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弊端不利影响

合集下载

202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202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202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习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学会总结重点知识点才是更重要的,好的知识点的总结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的学习,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原因: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实施:1921年(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①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第二。

②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②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度;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2)特点和影响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②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四、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成果及局限性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上述清政府在甲午战后推行的一系列新措施,大多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这些措施的引导下,全国许多地区“筹议各种机器制造土货之法,规模颇盛。

似此各省气象日新,必且愈推愈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甲午战后的几年中国资本主义确实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特别是商办企业的发展令人瞩目。

16208, 78%4704, 22%1872~1894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官办商办4062, 17%20265, 83%1895~1900工矿企业资本总额(千元)官办商办2、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官与商之间的关系较洋务运动时期有所改善。

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丧失主权的半殖民地国家中,外国资本实力雄厚,享有一系列特权,民族资本则十分稚弱,难以与外国资本抗衡,如果再得不到国家的扶植和支持,缺乏地方官府的保护,更是步履维艰。

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改变,虽不能说官压商的情况不复存在,但清政府意识到沟通官商联系的重要性,并一再敕令各级官吏务必要联络工商,保护工商业者的利益,这对于改善官商之间紧张状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3、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工商业发展的先例,其先驱示范效应不应抹煞。

1898年戊戌变法后,包括发展工商实业在内的变法措施几近废除。

但在慈禧太后再次听政后,废除了许多新法,但对发展工商业仍加以鼓励。

1900年左右因八国联军侵略,清政府一度放松振兴实业,但20世纪初清末新政,则进一步实施振兴商务。

慈禧强调“商务为当今要图”,要求“凡有益于国、有便于民者,均应随时兴办。

以植富强之机”。

甲午战后清政府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可分为决策过程中的失误、实施过程中的缺陷以及清政府政权性质的局限。

1、决策过程中的失误。

①缺乏专业的制度制定体系,制度研究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清朝于1903年设立了商部,出任商部尚书者,系并无管理工商实业经验的王公贵族,即当时担任贝子振国将军的庆亲王长子载振。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知识点——易错点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苏俄生产力发展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

错误。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错误的。

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1922年,苏俄的农民在缴纳粮食税后,余粮不能拿到市场上自由销售。

错误。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村在缴完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可以到市场上销售。

4.新经济政策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恢复发展资本主义。

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5.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自产生之日起,就阻碍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进行工业化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

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是这两国都外部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

7.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都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错误。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易混点1、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新”的内涵及特点,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孙旭东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

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

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

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列宁新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
手段、这种“感化”手段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功力完成的,是一种“软”手段,
它同“硬”手段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社会制度稳定地存在下去。
意识形态要发挥其“软国家机器”作用,一个根木性前提就是让意识形态深入民众的内心
世界,变成人们的坚定信仰。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任何一个统 治阶级若不能很好地利用意识形态来灌输、教化人民,行使思想(sīxiǎng)文化上 的统治,就不能长时期地掌握国家政权。同样,这样的观点,对于我国进行思 想政治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在于是资本主义的扬弃物,即“苏维埃政权十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十美国
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十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
+=总和=社会主来自义”(《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因此,只有
对外开放的社会体制夕才能吸收和利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肯定成果,
才能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
共二十三页
1996年王晶雄的文章《列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开拓者》(载于《空军政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提出,列宁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的开拓者。 1997年卫兴华的文章《列宁的商品经济、市场与政府理论的再评析》(载于《中
共中央党校学报》,1997年第3期)提出,在列宁的思想中,新经济政策就是把经济计划 与市场结合起来。
共二十三页
6
二、新经济政策(zhèngcè)的主要内容
(一)国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
(二)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
(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共二十三页
7
(一)国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研究
1. 关于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方面
1996年徐博涵的文章《学习列宁晚期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札记》(载于《经济改

苏联经济政策

苏联经济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改革
十月革命
确立政权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不 是 一 帆 风 顺 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全面认识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三种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产资料公有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制 所有制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 先轻工业后重工 优先发展重工 农、轻、重协调发展 路 业 业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高度集中的计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划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 (高度集权)、 政治制度 阁制、两党制 一党制、终身 制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农业 余粮收 固定的粮食 缓和了矛盾 政策 集制 税 高度集中 经济核算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业 管理 政策 一律国有 国家资本主义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商业 取消自 政策 由贸易 分配 制度 实行配 给制 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 实行自由贸易 的发展
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平均主义。 ㈡政治 高度集权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 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特殊化。 个人崇拜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思想学术问题主要 ㈢文化 靠行政干预手段来管理。
经济:小农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的影响;成就的助长。 历史传统:专制主义传统; 环境:帝国主义包围; 个人:斯大林个人因素。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农业方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与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

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

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

流通方面,废除商业秘密,实行产品公开市场制度。

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取酬制,废除实物配给制。

此外,还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个体小私有经济的发展。

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允许外资进入苏俄市场,鼓励国内私人资本的发展。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国家把一些企业租给私人或企业集团经营,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因素。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经济部门的权力,把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作为整个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新经济政策旨在恢复苏俄的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建设。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新经济政策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78年以后,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

这些新政策的实施对中国90年代以后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通过分点分析,来探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一、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1. 旧经济政策不能适应新的历史形势。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经济全面进入新的轨道,中国政治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进行改革。

2.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开始逐渐放开对市场的限制,并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

3. 消除计划经济下的经济体制机制的弊端。

旧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其内部市场机制不配备、组织体系官僚化、行业界限分明等原因,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开始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

二、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1.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通过实施新经济政策,中国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的限制,并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

这一政策的实施,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的决定作用在中国的经济中成为了主要的力量。

2. 经济体制的改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市场,而这样的市场面对的是更加广泛的发展机遇。

这一改革引领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实行新政经济政策改善了公民的生活。

随着中国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人们开始享受到更高水平的生活质量。

4. 中国经济不断走向世界。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一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苏维埃政权。

该政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调整,以适应当时苏俄的国情和经济状况。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主要调整是以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可以自由处置,包括自由出卖。

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不再需要将所有的余粮上交国家,而是可以通过市场出售多余的粮食,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这种变化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还激励了他们增加生产。

此外,新经济政策还允许土地出租和雇佣农业劳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土地出租和雇佣劳动力的合法化,使得农民可以通过更灵活的方式来管理和扩大生产规模。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和增长,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工业方面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将部分工业恢复私营经济,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然归国家所有。

这一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并实行租让制,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进入苏俄。

通过这种方式,苏俄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工业生产,并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承租者需要接受国家的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

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恢复,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

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和外国技术,苏俄的工业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贸易与金融方面在贸易方面,新经济政策允许私商自由贸易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取消了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制。

这一政策使得商品市场得以重新活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通过允许自由贸易,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策。 (2)特点: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关 键是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
经验。
活动建议 探讨: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对我国后来经济政策的变化
有何影响?
2.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将它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加以比较。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9、(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10、(1996全国2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 政策( )
力,发展生产力。——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究?成效怎样? 邓小平的建设观有什么突出特点?这表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探究:战时共 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 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是苏联后来又废除了新经济政
高 尔


车 制

厂 制

出 第
10 万 辆

明斯克拖拉机厂

(成立于1946年)
斯大林在地球上第一次建成了强 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使得全 世界对它刮目相看,这件事是个 创举。
当资本主义经济被一次又 一次的经济危机所震撼时, 在苏联,工业以前所未有 的高速度发展。例如,法 国、英国、德国、美国的 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 年分别增长1%、10.4%、 19.4%、54.3%,而苏联 同期工业增长7.5倍,到 1940年,苏联工业产量比 1913年增长11倍左右,工 业产量超过德、英、法, 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大国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知识结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早期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1929年)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影响、作用弊端20世纪30—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20世纪60、7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1991年)二、核心概念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

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2.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3.表现:(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目的: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3)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是一种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认识: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一、引言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三、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1. 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2. 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的原则3.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4. 建立国际经济贸易关系5. 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四、相关案例的分析1. 深圳特区的发展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3. 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4. 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5. 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五、结论引言列宁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20世纪初期试图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次重要转型。

经过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内战,苏联逐渐意识到,纯粹的计划经济模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苏联领导层开始探索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等手段,以刺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这是一次既具有历史意义,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社会经济实践。

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中,新经济政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许多启示。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1918年内战胜利后实行的,它的背景是社会和经济的动荡不安。

内战期间,苏联经济严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此后,苏联政府不断试图通过全方位国家干预经济实现发展,但这种封闭性的经济模式很快陷入了瓶颈。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对我国的启示1.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程度的私人经济和市场机制,以刺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正在深入开展市场化改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比重与日俱增。

政府应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形式,需要充分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尊重市场规律,在法规、监管等方面还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2.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的原则关注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平衡是新经济政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这对我国的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重视重工业发展过度,扼杀了轻工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3)

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
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 由国家计划安排。……在列 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 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 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 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排斥价值规律,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压抑企业和地方积极性。
体制逐渐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4.“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 训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2)依据材料一,说明苏联采取何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国
家工业化途径?目的是什么? 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发展国防力量,应对战争,保卫国家。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联采取何种农业 政策?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 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政策:农业集体化; 问题:苏联以牺牲农业为代价,重工业畸形发展,农 业停滞不前。 教训: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过程-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主要成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一五计划 实际完 最佳方案 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一、根本目的是在苏维埃轨道上发展经济。

二、凡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来发展经济的措施都包括在内,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特点是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增加生产。

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实行自由选择等原则。

三、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等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

四、通过贸易自由,让老百姓在国家监督下能够有路可走,能发展自己的经济。

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来发展苏维埃政权,让苏维埃国家恢复元气。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1. 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来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 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 采取灵活的分配政策,允许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存。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它也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

总的来说,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国情而制定的一项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它体现了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路,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来发展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这一政策的特点在于它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强调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灵活的分配政策的重要性。

这些特点使得新经济政策能够适应当时苏俄的具体国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1. 引言1.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可追溯至俄国革命后的混乱局面。

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布尔什维克取得政权,但随之而来的内战和经济危机使国家陷入困境。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意识到,必须面对现实,寻求新的经济政策来重建国家。

在革命初期,布尔什维克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试图通过强制征收粮食和实行军事化管理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政策导致了农民的反抗和生产力的下降,加剧了经济困境。

面对危机,列宁开始思考如何调整经济政策,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

列宁在考察了苏联国内外的形势后,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的构想。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允许私人经济活动和鼓励市场竞争,来恢复生产力和提升经济效益。

1921年,苏联共产党批准了新经济政策,标志着苏联经济政策迈向了新的阶段。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是对原有政策的反思和改进,更是对苏联经济发展的重要调整和转变。

1.2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苏联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制定的。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经济遭受了重创,经济秩序几乎崩溃。

持续多年的内战、侵略和封锁也使得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为了稳定苏联经济,恢复生产,列宁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和发展。

列宁认为,在革命初期,苏联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发展,以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生产力。

他提出了“允许一部分资本主义发展”的口号,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私人经济活动和市场交易。

这标志着苏联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向“和平共产主义”转变,为苏联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列宁深入研究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模式,吸取了它们的经验教训,为苏联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列宁还在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了苏联国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力求使新政策既符合苏联国情,又能取长补短,促进经济复苏。

2. 正文2.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1921年由苏联共产党实行的一项经济政策。

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例如,发达国家已经从煤焦油中分离出220多种产品。

而其中具有某种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能的产品如萘、蒽、醌等是石油化工无法获得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我国焦油产量从1995年的250万吨开始一直保持小幅增长态势,但产量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上海宝钢也仅能分离40多种产品,山西只能提取纯苯、甲苯、粗酚、工业萘、软沥青、粗蒽等十多种产品。

另外,焦化工业仅有不到二成的焦油被回收,近90%煤焦油流失严重。

这些都说明山西在煤炭深加工转化方面任重而道远。

(3)利用山西煤炭价格的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份额。

wT0规则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发达国家之间对使用国内产品的企业进行补贴,但同时对享受补贴服务的企业的资料有着极其严格甚至苛刻的要求。

也就是说,将来煤炭贸易的开放,必然引起普遍利润率的下降,原因很简单,我国的煤炭价格根本不是市场机制下企业根据各自的成本和利润的换算结果,而是由政府划定的在允许范围内的波动价格,这样,由于管理水平与经营能力的巨大差异,外资企业将迅速击垮国内企业占领市场。

所以我们应在积极要求业务补贴的前提下,迅速取消各级政府对企业不合理的行政收费,以增加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保证企业利润。

我们知道,政府制定的诸多费用除了收取再返还的部分外,至少使山西煤炭出口的平均价格每吨增加了5美元,这部分额外费用企业是无力负担的,只好体现在国际贸易的价格上,迫使企业放弃部分利润以图保住市场,生存已难,何谈赚取外汇?另外,有学者提出以下观点:在自然垄断产业设立普通服务基金,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使提供普遍服务的企业获得补偿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利润。

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办法都是短期或暂时实行的保护措施,最后都要在公平统一条件下共同参与竞争,妄图长期保持政策倾斜或得到补贴的想法最后只能得到wT0规则的严惩。

(4)运输和港口条件的改善为山西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港口担负着国际货物运量的90%,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作用。

试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意义

试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意义

一、试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当代意义。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同时:(1)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

(2)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充分发展。

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

(3)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

(4)自由贸易。

(5)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

(6)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当时的意义是:(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于当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这是新经济政策给我们的一个重大指示。

列宁领导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正是基于对当时国情的正确认识.当时的苏俄小农占人口的大多数,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在对国情的认识上,我国走了曲折的道路,但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探究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于这种认识,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对外关系中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发展战略。

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新经济政策呈现出的特点:
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
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
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

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重新
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于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两种政策都是
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
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在目的方面: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
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在内容上: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
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
主义经济。

(3)在成效方面: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
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
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4)实施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
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
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
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新经济政策概况:
•1、背景: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亟需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实施: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

3、内容:
(1)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

(2)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3)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4、意义:
(1)理论意义:
它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

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实践意义: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原因:
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

2.时间:
1921年开始。

3.内容:
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

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

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

它满足了劳
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

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

2.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
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
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
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下降;
2.战时共产主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俄国经济危机严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

•新经济政策分析:
•(1)从原因看,其出现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首先,直接原因是为了克服由直接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造成的消极
后果,摆脱面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其次,从深层次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
践中遭到失败。

(2)从本质特征看,新经济政策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目的是为了建设
社会主义,其本质特征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治、经济领导权的前提下:
第一,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
主义发展、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