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园林瑰宝_余荫山房评析
余荫山房的感悟和收获
游览余荫山房,我深感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主人的心境。
邬彬作为一位清代举人,他在取得功名后选择归隐,将心血投入到这座私家花园的建设中。
这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在余荫山房中,我看到了四座主体建筑:卧瓢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
这四座建筑之间通过一座小虹桥相连,将花园分为东西两部分。
这种布局不仅美观,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漫步在余荫山房的园林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邬彬当年的心境。
他在这里寻诗觅句、泼墨挥毫,享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乐。
这种心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慢脚步,欣赏身边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此外,余荫山房的建筑和园林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亭台楼阁、堂殿轩榭,还是桥廊堤栏、山山水水,都展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这种艺术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游览余荫山房让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园林风光,还感受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也对邬彬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态度深感敬佩。
这些感悟和收获将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广州余荫山房是广州市早期的一处私人园林,是岭南园林艺术的佳作之一,也是广州市文化名片之一。
该建筑始建于明代末年,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至今仍然是岭南水乡园林文化的重要代表。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群是岭南园林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其设计创意独特,既体现了岭南水乡园林的特色,也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余荫山房的整个建筑群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建筑和园林部分。
建筑群的主体结构是广州传统建筑的代表——川式建筑,外观以红砖为主色,金黄色的屋顶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建筑群内的庭院、走道、廊房等,也尽量体现了岭南传统建筑的特征。
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占据了整个建筑群的大部分面积,园林中的各种植物、建筑、水池、小桥、假山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景色。
同时,整个园林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岭南水乡园林的韵味,融合了中式园林的传统美学理念,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余荫山房的建筑和园林部分之间形成了一种有机的联系,相互映衬,彼此补充。
建筑群内的小花园、亭台、水榭等等都融入了园林的设计,使整个建筑群既具有美观性,又具有实用性,是岭南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荫山房建筑也经历了不少的变迁和恢复。
在近年来的修缮过程中,各种建筑材料、器具、文物等被妥善保留,使得余荫山房越来越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内涵。
同时,建筑群内的各个建筑、景点也都得到了恢复和改造,使余荫山房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总之,广州余荫山房建筑群是岭南园林艺术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群,不仅极具实用性,也充分体现了岭南水乡园林的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内涵。
今天,余荫山房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被誉为广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广州余荫山房是一座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古代建筑,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为广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余荫山房建筑群包括主体建筑、庭园和附属建筑等,整体设计精美,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广州余荫山房建筑进行浅析,探讨其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
一、建筑概述广州余荫山房建筑群,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大岗山麓,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采用木质结构,风格古朴典雅。
庭园布局整齐,水池、假山、花木错落有致,营造出宁静雅致的环境氛围。
在房舍四周还有假山、花木、池塘等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安逸的岭南园林景观。
二、建筑特点1. 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广州余荫山房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表现在建筑结构、屋顶形制、木雕工艺等方面。
建筑结构采用了大量木材,凸显了岭南建筑的特色。
屋顶则采用了传统的悬山顶,采用岭南特色的剪边和弯挑等装饰手法,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
余荫山房的建筑还运用了丰富的木雕工艺,将岭南风情巧妙地融入建筑中,展现出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2. 精致的庭园布局余荫山房的庭园布局精致而雅致,体现了岭南园林的精髓。
水池、假山、花木等元素错落有致,形成了宁静和谐的景致。
庭园布局融合了岭南园林的理念和手法,营造出悠然自得的空间氛围,成为余荫山房的一大特色。
3. 传统文化内涵余荫山房建筑中融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书法、绘画、雕刻等,展现了主人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建筑内的雕刻、壁画等装饰艺术精湛,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历史价值四、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余荫山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其保护与传承工作。
应该加强对余荫山房建筑群的保护工作,修缮古建筑,保护庭园景观,尊重历史原貌。
需要加强对余荫山房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增强社会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与传承工作。
需要加强对余荫山房建筑的研究和利用工作,挖掘其历史内涵,推动其文化价值的传承与发展。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广州余荫山房简介
1、广州余荫山房简介: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北大街。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
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与清晖园、可园、梁园一道合称为岭南四大园林。
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
2、余荫山房的园林部分有四座主体建筑,包括卧瓤庐、临池别馆、深柳堂和玲珑水榭,中间横卧一座小虹桥,把花园分成东西两部分。
余荫山房具有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充分表现了古代岭南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等园林所需的全部元素尽纳于园中,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2001年6月25日,余荫山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
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1. 前言- 简述“余荫山房”的背景和历史- 引入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2. 象征意义- 解析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构造- 探讨余荫山房所代表的意义和精神内涵3. 美学价值- 分析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特点和美学理念- 探讨余荫山房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和启示4. 园林意境- 描述余荫山房的园林场所和景观特征- 探索余荫山房所创造的园林意境和氛围5. 当代意义- 总结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分析余荫山房对当代传承与发展的意义6. 结束语- 对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引发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思考第一章:前言余荫山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青龙山下。
余荫山房的历史悠久,其建成始于明嘉靖年间,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成为一个集休闲、观赏、研究、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余荫山房园林在其建筑布局、园林构造、景物设置等方面充分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卓越的造园技艺,引领着中国园林建筑的时代潮流。
余荫山房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园林建筑之一,也是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赏析,揭示其美学价值和象征意义。
第二章将从象征意义出发,解析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构造,探讨余荫山房所代表的意义和精神内涵。
第三章则将聚焦于余荫山房的美学价值,分析其造园艺术特点和美学理念,探讨余荫山房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本文将进一步揭示余荫山房造园艺术的内涵和价值。
第二章:象征意义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构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象征意义深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思想。
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主要是园林和房屋构成,园林构造则是园林内山水构造、动植物景观的安排,建筑和园林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种意象和艺术元素。
从象征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余荫山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地风水的象征余荫山房的建筑规划是以大地风水的原理进行布局,按照阴阳五行的学说进行规划,主要包括五大类建筑:门观、参道、庭院、厅堂和楼阁。
余荫山房古典园林赏析
之一。而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中国园林艺术所要企及的最高境界之一。
园林分类 我国地域广大,东西南北的气候地理条件及物产各不相同,因而园林也常常表现出较明显的地方特性。
北方类型
•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 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显 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 京为代表。
(1)文化特点 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 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 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 此外,岭南人远离北方的政治中心。所谓天高皇帝远,岭南园林必 然会表现出一定的反叛性。例如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园林文联匾对
2.布局
余荫山房是运用几何图形组织景物空间
的典型。全园以一条游廊拱桥分为东、西两 部分,桥用石砌,池水通过拱形桥洞将东西 联贯,水面占全园较大面积。西半部分以一 个方形水池为中心,池北的正厅“深柳堂”, 与隔水相望的“临池别馆”相对应,形成西 部分的南北中轴线。西庭为方塘水庭,所有 建筑和组景都同方塘平行,呈方形构图。东 庭为八角形水庭,八角形水厅居于八角形水 塘的中央,庭内桥、廊、小路,都采取同八 角形周边成平行或垂直的方向。园内两庭并 列,纵贯轴线,构成整齐的几何形布局,这 在中国古代宅园中比较罕见。
景,借景和意境的升华。具有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特色,同时
有带有西方文化的影子。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使岭 南园林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代表
的元素:植物以木棉,棕榈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
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有碉楼、船厅、廊桥 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 艺术。
番禺余荫山房,最袖珍的岭南四大园林
番禺余荫山房,最袖珍的岭南四大园林岭南四大园林系列——番禺余荫山房岭南四大名园,又称广东四大名园,分别是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均建于清朝中晚期。
这四座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三大流派之一的岭南派的代表作。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州番禺南村镇东南角,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竣工,距今150余年,由于最初的余荫山房只有1598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园林中最袖珍的一座,所以整座园林结构精巧、移步换景、缩龙成寸,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作。
每一座园林都有一段故事,每一座中国园林都是一段情感的表述,余荫山房是清道光年间举人邬燕山归隐乡里后建造的私家花园。
岭南四大名园中其中三座都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只有余荫山房位置相对偏僻。
一排岭南风格建筑一字排开,与广州陈家祠极其相似,广东的祠堂基本都是这个风格。
园主邬彬,字燕山,清朝举人,官至刑部浙江司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
邬彬任职四年后,便以母年迈为由,归隐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的岭南名园。
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又因为这座园林地处偏僻的岗地之下,故名“山房”,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
余荫山房虽不大,但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十分讲究,十分具有古典气质和岭南特色,是拍照的好地方。
这副圣旨木刻匾是咸丰皇帝诰赠园主祖父、诰封园主父亲、诰授园主本人为通奉大夫等内容,文革中流失,1980年重修余荫山房时从某学生宿舍的床板中找回。
这部分是余荫山房的旧园所在,旧园建成于1871年,以图中的玲珑水榭(八角亭)为中心,池水环绕亭侧经东北角与外界沟通。
中国园林就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也是中国文人修养与追求的体现,开窗见竹,正是园主的品位所在。
园虽小,景却精致,北墙上镶建着精巧的“来熏亭”(半边亭)与八角亭相呼应,不完整是另外一种美。
岭南四大名园
余荫山房 --主要景点
亭桥楼榭 拱桥/石砌荷花池
南面瑜园
八角形水池
余荫山房 --图片欣赏
临池别馆
岭南四大名园之-----可园
东莞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区西博厦村,为清代广东四大 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 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面积2204平方米,外缘呈三角形,绕以青砖围墙。 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 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楼、可轩、可 堂、可洲等等,其建筑是清一色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高17.5米,沿 楼侧石阶可登顶楼的邀山阁,四面明窗,飞檐展翅,凭窗可眺莞城景色。 今天,可园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重 视 关怀下,可园景区从原来的5.5亩(3630平方米)扩大到30亩(20000平方米), 经过不断完善,更加可人。
清晖园 --主要景点
碧溪草堂
凤来锋
竹苑
岭南四大名园之-----
留园
佛山
佛山梁园是佛山梁氏宅园 的总称,1984年重修后改称 梁园。 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芦”、 “寒香馆”等不同地点的多个群体组成,规模宏大。其中主 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其他则位于松风路西贤里及升平路 松桂里。
其总体布局以住宅、祠堂、园林三者浑然为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园林 三者浑然一体最具当地大型庄宅园林特色,在国内古园林中颇为少见;造团组景以大面 积湖池及国内少见的水网池沼中造园最具珠江三角洲水乡园林特征,尤其是以奇峰异石 作为重要尤其要造景手段,岭南园林中独树一帜。
留园 --图片欣赏
可园 --历史渊源
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 此人以例捐得官,官至广西按察, 后因弟丧母病回乡,便修建可园, 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可园创 建人张敬修投笔从戎,官至江西按 察歙署理布政使,金石书画、琴棋 诗赋,样样精通,又广邀文人雅集, 使可园面为广东近代的文化策源地 之一。关于可园的名字, 有不同解释,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就是这个庭园“可堪游赏”。
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现状的思考
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现状的思考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市一个体现南方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余荫山房建筑精巧,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然而,当前的现状却让人有些担忧。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首先,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因过多的开发和建筑浸染,原有的园林景物已经大大变化。
现在余荫山房环境中已经没有几棵百年树木,过多的塑料花草反而更加让人感觉不真实,同时还破坏了原来园林的景物。
建筑物也变得冷落,长年无人管理,标语牌腐朽、破旧。
在这样的历史古迹面前,我们不由得为当下对文化遗产的消极态度和意识贫乏而深感忧虑。
其次,余荫山房作为一处历史古迹,应该得到保护。
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措施。
随便在古建筑上刻字损坏墙体,抓坐在围墙上玩耍,这些粗暴的做法在余荫山房中屡见不鲜。
没有人出来喊停,没有政策加以约束和管理,甚至有人将其变现是办婚礼场地售卖赚取一笔。
这样做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污染,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尊重。
当我们的国宝都处在那么脆弱的未来中,我们不得不开始想象它未来的想象空间。
最后,余荫山房现在也遭遇了游客数量稀少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与园林浪漫气质与环境污染、原有的园林景物丢失、价值不够注重三者有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业主需要想办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游客得到安逸和舒适的体验,同时,可以适当地提升服务档次,引导游客增加消费,增加园林的经济效益。
总之,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遗产,但它目前的状况让人深感担忧。
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和爱好者关注它的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进行整修,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这件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
清代名园—余荫山房
2023-10-27
目录
• 余荫山房的概况 • 园林艺术特色 • 文化价值与传承 • 旅游开发与保护
余荫山房的概况
位置与历史背景
位置
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始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 于同治十年(1871年)。
历史背景
余荫山房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之一。该园林以 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园内茂密的植被为游客提供了清凉的避暑胜地。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茂盛的草地等不同的植物种类相互 搭配,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
文化价值与传承
文化价值
1 2 3
建筑美学
余荫山房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 髓,其布局、构造和装饰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 值和审美体验。
历史见证
作为清代名园,余荫山房是历史变迁和文化交 流的见证,它记录了清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 变。
的历史文化见证。
山水艺术特色
精巧的假山
余荫山房的假山以自然山形为基础,叠石技艺高超,形 态各异,给人以强烈的自然感。假山与水池相互映衬, 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景观。
曲桥与流水
园内的曲桥、流水与周围的景色相得益彰。桥上行走, 俯瞰流水,让人心旷神怡。水池中的倒影,更增添了景 色的层次感和美感。
楼台与远景
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工艺为特色。
02
建筑与园林的融合
余荫山房的建筑与园林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园内的建
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身
临其境。
03
建筑与文化的结合
余荫山房的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园内
岭南建筑艺术欣赏——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
• 历史和文物价值 • 主要景点:亭桥楼榭 • 拱桥 • 石砌荷池 • 深柳堂 • 八角形水池 • 建筑特色
历史和文物价值
•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 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 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 140多年历史 • 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 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 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1989年 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国家建 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 秀建筑单位。 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单。
建筑特色
• 1.余荫山房布局精巧,园中亭台楼阁、桥廊 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 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 参天,奇花夺目。 • 2.有两种手法:“缩龙成寸”和“书香文 雅”,它吸收了苏杭庭院的建筑风格, 以 有限的空间塑造幽深连绵的场景;居室不 离文化,门联和诗作提升了园林的文化底 蕴
主要景点:1.亭桥楼榭
• 余荫山房园地虽不足2000 平方米,但亭桥楼榭,曲 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 异卉等一应俱全 • 其中,游廊,花径,亭台, 假山水池相连交错,体现 了幽深曲折、若隐若现的 典型中式园林庭苑结构
2.拱桥
• 这座拱桥是桥、亭、 廊三合一的代表作, 在月朗风清之夜,月 影、桥影、人影在荷 花池中相映成趣,这 一景象被称为“虹桥 映月”,显示了造园 者的别出心裁的技巧 和审美。
• 了泥 塑手法,犹如手工的 泥塑作品,使整个园 林显得朴实无华
岭南园林瑰宝_余荫山房评析
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村,距广州市区17 km。
该园是晚清的作品,园主邬彬,字燕天,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
其长子和次子亦曾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美誉。
后园主看破红尘,告老隐居,建造此园。
园门题“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为岭南园林第一联,表明不求园广,但求福荫。
该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 年)。
1922年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面更立一园,名瑜园,俗称小姐楼,与清晖园的小姐楼一样为两层的船厅,其布局更加巧妙,建筑更加紧凑。
现已归属余荫山房。
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
1余荫山房布局与欣赏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名园(即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它不仅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而且直接遗传了岭南先民的装饰风格。
余荫山房不称“园”而叫“山房”,一来因其地处偏僻(这也恰恰使其得以成为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一个),二来因其是园主隐摘要: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沿革和整体布局,分析其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并以此为例,归纳了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余荫山房; 岭南园林; 造园手法; 艺术特色; 广州市吴棣飞(浙江温州)岭南园林瑰宝——余荫山房评析居的地方,取个较为朴素的名字以示清高。
该园占地面积1598 m2,坐北朝南,以“浣红跨绿”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景区(参见图1)。
园林的轴线非常明显,中轴线上布置了两池一桥一榭。
东池八方,西池四方,由荷池上单拱石风雨桥相连。
条石起拱,桥栏朱红,堤栏紫褐,桥廊高于堤廊,歇山顶,南北连走廊。
玲珑水榭矗立环池中,东向、卷棚歇山顶,平面呈八角形,宽、深均为 8.5 m。
前后分别题额“浣红”、“跨绿”,故称浣红跨绿桥(图2)。
这座拱桥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为岭南园林经典,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该建筑于清朝乾隆年间建成,是广州现存的较完整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占地面积达68,000平方米,建筑空间共分为六大部分:迎春庵、危楼、七星馆、沁玉轩、雅轩和万花轩。
整个建筑采用传统的园林风格,通过巧妙的构思将自然风光、建筑构筑、人文环境以及花卉、草木等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的环境氛围。
该建筑采用传统中国园林的设计手法,建筑高低错落,环境自然舒适,在设计上突出了南方园林风光的特点。
此外,余荫山房还充分利用了水池、墙壁、地面、屋顶等各种构件来呈现不同的场景和主题。
例如,花卉墙和涵碧亭等都为游客们展现了古代文人雅趣,同时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魅力。
此外,余荫山房还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特点,比如建筑用料精美、家具摆设古雅而不失精致,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
整个园林设计完美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美学的理念,并创造了一个优美、意境丰富的建筑景观。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余荫山房园林建筑理应被视作传统文化的宝库以及重要的文化遗产,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学和艺术的交汇点。
此外, 余荫山房也是城市绿化与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项目,不仅为广州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为广东省甚至全国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余荫山房建筑凭借其优美的园林景观、精美的建筑结构以及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的重要例证。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和发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宝,让其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更加积极的贡献。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
广州余荫山房建筑浅析广州余荫山房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位于广州白云区钟落潭,其建筑风格受到了岭南文化的深刻影响,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余荫山房建筑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其精美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更因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对余荫山房的建筑进行浅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岭南建筑的魅力。
余荫山房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其精湛的建筑工艺。
余荫山房是一座典型的岭南传统建筑,其建筑结构采用了古代传统的木质建筑技术,梁柱交错,结构精巧。
在余荫山房的建筑中,木质横梁和纵梁的连接处采用了榫卯结构,加上经过精细的拼接和打磨,使得整个建筑结构非常牢固。
在建筑的檐口和榫卯处,还雕刻了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余荫山房建筑不仅注重建筑结构的牢固性,更注重了建筑的美感和装饰性,这也正是岭南传统建筑的特色之一。
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余荫山房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
余荫山房建筑采用了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整个建筑结构和装饰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建筑的梁柱上雕刻了大量的岭南地域文化元素,如岭南特有的花草纹饰、鱼龙图案等。
这些图案不仅是对岭南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是对岭南土地的一种赞美和祈福。
余荫山房建筑在地域文化的体现上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这也是其成为历史建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余荫山房还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余荫山房建筑的选址非常考究,它选择在景色秀丽的山水之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山清水秀”环境的观念。
余荫山房的建筑布局和园林景观相辅相成,使得整个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余荫山房的建筑中,庭院和楼阁错落有致,通过建筑与自然的统一,创造出了一种优美的环境氛围。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与此余荫山房建筑还具有一定的宗教特色。
余荫山房是一座具有佛教文化影响的建筑,建筑中的很多细节和装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在余荫山房中,很多地方都镶嵌着佛像和佛经,建筑的几何形状也多取佛教文化中的元素,这些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于余荫山房建筑的深远影响。
岭南园林建筑余荫山房现状的思考
提升保护意识
加强公众对余荫山房保护重要性 的认识,提高保护意识,形成全 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创新发展思路与模式探索
多元化发展
在保持余荫山房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如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旅 游休闲产业等,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数字化保护
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余荫山房进行全面、系统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保存,建立数字化档案 ,为后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建筑特点
余荫山房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 著称,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 江南园林和广东地方特色。
岭南园林建筑风格与特点
风格特点
岭南园林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和生活 化,强调自然与建筑的和谐统一,追 求清新、淡雅、朴素的审美情趣。
建筑元素
岭南园林建筑多采用青砖、灰砖、琉 璃瓦等材料,注重细节处理,如雕刻 、彩绘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出一种幽静、雅致的环境氛围。
余荫山房的建筑装饰与艺术风格
装饰精美
余荫山房的建筑装饰精美,采用 了传统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工 艺,体现了岭南建筑的细腻和精
美。
艺术风格独特
余荫山房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 中西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
色彩搭配和谐
余荫山房的色彩搭配和谐,以灰色 为主色调,搭配其他淡雅的颜色, 营造出一种宁静、淡雅的环境氛围 。
余荫山房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岭南园林建筑的代表
历史价值重要
余荫山房是岭南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体现了岭南园林建筑的特色和精髓 。
余荫山房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 究岭南园林建筑和岭南文化的重要实 物资料。
文化内涵丰富
余荫山房的文化内涵丰富,融合了传 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岭南四大名园建筑解析
岭南四大名园建筑解析一、岭南四大名园简介岭南四大名园分别是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
这四大名园那可都是岭南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呢。
它们就像四颗璀璨的明珠,在岭南大地上闪耀着独特的魅力。
二、建筑风格特点1. 布局方面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都很灵活。
不像一些北方园林那样规规矩矩的对称布局,它们更多是因地制宜。
就拿余荫山房来说吧,它的庭园布局小巧玲珑,以廊桥为界,把园林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东边呢是住宅区,西边就是园林区,这种布局既实用又富有美感。
清晖园的布局也是妙得很。
它以水为中心,亭台楼阁都围绕着水来建造,就像是众星捧月一样。
而且各个建筑之间的距离和角度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走在园子里,就感觉像是在一幅流动的画卷里穿梭。
2. 建筑造型这些园林中的建筑造型可丰富多样啦。
梁园的建筑造型就很有特色,它的亭台有着独特的飞檐翘角,就像鸟儿展翅欲飞一样。
而且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有硬山顶、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搭配在一起,一点也不突兀,反而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可园的建筑造型也很值得一说。
它的楼阁设计得十分精巧,有的楼阁层层叠叠,看起来就像一个精致的小城堡。
建筑的外立面装饰也很精美,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各种雕刻工艺,这些雕刻栩栩如生,把岭南建筑的精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3. 装饰艺术说到装饰艺术,岭南四大名园那可是各显神通。
清晖园里的木雕简直绝了,在门窗、屏风等地方都有精美的木雕。
这些木雕的图案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每一个细节都雕刻得十分精细,仿佛那些花鸟鱼虫都要从木雕里飞出来、爬出来了。
余荫山房的灰塑也很出彩。
在园林的墙壁、屋脊等地方都能看到灰塑作品。
这些灰塑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也有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就像一本本立体的故事书,向人们讲述着岭南的文化和历史。
三、建筑材料的运用1. 石材在岭南四大名园中,石材的运用很广泛。
比如可园,它的地面、台阶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石材。
岭南地区的石材种类丰富,像麻石等就经常被使用。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
简述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余荫山房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其布局特色是以自然山水为基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格局和意境。
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依山傍水,融入自然余荫山房位于自然山水之间,布局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巧妙地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整个山房建筑围绕着山体和水景展开,形成了“一山两江四湖五堤”的独特风景格局,体现出园林建筑的自然融合之美。
2. 造景取势,精心布局在余荫山房的布局中,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同时还通过人工的精心布局,营造出了一系列精致细腻的景观。
如在假山、湖泊、树林和亭台楼阁等建筑中,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既突出了自然山水的优美,又体现了人文景观的丰富多样。
3. Yin-Yang 调和,平衡阴阳余荫山房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调和理念,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
在布局中巧妙地安排了山水造景和建筑结构,使得阴阳、顺逆、轻重、远近等因素得以协调统一,形成了相得益彰、和谐平衡的景观效果。
4. 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余荫山房的布局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意义,如亭台楼阁的命名、假山的造型、园中植被的安排等,都体现了主人对于境界、精神与情趣的追求。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丰富了余荫山房的内涵,也赋予了整个园林建筑更深刻的寓意与意蕴。
5. 简约清雅,追求自然余荫山房的布局风格强调简约清雅,不追求繁复与华丽,而是追求自然与朴素。
在室内外空间的布置中,倡导自然、平实、明快的建筑风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出朴实、宁静的生活氛围。
余荫山房的布局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对自然、文化、哲学与审美的综合追求,既注重自然山水的融合,又强调人文意蕴的传达,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文化的瑰宝。
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之间差异
浅议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之间的差异1、小而精的余荫山房余荫山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
余荫山房是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和爸爸一起去参观的,对它印象最深的在于它的小而精。
在“一亩三分地”的情况下,却布置着两池一桥一榭。
穿过门厅首先看到的一个方形的小小荷花池,小荷池的尽端是深柳堂。
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
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
荷池上有一座把桥、廊、亭、栏巧妙构成一体的小虹桥。
此桥名为“浣红跨绿”。
桥把余荫山房分成了东、西两个景区。
小虹桥的另一边,有一座八角型的玲珑水榭,为东景区的主体建筑。
玲珑水榭每个角度望出去都有一景,东面是“丹桂迎旭日”,窗外种着满园桂花;东南角是“杨柳楼台青”,那里是一座小楼台,是主人消闲赏月的地方;南面是“腊梅花盛开”,窗外有一株百年古腊梅;西南是“石林咫尺形”,那里叠石成山,峰峦起伏;正西就是“虹桥清晖映”,正是那映月虹桥所在之地;西北是“卧瓢听琴声”,这里可以看到卧瓢庐的一角,是主人和朋友月下弹琴之所;正北是“果坛兰幽径”,那里有凤眼果、大树菠萝、白兰三棵大树,春秋之时兰果交替,景致迷人;东北是“孔雀尽开屏”,因为这里有一个孔雀亭,直到现在都还一直养着几只美丽的孔雀。
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有杨柳楼,东北角有孔雀亭、半边亭、榄核亭等古建筑。
2、奇石狮子林狮子林是大四暑假和妈妈一起去参观的。
印象最深的是狮子林的假山。
假山整个是由太湖石砌成的。
它气势磅礴,玲珑俊秀,像一座曲折迷离的大迷宫。
假山分上、中、下三层,共有9条山路,21个洞。
沿着曲折通道,时而穿洞,时而过桥,高高下下,左绕右拐,来回往复,奥妙无穷。
两人同时进山分左右走,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有时明明相向而来,却又相背而去;有时隔洞相遇,但是可望而不可及;有时眼看“山重水复疑无路”,一转身“却柳暗花明又一村”。
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
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造园技法上它藏而不露、以小见大。
园林虽然仅有三亩之地,但楼台堂馆、亭榭桥轩、假山莲池样样俱全,因而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同时它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过北门的牌坊,可见三座建筑一字排开,它们分别是“漾春轩”、“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
小广场的对面是灵龟池余荫山房的原主人为清朝举人邬彬,这座“潜居邬公祠”是为纪念他的祖父邬鸣谦而建造的。
穿过“潜居邬公祠”,来到余荫山房的文昌苑景区,只见水池对面有一座醒目的文昌阁。
文昌阁的对面是一组假山,上面开满了艳丽的三角梅。
假山上瀑布流水潺潺水边还有闲趣亭、甜品店和茶庄,这一区域目前为旅游配套设施所在地。
洗手间巧妙地隐藏在假山内这是建筑旁边的青云巷来到第二列建筑“善言邬公祠”的正门,这是园主为纪念他的父亲而建的一座三进祠堂。
“善言”是园主父亲邬拜飏的谥号。
建筑群有门厅、享堂(即拜堂)和寝堂(即祖先安息的地方)。
天井内种植着四棵果树,分别为两株杨桃和两株龙眼,寓意着子孙满堂、官运亨通。
里面还陈列着一副清咸丰皇帝的圣旨刻匾,诰封园主本人为通奉大夫,其祖母、母亲和妻子为夫人。
门上的木雕精美华丽继续往前游览来到“卧瓢庐”,这里是专为宾客休息而设的。
屋后方竟然有一排西式百叶窗,它通过摆动窗上的叶片,可以调整室内的光线。
正南面有一排蓝白相间的玻璃窗,这便是著名的“四季窗”。
岭南地区一年到头四季如春,缺乏变化,但透过单面蓝紫色的玻璃往外看,外面的景物像撒了一层薄薄的霜,宛如白雪皑皑的冬季,而透过两面重叠的蓝紫色玻璃再看,屋外的绿叶变成了红色,仿佛来到深秋季节。
这组玻璃窗多少可以让岭南人感受一下北方四季分明的景色。
室外可见“余荫山房”的标志性景观- 浣红跨绿廊桥。
这座廊桥仅有20米长,却巧妙地将桥、廊、亭、栏连接在一起,同时也将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面红雨,东片绿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南村,距广州市区17 km。
该园是晚清的作品,园主邬彬,字燕天,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
其长子和次子亦曾先后中举,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美誉。
后园主看破红尘,告老隐居,建造此园。
园门题“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为岭南园林第一联,表明不求园广,但求福荫。
该园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成于同治十年(1871 年)。
1922年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面更立一园,名瑜园,俗称小姐楼,与清晖园的小姐楼一样为两层的船厅,其布局更加巧妙,建筑更加紧凑。
现已归属余荫山房。
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
1余荫山房布局与欣赏余荫山房是岭南四大名园(即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它不仅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的风格,而且直接遗传了岭南先民的装饰风格。
余荫山房不称“园”而叫“山房”,一来因其地处偏僻(这也恰恰使其得以成为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一个),二来因其是园主隐摘要:简要阐述了位于广州市的余荫山房的历史沿革和整体布局,分析其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并以此为例,归纳了岭南园林的造园手法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余荫山房; 岭南园林; 造园手法; 艺术特色; 广州市吴棣飞(浙江温州)岭南园林瑰宝——余荫山房评析居的地方,取个较为朴素的名字以示清高。
该园占地面积1598 m2,坐北朝南,以“浣红跨绿”廊桥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景区(参见图1)。
园林的轴线非常明显,中轴线上布置了两池一桥一榭。
东池八方,西池四方,由荷池上单拱石风雨桥相连。
条石起拱,桥栏朱红,堤栏紫褐,桥廊高于堤廊,歇山顶,南北连走廊。
玲珑水榭矗立环池中,东向、卷棚歇山顶,平面呈八角形,宽、深均为 8.5 m。
前后分别题额“浣红”、“跨绿”,故称浣红跨绿桥(图2)。
这座拱桥是桥、廊、亭“三合一”的杰作,表现了设计者的独到构思和造园者的高超技艺,为岭南园林经典,这一美景称为“虹桥印月”。
在月朗风清之夜,月影、桥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
周围装花纹图案的玻璃格窗,后金柱间置“百鸟归巢”花罩,东面及西北面均设门,有桥联池岸。
如果说清晖园是以瀑布流动和空间流动为美的话,余荫山房则是以池水平静和庭院幽静为美。
图1 余荫山房总平面图1. 园门2. 临池别馆3. 深柳堂4. 榄核厅5. 玲珑水榭6. 来薰亭7. 船厅8. 书房图2 浣红跨绿桥廊图3 临池别馆图4 深柳堂走进余荫山房的二门,这里有一个小莲池,池中荷叶田田,莲池之上,横卧一座小虹桥。
虹桥妖小玲珑,全长只有3 m,但它把桥、廊、亭、栏巧妙地构成一体,十分精致。
在月朗风高的晚上,月影与桥影相偕扰趣,加上周围的景物,便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成为余荫园的一奇景“虹桥印月”。
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
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图3); 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图4)。
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2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2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32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
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园内遍植四季花木,四周以夹墙竹(图5)与外界分隔。
各建筑以风雨廊连接,圆门、漏窗、楹联、牌匾、花图5 夹墙翠竹图6 余荫山房大门坛、假山,浑然一体,具有岭南园林特色。
头门向南,为石库门,面宽 12.45 m、深 5.17 m,门额阴刻楷书“余荫山房”(图6)。
进门通过冷巷是园门(图7),园门位于西南角,园门两边有一对楹联: “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既体现了“余荫”之名,又体现了“红雨”、“绿云”的园中特色。
由于在余荫山房的主堂“深柳堂”前有一棵已上百年历史的炮仗花,覆盖在整个堂前的花架之上,每到春节之时就会应时开放,花儿怒放宛若一片红云,花瓣飞扬宛若阵阵红雨(图4)。
园主说家园的地方不需要大,只需三箭之地,但有红雨阵阵、绿云扰扰足矣,这绿云是指的他种的满园翠竹。
这个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余荫山房,从外面看象一座普普通通的居民大宅,但等步入其中之后就会为里面的美景所惊叹,有误入仙家的感觉。
在虹桥旁,翠柳深处,就是余荫园的主体建筑——翰墨生香的“深柳堂”了。
深柳堂前左右各有一棵老榆树,合前人有云: “万柳读书堂”,故名堂为“深柳堂”。
深柳堂是全园装饰最豪华的地方,是园中主题建筑,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
深柳堂,面宽3间12.55 m,进深2间9.55 m,前设廊,槛墙上置满洲窗,中设隔扇,堂内中央设浮雕蟠龙、蝠鼠藻井,明间(西次间)设“松鹤延年”落地花罩,悬“深柳堂”木匾; 堂中木刻精品“松鼠菩提”为双面木雕,从正面看是一只松鼠,从背面看又是一只松鼠,双面雕刻制作工艺十分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堂前镶嵌满洲窗格墙壁,古色古香,32幅桃木扇隔画橱、碧纱屏风皆为著名木雕珍品; 东次间设4幅紫檀木屏,屏门双面刻有清代大学士刘墉及晚清广东三大才子刘山舟、张船山、翁方纲等名人的诗句手迹; 西侧供有咸丰皇帝敕封园主的圣旨长匾。
裙板和四周嵌有檀木透雕纹饰。
内间墙上原分别设16幅格扇画,现画已失。
深柳堂是该园木刻工艺和书法绘画集中之地,书香浓郁,珍品极多,成为园中的第三奇观“深柳藏珍”。
深柳堂的室内布局大雅含宏,超凡脱俗。
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满目,书香浓郁。
与“深柳堂”隔池相望是园主人寻诗觅句、即兴挥毫的书斋——“临池别馆”,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临池别馆,面宽9.85 m、进深6.5 m,内设1厅1房,图8 来薰亭图7 余荫山房园门前置廊,厅门设隔扇,玻璃花楞漏窗,门顶悬“临池别馆”匾。
想当年,园主人在月色溶溶、风送荷香之夜,广邀文友、把酒谈欢,是何等的写意,正如联中所述: “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宜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
” 东区面积较大,主体建筑为玲珑水榭,为园中最突出的美景。
此亭为八角,又建于一个角形水池中央,故又称八角亭。
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窗上都有极具特色的网花窗棂,闲雅精致。
从每个角度望出去都有一景,东面是“丹桂迎旭日”,窗外种着满园桂花; 东南角是“杨柳楼台青”,那里是一座小楼台,是主人消闲赏月的地方; 南面是“蜡梅花盛开”,窗外有一株百年古蜡梅; 西南是“石林咫尺形”,那里叠石成山,峰恋起伏; 正西就是“虹桥清晖映”,正是那印月虹桥所在之地; 西北是“卧瓢听琴声”,这里可以看到卧瓢庐的一角,是主人与朋友月下弹琴之所; 正北是“果坛兰幽径”,那里有凤眼果、大树菠萝、白兰3棵大树,春秋之时兰果交替,景致迷人; 东北是“孔雀尽开屏”,因为这里有一个孔雀亭,直到现在都一直养着几只美丽的孔雀。
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有杨柳楼台; 东北角有孔雀亭、半边亭(来薰亭,图8)、榄核厅等古建筑。
并有大树菠萝、蜡梅、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
“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
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卧瓢庐是进门来第一间,又称榄核厅,东向,宽5.35 m、深8.65 m,内设1厅1房,正门设4幅隔扇,裙板雕四季花卉,南门两侧为菱形蓝白玻璃窗。
卧瓢庐专为宾友憩息而设。
庐中陈设简朴,窗户却很有特色。
这里有一个奇处,就是“一窗景色分四时”。
园主人曾在北京做过官,非常怀念北方冬日的雪景,所以他用白色和蓝紫色玻璃来镶嵌窗格,透过这种上面镶刻有图案或书画的单面彩色玻璃的满洲窗向外望去,园内宛如一番严冬下雪的景致,不由使人怀念起北国风光。
如果把两扇窗重叠起来,透过玻璃往外望,窗外就一片通红,又仿佛是深秋降临见到满树红叶一般;若把窗完全打开看出去就是自然的春夏景象,精心的图9 门头以及对联泥塑图10 月亮门里有团花寿字照壁及泥塑图11 墙壁上泥塑构思,巧妙的园艺,为客人平添多少乐趣!这卧瓢庐还有一样奇物,就是“古代冷气”,怎么说呢?因它后面的一排窗户都镶嵌着一种象空调栅格样的木质页片,它既可通风,又可透光,在广东这比较湿热的地方非常有用,据说现在的冷气设备也正是从百叶窗演变而来的呢!当客人需要小憩、不要光亮的时候还可以合拢木页,立时使室内变得昏暗,起到了如今遮光窗帘的效果,而且从这百叶窗望出去还可以见到一幅广东民宅所特有的灰塑,画面是中国传统山水古画的意境,高山、流水、小亭、古庙,而上面的题楣为“畅叙”二字,正点出了这卧瓢庐的待客之途。
再向里去就是睡莲池,莲池的水与园外的河流水系相通,每到端午都会出现一奇景,就是“虹桥印月”。
因为端午时节正是涨水的时候,水一上涨,池中的水就刚好涨到桥孔正中,于是上下倒影就正好形成一个正圆,即“虹桥印月”,它是余荫山房的形象标记。
东侧过道可通善言邬公祠均安堂。
东南角的杨柳楼台,高二层,临窗可俯瞰园景。
善言邬公祠,在园北面,坐西向东,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头门、均安堂和后堂,两侧建廊庑、青云巷和钟鼓楼。
祠前有宽阔花岗石铺砌的地坪,地坪前有一池塘。
环池空间不大,布满花坛和假山。
假山全为英石竖向堆成,或占角或依墙,最佳处在桥廊边一山占据墙角,成崖石峰林状; 依墙的一列排峰英石也很得体,但这个庭院总体上非常局促,空间经营过于经济,显出商人气息太浓,文人气息不足。
现在的入口处有一口方塘,池中有石龟,池岸有流云式英石堆山,竹林深深,隔岸望去倒胜似内部2个水院的局促,经一开一合的对比,方觉空间变化之剧。
1922年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在南面更立一园,名瑜园,为2层的船厅,其布局更加巧妙,建筑更加紧凑。
首层迂回曲折,内有桥、亭、池、馆,并有百寿堂、罗汉堂、百年浮雕、砖雕等民间艺术,百鸟笼与观鱼亭相映成趣,生机盎然; 第二层有玻璃厅,在阳台上可俯瞰余荫山房的全景,天气好时可远望见到附近莲花山上的莲花塔。
瑜园面积只及山房的一半,以建筑为主,庭院为辅。
院中有方池一口,船厅前临方池,船楼前跨池面,后达界墙,左右两旁大院小院设有花台盆景。
在瑜园中可将余荫山房的景色尽收眼底。
全园以“藏而不露”、“小巧玲珑”和“缩龙成寸”,将画馆楼台、杆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
在余荫山房还有一大奇景,就是“夹墙竹翠”(图5)。
因为余荫山房在广东四大图12 玻璃窗花图13 圆月窗图14 具有西方特色的窗名园中是最小的,只有“三弓”之地,而竹子种起来可是占地面积极大的,但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所以园主又巧思妙招,利用墙与墙之间种植翠竹,这样一来,既不会蔓长滋生侵占庭园,又可时时见到翠竹摇曳、听到竹叶喧声,而且竹叶从雕花窗棱之间伸展出来,更添满园翠绿,形成了景色独特的一大奇观“夹墙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