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语文课堂的“本真”——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训

练的几点策略

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路学习,一路思索,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时过分地侧重于课改的个性化和人文关怀,在自主、体验、合作开放式学习等方面花了较多的心血,留足了时间,却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本真是言语的训练和积累,忽略了语言作为传承文明载体的重要性。课标中明确提出重视学生的言语训练和积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工具性特点的具体体现。王崧舟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其独一无二的“言语性”。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可见,没有语言量的练习和积累,就学不会应用,更不会有语文能力质的飞跃。实践中,开展言语训练,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方法,引领对文本的品词赏句,更能让语文课堂具备万千风情。下面笔者结合阅读教学谈谈落实言语训练的几点策略。

一、吃透教材,找准文本切入点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需要教师花心思钻研教材,备好教案,吃透文本,做到心中有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许多教师都明白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吃透文本,走进文本情境,是很难做到的。无可厚非,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内容和语言形式上有独到之处,富有教育内涵。但是摆在眼前的教材是安静的,被动的,唯有教师主动挖掘文本,深悟作者内心情感,方能入情入境,形成教育目标。而实现“备教材”的过程,除了与文本的情感对话,语言点的捕捉也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要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挖掘“一处传神,效果皆出”的言语实践点,挖掘关键字词,感受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找准语言训练元素,把握文本的“空白点”、“动情点”、“迁移点”来设计语言训练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言语。事实上,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最本质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语言训练往往需要教师自行揣摩、确定、甚至添加,做好语言训练元素的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什么”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品词析句,体悟文章真性情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教学中对话的话题不能只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必须有对文本语言形式的交流。就像王崧舟说的:“语文学习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眼。”教师应该抓住课文中有代表性的、运用巧妙的语言现象,即课文中的词语、句子、

语段,引导学生以独特的眼光体察,进行个性化的品味,深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评价。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学生了解了“掠”可理解为“抢”、“拿”、“搬”、“夺”等,但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掠”而不用其他词呢?通过换词对比朗读和一番揣摩体会之后,许多学生心领神会。有的说:“‘抢’是从别人那儿强行拿走,‘掠’显得轻松随便。”有的说:“‘掠’字可以看出他们想拿什么便拿什么,没受到任何反抗。”还有的说:“从‘掠’字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与霸道。我真恨这些坏东西。”

可见,学生通过对语言形式的揣摩之后自有自己的一番体会,这些体会各有差异,与作者的本义也未必一致,这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不仅获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也获得对文本言语形式的深刻体验,感受到用词准确对表达情感的辅助和点睛作用。

三、注重过程,保障言语训练实效

言语训练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然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往往更注重对文本情感的解读,更习惯于给予学生结论,而忽略过程性学习的能力和收获,也在无形中失去更多言语训练的机会和品悟。

以《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歌教学为例,如果只是从表面逐字逐句分析,容易得出母爱的结论,而没有过程性审美和感悟的价值,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一)师配乐范读

(二)学生听读要求: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下面的句式进行表达:

我仿佛看到,这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母亲的(),我仿佛听到母亲说:()。

(三)组织交流:

生1:,这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母亲的(叮咛),我仿佛听到母亲说:(儿啊,儿行千里母担忧,你可要早日归来啊!)。

师: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2:这每一针,每一线,缝进了母亲的(祝福),我仿佛听到母亲说:(我在家乡等着你金榜题名)。

师:带着你的祝福,读这四句诗。

……

(四)回环复沓,深化理解:

这哪里只是针与线,分明是母亲的牵挂,生齐读诗歌;

分明是母亲的期盼,再读诗歌;

分明是母亲的祝福,三次读诗。

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深深沉浸于母爱的无边和伟大,不仅理解了诗意,感悟了情感,还落实了言语训练,保障语言训练的实效。

四、把握细节,营造言语实践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可见语文课是学生的言语实践课,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学习祖国语言,从而学会运用,最终获得语文能力。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形式。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契机。

如在教学老舍的《草原》一课,文章不仅语言美,风景美,人更美,深深吸引了读者。然而在孩子的眼中,他们更多的会关注文本的好词佳句,而忽略文中几个短句的作用,而这几个短句恰恰是言语训练的点,因为他们在标点的渲染下很能表达作者的心情。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来,如:河!这一个短句,品一品,揣摩标点读一读,不难体会作者在一片碧绿后见到河的惊喜。再如:快了,快到了!则作者希望到达目的地的迫切和喜悦心情溢于言表。而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通过反复朗读,学生的感悟则离文本的中心越来越近,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也深深印在学生心里。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表达方式,同样简略有力地体现情感,值得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学会积累和运用。

王尚文说:语文是人的生命活动方式,那么语文课是学生在活动,而不是其他人在活动,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须始终关注学生的言语实践,投向学生的发展。由此看来,言语实践对语文教学来说,应该成为一种扎实的教学观念留存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在教学中,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的点拨是辅助,慧眼识“金”能为学生营造更多言语实践的环境,提供更多言语训练的机会,让学生探索文本语言表达的具体独到之处,掌握表达的方式,积累更多的语言,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回归本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