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观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8-01T15:47:55.5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5期作者:陈玉仙

[导读] 长期服用米非司酮10mg/d,可以显著减小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厚度,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价值。

四川省资阳市中医医院 6431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各51例,均使用米非司酮治疗,两组初始剂量均设定为30mg/d。实验组维持剂量10mg/d,参照组维持剂量20mg/d,两组患者均治疗13周。结果:治疗过后,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厚度均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水平的提升也非常明显。参照组的上述治疗指标略高于实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长期服用米非司酮10mg/d,可以显著减小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厚度,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价值。【关键词】米非司酮;长期小剂量;子宫肌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妇科疾病一直都是社会和医疗临床重点关注的课题。其中,子宫肌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病,子宫肌瘤的生长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属于性激素依赖性肿瘤。子宫肌瘤按照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又可分为肌层内子宫肌瘤、粘膜下肌瘤以及子宫颈肌瘤等。子宫肌瘤会使患者出现痛经现象,严重者可能失去生育能力。采用手术的方式去除肿瘤可以很快缓解病情,但是手术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损伤,如果病情不严重,一般采用药物治疗[1]。米非司酮是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物,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录的102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分析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经过B超和临床检查确诊。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无相关药物禁忌,在半年内没有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没有子宫脱垂、尿失禁以及明显的盆腔粘连等疾病。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51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48.3±13.1)岁,产次0-3次,平均产次(1.49±0.40)次。参照组患者年龄25-57岁,平均年龄(44.5±11.1)岁,产次0-3次,平均产次(1.51±0.42)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服用米非司酮片(国药准字H20000628,生产单位: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药品特性:化学药品,10mg),初始服用剂量均为30mg/d,连续服用一周后,参照组维持剂量20mg/d,实验组维持剂量10mg/d。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周期第1天开始服药,疗程为13周。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厚度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②药物不良反应率,主要包括肠道反应、头痛头晕以及皮疹。

1.4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和处理,各项计量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各项计数参数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

P<0.05表示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子宫厚度和血红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经过12周的米非司酮药物治疗后,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厚度均明显减少,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治疗前后同组各项指标数据变化明显,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数据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3.讨论

通常情况下,子宫肌瘤发病时的症状主要为月经不调、下腹坠胀、膀胱受压迫引发尿频等,严重的甚至能导致不孕不育。目前,子宫

肌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刺激共同作用下引发的。研究显示,子宫肌瘤患者病变组织中的雌激素受体比正常子宫要高的多,患者年龄越大,雌激素分泌越少,肌瘤组织有逐渐萎缩的现象,所以,生育期妇女易引发子宫肌瘤症状,而绝经后的中老年妇女发生子宫肌瘤的概率较小[2]。说明,患者体内孕激素、雌激素等激素的分泌数量和子宫中的激素受体量与子宫肌瘤的引发有很大的关联,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子宫肌瘤的发生。

米非司酮可以起到抑制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是一种甾体类抗孕酮药物。米非司酮具有拮抗作用,可以降低细胞因子基因调节物NF-KB的活性,影响子宫内膜质细胞合成DNA的效率,使孕酮诱导的分泌量降低,子宫内膜发育变慢,从而抑制雌激素的分泌[3]。朱月英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每天服用米非司酮10mg,连续服用6.5个月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孕激素和雌激素分泌量均显著降低,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长期服用10mg/d的米非司酮是比较安全的[4]。此次观察试验表明,子宫肌瘤患者长期服用大剂量米非司酮(20mg/d)能够明显降低子宫肌瘤体积和子宫厚度,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但同时也会产生较高的药物不良反应率,而服用低剂量米非司酮(10mg/d)既能够保证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又能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参考文献:

[1]孟秀锦.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8,24(10):64-66.

[2]闫瑞芬.小剂量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03):135-136.

[3]彭艳红,房先杰.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06):79-80+83.

[4]朱月英.长期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658-6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