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PPT分解
合集下载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5、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Biblioteka 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
6、小行星撞击地球 ×
①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1、原因: A、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A、发现输血可以救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从输羊血到输人血救人的实践过程表明实 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发现血型系统,
使输血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说明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无论输羊血、输人血,还是对输血系统的发 现,直到解决输血问题,都是为了治病救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实践既是认识的起点,又是认识的 归宿。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实践中去。认识脱离了实践,不 服务于实践的话,那么就失去了 认识的意义。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大量的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一位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 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 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 科学输血的大门。
实践的基本含义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古代科学的起源
古罗马和古埃及也在科学领域做出了贡献。例如,罗 马建筑学和埃及几何学的发展为后来的工程学和数学 奠定了基础。
古代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 们开始探究自然现象和宇宙的本质。例如,泰勒斯、 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等人提出了早期的自然哲 学思想,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共同关注人类福祉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都关注 人类福祉,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 法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
、资源短缺等提供智慧支持。
方法论的互补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 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社会科学 注重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结构, 而自然科学则擅长发现和解释自
然规律。
科学与艺术的相互促进
艺术对科学的启示
促进文化繁荣
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文化 领域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传 播途径,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 展。例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 等技术的运用,为人们提供了更 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06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 交叉研究领域日益增多,例如,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社会学的结 合,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等。
07
求索真理的历程总结与展望
求索真理的历程回顾
古代至中世纪
在古代,哲学家们开始对真理进 行探索,如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到了中世纪,宗 教和神学成为主导,但也有些哲 学家试图通过理性来探索真理, 如奥古斯丁、阿奎那等。
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
随着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的兴起 ,人们开始用实证和理性来探索 真理,如伽利略、牛顿、洛克等 。启蒙运动则强调理性和科学方 法,对真理的探索更加深入。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 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 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 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 不存在的。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 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产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期(2013年前后)为“落”,进行首次月 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二期工程将实 施三次飞行任务,分别命名为嫦娥二号任 务、嫦娥三号任务和嫦娥四号任务。主要 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 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 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等。
三期(2020年前)为“回”,进行首次月球 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深 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答案:B
2.(2010·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 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 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 不存在的。
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 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 产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期(2013年前后)为“落”,进行首次月 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二期工程将实 施三次飞行任务,分别命名为嫦娥二号任 务、嫦娥三号任务和嫦娥四号任务。主要 任务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 深空测控通讯与遥控操作、深空探测运载 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等。
三期(2020年前)为“回”,进行首次月球 样品自动取样返回探测。主要任务是:深 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
答案:B
2.(2010·江苏卷)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的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 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 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教学课件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 世。
2、特点: (1) 客观物质性: 构成要素----、----、----
过程及其结果-----?
(2) 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能动性的活动——?
(3)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 历史性——?
辨析: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因而不具有主观能动性。
解析:(1)实践的含义,特点一。 (2)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
(2)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 指导作用。每一时期的方针对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 重要作用。
§1.4 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知 识 精 要 高效梳理·知识备考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标准
毛泽东: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目的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方法论:实践第一,重视理论
探究三: 党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方针是正确的吗?能互换
吗?
含义
真理:
客观性
具体性,条件性
小结:真理与谬误有明确界限;真理与谬误仅一步之遥
探究四: 党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的方针的变化体现了认识
5.一般要测出六段位移x1、x2、x3、x4、x5、x6. 6.根据测量结果,利用“实验原理”中给出的公式算出加速度
a1、a2、a3的值,(注意T=0.1 s)求出a1、a2、a3的平均值,就是小 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双 基 精 练 自主探究·基础备考
1.当纸带与运动物体连接时,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点痕.下 列关于纸带上点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共35张PPT)
求索真理 的 历 程 (辩证唯 物主义认 识论)
特征
客观的 最基本、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具体的
有条件的
特定的过程,主与客、理与实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考点解读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 方法论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A.①③ B.①④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②
真题体验 B
(2015·江苏卷)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 着谬误的说法错误。
真理 特征
客观的
具体的 有条件的
材料一: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正式出台。在改革开放至今的 30多年时间里,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 ① 济相融合,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 和问题。经过长时间酝酿后,各界等待良久的《指导意见》终于出台,作为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指导意见》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 领性文件,最大亮点就是坚持了市场化取向,表明决策层对于国企改革的认 ② ③ 识在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更深入地推进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结合材料,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指导意见》出台蕴含的哲学智慧。 实践 认识 真理
第课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
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精选课件ppt
30
考点三 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条件性 (3)真理的具体性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些属性
谬误
真理很可能会转化为
●思考: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
不容混淆的;
但二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提示】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 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精选课件ppt
6
②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创造出客观世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 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提示】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 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精选课件ppt
7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精选课件ppt
14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
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①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①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 ②客观事物不能自明其言; ③人们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认识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提示】 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
人们把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 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
求索真理的历程PPT课件11
问:这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材质疑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一切真知都来 源于实践 个人知识可以通 过学习获取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客观性 。 (2)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范围 和条件。 (3)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 的 历史 的统一。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 。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 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C.②③ D.③④
④实践反作用于认识,并促进认识的发展 B.①③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②错误。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④错误。
2.(2009· 海南)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 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 此前, 根据其他测年法, 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 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D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课件1:2.6 求索真理的历程
命题探究
命题角度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扫描: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9(2),非选;2014年江苏,31, 选;2014年安徽,39(2),非选;2014年海南,17,选;2014年浙江,30, 选;2014年福建,34,选;2014年北京,39,非选。
典例导引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9(2),10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 下列要求。 冯洪钱是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1959年,当地民间老兽医用一味草药治好 了20多头病猪,这使年轻的冯洪钱深受震撼。他立志传承发展传统兽医药事 业,编撰《民间兽医本草》,满足社会的需要。他访问过数百个兽医站,拜访 了成百上千位老兽医、老药农,广泛收集民间处方,查阅古医书、古农书、地 方志,追踪国外最新科技成果,创办中草药百草园、中草药制药厂,与同事一 起先后研制成功精宝素等10多种草药制剂,治愈了数以万计的疫病牲畜。
命题探究
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考点透析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 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过程知识。回答本题的 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寓意。漫画中对门槛的解释与人们通常对门槛 的理解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认识主体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认识,故应选①; 漫画对门槛的理解包含两种情况:过去便是门,过不去就成了槛,而我 们通常所说的门槛指的是后者,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应 选④;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故 不选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扬弃”,而不是事物之间 相互的否定,故不选③。答案为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 形式都是主观的,内容归根到底都来自
客观世界 区别: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主观形式与 客观内容相统一
谬误是主观不符合客观,是主观形式与 客观内容相背离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不同的人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不同的认 识(认识的多元性)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只有一个——真 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 同一个条件下,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 只能有一个真理)
改造社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关系
3、社会历史性
思考:中国 “嫦娥一号”成功飞天、美国成功撞月探水 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吗?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 人的社会性活动
历史性——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把头脑 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二)、特点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手 段(工具)和对象(客体)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物质相互作用 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2、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改造自然: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12分)
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必 然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6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 真理——主观符合客观 • 检验真理——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 检验标准——具有联结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 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主观认识指
导下改造客观对象),直接现实性活动 • 如何检验
一种认识指导——实践结果相符合——正确 一种认识指导——实践结果不符合——错误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 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 福。因此“抗灾不由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抗灾过程中 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6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一、实践
(一)、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 的物质性活动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
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突 出表现: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补充: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 方案
•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直接经验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认识——间接经验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亲身实践) (他人实践)
【提示】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新问题、新要求的产生 ②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1. 南方某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了重点发展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生物制药等六大支 柱产业的发展策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多美元,成为我国 第一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
运用辨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2.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 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生活与哲学》 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认识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三、认识
(一)、含义 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认识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二)、真理性认识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提示】 注意: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
践”
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物质
客观 通 实 产 意识 指 实 改 客观 事物 过 践 生 认识 导 践 造 事物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实践
认识论: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思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获得认 识是否都要事事参加实践呢?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 类造福,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 际意义。
资料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 链接 世界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1、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根本属性)
思考:真理是一种认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
的? 真理在形式上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自于物质世 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客观性的表现 ①真理与谬误有原则界限
客观性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 坚持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辩
定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证 关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系
认识反作 正确认识坚持 实践 观点
参考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该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 略,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 发。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该市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推动了该市经济的 迅速发展,体现了意识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客观世界 区别:
真理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主观形式与 客观内容相统一
谬误是主观不符合客观,是主观形式与 客观内容相背离
②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不同的人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有不同的认 识(认识的多元性)
•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只有一个——真 理的一元性(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地点, 同一个条件下,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 只能有一个真理)
改造社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关系
3、社会历史性
思考:中国 “嫦娥一号”成功飞天、美国成功撞月探水 是某一个人的功劳吗?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 人的社会性活动
历史性——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即把头脑 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二)、特点
1、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手 段(工具)和对象(客体)
实践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物质相互作用 的过程,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2、主观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改造自然: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12分)
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本次罕见的灾害是自然规律作用的必 然结果,因此“天灾不由人”有其合理性。但人们在处理人 与自然的关系时,如果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也能在 一定程度上减少或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6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 标准
• 真理——主观符合客观 • 检验真理——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 检验标准——具有联结主观和客观的特性 • 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在主观认识指
导下改造客观对象),直接现实性活动 • 如何检验
一种认识指导——实践结果相符合——正确 一种认识指导——实践结果不符合——错误
②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 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 福。因此“抗灾不由天”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抗灾过程中 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6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一、实践
(一)、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 的物质性活动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指导实践)
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1、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突 出表现: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指导作用)
补充: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 方案
•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直接经验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认识——间接经验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亲身实践) (他人实践)
【提示】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新问题、新要求的产生 ②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1. 南方某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了重点发展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生物制药等六大支 柱产业的发展策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目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多美元,成为我国 第一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
运用辨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2.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有人说“天灾不由 人、抗灾不由天。”请运用《生活与哲学》 的有关知识对此作简要评析
认识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三、认识
(一)、含义 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认识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和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二)、真理性认识
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提示】 注意: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
践”
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反作用物质
客观 通 实 产 意识 指 实 改 客观 事物 过 践 生 认识 导 践 造 事物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实践
认识论: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思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获得认 识是否都要事事参加实践呢?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
认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人 类造福,指导实践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显示其实 际意义。
资料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 链接 世界的目的
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1、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根本属性)
思考:真理是一种认识,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
的? 真理在形式上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自于物质世 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客观性的表现 ①真理与谬误有原则界限
客观性是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
2、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 坚持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决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辩
定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证 关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系
认识反作 正确认识坚持 实践 观点
参考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该市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发展战 略,体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 发。
②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 物的发展。该市正确的经济发展策略,推动了该市经济的 迅速发展,体现了意识的巨大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