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掌握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方法,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如何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教材中提供了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一些简单的比较任务,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比较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新事物和新知识有很强的好奇心。

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

此外,对于长度单位和测量的概念,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有一些接触,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这些概念。

四、重难点:重点:掌握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方法。

难点:理解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测量纸带和尺子,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 学生回答:“测量纸带和尺子。

”3. 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吗?”4. 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测量纸带可以测量比较小的距离,而尺子可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

”5. 教师总结:“对,你们说得很好。

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测量纸带和尺子,看看它们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二)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 教师展示测量纸带和尺子,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 学生分组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比较后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它们的优缺点。

4. 教师补充说明:“测量纸带比较短,可以测量比较小的距离,但是它比较柔软,容易弯曲;而尺子比较长,可以测量比较长的距离,但是它比较硬,容易断裂。

”5. 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选择哪种工具进行测量呢?”6. 教师总结:“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

新教科版2021秋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较与测量》是小学一年级科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比较和测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和比较,以及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于测量和比较的概念和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测量和比较的重要性,逐步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比较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测量和比较的概念,知道测量和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掌握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量筒等。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测量和比较的概念及方法。

2.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灵活运用测量和比较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测量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量筒、实物等。

2.学具:每人一组测量工具,如尺子、量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和比较。

2.呈现(10分钟)介绍测量和比较的概念,讲解常用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量筒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实物,如课本、铅笔等,并进行比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测量和比较方法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和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商品的大小、重量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和比较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和比较生活中的物品。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5.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测量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测量对象、选择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记录数据等。
6.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欲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与合作的能力。
再次,我在教学中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不够积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测量问题时,往往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问题解决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行为习惯方面: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自律性不强等问题,这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生的学情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从简单的测量概念入手,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测量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2. 测量工具的选择: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如尺子、绳子、手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测量工具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3. 测量方法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种方法。
4. 测量数据的处理:让学生掌握测量数据的记录和处理方法,包括读数、记录、计算等。
5. 测量误差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知道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2. 科学思维素养: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对科学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比较与测量《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用不同物体来测量的方法。

2. 学会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

3.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本课通过展示不同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引导学生了解用不同物体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原理和方法。

教材中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铅笔、小刀、纸片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测量的乐趣。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测量概念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在使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方面可能缺乏经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践操作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用不同物体测量的方法。

四、重难点:1. 重点:了解用不同物体作为测量工具的方法。

2. 难点:学会使用不同物体进行测量,并比较测量结果。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在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测量更大的物体或者更精细的长度,这时候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物体。

(二)观察与思考教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常见的物品,如铅笔、小刀、纸片等,它们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但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其测量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不同的物品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会不同。

教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观点,就是不同的物品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也会不同。

那么,我们如何使用这些物品作为测量工具呢?学生:我们可以将物品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端对准终点,然后观察物品的长度。

教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物品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端对准终点,然后观察物品的长度。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方法。

(三)实践活动教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践活动。

请大家拿出桌子上的一个物品,比如一支铅笔。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优秀教案(共7课时)

1.在观察中比较【教材简析】《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起始课。

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玩的玩具导入课程,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不同的方法,“比高低”、“比长短”,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比较,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比如大小)的不同。

探索部分,“比较恐龙模型玩具大小的不同方法”,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比较结果,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长度等。

意识到比较中需要考虑公平、方便、准确等因素。

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并借助记录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一般能对图片中的恐龙做出大小的判断,他们已经能在头脑中对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恐龙作出简单的分辨。

但是,孩子在描述恐龙大小时,并不是都来源于对图片的观察,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以有的经验,他们的表述往往比较单一,如“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是小的”。

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如“谁比谁大”,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述。

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孩子会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有的是从胖和瘦,有的是从长和短,有的是从高和矮……。

该课希望孩子能从一个维度,给恐龙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

另外大部分孩子在比较过程中,会意识到要对齐,要比得正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种角度(长短、高矮、宽窄等)观察和比较物体;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部编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比较和测量》优质课件【新教材】

部编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全单元《比较和测量》优质课件【新教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6、做一个测量纸带
说一说
想一想
wó mēn kě néng huì yòng daò ná xiē dōng xī?
我们可能会用到哪些东西?
做一做
liáng
量一量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班级:
测量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测量结果 (多一点/少一点/刚好) (多一点/少一点/刚好) (多一点/少一点/刚好)
将下半部打开后,按照折痕 向两侧压。
再将两侧角向下压。
将三角形两侧角向上折,形成前肢,下 半部两角向外折,就形成后肢了。
将上部往上折。
取中心线再向下折。
背面朝上,画上眼睛即 可。
比一比
shuí de zhǐ wā tiào dé gèng yuǎn
谁的纸蛙跳得更远?
活动手册
改进工具,便于操作,提高测量效率和准 确性。 可以用十个小立方体,用透明胶带粘贴成 一组,然后测量。
1.制作一个由一百个小立方体粘贴在一起的测量工具, 用它来测量,减少操作次数,减少误差; 2.用十个不同的颜色的小立方体排列起来测量,便于计 数; 3.制作更易测量的物体长度匹配物,如棉线,将其缠绕 在小立方体上,计算缠绕的圈数; 4.制作一条相当于一百个小立方体长度的纸带,用它来 测量。
rì qī 日 期:
fā xià n 发 现
橡 纸带 尺子
皮 的 长 度
想一想
Wǒ men shì zěn yàng câ liáng de
我 们 是 怎 样 测 量
的?

liáng de
jie
guo
shi fǒu yí yàng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节。

本课有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是运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通过比较和测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并初步学会尺子的使用方法。

本课内容在第二单元中起着承上的作用,将测量工具上升到了通用标准工具水平。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1.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2.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科学态度】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难点能初步运用尺子进行测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白板小组(四人一组):直尺、软尺、测量纸带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创设情境:小朋友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如何知道的?学生利用过测量工具测量身高。

2.引出主题: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测量工具,比如我们用过的纸带、还有什么?3.引出尺子。

二、观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用尺子量到底行不行?观察测量纸带和直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汇报。

预设:相同点:都有0刻度;同一测量工具标志线的间距等长;标准单位首尾相连;数字标记不同点:材质不同;标志线的间距长度不同;尺子有更细的标准线(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当进行补充。

)2.出示软尺与直尺、纸带再次进行比较。

并测量橡皮。

小结:不同形状、大小、长度的尺子每一格的长度都是一样的。

3.告诉学生这个统一的长度叫厘米。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比较与测量全单元教案

《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余姚市实验学校朱潮海课题 2.1在观察中比较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

【教学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四只大小不同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聚焦1.情境导入。

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

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它们编号1、2、3、4。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队。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如果排队意见不一致,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想法。

(4)如果有多种比较方法,记录表格第二行、第三行中。

2.学生领取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3.学生上交恐龙模型,养成整理习惯,有助于交流。

教师表扬鼓励为主这样的指导能行吗?如若不行,则采用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指导。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比较与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2)学会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

(3)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技能。

(2)学会用语言、符号、图形等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结果。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测量。

(2)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2. 教学难点:(1)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比较物体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测量工具、各种物体。

2. 学具:直尺、卷尺、测量工具、各种物体。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2)提问:你们能发现这些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2. 教学活动一:认识测量工具(1)介绍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引导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

(3)学生分享测量结果,讨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3. 教学活动二:比较物体大小(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教室里的物体,如桌子、椅子、黑板等。

(2)提问: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些物体的大小?(3)学生分组进行比较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来比较物体的大小。

(2)提问:你们认为测量和比较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五、作业布置1. 作业: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家里的某个物体,如桌子、椅子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2. 作业要求:测量结果要准确,并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六、教学活动四:实践活动——测量与比较1. 活动内容:(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教室内的物体进行测量。

(2)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高度、长度和宽度。

(3)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比较。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比较与测量《2、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2.5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工具测量相同的物体,结果不一样。

2. 相同的工具测量相同的物体,结果一样,便于信息交流。

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预测物的长度。

2. 使用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并会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

2.乐于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4人一个小组(纸带、3厘米立方体、铅笔、长方块)教学重点:认识到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的结果更方便信息交流。

教学难点:测量时指导学生对工具的正确使用,对结果的准确记录。

教学过程:一、用“拃”测量桌子的长度1.测量需求:师:这是哪里的桌子呀?真善于观察?师:录播室漂亮吗?为了让它更漂亮,学校准备为录播室的桌子制作这样的桌套。

做桌套师傅找到了,他说需要知道桌面的长是多少?桌面的长是从哪里到了哪里呀?你能指出来吗?我们怎样做才能知道桌面长多少呀?2.用学过的方法——拃来测量复习拃:师: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测量吧桌面的长。

这里很多老师不会用拃测量,你能教教他们吗?猜测有几拃:猜猜桌面的长有几拃呢?为什么?那咱们赶紧用拃量一量吧?用拃测量桌面长汇报结果二、用相同的工具测量1.我们的桌子是工厂统一加工的,桌面的长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咱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那要想结果一样?我们可以怎么办?3.用相同的工具来测量,结果真的会一样吗?谁来发表一下他的意见?4.活动:有的认为一样,有的认为不一样?那我们还是亲自试验一下吧。

我为第一组准备了相同的立方块,为第二组准备了相同的铅笔,为第三组准备了相同的长木块,我们都来测量桌面的长。

注意测量时慢一些,仔细对准标好的每一个起点和终点,最后数清楚个数后,将结果写到对应的表格里。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案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案
探究
问题
1.如何进行公平的比较?
2.怎样测量才准确?
3.不同的测量工具各有什么特点?
应用
作业
比较同学的身高
比较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以及年龄。
文化
阅读
孔融让梨
学习
重难点
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
阅读23页单元标题,和同桌交流。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比较与测量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比较与测量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1、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尺子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学习
目标
1、理解观察中有比较,比较需要公平,测量使比较的结果更准确。
2、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尺子是统一测量标准的产物。
活动二:自主学习
1、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单元知识;
2、和同桌交流,分析每节课的内容,准备汇报。
活动三: 小组合作学习
1、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分析并在相应的地方做简单标记。
2、明确要准备的学具(比较的模型、测量纸带、直尺)。
3、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活动一: 引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新的单元,请你找出新单元的标题,猜一猜新的单元将学习哪些知识,和同桌说一说。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回答一下问题:
1、本单元从第?页到第?页,包括哪几课?
2、第一课标题是什么,都讲什么内容?
先独立阅读,再与同桌交流。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7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设计1.猜一猜:生来公平,拿在手中。

要问长短,它最分明。

——打一测量工具2.说一说:你见过哪些尺子呢?3.如果能回到恐龙时代帮助恐龙测身高比大小,你会带测量纸带还是尺子去呢?1.课件出示猜谜:生来公平,拿在手中。

要问长短,它最分明。

——打一测量工具(尺子)2.提问:你们见过或用过哪些尺子呢?3.教师介绍:尺子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采用统一标准制作的测量工具。

出示一些常见的尺子的实物或图片,如塑料尺、木尺、铁尺等硬尺,卷尺、纸尺、皮尺等软尺。

4.如果现在能回到恐龙时代帮助恐龙测身高比大小,你会带测量纸带还是尺子去呢?为什么?5.今天我们就要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谜语导入和让学生回顾生活中用尺子的亲身经历两个简单的环节,让尺子进入课堂研究,教师的简单介绍可以丰富学生对尺子的认知。

再回到大单元场景中“帮恐龙解决问题,选择哪种工具”,自然而然地引出测量纸带和尺子的观察和比较。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观察和比较1.看一看:观察比较尺子和测量纸带,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说一说:测量纸带和尺子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3.测一测:用尺子和纸带分别测量橡皮擦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并且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

教师活动21.出示观察任务,分发材料。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学会倾听,补充别人的观点。

3.倾听学生汇报,课件展示纸带和尺子的异同:都有0刻度,标记线的间距等长,标记线重复出现,数字标记。

不同点有:材质不同,标记线的间距长度不同,纸带的0刻度可能未标,尺子有更细小的标记线,数字标记方法不同等。

4.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呢?(1)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

(2)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

教师介绍如何读数,请一名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

5.指导学生测量物体长度。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科版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教学内容:教科版一年级科学第2单元第5课教材分析:《用相同物体来测量》是科教版《科学》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第5课的内容。

第二单元主要包括:《在观察中比较》、《起点和终点》、《用手来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做一个测量纸带》、《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这7课的内容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比较和测量的学习经历,会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与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对测量的概念是很模糊的,而测量和比较又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所以本单元要让学生体会到比较和测量的重要性,并学会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

本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的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之间有可比性。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需要一个标准,体验不同方法对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速度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知道小正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会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正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学生:每小组一个回形针、一块橡皮、一根小棍,1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桌子高度相当的纸带、任务单。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比较与测量《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科版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纸带和尺子的使用方法及其优缺点。从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这两种测量工具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纸带和尺子进行测量时,对测量起点的选择和读数准确性方面存在困难。这说明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细节,强调测量方法的关键步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一点进行改进,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测量技巧。
-比较优缺点时的分析能力: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际操作中抽象出优缺点,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工具:难点在于学生需要综合考虑物体的形状、测量的精确度等因素,做出合理的决策。
举例:在操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记录结果时,强调使用标准单位,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纸带和尺子的优缺点。在选择测量工具时,提供不同场景和物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判断和选择。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表现出了对测量工具选择和应用场景的困惑。这表明我在引导讨论时,需要更明确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交流。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根据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此外,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通过设置更多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纸带和尺子的基本概念。纸带是一种可以弯曲的测量工具,适用于测量曲线或不规则物体;尺子则带有刻度,适用于直线测量。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测量。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精品教学课件
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 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呢?
结束语
大千世界,充满着无数的奥秘,希 望同学们能遇事独立,积极探索钻研, 解决更多的难题。
感谢各位聆听
手指长度不同
—— 第二部分 ——
探究新知
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长度呢?
用一些物体来测量
试一试
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任 务:
1
2
3












选两种物体来测量
想一想 说一说
你想怎样量?
怎样量会更准?
用一个物体量。 一个一个地量,画线。 首尾相连。 不足“1”的可以用半个,或多一点来估算。
探究 量同一个物体 (桌子)
小 立小 橡方棍 皮体儿
思考
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为什么会不一样?
123
不同的物体,它 们的长度不同, 量出的结果也不 同,无法比较。
思考
哪个更准确?
说说你的理由。
—— 第四部分 ——
拓展延伸
小结
用同一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测量 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 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 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目录 contents
0 新课导入 1
0 基础达标 3
0 探究新知 2
0 拓展延伸 4
—— 第一部分 ——
新课导入
回顾
用我们的身体来测量
中指
一拃
拇指
回顾
短。但是 由于我们测量时每一拃的 长度不一定,导致测量的 结果不准确;每个人手指 长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无法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与测量》单元教学设计余姚市实验学校朱潮海课题 2.1在观察中比较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恐龙模型大小。

【教学难点】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组四只大小不同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聚焦1.情境导入。

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

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老师有四只恐龙模型,它们编号1、2、3、4。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队。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如果排队意见不一致,在表格中记录自己的想法。

(4)如果有多种比较方法,记录表格第二行、第三行中。

2.学生领取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 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3.学生上交恐龙模型,养成整理习惯,有助于交流。

教师表扬鼓励为主这样的指导能行吗?如若不行,则采用教材中的方法进行指导。

需要根据课堂观察来决定。

学会用排序的方法来描述比较的结果.三、研讨1.汇报四人小组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举例:1号和2号比(比较方法)1号长,2号和3号比2号长,3号和4号比4号长,从长到短,依次排队是1、2、4、3。

教师追问:他们比较的方法正确吗?你们有不同意见吗?学生只呈现比较结果,追问:你是怎么知道1号比2号长的呢?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比较方法, 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参考答案(依据具体的模型而定): 我们应该注意到,教科书中提供的恐龙图片,从高矮和长短来比较,③号和④号恐龙的差异其实并不太明显学生的记录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此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们从不同的比较结果中去思考比较是否公平。

从高到矮 ① ② ④ ③ 从长到短 ① ② ③ ④ 从胖到瘦关注学生的合作与分工,同时关注学生比较的方法。

表扬学生的不同方法,鼓励互相提出意见,认真倾听。

不同恐龙的比较方法,隐含了比较的起点和终点。

比较需要公平和准确。

表格中已经提供了“高矮”和“长短” 两种比较方法,表格中的留白是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方法比较。

教师可以对表格的行数和条目进行适当添加,以应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妙想”。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板书设计1.在观察中比较从高到矮 1 2 4 3 从长到短 1 2 3 4 从重到轻教 学 反 思课题 2.2起点和终点课时第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教学难点】测试纸蛙能跳多远。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事先请少数学生帮助折好纸蛙)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2.教师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1)学生发言试讲: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运用微课,明确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

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教师需要提前布置好场地。

从身边的事例说起,了解学生的前概念:起点、终点、距离。

通过回忆,学生会认识到确定和标记起点和终点对比较和测量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关注所有学生,体现面向全体原则。

尝试进行起点和终点的确定和标记,并理解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是纸蛙跳跃的距离。

采用微课,有助于讲清规则。

学生领取材料。

小组活动:纸蛙跳远。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1.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2.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 “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比赛中需要关注学生是否客观做出标记,避免为了比赛中跳得远,而故意修改的现象。

否则是对科学学习态度,也是为人诚信的挑战。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板书设计2.起点和终点教学反思课题 2.3用手来测量课时第3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科学探究目标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用“拃”正确的测量桌子的高度。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聚焦1.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

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

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今天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

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为什么不用桌子的宽度?用等长的纸带,承载了数学上等量转换的思想。

预测是一种能力,学生预测的结果与事实接近度会各不相同,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行多次预测,并逐渐发展学生的预测能力。

使用纸带测量不仅是一种方便的做法,而且是一种使测量更准确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还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确定起点与终点。

这4.测量纸带的长度。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

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PPT):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画标记);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1)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2)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3)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4)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5)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1.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2.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个活动需要二人成组配合完成。

可以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制作测量桌子高度的纸带时,课桌的高度应相同,否则后面的测量结果就没有可比性。

测量的起点、终点,首尾相接,细致测量,保证测量的正确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