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网络RTK技术实现的比较【转】

合集下载

网络RTK技术及应用

网络RTK技术及应用
数据安全问题
网络RTK技术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和传输,存在数据被篡改或泄露的 风险。
建设与维护成本高
建立和维护一个覆盖广泛的基准站网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受限于移动网络信号
网络RTK技术的实时性取决于移动网络信号的覆盖和质量,在信号弱 或无信号地区,难以实现实时定位。
解决方法
加强卫星信号接收和处理 能力
网络RTK技术及应用
• 引言 • 网络RTK技术原理 • 网络RTK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 网络RTK技术的应用场景 • 网络RTK技术的前景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网络RTK技术
定义
网络RTK(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是一种实时、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通 过多个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利用差分算法修正误差,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 的定位精度。
滑坡监测
对滑坡区域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滑坡迹象,为灾 害预警和救援提供依据。
水灾监测
通过网络RTK技术对江河 湖泊的水位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水灾隐患。
05
网络RTK技术的前景展望
技术发展趋势
实时动态差分定位
随着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RTK技术将实现更 高的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精度,以满足各种高精度应用需求。
工作原理
网络RTK利用多个基准站接收卫星信号,通过差分算法消除公共误差,提供高 精度定位结果。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实时获取高精度定位结 果。
网络RTK技术的发展历程
初始阶段
网络RTK技术最初起源于20世纪 90年代,主要基于传统的静态差 分定位技术,精度在米级左右。
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GNSS(全球 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和普及,网络RTK技术也取得了 突破性进展,精度提高到厘米级

网络RTK的实现方法

网络RTK的实现方法

网络RTK的实现方法一、所谓网络RTk,也就是用网络信号传输方式代替传统的数字传输电台方式传输差分信号,这样在仪器使用寿命,传输距离,以及抗干扰性上有很大的提高。

现在实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建成的CORS网发布传输信号,另外一种是自建基站发送差分电文。

CORS-Continuing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 System,即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系统;集成了GNSS技术、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CORS实现了GNSS基准站集中化、自动化、规范化管理;新一代CORS中引入了网络RTK算法模型——VRS/FKP/MAC,提供网络RTK差分数据服务;二、虚拟参考站技术现状目前网络RTK组建的主要技术有虚拟参考站技术、空间改正参数(FKP) 、主辅站技术,它们均能将连续运行的参考站构成台站网络,在数据中心按照各自的算法实时解算网络RTK改正数,同时发送RTK客户端,实现精确定位。

虚拟参考站技术是设法在流动站附近建立一个虚拟的参考站,并根据周围各参考站上的实际观测值算出该虚拟参考站上的虚拟观测值。

由于虚拟站离流动站很近,一般仅相距数米至数十米。

故动态用户只需采用常规RTK技术就能与虚拟参考站进行实时相对定位,获得较准确的定位结果,如果网络RTK的数据处理中心能按照常规RTK中所用的数据格式来播发虚拟参考站的观测值及站坐标,那么网络RTK中的动态用户就可用原来的常规RTK软件来进行数据。

发送区域改正参数的FKP模式网络RTK,是一种动态模型,它要求所有基准站将每一个观测瞬间所采集的未经差分处理的同步观测值,实时地传输给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地实时处理,产生一个称为FKP的空间误差改正数,然后将这种FKP参数通过扩展的RTCM信息,发送给所有服务区内的流动站,进行联合求解实时坐标。

三、多基站网络CORS系统组成:多基站网络CORS 由两个以上连续运行参考站、一个CORS数据处理中心、若干网络GNSS移动台设备组成,参考站采用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方式接入到CORS数据处理中心。

网络RTK测量技术例谈

网络RTK测量技术例谈

网络RTK测量技术例谈1 引言GPS是美国导航卫星定时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能向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

常规的GPS 测量方法包括静态、快速静态和动态测量都需要在测量完毕后,经过解算才能得到厘米级的测量精度,而RTK测量技术是一种能够在野外就能实时得到厘米级精度的方法。

然而受流动站和基准站间距的限制,RTK测量误差越来越大。

为有效解决此问题,网络RTK测量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2 RTK基本原理实时动态(RTK)测量系统,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的结合,是GPS测量技术中的一个新突破。

RTK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在基准站上设置1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

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解算整周模糊度未知数并计算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通过实时计算的定位结果,便可监测基准站与用户站观测成果的质量和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实时地判定解算结果是否成功,从而减少冗余观测量,缩短观测时间。

RTK测量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GPS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系统。

数据传输系统由基准站的发射电台与流动站的接收电台组成,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

软件系统具有能够实时解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的功能。

RTK测量技术除具有GPS测量的优点外,同时具有观测时间短,能实现坐标实时解算的优点,因此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3 网络RTK基本原理常规RTK是建立在流动站与基准站误差相关的这一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当流动站距离基准站不超过10~15公里时,此假设条件一般均能较好地成立。

然而随着流动站和基准站建间距的增加,这种误差相关性将变得越来越差。

当距离超过50公里时,常规RTK一般只能达到分米级的精度。

几种Rtk坐标转换方法的分析对比

几种Rtk坐标转换方法的分析对比

几种Rtk坐标转换方法的分析对比摘要:GPS测量得到的WGS84椭球的经纬度坐标,工程建设采用的一般为北京54坐标、西安80坐标或者地方独立坐标系。

本文从原理上介绍了坐标系转换的不同方法以及在Rtk中的应用,并简述了各种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的适用条件。

以方便测绘人员灵活合理的运用Rtk控制手簿自带的坐标转换模块在不同的测量条件下进行Rtk测量。

关键词:坐标转换;七参数;四参数法;多项式拟合近年来,随着Rtk (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的成熟,其具有观测时间短、灵活方便、实时显示三维坐标及精度等特点,使得城市基础测绘、规划放线及地籍测量变得简单、快捷、可靠。

而GPS测量所得到的是基于WGS84椭球的大地经纬度坐标,我国工程建设多采用北京54坐标、西安80坐标或地方独立坐标系统。

因而GPS测量坐标不能直接应用于我们的工程建设测量,将测量所得的WGS84坐标转换为工程建设用的北京54坐标、80坐标或者地方独立坐标系是Rtk应用于工程建设的前题。

然而RTK仪器品牌繁多,转换方法各有不同,仪器架设方法也不尽相同。

1.Gps坐标转换为工程建设坐标的必要性Gps直接测量所得到的是基于WGS84椭球的实时的大地经纬度坐标,因每时每刻Gps测量的卫星方位及运行轨迹不同,其测量值同该点的WGS84坐标真值具有一个差值。

为方便距离、面积量算,规划、施工,工程建设一般采用通过其相应椭球的经纬度坐标正算而来的平面直角坐标,我国工程建设一般采用北京54、西安80平面坐标系或者地方独立坐标系。

按理论上讲Gps坐标要应用于工程建设,首先要将其改正为WGS84椭球的大地坐标真值,再求解WGS84坐标真值与工程建设采用的坐标系的转换参数。

通过转换参数将WGS84坐标转换为工程建设坐标(坐标转换包含“高斯投影”,“坐标系统转换”两个步骤)。

Rtk测量过程中经常把实时实测的WGS84坐标视为WGS真值,直接与地方坐标对应求解转换参数。

详解RTK,RTD,SBAS,WAAS,PPP,PPK,广域差分等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详解RTK,RTD,SBAS,WAAS,PPP,PPK,广域差分等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详解RTK,RTD,SBAS,WAAS,PPP,PPK,广域差分等技术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小编年前写了一篇关于RTK技术的文章,有粉丝留言问小编RTK,RTD,SBAS,WAAS,PPP,PPK,广域差分等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这几种技术之前的区别与联系。

先不论这几种技术的之间的所属关系,小编就按照这个顺序一一来讲解。

首先,了解一下这几种技术的含义或概念。

RTK小编已经说过的,没有看过的可以点击链接传送过去阅读:《什么是RTK?》。

01 RTDRTD:英文全称Real Time Differential,中文意思是实时动态码相位差分技术。

工作方法是基准站将伪距(或者坐标)修正值(差分值)发给用户接收机,用户接收机根据差分值与本身的观测值算出精确位置的方法。

在之前使用RTK测量时,连接CORS时候会先出现红色的 RTD,然后才是RTK固定。

其实RTD与RTK在某些原理上是相同的,所以小编在这里放在一起讲。

首先从相同层面的地方来讲,RTD(Real Time Differential)与RTK(Real Time Kinematic)都是属于差分GPS也就是DGPS,并且都是实时、动态、相对定位的。

然后不同的地方,RTD计算的是伪距,根据基准站已知坐标和各卫星的坐标,求出每颗卫星每一时刻到基准站的真实距离。

再与测得的伪距比较,得出伪距改正数,将其传输至用户接收机,属于码(C/A码、P码)差分技术。

而RTK计算的是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值,即是将基准站采集的载波相位发给用户接收机,进行求差解算坐标。

属于载波(L1、L2、L5)相位差分技术。

在实时动态测量中,最先在码相位测量上引入差分技术,所以把实时动态码相位差分测量称作常规差分GPS测量技术。

也就是一般的DGPS/差分定位。

因为RTD使用的是伪距测量,所以精度较低只有亚米级,通常用户汽车导航等非高精度定位领域。

02 SBASSBAS:英文全称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中文意思是广域差分增强系统,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说星基增强系统相信大家都知道。

常规RTK与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

常规RTK与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

常规RTK与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摘要:介绍网络RTK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探讨网络RTK与常规RTK的优缺点。

关键词:GPSRTK网络RTK(虚拟参考站系统)引言随着GPS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快速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而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就是实时动态定位RTK,它是使用GPS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并利用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观测误差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差分消除或消弱流动站观测数据中的大部分误差。

它将GPS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

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在1-2S的时间里得到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高精度分米甚至厘米级的定位。

但RTK误差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参考站和流动站距离(一般10-15KM内)的增加而逐渐变得越来越差,轨道偏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的残余误差项都将迅速增加,导致难以正确确定整周模糊度,无法获得固定解。

因此在较长距离下(单频大于10KM双频大于30KM),经过差分处理后的用户数据仍然含有很大的观测误差,从而使定位精度降低。

为了克服传统的单机RTK作业距离有限的缺陷,人们提出了网络RTK技术。

网络RTK的原理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能稀疏地.较均匀地部设多个基准站,构成一个基准站网,借鉴广域差分GPS和具有多个基准站的局域差分GPS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设法消除或削弱各种系统误差的影响,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在网络RTK技术中,线性衰减的单点GPS误差模型被区域型的GPS网络误差模型所取代,用多个参考站组成的GPS网络来估计一个地区的GPS误差模型,并为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提供校正数据。

常规RTK与网络RTK(虚拟参考站系统)作业方法的比较网络RTK(虚拟参考站系统)的系统组成该系统由固定参考站.控制中心.用户数据中心.用户应用(移动站).实时数据通信网络五个子系统组成。

固定参考站:固定参考站是系统的数据源,用于实现对卫星信号捕获.跟踪.记录和传输,它是分布在整个网络中的个站。

工程测量中RTK技术应用与比较阐述

工程测量中RTK技术应用与比较阐述

工程测量中RTK技术应用与比较阐述一、前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程建设迎来前所末有的发展机遇,这就对勘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工程设计中,建立勘测、设计、施工、后期管理一体化的数据链,实现“内外业一体化”的要求,是工程勘测设计技术发展的趋势。

随着电子经纬仪、测距仪、全站仪等仪器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测量技术不断提高。

但还受通视及作业条件限制,作业强度还较大,效率较低。

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以其快速、高效、灵活、误差不积累等特点将在测量中被广泛的应用。

二、RTK技术简介实时动态定位技术(Real Time Kinematic 简称RTK)是GPS测量技术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的系统,又称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

载波相位差分方法有改正法及差分法。

改正法是将基准站所计算的载波相位改正数发给流动站,改正流动站所测的载波相位并结算出该点的坐标。

差分法则是将基准站所测量的观测数据实时的发送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流动站快速结算出所接受各颗卫星的整周模糊度,通过计算获取点位坐标。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由基准站和流动站组成,其原理是取点位精度较高的首级控制点作为基准点,安置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参考站,对卫星进行连续观测,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接收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接收基准站上的观测数据,计算机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RTK测量技术与当代通讯技术的结合,逐步能够利用网络传输数据,成为网络RTK,网络RTK的发展使得RTK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使用该系统用户只需购置一台GPS接收机即可完成作业。

三、RTK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RTK技术在控制测量、碎步测量、施工放样、水下测量等领域得到广阔应用。

控制测量控制测量是工程建设、管理和维护的基础,控制网的网型和精度要求与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密切相关。

城市控制网具有面积大、精度高、使用频繁等特点。

网络rtk的方法及应用

网络rtk的方法及应用

网络rtk的方法及应用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c)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实时差分GPS 技术,它通过将参考站的GPS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给移动站,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和实时性。

网络RTK方法采用了多基线、多站点协同观测和处理的方式,往往通过一些公共的通信设备,如互联网、广域网或无线网络,将所有的GNSS接收机连接起来,从而构建了一个分布式的差分系统。

网络RTK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对其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网络RTK的方法主要包括基线网构建、增强RTK技术、差分修复和数据传输。

首先是基线网的构建,它是网络RTK系统的基础。

通过在不同地理位置上设置多个基站,实时接收GNSS卫星信号,并记录GPS观测数据。

基站之间要满足一定的几何分布条件,能够接收到同一颗卫星的信号。

同时,基站之间要利用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手段进行数据传输,构成一个完备的基线网。

其次是增强RTK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定位精度。

网络RTK系统中,基准站测量的是载波相位观测值,而移动站只能测量伪距。

为了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需要将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转换为伪距,然后传输给移动站。

增强RTK技术利用网络RTK系统中多个基站之间的协作信息,通过差分处理和状态估计等方法,将基准站的高精度载波相位观测值转换为伪距,实现高精度的差分修复。

差分修复是网络RTK的关键步骤,主要用于消除多路径效应和大气延迟等误差,提高定位精度。

差分修复方法包括单差、双差和三差等多种形式,通过比较观测值和近似值之间的差异,计算出差分修复的改正量,并应用到移动站的观测值中,实现最终的高精度定位。

数据传输是网络RTK的重要环节,它要求基线网的各个节点能够及时、可靠地传输观测数据。

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互联网、广域网、虚拟专用网络(VPN)和无线网络等。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数据的实时性、带宽、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网络RTK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导航、精密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基于Internet的网络RTK定位技术VRS和FKP技术

基于Internet的网络RTK定位技术VRS和FKP技术

一、GPS RTK定位技术GPS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应用于测量领域已经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使用RTK技术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快速地实现高精度的测量作业。

RTK(Real Time Kinematic)技术按实现手段可分为两种:一种以通过无线电技术接受单基站广播改正数的常规RTK技术;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是基于Internet数据通讯链获取虚拟参考站(VRS)技术播发改正数的网络RTK 技术。

常规RTK仅局限在较短距离范围内,随着流动站与参考站间距离的增长,各类系统误差残差迅速增大,导致无法正确确定整周模糊度参数与取得固定解。

常规RTK解算精度通常仅为分米级,且随着基线的增长而降低。

为了解决常规RTK 技术存在的缺陷,实现区域范围内厘米级、精度均匀的实时动态定位,网络RTK技术应运而生,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VRS( Virtual Reference Station)的虚拟参考站技术与FKP(Flchenkorrekturparameter)的区域改正参数法技术。

二、VRS技术的工作原理VRS是Trimble公司提出的基于多参考站网络环境下的GPS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通常把VRS技术归为网络RTK 技术的一种。

虚拟参考站技术就是利用地面布设的多个参考站组成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CORS),综合利用各个参考站的观测信息,通过建立精确的误差模型(如电离层、对流层、卫星轨道等误差模型),在移动站附近产生一个物理上并不存在的虚拟参考站(VRS),由于VRS位置通过流动站接收机的单点定位解来确定,故VRS与移动站构成的基线通常只有几米到十几米,移动站与虚拟参考站进行载波相位差分改正,实现实时RTK。

VRS技术是集Internet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与GPS定位技术于一体的定位系统,由若干个连续运行的参考站、数据控制中心、移动站(用户——GPS接收机)组成,其工作原理与流程如下:1、各个参考站通过Internet连续不断地向数据控制中心传输观测数据;2、控制中心实时在线解算各基准站网内的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值与建立误差模型;3、流动站将单点定位/或DGPS 确定的位置坐标(NMEA 格式),通过无线移动数据链路(如GSM/GPRS、CDMA)传送给数据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在移动站附近位置创建一个虚拟参考站(VRS),通过内插得到VRS上各误差源影响的改正值,并按RTCM格式通过NTRIP协议发给流动站用户;4、流动站与VRS构成短基线。

测绘技术中的网络RTK测量方法解析

测绘技术中的网络RTK测量方法解析

测绘技术中的网络RTK测量方法解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测绘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网络RTK测量方法是近年来测绘技术领域的重要突破之一。

本文将对网络RTK测量方法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其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原理网络RTK即网络实时动态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互联网的高精度测量方法。

其原理主要基于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

GNSS技术利用包括GPS、GLONASS、Galileo等多个卫星系统的信号来实现卫星定位。

网络RTK测量方法通过接收这些卫星的信号,实现地面点位的高精度定位。

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测量仪器接收卫星信号,并通过内部算法处理和判别这些信号;其次,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测量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最后,数据中心将接收到的信号转化为坐标数据,并发送给用户,完成高精度定位。

二、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应用网络RTK测量方法在测绘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土地测绘和地形测量。

通过网络RTK测量方法,测绘人员可以实时获取地面各点的坐标信息,从而快速准确地完成土地测量和地形测量工作。

其次,网络RTK测量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工程测量和建筑测绘。

在大型建筑项目中,常常需要对地基进行测量和监测,以确保施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网络RTK测量方法的高精度定位能力,为工程测量和建筑测绘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网络RTK测量方法还可在灾害监测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作用。

通过实时获取地表的形变和位移信息,可以提前警示潜在的灾害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三、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发展前景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应用前景广阔。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实时性和精确性将进一步提升。

未来,基于网络RTK测量方法的大规模地理信息采集和定位服务将变得更加普遍。

同时,网络RTK测量方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GPS-RTK不同点校正模式的精度比较

GPS-RTK不同点校正模式的精度比较

GPS-RTK不同点校正模式的精度比较[摘要]:GPS技术在测量行业中应用已经相当普及,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测量技术,其中RTK测量更是以其便携、便捷、快速、经济的优势在测量作业中得到青睐,本文通过实例分析GPS-RTK在不同点校正模式下的测量精度,为不同需求的GPS-RTK测量任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GPS-RTK;点校正;坐标转换;参数校正;测量精度1、GPS-RTK简介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

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

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

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GPS-RTK技术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是GPS 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图1 RTK系统的组成2、GPS-RTK点校正原理及点校正实施2.1点校正原理点校正就是求出WGS-84和当地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之间的数学转换关系(转换参数)。

在工程应用中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采集到的数据是WGS-84坐标数据,而目前我们测量成果普遍使用的是以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地方(任意/当地)独立坐标系为基础的坐标数据。

因此必须将WGS-84坐标系转换到相应坐标系中。

GPS点校正功能允许进行GPS和校正所用地方控制点的匹配(GPS坐标必须从GPS点和观测值得到),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可以利用现有七参数或三参数,也可以利用GPS-RTK自带软件进行点校正求四参数和高程拟合。

常规RTK与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

常规RTK与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

常规RTK与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摘要:介绍网络RTK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探讨网络RTK与常规RTK的优缺点。

关键词:GPSRTK网络RTK(虚拟参考站系统)引言随着GPS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快速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而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高精度定位技术就是实时动态定位RTK,它是使用GPS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并利用参考站和流动站之间观测误差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差分消除或消弱流动站观测数据中的大部分误差。

它将GPS与数据传输技术相结合。

实时解算并进行数据处理,在1-2S的时间里得到高精度的位置信息,从而实现高精度分米甚至厘米级的定位。

但RTK误差的空间相关性随着参考站和流动站距离(一般10-15KM内)的增加而逐渐变得越来越差,轨道偏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的残余误差项都将迅速增加,导致难以正确确定整周模糊度,无法获得固定解。

因此在较长距离下(单频大于10KM双频大于30KM),经过差分处理后的用户数据仍然含有很大的观测误差,从而使定位精度降低。

为了克服传统的单机RTK作业距离有限的缺陷,人们提出了网络RTK技术。

网络RTK的原理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能稀疏地.较均匀地部设多个基准站,构成一个基准站网,借鉴广域差分GPS和具有多个基准站的局域差分GPS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设法消除或削弱各种系统误差的影响,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在网络RTK技术中,线性衰减的单点GPS误差模型被区域型的GPS网络误差模型所取代,用多个参考站组成的GPS网络来估计一个地区的GPS误差模型,并为网络覆盖地区的用户提供校正数据。

常规RTK与网络RTK(虚拟参考站系统)作业方法的比较网络RTK(虚拟参考站系统)的系统组成该系统由固定参考站.控制中心.用户数据中心.用户应用(移动站).实时数据通信网络五个子系统组成。

固定参考站:固定参考站是系统的数据源,用于实现对卫星信号捕获.跟踪.记录和传输,它是分布在整个网络中的个站。

CORS系统与传统RTK测量的优势对比分析

CORS系统与传统RTK测量的优势对比分析

CORS系统与传统RTK测量的优势对比分析作者:冀华平来源:《大科技·D版》2018年第11期摘要:随着测量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在工程测量当中对于RTK技术的运用已经具有普遍性,对于当前诞生的COPS系统来说,属于GPS发展的方向,COPS系统已经在我国的部分省份与大中型城市所应用。

作为持续性运行的卫星定位系统,CORS属于GPS技术发展的阶段性成果的展现,它具备较多的优点,操作便捷性、较强的实时性、高度的准确性、广阔的覆盖面积、快速的定位等。

尤其是CORS系统中网络RTK测量功能,与传统的测量的作业模式比较来说,具有更高的测量效率。

本文通过对CORS系统与传统RTK测量进行对比分析,说明CORS网络RTK技术与传统GPS RTK测量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关键词:CORS系统;传统RTK;测量;对比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44(2018)33-0215-01CORS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现在在城市当中已经作为GPS技术应用的趋势,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CORS系统分为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

各个基准站网与监控分析中心之间依靠数据传输系统相互统一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专门的网络。

CORS系统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来说,都属于GPS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运用CORS系统会使得测量的准确度得到较大的提升,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当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其他很多领域内也是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1]。

通过CORS系统所具有的较多的优点能够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测绘工作将会越来越便捷而且精确度会越来越高,所以构建城市CORS系统是具有其必要性与重大意义的。

1 RTK概念RTK是Real-time kinematic的简称,指的是载波相位分差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时性与动态性,RTK可以在测量地点的固定的坐标体系中及时的产生相应的三维立体的定位效果,精确度达到厘米级别。

CORS网络RTK相对于传统GPS-RTK的优势

CORS网络RTK相对于传统GPS-RTK的优势

CORS网络RTK相对于传统GPS-RTK的优势摘要:摘要: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CORS)为GPS技术的阶段性发展成果,它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实时性强、精确度高、覆盖率广、定位迅速等诸多特点。

特别是CORS系统内网络RTK测量功能的实现改变了传统测量作业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测量的工作效率。

本文结合CORS网络RTK在包头的一些测绘工作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运用CORS网络RTK相对于传统GPS—RTK的优势。

关键词:关键词:BTCORS;网络;传统GPS;优势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前言CORS(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的缩写)即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已成为城市GPS应用的发展热点之一。

它是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应用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各基准站与监控分析中心间通过数据传输系统连接成一体,形成专用网络。

CORS系统是卫星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等高新科技多方位、深度结晶的产物,是目前国内外GPS的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CORS 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测绘的精度,是城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众多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CORS系统的众多优点中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测绘工作将变得既精度高又方便,今后只需要一个移动台便可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无缝测绘。

2. CORS系统的应用现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加拿大提出的主动控制系统以及1994年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 的成立至今,GPS精密定位技术迅速发展,在其影响之下,很多国家和地区相互间合作建立了常年不间断跟踪GNSS卫星的基准站,CORS系统应运而生。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级CORS,且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资源开采与建设施工等诸多方面。

对比分析常规RTK和网络RTK的优缺点

对比分析常规RTK和网络RTK的优缺点

对比分析常规RTK和网络RTK的优缺点作者:侯建明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2期摘要:简要介绍了常规RTK和网络RTK的定义和工作原理,分析了两种作业方式各自的特点。

根据不同作业方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在必要的情况下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定位精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列举了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常规RTK;网络RTK;工作原理;定位精度;数据传输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ventional RTK and network RTK definition and works, analyzes each characteristic of the two practices. Necessary to both organic combinations, to improve the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cited I encountered in the work of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deal with method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ifferent practices.Key words: conventional RTK; network RTK; works; positioning accuracy; data transmission中图分类号:P25引言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相继出现了静态、快速静态等技术。

但人们发现,静态和快速静态所采集的都是星历原始数据,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成果,并不能够在野外实时获得点的坐标。

如果测设完成后,经内业处理发现精度不合要求的,还必须返工重测。

GPSRTK测量中的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GPSRTK测量中的无线通信技术选择

GPSRTK测量中的无线通信技术选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量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TK,即GPS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土地测绘以及建筑工程中。

在RTK测量中,无线通信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实时传输数据,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选择无线通信技术时,测量员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测量范围、数据传输速度、通信稳定性等。

1. 无线通信技术种类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Wi-Fi和4G网络。

每种技术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蓝牙通信具有较短的传输距离,通常为10米左右,适用于近距离测量。

Wi-Fi通信覆盖范围较广,但在建筑工地等复杂环境中,信号可能受到干扰。

而4G网络则具有广阔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可能信号相对较弱。

2. 选择无线通信技术的考虑因素在实际应用中,选择适合的无线通信技术至关重要。

首先,测量范围是一个考虑因素。

如果测量范围较小,且存在建筑物等干扰因素,蓝牙通信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其次,数据传输速度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如果需要进行大量数据传输,如图像或视频等,4G网络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能够更好地满足需求。

最后,通信稳定性也应当被重视。

在复杂环境中,Wi-Fi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导致实时数据传输不稳定,而蓝牙和4G网络相对稳定。

3. 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场景基于以上考虑因素,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在GPSRTK测量中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

蓝牙通信适用于近距离测量,如室内测量或建筑内部测量。

它具有低功耗和较低的成本,常用于小规模工程测量。

Wi-Fi通信适用于相对较大的测量范围,如城市建筑物测量等。

由于其较大的覆盖范围,能够提供更稳定和高速的数据传输,是许多工地中常用的通信方式之一。

4G网络通信适用于广域的测量,特别是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情况。

在偏远地区或者没有Wi-Fi覆盖的区域,4G网络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和快速的数据传输,保证测量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

1 动态RTK测量和静态GPS测量的精度比较

1 动态RTK测量和静态GPS测量的精度比较

第一章绪论1.1概述GPS定位在测量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GPS接收机的小型化、小功耗给其应用于测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软件方面,GPS的基线解算、平差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促使GPS在测量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尤其近几年,动态GPS(RTK)的出现,使测量工程缩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人员的投入,这些方面充分体现了GPS技术较常规技术的优越性。

尽管动态GPS(RTK)的出现,使观测时间缩短,人员投入减少,并且不受网形和通视等条件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是,动态GPS(RTK)测量没有静态GPS测量的同步环、异步环及附合线路等约束条件,它是以基准站为中心呈放射状,以支点形式分布的散点,从而无法直接衡量其观测精度。

因此,作为新生事物的动态GPS(RTK)测量在实际生产中的精度成为测量界关注的重点。

为了探求动态GPS(RTK)测量的精度,我分析和研究了动态GPS(RTK)测量的各种资料及其观测方法,同时对其进行了实测对比和研究。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对动态GPS(RTK)测量的精度有了一定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观测精度和工作效率。

1.2 RTK技术的应用现状现阶段的RTK技术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很多的应用都属于尝试性的,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探讨1.2.1施工放样自从GPS差分定位技术出现以后,就有了针对施工放样的测量方法。

GPS实时动态差分测量的实时性正是针对施工放样而设计的,RTK技术是实时动态差分测量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服务对象仍然是工程施工放样。

RTK技术的出现,使得GPS测量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宽。

近年来,RTK测量在道路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用于道路中线及边线的施工放样,同时还用于挖填土方的测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各类管线放样施工中,RTK技术也表现出其绝对优势,如在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中,RTK测量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环渤海石油开发中,海底电缆及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线的铺设也都采用了RTK放样方法。

网络RTK几种常用技术的比较

网络RTK几种常用技术的比较

网络RTK几种常用技术的比较胡兵;王成;李超;文鸿雁【期刊名称】《地理空间信息》【年(卷),期】2011(009)003【摘要】详细介绍了网络RTK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对目前的主要网络RTK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论述了应用网络RTK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network RTK technology, and the current main network RTK technology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and finally discusse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RTK technology.【总页数】3页(P102-104)【作者】胡兵;王成;李超;文鸿雁【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28.4【相关文献】1.IP计费几种常用技术比较及对IP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J], 陈萍;孙洁丽2.几种形式的网络RTK技术比较与应用研究 [J], 谢东祺;白云;孟灵飞3.网络RTK中几种实用技术的分析比较 [J], 史先领;张书毕4.几种网络RTK作业方法的比较 [J], 马座挪5.几种网络RTK技术的比较分析 [J], 刘彦芳;何建国;张现礼;史进志;吴文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网络RTK技术实现的比较【转】CORS系统现在在国内火的厉害,因为以前一直以为他与RTK差不了太多,所以没有留意过相关的文章与技术.最近发现我对RTK的原理一直有偏差,近而想到需要进一步了解一下CORS系统.最近一两日,查看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也算对CORS系统的基本理论,不同的实现方法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以下是我个人关于这两个学习的一个小结:由于传统的RTK技术需要有测区附的控制点的点位数据.针对当前项目需要架设基准站.以及考虑到初使化时间,改正模型等各方面的因素,CORS系统的建立对于大中城市的基础测绘来说是实用且经济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可以定义为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PS参考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和互联网(LAN/WAN)技术组成的网络,实时地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自动地提供经过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载波相位,伪距),各种改正数、状态信息,以及其他有关GPS服务项目的系统。

CORS系统的理论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加拿大提出的 “ 主动控制系统(Active Control System)”.该理论认为,GPS主要误差源来自于卫星星历.D .E .Wells等人提出利用一批永久性参考站点,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预报星历以提高测量精度.之后基准站点(fiducial points)的概念的提出,使这一理论的实用化推进了许多.它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在同一批测量的GPS点中选出一些点位可靠,对整个测区具有控制意义的测站,采取较长时间的连续跟踪观测,通过这些站点组成的网络解算,获取覆盖该地区和该时间段的“局域精密星历”及其他改正参数,用于测区内其它基线观测值的精密解算。

当时实时GPS测量技术尚处于可行性讨论阶段,基准站点概念主要不是为了解决实时GPS测量的,而是为了提高静态基线的解算精度。

1995年瑞典与丹麦之间奥雷桑特海峡跨海工程中leica提出的台站网设计思想得到了工程方的认可.从而使台站网测量技术首次得到应用. 随后德国两位博士发表了关于虚拟参考站网的论文和案例,瑞士徕卡公司的研究人员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主辅站技术,并受国际组织的委托着手主持制定有关台站网的国际标准。

目前应用较广的台站网技术有VRS,FKP和LEICA的MAC技术.其各自的数学模型和定位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基准站架设和改正模型的建立方面基本原理我个人猜测是相同的(相关资料看的还是太少).实现方法下面我分别介绍一下三种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由于仅仅阅读的文献较少.我仅说明一下,我对该方法的理解而不详细展开,具体的数学模型请TX们查找相关文献.对于类似我这等门外汉,而且不需要深入了解其具体实现方案的TX,我会在文后列出几篇相关文献以供大家参考.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VRS.与常规RTK不同,VRS网络中,各固定参考站不直接向移动用户发送任何改正信息,而是将所有的原始数据通过数据通讯线发给控制中心。

同时,移动用户在工作前,先通过GSM的短信息功能向控制中心发送一个概略坐标,控制中心收到这个位置信息后,根据用户位置,由计算机自动选择最佳的一组固定基准站,根据这些站发来的信息,整体的改正 GPS的轨道误差,电离层,对流层和大气折射引起的误差,将高精度的差分信号发给移动站。

这个差分信号的效果相当于在移动站旁边,生成一个虚拟的参考基站,从而解决了 RTK作业距离上的限制问题,并保证了用户的精度。

其实VRS技术就是利用各基准站的座标和实时观测数据解算该区域实时误差模型,然后对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和流动站概略坐标,模拟出一个临近流动站的虚拟参考站的观测数据,然后建立观测方程解算,虚拟参考站到流动站间这一超短基线.虚拟参考站极有可能就是运用的概略坐标,这样的话,由于单点定位的精度,虚拟参考站到流动站的距离一般为几米到几十米之间,如果将流动站发送给处理中心的观测值进行双差处理后建立虚拟参考站的话,这一基线长度可能只有数米.对于临近的点,应该可以只设一个虚拟参考站.就我个人看来,应该是开一次机,用户和数据中心通讯初使化一次,确定一个虚拟参考站.FKPFKP方法更符合我的审美,还是先列出别人的定义,然后再讲讲我的个人理解.GPS 区域改正数法FKP 是指利用GPS 基准站观测数据(相位观测值和伪距观测值等) 及基准站已知坐标等信息,计算得到基准网范围内与时间或空间相关的误差改正数模型,然后利用测量点的近似坐标内插出测量点的误差改正数,将它应用到观测值中,从而消除各种与时间和空间有关的误差,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

就我理解,FKP和VRS唯一的不同就是最后在定位方法上的不同,一个是利用虚拟观测值和流动站观测值做单基线解算,一个是利用改正后的观测值做单点定位解或加入各基准站做多基线解(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其实VRS在确定虚拟参考站的观测数据时就是一个FKP定位的反解.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明了,而且免去了我对虚拟参考站误差源不完全是否会导致基线解算错误,进而引入更大的误差的怀疑.MAC and i-MAXMAC的具体定义暂时无法给出.说实话,看完LEICA的说明书极度失望,完全看不懂,无法想像的出他的数学模型,看不出与FKP有什么大的区别.不过是在基准站播发基准点坐标信息和改正信息减少了一定的信息量,再有就是利用主基准站的选择以及群和节点单元上不像FKP那样用到全部的基准站信息,加入了双向通讯可以较好的选择所在的群.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我在这里引入两篇文章对评价,一个来自TRIMBLE一个代理商的论坛,一个是取自<< GPS台站网知识>>一文.1.虚拟参考站(VRS)具有的优势是:它允许服务器应用整个网络的信息来计算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复杂模型,而相反,FKP在对电离层残差影响的模型化方面能力有限,它用于修正的模型非常简单(大多数情况下仅采用了线性内插,如SAPOS 中),在FKP中,流动站仅能获取两个站的数据来计算大气模型。

采用RTCM 委员会正讨论的广播格式时,流动站将可以获取很多站的数据,但是仍然很有限,全部的计算都落在了流动站处理器上。

在VRS定位中要求具有双向通讯链,而广播模式却不需要双向通讯链。

但是,采用诸如GSM 和PRS的双向通讯链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蜂窝电话的网络比较完善,而且能够传送流动站接收机所发送(如警告)和接收(如位置特征码)的信息。

采用 GSM 和GPRS时,服务的付费方式业也比广播方案容易得多。

VRS的另一个优势是消除了对流层误差,因为正如我们上面所显示的那样,在整个VRS生产步骤中对流层模型是一致的。

而在 FKP模式中,则存在着服务器和流动站所用对流层模型不一致的危险。

VRS值得争论的一个劣势是:它在支持流动站进行动态应用方面有局限性,特别是在大型网络内在运动中进行拨号服务时段内。

因为在VRS中,修正信息是在拨号时对初始的流动站位置进行优化而得到的,如果流动站在拨号后位置已经移动了,则这种修正对流动站的新位置不一定合适。

虽然这种效果仅影响长距离运动的流动站(几公里),但通过采用附加的信息,流动站也能在这种情况下工作。

天宝的GPSNet?服务器VRS 方案就为此提供了专门设计的RTCM电文59附加信息 (FKPs) 。

电文59是公众已知的一种信息,它对VRS流动站位置的FKP进行了优化,并且是由网络定位而导出的FKP。

因而,如果流动站能从GPSNet?接收VRS数据流,那么它将具有这两者的优势,它就可以接收已经对提供的初始流动站位置进行了优化的数据流。

此外,随着流动站运动的延伸,它能通过初始位置周围的线性FKP模型来不断修正局部的影响。

2.各种虚拟参考站系统在理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系统在DGPS、准实时定位及事后差分处理的服务半径上与单参考站没有任何差别,但是在RTK作业半径方面应该可以得到较大距离的延伸。

只要无线电通信或其它数据传输手段能够保证,那么RTK的作业半径也有可能达到30公里以上,未来的潜力甚至可以更大。

虚拟参考站系统的另一个显著优点就是它的成果的可靠性、信号可利用性和精度水平在系统的有效覆盖范围内大致均匀,同离开最近参考站的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虚拟参考站领域内的最新进展就是徕卡公司于2002/2003期间提出的主辅站技术,又称改进的FKP技术,它克服了原始的VRS及FKP技术很多固有的缺陷,有关国际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之中,不久将来会陆续推广使用。

虚拟参考站系统的不利之处在于:⑴目前由于各种方法都不是十分成熟,技术上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非标准化带来一系列兼容性问题。

⑵同时整体解法从事RTK作业需要额外的外部装置,给外业人员增加一定的负担,给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隐患;插值解法则因模型完善性较差,且需要双向通信,经常无法实现RTK作业。

⑶系统的首期投入较大,需要较多的启动资金,明显超出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和一般省市自治区主管业务部门的承受能力。

它至少需要建立三个以上台站构成一个网络,才能按照虚拟参考站理论开展模型计算工作。

⑷误差模型的生成还存在许多问题,在电离层和对流层强烈活动条件下出现的大误差仍然是一个影响实际使用的大问题。

由于采用的模型不正确,实时获得的流动站点位成果根本无法确定其实际可靠性程度,贸然使用则存在较大的风险。

[5]任何一个台站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任何一个台站的某一个卫星的信噪比欠佳,都有可能减少卫星模型改正数的数量,导致RTK无法正常进行。

[6]覆盖一个数万平方公里的大城市,至少需要一次建立十来个甚至更多台站,不但投资数额惊人,而且日常管理与维持费用也十分可观,所以在国内外除一些小型试验网外,还很难找到几个大型综合性台站网成功运行的案例。

单参考站网的优势就在于:⑴首期投入较少。

只要人民币150-200万左右的投资即可初步满足一个大中城市广大用户不同层次空间信息技术服务的需要:台站所在城中心及近郊区、城市进出口主要交通沿线,以及各设站点区县城镇城乡地区都可以进行快速厘米级实时定位,城市其他地方均可进行厘米级准实时定位或获得其它各种快速定位技术服务。

⑵随时可以升级和扩展。

除了单参考站系统可以随时增加新的台站,加大实时RTK作业的覆盖区外,一旦虚拟参考站系统有了国际标准,只要进行系统软件的升级,花费不大的投资,单参考站系统即可轻松地纳入虚拟参考站网系统。

⑶系统灵活、安全、可靠、稳定,即使在前几年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内,由于徕卡GPS接收机机内实时处理模型存在多种选择,在适当缩短作业半径的条件下,仍可保证上述技术指标的实现,目前徕卡的RTK作业半径已经扩大到30公里以上,利用GSM进行50-80公里左右RTK测试成功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⑷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装置,不需要报告流动站点位的双向数据通信设备,流动站进行自主被动定位,不会暴露流动站的目标位置,可以满足军事等特殊部门的精密定位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