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地理科学

教学大纲:地理科学专业一、课程简介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涵盖了地理学、地图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分支。

本课程旨在介绍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地理科学的学科范围、基本原理和学术发展动态;2.掌握地理科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工具;3.培养地理科学的综合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4.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第一章:地理科学概述– 1.1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1.3 地理科学的学术发展和研究热点2.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与地图学–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2 遥感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 2.3 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3.第三章:自然地理学– 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质现象– 3.2 气候与气象学– 3.3 地表水与水循环4.第四章:人文地理学– 4.1 人口地理学– 4.2 城市地理学– 4.3 农业地理学5.第五章: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 5.1 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和挑战– 5.2 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5.3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6.第六章:地理科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6.1 地理科学实验和实地考察方法– 6.2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案例研究– 6.3 地理科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实践探究:组织地理科学实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3.案例研究:引入典型案例和真实数据,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判断能力;4.研讨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扩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和思维方式。

五、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2.期中考试:对学生对地理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地理科学相关的研究课题,撰写一篇学术论文;4.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参与一个地理科学实践项目,完成一定的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

幼儿园中班中国地图教学案例 幼儿园地图教学

幼儿园中班中国地图教学案例 幼儿园地图教学

中国地图教学案例一、前言地图教学是幼儿园中班的常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地图教学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地理位置、地域文化、地貌特征等知识,培养幼儿的地理意识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通过一个中国地图教学的案例,探讨如何在幼儿园中班进行地图教学,以及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升地图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知中国地图,了解中国地图的基本构成和地理位置2. 培养幼儿对中国各地地域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探索欲望3. 开发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三、教学准备1. 地图:准备一份中国地图,可以是彩色印刷的地图,也可以是手绘的地图2. 视听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中国各地特色文化和地理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 游戏道具:例如中国地图拼图、地图记忆卡片等4. 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中国地图1. 导入:通过观看中国地图的视频或图片,向幼儿介绍中国地图的形状和地理位置,激发幼儿对中国地图的好奇心2. 感知:使用彩色地图或手绘地图,展示中国地图,让幼儿用手指指着中国的位置,帮助幼儿感知中国地图的形状和位置3. 游戏活动:通过地图拼图游戏,让幼儿动手操作,拼出完整的中国地图,加强幼儿对地图的认知第二课时:了解中国各地地域文化1. 观察: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名胜古迹和特色风景,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发言2. 实践: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活动,制作代表不同地域文化的手工作品,如剪纸、绘画等3. 分享:邀请幼儿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分享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第三课时:运用地图进行实践活动1. 游戏:使用地图记忆卡片游戏或地图找图游戏,让幼儿通过观察地图,找到指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景观2. 实践: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带着地图,进行地图导航和探险活动,锻炼幼儿的观察和导航能力3. 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总结地图教学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幼儿形成对地图的正确认知和运用能力五、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表现和反应,及时记录2. 成果展示:组织幼儿展示他们在地图教学中的作品和表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3. 反馈建议:结合幼儿的学习情况和成果,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幼儿是否对中国地图和地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设计,总结得失3. 教学改进:根据反思结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地图教学的效果七、结语中国地图教学是幼儿园中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可以帮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他们对地图和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 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地图解决基本问题。

3. 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信息。

4.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5. 理解地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理坐标和地图投影- 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3. 第三章:世界地理-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信息4.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和水循环- 地球的地貌和地理景观5. 第五章:人文地理环境- 人口与城市- 农业和工业的地理分布- 文化和旅游的地理因素三、教学方法1. 前导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研究地理的动机。

2.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地理问题的探索中。

3. 归纳总结:通过教师引导,把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4. 综合应用: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5. 提升拓展:通过扩大阅读、研究论文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的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在互动探究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等。

2. 作业评价:通过布置地理实际问题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期中与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选用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辅助教材:地理地图、地理实物模型、多媒体资料等。

六、教学资源1. 电子设备:多媒体教学电脑、投影仪等。

2. 图书馆资源:地理书籍、地图、地理杂志等。

七、教学安排共计12个课时,每周2课时,持续6周。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Cart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和地图分析应用技能。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能力、地形图修测能力、阅读和应用各类地图的能力、编绘专题地图的知识等,以此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现代地图学的科学概念和发展体系。

(二)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地图的分类系统和功用。

(三)掌握地图基本知识、地图投影等地图的数学基础、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专题地图的编绘制作及在环境资源分析中的应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论2学时第一节地图的特征及定义知识点:地图的基本特征、地图的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第二节地图的功能和分类知识点:地图的功能、地图的类型第三节地图的历史与现代发展(自学)第四节地图的成图方法知识点:实测成图法、编绘成图法第五节地图学的定义与相关学科知识点:地图学的定义、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与地图学相联系的学科本章小结重点: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分类难点: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思考题:地图、地图学的定义;地图的基本特征、分类(按内容分类、按比例尺分类等)及功能;测制地图的方法;地图的构成要素作业:名词解释:地图学、地图、地理图、地形图、普通地图、专题地图1、地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2、简述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

3、地图的分类建议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 2 —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6学时第一节地球体2学时知识点:地球体的基本特征、地理坐标第二节大地测量系统知识点: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大地控制网第三节地图投影4学时知识点:地图投影的概念、地图投影的变形、地图投影的分类、地图投影的选择第四节地图比例尺知识点: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地图比例尺的表示、变比例尺本章小结重点:地图投影基本概念和地图投影方法难点:地图投影变化和地形图投影思考题:多圆锥投影的概念;普通多圆锥投影、等差分纬线投影、桑逊投影、彭纳投影的特点和应用;地图投影判别的方法;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变化、表现形式和特殊比例尺作业:名词解释:地图比例尺、主比例尺、变比例尺、地图投影、长度比、长度变形、面积比、面积变形、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圆柱投影1、如何理解地图投影对地图比例尺概念的影响?2、传统上地图比例尺表现为哪几种形式?3、地图比例尺的作用?4、地图投影变形分布的规律是什么?5、什么是变形椭圆?研究变形椭圆有何意义?5、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哪几类?各类投影有何特点?6、地图投影按构成方式分为哪几类?经纬网的构成有何特点?7、方位投影有何特点?适合何种区域制图?8、在实际航海中,为什么要把等角航线和大圆航线结合起来航行?— 3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第三章地图概括2学时第一节概述知识点:地图概括的性质、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第二节地图概括的内容和方法知识点:选取、简化、夸张、符号化本章小结重点:地图概况的性质和地图概况的数量分析方法难点:开方根规律的应用思考题:地图概括的概念和意义;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实施地图概括的步骤;.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作业:名词解释:地图概括、简化、移位/位移1、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地图概括中分类的基本方法有哪些?3、在地图概括中简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4、在地图概括中夸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实际应用为主第四章地图符号化4学时第一节地图符号———地图的语言2学时知识点:地图符号的特征和功能第二节符号的分类与量表知识点:地理现象的空间维度及其符号化、属性特征度量标准及其符号化第三节符号的视觉变量知识点:视觉变量、视觉变量的组合第四节色彩2学时知识点: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的命名、地图用色设计第五节符号与图形的心理感受特点— 4 —知识点: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第六节注记知识点:注记的作用、注记的设计本章小结重点:地图符号的分类和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

导航地图系统课程设计

导航地图系统课程设计

导航地图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导航地图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巧,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地图的种类、制作方法和发展历程;掌握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技巧;了解导航地图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使用各类地图和导航设备;能够进行简单的地图制作和路线规划;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导航过程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图和导航地图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爱护地图资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图的基本知识、导航地图系统的原理和应用、地图的制作和路线规划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2课时: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第3-4课时: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技巧;第5-6课时:导航地图系统的原理和应用;第7-8课时:地图的制作和路线规划;第9-10课时:实际导航操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第1-2课时: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地图的种类和制作方法;第3-4课时: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图的阅读和运用技巧;第5-6课时: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导航地图系统的原理和应用;第7-8课时: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地图的制作和路线规划;第9-10课时: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实际导航操作的体验和心得。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具体资源如下:教材:选用《地图学》作为主讲教材;参考书:推荐《导航地图系统》等相关书籍;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准备地图制作工具、导航设备等,供学生实际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图学课程设计

地图学课程设计

地图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地图学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地图知识的学习,实现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用途;(2)培养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图符号、比例尺、方向等要素的能力;(3)让学生了解我国地理分布特点,提高地理素养。

2.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空间分析和地理信息提取的能力;(2)提高学生使用地图导航、规划路线的实践操作技能;(3)锻炼学生通过地图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探索地理奥秘的热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发展的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地理学科的一部分,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和地理技能。

学生特点: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烈的阶段,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地图知识基础薄弱,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地图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预期学习成果,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章节地图学教学内容如下:1. 地图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地图的定义、功能、分类(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遥感地图等)以及各类地图的用途。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地图与地理信息”。

2. 地图三要素:详细讲解地图的符号、比例尺、方向,使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和运用。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地图的三要素”。

3.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介绍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应用,为学生了解现代地图制作技术打下基础。

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地图导航、规划路线等实际操作,提高地图应用能力。

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地图的应用与实践”。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图基本概念与分类;第二周:地图三要素(符号、比例尺、方向);第三周:地理信息系统简介;第四周:实践操作及总结。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

《测量与地图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测量与地图学》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类基础课。

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因此,测量与地图学的任务是系统传授先进、实用的地图学知识与技能,为后续课程服务。

2、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地图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学领域中的应用。

学会地图设计和地图分析应用技能,能够运用地图工具进行地理学教学研究,尤其是在GIS 中的展示和基本分析。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应用方法。

(2)、使学生掌握地图制作、地图分析的基础软件的各项功能的应用方法及基本操作。

(3)、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图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和地图产品输出。

本课程实践性强,教学中除注意突出重点,讲清基本原理外,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操作、应用地图软件的能力上,加强上机练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图特性、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地形图、地理图、专题地图和计算机制图。

教学难点: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地图概括、地图制图数据处理和地图编制。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地图具有表达空间地理信息精确、丰富、灵活和动态等特点,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传统数据源,很多地理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地图,地理学其它学科如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研究、分析结果的表达手段主要是地图,地图方法已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地图学理论和地图分析方法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学科基础。

5、学时分配、学分学时分配表6、使用教材: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蔡孟裔,毛赞猷,田德森,周占鳌.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023年汇编:义务教育地理科目教学大纲

2023年汇编:义务教育地理科目教学大纲

2023年汇编:义务教育地理科目教学大纲前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编制,旨在指导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地理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获取地理信息;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会地理研究方法,提高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 世界地理: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地理分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世界地理现象和问题。

3. 中国地理:中国地理概况、中国地理分区、中国主要省区、中国地理现象和问题。

4. 乡土地理:家乡的自然环境、家乡的人文环境、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

2.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典型地理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

2. 终结性评价:通过地理知识测试、地理实践报告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程度和地理实践能力。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采用教育部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教材。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以下是一份高三地理教学大纲的示例,供您参考。

请注意,具体的教学大纲应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定制。

高三地理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高考地理考试的重点和应试技巧。

4.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环境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 经线、纬线和经纬网- 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技能2. 自然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运动- 气候类型、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害- 水循环与水资源- 陆地与海洋- 自然资源与能源3. 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产业布局- 交通运输与地理联系- 文化与旅游4. 区域地理与地理信息技术- 世界主要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中国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地理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平时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检测学生的学习进度。

2. 考试:组织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

4.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表现和报告撰写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高三教学的地理教材。

2. 地图册、图集:提供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图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3. 多媒体资料: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实验设备和材料:如地球仪、气象仪器等,用于实地考察和实验教学。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图学/Cartography课程编码:07442403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3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考核方式:考试制定日期:2003年制定单位:广州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审核者:夏丽华执笔者:冯艳芬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该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关于地图制作的有关理论及应用对于GIS专业的学生了解空间数据表达至关重要,通过《地图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地图制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形图识图、用图与制图的知识,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地图学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地图的构成、地图的基本要素,可以熟悉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以及普通地图、专题地图要素的表示。

本课程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他们的动手能力进行训练,因此,还需要进行一些实习来教会他们地图制作的重要环节。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课内实践以及习题,讨论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另外还需要通过习题、讨论加深印象,最后实践性内容通过课内实践来传授。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逻辑性比较强,若有《高等数学》知识作背景是最合适的,后续的《计算机地图制图》、《专题地图编制》都以此为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本课程教材:蔡孟裔等著.《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参考教材:祝国瑞著. 《地图设计与编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廖克著.《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制作过程第二节地图学定义与学科体系,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第四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地图的功能,地图的应用,地图的类型。

地图学教学大纲

地图学教学大纲

《地图学》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7050003课程名称:地图学英文名称:Cartology学时/学分:34/2主要选课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本科学生课程简介:地图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技能性质的工具课。

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以及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与地学的其他专业课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时空变化规律等惟有借助地图才能表现更加形象、清晰、准确、简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能正确的读图、识图、用图,掌握基本的手工作图以及应用软件作图的技能与技巧。

从而为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地图学基础,为进一步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提供初步的基本知识。

主要参考书:陆淑芬等编著,《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张奠坤等编著《地图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祝国瑞等编制,《地图设计与编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王琦等编著,《地图概论》,中国地质出版社,2002年9月。

孙以义著,《计算机地图制图》,科学出版社,2000 年8月。

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金谨乐.《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马永立.《地图学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吴忠性.《地图投影》.测绘出版社.1980龚剑文.《地图量算》. 测绘出版社.1987先修课程:地貌学自然地理学测量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地图学》教学大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适用)(34学时)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7年版)制定(一)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工科五类和六类专业本科学生(二)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主要先修课程:地貌学自然地理学测量学2、主要后续课程: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等(四)教学方式与重点和难点1、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实验实习2、重点内容:地图的构成要素;地图的基本特性;地图的功用;高斯-克吕格投影原理和等高线原理与特性;地图十大表示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地图编绘的四个编制阶段;地图应用。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地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10217英文名称:ChineseGeography总学时:108学分:6适用对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地理科学专业基础课一、编写所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地理》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在学习了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学、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区域地理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区域差异,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这对将来从事地理教学和地理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和形成原因。

2.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区域差异、形成原因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了解中国人口构成特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4.掌握中国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农业生产地区差异及原因。

5.了解中国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6.掌握东北等地理区的区域特点和内部差异。

7.学会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根据《中国地理》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教学采用以讲授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四﹚实践环节无﹙五﹚教学时数分配表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章节主要内容讲授试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小计1中国自然地理环境213242中国自然资源及其评价82103中国经济地理93124中国区域文化5165中国地理区划5166东北地理区7187晋陕内蒙古区5168西北区5169长江中下游区51610华北区51611东南区51612西南区51613青藏区5161415`合计9018108﹙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中国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地理环境,是研究中国地理环境的结构、特征、区域差异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气象气候学、地质地貌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等部门地理学的知识是该课程学习的基础,中国区域地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部门地理学的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学教学大纲说明《地图学》是高等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在学习地理专业各课程、从事地理教育和野外地理工作所必需的地图知识以及基本的编辑、绘图技能。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地图的性质、特点和用途,并能正确地阅读和使用地图。

2.使学生了解常见绘图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初步形成编辑、绘制专题地图、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学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地图编制的基本方法,地图阅读与图上作业。

三、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详见表1)四、建议使用教材:蔡孟裔等.新编地图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6五、主要参考书:1 陆淑芬.《地图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 张立果.《地图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3 廖克.《现代地图学》.科学出版社.20034 许耿.《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六、考试考核方式: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通过闭卷形式的笔试考试;基础实验和基本技能部分在实验过程中适时进行考核,编绘地图的基本能力通过地图的编绘实践考核。

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及教学配置条件:地图学理论主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及常规教学手段进行以讲授为主,学生的自学为中心的教学学习。

实验及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的技能和技巧。

教学配置条件为:常用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常规测图、绘图工具:如绘图工具、求积仪等;常用测图、绘图软件:如MAPINFO、MAPGIS等类似软件等八、实践环节及其安排:通过使用测绘仪器绘制校园地形图。

九、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了解地图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学习方法2.了解地图学的发展以及重要的地图作品和历史人物。

3.认识地图的特性、分类和功用。

教学重点:地图的定义、特性、作用。

教学难点:地图的特征新知识点:地图的特征和分类实验实习:了解实测成图的基本程序,掌握测绘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堂训练:读中国地图,分析该地图的特征。

课外训练:阅读中学地图册,总结3—5幅地图的特征(构成要素、分类等)课堂教学内容:§1 地图的基本概念1.1 地图的特征和定义1地图的特征2 地图的定义1.2 地图的构成要素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1.3 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实测成图编绘成图§2 地图学及其学科体系2.1 地图学的定义2.2 地图学的学科分支2.3 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 地图学的发展和历史3.1 地图学的历史回顾我国古代地图作品介绍我国近代地图作品我国地图学思想和理论发展国外地图学的发展3.2 现代地图学进展现代地图的制作现代地图学的理论研究§4 现代地图的作用和类型4.1 地图的功能1认知功能2模拟功能3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4.2 地图的应用4.3 地图的类型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体、水准面、地理坐标等基本概念2.掌握比例尺的定义、表现形式3.掌握地图投影的实质和地图投影的基本类型4.各类地图投影的特点及其应用教学重点:比例尺、地图投影的特点和应用教学难点:地图投影新知识点:比例尺、地图投影方法手段:讲授为主实践实习:计算并比较东京至纽约的大圆航线和等角航线的距离。

课堂训练:读世界时区图、世界交通图、半球图,分析其投影变形特点。

课外训练:手工绘制投影切点在极点的球面投影图自学指导:掌握比例尺的定义、表现形式,掌握地图投影的实质和地图投影的基本类型,各类地图投影的特点及其应用课堂教学内容:§1 地球体1.1 地球体的自然表面1.2 地球体的物理表面大地水准面大地体大地水准面的意义:1.3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2 地球坐标系与大地定位2.1 地理坐标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2.2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我国的大地坐标系统我国的大地控制网2.3 全球定位系统(GPS)§3 地图投影3.1 地图投影的定义3.2 地图的比例尺1.定义2. 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图解式特殊比例尺3.3 地图投影的变形1. 投影变形的概念2. 变形椭圆3. 投影变形的性质和大小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3.4 地图投影方法几何投影法数学解析法3.5 地图投影分类1. 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1)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2)非几何投影伪方位投影伪圆柱投影伪圆锥投影多圆锥投影2. 根据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4 地图投影的应用4.1 地图投影选择的依据1. 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2. 制图的比例尺3. 地图的内容4. 出版方式4.2 地图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多圆锥投影第三章地图概括教学目的:1. 掌握地图概括的性质和步骤2. 了解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掌握开方根定律3. 掌握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影响地图概括的因素和地图概括的方法教学难点: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新知识点:地图概括方法手段:以实践带动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掌握 实验实习:掌握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

课堂训练:平方根定律的应用。

课外训练:自学指导:掌握地图概括的性质和步骤,了解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课堂教学内容:§1 概述1.1 地图概括的性质 1.2 四个步骤分类 简化 夸张 符号化 1.3 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地图的用途(主题) 地图的比例尺 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数据质量 图解限制§2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2.1 地图概括的数量分析方法 1. 图解计算法 2. 等比数列法3. 区域指标法4. 回归分析法 2.2 开方根规律的应用[德国]特普费尔:B A A B M M N N /§3 地图概括的基本方法3.1 分类层次归类数量分级等级合并降维转换分区选取3.2 简化删除的最小尺寸删除的指标定额删除的资格排队形状的简化内部结构的简化3.3 夸张局部夸大位移合并分割第四章地图符号教学目的:1.了解地图符号的特点2.掌握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3.掌握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感受效果4.注记的种类和配置教学重点: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和感受效果教学难点: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新知识点: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手段: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实验实习:地图符号的设计课堂训练: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课外训练:阅读中学地图册(中国部分),总结居民点符号的特点。

自学指导:掌握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掌握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感受效果;注记的种类和配置。

课堂教学内容:§1 概述1.1 地图符号1.2 地图符号的视觉感受和认知过程1.3 地图符号的的地图语言功能§2 量表在地图符号设计中的应用2.1 地图符号的分类空间分布类型:点状、线状、面状、立体视觉分类:形象符号、抽象符号2.2 地图符号的量表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距量表比率量表§3 构成符号的视觉变量3.1 视觉变量形状变量尺寸变量方向变量颜色变量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包括色相、亮度和彩度。

5. 网纹变量3.2 视觉变量的组合§4 符号与图形的感受效果4.1 视觉变量的感受效应数量感——符号尺寸次序感——亮度、网纹、符号尺寸差异感——网纹、颜色、方向、形状,包括组合感受、选择感受4.2 图形视觉的心理效应聚类感受视觉对比层次结构图形与背景视觉平衡4.3 视觉分辨的限度§5 注记5.1 地名及其在地图中的意义5.2 注记的作用与功能名称注记、说明注记、数字注记、图幅注记5.3 注记的定位第五章地图表示教学目的:1.掌握点状符号、点状符号表示地理数据方法、方式2.掌握线状符号、线状符号表示地理数据的种类、方法3.掌握面状符号、面状地理数据的表示方法本章重点:点状、线状、面状地图符号的构成及其对地理数据的表示教学难点:点状地图符号的构成及其对地理数据的表示新知识点:地图符号实验实习:分别绘制若干种点状、线状符号课堂训练:点状地图符号的构成及其对地理数据的表示课外训练:根据全省2000年各地、市国内生产总值,设计适当的表示方法和符号。

自学指导:掌握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表示地理数据方法、方式。

课堂教学内容:§1 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1.1 点状符号基本类型1.2 点状符号的扩展二维扩展:分割圆、百分比几何块、玫瑰图三维扩展:球状符号、柱状符号、轴侧图符号1.3 点状符号的制图定位1.4 地理数据的点状表示:形状和颜色表示数据的质量特征,符号的大小表示地物的数量特征,个体符号的结构图表示数据的内部结构,用扩张个体符号表示数据的动态特征1.5 点值图:用点状符号表示某些面状分布的地理数据§2 线状符号的构成2.1 定位线地理数据表示的线状符号有极端数据和宽容数据变量有:形状、尺寸、色相、彩度。

2.2 走向线的定向与量化表示行进路线;流向;流量;流速;属性;相互联系等。

2.3 线状符号表示面状分布的地理数据—等值线、等密度线§3 定性信息的面状制图3.1 定性信息的特征类型图区划图范围图3.2 适宜于表示定性信息的变量3.3 定性信息的处理程序1. 类型的调查2. 类型的分类、分级和图例设计3. 类型界线的绘制§4 等值区域制图4.1 定量数据的特征4.2 数据的分级外因分级平均分级序列分级特殊分级4.3 等值区域图的符号化适宜采用的视觉变量是亮度、网纹以及彩度第六章地图图型教学目的:1.掌握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特点2.了解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表现方法3.了解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制作4.掌握地形图的特点、用途和应用5.掌握教学地图的特点和教学挂图的绘制方法本章重点:地形图的特点、用途和应用,教学挂图的绘制方法教学难点:专题地图的设计制作新知识点:地图符号实验实习:教学挂图的绘制课堂训练:1.黑体、宋体、斜体、耸肩体等地图用字的书写方法。

2. 编辑、绘制一幅教学地图课外训练:地形图的使用自学指导:地形图、教学挂图的特点、用途和应用。

课堂教学内容:§1 普通地图的内容要素及其表示1.1 普通地图的定义、种类及其内容地形图地理图1.2 自然地理要素的表示海洋陆地水系地貌要素土质和植被1.3 社会人文要素的表示1. 居民点位置、类型、人口数量、行政级别2. 交通网3. 境界政治区划界行政区划界§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2.1 地形图的类型1. 地形图的类型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3. 工程用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的特点2.2 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功用2.3 地形图的分幅编号:2.4地形图的符号分类1. 依比例尺符号2. 半依比例尺符号3. 不依比例尺符号2.5 等高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