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昆虫是生命力顽强的小生物,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分布,有些甚至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环境对昆虫生活史的重要影响。
环境因素是昆虫生命活动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可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适应能力等各方面。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素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以及昆虫适应环境的生物学机制。
一、温度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昆虫是温度敏感性强的生物,对温度的变化反应十分明显。
在不同温度下,昆虫的生长发育、代谢、行为及繁殖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昆虫的生长发育越快。
但是,温度过高或过低则会对昆虫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蚊子,在幼虫时期需要在水中生长发育,但是水中的温度变化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当水温过低时,蚊子幼虫生长缓慢,营养不良,发育时间延长。
而当水温过高时,幼虫会死亡或发育不全,导致成虫繁殖力下降。
因此,了解昆虫对温度的敏感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它们的繁殖。
二、光照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昆虫对光的感受也是十分敏感的。
光线的亮度、颜色、方向、时间等都可以影响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在营养生长时需要光照,而在蛹化和越冬阶段则需要暗处。
例如,夜间活动的昆虫,它们的生物钟受到光照的控制,能够让它们一定时间内保持活动状态。
另外,有些昆虫生活在荒芜的沙漠和寒冷的地区,这些环境中缺乏光照,昆虫需要调整光敏感度,适应这样的环境。
三、水分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水分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有些昆虫甚至需要在水中生活。
适量的水分对昆虫来说是必需的,而水分过多或缺乏则会对昆虫的生活史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蚂蚱是一种在沙漠生活的昆虫,它们可以通过调节体内含水量来适应干旱环境。
不过,如果水分过少,昆虫的新陈代谢速度会明显降低,身体也会变得萎缩,导致死亡。
另外,当湿度过高时,昆虫的生长发育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导致繁殖不良。
四、食物对昆虫生活史的影响食物是昆虫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也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重要因素。
环境因素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庞大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自然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环境的变化对昆虫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环境因素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的生态和生物学意义。
一、温度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温度是昆虫行为的主要调节因素之一。
不同温度条件下,昆虫的活动水平和行为模式都会发生变化。
较低的温度会导致昆虫体温下降,从而减缓其代谢活动和运动速度。
相反,较高的温度则会加速昆虫的代谢活动,使其更活跃。
例如,某些蜜蜂种类在低温下会进入休眠状态,而在高温下则会积极地采集花蜜。
二、光照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光照条件对昆虫生活和行为的调节也十分重要。
光线的强度、方向和周期性变化都会对昆虫的定位、觅食和繁殖产生影响。
许多昆虫依靠阳光来确定方向和时间,以便进行迁徙或寻找食物。
光照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昆虫的生物钟和生理活动。
例如,蛾类昆虫的触角上有感光细胞,它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光线强度和方向,以确定自己的飞行方向。
三、湿度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湿度是昆虫在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之一。
昆虫的生命活动对湿度有一定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对其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高湿度环境下,昆虫可能更容易受到真菌和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而低湿度则可能导致昆虫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引发脱水和死亡。
例如,蚂蚁会根据湿度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巢穴建设活动,以保证蚁巢内部的湿度适宜。
四、食物供应对昆虫行为的影响食物的供应是昆虫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食物的种类、质量和数量都会对昆虫的觅食行为和繁殖行为产生影响。
某些昆虫种类会对特定类型的植物或动物进行选择性觅食,而另一些昆虫则会根据食物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取性来决定觅食的方式和地点。
此外,食物的供应也会影响昆虫的体态和行为表现。
例如,蜜蜂在蜜源丰富的情况下会更积极地采集花蜜,而在蜜源稀缺的情况下则会减少采集行为并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式。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昆虫行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温度、光照、湿度和食物供应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昆虫的生活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昆虫记读书笔记第四章
实验法能够精确地控制变量,验证因果关系,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观察与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缺点
观察法可能受到环境、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准确性。
实验法可能由于人工环境与实际生境的差异,导 致实验结果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观察与实验方法在昆虫研究中各有优 缺点,互为补充。在实际研究中,应根据研究目 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获得更准确、可靠 的结论。
繁殖行为
本章详细介绍了昆虫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昆虫的繁殖策略多种多样, 有的昆虫选择孤雌繁殖,有的则依赖雄性昆虫进行交配。这些繁殖策略都有助于昆虫在复 杂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
信息交流
昆虫之间通过化学信号、声音、体态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例如,蜜蜂通过舞蹈来传 达花粉和花蜜的信息,蚂蚁则通过分泌化学物质来标记食物来源和行进路线。
06 总结与展望
第四章内容总结
描述了多种昆虫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 ,包括蜜蜂、蚂蚁、蝴蝶等。通过详细 观察和描述,展示了这些昆虫在自然环
境中的真实状态。
分析了昆虫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和 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例如,昆 虫对植物的传粉作用,以及它们作为食 物链中的一环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情况。
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昆虫生存环境的影响 ,以及保护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
食物链的关键环节
昆虫作为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 网关系,它们的存在保证了生态系统 的稳定和多样性。
昆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选择
昆虫通过适应环境来选择栖息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都 会影响昆虫的分布和生存。
环境条件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直接消灭害虫
三、生物因素 (一)食物因素
1.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2.食物网和食物链(保护害虫的天敌)
3.植物的抗虫性 不选择性 抗生性 耐害性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
(二)天敌因素
1.捕食性天敌
2.寄生性天敌 ➢单寄生 ➢多寄生 ➢共寄生 ➢重寄生
3.致病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四、人为因素 (一)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
2286.4日度 / 685.2日度 = 3.34(代)
例2:已知国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ºC,卵期有效 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后一段时期内的日平均气温为20ºC, 若以后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国尺蠖卵的孵化时间。
N= K /(T - C)= 84 /(20-8.5)= 7.3 (天)
(二)湿度 昆虫获得水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取食;散失水分 主要通过表皮和气门蒸发及排粪。
K= N(T - C) 或 N= K /(T - C)
K是有效积温,N是发育天数,T为该期的平均温度, C为发育起点温度,T-C是该时间内的有效温度。
世代数 = 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 / 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
世代数 = 某地一年的有效积温 / 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 例1:粘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6ºC,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 温为685.2日度,北京地区全年平均有效总和为2286.4日度。 求粘虫在北京地区的世代数。
温度主要影响昆虫的发育速度,表现在发生期的 早晚;而湿度则影响昆虫的成活率和生殖力。 1.湿度对昆虫的成活率的影响 2.湿度对昆虫的繁殖力的影响
(三)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温湿系数 = 平均相对湿度 / 平均温度
第四章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第四章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是组成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环境中的一切生物。
生物因素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又影响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食料和天敌两大类。
第一节食物对昆虫和影响一、食物的划分:1、按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2、按取食食物的种类分: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寡食性:只取食一个科内或近缘的多种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木樨科植物);多食性:取食多种不同科植物(如棉铃虫取食200多科不同科植物);杂食性:既取食动物,又取食植物(如豆芫菁1-3龄幼虫可取食蝗卵,成虫可取食豆科植物)。
二、对昆虫和影响每种昆虫都有其特殊的代谢形式,适于某种昆虫取食、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食物的种类不同,对昆虫的营养效应也不一样。
同一种食物对不同种类的营养效应也是不一样的。
每种昆虫都有其特别喜好的食物种类。
这些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育速度、繁殖量及残死亡率三个方面。
取食其最嗜好的植物,其发育速度加快,繁殖力高,死亡率低;昆虫的不同虫态也可能对食物的喜好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也不一样。
如棉铃虫幼虫取食棉花幼蕾,其发育天数缩至12天;而取食叶子其发育天数延长为22天。
三、昆虫对食料植物选择的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分为四个阶段:1、取向定位:昆虫取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时,首先遇到的是植物理化性质对昆虫是吸引还是排斥。
如: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含有的“芥子油糖苷”对菜粉蝶、黄曲跳甲产卵和幼虫的取食有引诱作用。
水稻含草酸多的品种对稻飞虱有驱避作用。
2、开始取食或产卵:昆虫主要利用味觉和触觉寻找取食和产卵和部位。
如:玉米螟喜欢取食玉米含糖量高的部位。
在心叶期的心叶,抽穗后的雄穗;雄穗枯后的雌穗和茎干含糖量高,是玉米螟为害的主要部位。
3、定居或转移:取决于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成份和数量,以及田间小生境的适宜程度,适合就定居,不适合就转移。
生态环境对昆虫的影响资料PPT课件
气候因素 ✓ 温度、湿度、光、风 等
生物因素 ✓ 食物、昆虫天敌
土壤因素 ✓温度、湿度、理化性质
(1)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
温度对昆虫影响具体表现: 一是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速度。在有效温区内,
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二是影响生殖能力。在适宜温区内,温度适宜时,
生殖力大。 三是影响昆虫寿命。温度升高寿命下降。 温度对昆虫的活动范围还有一定的影响。
① 可以推算某种害虫在某地发生的世代数
世代数=某地一年内的有效积温(日度)K1/某虫 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K2
② 可以推算某一害虫的发生时间
东亚飞蝗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8℃,从卵发育到3龄 若虫所需有效积温为130日度。当地当时平均气温为 25℃。问几日后达到3龄若虫高峰?
根据公式:N=K/(T-C)=130/(25-18)=19(日) 即19日后东亚飞蝗3龄若虫达到高峰。
在有效温区内,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不同的昆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不同。
不同的昆虫对不同波长光的趋性不同。
世代数=某地一年内的有效积温(日度)K1/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K2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螳螂、猎蝽、草蛉、瓢虫、食虫虻、食蚜蝇等。
世代数=某地一年内的有效积温(日度)K1/某虫完成一代所需的有效积温(日度)K2
瓢虫的成虫、幼虫、卵
食 蚜 蝇
3. 寄生性天敌昆虫
主要有膜翅目的寄生蜂和双翅目的寄生蝇。例如,
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 例如,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马尾松毛虫。
东亚飞蝗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8℃,从卵发育到3龄若虫所需有效积温为130日度。
在自然界中有不少蜘蛛、鸟类、青蛙和线虫都可用来防治害虫。
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分析
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分析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摘要:本文主要总结分析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
关键词:昆虫种群数量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在自然界,昆虫种群的数量变动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种群内在的因素(生理、生态特征及适应性),二是种群栖息地各外在因素。
由于种群的种的特性及反映栖息地的地理特征(如地形、区域性气候、植被种类等)在一定的空间及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有相对稳定的动态类型[如一个种的遗传特性、一个地区的地形特性、气候类型(如总积温、总雨量、光照周期等)],因此二者结合所形成自然种群数量的变动类型也相对稳定,是种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性。
掌握昆虫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是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有害昆虫、保护利用有益昆虫的重要理论基础(张国安等,2012)。
1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影响1.1.1 温度昆虫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基本上取决于环境温度。
因此,环境温度对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极大的作用;适应的环境温度是昆虫的生存条件。
另一方面,环境温度通过影响食物、天敌和其它气候因子等间接作用于昆虫。
1.1.2温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环境湿度及温度变化影响昆虫卵巢的发育,进而抑制其生殖潜能的发挥。
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昆虫的性腺成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产卵前期缩短,产卵量也较大。
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幼虫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在低温下成虫多因性腺不能成熟或不能进行性活动等而减低繁殖力。
在不适宜的高温下,性腺发育也会受到抑制,生殖力也下降。
过高的温度常引起昆虫不育,特别易引起雄性不育。
在高温作用下,昆虫的生殖受到明显地抑制。
例如麦无网长管蚜每天经8h、31℃或33℃的高温处理,出生率显著下降(Ma C S,2004)。
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成虫在50℃的恒温下暴露39min后不能生殖(MahroofR,2005)。
幼虫在适宜温度下发育,仅成虫期暴露在高温下,成虫的生殖力也会受到抑制。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第四章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是组成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环境中的一切生物。
生物因素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又影响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食料和天敌两大类。
第一节食物对昆虫和影响一、食物的划分:1、按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2、按取食食物的种类分: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寡食性:只取食一个科内或近缘的多种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木樨科植物);多食性:取食多种不同科植物(如棉铃虫取食200多科不同科植物);杂食性:既取食动物,又取食植物(如豆芫菁1-3龄幼虫可取食蝗卵,成虫可取食豆科植物)。
二、对昆虫和影响每种昆虫都有其特殊的代谢形式,适于某种昆虫取食、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食物的种类不同,对昆虫的营养效应也不一样。
同一种食物对不同种类的营养效应也是不一样的。
每种昆虫都有其特别喜好的食物种类。
这些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育速度、繁殖量及残死亡率三个方面。
取食其最嗜好的植物,其发育速度加快,繁殖力高,死亡率低;昆虫的不同虫态也可能对食物的喜好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也不一样。
如棉铃虫幼虫取食棉花幼蕾,其发育天数缩至12天;而取食叶子其发育天数延长为22天。
三、昆虫对食料植物选择的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分为四个阶段:1、取向定位:昆虫取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时,首先遇到的是植物理化性质对昆虫是吸引还是排斥。
如: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含有的“芥子油糖苷”对菜粉蝶、黄曲跳甲产卵和幼虫的取食有引诱作用。
水稻含草酸多的品种对稻飞虱有驱避作用。
2、开始取食或产卵:昆虫主要利用味觉和触觉寻找取食和产卵和部位。
如:玉米螟喜欢取食玉米含糖量高的部位。
在心叶期的心叶,抽穗后的雄穗;雄穗枯后的雌穗和茎干含糖量高,是玉米螟为害的主要部位。
3、定居或转移:取决于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成份和数量,以及田间小生境的适宜程度,适合就定居,不适合就转移。
(植物保护课件)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知识点1.5.3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
一、食物 二、天敌
一、食物
食物是昆虫营养来源,由于昆虫对植物的选 择性,导致它们的分布、生长、繁殖和种群密度 出现变化。有一些种类的植物在组织形态特点、 生理生化特性、生长代谢能力等方面对害虫危害 有抗虫性表现。
1.不选择性:植物或品种在害虫发生数量相 近的条件下,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化反应和发育 阶段,能对害虫产生机械的、化学的或物候的作 用,减少或不被害虫选择来产卵、栖息或取食。
一、食物
2.抗生性 植物不能全面地满足昆虫营养上的需要或 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物质,或缺少一些对昆虫特 殊需要的物质,因而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 命缩短,生殖力减弱,甚至死亡,或者由于昆 虫的取食刺激而在伤害部位产生化学或组织上 的变化,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 3.耐害性 指植物在害虫为害后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 偿能力,所受的损失很低。
二、天敌
昆虫的生物性敌害,通常叫做天敌。 主要有捕食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如图1.5.31)、致病微生物(如图1.5.3-2) 、其它 的食虫动物(如图1.5.3-3) 。天敌因子不 是昆虫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而是抑制因子 之一。天敌的存在极大地抑制了害虫的种 群数量,对于农业害虫种群消长经常起积 极作用。因此人类应该很好地保护和利用 天敌。
课后练习
1.影响昆虫的环境因子有那些,其 中不同温度对昆虫的影响如何?
2.害虫天敌有那些类型?在防治中 起什么作用?
3.植物的抗虫性有那些类型?
二、天敌
图1.5.3-1天敌昆虫 图1.5.3-2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二、天敌
图1.5.3-3 食虫动物
知识点1.5.4 人类活动对昆虫的影响
第四章昆虫的世代
如舞毒蛾一年发 生1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卵,
此时尽管环境条件是适宜的,但也不再进行生长发育 ,即 以卵进入越冬状态。其它如天幕毛虫、大地老虎等也属专 性滞育越冬。
兼性滞育
不发生在固定的世代,可出现在不同的世 代,如玉米螟在东北一年只发生一代,广
西南部一年可发生6~7代,均以末代老熟
幼虫滞育过冬。
3. 昆虫的群集性
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
地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
为群集性。
许多昆虫都具有群集习性,
但各种昆虫群集的方式有所不
同,可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
性群集两种类型。
4. 昆虫的扩散和迁飞
扩散:是指昆虫个体经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 分散或集中活动,也称蔓延、传播或分散等。 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 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迁飞既不是无规律的突然发 生的,也不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
称为警戒色。
伪装
伪装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 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 胡蜂
傲白蛱蝶的一个世代
世代重叠:多化性昆虫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的同一虫态同时出
现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越冬代:多化性昆虫越冬的一代常称为越冬代,如亚洲玉米螟 在河南、山东等省一年发生3代,以第3代老熟幼虫越冬,常 称其为越冬代幼虫,其蛹和成虫分别称为越冬代蛹和越冬代成
虫。
2. 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的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定阶段的发育史。 昆虫在一年中的生活史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常是指 昆虫从越冬虫态(卵、幼虫、蛹或成虫)越冬后复苏起,至
休
眠
休眠是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当不良环
境条件消除时,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具有休眠特性的昆虫,有的需在一定的虫态休 眠,有的则任何虫态都可休眠。如东亚飞蝗以卵 越冬,多种食蚜蝇和家蝇以成虫越冬等,都属休 眠性越冬。休眠性越冬的昆虫耐寒力一般较差。
环境条件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例2:已知国槐尺蠖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5ºC,卵期有效 积温为84日度,卵产下后一段时期内的日平均气温为20ºC, 若以后天气情况无异常变化,预测国尺蠖卵的孵化时间。
N= K /(T - C)= 84 /(20-8.5)= 7.3 (天)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8
(二)天敌因素 1.捕食性天敌
2.寄生性天敌 ➢单寄生 ➢多寄生 ➢共寄生 ➢重寄生
3.致病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整理课件
9
四、人为因素 (一)改变一个地区昆虫种类的组成
(二)改变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三)直接消灭害虫
整理课件
10
4
(二)湿度
昆虫获得水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取食;散失水分 主要通过表皮和气门蒸发及排粪。
温度主要影响昆虫的发育速度,表现在发生期的 早晚;而湿度则影响昆虫的成活率和生殖力。
1.湿度对昆虫的成活率的影响 2.湿度对昆虫的繁殖力的影响
(三)温湿度的综合影响
温湿系数 = 平均相对湿度 / 平均温度
常用于某一发生期或不同年份同期的比较。
✓土壤的干湿程度对土栖害虫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酸碱度、通气性等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分布 也有密切的关系
✓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也会影响一些昆虫的分布与危害
整理课件
7
三、生物因素 (一)食物因素
1.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2.食物网和食物链(保护害虫的天敌)
3.植物的抗虫性 不选择性 抗生性 耐害性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
适 区宜
温
致死高温区 停育高温区
高温临界 最适温区 发育起点 停育低温区 致死低温区
第四章 防治害虫的原理及主要措施和方法
农业防治与其它防治,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矛盾较小,易于协
调配套。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可在大范围内减轻有害生物的发生程度。
农业防治的缺点
某些农业防治技术措施与丰产技术有矛盾。
农业防治需要有较大规模,才能收到显著效益。
农业防治收效较慢,且在许多情况下仅起辅助作用,具
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多为预防性措施,当害虫大量发生
四、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在害虫防治过程中有时可利用有益生 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基因产品等控制有害生物,包 括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及其他有益动物的利用、 利用不育昆虫和遗传方法防治等。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 304年左右晋代嵇含著《南方草木状》和公元 877 年唐代刘恂著《岭表录异》都记载了利用一种蚊 防治柑桔害虫的事例。19世纪以来,生物防治在 世界许多国家有了迅速发展。
⒉对外检疫(国际检疫)
国家在沿海港口、国 际机场以及国际交通 要道等处设立检疫机 关和商品检疫站,对 出入口岸及过境的农 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 理。
㈡ 植物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国内尚未发现或虽已发现而分布不广,仅限 于局部地区的有害生物。 在各国或传播地区,对农牧业生产确有严重 威胁而防治又很困难的有害生物。 必须是认为传播的,即容易随同种子、栽植 材料、农牧产品等运往各地的。
一、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就是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 构,采用各种检疫措施,禁止或限制害虫 (病、杂草)人为地从外国或外地传入或 从本地传出。 植物检疫的目的:既要防止从别 国传入新的害虫种类,还要采取 措施,控制其他发源地,或缩小 某些害虫的活动地区。
㈠ 植物检疫的范围
⒈对内检疫(国内检疫) 为了防止和消灭通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资交 流、调运种子、苗木及其他农产品等而传播的 危险病、虫及杂草。 由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检疫机 关会同邮局、铁路、公路、民航等 有关部门,根据对内检疫条例和对 象,执行检疫。
昆虫的生活环境
昆虫的生活环境第四篇昆虫的生活环境重点与难点:在掌握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理解环境的概念和类型;各类型及各因素对昆虫生长发育、成活、繁殖和行为习性等的主要影响和作用特点;各因素对昆虫的协同作用;各因素在害虫防治上的利用;昆虫的地理分布、害虫为害带的划分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统一的整体,现代生态学称之为生物系统(biosystem)。
在这些系统中,生物内在的遗传特性与环境因子作用的对立统一,决定着生物种群数量的盛衰。
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的科学。
在一个特定生境中,一个物种总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一般来说,生态学以个体作为对象,主要研究它们与生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物种的生存条件和地理分布同种个体在生境内占有一定空间,进行生殖、繁衍而组成种群。
生态学以种群作为对象,研究种群的数量动态、空间格局,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和成灾的基本规律。
在一个生境内相互联系着的各个种群组成生物群落。
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对象,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化,从而揭示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生物群落与生境的气候、土壤及其他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学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而获得可持续增长的生物生产力。
第一章环境因素概述重点与难点:理解主体和环境的划分;环境因素区分的类型;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昆虫的不同作用特点。
生物的外界环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在非生物因素中主要是气候条件,即温度、湿度、降水、光、风等,此外,土壤条件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因素中主要是食物、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共生、共栖及竞争等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很大,改变着自然面貌,因此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二章气候因素重点与难点:温度:重点掌握温区的划分,昆虫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与局限性,高温和低温引起昆虫死亡的原因和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生物因素是组成环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环境中的一切生物。
生物因素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又影响昆虫种群密度的变化。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食料和天敌两大类。
第一节食物对昆虫和影响一、食物的划分:1、按食物的性质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粪食性、尸食性;2、按取食食物的种类分: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寡食性:只取食一个科内或近缘的多种植物(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木樨科植物);多食性:取食多种不同科植物(如棉铃虫取食200多科不同科植物);【杂食性:既取食动物,又取食植物(如豆芫菁1-3龄幼虫可取食蝗卵,成虫可取食豆科植物)。
二、对昆虫和影响每种昆虫都有其特殊的代谢形式,适于某种昆虫取食、消化和吸收的食物。
食物的种类不同,对昆虫的营养效应也不一样。
同一种食物对不同种类的营养效应也是不一样的。
每种昆虫都有其特别喜好的食物种类。
这些食物对昆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育速度、繁殖量及残死亡率三个方面。
取食其最嗜好的植物,其发育速度加快,繁殖力高,死亡率低;昆虫的不同虫态也可能对食物的喜好程度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影响也不一样。
如棉铃虫幼虫取食棉花幼蕾,其发育天数缩至12天;而取食叶子其发育天数延长为22天。
三、昆虫对食料植物选择的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分为四个阶段:1、取向定位:昆虫取寻找食物和产卵场所时,首先遇到的是植物理化性质对昆虫是吸引还是排斥。
如:十字花科植物叶片含有的“芥子油糖苷”对菜粉蝶、黄曲跳甲产卵和幼虫的取食有引诱作用。
水稻含草酸多的品种对稻飞虱有驱避作用。
2、开始取食或产卵:昆虫主要利用味觉和触觉寻找取食和产卵和部位。
如:玉米螟喜欢取食玉米含糖量高的部位。
在心叶期的心叶,抽穗后的雄穗;雄穗枯后的雌穗和茎干含糖量高,是玉米螟为害的主要部位。
】3、定居或转移:取决于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成份和数量,以及田间小生境的适宜程度,适合就定居,不适合就转移。
如:褐飞虱在高抗品种上数量就很少,因为高抗品种含草酸较高;蚜虫有翅蚜的产生与寄主植物体内含氮量少,含糖量增加关系密切。
4、完成发育和繁殖:植物所含营养物质适宜于昆虫,其发育速度、繁殖量增加,死亡率降低;反之,如果植物含有有毒物质或营养成份不适宜于昆虫,则其发育速度就会减慢,甚至死亡。
四、植物的抗虫性植物的抗虫性是指在田间存在害虫的情况下,完全或很少不受其危害,或虽受害,但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使产量降低到较小程度。
1、植物的抗虫性主要表现为:A:昆虫不取食;B:取食少,植物能正常生长;C:不危害植物的主要部位;D:能为害主要部位,但不受经济损失。
2、植物的抗虫机制:A、不选择性:由于形态、组织学上的特点和生理生化特性,或体内含有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以阻碍害虫趋向植物产卵和取食;或由于植物的物候学特性与害虫为害期不相愈合,从而使植物局部和全部避免害虫的为害。
如小麦吸浆虫。
B、抗生性: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害虫取食后引起其生理失常,甚至死亡。
或植物受害后,产生一些特异性反应(如强大的组织愈伤能力)以阻止或妨碍害虫的危害。
\C、耐害性:植物受害后,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程度较轻。
这主要是由于植物的补偿能力强。
第二节天敌对昆虫的影响天敌(natural enemies):引起昆虫死亡的生物叫天敌。
它们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因素,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居次级消费者的重要地位。
在自然界,昆虫的天敌种类非常丰富,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由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引起的昆虫疾病),捕食性天敌(如肉食性昆虫、蜘蛛和捕食螨、蛙类和益鸟等),以及寄生性昆虫(如寄生蜂、寄生蝇等)三大类群。
它们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经常起着调节害虫种群数量的作用,是生态平衡的重要负反馈链锁。
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的科学性来看,查明害虫天敌的种类,特别是重要天敌的控制作用、天敌与害虫及其他环境因素的生态联系,制订天敌参数,既是预测害虫种群消长趋势的重要依据,又是害虫综合防治的重要依据。
保护利用害虫天敌是害虫防治的途径之一。
我国害虫天敌资源非常丰富,七十年代以来由于滥施化学农药带来的抗药性、残毒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已经逐渐重视发挥害虫灭敌效能的研究和实践。
一、天敌昆虫的划分天敌昆虫可分寄生性和捕食性两大类。
寄生性与捕食性的区别通常依据以下特点:(简单总结如下表)①完成个体发育所需的寄主数量:寄生性天敌可在一头寄主体上完成发育,如赤眼蜂产卵于寄主的卵内,可完成卵、幼虫和蛹的各个虫态。
而捕食性瓢虫的幼虫或成虫,各需捕食多头寄主,才能完成发育。
如七星瓢虫幼虫期可捕食棉蚜80头,成虫可捕食120头。
大草龄幼虫一生可捕食棉蚜80头;}②天敌昆虫幼虫和成虫的食料:寄生性天敌昆虫幼虫和成虫的食料不完全相同,一般是幼虫营寄生生活,以寄主为食,成虫营自由生活,以花蜜等为食。
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属捕食性,甚至食性相似;③天敌昆虫与寄主体躯大小的关系:寄生性昆虫的身体常比寄主小,捕食性昆虫的身体常比猎物大;④寄主受攻击时死亡的速度;寄生性昆虫侵击寄主后,不会立即引起寄主死亡,需待其成蜂羽化或外出化蛹后才会死去;而捕食性昆虫侵击猎物时,往往立即杀死寄主。
表寄生性与捕食性的区别通常依据以下特点·(1)寄生性天敌:根据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现象,可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单寄生和多寄生、初寄生和重寄生、独寄生和共寄生、单期寄生和跨期寄生、完寄生和过寄生。
①外寄生和内寄生:外寄生(ectoparasitism):寄生昆虫在寄主体外产卵,幼虫附于寄主体表取食的寄生现象叫“外寄生”。
如黑青小峰(Dibrachys cavus)。
在棉红铃虫蛹体外寄生。
内寄生(endoparasitism):天敌昆虫产卵于寄主体内,幼虫在寄主体内取食并完成发育的寄生现象叫“内寄生”。
如纵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os cypris)寄生于纵卷叶螟初龄幼虫体内。
②单寄生和多寄生单寄生(monoparasitism):一头寄主体内仅寄生一头寄生物的现象叫“单寄生”。
如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单寄生于稻苞虫蛹内;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上。
多寄生(Polyparasitism或Superparasitism)一头寄主体内寄生二头以上寄生物的现象叫“多寄生”。
如一头稻纵卷叶螟幼虫可被10—20余头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同时寄生……..。
③初寄生和重寄生初寄生(Primary parasitism):寄生昆虫直接寄生于植食性昆虫上的现象叫“初寄生”。
上述的例子都属于初寄生现象。
重寄生(epiparasitism):一种寄生昆虫寄生于另一种寄生昆虫上的现象称“重寄生”。
有时还可看到三重寄生或四重寄生。
如:重寄生现象往往抵消了初寄生的效果,容易引起害虫再猖派,这在害虫预测中也是需要调查考虑的。
从外地引进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时,必须严格控制重寄生物的输入,应该事先通过隔离检疫,以免输入新的重寄生物。
对资源昆虫如白蜡虫、紫胶蚧等的重寄生物则是可以利用的,如紫胶价是一种能分泌紫胶的益虫,一种夜蛾紫胶白虫(Eublemma amabilis)是捕食紫胶蚧的害虫,白虫茧蜂(Bracon greeni)是紫胶白虫的重寄生物,则这种重寄生物对于保护紫胶蚧是有益的。
&④独寄生和共寄生独寄生(eremoparasitism):一种寄生物单独寄生于一头寄主上的现象称“独寄生”。
共寄生(synparasitism或multiparasitism):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寄生物共同寄生于一头寄主上的现象称“共寄生”(synparasitism或multiparasitism)。
如稻苞虫腹柄姬小蜂(pediobius mitsukurii)和稻苞虫鞘寄蝇(Thecocarcelia parnarae)共寄生于稻苞虫蛹内。
《对于共寄生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共寄生物易引起种间竞争,结果只有优势种能够生存,其他种可能被淘汰,主张在从外地输引天故时要尽量避免引进共寄生物。
另一种认为共寄生现象对控制害虫还是有意义的,因为田间调查资料表明:共寄生现象可提高害虫总死亡率,其效果比独寄生大,主张在从外地输引天敌时,可以同时引进,以发挥多种天敌对付同种害虫的潜力。
》⑤单期寄生和跨期寄生单期寄生:寄生物在寄主某一虫期内能够完成其发育的称“单期寄生”。
如赤眼蜂是卵寄生蜂;螟岭内茧蜂(Rogas narangae)是稻螟龄幼虫寄生蜂;凤蝶金小峰(Pteromalus puparum)是菜粉蝶蛹寄生蜂等。
跨期寄生:寄生物需经过寄主两个虫期或三个虫态才能完成发育的,称“跨期寄生”。
如稻瘿蚊黄炳黑蜂(Platygaster sp.)是稻瘿蚊卵-幼虫跨期寄生蜂;广黑点瘤姬蜂是稻苞虫幼虫~蛹跨期寄生蜂;潜蝇反颚茧蜂是潜蝇卵-幼虫-蛹跨期寄生蜂。
⑥完寄生和过寄生完寄生(hicanoprasitism):寄生昆虫能在寄主上顺利完成发育的现象称“完寄生”。
过寄生”(hyperparasitism):寄生昆虫在同一寄主体内,因子代个体数目过多,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营养需要,致使一部分或全部个体不能完成发育,或虽能完成发育但发育极度不良的现象,叫“过寄生”,或叫“复寄生”。
在赤眼蜂人工繁蜂时,若管理不善常出现后面一种现象。
{寄生性昆虫的资源极为丰富,已知膜翅目44个科、双翅目21个科、拈翅目6个科的昆虫营寄生生活。
(2)捕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的资源也很丰富,隶属于10余目,100多个科。
蜻蜒目、螳螂目、脉翅目的昆虫全都是捕食性的;另外在昆虫纲的其他目中有一些类群也是捕食性的,如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直翅目、啮虫目、革翅目、缨翅目、毛翅目、鳞翅目等。
天敌昆虫对于控制害虫大发生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
例如,异色瓢虫捕食高粱蚜(Aphis sacchari),其幼虫每天食蚜量达120头,若以此量作为一个“天敌单位”来计算,当累计天敌单位占总蚜量的1%以上时,则完全可以控制蚜虫为害,毋需施药防治。
稻田中黑肩绿盲蝽成虫每头可捕食褐稻虱卵43粒或若虫30头,若虫每头可捕食褐稻虱卵36粒或若虫16头,当田间褐稻虱与黑肩绿盲蝽虫口密度比例为4-5:1时,可能控制褐稻虱的大发生。
二、影响天敌昆虫捕食或寄生效果的因素自然天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往往表现不能有效地控制害虫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某些混交林中自然天敌所表现的效应大不相同。
影响各种天敌效果的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人为干扰下天致死亡率大人类的农业活动包括种植制度、耕耘、施肥、管水、施用化学药剂、收割等一系列农事操作,它可确定一定地域内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过去,由于农作物种植计划单一,耕作制度比较单纯,故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大量其他害虫不能生存,少量害虫种类因食物丰富而经常暴发;天敌种类随着害虫种类单一化,也变得种类较少,加上缺乏补充寄主,又经常遭受多种农事活动的摧残,因此种群发展缓慢,往往无力控制害虫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