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探索

摘要: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兴办热潮中,农林院校新闻传播学如同其他专业一样,已然成熟并形成特色和优势。本文从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的十年发展实际出发,结合其学科定位,对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并对该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双学位人才培养

一、农大传播学的专业定位

1学科优势:依托学校学科优势,直面国民经济主战场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以农科院系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历史和现实的定位是明确的,所不同的是随着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发展,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学科建设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如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9大学科门类中,增设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闻传播学专业。该专业的设置对历经百年世纪风雨的农大来说是如鱼得水,使其能够更好地直面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培养人才、输送人才。2009年“五四”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农大,与师生交流并发表讲话。他肯定了农大作为“我国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拥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指出农大长期以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在我国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继续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总书记的农大之行,是对农大最好的肯定和鼓励。一年后,又是“五四”前夕,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的回信》再一次使全校师生倍感鼓舞和振奋,对未来发展更充满了决心和信心。作为中国农业大学传播学专业的教师,也深受激励,倍感教育的使命和责任的重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我校传播学专业背后依托学校丰富而强大的资源:全国一流的农科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动科和动医专业,甚至在目前最热门、先进的科学领域——生命工程领域也是独树一帜。而同时,媒体传播系所属的人文与发展学院,在农村发展方面的实践和科研处于国内首位,并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从专业成立的背景来看,媒体传播系是在原中国农业大学电教中心的基础上建立的。原电教中心长期承担着学校的电化教育任务,为校内其他农科院系的科研转化和信息传播提供了对口服务(如农业科教片的制作)。经过长期的积累,我校的传播学专业已具有自己的优势,并在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这些,都是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

播系所独有的发展基础,也是区别于兄弟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差异化”优势。

2专业定位:以原有的农业影视为基础,以乡村传播学研究为平台

中国农业大学新闻传播学的专业定位,主要是依托学校的学科资源优势,以原有的农业影视为基础,以乡村传播学研究为平台,.拓展学术研究领域。瞄准农村建设的新目标,发展农村传播、影视传播、科技传播。创造条件给农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创作适合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各类影视科教片,开发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课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农村传播的特点,将乡村传播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1)以原有的农业影视为基础,依靠校内资源优势推进专业发展。校内各院系现有的学科专业已为农业影视专业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基础,而农业影视的发展,也为学校各学科多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平台。如农村传播、影视传播、科技信息的传播,包含学校多学科专业的研究成果的转化传播,囊括了对中国未来发展尤其是农村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前沿学科。可以说,多学科的融会贯通在我校发挥了优势,这也是农大媒体传播学专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2)以乡村传播学研究为平台,依托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的学术研究基础和优势。以人文、科技、发展管理、农业与农村政策、法律、农民问题等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广泛的国际交流和长期的对外合作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诸多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我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了特色和品牌。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开始了创新性的专业探索和研究,如开展了有关乡村传播学的研究。乡村传播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逐渐形成了农业科技传播研究与实践的整体构架;以精湛的电视节目制作特别是科教影视创作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技术为特点,已成为农业影视制作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还加强了“与国际接轨”要求的课题和领域的研究。

(3)拓展学术研究领域,并向农业新闻、影视艺术、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等方面拓展。拓展学术研究领域,是我们在乡村传播学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积累了一定的专业优势和发展经验的推动下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当然,原有的农业影视和乡村传播仍然是我们的立足点。同时,根据我系的科研特色和自身资源,向农业新闻、影视艺术、网络传播、新媒体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等方面的拓展也是不断丰富自身研究内容的可行之举。

(4)加强实践,改革进取,做乡村信息双向传播的媒介和纽带,是我校媒体传播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深入农村,走进乡镇社区,体察民情,调研咨询,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状况,制作农村受众所需的新闻、科教片等节目,并提供各类的专业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研究农业传播、乡村社区传播中的种种问题,提供相应的媒体之策。

我们继续发扬农业影视传播的传统和特长,密切加强学校及院系之间的合

作。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基地和实践资源,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高水平和实用型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努力践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百年追求。同时,进一步拓展学校与乡镇农村的实习基地,根据乡村社会的发展实际,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作为特色专业办出水平。

二、农大新闻传播学的课程设置

传播学课程设置和理论研究只有立足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才有生命力。根据传播学的变化和发展需要,我们认识到不断调整和完善新闻传播学的课程结构和研究方向,是农大传播学的立足之本。农大从传播学系建立以来,对课程大纲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创期。农大传播系初建于2001年,当时的教师大都来自本校的电化教学研究室,学生则是原来信息电气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28名学生。在“师资不足,经费短缺,设施匮乏”的情况下,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参照了兄弟院校传播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尽管当时对专业特色和定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但也力争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发展之路来。在当初设置传播学专业的课程方案时,凝聚了筹办者大量的心血。

第二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次调整期。2003年随着媒体传播系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和本科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对课程设置的调整提到议程。经过调整,开始在传播学专业下设4个研究方向:新闻学、影视传播、媒介经营管理和网络传播。学生在前两年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并选修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按照四个专业方向进行的课程调整,传播学专业在农大步入了逐步发展期。

第三阶段——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二次调整期。2006年,传播学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送走了两届本科毕业生。经过摸底调研,对于课程设置的再次调整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次调整决定取消四个研究方向的划分,即对“传播学”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一是加强“科技影视传播”和“传播学理论与实务”课程,二是合并原有的研究方向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设置,减少了课程大纲中所包括的课程数量,学生本科阶段的总学分也由原来的180学分下调至160学分。这次调整既减轻了学生的课程负担,也促使学生更集中于重点课程和相关领域课程的选择学习和研究。

第四阶段——2008年开始了传播学课程的第三次调整。本次调整的特色比较明显:一是细分了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专业课又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提高课和专业拓展课,层次性强。二是突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课时,针对影视传播类课程,加大了实验和实习课时,实验室全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