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影像诊断87968

合集下载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垂体瘤的影像诊断》课件

病因与症状
总结词
垂体瘤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 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与肿瘤的大小和类型有关。
详细描述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内分泌等多 种因素有关。垂体瘤的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 、视力视野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此外,不同类型的垂 体瘤还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

确诊检查
进行MRI检查,详细了解肿瘤 的形态、信号强度、侵犯范围
等信息。
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可能的疾
病。
随诊复查
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 瘤的生长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影像学特征与病理学诊断的联系
影像学特征
联系
垂体瘤在MRI上通常表现为鞍内或鞍 上占位性病变,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信号强度不均。
MRI检查
常规MRI
提供多平面、高分辨率的 肿瘤影像,是诊断垂体瘤 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增强扫描
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 边界和强化特征。
功能MRI
如MRS、DWI等,可提供 更多关于肿瘤生物学特性 的信息。
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PET-CT
可用于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及转移情 况。
超声检查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垂体瘤,如侵袭 性垂体瘤,可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辅助 诊断。
04
挑战2
小肿瘤的检测:小垂体瘤在影像学上 可能难以发现,易漏诊。
06
解决方案2
采用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提高小肿瘤的检出率 。
未来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发展趋势1
发展趋势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 发展,利用AI辅助医生进行垂体瘤的诊断 将成为趋势。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腺瘤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腺瘤一、概述垂体腺瘤是鞍区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原发颅内肿瘤的10%。

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率相等,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二、临床与病理垂体腺瘤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

前者包括分泌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的嗜碱细胞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腺瘤。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可向上生长突破鞍隔侵及鞍上池。

较大的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

偶可钙化。

临床表现包括: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功能异常,如泌乳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产生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导致库欣病等。

影像学表现CT表现:1.垂体微腺瘤指直径≤10mm并局限在鞍内的垂体腺瘤,CT检查需行冠状位薄层增强扫描。

(1)垂体高度异常: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7 mm,女<9mm)这一标准并非绝对,因为正常高度的垂体内发现微腺瘤并不少见。

(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并立即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

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入快、廓清快。

(3)垂体上缘膨隆:冠状扫描,膨隆可以居中,偏侧更有意义。

(4)垂体柄偏移:冠状面可以观察垂体柄左右偏移,偏侧生长的肿瘤可致垂体柄移向对侧,约占20%一30%。

居腺体中部的肿瘤,可以使垂体柄变短(5)鞍底骨质改变:冠状面扫描可以显示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占60%左右。

(6)治疗效果:溴隐停治疗后,75%泌乳素PRL腺瘤可缩小。

2.垂体大腺瘤为直径>lOmm的垂体腺瘤。

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

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这是由于肿瘤伸于鞍上,中部受鞍隔束缚所致。

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也可为略高、低或囊变。

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外侧侵犯海绵窦并可延伸至颅中窝,向后可压迫脑干,向下可突人蝶窦。

垂体肿瘤MRI诊断

垂体肿瘤MRI诊断

空蝶鞍形成机制


鞍隔孔膜薄、孔较大(大于 5mm )或鞍膈缺损, 蛛网膜下陷鞍内,脑脊液进入蝶鞍,使蝶鞍上部 扩大。 少数空蝶鞍与脑脊液漏、脑积水有关; 颅内高压可致蛛网膜腔隙疝入鞍内形成。
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



垂体前叶明显缩小、 扁平紧贴鞍底,鞍内 空虚,充满脑脊液, 形成类似部分空蝶鞍 改变; 垂体柄明显缩短或消 失,后叶高信号区消 失; 在鞍上池中垂体柄的 顶端有高信号的小结 节,为异位的神经垂 体即垂体后叶
注意 中间囊部和某些技术伪影在 MRI上可以与微腺瘤表现相似
垂体瘤(大于10mm)

瘤体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等信号或较 高信号。 肿瘤形态显示可以明确垂体腺瘤与视交叉、两侧海绵窦 的关系。 坏死、囊变区在T1加权上呈更低信号,在T2加权上呈高 信号。 垂体卒中为急性出血和垂体腺瘤梗塞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伴有严重的头痛、高血压和视觉突然丧失。
侵袭性垂体腺瘤 的MRI判断
侵袭性垂体腺瘤可以侵袭海绵窦、鞍底骨质和蝶窦,其中 以海绵窦受累为MRI的一个重要征象。

垂体腺增强往往低于邻近的海绵窦。两侧海绵窦信号强度 不对称是海绵窦受侵犯最敏感的征象,然而特异性差。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受包绕特异性高,但敏感性差。一些作 者倾向于以下判断:
1.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达67%或以上,海绵窦累及可以确诊 2.如果海绵窦显示不清楚或海绵窦上、内侧壁与肿瘤相连,应高度怀疑; 3.如果肿瘤包绕颈内动脉小于25%或海绵窦内、上壁未与肿瘤接触, 可 以明确海绵窦未累及。
灰结节异位瘤 (错构瘤)
增强扫描后肿瘤有强化
生殖细胞瘤
•肿瘤在MRI T1加权像上, 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加 权像上呈等信号。 •增强扫描,肿瘤组织显著 强化,肿瘤囊变和钙化成 分无强化,呈低信号。 •肿瘤转移较早,顺脑脊液 种植转移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 垂体后叶起源于神经外胚层,由下丘脑神经轴突组成,通过这些 轴突运输垂体加压素和催产素。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的形态变化范围很大,取决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激素/ 妊娠状态。
• 青少年或女性妊娠时,垂体可向上凸。
正常垂体的形态
• 正常垂体后叶在 T1WI呈高信号,因此被称为“垂体后叶亮点”,矢 状位图像显示最佳。
空蝶鞍
• 空蝶鞍单独出现时是一种正常变异。空蝶鞍内部分被脑脊液填充, 而扁平的垂体紧贴蝶鞍的底部。
• 空蝶鞍也是假性脑瘤的一个组成部分。
空蝶鞍
• 假性脑瘤也称特发性颅内高压,是一种伴有脑脊液压力增高、视 觉改变和头包括空蝶鞍、Meckel腔扩大和视盘突入眼球后部。 • 脑室的大小正常或略减小。乙状窦或横窦可能有狭窄。
分析鞍区和鞍上肿块的方法
• 评估鞍区肿块的第一步是确定肿块是否位于垂体之内或邻近的垂 体之外。
• 发生于垂体本身肿块的鉴别诊断并不多,包括垂体腺瘤(占绝大多 数的垂体肿瘤) Rathke裂囊肿和垂体炎(垂体的炎症)。
• 颅咽管瘤极少发生于蝶鞍内,但基本上不发生于垂体本身。
垂体微腺瘤
• 垂体微腺瘤是直径<10mm的垂体腺瘤。患者就诊常因为激素分泌 过多所引起的症状,而非占位效应。
垂体解剖及垂体肿块影像诊断
垂体
• 垂体形成于Rathke囊,后者为原始口腔顶端的凹陷。垂体坐落于蝶 鞍,即蝶骨的杯状凹陷。
• 垂体由前叶和后叶组成。
垂体
• Rathke囊封闭形成一个囊泡,并逐渐消退。 • 有时候消退不完全而残留一个裂隙,由此可发生颅咽管瘤或
Rathke裂囊肿。
垂体分泌激素
• 垂体前叶产生和分泌内分泌激素,包括生长激素、ACTH催乳素 TSH,FSH和LH。

垂体瘤

垂体瘤

垂体瘤的CT表现
垂体瘤的SCT表现
垂体瘤3DCT图像
垂体腺瘤SCTA
垂体腺瘤 CT诊断要点 (1)垂体微腺瘤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 注意区分假性低密度 (2)垂体大腺瘤 临床症状体征
蝶鞍扩大及骨质改变
空蝶鞍
• 定义:指蛛网膜下腔异常扩张并突入蝶鞍内,正 常垂体窝与鞍上池的蛛网膜下腔由鞍隔分开。 • 常见原因: • 先天性鞍隔缺损 • 垂体腺的退化变性 • 脑积水三室前疝 • 鞍内囊肿破裂后 • 垂体腺缺血性坏死 • 垂体瘤术后
垂体腺瘤
2 垂体正常CT表现
血供特点:
正常垂体组织:血供丰富,早期强化 明显,延迟后密度减低 肿瘤组织 :血流缓慢,早期强化不明 显,延迟扫描后出现明显 强化
3 垂体腺瘤的分类
按组织细胞分类 按功能分类 按大小分类
嗜酸性 嗜碱性 嗜酸--嗜碱性 嫌色性
生长激素瘤 催乳素瘤 促皮质激素瘤 促皮质激素瘤 无功能腺瘤
正 常 脑 失垂 状体 位 --
正 常 脑 冠垂 状体 位 --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
(1)形态异常:垂体柄偏移; 上缘局限性向上隆起; 鞍底倾斜或局限性凹陷 (2)信号异常:T1WI局部等或低信号 T2WI局部略高信号 (3)增强扫描:早期瘤结无强化,延迟 后瘤结逐渐强化呈高信号
垂体大腺瘤MRI诊断
部分空蝶鞍CT
空蝶鞍MRI
鞍 结 节 脑 膜 瘤
垂体腺瘤CT鉴别诊断
鞍区脑膜瘤:位于鞍结节,无蝶鞍扩大 动脉瘤:强化明显,无蝶鞍扩大 颅咽管瘤:低密度和钙化多见,鞍外生 长,注意垂体柄和鞍背的变化
动脉瘤
动脉瘤
强化明显,无蝶鞍扩大
垂体腺瘤
垂体正常MRI表现
形态:“工”字形,垂体柄居中无偏移, 两侧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对称 上缘:平直,生育期女性中央可稍微隆起 下缘:平坦,无倾斜及局限性凹陷 大小:高度 女性<9mm;男性<7mm 信号:T1WI前方大部分为等信号(腺垂体) 后方小部分为高信号(神经垂体)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

垂体瘤(Pitutaryadenoma)影像诊断垂体瘤(Pitutary adenoma)影像诊断[病因病理]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累及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的10%-18%,以女性多见。

根据有无激素分泌,将该瘤分为功能性(占75%)和无功能性(占25%),有分泌功能者可再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腺瘤等。

依肿瘤大小分微腺瘤(直径<10mm)和(大)腺瘤(直径>10mm)。

[临床表现]无功能性的垂体腺瘤通常诊断较晚。

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压迫正常垂体腺出现垂体功能低下。

侵犯海绵窦可出现第3、4、5颅神经障碍,向上延伸至第三脑室或孟氏孔可引起脑积水。

有功能性的垂体瘤发病初期即可发现,大多数属于微腺瘤。

泌乳素瘤表现为乳溢-闭经综合征。

嗜酸细胞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影像学表现]垂体大腺瘤1.CT表现:①鞍内占位,多呈圆形,可向鞍上或向两侧生长,平扫多为等密度(占63%)或高密度(占16%)。

②16%的肿瘤内有出血,急性出血为高密度,以后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③蝶鞍扩大,鞍底下凹变薄、侵蚀或破坏。

④增强扫描后肿瘤多为明显强化。

2.MR表现:①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②T1及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

③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④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⑤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垂体微腺瘤1.CT表现:①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多为低密度。

②垂体上缘突起,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突,常提示一个潜在的腺内肿块。

③垂体高度异常,一般直径高于8mm为异常,但18岁-35岁正常女性垂体直径可达9.7mm。

④垂体柄偏移。

正常垂体柄位正中或下端极轻的偏斜(倾斜角为1.5°左右),若明显偏移肯定为异常。

⑤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和下凹。

2.MR表现: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

垂体瘤影像诊断

垂体瘤影像诊断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020年11月12日星期 四上午4时39分 3秒04:39:0320.1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1月 上午4时 39分20.11.1204:39November 12, 2020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4时39分 3秒04:39:0312 November 2020
最后,概述整堂课讲述内容,强调重点,布 置复习思考题,提供扩展阅读的资源
参考书目及互联网资源见幻灯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1.1220.11.12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4:39:0304:39:0304:3911/12/2020 4:39:03 AM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04:39:0304:39:0304:39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不可麻痹大意,要防微杜渐。20.11.1220.11.1204:39:0304:39:03November 12, 2020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1月12日 上午4时 39分20.11.1220.11.12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1.1220.11.1204:39:0304:39:03November 12,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1月12日上午4时39分 20.11.1220.11.12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1月12日星期 四上午4时39分 3秒04:39:0320.11.12
直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 者为大腺瘤。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6.脊索瘤 多发于斜坡,低度恶性,可见多发、散在,斑片样钙化, 常离心样,临近骨质破坏,无瘤旁水肿,T1低信号、 T2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四)临床表现
1、激素分泌异常:泌乳素腺瘤患者闭经、溢乳、不育;生 长激素腺瘤患者巨人症及肢端肥大症,甲亢症状等。 2、肿瘤压迫垂体周围组织:视神经、视交叉受压后患者 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底改变。 3、内分泌代谢紊乱:性腺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 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4、头痛:主要位于眶后,前额和双额部,程度轻,间歇性发作, 多系肿瘤直接刺激或鞍内压增高,引起垂体硬膜囊及鞍膈 受压所致。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3、垂体大腺瘤合并囊变、出血:蝶鞍扩大,鞍底下 陷,鞍内见突向鞍上的不规则肿块,T1WI 呈稍低及 高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 化;垂体柄、视交叉显示不清。邻近骨质吸收、破坏。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五)鉴别诊断:
1、颅咽管瘤 发生于垂体上方,常常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囊性病变在 T1WI上可呈高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囊内物质,在T2WI上 表现为高信号,其实性部分和囊壁增强扫描时明显强化。 其区别于垂体大腺瘤的重要一点是能找到正常垂体。
仁爱 | 精诚 | 融汇 | 卓越
(三)病因
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从机理上去探 讨有两方面: 一是由于下丘脑分泌的一些促进垂体生长的激 素过于旺盛,从而促进垂体产生了垂体瘤; 二是垂体前叶的某一种的腺垂体,分泌细胞过 多,产生了垂体瘤; 此外,在遗传方面研究表明,大部分垂体瘤不 遗传,但在患有多发性肿瘤的患者身上会有一 定的遗传倾向。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垂体瘤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垂体瘤属于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5%,青年女性多见。

根据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

对于直径<10mm 的腺瘤叫垂体微小腺瘤,直径>10mm的腺瘤叫垂体大腺瘤。

临床上微腺瘤用药可以控制,大腺瘤手术效果较好,但易复发,8、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6%、35%。

标签:垂体瘤CT及MRI影像表现鉴别诊断垂体瘤检查,CT以冠状面薄层及增强扫描可清楚显示,对垂体微腺瘤检查,MRI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冠状面正常垂体的高度,女性为2.7~6.7mm(平均4.8mm);男性1.4~5.9mm(平均3.5mm);青春期及中青年女性特别是妊娠期,垂体高度为9~10mm甚至更高。

1 CT表现1.1 垂体大腺瘤平扫可见鞍上池肿物,有完整包膜,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界限清晰,较大者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或囊变,2%~4%可见钙化。

肿瘤较大向上生长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侧脑室前角内下方,影响孟氏孔而产生脑积水。

肿瘤向侧方生长可侵犯海绵窦,使其内的颈内动脉受压。

肿瘤向下生长可突入蝶窦,蝶窦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

骨窗示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移位,鞍底下陷等特征。

肿瘤出血或缺血性坏死为垂体瘤卒中,临床上出现肿瘤急剧增大的症状,CT平扫为急性出血,瘤内见高密度影。

增强扫描:垂体大腺瘤呈均一或周边强化。

瘤体边缘轮廓及瘤内坏死囊变区显示更清楚。

因垂体瘤血供不丰富,肿瘤强化的速度慢于正常垂体组织。

1.2 垂体微腺瘤平扫为等密度或低密度病灶,平扫多难以发现。

主要依靠增强后快速或动态扫描。

增强早期,增强的垂体腺中呈现局限性低密度区,边界清,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有时见小环形增强结节影。

还可借助于一些间接征象,如垂体高度增加、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以及鞍底局限性变薄下陷、鞍底骨质变薄、侵蚀、破坏或鞍底倾斜等。

诊断还须结合临床症状和血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2 MRI检查2.1 垂体大腺瘤平扫T1WI肿瘤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多数高信号。

垂体瘤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垂体瘤影像诊断-精品文档




垂体瘤的分类

良恶性分类 前叶及后叶肿瘤 按肿瘤功能Fra bibliotek类 病理学分类
垂体前叶与后叶

垂体前叶—腺垂体,占70%,女性稍大于男性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垂体瘤功能性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 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表现: 瘤体直径≤10mm; 瘤体内信号异常,多呈长T1长T2信号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鞍底下陷 动态增强,微腺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1.瘤体直径>10mm; 2.鞍内正常信号信号消失;肿瘤实体性部分呈等T1 、 T2信号,囊变及出血部分呈长T1、T2信号; 3.肿块向上生长呈“束腰征”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鉴别诊断
鞍结节脑膜瘤
颅咽管瘤
生长激素瘤临床表现
容貌改变
肢端肥大
影像学CT表现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平扫不 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结节。依靠间接 征象:垂体高度>8mm,垂体上缘隆凸,垂体柄 偏移和鞍底下陷。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
垂体的生理作用及地位

内分泌的中枢 承上:接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信号 启下:决定内分泌腺体发挥功能状态 生命必须器官,保护在最安全的部位

垂体瘤影像诊断

垂体瘤影像诊断

垂体瘤功能性分类
分泌性腺瘤(65~80%) 单激素分泌腺瘤 多激素分泌腺瘤
无分泌功能腺瘤 未分化细胞瘤 瘤样细胞瘤
部位 1鞍内 2鞍外生长 3异位生长 大小 微腺瘤(≤10mm)大腺瘤(大于10mm) 生长类型 扩张型 肉眼可见周围侵犯 转移
病理学分型
腺瘤 典型 非典型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入鞍上池, 可侵犯一侧或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均匀、不 均匀或环形强化。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表现:
瘤体直径≤10mm;
瘤体内信号异常,多呈长T1长T2信号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鞍底下陷
动态增强,微腺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垂体
垂体大腺瘤MRI表现
1.瘤体直径>10mm;
2.鞍内正常信号信号消失;肿瘤实体性部分呈等T1、 T2信号,囊变及出血部分呈长T1、T2信号;
3.肿块向上生长呈“束腰征”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鉴别诊断
鞍结节脑膜瘤
颅咽管瘤
大肿瘤发现例数在下降
偶然发现的垂体瘤
临床垂体瘤,女性病人较多
垂体瘤的分类
良恶性分类 前叶及后叶肿瘤 按肿瘤功能分类 病理学分类
垂体前叶与后叶
垂体前叶—腺垂体,占70%,女性稍大于男性 垂体瘤大多数为腺垂体细胞瘤,垂体腺瘤
垂体后叶—神经垂体 垂体后叶肿瘤较少,肿瘤又可称垂体细胞瘤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
垂体的生理作用及地位
内分泌的中枢
承上:接受下丘脑释放的激素
信号
启下:决定内分泌腺体发挥功能状态
生命必须器官,保护在最安全的部位

垂体病变的影像诊断

垂体病变的影像诊断
CT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MRI 信号均匀,信号强度与脑干相仿,正常情况下垂体后叶在 T1 加权图像
上多呈新月状高信号区, 发生率大于 90%。 可能与垂体后叶内的磷脂成分有 关。
垂体瘤
• 垂体腺瘤的体积变异较大,小者在显微 镜下方能见到,大者可使蝶鞍扩大或破 坏,甚至长入邻近的鞍上或鞍旁组织、 副鼻窦和鼻咽腔。肿瘤直径小于1cm者称 为垂体微腺瘤;大于1cm者称为垂体大腺 瘤。
垂体的胚胎发育
• 来源于原始口腔的颅颊囊形成垂体前叶, 即腺垂体,来源于丘脑底部突起部分的为 垂体后叶,即神经垂体。前后两叶之间原 有囊腔相隔,此腔即 Rathke 囊的残留物, 称为 Rathke 裂,胎儿出生后逐渐萎缩直到 消失,但仍有10%~20%的人或多或少残留 此裂,成为CT低密度区或MRI的水样信号 区,有时可误为脑垂体病变。
生殖细胞瘤在MRI上表现为T1加权图像 的等信号及T2加权图像的稍高信号, 注入增强剂后扫描示肿瘤明显强化。 MRI可发现肿瘤的脑脊液播散。鞍区的 生殖细胞瘤一般较小,多数小于2cm, 且边界清晰。有时鞍区生殖细胞瘤在 MRI上表现正常,而患者中枢性尿崩症 的临床表现却非常明显,误诊为特发性 中枢性尿崩症,因此有必要对特发性中 枢性尿崩症患者进行MRI随访。
垂体瘤临床表现
垂体腺瘤中最具特征的症状为内分泌症状, 特别是 内分泌亢进的症状。 无分泌性腺瘤生长到一定程度, 压 迫和破坏邻近分泌性细胞时, 引起内分泌功能低下的症 状。 头痛常见, 来源于邻近结构受推压或肿瘤长大所致 之阻塞性脑积水。 肿瘤长大压迫视交叉时, 出现视力障 碍和两颞侧偏盲等; 压迫邻近其它结构时, 引起相应的 症状和体征。
垂体的胚胎发育
• 脑垂体发源于外胚层,由两组独立的胚胎 成分融合而成。脑垂体前叶起自原始口腔 顶壁向上突出的头咽沟,由上皮形成一个 囊状物,叫颅颊囊(Rathke囊),随着胎 儿的发育,逐渐上移并脱离口腔,与下丘 脑底部向下的一个突起互相融合形成脑垂 体,位于蝶鞍内。蝶鞍上口盖以鞍隔(即 硬脑膜),脑垂体上有一茎穿过鞍隔与丘 脑相连,为垂体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整理版
6
整理版
7
整理版
8
整理版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理版
10
整理版
11
整理版
12
整理版
13
整理版
14
整理版
15
【临床与病理】
按其是否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和 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包括泌乳素、生长激素、性激 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直径小于10mm者为微腺瘤,大于10mm 者为大腺瘤。
MRA可显示肿瘤对WilliS环的形态和血流的影响。
整理版
25
整理版
26
整理版
27
复习思考题:各种NS常见肿瘤的病理特征 与影像表现之间关系?
整理版
28
最后,概述整堂课讲述内容,强调重点,布 置复习思考题,提供扩展阅读的资源
整理版
29
参考书目及互联网资源见幻灯
整理版
30
3. 肿块向上生长,占鞍上池可压迫视交叉上抬。 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见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 移位、受压或包绕。部分肿瘤在鞍隔平面肿瘤 可呈“束腰征”。
整理版
24
垂体大腺瘤常突破鞍隔向鞍上池生长,其形状典型 的呈“8”字征或“束腰征”。
MRI图像上,其信号特点在任何序列均与脑灰质呈 等信号。不过垂体大腺瘤经常在瘤体内部发生出血 或囊变,使其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3. 垂体上缘局灶性对称或不对称上凸
4. 垂体柄移位
间接征象
5. 鞍底下陷或轻微下陷 6. Gd-DTPA动态增强,正常垂体先强化,微腺瘤延迟强
化。
整理版
22
整理版
23
垂体大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鞍内正常垂体信号消失,实体肿瘤为与脑组织 等T1、T2信号 ;囊变与坏死区呈长T1、T2信 号 ;瘤内出血可见T1、T2高信号改变。
整理版
19
CT检查:
垂体大腺瘤:蝶鞍扩大,鞍内肿块向上突 入鞍上池,可侵犯一侧或者两侧海绵窦。 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内常有低密度灶, 均匀、不均匀或环形强化。
整理版
20
MRI检查:
垂体微腺瘤显示优于 CT。
整理版
21
微腺瘤MR表现:
1. 瘤体直径《10mm
2. 垂体腺内局灶性信号异常,多呈稍长T1长T2信号
医学影像学
大庆油田总医院磁共振室 戴险峰
整理版
1
3.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占脑肿瘤的10%左右,居第 三位。以30-60岁常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但分泌泌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
整理版
2
垂体的解剖
整理版
3
整理版
4
整理版
整理版
16
【临床与病理】
肿瘤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常因缺血或出血 而发生坏死、囊变。肿瘤可表现出侵袭性, 向上生长可穿破鞍隔突人鞍上池,向下可 侵人蝶窦,向两侧可侵入海绵窦。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垂体功能异常和视野 缺损。
整理版
17
【影像学表现】
CT检查 MRI检查
整理版
18
CT检查:
微腺瘤:局限于鞍内,宜采取冠状面观察, 平扫不易显示,增强呈等、低或稍高密度 结节。依靠间接征象:垂体高度>8mm, 垂体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和鞍底下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