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汇总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下)
![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下)](https://img.taocdn.com/s3/m/2f14f63d3968011ca3009130.png)
他们的资料有两种可能的解释:磁极游移或大陆漂移,Runcorn认为,通过对比不同大陆相同时代岩石的磁场变化就可以判断哪种解释正确。
Irving离开Cambridge后,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谋得了一份差事,开始着手研究澳大利亚、印度、北美和欧洲的磁极游移路径,结果发现各大洲磁极游移路径均不相同。
1956年,Irving和Blackett一致认为古地磁资料可以为大陆漂移提供可靠的证据,随后Runcorn、Teddy Bullard、Harry Hess都接受了这种观点。
受此激励,Hess重拾20年前丢弃田野的稻穗:明确提出地幔对流就是大陆漂移的最终驱动力。
Bullard、Arthur Maxwell、Roger Revelle 的海底热流测量结果也显示:洋中脊的热流值比别处都要高,与对流循环模式中的“上升流”位置一致,进一步为地幔对流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Robert Diez改进了这种模式:海洋地壳是由水下喷发的玄武岩形成的,并为之起名:海底扩张(sea floor spreading)。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理论遭到了那些一直对大陆漂移充满敌意的北美地质学家的强烈反对。
在地磁测量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些岩石中的磁性与现代地球磁场相反,磁极历史上发生过倒转吗?也许地球磁场倒转是一种周期性的行为,早在20世纪初,法国物理学家B.Brunhes和P.L.Mercaton就异想天开提出了这种当时近似荒唐的想法。
但那时对地球磁场的起因尚未完全认识,又有几个人会相信这极端的具有投机色彩的磁极倒转呢?1920s,日本地球物理学家Motonari Matuyama在研究日本本土火山岩的磁性时发现了一条规律:近期喷发的熔岩中的磁性与现代磁场相一致,而所有更新世甚至更为古老的岩石中的磁性却发生了倒转。
但当时他富有见地的工作并没有得到欧美地质学家的认可。
1950s,在冰岛工作的Jan Hospers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a73c40343323968011c92b2.png)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110353c7aa00b52acfc7cac8.png)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上涌 海沟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形 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武 岩中的古地磁记录了 当时的地磁场方向。 不同的磁异常条带反 映的是不同的磁化方 向。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783c6f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e.png)
简述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对于解释地球表面现象和地质结构变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陆漂移理论是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他发现地球上的大陆形状相互契合,如南美洲的东岸与非洲的西岸形状相似。
同时,他还发现了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南美洲和非洲之间出现的情况。
这些观察使得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设,即地球上的大陆是在地壳上漂浮移动的。
他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是由一个超大陆分裂形成的,这个超大陆被称为“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了现在的各个大陆。
大陆漂移理论后来得到了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成为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海底扩张理论是由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开始利用声纳技术对海底地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发现,海底脊是地球表面最长的山脉,它们从大洋中央延伸,形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蛇形结构。
在海底脊的两侧,地壳表面呈现出一系列的断层和裂谷。
通过对这些断层和裂谷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海底脊是由地壳从中间裂开,新的地壳不断从裂隙中涌出,使得海底地壳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表面构造变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是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是由一系列的地质构造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的发生。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大陆板块主要由大陆地壳组成,而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地壳组成。
这些板块之间以海底扩张区和板块边界为界,通过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等运动方式相互作用。
这些板块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总结起来,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三大重要理论。
大陆漂移理论解释了大陆形状的契合和相似性,海底扩张理论解释了海底脊的形成和海底地壳的扩张,而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前两者的观点,并提出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概念。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eca155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0.png)
从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提出“大陆漂移假说”,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假说”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
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
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和英国的霍尔姆斯都支持魏格纳的假说。
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
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
迪茨、希曾,以及赫斯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
首先假设地球内部是玄武岩质,而地表则是花岗岩质,而大陆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样,浮在融熔状的玄武岩上。
大陆因为潮汐的推动而移动分离。
地质构造方面的证据:阿巴拉契亚山脉(和非洲阿特拉斯山脉是同一条)是东北—西南走向,临至大西洋西岸就中断,而地质研究证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与苏格兰、爱尔兰的山脉是与阿巴拉契亚山脉同源。
另外,有证据证明南非的开普山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山是同出一彻。
可见曾有段时间,美洲、非洲和欧洲是相连。
大陆边缘的吻合,将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拼在一起时,两岸的大陆边缘能十分吻合且完美的贴合。
且经由两岸岩层的研究,发现在非洲某处海岸的岩层,恰与拼合后的南美洲海岸的岩层相同,再度印证两块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古生物化石方面的证据:活在约2亿年前的中龙是一种住在陆上淡水沼泽的爬虫类,无法越过大洋。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
![板块构造学说_普通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e33ec86108a1284ac950438a.png)
第九章 板块构造学说
本章内容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问题
一、从“大陆漂移”到“海底 扩张”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1915年魏格勒公开发表了“大陆 漂移”假说:
他提出: 地球上的大陆曾是一个统一的 超级大陆--“泛大陆” 大约在距今 2 亿年前,泛大 陆解体成较小的陆块,并漂移 到了它们现今的位置
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观察:大陆外形的吻合性(南美-非洲)
海岸线吻合(当用大 陆架边缘拼合时吻合 性更好)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大陆架
相似的古代 岩石组合
主要证据之一:古生物分布
从“大陆漂移”到“海底扩张
分离的不同大陆上有同种淡水爬行类动物 整个南方大陆上都有蕨类植物舌羊齿的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的岩石圈由12个大板块和位于其间的若干小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学说
B、地球的岩石圈的12个大板块为:
• 以大陆为主的板块:欧亚板块、北美板块、南 美板块、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南极洲板块; • 以海洋为主的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加勒比板块以及东太平洋的 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
• 板块可在其下伏的较塑性软流圈上作大规模运移
• 海洋板块在洋脊处不断新生,又不断俯冲、消减到大陆板 块之下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而板块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 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
•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岩石圈表层和内部的各种地质 作用过程,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全球板块的分布
大陆
地幔柱之上的拱起
地球的演化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
![地球的演化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fd21252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d.png)
地球的演化从大陆漂移到板块构造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陆的漂移和板块构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逐步探讨地球的演化过程,并解释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概念和作用。
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起初,地球是一个火球,表面温度极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开始冷却,形成了第一个岩石地壳。
这个地壳后来被称为原始大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大陆开始发生漂移。
这是因为地球的内部存在着热对流的现象。
地幔的热量从内部向外部传递,导致岩石的熔融和流动。
这种流动使得原始大陆开始漂移。
大陆漂移是指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却特在1912年提出,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证实。
大陆漂移的过程非常缓慢,每年的移动速度只有几个厘米。
大陆漂移的机制是通过板块构造来实现的。
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岩石板块按照某种力量划分成几块,并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移动的现象。
这些岩石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构造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构造作用,其中包括地幔底部的热对流和岩浆上升等现象。
这些力量使得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移动,形成了地球上的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断变化。
通过大陆漂移,原始大陆分裂成了今天的大陆板块,而板块构造则造成了大陆板块之间的相对移动。
这样,地球表面上的大陆形状和位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的作用,地球上出现了许多地理现象。
例如,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造成了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板块之间的拉扯和断裂则引发了地震活动,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地震带。
此外,板块构造还造成了火山的喷发,如太平洋火环和亚洲火山带。
总结起来,地球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过程。
大陆的漂移和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通过它们的作用,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现象不断改变,为我们提供了多样的地貌和资源。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
![七年级上册地理资料 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https://img.taocdn.com/s3/m/282d6311dd36a32d737581c6.png)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七大板块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疑问:位于大西洋两岸的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的海岸线,为何如此相似?这个人就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这个念头成为他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契机。
海洋阻隔的两岸具有相似海岸线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纳对这一事实从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等角度进行了科学的推敲。
他提出,根据造山带等的地质构造,以及不能越过大洋的羊齿类植物、蜗牛等小动物,在3亿年前的冰川时期曾广泛分布于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他得出结论:大约3亿年前,我们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欧亚大陆、南极大陆等统统属于一块“超级大陆”,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若干块大陆,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后来发展成“板块构造学说”,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
“大陆漂移说”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解答迄今为止包括古生物、古气候、地质构造、地形等广阔领域里,为数众多疑问的理论。
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纳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却没有轻而易举地被人接受,它虽然得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轻的反驳。
持反对论者的最主要的论据是:没有发现能让大陆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公里的原动力。
地质学家阿尔萨•霍姆兹虽然考虑到地幔对流有可能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但曲高和寡,随着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探险中失踪,“大陆漂移说”遂渐趋冷落,以致到本世纪40年代时,人们把“大陆漂移说”忘诸脑后。
“大陆漂移说”终于再沐春风进入50年代,“大陆漂移说”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领域里东山再起。
这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场的学科——古地磁学。
今天,地球的两个磁极——南磁极和北磁极几乎是固定不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其位置是移动的并发生过逆转。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6c53ba10650e52ea55189824.png)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
![第9章 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b4321fece2f0066f5332262.png)
含大洋沉积物和 岩石圈碎块的混 杂堆积体
由于海沟与岛弧(山弧)紧密相随, 称之为海沟岛弧系。它们构成了特 征性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班尼奥 夫Benioff带 )。
马里亚纳群岛
读书思考
• 知识点:大陆漂移、地幔对流、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大洋 中脊、海底地磁条带、转换断层、地幔对流、威尔逊旋回、 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海沟、岛弧、贝尼奥夫(Benioff)地震带 、地幔柱、热点; • 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 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 板块构造的基本含义? • 板块边界有哪些基本类型? • 用板块俯冲观点解释全球火山与地震的分布规律。
(3)成年期—大西洋型大洋盆地
持续海底扩张,洋底不断展宽,逐渐形成宏伟的大洋中脊体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实例:大西洋。
(4)衰退期—太平洋型大洋盆地
洋中脊虽继续扩张,但洋盆一侧或两侧出现俯冲消减作用,海洋 面积渐趋缩小。实例:太平洋。
(5)终了期—残留海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两侧的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残留 内陆海。现代实例:地中海。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 破裂、分离,造成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 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 中形成的,太平洋是 泛大洋的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 漂移的过程中,前缘 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 脉,后缘由于硅镁层 的粘结、拖曳而脱落 形成岛弧、岛屿。 大陆漂移假说提出至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引起广泛 讨论,盛极一时. 30年代后就逐渐趋于沉寂。
(1) 胚胎期—大陆裂谷 地幔物质上升,大陆地壳隆起、变薄,在拉力作用下, 地表形成一系列大陆裂谷盆地。现代实例:东非裂谷。
专栏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
![专栏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https://img.taocdn.com/s3/m/5297b4c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1b.png)
注意: 板块边界的位置及类型Fra bibliotek亚欧板块
非
太平洋板块
洲
板
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移动特点
生长界 (张裂)
消亡界 (碰撞)
哪一个板块是几乎都大洋组成的? 太平洋板块
哪一个板块跨纬度最大? 美洲板块
哪一个板块跨经度最大? 南极洲板块
边界类型 消亡界 消亡界 消亡界 消亡界
运动方式 碰撞 碰撞 碰撞 碰撞
板块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地貌类型名称 3 阿尔卑斯山脉 4 喜马拉雅山脉
相关板块 非洲板块—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
边界类型 消亡界 消亡界
运动方式 碰撞 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板块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
发现问题 大陆轮廓非常吻合
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大气热力学家 魏格纳(1880~1930年)
提出论点 大陆在漂移
寻找证据 大陆轮廓吻合 古生物群连续分布 古气候相似 地质构造吻合
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
1915年《海陆的起源》
女士们,先生们:我认为,大 陆在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大 规模的水平移动,原因是天体 的引潮力与地球自转的离心力 作用引起大陆的分裂。
洋脊 大西洋
观点1:洋壳在洋脊处不断生长并向两侧推移 观点2:洋壳在海沟处俯冲入地幔深处融熔 观点3:驱动力是地幔物质对流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扩张说较好的确立,使 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探明 了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张 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 活动论取得胜利。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
![从大陆漂移说到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07b3e482d0d233d4b14e6934.png)
从“大仕漂移说"到““大陆漂移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理论,其大致思想是:在地质历史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陆地,叫作联合古陆(也称“原始泛大陆”或“世界洲”).古陆周用是一片大海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漂移,进而形成现在的大陆、岛屿和海洋。
魏格纳创立的“大陆漂移说”为“板快构造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被人们誉为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发现。
大西洋两岸对应的疑惑朋友,当你伫立在一幅世界地图前,仔细观察便可发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的相互对应。
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仿佛是一张被剪开的可以拼接的纸板;再向南看去,巴西海岸的每个凸出部分,都可以与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凹形海湾对应,而巴西海岸每有一个凹形海湾,非洲西海岸就有一个相应的凸出部分,特别是南美洲圣罗克角附近巴西海岸的凸出部分与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部分竞完全吻合……“如果将它们拼接起来,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大陆是否曾经发生过分裂和水平方向的大规模移动呢”?最早质疑大陆漂移的是17世纪抒发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此后还不断有人萌生过类似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科学家泰勒从地图上发现了这个现象,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贝克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几乎在同时期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关于大陆漂移的观点。
然而,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并提出比较系统的科学假说的,却是德国年轻的气象学家阿尔弗莱德魏格纳。
1910年的一个秋夜,德国马尔堡物理学院气象学和天文学讲师魏格纳,患重感冒服药后躺在床七,可是这一夜他怎么也进入不了梦乡,睁着跟望着天花板,转眼又环视着屋内的物件。
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平时常见的地图今天却似乎有点异样,他起床踱到地图前注视着两块陆地,“莫非南美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是不可能沉没的,而是被分裂后漂移过去的!”在这个思路引导下,魏格纳仿佛看到地图七所有陆地聚集拼成了一个大洲,又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d26e9c65ddccda38376baf56.png)
大陆板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板 块之间 形成巨大 阿尔卑斯山脉 的山脉 相撞 块 相 大陆与 太平洋西部岛弧、 太平洋西部岛弧、 形成海沟、 形成海沟、岛 撞 大洋板 台湾山脉、 台湾山脉、科迪 弧和海岸山脉 块相撞 勒拉山系
新西兰地热能丰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 板块; 冰岛地热能丰富——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红海——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东非大裂谷不位于大板块交界处);
中较低,四周高
呈闭合状,外高内低
2.七大洲地形特征
• (1)欧洲:平原为主,海拔最低,冰川广布。 • (2)非洲:高原大陆 地形单一 • (3)南极洲:最高
• (4)三大地形区
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地形 山平高 盆 丘 地原原 地 陵 海 底 地 形 陆地 海洋 29%) 71%) (29%) (71%) 大 半 岛 被 大 大 大 洋 彼 陆 岛 屿 大 陆 陆 陆 盆 此 架 坡 底 海 陆 相 部 沟 分 通 割 大 洲 海 岭 七大洲 四大洋
1.经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 2.等深线的分布 等深线的分布 和数值
第二节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 一、陆地地形 • 地形不等同于地势,地势是地形的一个特征 • 1.五种基本地形 • ——由海拔界定(200、500、1000) • (大于500米,低山;大于1000米,中山;大于 3500米,高山) • 陆地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见优化方案)
地形
海拔
特点(相对高度) 特点(相对高度)
等高线图
山地
》500米
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相 对高度大
呈闭合状,分布密集
丘陵《Biblioteka 00米地面有起伏,坡度较和缓,相 对高度较小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
![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c46d4c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7.png)
大陆漂移的影响
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和 地形
形成了山脉、火山、地震 等地质现象
影响了气候和生物多样性
推动了地球演化和生命演 化的进程
03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
1912年,阿尔弗 雷德·魏格纳提出 大陆漂移假说
1960年代,哈 里·赫斯、罗伯 特·迪茨等人提出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认 为地球表面是由 多个板块组成的
大陆漂移理论:由魏格纳提出,认为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移动
板块构造理论:由赫斯等人提出,认为地球表面由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相互印证:大陆漂移理论为板块构造理论提供了基础,板块构造理论为大陆漂移理论提 供了科学依据
证据:海底扩张、地震带、火山活动等现象都支持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的相互印证
板块运动对大陆漂移的影响
地震:板块边界 处地壳运动导致 应力积累,当应 力超过岩石强度 时发生地震
火山活动:板块 边界处地壳运动 导致岩浆活动, 当岩浆喷出地表 形成火山
板块构造与地震、 火山活动的关系: 板块边界处的地 壳运动是地震、 火山活动的主要 原因
04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 论的关联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的相互印证
大陆漂移的证据
海岸线形状:大 陆边缘的相似性
化石分布:不同 大陆上相同化石 的出现
地磁异常:大陆 边缘的地磁异常 分布
地震波速度:大 陆边缘地震波速 度的变化
大陆漂移的机制
地壳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可以移动 地幔对流:地幔中的热对流推动地壳板块移动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移动的主要区域,包括俯冲带、转换断层和扩张中心 板块运动:板块可以向不同方向移动,包括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旋转运动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522f9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6.png)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引言: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两个核心理论,它们对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就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展开探讨,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最早由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
他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和地貌特征的研究发现,地球上的大陆似乎在远古时期曾经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超大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超大陆分裂成了现在的多个大陆,并且不断漂移着。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引起了当时地质学界的广泛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证据的出现,大陆漂移学说逐渐得到了认可。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地球的外部壳层由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和碰撞。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发现地球表面上存在着不断运动的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地质学理论解释。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地球表面的运动机制,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关系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大陆是在地球表面上不断漂移的,而板块构造学说则进一步解释了大陆漂移的机制和原因,即地球表面的板块不断运动和碰撞导致了大陆的漂移。
因此,可以说大陆漂移学说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支持。
板块构造学说进一步完善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大陆的漂移现象,而没有给出明确的机制和原因。
而板块构造学说通过研究地球的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现象,提出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存在和运动,从而更加全面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和过程。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1c0cd2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3.png)
地理漂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地球上存在多个大陆块,它们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作用。 大陆漂移对地球的板块构造和气候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陆漂移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重要解释之一。
地球板块相互作用:地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对较小的,而板块构造理论则 认为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强烈的,可以引起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
地球板块分布:地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板块的分布是均匀的,而板块构造理论则认为地球板块的分 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地方存在大量的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
互作用机制。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 理论的关联:地理漂 移现象与板块构造理 论相互关联,共同揭 示了地球板块的运动 规律和地球历史演变
过程。
相互影响的意义:地 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 论的相互影响对于地 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有助于深入 理解地球的演变历程 和地球系统的复杂性。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论在地质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理 论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地理漂移理论
01
02板块构造理论03地理漂移与板块构造 理论的关联
04
添加章节标题
地理漂移理论
魏格纳提出地理漂移理论
时间:1912年
人物:魏格纳
内容: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大陆,后来分裂漂移形成了现 今的七大洲、四大洋
地理漂移理论的影响: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为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分六大
迁 海底扩张与板 板块;不断
块构造学说 运动;边缘
活跃
火山、地震
想一想:如何用板块运动学说解 释汶川大地震的发生?
山岭和海沟是怎么形成的呢?
板块与板块相向运动,大洋板块相对于大 陆板块的水平位置要低一些,相向运动时,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就形成了 海沟,同时在大陆部分容易形成海岸山脉, 或在近海形成岛弧链。
例如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和亚-欧大陆 东部的岛弧链,在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 脉。
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
亚欧板块
非
洲
板
印
块
度洋板块
美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由板 块组成。
2、板块处在不 断的运动中。
3、板块内部地 壳稳定,板块交 界地壳活跃。
板块的碰撞运动
板块的张裂运动
本节课我学会了 :
地表形态变化
发现过程
海 大陆漂移假说 假说内容 陆
变
如果你你是魏格纳,你会从 哪些方面进行论证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1——动物的相似性
海牛生活在热 带海洋,鸵鸟 不会飞,它们 都没有远涉大 洋的能力,却 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分布特点 呢?
大陆漂移的证据2——古老底层的相 似性
联合古陆(泛大陆)的变迁
魏格纳给我们的启示
魏格纳提出了科学假说之后,以其毕生的 精力多方寻求实证。尽管他搜集了大量的 证据,推理也很严密,但仍未战胜当时占 统治地位的“大陆固定说”。但他这种大 胆假设,注重事实,科学求证,坚定不移 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是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于1960年和1961年分 别在美国和英国的两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学说。他俩主 要根据5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海底岩石 的年龄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且岩石离海岭 (也叫大洋中脊)越近,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年龄越 老,并且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的规律,而提出了海底扩 张学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海岭是新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 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 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 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 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 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渐溶化而消亡。由于洋底地壳不断 扩张,不断生长、消亡和更新,使它始终保持着年轻状态。
钱塘江又现沧海桑田 (2007.03 杭州网)
魏格纳(1880-1930)
德国气象学家、 地球物理学家, 1880年11月1日生 于柏林,1930年11 月在格陵兰考察 冰原时遇难。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在病 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 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 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 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 不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 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 移的?”
该学说是法国科学家X·勒比逊美国人D·P麦 肯齐于1968年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 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又 根据大量的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底地 貌等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而提出的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构造理论。这个学说认 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地壳的生长边界海 岭和转换断层,以及地壳的消亡边界海沟和造山带、地缝 合线等一些构造带,分割成许多构造单元,这些单元叫做 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其 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是在海洋底,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 有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大板块还可以分成若干次一级 的小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 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 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于板块相对移动而发 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在板块的张裂地 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 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 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这里往往形成海沟,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大陆 板块受到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太 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处, 常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就是印度洋板块 在向亚欧板块碰撞过程中产生的。
你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吗?
沧海桑田——可简称为沧桑,出自我国古 书《神仙传 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 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这种海陆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 大。
其实,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指海陆变迁。 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 所觉察和认识。
喜马拉雅的褶皱就像树轮一样记载 着一段沧海桑田的地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