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1585b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9e.png)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气温、降水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本章内容涉及气象知识和地理实际应用,对于学生了解气候和地理环境非常重要。
1.教材内容概述:–气温的概念与计量单位–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教材关联:–与第一章《地图与地球》中的气候分区有关–与第二章《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的降水有关二、学情分析7年级学生处于初中学业的起始阶段,他们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有限。
对于气候现象和气象学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陌生程度。
此外,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解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掌握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了解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掌握世界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和改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理世界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气温的计量单位及其变化规律–了解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特点–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各地降水分布特点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区域差异五、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气温和降水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并与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2. 知识讲解a. 气温的概念和计量单位•分析气温的物理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气温的含义。
•通过教师讲解和参考实例,介绍摄氏度和华氏度两种计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温度计量单位的原因。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2311fc47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fb.png)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对于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认识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图,分析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教案范文
![气温和降水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6d11c5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ae.png)
气温和降水教案范文教案主题: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进行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和记录。
3.分析和解释气温和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3.气温和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气温和降水的概念(2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气温和降水的了解和观察,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兴趣。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不同气温的场景和降水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Step 2:测量和记录气温和降水(40分钟)1.介绍常用的气温测量仪器,如温度计、气象站等,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和读取气温仪器。
2.引导学生在校园或家庭附近选择几个测量点,使用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气温的测量,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3.介绍常用的降水测量仪器,如雨量计、降水量计等,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和读取降水仪器。
4.引导学生在校园或家庭附近选择几个测量点,使用降水测量仪器进行降水的测量,并记录测得的数据。
Step 3:分析和解释气温和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40分钟)1.让学生根据测得的气温数据,观察和分析不同气温条件下的环境变化和生物活动差异。
2.让学生根据测得的降水数据,观察和分析降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如土壤湿度、水资源变化等。
3.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出行、穿着等方面,进行讨论和交流。
Step 4:实验设计与报告撰写(40分钟)1.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不同温度和降水条件下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情况。
要求学生从实验目的、实验步骤、材料和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详细设计和记录。
2.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个简单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e1dc1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4.png)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第一篇:《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百汇学校:胡婵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学理念首先我认为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进行有效益的教学;其次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还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以下过程:<一>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王民主编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内容是在第一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后面世界的气候类型的入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世界气温”部分,教材在分析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之后,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海陆、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地区差异,同样,世界的降水也是受这四个因素的影响。
依据教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四个因素。
我确立这个重点的依据是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课本“学习指南”的提示和要求所确定的。
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2、能判读等温线图及认知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份。
我确立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所受影响因素多,比较复杂;二是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强,判读等温线图挖掘地理信息的需要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
![甘肃省酒泉第四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b62a264be1e650e52ea9980.png)
气温和降水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气温和降水》。
本章知识是在前面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等大气状况的基础上,再来认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初一学生刚刚学会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
本节课是对他们的又一次挑战。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说出降水的条件及类型。
4、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2.通过对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并逐渐掌握地理分析的方法和角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影响深刻的气候要素——气温和降水。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说出降水的条件及类型。
4、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
(二)教学难点:1.读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读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四、教学过程:【课前检测】1、天气的特点,气候的特点为。
2、卫星云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白色表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
3、说出下列符号表示的内容:【自主学习】一、知识点一:(自主合作探究)气温的测定及气温的变化(一)气温的测定:1、和对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使我们最关注的气候要素。
2、气温是指。
常用(读作摄氏度)表示。
3、气温的观测一般在离地面的处来测定,测量工具是。
4、观测时间:对气温的观测一天观测次,分别在北京时间的时、时、时、时。
5、日平均气温= 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二)气温的变化:【自主学习】(联系亲身的体会及已有的知识来回答下列问题)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时,气温日较差是。
气温日较差大,说明气温日变化。
2、气温的年变化(1)一年当中,陆地上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一年当中,陆地上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一年当中,海洋上南半球月气温最高,月气温最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cdb3f7f3c1ec5da50e270ff.png)
(3)指导学生阅读图4-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出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等温线的相关知识,可以和等高线相联系,得出相关规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然后给出读图指导如下:
①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是什么?和纬线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什么?
(1)知道气温对人类生活影响很大。
(2)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3)学会阅读世界年均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3、导学结合,讲授新课:
(1)播放藏服和阳光海滩图片,让学生指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指出气温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影响,引导学生举例,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
过渡:气温对人们很重要。你知道现在的气温是多少吗?学生的答案不一,指出人对温度的感觉是不准确的,必须依靠测量才能得出准确的气温。
(2)实物展示测量工具温度计,引导学生使用和读数。播放气象站测气温的百叶箱图片,使学生了解气象站怎么测气温。然后提出:“我们自己可以测量气温吗?”引导学生学习62页活动,让学生口述测量气温的方法,练习温度计的读数以及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类似的得出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绘制气温曲线图。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3、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上课所需的图片、问题以最快的速度显示出来,提高了课堂效率。读图、析图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的同时,主要采用通过巧设情景,置疑问难,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指图、阅读课文、讨论、举身边例子、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循序诱导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e99e1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9.png)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一、总体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
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
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
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法”。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6d576dcaaedd3383c4d3fe.png)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欧玉龙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此内容为本节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
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
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
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二、学情分析地理对初一孩子来说,是一门新学科,与小学的知识衔接较少,所以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在地理上学有所获。
学困点是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学会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
四、教学方法:这节课我采用的整体教学法自然分材教学法,课前我精心编制指导自学书,授课时注意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注重学法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法突破重难点,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补读帮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自然分材教学法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包括以下环节:感情先行环节三分钟,“自学求是环节”十分钟,“合作探究环节”七分钟,教师点播环节八分钟、师生构建网络环节共五分钟,效果检测环节十分钟,因人作业环节两分钟。
五、教学流程第一环节:感情先行:师生共同欣赏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景观图,引导学生理解气温是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导入新课,形成气温时间、空间分布的感性认识,为解决本节重难点做铺垫,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导入下一环节:第二环节:自学求是: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指导自学书上的自学提示完成以下三个问题的自学:(一)了解气温的概念、表示方法,(二)完成课本P62活动,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理解并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湘教版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3eae554804d2b160b4ec0cb.png)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陈颖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陈颖,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说教材我又把它分为说教材地位与作用、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
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测定、世界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
本节教材,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是理解第三、四节气候的基础。
因此,教材讲述气温,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
2、学情分析优点: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一学生平均年龄14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爱置疑、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1、抽象思维逐渐成,但空间形象力不够。
(因此讲课时着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2、自主学习程度不够,分析、归纳能力不够。
(教师问题引导时,应将问题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学生看到问题不知所措。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世界气温分布图的阅读,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此处难度较大,我突破难点的办法是:采用问题引导法,巧设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个人答案,然后展开讨论、质疑、研究,得出组内答案,老师再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
八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a7cd1b915f804d2b16c19c.png)
八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说课内容: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气温和降水”,我将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如下分析。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教材主要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各节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
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理解各区域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差异。
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过程与方法:精心创设情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着力体现课改纲要中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认识;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点:1、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3、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教学难点:有关气温分布图的分析判读。
等值线图在七年级上学期初步学习,但由于时间久远,平时学习中少有接触,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量又有限制,因此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3节《气温和降水》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3节《气温和降水》复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6a9b75d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8.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3节《气温和降水》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3节《气温和降水》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是,他们对于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同时,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因素如何影响生活和生产的问题也较为关注,这也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掌握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图片,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3.知识讲解:讲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4.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5.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讨论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湘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湘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f79fef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b.png)
湘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气温和降水两个主题展开。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气候带、气温和气压、气温分布规律、降水和农田利用等知识点。
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对当地的农田利用和人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气候带的划分以及各自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掌握气温和气压的基本概念与关系。
–了解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规律,并能分析其原因。
–了解降水的类型、分布规律以及对农田利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注重观察实际现象和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了解,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提高其对气候变化的认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不同气候带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掌握气温和气压的关系。
–理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了解降水的类型与分布规律。
–掌握降水对农田利用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分析气温分布规律的原因。
–理解降水对农田利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实物或视频等资源,向学生展示不同气候带的风景和气温特征,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思考,增加对话题的兴趣。
2. 概念解释与知识讲解2.1 气候带的划分及特征•根据地球的纬度及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等气候带。
•解释每个气候带的平均温度、降水量以及典型景观特征。
2.2 气温和气压的关系•解释气温是空气热量多少的表达方式。
•理解气压是地面上空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强。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气温和气压之间是否有关系,以及关系如何。
2.3 气温分布规律及原因•介绍不同地域气温分布特点,如低纬度地区温暖,高纬度地区寒冷。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课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628653e45c3b3567ec8b23.png)
气 温
纬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大
气 温 的 分 布
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海陆: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 季相反 地形: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
教学目标
• 知道气温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 通过自学、看图、析图、合作探究学会正
确阅读气温曲线图阅读等温线图的方法; • 能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导入
又一个冬季
冬季印象
气温降水
一、气温
• 概念 • 单位 • 测量工具 • 观测时间 • 日平均气温的计算 • 月平均气温的计算 • 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1、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地区 递减;
2、同纬度地区,陆地与海洋气 温不同;
3、同纬度陆地,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降低。
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 A B 17℃
·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22℃ A 15℃ B
·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
气温的概念 气温的测定:温度计、摄氏度(℃)
• 哪一块大陆最寒冷?哪一块大陆最炎热?世界年平均气温较高的
地区有哪些?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潍坊的年平均 气温大约是多少? •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等温线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 同的情况?
读图思考:(1)北半球、南半球从赤道向两极,气 温有何变化规律? (2) 北半球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明显的 弯曲在哪里?说明海洋与陆地气温是否相同? (3)结合世界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亚洲10℃等 温线有大的转折,出现了0℃的等温线?
绘制气温的年变化曲线
全 年气 温 变 化曲 线 图
气温( ℃ )
30 20
10 0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f2ad72b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92.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农业、交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像和实例,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合作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和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像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气温和降水实例,如热带雨林、沙漠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cca6719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4.png)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内容包括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影响因素、降水的形成原因、降水的类型和分布规律等。
这部分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掌握了地理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地图的阅读、地理位置的判断等。
但学生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知识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基本知识,能够运用地图和图表来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培养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增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的具体分析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工具,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等基本知识,结合实例和图片进行解释和引导。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5.总结与反思:总结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b83f07d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fb.png)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2《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点以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温和降水这两个概念,他们可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的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温和降水这两个地理要素。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在此过程中,穿插生动的实例和图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实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农业、工业、交通等。
以我国为例,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4.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每组选取一个地区,分析其气温和降水特点,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说课稿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39ba76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6.png)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初中地理中气候部分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全球气候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通过等温线图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气温的差异。
接着,教材阐述了降水的形成条件、类型和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气候知识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的形成和特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公转和自转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此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直观的图表和生动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
(2)能够阅读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描述其分布规律。
(3)能够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图表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2)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因素。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释实际地理现象。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布规律。
《气温和降水》 讲义
![《气温和降水》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26fe7a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1.png)
《气温和降水》讲义一、引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温(一)气温的定义与测量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气温的仪器是温度计,常见的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等。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
2、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因此,在同一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
此外,山脉的走向、坡向等也会影响气温。
4、洋流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较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较低。
(三)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1、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 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7 月,最低值出现在 1 月;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8 月,最低值出现在 2 月。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四)气温与人类活动1、对农业的影响气温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和品种选择。
例如,在热带地区可以种植一年三熟的作物,而在寒带地区只能种植一些耐寒的作物。
2、对建筑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影响着建筑的风格和结构。
在寒冷地区,建筑通常墙体厚实、窗户较小,以保暖;在炎热地区,建筑注重通风散热。
3、对交通的影响低温可能导致道路结冰,影响交通安全;高温可能使汽车轮胎爆胎,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三、降水(一)降水的定义与类型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的类型主要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台风雨。
1、对流雨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气温和降水》 讲义
![《气温和降水》 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dd0b501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b.png)
《气温和降水》讲义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气温和降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气象要素。
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出行、穿着和活动安排,还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整体生存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
二、气温(一)气温的定义与测量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测量气温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见的有玻璃液体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测量气温时,要选择在通风、没有阳光直射且离地 15 米左右的百叶箱中进行,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反之,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这就是为什么在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寒冷,而南方地区相对温暖。
2、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因此,在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
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通常比内陆地区小。
3、地形地势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来说,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约 6℃。
这也是为什么高山上终年积雪,而山脚下可能是温暖如春。
此外,山脉的走向和坡向也会影响气温。
例如,山脉的迎风坡降水多,气温相对较低;背风坡降水少,气温相对较高。
4、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会影响热量的输送和分布。
例如,季风会带来不同性质的气团,从而影响所到地区的气温。
5、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会吸收和储存热量,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中心的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三)气温的变化规律1、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通常出现在午后 2 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这是因为白天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地面再通过长波辐射使大气升温,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持续散热,气温逐渐降低。
2、年变化在北半球,陆地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7 月,最低值出现在 1 月;海洋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8 月,最低值出现在 2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温和降水》
说
课
稿
-
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
甘先凯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莅临指导!~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预测反思六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即: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这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
{
2、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气温和降水,共2课时,这是第1课时。
主要讲了气温与气温的变化、我国冬季气温分布、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三个内容。
本节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体现了地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也为后面天气和气候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课标解读和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课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会读、会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气温分布图的阅读,让学生初步学习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程度,我确立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并归纳我国气温分布规律。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优点:好奇,爱置疑、爱表现,爱发表见解,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缺点:自主学习,分析、归纳能力不够。
抽象思维差,空间想象力不够。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设计的时候应:多提供生活中图片和案例,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分小组合作探究案例,使得小组成员优势能够互补。
三、教法学法:
、
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法——探索新知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思维发展。
小组合作探究法——遇到重难点时,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团队精神,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
2、学法
读图法——充分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
自主探究法——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展示法——激发学生团队荣誉感,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
归纳总结法——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是播报天气两大主要内容。
意识到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引入本节课气温的学习。
【设计意图】这里采用了情景教学法,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常观看到的天气预报视频来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既复习了天气预报的知识,又从中点出了本课内容。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30分钟)
活动一:认识气温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年变化)
①看一看:播放藏袍早中晚的三种穿着方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找出三种穿着方式有哪些不同,并分析原因,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到一天中气温的不同,知道气温是不断变化的.
【
②想一想: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读“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思考相应的问题,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最后小组代表归纳总结出气温日变化的规律。
这样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③画一画:为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接下来我就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制出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我将从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然后各小组交流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评选出全班最好的作品,并把它张贴在黑板上。
④练一练: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及时巩固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类比迁移气温日变化图,用多媒体给出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让学生分小组探究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归纳出气温年变化的规律。
【设计意图】活动一的看——想——画——练四个步骤,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活动二:认识我国冬季与夏季气温的分布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海南三亚和黑龙江漠河的景观图,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冬季各地气温的差异。
探究:这里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根据我国一月份城市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自南向北分三个小组分别扮演三亚,武汉,哈尔滨的市民,小组代表用几句话来介绍各自城市冬季气温的特点,然后全班同学通过计算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年较差,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应用: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我在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问题的处理上,采用类比迁移学习冬季气温分布的方法,通过我国七月份平均气温分布图,计算出南北气温年较差,然后总结出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
【设计意图】活动二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规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交流、归纳总结(8分钟)
请小组同学归纳出知识结构图,请各小组代表上来展示成果。
【设计意图】充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巩固练习、能力提升(4分钟)
展示几道练习题,由易到难,达到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地。
五、板书设计
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明扼要,能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真正起到教学纲要的作用。
六、预测与反思
;
本课亮点是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小组展示和小组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爱思考,爱动手,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