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映宋明理学说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bharlann Baidu
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 用感性来破解概念 • 以生活来走进历史 • 用浅显的事例解释深刻的哲学道理 • 前提 前提——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通过三个教学模块、 通过三个教学模块、七个学生体验 实现探究式教学。 实现探究式教学。
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观点。 观点。
新儒学体系——理学新在哪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 流行,发育万物。 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 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其张之为三纲 天理即是三纲五常》 ——《朱文公文集 《朱文公文集》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智岂不是天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 “心”即“理”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 材料四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 求物理,无物理矣。 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王守仁《 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
伦理观 仁义 认识论 修身
第三幕:寻理学之果
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难 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升华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
学生体验四:民族气节——仁以为己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清·顾炎武
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小故事
用感性来破解概念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 致良知的故事: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 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 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 问他: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 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 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 贼犹豫了, 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 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 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 就是你的良知! 就是你的良知!”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 仁民爱物。 南宋·朱熹 仁民爱物。 —— 南宋 朱熹
学生体验一:三教合一实质是儒家思想的兼容并蓄
材料: 材料: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 信奉道教, 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 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 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 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 之身出家, 舍身”同泰寺。 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学生体验三:如何得“理”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体验三:如何得“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南宋 朱熹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 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 《二程遗书语录》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材料二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 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人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 是非 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材料四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 行功夫,本不可离。 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 王守仁 王文成公全书》
★专题课程标准: 专题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知道诸子百家, 要意义;了解孔子、 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
让学生认同儒家文化的兼容并蓄; 让学生认同儒家文化的兼容并蓄;体会宋 明理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的核心价值; 明理学所体现的儒家思想“仁”的核心价值;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第一幕: 新儒学体系理学形成的背景 第二幕: 2、第二幕:走理学之路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第三幕: 3、第三幕:寻理学之果 宋明理学的评价及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第一幕:探理学之源
实现教学目标:分析宋 实现教学目标: 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 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
图片导入: 图片导入: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你还知道哪些仁人志士? 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学生体验五:明德修身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 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请同学们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 说说看你为什么立下这样的人生格 言?你打算如何践行?
他 们 身 上 体 现 了 怎 样 的 儒 家 精 神 ?
知识回顾导入新课
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江 陵 中 学
宋 东 映
宋 明 理 学
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 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 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 教材分析和教学立意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材料二: 材料二:贞节牌坊
材料三: 孝之埋儿奉母 材料三:24孝之埋儿奉母
学生体验七:讨论-理学为什么会有缺陷?
1、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现象? 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冲击。 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教、道教的冲击。 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 2、儒家学者面对这种现象是怎么做的? 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 理学” ——“ 融合佛道思想,建立新儒学体系——“理学”。 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 3、这种做法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什么精神? 兼容并蓄、 兼容并蓄、“和”
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1、基础方面。其一,虽然在语文学习和前 基础方面。其一, 两课的学习过程中, 两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儒家思想孔孟之 道有一定了解, 道有一定了解,但本课知识是学生初中阶段 没有接触过的,对学生接受能力的挑战也远 没有接触过的, 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 远要高于其他的教学内容。 其二, 其二,宋明理学有着哲学层面丰富的内 可是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 涵,可是学生在学这一课的时候,还没有学 习到政治的哲学方面的内容, 习到政治的哲学方面的内容, 所以跨学科 知识的整合还有所欠缺。 知识的整合还有所欠缺。
☆一条主线:儒家思想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条主线:儒家思想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知识与能力:识记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评价理 学的历史地位。 学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个体感受;师生对话, 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个体感受;师生对话,促 进理解;学生活动,共同体验。 进理解;学生活动,共同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 关知识的学习, 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 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 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 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 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 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2、在学科能力方面。本课内容理论性、思想 、在学科能力方面。本课内容理论性、 性很强,比较枯燥,很难理解。 性很强,比较枯燥,很难理解。宋明理学家 们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 们的作品中文言文表述非常多,如果引用大 量文言文原作,学生难以消化。 量文言文原作,学生难以消化。 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宋明理学可谓毁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誉不一, 誉不一,对于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年龄和知识 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因此, 储备来说是难以把握和取舍的,因此,教学 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中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计符合学生实 际情况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际情况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小结一:理学如何发展儒家学说?
传统 儒学 代表 人物 世界观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孔子、 程颢、程颐、朱熹 陆九渊、王阳明(明) 孟子等 天人 合一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 “心”是宇宙万物的 本源;天人一理 本源;“心”即“理”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君臣、父子、 三纲:君臣、父子、 夫妻 夫妻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小故事
用感性来破解概念
人人可为圣贤: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 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 王守仁。王问: 你嘴巴不能说话, 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 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 杨答: 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 分得清是非。王说: 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 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 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 现了“心即理”的思想。 现了“心即理”的思想。
学生体验六:理学是否完美无缺?
材料一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清 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吃人”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 鲁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