抢险救灾及后期森林恢复等各方面都受到环境的制约,常常会导致范围较大、程度较深的资源和生态系统损害[3]。

因海拔和区位等自然条件影响,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很容易受到严重影响。

近年来,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虽然较少,并且未对森林生态系统和资源造成明显影响,但森林火灾本身的多因素诱发性和不可控性,使其仍是森林灾害防治的首要对象。

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

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六次复查技术方案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部署开展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做好2009年清查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08〕250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甘肃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概况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为单位,以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

1979年按照原林业部的要求,在全省十大天然林区分两个副总体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其中:第Ⅰ副总体包括白龙江、洮河林区,总面积16760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2817个,样地间距2×3千米;第Ⅱ副总体包括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啣山等林区,总面积36569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4038个,样地间距3×3千米。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四五”清查成果,其余地区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75年的清查成果。

1988年,对第Ⅰ、Ⅱ两个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

“三北”地区69个县(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1987年总体规划成果数据;其余地区(除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覆盖范围)森林资源数据采用“五五”清查成果数据。

1991年,在对天然林区两个副总体进行第二次复查的基础上,又在非天然林区建立了第Ⅲ副总体,范围为第I、Ⅱ副总体以外地区(除去连片大面积的沙漠、戈壁和草原187779平方千米),总面积为208626平方千米,布设固定样地6455个,样地间距4×8千米。

第Ⅰ、Ⅱ、Ⅲ副总体以外的零星资源数据通过遥感判读或统计获得。

至此,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包括三个副总体,覆盖面积261955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58.2%,共布设固定样地13310个。

1996年,对第Ⅰ、Ⅱ副总体进行了第三次复查,对第Ⅲ副总体进行了第一次复查。

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前期基本相同。

永恒的绿色——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调研

永恒的绿色——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调研

永恒的绿色———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现状调研课题提出森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条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崇尚生态文明,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已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造林绿化是崇尚生态文明的现实选择,关系到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课题价值唤起更多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兰州及陇原绿化事业。

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采访两山绿化指挥部工作人员研究步骤一、两山绿化概况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项目南起七里河区七道梁,北至兰州市中川机场。

南山东起榆中县定远镇,西至西固区河口乡八盘峡;北山东起城关区青白石乡张儿沟,西至西固区达川乡达家沟。

跨兰州市辖区内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总用地约3.87万公顷(约58万亩)。

南北两山属于黄河中上渡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沟壑纵横。

海拔在于1530—2129米之间、除桃树坪、华林坪、彭家坪、柳沟大坪等少数平台外、大部分地区为梁峁和侵蚀沟坡、坡度一般在25—40度、阳坡少数沟谷坡度在50度以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剧烈。

土壤为黄土母质质上发育形成的灰钙土、南山多为暗灰钙土和典型灰钙土、北山风烛残年淡灰钙土和红砂土、部分地区山体基部岩石或红土裸露。

大部分地区土层较为深厚、表层土壤地疏松,干旱贫瘠,土壤PH值在7.5—9之间。

南北两山自然植被类型多为干旱生型灌木和草本植物。

常见的有本氏羽茅,铁茅,铁杆蒿、茵陈蒿、黄蒿、冰草、芨芨草、骆驼蓬、苦紫苑、阿尔泰紫苑、野枸杞、红砂等。

南北两山降稀少、蒸发量大、气侯干旱、立地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在南北两山植树造林难度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兰州人民就探索开展开人工植树造林、改造自然的问题、到今天为止、经历了约100多年的历史。

经过多年的艰苦拼搏,今天的南北两山已累计完成绿化面积58万亩的造林面积中、上水工程造林业32万亩、“三水”工程造林26万亩、植物种类已达59科139属248种、[椎动物共76种。

甘肃生态环境

甘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1.1 地形地貌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1.2 气候条件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1.3 河流及水资源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1.4 森林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连山北坡,其中白龙江、洮河、小陇山和康县4个林区占全省林地面积的70.4%;三是次生林占总林面积60%以上,反映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深刻影响;四是草原覆盖率低.全省可利用草场面积仅为13.712万km2.1.5土壤河西地区一般为紧砾土和沙壤土;陇东和陇西黄土高原多为中壤土;甘南高原多为壤土;陇南山地多为轻粘土1.6生物资源:野生植物有4000多种,其中药材951种,居全国第二位,已经营450种,主要有当归、大黄、党参、甘草、贝母、大麻、杜仲、灵芝、冬虫夏草等。

兰州市南北两山地被植物调查

兰州市南北两山地被植物调查

兰州市南北两山地被植物调查石善斌;席正英【摘要】2014年对兰州市南北两山面山地被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南北两山分布地被植物共85种,分属24个科65个属,优势种群为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藜科等。

低矮灌木20种、草本64种(1-2年生草本地被植物56种,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8种)、藤本地被1种。

地被植物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垂直结构较为简单,树种单一,灌木、草本的配置缺乏自然层次。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12-13,14)【关键词】南北两山;地被植物;调查;兰州市【作者】石善斌;席正英【作者单位】甘肃绿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甘肃绿盈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8.4地被植物是指低矮、能覆盖地面、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多年生植物,这些植物可构成植物群落底层,凡能覆盖地面的植物均称地被植物。

除草本以外,木本植物中之矮小丛木,偃伏性或半蔓性的灌木以及藤本均可作园林地被植物用[1]。

赵锡惟对地被植物生长性状补充为低矮、枝叶密集、成片栽植、具有较强扩展能力,能迅速覆盖地面,既用于大面积裸露平地或坡地,也可用于林下空地[2]。

地被植物种类可分为草本地被植物、藤本地被植物、蕨类地被植物、矮竹地被植物和矮灌木地被植物5类[3]。

兰州市南北两山经过多年的造林绿化,植被呈现多样化,使原生植被植物群落的科、属、种数增加,种类成分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进展演替趋势[4]。

近年来,兰州市在城市绿地建设中越来越注重地被植物的应用,但对本地地被植物的资源缺乏全面详细的了解。

为次,我们于2014年对兰州市南北两山地被植物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

1 调查区域与方法1.1 调查区域调查区域为兰州市四区(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南北两山面山。

1.2 调查方法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抽样调查为主、个别访问为辅的方法对规划区域进行实地调查[5]。

新时期甘肃省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新时期甘肃省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新时期甘肃省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作者:蒲芳霞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23年第12期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造林工作逐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之一,甘肃省具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当地的森林也面临着病虫害等生物灾害,给甘肃省的造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探讨了甘肃省新时期的造林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为保护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和提升造林工作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甘肃省;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12–00-03Discussion on Afforestation Techniques and Pest Control Measures in Gansu Province in the New EraPu Fang-xia (Bailong river AXia provincial natural center of WangZang protection station,Gannan, Gansu 747000)Abstract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afforestation work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ansu Provinc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green ecological barriers in China, has vast forest resources and rich ecosystems. However, in the face of bi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diseases and pests, the afforestation work in Gansu Province also faces some challeng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ed to explore the afforestation techniques and pest control measures in the new era of Gansu Provinc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afforestation work in Gansu Province.Key words New Era; Gansu Province;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

礼县森林资源特点及林业发展对策礼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丰富闻名的地区。

礼县拥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其森林覆盖率高达53%,是天水市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区之一。

礼县的森林资源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多种类型,其中以云杉、落叶松、红松、马尾松、栎树等为主要品种。

这些森林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礼县森林资源的特点礼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县,其地形复杂,地势起伏。

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礼县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森林植被的生长,年均气温在12℃左右,雨量充沛,阳光充足,这些有利条件为森林资源的生长提供了保障。

礼县的森林资源种类繁多,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多种类型,森林覆盖率高,树种组成丰富多样,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礼县还拥有天然樟子松、雪松、红杉、黄栌等珍贵的树种资源,这些树种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对土壤保护、水土保持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维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礼县的森林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采和滥伐,导致礼县部分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礼县林业面临着用地紧张、森林火灾、虫害病害等多种压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较大的挑战。

林业发展对策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礼县的森林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发展对策至关重要。

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治理。

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控制好林木的砍伐数量和范围,同时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资源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效益。

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治理工作,强化森林防火、防虫害和病害的工作,有效解决森林资源面临的多种问题。

要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礼县拥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以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来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

可以发展木材加工业,加工出口材、建筑材料等,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甘肃省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

甘肃省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

甘肃省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策略石丽春(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麻沿林场,甘肃徽县742303)[摘要]林业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木材需求,而且可以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

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林区一旦发生病虫害,严重时会导致大量林木枯萎、死亡,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国家实施大量的人工林防护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人工防护林面积扩大,病虫害对林木影响越来越大。

对此,分析林木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采取无公害防治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林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提高林木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1-107-2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木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是获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基础。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连接山西,西部连接新疆,南接四川、青藏,北通宁夏、内蒙古,地形狭长,地势复杂,多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和戈壁等,四周被群山环绕,为山地高原地貌。

甘肃省境内面积广,林业病虫害的种类比较多,由于地势环境复杂,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

而且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喷洒化学农药,过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增加了林木的抗药性,降低了防治效果,而且影响了林产品的价值。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不仅可以用少量农药达到治理病虫害的目的,降低林业经营管理成本,而且可以提高林产品的质量。

1甘肃省林业病虫害发生原因甘肃省地势复杂,造就了甘肃省多样的气候特征。

河西走廊海拔低,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是甘肃省的主要商品粮基地。

河西走廊以北地区,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多风沙走石、山岩裸露、多荒漠。

甘肃省森林面积较少,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结果显示,甘肃省林地面积只有1046.35万hm2,林区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关山和西秦岭等地,多样的地形环境增加了病虫害防治难度。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甘肃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现状调查报告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我国治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面对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防护功能不断减弱的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

那么,这条“绿色长城”的建设遭遇了哪些瓶颈?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难题,保证三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树龄大缺乏管护是主因在河西,沙枣树、红柳、旱芦苇等植物干瘦干瘪,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大漠戈壁的荒凉、苍劲和对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那就是长在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梭梭,这种不起眼的小乔木耐寒耐旱,地下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灰秃秃的,眼看就要死了,给点水又能活过来。

眨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连日来参与并指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行动的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面对记者无奈地说:“河西的生态就是这样脆弱,多风沙干旱,缺水,缺水,还是缺水。

河西只要有水,绝对赛江南。

”其中,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张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境内流域长达330公里。

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向下游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分水的重要决策后,如今调水十几年了。

随着张掖将节省的珍贵水资源留给下游,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但在中游张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因用水不足,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生态整体恶化。

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

在高台、临泽的走访中,当地人表示,农田用水都非常紧张,更不用说生态用水了。

提起高台县北部防护林因为缺水一天天衰老,杨树枯死,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悲从中来:“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多不容易啊。

甘肃省植被区域

甘肃省植被区域

甘肃省植被区域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

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

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本区域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森林摹。

东北、内蒙东部草甸草原带:内蒙中部典型草原带:内蒙西部荒漠化草原: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带:包括山西省北部、西北部以及陕北等地。

土壤为灰褐土,年降水量为350——500毫米。

优势植物是本氏针茅、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西部还有冷蒿。

目前这里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垦,为一年一熟农作物,作物有小麦(冬小麦和春小麦)、谷子、糜子、玉米等。

在山地有蒙古栎、辽东栎林和山杨林,山杨林又叫哨林。

VI.西北温带荒漠区域我国荒漠地区年降水量大部在200毫米以下,很多地方不到100毫米,甚至不到10毫米,属于温带干旱气候和极端干旱气候。

这里的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特征,其旱生形态有:叶片缩小,叶子退化成刺,叶片完全退化,茎、叶被有密集的绒毛,或出现肉质茎和肉质叶等,以便减少水分蒸发或贮集水分。

同时这里植物的根系特别发达,有的深达几十米,有的根系重量是地上部分的8——10倍,这样便能从土层的深度和广度吸收水分。

这是在干旱生态环境下植物长期适应演化的结果。

我国荒漠区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带或区。

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北疆温带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带:南疆暖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温带灌木、半灌木荒漠带:包括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

海拔高度约1500——3000米。

年均温7——9℃,年积温3100——3600℃,7月气温22——26℃,年降水量为40——170毫米,主要降落在夏季。

东部阿拉善地区主要为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漠和川青锦鸡儿、驼绒藜沙砾漠。

沙丘上为白沙蒿、沙拐枣沙漠。

丘间低地为盐爪爪、白刺盐漠。

甘肃天水市区园林树种资源

甘肃天水市区园林树种资源

甘肃天水市区园林树种资源●邓传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20)1 天水市区的基本概况甘肃省天水市区包括秦州区、麦积区两个市辖区,地处东经 104°35′~106°44′、北纬 34°05′~35°10′之间,境内山 脉纵横,地势西 北高,东南低,海拔在 1 000~2 100m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 100m,境内渭河流长约 280km。

树木种类复杂,森林资源丰富。

秦州区、麦积区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 600mm,年均日照 2 090 小时,全年无霜期 170多天,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自古是我国著名的农、林、牧业综合发展区。

2 天水市区园林树种资源据 2013~2016 年调查,天水市区主要有园林树种资源 73 种,隶属 31 科。

2.1 松科 Pinaceae(3 种)雪松[(Roxb.)G. Don],白皮松(Zucc. ex Endl.),油松(Carr.)2.2 柏科 Cupressaceae(3 种)侧柏[(L.)Endl.] ,圆柏[(L.)Ant.] ,刺柏(Hay.)2.3 蔷薇科 Rosaceae(16 种)皱皮木瓜[(Sweet)Nakai.],山楂(Burge.),桃(L.),碧桃(L.f.duplex Rehd.),紫叶桃(.L.f.Atropurea Schneid.),榆叶梅( Sieb.),樱桃[Lindl.),梅( (Lindl.)G.Don] ,毛樱桃 [ [(Thunb.)Wall.] ,樱花 (Lindl.)G. Don.ex London],红叶李(Ehrharf. ayropurpurea),棣棠花[(L.) DC.),月季(Jacq.],玫瑰(Thunb.),珍珠梅[(L.)Al. Br.],绣球绣线菊(G.Don.)2.4 木兰科 Magnoliaceae(2 种)玉兰(Desr.),二 乔 玉 兰(Soul.-Bod.)2.5 银杏科 Ginkgoaceae(1 种)银杏(L.)2.6 苏木科 Caesalpiniaceae(1 种)紫荆(Bunge.)2.7 含羞草科 Mimosaceae(1 种)合欢(Durazz.)2.8 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5 种)胡枝子(Turcz.),刺槐(L.),龙爪槐(var.Pendula Loud.),紫藤[(Sims.)Sweet.],紫穗槐(L.)2.9 山梅花科 Philadelphaceae(1 种)山梅花(Koehle.)2.10 山茱萸科 Cornaceae(1 种)红瑞木(Opiz.)2.11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4 种)香荚蒾(W. T. Stearn),忍冬(Thnub.),金银荚蒾 [ma(Rupr.)Maxim. var. Erubescens Rehd.],天目琼花(Koehne. var. calvescens Rehd.)特种经济动植物年期2.12 黄杨科 Buxaceae(1 种)黄杨[(Rehder& E. H. Wilson)M. Cheng]2.13 杨柳科 Salicaceae(4 种)毛白杨(Carr.),垂柳(L.),旱柳(Koidz.),龙爪柳(f.Tortuosa)。

甘肃省植被情况

甘肃省植被情况

甘肃省植被带甘肃省地跨我国东部湿润区、西部干旱区与青藏高原高寒区的交会处。

境内自然条件复杂,植被类型繁多。

由于纬度、气候、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差异,省境内大部分植被从南到北呈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与海拔地带性分布.其中只有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段和甘南高原等海拔在3000m以上地带,植被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

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征,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水平植被带所决定。

根据《甘肃植被》、《甘肃省地图集》的研究结果,我省植被带基本可分为六个水平(纬度)植被地带:1.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分布在陇南的文县、康县、徽县、成县和武都县。

2 . 落叶阔叶林地带分布于天水以南的北秦岭和徽成盆地。

3. 森林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临夏、康乐、渭源、秦安、平凉、庆阳一线以南。

4. 草原地带主要分布在森林草原地带北部,兰州、靖远至环县一线以南地区。

5. 荒漠草原地带大致包括大景、营盘水一线以南,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的地区。

6. 荒漠地带包括河西走廊以及阿尔金山以南的苏干湖盆地与哈勒腾河谷。

森林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

在全省活立木蓄积资源中,其中冷杉占52.9%,云杉占11.7%,栎类占26.9%,杨类、华山松、桦类只占8. 5%。

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山等处。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7429万立方米,其中林地蓄积量占94.8%,疏林与散生木的蓄积量仅占5.2%,这表明林地蓄积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

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这类草场可利用面积为427.5万公顷,占全省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3.84%,年平均鲜草产量4100公斤/公顷,总贮草量约175亿公斤,平均牧草利用以50%计,约可载畜600万羊单位。

甘肃洮河林区常发虫害及防治措施

甘肃洮河林区常发虫害及防治措施

甘肃洮河林区常发虫害及防治措施洮河林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地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迭部、碌曲和合作五县(市),地处洮河南岸迭山北坡,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46′02″~103°44′40″,北纬34°10′07″~34°42′05″。

林区总经营面积28.78 万hm2,其中,林地26.15 万hm2、非林地2.63 万hm2。

在林地面积中,乔木林100393.33hm2、灌木林105800hm2、疏林地55266.66hm2、活立木蓄积量1856.51 万m2、森林覆盖率为45.24%。

洮河林区是洮河水源的重要涵养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洮河林区现有野生脊椎动物约273 种,有7个植被型组、12 个植被型、20 个群系组、52 个群系和89个群丛,是甘肃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森林资源保护是林区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林业虫害的防治,以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1 落叶松球蚜落叶松球蚜是洮河林区常发性枝叶虫害,是洮河林区内生活史最复杂,具有转主寄主特点且虫态多样的虫害。

主要寄主植物有云杉、紫果云杉、落叶松、红杉、冷杉、沙棘、杨、柳、李等,在下巴沟、车巴、卡车、大峪保护站均有分布。

1.1 为害症状落叶松球蚜以吸食针叶及嫩枝汁液为生,造成树叶枯黄甚至脱落,远望如火烧一般。

为害的同时,还会分泌丝状的白色分泌物,易导致枝条发生煤污病,影响树木生长发育。

1.2 发生规律落叶松球蚜虫态多样,有假干母、瘿蚜、伪干母、侨蚜、翅蚜5 种,1 年发生4~5 代,2 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1 龄干母若虫寄生在云杉上,并在中下层枝芽上越冬,翌年5 月上旬若虫开始取食,5 月底云杉萌芽时干母成熟,进行孤雌产卵[1]。

有落叶松球蚜寄生的云杉新生嫩芽基部、针叶和主轴会逐渐变形,生长不良。

虫卵孵化时形成虫瘿,瘿端有嫩枝,外长针叶,7 月底虫瘿开裂,老熟幼虫爬出,羽化,迁向落叶松等其他寄主,再次孤雌产卵,8 月中下旬孵化为第1 龄伪干母,9 月中旬开始越冬。

甘肃省动植物资源

甘肃省动植物资源

甘肃省植物资源森林资源: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五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802.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仅为9.9%,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2%的水平。

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

甘肃主要林区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小陇山、祁连山、子午岭、康南、关山、大夏河、西秦岭、马衔山10大片。

森林蓄积量:全省活立木蓄积1.993亿立方米。

其中:天然林蓄积1.628亿立方米,人工林蓄积1439.1万立方米,疏林蓄积435.77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505.67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1272.38万立方米。

草场(地)资源: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

其中: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一般在2400-4200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特别是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年均降雨量多数地区大于400毫米,唯祁连山西部渐减至200-300毫米。

主要野生植物资源:甘肃境内野生植物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主要资源7大类:1.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

2.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

3.淀粉及酿造类植物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等。

4.野生化工原料及检皮类有20多种,如检皮栎、五倍子、槐、猫屎瓜等。

5.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

6.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

7.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等。

甘肃省动物资源主要畜种禽种:甘肃养殖的牲畜主要有马、驴、骡、牛、羊、骆驼等。

甘肃养马历史悠久,远在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武帝时期,西北边境设有官马场36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森林资源综述一、自然地理条件和森林植被概况(一)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甘肃省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其地理位置东经92°13′~108°42′,北纬32°35′~42°50′之间。

东邻宁夏、陕西,南靠四川,西接青海、新疆,北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和蒙古三大高原交错地带,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地势高,山川交错,重峦迭障,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种地貌相互交织,组成了各种自然生态环境。

(二)气候条件甘肃省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地垮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受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影响,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征。

年平均最低气温O℃,最高15℃,无霜期60~200天之间,全省年降雨量最低35毫米,最高900毫米,分布极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多集中于7—9月份,年平均相对湿度在32—75%之间,年蒸发量1100—3700mm 之间。

雨量稀少,气候干旱,温度日差大等是甘肃省气候的主要特点。

(三)森林分布特点甘肃省的森林主要分布在白龙江、小陇山、洮河、祁连山、孑午岭、关山、西秦岭、康南、大夏河、马唧山十个林区。

由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等几个植被带。

有500多种主要乔木树种,野生动物650多种,有丰富的林副产品和药用植物资源。

森林土壤主要有黄棕壤、棕色森林土、褐色土、灰褐土、黑土、栗棕灰钙土、草甸土等。

白龙江下游和康南林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热量充足,树种繁多。

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明显,上部多为云、冷杉纯林或云、冷杉混交林,中部分布有栎、杨、桦及松类等针阔混交和阔叶混交林,下部为松类,阔叶混交林和次生植被,伴生有大量亚热带经济树种。

白龙江中上游及大夏河、洮河林区,河谷地带有少量的云杉、栎、杨、桦混交林,随着海拔的增高,逐渐为云、冷杉混交林和冷杉纯林,森林主要分布在阴坡和半阴坡,垂直分布明显。

小陇山、西秦岭属暖温带气候,阴阳坡均有森林分布,垂直分布较明显,树种的栎类、杨桦、松类为主,为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属华北式松栎类型。

子午岭、关山林区,森林分布于阴坡半阴坡和沟底,主要树种为杨、栎、桦、油松等。

祁连山林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结构简单,种类贫乏,除沟谷有少量杨桦分布外,其余以云杉纯林为主,森林分布于阴坡和半阴坡,坡向性很明显。

二、森林资源清查沿革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先后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开展了森林资源踏查、资源调查、经理调查以及连续清查等各种不同质量要求和不同目的的调查工作,按时间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从建国开始到60年代初先后开展了森林资源踏查、资源调查、森林经理调查。

1953年前,由中央林垦部森林大队、西北林野调查大队及省林野调查队在白龙江、洮河、祁连山、小陇山、子午岭等林区的部分地区进行资源清查。

主要采用罗盘仪测图和用标准地推算蓄积的方法,着重查清森林面积和蓄积,由于当时尚无规程可依,调查队伍始建,调查人员缺乏经验,调查质量均较粗放。

1953年后陆续开展森林经理调查,其基本方法是用经纬仪控制测量,用罗盘仪打导线,并进行补充调绘来取得图面材料,以求算森林面积,用标准地法加上目测调查推算森林蓄积,到1961年止,全省先后在白龙江、小陇山、西秦岭、祁连山、洮河等林区进行了森林经理调查和综合调查,这些调查基本上遵循当时林业部先后颁发的有关规程,各次调查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调查内容和评细程度等方面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在当时都不同程度地为林业部门生产经营单位提供了森林资源数据。

1963年开展全省森林资源统计汇总工作,其资料来源即依上述各项调查成果为基础进行统计。

(二)60年代主要开展总体规划设计调查。

这一阶段的调查在1965年前,其调查方法和图面资料取得手段,同50年代相同,仅在规划设计方面有所侧重,一般都搞了十年生产建设规划和经济效益概算。

1967年在洮河林区的总体规划设计调查中,采用了航空象片内业辐射网转绘成图,外业用角规群状样地调查推算蓄积。

到60年代中期抽样调查技术已开始在资源调查中试验和应用。

(三)森林资源清查(1974~1975年)即“四五”清查。

这是根据当时中央农林部要求开展的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工作。

在天然林区及部分县、局、场,以县(林业局、总场)为总体,采用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系统抽样调查方法进行。

对少林地区零星分布的小面积天然林和建国后营造的人工林,则利用l:5万地形图在现地对林业用地各地类,采用罗盘仪实测和现地调绘相结合方法调查。

这次调查是全省第一次全面广泛开展的森林资源清查,其成果基本反映了当时全省森林资源现状,但由于调查方法限制,对资源消长动态变化缺乏监测手段,同时由于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个别地方调查出现一些偏差。

(四)70年代末开始建立全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79~1980年开展初查,随后于1988,1991年分别开展了第一、二次复查,并逐步完善了全省连清体系的建设,增强了连清效果,为今后实现科学监测全省森林资源消长动态奠定了基础。

在初建体系时,考虑到甘肃省面积大,森林少,天然林分布集中等特点,以及人财物力的实际状况,决定先建立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少林地区及四旁树以后逐步建立体系,为此1979年初查时以全省天然林区为总体,在总体内划分白龙江、洮河林区为I副总体,其它林区为Ⅱ副总体。

在第1副总体内按2X 3公里间距布设2817个样地,在Ⅱ副总体内按3X3公里间距布设4038个样地,样地面积为0.08公顷方形样地。

同时在总体范围内以1X2公里布设成数样点,用成数抽样估测各类面积,用双重分层抽样估测各类蓄积。

全省连清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林业基本建设工作,仅用一年时间就查清了资源现状,为下次定期复查,及时掌握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奠定了良好基础。

根据林业部统一布置,1988年开展了第一次连清复查,对初查所设固定样地进行了复位测定,复位率97.6%。

调查精度达到部颁要求。

1991年又开展了第二次复查。

这次复查考虑到原初查和第一次复查时的具体情况,即原总体范围没有在全省面积上覆盖,因而前两次对非总体范围即非天然林区的森林资源数据,均系引用原有资料和统计数据,所以其汇总后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全省森林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本次复查中改以全省为一个总体,采用全覆盖布点方法,另增建非天然林区为第Ⅲ副总体。

其样地呈品字形分布,间距8X4公里,共布设样地6455个。

同时为提高立木生长量和消耗量的调查精度,更加准确地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规律,这次复查要求全样木固定。

通过本次复查,第Ⅰ、Ⅱ副总体复位固定样地6754个,复位率为98.6%;固定样木复位率97.2%,通过第二次复查方案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全省连清体系的建设。

三、各时期森林资源概况(一)建国初期(1949年)森林资源简况据甘肃省提供的资料,1949年森林面积仅有150.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只有3.3%。

按1963年汇总的全省平均每公顷蓄积推算,林木总蓄积约为11700万立方米。

当时森林主要分布在各天然林区,由于历史上没有经过调查统计,此估计数可作为参考应用。

(二)60年代初森林资源概况根据1963年全省森林资源统计汇总,其资源状况如下: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当时全省调查范围面积为538.4万公顷,林业用地343.1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141.8万公顷,占林业用地41.33%;疏林地41.5万公顷,占12.10%;灌木林地76.0万公顷,占22.15%,其他83.8万公顷,占24.42%。

若按全省总面积计算,森林覆盖率为3.1%。

2.各类林木蓄积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4262.7万立方米。

其中林分蓄积12873.8万立方米,占90.26%;疏林、散生木蓄积1388.9万立方米,占9.74%。

3.各主要树种面积蓄积在有林地资源中,冷杉林面积22.1万公顷,蓄积4787.9万立方米,分别占15.6%和37.2%;云杉林面积19.2万公顷,蓄积2436.1万立方米,分别占13.5%和18.9%;栎类林面积33.8万公顷,蓄积1920.5万立方米,分别占23.8%和14.9%;桦类林面积25.2万公顷,蓄积1708.7万立方米,分别占17.8%和13.3%;杨类林面积18.6万公顷,蓄积667.9万立方米,分别占13.1%和5.2%;其它树种面积22.9万公顷,蓄积1352.7万立方米,分别占16.2%和10.5%。

4.各龄组面积蓄积幼龄林面积57.l万公顷,蓄积1842.8万立方米,分别占40.3%和14.3%;中龄林面积37.8万公顷,蓄积2881.1万立方米,分别占26.7%和22.4%;近熟林面积14.4万公顷,蓄积1782.8万立方米,分别10.1%和13.8%;成过熟林面积22.9万公顷,蓄积6367.1万立方米,分别占22.9%和49.5%。

(三)70年代中期森林资源概况根据1974~1975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即“四五”清查)成果,其资源概况如下: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全省林业用地630.9万公顷。

其中有林地186.9万公顷,占29.6%;疏林地32.9万公顷,占5.2%;灌木林地130.2万公顷,占20.6%;末成林造林地12.2万公顷,占1.9%;苗圃地2.2万公顷,占0.4%;无林地266.5万公顷,占42.3%。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4.13%。

2.各类林木蓄积全省活立木总蓄积19563.3万立方米。

其中有林地蓄积18554.1万立方米,占94.8%;疏林、散生木蓄积1009.2立方米,占5.2%。

3.各林种面积蓄积在有林地资源中,用材林面积111.6万公顷,蓄积14947.0万立方米,分别占59.7%%和80.6%;防护林面积70.9万公顷,蓄积3513.6万立方米,分别占38.0%和18.9%;薪炭林面积0.8万公顷,蓄积0.3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4%;特用林面积0.3万公顷,蓄积6.9万立方米,其中面积占0.1%;经济林(主要是栓皮栎,当时也计算蓄积量)面积3.3万公顷,蓄积86.3万立方米,分别占1.8%和0.5%。

4.各龄组面积蓄积幼龄林面积52.4万公顷,蓄积1312.6万立方米,分别占有林地面积28.0%和蓄积7.1%;中龄林面积81.7万公顷,蓄积6761.1万立方米,分别占43.7%和36.4%;成熟林面积52.8万公顷,蓄积10480.4万立方米,分别占28.3%和56.5%。

(四)70年代末森林资源概况根据1979~198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初查成果,全省森林资源概况如下:1.林业用地各类面积全省林业用地面积613.15万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