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对其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因此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应该不成问题。
但问题是由于学生大都是农村儿童,加上乡下学生不太重视教育,因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很不平衡。
尤其是班中有几位学生智力相对较低,作业难以独立完成;同时,所教班级出现两极分化,要注重目标的的设置和小组内的帮扶与合作。
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和把握作者亦醉亦醒的心态就成为教学本篇文章的重难点。
情感是通过语言表达的,因此,本文教学首先就应通过反复且多种方式的诵读去品味语言,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
同时又要通过比较阅读,想象、思考以及恰当的补白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态和情怀。
效果分析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
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抄好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缺少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
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
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6.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学习:一、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归:聚集、回家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已而:不久阴翳:枝叶茂密成荫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三、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四、观看视频《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了解欧阳修其人其事。
五、探究问题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品味美文、美情,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鉴赏本文的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理想。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同时以学生的朗诵为主,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合作中疏通,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分析。
在审读中发现、在评价中感悟。
一、导入:由醉翁亭上镌刻的一副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
”引导学生思考其提出的两个问题:1.饮酒不多为何而醉?2.年纪不大为何称翁?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在朗读中疏通文意,力求当堂成诵【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方法和顺序;理解太守为何而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大量运用“也”,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这些都需在反复朗读中体会。
教师宜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把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2、讨论点拨法。
3、品评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
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
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就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记述,做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去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2、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1、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读出骈句的韵律节奏: 2、结合课件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环滁(chú)壑(hè)琅琊(láng yá)潺潺(ch án)辄(zhé)霏(fēi)瞑(míng)晦(huì)伛偻(yǔ lǚ)肴(yáo)提携(xi é)蔌(sù)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3、再读读出节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淡泊名利、与民同乐的人生观。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与民同乐的人生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醉翁亭记》。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解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练习巩固:(1)设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训练。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者人生观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4. 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是否有待提高的地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醉翁亭记》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案名称: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翁亭记》。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
(3)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山水和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结构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理解。
2.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
5. 课堂练习:选取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困难,应加强课堂讲解和辅导,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阅读拓展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文佳作,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评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拓展能力。
七、教学resources:1. 教材:《醉翁亭记》原文及注释。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能说出“醉翁之意”的内涵。
2、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通过品味、探究,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学习重点:1、通过朗读、讨论,能说出“醉翁之意”的内涵。
2、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探究,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天下的亭台楼阁因为诗文而出名的有很多,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请说说看。
预设: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而闻名;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闻名;鹳雀楼……(补充:李白曾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过渡:今天,我们再去欣赏一处风景名胜,看看醉翁亭到底因何而天下闻名。
(板书课题:醉翁亭记)设计目的: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名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设计目的: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让学生的学习减少盲目性。
三、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对作者欧阳修都有哪些了解?预设:“醉翁”这一号的来历,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
补充“六一居士”的材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四人接读课文,其他学生予以正音。
3.解释重点的字词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四、合作探究(一)品味醉欧阳修被什么“陶醉”了,请在文中找出依据,要对所引用句子的意思加以解说。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翻译第四段。
2.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九张幻灯片:(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7)风霜高洁(8)水落石出(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翻译第四段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语气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感受用语的凝练。
3.学生读课本注释,自主翻译全段4.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翻译字词,可以自由讨论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结合译文自我纠正,可以讨论三、研讨探究(小组合作)1.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2.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
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明确:与民同乐3.第四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明确: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5.本文的线索和主旨是什么?明确:线索:乐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六、拓展延伸写景——风景画四季景朝暮景记事——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自主学习情智启动(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一【前情回顾】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各段段意。
二、【阅读初感】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请列举出来三、《醉翁印象》醉翁亭給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
绘画、歌舞、朗诵等皆可。
【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学习重难点】1、理解段落层次,把握文章中心。
2、体会欧阳修的山水游记,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前情回顾】【屏显】《醉翁印象》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醉翁亭給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二、【淘金达人】【屏显】你还有什么疑问?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归纳未能解决的问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问题。
小组选取代表提问。
三、【智慧大本营】教师归纳并明确:问题1:醉翁被贬,为什么还这么乐呵?问题2:醉翁的醉该怎样理解?总结:文中的“情”、“景”“事”是怎样和谐统一的?四、【寻踪密迹】【屏显】赏读第二自然段比一比:1、删去者、也、而的文字后,与原文在语气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3、怎样读才能传达出喜悦、闲适、自得的语气来?【屏显】赏读第三自然段比一比:1、你觉得醉翁快乐吗?宴游的地点、宴游的人、食材有什么特点?2、是不是别处的老百姓也像滁州百姓一样快乐?【屏显】链接《江雪》、《尚书》3、醉翁之意到底醉在哪里?【屏显】【醉翁之醉】当看到时,太守醉了。
【屏显】学生梳理全文结构,教师明确【屏显】教师总结,归纳醉与乐关系【屏显】明确主旨五、【直击中考】1、学习小组讨论导学案中选择题部分2、学习小组各承包一题讲解,并请师生评价讲解效果。
3、链接微视频----选择题做题指导六、【分享收获】分享我的发现、感悟、感动教师寄语: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让我们的心灵温暖地栖息,快乐地生长!一、【醉翁印象】个人展示与团队展示相结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律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题型整理
1. 题目:请简要概括《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文章描绘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以及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题目:请分析《醉翁亭记》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情感,并说明它们如何相互映衬。
答案:文章通过自然描写,展现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风光,如山、泉、竹、鸟等,这些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共同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 题目:请分析《醉翁亭记》中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它们如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答案: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采和审美情趣。
内容逻辑关系
②文章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文采和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可以进一步提升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时,参与度并不均衡。有些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而有些学生则相对沉默。为了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提前分配好角色和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参与讨论。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学生进行分析,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5)研究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研究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周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趣。本文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游人的乐趣,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感悟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理解“寄情山水”的内涵,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请分析《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
答案:《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与民同乐,亦乐也。”等。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民同乐、实现政治理想的心愿。
3. 论述题
(1)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醉翁亭记》中作者政治理想的理解。
答案:《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描绘醉翁亭周围山水的美丽和游人的乐趣,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关心民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谐。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组内交流展示,后推荐一名优秀的同学在班级内展示)3、美美地齐读第3段,读出作者那种满足、沉醉、自得其乐的情感。
活动三:悟,那情……瞧那景,看那人,然而真正让醉翁快乐的是什么呢?(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后思考)四、学有所获五、学贵有疑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六、教师小结七、板书设计醉翁亭记欧阳修景乐亦无穷借醉人安居乐业景乐情与民同乐抒情教学反思: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已经具备一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文章篇章结构的能力,对于课文中基本字词、注音、理解,能借助工具书独立达标。
但要求他们能简洁、生动、完整的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具有一定的难度。
本班学生多为农村学生,对于把握“与民同乐”的情怀,有些难度。
问题预测1、八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较差,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2、阅读视野窄,对本文的了解缺乏一定的生活及阅读基础,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缺乏理性认识。
《醉翁亭记》效果分析这一课采用“书面达标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教师分发给每一位同学,等学生做完后,进行批阅。
效果分析如下:本测试包括重点字词的解释、重点句子的翻译、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通过评测练习发现,学生基本掌握了此课的重点字词,熟悉了文章,了解了与民同乐的情怀内涵,对醉翁之意不在酒,有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把握了文章的主题。
但是,在审题、答题、组织语言方面还需教师多加指导。
《醉翁亭记》教材分析《醉翁亭记》一文编排在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山水游记散文”中。
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获罪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伤时寄情山水。
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作诗。
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了传世之作《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一个“乐”字为主线贯穿全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凝练简约的文字极其生动地交代了醉翁亭所处的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和四季朝暮景色变幻之美描写了游人的悠闲和乐和宾客的宴游喧闹。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翻译第四段。
2.要求在通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熟悉文中“风景”和“风俗”两幅画,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并进而能够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出示幻灯片,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九张幻灯片:(1)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2)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日出而林霏开(4)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6)佳木秀而繁阴(7)风霜高洁(8)水落石出(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翻译第四段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语气2、大声朗读写景的句子,读出醉翁的欣喜、热爱之情。
感受用语的凝练。
3.学生读课本注释,自主翻译全段4.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翻译字词,可以自由讨论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结合译文自我纠正,可以讨论三、研讨探究(小组合作)1.读第四段回答:(1)承接上文的词语是,表示,接着写出了的情景,又写了飞鸟尽得山林之乐。
(2)文章用了几个句子反衬太守之乐,这几句是2.太守作为一个地方官与人民在一起,能感到乐甚至都醉了。
我们现在可以体会到太守的另一乐是明确:与民同乐3.第四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写宴会散,尽兴而归。
这段用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正面点明太守乐万物之所乐,进一步突出了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
4.“太守醉”仅仅指喝醉酒吗?明确:主要指被美丽的山间景色和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所陶醉。
5.本文的线索和主旨是什么?明确:线索:乐主旨句:醉能同其乐主旨:本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
五、齐声朗读,读出本文的“文质兼美”。
六、拓展延伸写景——风景画四季景朝暮景记事——风俗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即“也”“而”的使用,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翻译、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优秀
醉翁亭记教案及反思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翁亭记》,掌握古文阅读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欧阳修的豁达情怀,体会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古文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著名的文言文——《醉翁亭记》。
这篇课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富有哲理。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欧阳修的世界,感受他的情感变化。
2.自主学习①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②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情感?③文章中有哪些生字词需要解释?(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合作探究①文章中作者为何要“醉”?“醉”字在文中有何作用?②作者在醉与不醉之间有何变化?③文章中的“山水之乐”与“禽兽之乐”有何不同?4.知识点讲解(1)生字词讲解:醉、翁、亭、记、山、水、禽、兽等。
(2)句子翻译: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练习巩固①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醉翁亭记》过程中的收获。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在生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方面仍需加强。
2.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训练。
3.在讲解知识点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加强生字词和句子翻译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注重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品读课文,感受优美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品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个成语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醉翁是谁啊?对,欧阳修,他的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大家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要求:读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三、朗读探究1.内容理解了,我们还要读出语言的味道来,读出思想情感来,下面看屏幕,老把第一段进行了改变?读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除了不能去掉也字,2.感情朗读,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是判断句式;可以是骈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活动:大声朗读,读出节奏,读出变化,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四、根据提示,背诵课文五.研读品析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本文除用了21个“也”字,24个“而”字,还有一个字,出现了10次之多,是哪个字?(乐)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找出文中包含“乐”字的句子,并给出翻译。
答案明确:(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水之乐(2)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山水之乐(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观也。
——宴酣之乐1(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禽鸟之乐。
(5)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太守之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这么多的乐趣从何而来?因何而乐?下面请同学们同位两人交流学习。
多媒体显示:2.同位两人交流学习,思考:(1)禽鸟因何而乐?(2)百姓因何而乐?(3)太守因何而乐?注:(1)学生答出禽鸟因山林而乐后,老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山林美景的句子,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品读、体会禽鸟因何爱(乐)山林。
初中语文_人教版 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重点)2.能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
(难点)3.体会“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美文,题目叫《醉翁亭记》。
二、简介作者,了解文体。
1.提问:作者是谁?了解欧阳修吗?“记”这种文体,同学们了解多少?2.组织学生交流、识记。
三、初读课文,读顺文句。
1.提出要求后,组织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同桌互读。
3.师生交流读不准的字词。
4.全班齐读。
四、再读课文,读懂词意。
1.组织学生再读课文,读注释,理解文意。
2.师生交流疑难。
五、三读课文,品读意味。
1.提问:这篇“记”写了哪些内容?怎样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组织学生交流、回答、评价。
六、四读课文,读出味道。
1.组织学生交流、体会“也”字、“而”字在文章中的妙用。
2.体会“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有情有味的朗读。
七、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欧阳修仕途中遭遇失意,纵情山水,恣情一醉,浇胸中之块垒,让身心得以暂时的解脱,借文笔来抒怀,才有了千古流传的粲然华章。
这样优美的文章,只有诵读下来,才能使我们受益终生。
课下请同学们诵读这篇文章,让它滋润我们的心灵。
《醉翁亭记》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八一班,学生人数有37人。
经过近一年的教学,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养成了较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较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强。
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模式:读文本----疏文意----品文情----悟文理,并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浓,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醉翁亭记》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读准了字音,疏通了文意。
比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中“夫”字的读音(fú)和“霏”字的读音(fēi),“晦明变化”中“晦”字的读音(huì),“泉香而酒洌”中“洌”字的读音(liè),学生在初读后还把握不准,经过多层次的朗读后,学生没有再出现错误。
初中语文_《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播放古筝曲纯音乐《高山流水》。
导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有独特的情怀,并因此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活动:学生听歌曲,感受山水美景的魅力。
目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目标】(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夯实重点文言词语。
3、赏析文章的美点。
4、感悟欧阳修的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课前检测】一、读出下列字词:滁伛偻佝偻壑携蔚清洌凛冽琅潺翳酿辄山肴暝野蔌晦二、介绍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
24岁登进士第。
【学习过程】《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美文,走进这样的美文,就如欣赏一幅又一幅山水画卷,下面就开始我们的赏析之旅。
一、疏通文意,积累字词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文大意老师强调巩固1、解释加粗词义: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翼然临于泉上杂然而陈者颓然乎其间者佳木秀而繁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伛偻提携2、翻译下列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走进文本,美点追踪1、明确任务:《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细读课文,发现美点,并举例分析一下课文美在哪里?请以“我认为《醉翁亭记》的——美,比如——”这样的句式表达。
(可以从结构、语言、风景、人文等方面来分析)2、小组内合作探究3、全班分享交流:示例:(1)结构美第一段,描写醉翁亭环境,介绍其命名由来,最后两句既道出全文立意核心,又自然引出下文描写山水之乐的内容。
环境:环滁皆山—琅琊—醉翁亭名由:作亭者—名之者—名意第二段,由分到总写山中之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能说出“醉翁之意”的内涵。
2、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3、通过品味、探究,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学习重点:1、通过朗读、讨论,能说出“醉翁之意”的内涵。
2、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探究,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天下的亭台楼阁因为诗文而出名的有很多,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请说说看。
预设: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黄鹤楼”而闻名;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闻名;鹳雀楼……(补充:李白曾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慨叹)过渡:今天,我们再去欣赏一处风景名胜,看看醉翁亭到底因何而天下闻名。
(板书课题:醉翁亭记)设计目的: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名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设计目的: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让学生的学习减少盲目性。
三、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说说你对作者欧阳修都有哪些了解?预设:“醉翁”这一号的来历,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
补充“六一居士”的材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四人接读课文,其他学生予以正音。
3.解释重点的字词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预习是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
四、合作探究(一)品味醉欧阳修被什么“陶醉”了,请在文中找出依据,要对所引用句子的意思加以解说。
要求:小组合作探究,限时三分钟。
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预设:山水美景、滁人游、众宾欢等在品析山水美景的时候,重点应到学生归纳写景的方法:比如写景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运用多种感官等。
思考:我们是从“醉”入手来分析课文的,但是你觉得贯穿全文的字除了“醉”以外,还有哪个字?预设:乐探究:醉和乐的关系(板书:以醉写乐与民同乐)设计目的:找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品析山水美景,不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品味醉欧阳修被贬却能尽享山水之乐,与民同乐,这是为什么呢?预设:豁达的心境设计目的: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失意不失志”道理。
(三)传递乐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能像欧阳修失意而不消沉的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所熟知的吗?预设:杜甫、刘禹锡、苏轼、范仲淹等(注意:消极避世和积极入世的区别)引导:假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该怎样做呢?设计目的:渗透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五、畅谈感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收获。
(可以谈所学的知识,也可以谈谈从欧阳修身上学到了什么。
)设计目的:让学生谈感受,再次回扣目标。
六、作业布置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景方法,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片段。
设计目的:再次回扣目标,巩固所学的写景方法,练习表达。
板书设计:醉翁亭记醉:景、人乐:以醉写乐与民同乐学情分析我使用的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文言文向来是大家较为头痛的东西,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和背诵是学生的老大难,学生学学习语文的积极不是很高,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很多,近期,我校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我顺势而为,非常重视课堂的小组学习评价,这有助于这节课教学目标的如期完成。
效果分析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抓手,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从“醉”到“乐”,层层深入,学生对欧阳修所展现出来的“与民同乐”思想理解较深入,同时,写景方法的归纳也十分到位,这些可以从学生的畅谈感受环节看出。
不过本课的设计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果将本文与《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进行一下对比阅读,学生对贬官文人的情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材分析《醉翁亭记》是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这是继《岳阳楼记》之后的第二篇写景抒怀的古代散文。
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的。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生通过《岳阳楼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游记散文综合运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的写法,激发起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单元通过这篇课文,一想继续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二是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评测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刻露:鲜明地显露。
本:根据。
上:皇上。
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2分)课后反思每当从讲台下来,我总是百感交集,课堂上的一幕幕仍然在我心头魂牵梦绕,我为之欢喜为之忧。
课堂是我的乐土,为此我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上完《醉翁亭记》,我的心里有着许多的感动和快乐,从课堂的默契交流中,我相信学生也是快乐的。
诚然,在教学中,我们总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可是有时却忽视了老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会教学的乐趣,享受教学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关注技术层面的操作。
我认为,语文老师应是这样的人:一、语文老师首先是热爱语文的人。
语文是充满着灵气、灵动的,经典的文章之所以撼人心魄,是作者为此投入了生命般的热情。
我们语文爱好者也应该有这种精神。
尽管外界的诱惑太多,但真正地爱着我们的语文,就要为她献身,不要仅把她当作可以挣饭吃的职业,而应该当作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创造令我们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教学艺术。
二、做一个性情中人。
常听到一些语文老师说:我特别喜欢这篇课文。
这就是性情中人。
试想一想,你自己都不喜欢这篇课文,如何感染学生来喜欢?换句话,你自己都不喜欢,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赶教学进度,你如何激情饱满地来上这篇课文?白开水一样地将这篇课文讲完了,学生又能得到什么呢?语文给人理想,但不能带来当下的现实利益;教语文的人必须是一个性情中人。
在教《醉翁亭记》的时候,我觉得我就像文中的欧阳修,和自己的百姓徜徉在山水之间,讲到尽兴处,情不能抑,自己一遍遍吟咏,完全自我陶醉在“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境界中,真不知何为醉翁,何为自己也!三、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生是否参与及参与的程度如何则是关键的因素。
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他们而展开的。
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努力使学生产生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第一是注意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
每一堂课,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
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
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
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十分融洽,让师生在课堂中融为一体,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课标分析《新课标》中指出:“能够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通过诵读有意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九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情况及本文的特点,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讨论,能说出“醉翁之意”的内涵。
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学习写景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品味、探究,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为完成以上目标,激发学生兴趣,体现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一读二品三体验的教学方法,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明理、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