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
课时:一课时
科目:数学
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
备课人:徐长青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时,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以及学习有关的时间单位计算。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时,分,秒这三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学会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三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时和分,知道1时=60分,对秒的认识有特别的想知道欲望,而且对钟表有亲身感受,这对自主学习秒的知识储备了优势。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信息演示策略、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课件
资源准备:ppt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知规律,教师谈话,和学生走在一起,准备亲切合作。
探究(一):
认识钟面上的秒
2、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3、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④小结: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4、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学生反馈: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6、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7、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认识钟面。明确时,分,秒在钟面上的分工协作。
探索(二):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明确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反馈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1)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小明跑100米要用19()。
跑步比赛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2、活动: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学生观察交流回报
1.巩固新知
2.活学活用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反馈学习效果: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
教学反思: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能运用多种表示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这节课我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数学教学的万能钥匙。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渗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适宜采用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去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宁路小学
徐长青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