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白杨》教案及反思

《白杨》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白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白杨》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基本框架。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白杨树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思考问题。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对《白杨》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合作探讨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大自然、生命的认识和珍惜程度。

2.2 教学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类似的课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2)为了提升学生的合作探讨能力,可以适当增加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3)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可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评价3.1 学生评价(1)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了解学生对《白杨》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和满意度。

(2)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收集学生对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的评价。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杨》教学设计教学⽬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物的⾔⾏和⼼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法:1.教学中采⽤的⽅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现代化的教学⼿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学⽣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爸爸的⾔⾏和⼼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

使学⽣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精神境界产⽣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物的⾔⾏和⼼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中爸爸陷⼊沉思的内容。

教学设计:⼀、检查字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起来学习第19课——《⽩杨》。

2、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课⽂进⾏了充分地预习,请同学读⼀读⽂中的词语。

3、学⽣⾃主学习卡中的“疆”字写得不美观(出⽰“疆”字)疆,是个象形字,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疆字造成这样吗?(出⽰“疆”字的演变)甲⾻⽂早期,上下两块⽥错开排列,表⽰⽥界。

到了甲⾻⽂后期,⼜加上了“⼸”字,表⽰以武⼒护卫领⼟。

到了⾦⽂,在两块⽥地之间添加三道横线,突出“界线”的意思。

到了⼩篆,⼜加上了“⼟”字,强调“领地”的意思,说明祖国的边疆⼀⼨⼟地都不能少。

最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楷书。

你认为要把“疆”字写好,需要注意哪些地⽅?⽼师把这个字的书写过程进⾏了录像,请⼤家伸出右⼿⾷指,跟⽼师⼀起来写。

学⽣在⾃主学习卡的课堂收获⼀栏把这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巡视。

学⽣评价写字。

⼆、了解背景1、你知道新疆在哪⾥吗?谁能在地图上给⼤家指⼀指?介绍新疆:1949年9⽉25⽇,也就是新中国成⽴的五天前,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后,国家发现这⾥经济特别落后,就号召全国各地的青年来⽀援新疆的⽣产建设。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预习提纲:一、读两遍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课后生字组两个词。

不理解的词预查词典知道意思。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1、天和地都呈黄色,好像一个整体。

()2、为自己去争论达到消除误会的目的。

()三、《白杨》一文的作者是(),课文采用了()的写法,以白杨树来比喻()。

全文按照()的思路,歌颂了()。

四、默读课文,思考: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

2、找出爸爸说的话,用横线画出,并在旁边写一写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3、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何目的?在文章旁边作批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一些有关西部的资料,谁来展示一下?同学们说的很好,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

(出示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出示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3 白杨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情况。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语⽂_⽩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3、《⽩杨》教学设计教学⽬标1.学会本课6个⽣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背诵爸爸介绍⽩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体会⽩杨的特点和爸爸的⼼愿。

4.体会借物喻⼈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2、体会作者以物喻⼈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突破措施:教学这篇课⽂必须把学⽣的思维引向认识⽩杨和边疆建设者⼆者之间的内在类⽐关系上,这是全⽂的⼀个难点,但也是关键。

要突破这⼀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钻研:⽩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活。

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是没有时间问题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新课:(课件播放去新疆旅游的画⾯)学⽣观赏:边看边注意观赏,新疆沿途有哪些风景?师(⼩结):通过乘坐⽕车去新疆,1、沿途会看到车窗外有⼀望⽆际的?(学⽣答沙漠)师:在公路两边还有⼀排排的?形成鲜明的对⽐学⽣答:⽩杨。

借此⽼师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篇有关⽩杨的⽂章,引⼊,板书课题《⽩杨》——3课《⽩杨》,齐读课题。

⼆、初读课⽂,认读⽣词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这些⽣字词都认识了吗?⾃⼰读⼀下。

(课件出⽰本课词语)(⽣⾃读词语、学⽣领读词语、开⽕车检查词语)⽼师强调:“疆”字如何识记。

通过字谜来记⼸下⼀块⼟,两块四⽅⽥,为了分边界,划上三条线⽣动形象的了疆的写法。

⽣:在⽥字格上⼯整的把这个字写2遍。

三、读中感悟,理解内容:⽣字词都认识了,现在请同学们⼤声朗读课⽂,要求:读准字⾳,读通句⼦,把喜欢的段落多读⼏遍。

边读边想:这篇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可见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

⾃主学习⼀:下⾯请同学们默读课⽂1--3⾃然段,画出描写⽩杨树⽣长环境的句⼦。

(学⽣边读边做标记,⽼师巡视,适时的表扬好习惯)学⽣展⽰:学⽣A:⽣长在茫茫的⼤⼽壁上,那⾥没有⼭,没有⽔,也没有⼈烟。

《白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cai播放画面)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地是黄的,天也是黄的,在这浑黄的基调上出现了一片翠绿,那就是(白杨生齐说)。

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们像列队的卫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挡着风沙的袭击;它们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对狂风暴雨,巍然毅力,它们给这贫瘠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高大挺秀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节课,很多同学认为这个句子很难理解( cai出示难句),爸爸介绍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表白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12~16自然段,把最能体现白杨特点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特点生:自由朗读12~16自然段,勾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边读边想,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师:咱们班的同学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读完以后,还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读好了的同学可以与同伴说一说,你从哪个句子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与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师:刚才老师参与了大家的交流,发现同学们学习十分认真,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白杨树有什么特点?生:我觉得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板书:直师:你真会读书,白杨树直的这个特点,你是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生:我从“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个句子中的“从来、直”这两个词读出了白杨树很直。

(师相机cai出示句子。

)师:你能抓住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咱们学习语文就得这样。

我想请教在座的小老师一个问题,“从来”是什么意思?生:从来就是向来。

小学语文_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一、导入,提出文以载道,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板书:白杨)。

2、检查词语(强调戈和浑的读音,清晰的晰书写)3.出示“疆”字的演变,理解字义。

师:新疆的疆字呀,特别有意思,它是一个象形字,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疆字造成这个样子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疆的演变,你就明白了,在甲骨文早期,疆是两块田错开排列,表示田间(四声)。

到了晚期时,它的右边多了一个弓字,表示武力保护领土。

金文时,同学们观察,田的上下多了三道横,来突出界限的意思。

到小篆时,弓里面加了一个土,来强调领土。

最后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用的楷书疆。

疆的意思你明白了吗?4.学写“疆”(1)生观察“疆”的字形。

师:这个“疆”字笔顺很多,很复杂,要想写好这个字,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1:疆是个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生2:中间那个横要长一点,并且要贴近横中线。

(2)(看微课视频)学写学写“疆”。

(3)学生练习。

(4)师巡视指导、评价5.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前读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眼中杨”特点——高大挺秀。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1到12自然段,找出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并画下来。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找到的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1: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高大挺秀生2:你看那树多高!师:这是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高。

生3: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师:这是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大生4:你看它多直!师:这是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生:直。

生5: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兄妹眼中白杨树是高、大、挺、秀。

7、师:那么,爸爸眼中的白杨又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了相关句子?指名读,出示段落。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

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4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__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三是文道统一原则。

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

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情景教学法。

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播放视频《小白杨》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生:《小白杨》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生:边防战士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通过歌词(很会学习)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小学语文_ 《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 《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边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感受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感受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这节课,跟随作者袁鹰走进《白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分组出示词语:第一组:介绍陷入清晰男女生赛读第二组:新疆戈壁浑黄一体1.齐读,正确认读2.指导书写“疆”新疆的疆是这节课要写的一个字,书写疆时要注意什么呢?(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同学们要记住:祖国的疆域,寸土不让!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上齐下齐。

教师范写,提醒学生:这个字要写得漂亮,特别要注意右边三个横的变化,上面横最短,中间横最长。

学生练写两个。

3.那同学们,你对戈壁有了解吗?(生说)师:新疆的戈壁,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占了新疆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我们来看看戈壁:出示图片。

让学生初步感受戈壁的荒凉。

出示第一段:课文是怎样描写戈壁的。

多种形式读,让学生感受到戈壁环境的荒凉和恶劣!教师点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挺立着一种树——白杨。

三、感知理解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2、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后习题,画一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朗读,画一画,展示读一读画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3、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品读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先来看第一句话:出示第13段,齐读爸爸不仅介绍白杨树,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到12自然段,找一找:白杨的特点;画一画: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仔细体会;小组合作:带着你的收获和小组同学交流。

生默读课文,带着自己读书收获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白杨树的特点:高大挺秀。

《白杨》教案及反思

《白杨》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白杨》教案及反思适用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懂得团结合作、努力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白杨》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2. 白杨树的图片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1.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白杨树的了解。

1.3 简介课文《白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2.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语感。

3. 学习生字词3.1 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4.1 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补充。

4.2 学生探讨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4.3 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精神。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5.2 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树木,了解它们的特点,并结合课文所学,思考树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结合家庭作业,与家长交流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庭情感。

六、教学反思1. 图片展示和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16篇)

《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16篇)

《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16篇)《白杨》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白杨》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教案【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1.写: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白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白杨》教学设计一、导入有一种树木,它没有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松柏那样的四季常青,但是它却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介绍了这种树——白杨。

(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白杨)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写课题。

注意:白字上宽下窄,杨字横折折勾的脖颈要长一点。

(随时提写字规范)齐读课题:白杨。

声音响亮,相信大家这节课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及时鼓励)一、写字指导1、课前练写了生字。

老师发现本课的生字大家都能写正确,但是“戈”和“疆”两个字写好却不容易。

2、对比着来观察一下,怎么写好这个字?(2、3个孩子,及时点评)3、这一简一繁,一斜一正的两个字怎么写好?写字微课来帮忙。

(出示微课)师范写。

先写戈:横画斜上短,斜钩主笔要伸展。

再写疆:弓要瘦长,边疆领土不可缺,横画等距分长短。

(提土外拓)在课堂收获栏把这两个字写两遍。

(提醒姿势,点评)三、概括主要内容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结合自主学习卡,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生1:一位旅客带着孩子去新疆,在火车上向孩子介绍白杨树。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像这样,找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那么爸爸只介绍了白杨树吗?谁还能说的更完整一些?生2:在去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向自己的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并表白了自己心。

师小结:对呀,爸爸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着自己的内心。

四、体会特点,理解背诵爸爸的话。

1、爸爸的介绍源于兄妹俩的对话。

快速浏览,你从兄妹俩的对话中读出了白杨什么样的特点?生:直,大,高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说,就是——高大挺秀。

板书:高大挺秀。

指着板书:这就是兄妹俩眼中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

2、爸爸眼中的白杨又是怎样的?谁找到了相关句子?请你来读。

一生读。

(找的真准)孩子们,爸爸一共说了几句话?(ppt出示爸爸的话)简短的三句话,却不简单。

下面就请大家反复读读这三句话,画出触动你的词,在旁边写写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2.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

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爸爸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设计:一、检查字词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白杨》。

2、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充分地预习,请同学读一读文中的词语。

3、学生自主学习卡中的“疆”字写得不美观(出示“疆”字)疆,是个象形字,你知道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疆字造成这样吗?(出示“疆”字的演变)甲骨文早期,上下两块田错开排列,表示田界。

到了甲骨文后期,又加上了“弓”字,表示以武力护卫领土。

到了金文,在两块田地之间添加三道横线,突出“界线”的意思。

到了小篆,又加上了“土”字,强调“领地”的意思,说明祖国的边疆一寸土地都不能少。

最后,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楷书。

你认为要把“疆”字写好,需要注意哪些地方?老师把这个字的书写过程进行了录像,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师一起来写。

学生在自主学习卡的课堂收获一栏把这个生字,认认真真地写两遍。

师巡视。

学生评价写字。

二、了解背景1、你知道新疆在哪里吗?谁能在地图上给大家指一指?介绍新疆:1949年9月25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的五天前,新疆和平解放,解放后,国家发现这里经济特别落后,就号召全国各地的青年来支援新疆的生产建设。

这篇课文所讲的事情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当时的新疆一片荒芜,到处都是大戈壁。

谁知道戈壁是什么意思?(蒙古语中意思是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去看看戈壁的样子,教师配合视频范读第一自然段。

大戈壁给你什么感觉,谁能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总之,这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一段?这儿的环境这样恶劣,那生长在这里的白杨长得如何呢?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

每隔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白杨的外形特点是“高大挺秀”,这个特点,从两个孩子的对话中也能感受的到。

指名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的确白杨树高大挺拔,那作者为什么却用“高大挺秀”在赞美它呢?作者实在是用词准确,“高大挺秀”来形容戈壁摊上的白杨是最合适不过了。

三、探究白杨特点父亲的话语中也满是对白杨特点的赞美。

自己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从中体会到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白杨树直的特点。

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从来是什么意思?一直都这样,它刚刚成长的时候——很直,成长过程中——很直,长大以后——很直,在水土气候优越的环境中——很直,在环境恶劣的戈壁中——很直。

2、白杨树适应力强的特点。

是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哪两个词语表现了它的适应性强。

从这两个词,我们可以想到,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的舒展风姿,供人欣赏。

乡村需要它,它就……学校需要它,它就……让孩子们在它的树阴下嬉戏玩耍。

现在,沙漠需要它,它就……筑成防风林墙,保护着黄土高原。

3、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

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出来的?哪一组词语更加突出了它的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更加突出了白杨的坚强。

我们似乎看到,(当它遇到遮天蔽日的风沙时)(当它遇到拳头大小的冰雹时)依然顽强地向着高空伸展。

(当它遇到持续数月的干旱时)把自己的根深深地钻到到地地下,汲取水份,努力地生长(当它遇到滔滔不绝的洪水时),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它高大挺秀,它适应能力强,它坚强不屈,引读:白杨树从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表现了戈壁滩上白杨树上外在特点和性格特点:适应力强,不怕任何困难。

借助这几个关联词语背诵爸爸说得话语。

四、爸爸的心愿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不能)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初中。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只知道这些,他们不知道的又是什么?默默地思考几秒钟,想好请举手。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到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初中。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带他们去新疆读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不知道新疆究竟有多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板书:建设边疆)请同学们看一看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们为新疆所做的贡献吧!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既然条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五、体会含义虽然,爸爸所表白的和他所做的,孩子们现在还不理解,但是,爸爸介绍的白杨树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爸爸为什么陷入沉思,后来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呢?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什么?(他由白杨树想到了孩子们,想到了孩子们的将来,他也想让孩子们做一名新疆的建设者,又怕他们吃不了那里的苦。

)爸爸为什么又笑了?(他对孩子们充满了希望,想到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坚强,将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他感到很欣慰)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好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啊!这篇文章的题目叫白杨,实际是在赞美谁?(板书: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借赞美白杨而赞美人的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借、喻)白杨是边疆工作者高尚品格的象征,白杨是边疆工作者不计较艰苦的生活条件,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为人民做贡献的象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守卫边疆的战士、默默无闻的护士、援藏的老师、在大西北工作的铁路工作人员。

用上“()从来就这样()。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写一段话,讴歌这些建设者。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六、课外拓展课后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同样是写白杨,茅盾是如何用借物喻人的手法来写的。

板书:借白杨喻建设者高大挺秀高尚品格适应力强扎根边疆坚强不屈建设边疆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

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还比较陌生。

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需要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不想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能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我在教学中补充了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白杨》效果分析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对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其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找句子“戈壁滩上的白杨长得怎么样?”并且分角色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归纳出白杨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然后,深入研读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

通过朗读、思考、全班交流,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抓住关联词“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反复朗读,充分体验感悟,自由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最终体会白杨树不择环境,生命力强的特点。

学生在此时已经体会到了白杨树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通过质疑: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继而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所要表达的自己的“心”。

从而明确了文章作者的用意,题目是《白杨》,实际上歌颂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进而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此课堂中,学生热情高涨,能够将实际当中知识进行应用,充分展示自己。

《白杨》教材分析《白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