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别称、代称、它称(一)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别称、代称、它称(一)
展开全文
第一的雅称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视之为首者、领头者。
夺魁即夺取第一。
【桂冠】:指用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
古希腊人将它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以象征光荣,后来人们用“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其最主要的部分。
独占鳌头意为占据第一。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每人要尝一点牲血,主盟者亲手割牛耳取血。
“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问鼎】:《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向王孙满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篡夺王位。
后来也指夺取某些体育运动的顶尖成绩。
【领衔】: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上署名在最前面。
通常意指最主要的负责者,但并不代表唯一性。
换一种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带头的意思。
【夺标】:表示竞赛优胜的旗帜。
传统文化 古代称谓及古人名字号
如称的即 :之延表. 为伸字意 “。意 延这为义 伸种名相 式情字延 ”况意 。可思的
5
:
如何称呼 名和字
古代特别重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十分讲究。人际交往 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 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平辈间,相互称字,则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 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长辈的名,更是提都不能提, 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 制度。 第一种情况是在先秦 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 上所使用的符号 。 在上古,人名一般都很朴实,如夏商两代留下的人名孔甲、 外丙、雍己、盘庚、武丁等,都以干支为名,可能与当时重视 时辰的观念有关。后来随着社会前进,语言文字发展,意识观 念加强,人名越来越复杂,起名也成了一门学问,要对其所包 容的内涵慎重考虑,反复斟酌。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注意 叔梁 (he),孔子的父亲, “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孔”。 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 “孟明”是字;姓为 “百里”。
古代文人的雅号
古代文人的雅号古代文人的雅号一直被视为文人身份与文化修养的象征。
雅号是文人自我取名的一种方式,既能凸显文人的才华与韵味,又能体现其个性与特点。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中,雅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将从古代文人雅号的起源、类型以及其在文人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雅号的起源雅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文人对自己的命名传统。
古人认为雅号是人们高雅品质和人格魅力的代表,通过雅号能够突出文人的才情与气质。
据史书记载,最早使用雅号的是战国时期的文人墨家,他们认为雅号可以引起人们对他们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号逐渐成为文人们表达自我个性的方式,进而形成一种文化习俗。
二、雅号的类型古代文人雅号的类型繁多,可以分为文人自取雅号和师徒之间传授的雅号。
文人自取雅号是指文人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才华选取的名号,这类雅号通常反映了文人的情操、志向以及文学追求。
例如,唐代文人杜甫的雅号“杜子春”就寓意着他春风化雨的才情和对国家的殷切期望。
而师徒之间传授的雅号多半与师傅的名号相联系,以示对师长的尊敬和承袭。
例如,唐代文人白居易得到师长王之涣的赐号“乐府吟仙”,表达了他对乐府文学的强烈爱好和追求。
三、雅号在文人文化中的影响雅号在古代文人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雅号是文人个性的象征,通过雅号可以表达文人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也能够体现出文人的才情与品味。
其次,雅号是文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通过雅号文人们可以互相赞叹、互相评价,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古代文人雅号的流传,丰富了古代文人文化的内涵,也形成了一种文学界的人脉关系,促进文人们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雅号还能够影响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作品的传播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
雅号在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文人自身个性的体现,也是文人交流与合作的纽带。
它们通过雅号的选择与沟通,丰富了古代文人的人生体验,传承了文人的文化智慧。
古代文人的雅号对于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珍视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对不同事物的别称,雅号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要素之一。
古汉语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和" 通称";相对, 人们一般称之为" 别名";, 又叫"雅号";。
它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由于时空的不同, 理解的不同, 描写角度以及造词心理的不同等因素, 而给予的不同命名。
我们对这类别称词加以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可从中窥见若干华夏文化的遗迹, 这些或许是从其他方面难http://LWlm以获取的信息, 或许能和其他形式反映的民族文化互相印证, 对汉民族古文化的发掘可谓不无裨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某一事物别称的数量多寡反映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陈原先生指出:" 语言中所没有或少见的词汇, 就是这个社会生活中所没有或少见的现象反之, 即得到相反的结论。
";[1]这就是说,据语言遗迹出现的多寡、有无,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哪些事物有密切的联系, 与哪些事物联系较少, 哪些事物还未曾出现。
例如:酒的别名就何其繁多。
《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句子,旧时七大夫熟读四书五经,都知黄流即为杯中物。
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在《望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便可知酒亦被称作"欢伯";。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句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酒被称为"曲生,曲秀才";则来源于《开天传信记》中的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一)尊称(敬称)1 对帝王的尊称:万岁、君主、天子、圣上、圣驾、陛下2 对太子、亲王的敬称:殿下、千岁、3 对将军的敬称:麾下4 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尊称:称使节:节下;尊三公、郡首等一定地位的人称:阁下5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尊、贤、仁令:称对方父亲:令尊;称对方母亲:令堂;称对方妻子:令阃;称对方兄长:令兄;称对方儿子:令郎;称对方女儿:令爱;称对方的妹妹:令妹尊:用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称对方父母:尊上;称对方父亲: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母亲:尊堂;称对方亲戚:尊亲;称对方:尊驾;称对方家庭:尊府,府上。
表对方的意思:尊意;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称对方:贤家称对方儿子:贤郎称对方弟弟:贤弟仁:表示爱意如:仁兄,仁弟等6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朝后,丈人才有专指妻父,敬称泰山,岳父。
妻母称丈母,敬称泰水,岳母。
7 对地位高或年长的死者的敬称:称已死的皇帝:先帝称已死的父亲:先考,先父,先严故有“如丧考妣”之成语称已死的母亲:先妣,先母,先慈称已死之有才德的人:先贤。
8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9 君对臣的敬称为卿,爱卿10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圣君。
11 其他尊称的固有说法,称父母:高堂,双亲;称兄弟:昆仲,手足称夫妻:伉俪,伴侣;称妇女:巾帼称男子:须眉;称老师:恩师,夫子称学生:门生,受业;称同学:同窗(二)谦称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孤(意不能得众)寡(意为少德之人)不谷(意不善)朕(第一人称代词)官吏的自谦词:下官,末官,小吏,臣等。
读书人自谦词:小生,晚生,晚学(意为先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意为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自称的谦词: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私下,私自)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为对方效劳)自己一方亲属朋友时的谦词:家——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长的亲属时的谦词;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号及其背后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的雅号及其背后的意义中国古代文人雅号的使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文人个性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雅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自我陶醉和文化自信,每个雅号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意义。
首先,雅号是文人个性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文人常常使用雅号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雅号的选择往往与文人的性格、才情和志向有关。
比如,唐代文人杜甫的雅号是“杜子春”,这个雅号体现了他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个性。
而宋代文人苏轼的雅号是“东坡”,这个雅号则体现了他豪放不羁、自由奔放的个性。
雅号的使用使文人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从而在文学界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雅号是文人文化追求的体现。
雅号的选择往往与文人对文化的追求和崇高理想有关。
古代文人崇尚古典文化,追求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
他们通过雅号的选择,表达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传统价值的坚守。
比如,明代文人杨慎的雅号是“无为子”,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崇尚和对无为而治的理念的追求。
而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雅号是“纳兰容若”,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古代文人纳兰性德的崇敬和对文化传统的继承。
雅号的使用使文人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展现自己对文化的追求,从而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此外,雅号也是文人创作风格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雅号的选择来展示自己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雅号往往与文人的作品形式、题材和风格相契合。
比如,宋代文人辛弃疾的雅号是“稼轩”,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田园诗的钟爱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雅号是“关雎”,这个雅号体现了他对古代诗歌的传统形式和题材的执着。
雅号的使用使文人能够在文学创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为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文人雅号的使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文人个性和文化追求的体现。
雅号的选择往往与文人的个性、文化追求和创作风格有关,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个人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六)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六)【文人】:儒冠、骚人。
古代儒生戴冠,故称儒冠。
“骚人”,源于屈原《离骚》。
【诗人】:风人。
《三国志。
魏志。
陈思王植传》:“雍雍穆穆,风人咏之”。
【写作】:命笔。
如“欣然命笔”。
【词】:长短句。
【诗经】:三百篇。
用诗经的篇数代称诗经。
【音乐】:丝竹。
丝,指弦乐器;竹,指竹制管乐器。
后用丝竹代指音乐。
【文学才华】:风骚。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屈原的《离骚》,二者合起来代指文学作品,也指文学才华。
【丹青】:丹和青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之色,也泛指绘画艺术。
【隶书】:八分。
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示区别。
【信札】:八行书。
旧时信札每页八行,故称。
【自己的作品】:拙作。
【文才渊博】:陆海潘江。
钟嵘《诗品》卷上:“谢混云:‘潘(潘岳)诗烂如舒锦,无处不佳;陆(陆机)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
’。
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后比喻文才渊博。
【笑料】:包袱。
相声、独角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
一个笑料的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
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
【变换的局势】:风云。
庾信《入彭城馆》诗:“年代殊氓俗,风云更盛衰”。
【才气豪迈或行为壮烈】:风云。
徐陵《与李那书》:“才壮风云,义深渊海”。
【四时景色、浮泛的诗文题材】:风花雪月。
【男女情爱、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放荡行为】:风花雪月。
古代美称雅号大全
古代美称雅号大全以下是一些古代美称雅号大全,供您参考:1.“拜”字族:拜读,读对方作品;拜会,和对方见面;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奉告,告诉对方;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高堂,称对方父母;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贵姓,询问对方的姓;贵庚,敬辞,问人年龄;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称对方的母亲;令爱(媛),称对方的女儿;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宝号,称对方的店铺;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光临,称对方到来;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11.甘露雅称:天酒。
霜也叫:青女。
古琴又名:鹤轸。
雪的雅称:琼芳、琼花、玉蝶、玉鸾、寒酥、凝雨。
12.牵牛花雅称:朝颜。
太阳的别称:丹灵、皦日、乾曜、宝镜。
夕阳的别称:落晖、西景、夕晖、夕暾。
13.蟋蟀又叫:促织。
14.茶的雅称:不夜侯。
收信又可以叫:青鸟飞来。
15.夫妻的别称:嘉耦、伉俪、鸾凤、妃耦、淑俪、贤耦、燕侣、鸳侣。
16.虎的别称:於菟(wūtú)。
砚台又叫:寒泓。
萤火虫别名:照夜清。
才女雅称:柳絮才媛。
17.钱的别称:上清童子。
酒的雅称:般若汤、碧蚁、天禄、玉液。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三)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三)【父母】:高堂、椿萱。
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因以椿萱为父母的代称。
“椿”即香椿。
传说此树长寿,《庄子。
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长寿,后因以为父的代称。
萱,萱草,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一种草,又称金针菜。
《诗。
卫风。
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谖”同“萱”;言,语助词;谓北堂树萱。
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亦即以指母亲。
【故去的父母】:显考、显妣。
【叔父】:仲父。
排行次于父亲。
《释名。
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
”【弟兄】:手足。
《梁书。
邵陵王纶传》:“岂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长兄】:伯兄。
【岳父】:泰山。
晁说之《晁氏客语》“呼妻父为泰山:一说云泰山有丈人峰。
一说云开元十三年,封禅于泰山三公以下,例迁一阶。
张说为封坛使,说婿郑鑑以故自九品骤迁至五品,兼赐绯。
因大酺宴,明皇讶问之,无可对。
伶人黄繙绰奏曰:‘此泰山之力也’。
”【女婿】:东床、乘龙。
《晋书。
王羲之传》:“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感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
遂以女妻之。
”后因称女婿为东床。
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携字文英,与李元礼俱娶太尉桓焉女,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
言得婿如龙也。
”后因称佳婿为“乘龙”。
【做媒】:执柯。
语出《诗经。
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后来便用执柯或作伐指代做媒。
【结婚】:合卺。
《礼记。
昏义》:“合卺而酳。
”孔颖达疏:“以一瓠分为二瓠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酳,故云合卺而酳。
”酳,用酒漱口。
后称结婚为“合卺”,本此。
【两家联姻】: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
泛指两家联姻。
【男女约会】:佳期。
《楚辞。
九歌。
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十)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十)【托人找关系办事】:走后门。
后门,本意是院子后面的便门。
【成功的经历】:过五关斩六将。
【失败的经历】:走麦城。
源于《三国演义》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败走麦城的故事。
【意气相投的友人】:兰交。
《易。
系辞。
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后因以“兰交”比喻意气相投的友人。
李峤《被》诗:“兰交聚北堂。
”【更衣】:本意更换衣服,常用来指宴会时离席。
另古时大小便的婉辞【买春】:即买酒,唐代的酒多以春为名,如竹叶春、梨花春之类,因以春为酒的代称。
【搬家】:乔迁。
【聪明的有智慧的人】:用诸葛亮来代称。
【做事鲁莽的人】:用张飞来代称。
【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用阿斗来代称。
阿斗,三国蜀后主刘禅的小名。
刘禅为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后因称懦弱无能、不思振作的人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
【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古董。
如老古董。
【穷迫无归的人】:丧家狗。
本意为无家可归的狗,比喻穷迫无归的人。
【见识短浅的人】:井底之蛙。
《庄子。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所居之处。
【屈身事人】:折腰。
折腰,弯腰行礼,拜揖。
引申为屈身事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又引申为倾倒;崇敬。
毛主席词《沁园春。
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受人利用毫无自主权的人或集团】:傀儡。
本意是木偶戏里的木头人。
比喻受人利用、毫无自主权的人或集团。
以及无意义的机械行为。
【丧失信心意志消沉】:灰心。
语出《庄子。
齐物论》:“形固可使和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是说心寂静不动象死灰一样。
后以“灰心”比喻丧失信心,意志消沉。
【单独行动,不依靠别人帮助】:匹马单枪。
亦作单枪匹马。
单身出战。
比喻单独行动,不依靠别人的帮助。
【没有教养,卑鄙龌龊】:下流。
犹下游,本指河流接近出口的部分。
也指没有教养,卑鄙龌龊。
中国古代称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称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我国古代称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一、古代称谓的起源我国古代的称谓,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对他人的称呼和对自己的自我表达。
古代称谓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宗法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称谓就成为了彰显这些地位和身份的一种方式。
古代称谓也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二、古代称谓的演变1. 尊卑之分在古代,人们对待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地位的人时,会采用不同的称谓。
这种行为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对尊卑之分的重视。
对长辈的称谓有“父亲”、“母亲”、“师傅”等,对晚辈的称谓有“儿子”、“弟子”等。
这种尊卑之分的思想通过古代称谓得到了具体的表现。
2. 礼仪之俗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言行举止受到了严格的礼仪制约。
称谓作为社交场合中的一种礼节,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人们对于称谓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也体现出了古代社会对礼仪的尊崇和遵循。
三、古代称谓对中华文化的影响1. 传统文化的延续古代称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中华文化的延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人们在称呼长辈时仍然会使用“父亲”、“母亲”等古代称谓,这反映了古代称谓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2. 礼仪文化的体现古代称谓所体现的尊卑礼仪观念,对于中华文化的礼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而古代称谓正是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古代称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在当代社会,虽然社会地位和身份地位的变化已经改变了人们对称谓的看法,但古代称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对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交礼仪产生着影响。
总结回顾古代称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并且在当代继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和社交礼仪。
古代称谓的演变和延续,使得我国的礼仪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别称与别名
古诗词中的别称与别名
古诗词中的别称和别名可以分为多种:
一、神乐:“神乐之章”是指尊崇神祗和神佑的赞美诗,常用的别称为“颂神乐”、“赞神乐”、“赞神歌”等。
二、史记:“史记”是一种以记载历史事迹为主的文学形式,常用的别
称有“史,”“史料,”“古史,”“古人记述”等。
三、诗:“诗”是一种比喻性的文学形式,常用的别称有“诗歌,”“诗文”、“名句”等。
四、楹联:“楹联”是指青绿、墨紫的两个字就是一句的经典慈悲之联,常用的别称有“楹联横批”、“横批”、“联珠”等。
五、开头字:“开头字”是指用于介绍诗歌的短句,常用的别称有“招字”、“搅字”、“开字”等。
六、古文:“古文”是指具古韵的文辞,常用的别名有“古诗歌”、“古句子”、“古辞文”等。
古代文人雅号大全
古代文人雅号大全在古代中国,文人雅号是文化人士常用的一种称谓,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一个象征着个人品味、才华和修养的标志。
这些雅号多数取自于文人的喜好、兴趣或者自身的特点,每一个雅号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古代文人雅号的世界吧。
一、山水雅号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号中,山水元素是非常常见的。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对山水的热爱和崇拜。
比如,杜甫的雅号"草堂山人",意味着他在山中修行,与自然融为一体。
而苏轼的雅号"东篱"则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雅号不仅仅是文人的自称,更是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
二、花鸟雅号花鸟元素也是古代文人雅号中常见的一种。
文人们常以花鸟的形象来象征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比如,唐代文人王之涣的雅号"花间派士",他以花间派的画风来表达自己的独特审美观。
而明代文人徐渭的雅号"鹤林玉露",则以鹤和玉露来象征他高雅的品味和清新的气质。
三、诗词雅号由于古代文人对诗词的热爱和追求,许多雅号也与诗词相关。
比如,唐代文人杜牧的雅号"牧之",寓意着他在田园间写作诗词。
而宋代文人陆游的雅号"贞白居士",则表达了他对诗词的执着和追求。
这些雅号不仅仅是文人的自称,更是他们对诗词艺术的热爱和致敬。
四、历史典故雅号古代文人雅号中还有一些与历史典故相关的。
这些雅号常常取自于历史上的名人、典故或者古代文化经典。
比如,唐代文人白居易的雅号"乐天堂主",寓意着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明代文人杨慎的雅号"鹤洲居士",则取自于《庄子》中的典故,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五、自然万物雅号古代文人雅号中还有一些与自然万物相关的。
这些雅号常常取自于动植物的名字,表达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
比如,唐代文人王之涣的雅号"青莲居士",寓意着他像莲花一样高洁纯净。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八)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之雅称、代称、它称、别称(八)【国家】:社稷。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
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
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
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
【史册】:汗青。
古时在竹简上书写,先以火炙竹青令汗,取其易书,并可免虫蛀,谓之“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
亦特指史册。
【不在朝作官】:在野。
后称不当政为“在野”。
【清官】:青天。
【太子】:东宫。
《诗。
卫风。
硕人》:“东宫之妹。
”毛传:“东宫,齐太子也”。
孔颖达疏:“太子居东宫,因以东宫表太子。
”【左右亲信】:心腹。
《诗。
周南。
免置》:“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腹心犹心腹。
【赤心、忠心】:丹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百姓】:布衣、黔首、黎民。
布衣:平民。
《史记。
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盐铁论。
散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i)而以,故命曰布衣。
”后来多以称没做官的读书人。
黔首。
战国及秦对国民的称谓。
初见于《战国策。
魏策》、《吕氏春秋》的《振乱》、《怀宠》等篇,《韩非子。
忠孝》及李斯《谏逐客书》等。
《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裴骃集解引应劭曰:“黔亦黎,黑也。
”《说文解字》卷十上:“秦谓民黔首,谓黑色也。
”黎民。
《诗。
大雅。
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郑玄笺:“黎,众也。
”一说因黑发得名。
《孟子。
梁惠王上》:“黎民不饥不寒。
”朱熹注:“黎,黑也。
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
”【日本】:东洋。
清以来因日本在我国之东。
【主人】:东家。
旧社会给地主打工的雇工以及被聘用的塾师、幕友之类对主人的称呼。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
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
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
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1、宗族称谓祖上: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
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
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
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
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
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
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
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
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
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
中国文化中的文学雅称
中国文化中的文学雅称中国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中国文学雅称的赋予,既是对中国文学的褒奖,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赞美。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文学雅称的来源和意义。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雅称多是由历代文人学士所赋予。
古代文学雅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尊称为“诗经”。
《诗经》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的读者,成为后世文人的楷模和启蒙之作。
另外,古代文学还有“书圣”、“文圣”、“诗圣”等雅号,这些雅号都是对古代文学家的尊崇和肯定。
例如,曹操被尊称为“文圣”,杜甫则被尊称为“诗圣”,这些雅称既是对他们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也是对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贡献的肯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文学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和创新。
现代文学的雅称多是由学者、评论家所提出的。
例如,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他的文学作品以深刻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矛盾而闻名。
他的雅号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性贡献的肯定。
此外,胡适被誉为“百代文学之神”,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的雅号既是对他卓越才华的赞美,也是对他文学理论的创新和推动的肯定。
中国文学雅称的赋予不仅体现了文学家个人的成就和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学雅称的赋予是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传承。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被誉为“文化瑰宝”,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褒奖和肯定。
中国古代文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中国文学还被誉为“东方文化明珠”,这是对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肯定。
中国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中国文学雅称的赋予是对中国文化的赞美和传承,也是对文学家个人成就和贡献的肯定。
中国文学雅称的赋予不仅体现了文学家的才华和智慧,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帮你记常识】古代名号称谓
【帮你记常识】古代名号称谓古代中国人除了有名有字,还有各种各样的号。
在古代名号称谓表示了对人的尊重。
各种号都有自己的独特含义,都是文化内涵的表达。
【自号】:是古文人士大夫自命清高的超俗的表现,他们取自号或以明志,或以寄情,自号分以下几种:以人称身份自号,常用叟、老、子、翁等;以居处及用具为号,常用斋、庵、舍、庐等;以旨趣为号,如唐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以自勉自戒为号,如唐司空图自号知非子;以居地环境为号,如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等;【别号】:指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称号。
别号与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和青莲居士为李白的别号,东坡居士为苏轼的自号,抱扑子是葛洪的自号。
【浑名、绰号】:按照人的容貌、性格特点所取的别名叫浑名,又称绰号。
在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很常见。
【雅号】:雅为敬词,尊称他人之号叫雅号。
询问别人的号,也可称“雅号为何”。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褒善贬恶,作“谥”或“谥号”。
溢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
皇帝的谥号,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
从汉朝起,每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宗等。
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但从南北朝起,“宗”已滥。
【全号】:古人在特别郑重严肃的场合称呼已死的皇帝时,往往在庙号划后连称谥号,这就叫全号。
如汉文帝的全号为“太宗孝文皇帝”。
汉武帝的刽号为“世宗孝武皇帝”。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
始于唐武白、中宗之世。
【徽号】:对皇帝和帝后表示尊崇褒美的称号,即“尊号”。
如清太祖徽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
皇后、皇太后也有尊号,后来一般称为徽号。
古代的雅称
古代的雅称古代的雅称古代中国文化中,雅称是一种富有诗意和文学性的表达方式,广泛应用于诗词、散文、书信等文学作品中。
这些雅称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生活及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审美。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雅称的分类、来源及其在文化中的意义。
雅称的分类自然现象天体●●月亮:玉弓、玉钩、蟾宫、桂宫、桂魄、广寒、清虚、婵娟、望舒、素娥、冰轮、玉盘等。
这些雅称不仅描绘了月亮的形态美,还蕴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文化寓意。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团圆和思念的象征,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曾在诗中用这些雅称来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通过“明月”这一雅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银河:星汉、天汉、绛河、星河、长河、天川、银湾、天河等。
银河的雅称充满了浪漫与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想象。
银河在古代常被视为连接天地的桥梁,许多神话故事如牛郎织女的传说都与银河有关。
诗人们常用这些雅称来描绘夜空的美丽和神秘,如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就通过“银烛”这一雅称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
●天气与时间●●风:和、薰、金、朔、扶摇、长飚、天籁、天帚、羊角、灵籁、灵吹、狂飙、迅飚、金飚等。
风的雅称多样,既描绘了风的形态和特性,也寄托了古人的情感和愿望。
风在古代常被视为自然的使者,传递着季节的变化和人们的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白日”这一雅称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
●●云:玉叶、纤凝等。
云的雅称轻盈柔美,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
云在古代常被视为变化无常的象征,许多诗人用云来表达心情的变化和对未来的期望。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花溅泪”这一雅称表达了对国家和亲人的思念。
●●夜晚:瞑昏等。
夜晚的雅称简洁而富有意境,为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汉语中的别名,雅号看中国传统文化摘要:语言,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
世界上的不同民族在认识世间万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认识和理解就反映了各民族感知世界的不同方法,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对事物的命名,作为语言的一个基本功能,不可避免地反映了各民族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特征,也即各民族的文化。
因此,从古代汉语中不同事物的别名,雅号可以看若干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也或可以当做古人对今人的某种文化暗示和传递。
本文即是致力于通过对中国古代汉语中保留的别名和雅号,探求传统文化。
关键词:别名; 文化引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对不同事物的别称,雅号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要素之一。
古汉语词汇中有一类词语和“通称”相对, 人们一般称之为“别名”, 又叫“雅号”。
它是人们对同一事物由于时空的不同, 理解的不同, 描写角度以及造词心理的不同等因素, 而给予的不同命名。
我们对这类别称词加以详细的总结和分析, 可从中窥见若干华夏文化的遗迹, 这些或许是从其他方面难以获取的信息, 或许能和其他形式反映的民族文化互相印证, 对汉民族古文化的发掘可谓不无裨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某一事物别称的数量多寡反映其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高低陈原先生指出:“语言中所没有或少见的词汇, 就是这个社会生活中所没有或少见的现象……反之, 即得到相反的结论。
”[1]这就是说,据语言遗迹出现的多寡、有无,可以推断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与哪些事物有密切的联系, 与哪些事物联系较少, 哪些事物还未曾出现。
例如:酒的别名就何其繁多。
《诗大雅旱麓》中“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的句子,旧时七大夫熟读四书五经,都知黄流即为杯中物。
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
“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金代元好问在《望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便可知酒亦被称作“欢伯”。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句升斗。
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后便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
酒被称为“曲生,曲秀才”则来源于《开天传信记》中的神话故事。
唐代一道士叶法善与一群官员相聚,大家正想喝酒时,突进一年轻少年,自称曲秀才,高声谈论,许久站起,如风一般不见人影,法善以为是妖魅,等曲生又来时,用小剑刺他,此生却化为酒瓶,美酒盈瓶,其味甚佳,坐客皆醉。
后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名称。
特别有意思的是,青州从事,平原督邮也可用来指做酒。
这出自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好酒称“青州从事”,劣酒称“平原督邮”。
因为青州境内有齐郡,齐与脐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脐部的,从事又是美职;而劣酒则不下肚,至横膈膜为止,平原有鬲县,与膈同音,督邮又是贱职,故以此为喻。
除此以外,酒有玉液,流霞,红友,绿醪,金波等美丽的别名。
由此可知,在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中,酒名也乃一大特色。
由于不同酒品在品质、成分、功能、品牌等各方面各有特征,决定了酒品名称的星光灿烂,繁花似锦。
再如在古汉语词汇中, “天”的别称也相当多。
如“上苍”、“上弯”、“圆精”、“圆苍”、“碧落”、“碧霄”、“皇天”、“皇弯”、“圆灵”、“圆宰”、“苍弯”、“苍昊”等等。
这些用不同手法、从不同角度给“天”的别称, 恰恰反映了“天”这个概念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紧密地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联系着。
从原始蒙昧时代, 到文明程度相当深的封建社会, 人们几乎每时每刻与“天”打交道。
风霜雨雪, 电闪雷鸣, 先民难以解释, 因而对“天”产生了敬畏的心理, 直至后世的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 更把“天”神化, 成了社会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尊者。
《说文解字·一上·大部》“天”字下释曰:“颠也。
至高无上。
”正是明确的记载。
正由于“天”在人的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它与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人们就有意无意地经常使用这个概念。
细致的观察, 丰富的联想, 加之尊崇的心理, 促使人们从其不同角度—性质、外貌、色彩等方面去描写它, 称呼它。
故成就了如此繁富的别称。
而同样的概念, 在另外一些民族的语言里就没有如此众多的名称。
由这些形形色色的别称词里我们看到“天”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又如“银河”作为先民们熟知的自然现象,自然也产生了不少别称“星汉”、“长河”、“天河”、“银汉”、“长汉”、“星河”等,虽然这里多是一个词素的差别, 但每一对词素的新组合,都是先民对这一事物的新视角, 新体验,都记载着汉民族对这一天体的偏爱与遐思[2]。
总之,名称如果可以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段,那么,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在相当程度上就反映(二)古汉语中的别称反应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汉民族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法度森严的等级观念。
这种观念在古汉语别称词中也有着明确的反映。
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是关于“死”的别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君王至高无上,享有种种特权,连“死”也有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父母死后。
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佛道徒之死,说法更多,如“涅般”、“圆寂”、“坐化”、“羽化”、“示寂”、“仙游”、“登仙”、“升天”、“仙逝”等。
“仙逝”现也可用于被人尊敬的人之死。
森严的等级一目了然。
又如“妻”与“妾”的身份的不同也在别称里表现出来。
前者又叫“内舍”、“内助”,表现的是家庭中主人的身份。
而后者又叫“偏房”、“侧室”、“小妻”等,表现的却是家庭中仆从的地位。
如果说“死”的别称反映的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差异, 那么,“妻”、“妾”的别称反映的则是封建伦理中人的身份的不同。
如从文化比较方面来看,更显示出汉民族与西方民族之别,西方社会语言学家划分语言的社会层次其主要依据是人们的经济收入、工作性质及文化水平, 而汉民族则往往重视人的身份,主要包括辈份和社会地位、等级和新派老派等。
而对体现这些方面的别称词的研究, 分析, 能使我们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汉民族史上的等级观念, 等级制度。
甚至可以说, 这种从词汇角度的了解, 可能有机会提供历史文献不具备或不完备的材料[3]。
(三)古汉语别名中反映出我国古代人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社会语言学家认为,从不同的造词心理上可以看到不同语言社会的独特的社会生活习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情趣。
这在古汉语别称词里也存在着大量的佐证。
例如“寒食节”又称“禁烟”,这告诉我们古代在清明节前一天民间有禁止烟火的习俗。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 又使我们知道古代有用“凤仙花”染红指甲的时尚。
“桑梓”、“梓里”是“家乡”的别名, 又使我们想到古代桑、梓是宅园内外常植的树木。
而“棺材”又叫“梓宫”、“梓器” , 又使我们想到梓木定是抗腐的良材。
至于用“古稀”别称“七十岁” , 则使我们知道古代社会人的寿命远比现代人要短。
据资料, 我国目前人均寿命已达68岁, “古稀”别称“七十”对现代人来说已经不客观了。
而“松”别称“木公”,“梅”别称“木母”, 则令我们知道古代早已有“拆字”的游戏了。
据此可以说, 古汉语别称词象一座容量甚丰的历史博物馆, 给后人展现出形形色色的古代社会生活图画。
并且, 如果对每一个别称词的命名由来作深入的研究, 则其背后隐匿着大量有关的信息, 它具有中国文化隐形资料的价值。
(四)古汉语别称词中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心理和社会心理“语言不但反映了一个民族现时的心理, 文化状态, 而且往往记载了民族的历史, 是研究该民族过去状况的宝贵依据。
”古汉语别称词作为古汉语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状况。
追求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多子多福的心理使人们把“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 把“桧树”又叫“子孙柏”, 把“慈竹”称作“子母竹”。
追求功名利禄的社会心理, 又诱发人们称“子午花”为“夜落金钱”,“忍冬”别称“金银花”,“凤尾草”别作“金星草”,“萎葬”别名“玉花”。
这些命名皆与金银钱财联系在一起。
“牡丹”又叫“富贵花” , “杏花”又叫“及第花” , 这与功名联系在一块。
汉民族自古就把“寿比南山”作为最高的理想之一, 于是把“落花生”又叫做“长生果”, 把“树”别称为“万岁木”。
这些都是与别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传统民族心理是一脉相承的【4】。
结语总之,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共变、语言与文化共存的应用学科,要求我们必须从语言实际出发, 重视语言跟民族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 首先必须对语言诸要素进行大量、确凿的调查, 然后作出描写和解释, 以认清“社会的变化影响语言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变化”的规律。
古汉语别称词是古汉语词汇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从广义上看, 它钧然应属于同义词的范畴, 但它却基本上是名物词, 并且大多是汉民族的基本词汇, 这就决定了它在词汇研究中的特殊的和重要的地位。
自然, 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词的角度看, 它理所当然的是主要对象之一。
因此, 对古汉语别称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就可以推动社会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从而更好地发掘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1]陈原学林出版社,1983[2]吕永进古汉语别称词与中国文化[j]1993, (2):59-87[3]吕永进古汉语别称词与中国文化[j]1993, (2):59-87[4]吕永进古汉语别称词与中国文化[j]1993, (2):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