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ANJINGYUFAZHAN

179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研究

苟鹏飞

(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海南 海口 570206)

摘要:本文在对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就当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关键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8)09-0179-02

DOI:10.16647/15-1369/X.2018.09.104

Study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astal waters in China

Gou Pengfei

(Hainan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Institute, Haikou Hainan 57020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s coastal water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astal mari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tudies its solutions.

Keywords: Nearshore water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海洋资源作为我国资源的重要部分,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海洋资源过度开发,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针对近岸海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就其解决对策展开论述,对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1 我国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报告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如下图1所示,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报告的近岸海域严重污染面积变化趋势。由该图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中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污染问题的日益重视,在各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下,近些年我国沿海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严重污染面积日益缩减,但是与海洋开发早期相比,仍然十分严重,对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形成的制约影响不可忽视[1]。

图1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严重污染面积变化趋势

根据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报告显示,导致近岸海域污染产生的主要因子为氮、磷,而氮和磷在近岸海域水体的大量存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存在,并且影响面积在7万多km 2,影响范围十分广阔。此外,对我国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进行连续多年的监测分析显示,海洋沉积物表现良好,在对多个海洋沉积物监测站的铅、汞、砷、镉、锌、铜、石油烃以及硫化物、有机碳等污染物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显示,有93%左右的监测结果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的相关标准,由此可见,海洋沉积物表现相对良好。而在对我国近岸海域的多个生态区生态条件进行监测显示,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退化较为严重,生态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其中,监测区域涵盖海湾、近岸河口以及珊瑚礁、滨海湿地、红树林海草床等

多个类型的生态系统,而最近一次对这些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监测显示,近岸海域的海湾生态系统均为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其中,更有76%左右的海洋生态监测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亚健康与不健康状态十分普遍,主要表现为:珊瑚礁区域生态系统退化非常明显,以海南东海岸为例,珊瑚礁覆盖度由初期的21%左右下降至16%,并且在种类和数量上呈大面积减少,西沙地区珊瑚礁种类当前仅有30多种。由此可见,随着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恶化,导致海洋生物种群栖息地消失、群种结构与类型改变下海洋的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显著,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影响越来越剧烈[2]。

2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近岸海域主要河口及海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根据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报告显示,当前近岸海域严重污染区域以近海河口以及城市海湾区最为显著,包括长江、珠江以及辽河等江河入海口和厦门港、杭州湾、渤海湾、汕头港、三沙湾、湛江港等海湾港口。由于近海河口与城市海湾区作为内陆江河流域和城市污染排放的入海区域,在内陆经济建设与污染问题矛盾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入海河口与海湾区的污染物排放影响下产生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且日益加剧。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有关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我国的20多条入海河流中无机氮、总磷以及石油类、砷、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930多万t,并且对300多个入海排污口监测显示,仅有55%左右的污染排放达到要求标准,入海河口与排放口的污染超标排放现象十分严重,是导

致我国近岸海域河口与海湾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其次,表现为近岸海域的滨海湿地资源消失严重。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我国近岸海域的滨海沼泽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等海洋生态系统退化消失十分严重,约为30%-50%,其中,以近岸海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消失退化最为显著,远远高于全球海洋湿地生态消失的平均水平。而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消失或退化的主要原因与围塘养殖、围垦、填海造陆等有很大的关系。以渤海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变化为例,近20年来仅因填海造陆一项导致的滨海湿地消失面积就达到1800多km 2,在整个渤海海域的滩涂湿地总面积中约占26%。

此外,海洋环境灾害风险日益增加,也是当前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

境问题的突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石油泄漏等危险化学物品泄漏以

180 HUANJINGYUFAZHAN

及核泄漏、易燃易爆品爆炸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海洋环境灾害风险,尤其是随着沿海经济的深入发展,长江珠三角区域以及渤海湾生产力要素的聚集,使得海洋环境灾害风险在沿海石化产业密集发展与港口运输行业集群分布、核电工业沿线布局等形势影响下,灾害风险发生频率也呈密集分布形势,并且环境灾害影响日益扩大。比如,天津新港812危化品爆炸等环境灾害事故,对海陆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影响,此外,沿海地区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与环境灾害风险增高之间呈现的叠加影响,都需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控制和改善[3]。

最后,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还表现为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破坏日益严重。结合全球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发展实践来看,海洋水体氮磷含量增加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水体的富营养化可能导致赤潮、绿潮、水母旺发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并且这类灾害问题的治理难度较大,治理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

3 解决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首先,应注意加强海陆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发展,控制入海河口及海湾氮磷排放。针对入海河口及海湾污染排放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与综合分析,在摸清其氮磷入海排放总量基础上,对关键区域及重要产业的污染进行控制,确保近岸海域水质控制目标实现,对入海排放氮磷总量与削减量进行控制改进。比如,进行入海流域联防管控机制构建,发挥河长制在入海流域氮磷排放总量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对农业生产中的氮磷排放及污染进行有效监测控制等,从源头上减少入海排放氮磷总量,以缓解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其次,加强填海造陆工程控制,减少对滨海湿地生态资源退化影响。进行填海造陆规章制度编制,加强对填海造陆工程的控制和管理,促进海洋生态功能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海洋生态以及生产、生活空间进行合

理划分确定,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管理发展,避免围海造陆工程引起的近岸海域滨海湿地、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退化、消失问题发生,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促进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最后,还应加强海洋灾害风险的管控,进行海洋环境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构建,针对全国海洋生态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区分,对灾害事故高发区域实施分级重点防控,并加强其他区域灾害风险的预警和控制,以避免灾害风险及影响发生;同时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提高监测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准确性等,扩大监测覆盖范围,以对海洋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准确评估,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海洋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推动海洋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建设提升。

4 结语

总之,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分析,能够促进对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从而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对推动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4]。

参考文献

[1]刘方,李俊龙,丁页等.关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探讨[J].中国环境监测,2017,33(02):17-22.

[2]张晓霞,陶平,程嘉熠等.海岛近岸海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研究,2016,29(11):1725-1734.

[3]李建国,罗振洲.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该如何“破”与“立”[J].经济论坛,2016(03):137+139.

[4]李雨松,付诗,张艳文,刘玥瑮.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问题研究[J].商,2015(18):223-225.

收稿日期:2018-06-12

作者简介:苟鹏飞(1984-),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

(上接第178页)

应当依据土壤学、生态学以及景观生态学来进行,在进行植被重建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植被的完整性与植被的多样性,按照区域气候与再造的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种植;在进行植被重建与景观再造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首先需要尽可能的选取本地植物,并从本地植物中选择发芽率较高、再生能力强、抗逆性强以及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可以优先选择固氮植物[4];其次,在植被的恢复阶段,需要不断强化植物的结构、组成以及层次等方面的能力,促使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食物与养分供应能够得到稳定,并逐步形成物质循环;同时还需要提高水土的保持功能与自我更新功能;最后,在进行植被重建与景观再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附件土地与植被的空间格局,若土地整治地区存在着大型植物,则需要以这些植物为基础来构建植被重建的过程。2.3 生物多样性重建与生态功能持续发展

土地整治的核心便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与重现生物的多样性;确保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发展与利用,促使植被重建后能够实现自我恢复,在整个植被的恢复期间,可以采用景观生态学与植物生态学理论,并注重物种的组成分别、年龄结构以及资源分布的特点,使整个区域能够在生态安全的同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重现当地丰富的生物类型,使未利用或退化的土地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整治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提高,在进行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土地整治对于生态环境各个方面的影响,针对其中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注重土壤、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郭贝贝.多尺度农用地整治对区域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2]全坚,谭咪.广西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低碳世界,2017(16):143-144.

[3]江炯.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6):6+4.

[4]张迅,朱晓宇.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剖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7):9-11.

收稿日期:2018-07-09

作者简介:王超敏(198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土地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