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是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共16页

合集下载

季羡林美文阅读

季羡林美文阅读

作家简介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终生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

194 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几十年笔耕不辍,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春满燕园季羡林燕园花事渐衰。

桃花、杏花早已开谢。

一度繁花满枝的榆叶梅现在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

连几天前还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的西府海棠也已落英缤纷,残红满地了。

丁香虽然还在盛开,灿烂满园,香飘十里,但已显出疲惫的样子。

北京的春天本来就是短的,“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看来春天就要归去了。

但是人们心头的春天却方在繁荣滋长。

这个春天,同在大自然里一样,也是万紫千红、风光旖旎的。

但它却比大自然里的春天更美、更可爱、更真实、更持久。

郑板桥有两句诗:“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

”我们不栽兰,不种竹;我们就把春天栽种在心中,它不但能过今年的四时,而且能过明年、后年不知道多少年的四时,它要常驻在我们心中,成为永恒的春天了。

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蝉鸣划破深夜的沉寂。

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

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

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

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1]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2]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自己种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先写了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发现德国人民种花都是给别人看的,然后写了季羡林第二次到德国时,美丽的花依然开在家家户户的窗口上,最后写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词句解析句子理解(1)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

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

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这一种境界”在这里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颇”是“很、非常”的意思。

“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这两者之间要辩证看待,整体理解。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季羡林的资料学术任职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

简介中文名:国籍:出生地:出生日期:逝世日期:季羡林中国山东临清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代表作品:清华大学《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篇二: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季羡林

季羡林

收入课本的著作
有《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怀念母亲》,《夹竹桃》, 《幽径悲剧》,《清塘荷韵》, 《成功》,《做人与处世》和 《永久的悔》这些都被选入我与彭德华结为夫妻。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学。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季羡林的家庭成员,除了人以外,还有几只 猫。季家所养的第一只猫,名叫虎子。虎子 的脾气像老虎般暴烈,但是对季家三口人却 十分温顺,晚上经常睡在季羡林的被子上。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 (bū ) ,又字齐奘(zàng ),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 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 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 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 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 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 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共24卷。生前曾撰(zhuàn)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 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 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怀念母亲》作者简介

《怀念母亲》作者简介

《怀念母亲》作者介绍: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 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 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 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 [37]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 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
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 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
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 《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国宝。 2 0 0 9 年 7 月 11 日 11 时 1 0 分 , 季 羡 林 逝 世 , 享 年 9 8 岁 。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 9 11 年 8 月 6 日 , 季 羡 林 出 生 于 山 东 省 清 平 县 ( 现 临 清 市 ) 康 庄 镇 官 庄 一 个 农 民 家 庭 , 六 岁 以 前 在 清 平 随 马 景 恭 老 师 识 字 。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 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 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 师从瓦尔德史米(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季羡林

季羡林
.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写作时间是1969年写的
1930年,季羡林高中毕业,赴北平赶考。他只报了两个学校:北大与清华。结果,两所学校都录取了他。 经过反复思考,季羡林放弃北大选择了清华。原因是,当时清华和德国有交换生,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出国留学。 1935年,季羡林到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修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1937年,开始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获博士学位。从西克(Emil Sieg)学吐火罗语、《十王子传》、《大疏》、《梨俱吠陀》。 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兼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时为北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季羡林[2](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先生生平

季羡林先生生平

季羡林先生生平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
获得的主要奖项有: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
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季羡林先生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
[详
林:。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100字简介

季羡林100字简介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00字简介引导语: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大家,也是国宝之一。

说起季羡林,他的成就以及生平可以写一部书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季羡林100字简介,欢迎大家参考。

1、季羡林生平简介100字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季羡林生平简介100字季羡林,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3、季羡林生平简介100字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人生格言1) 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1.2.3.4.5.6.7.8.9.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着。

季羡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高三励志,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详细]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林:。

季羡林生平简介

季羡林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1911—2009),字希逋(bū),又字齐奘(zàng)。

山东省临清市人。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个人成就: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36年到1946年季老在德国留学十年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yǎn)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所写的著作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荣获很多奖项。

2019-季羡林的简介-word范文 (7页)

2019-季羡林的简介-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季羡林的简介篇一:季羡林简介季羡林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

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

在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方面,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小乘佛教大众部说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特征,著《〈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一文。

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方面,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中世印度东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语。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五卷书》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简介资料

季羡林简介资料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着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着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印度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着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学术成就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并且吐火罗文在世界上仅有不到30人会翻译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最新-季羡林简介 精品

最新-季羡林简介 精品

季羡林简介篇一:季羡林的资料学术任职季羡林先生学术任职广泛,曾任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1990年)等。

简介中文名:国籍:出生地:出生日期:逝世日期:季羡林中国山东临清1911年8月6日2019年7月11日职业: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毕业院校:代表作品:清华大学《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篇二:季羡林的生平经历及作品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他说过“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生日大家都以为季羡林的生日是8月6日,其实是8月2日,由于一次偶然的笔误,改成了六日,让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不过,这么多年来,他对自己生辰的讹误,听之任之,将错就错,不置一词,也颇耐人寻味。

季羡林的家庭简介

季羡林的家庭简介

季羡林的家庭简介导语:季羡林,生卒年(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人。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及中亚古代语文。

1941年获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季羡林简介】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散文家、翻译家、文学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9国语言,即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2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47年夏天,季羡林回到第二故乡——济南。

季羡林在济南走亲访友,应酬颇多,惊动了王耀武。

他派人请季羡林去他的官邸赴宴,表示欢迎他回山东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