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3 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基础 《高原气象学进展》课件
青海省青海师大附属第二中学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课件
下下一页步
自转偏向
左右
初始方向
南半球偏转方向
北半球偏转方向
关于左右:眼睛看箭头方
向,左手在的一边是左边,右 手在的一边是右边。
关于偏向:在地转偏
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下一步页
高 (百帕)
空
1000
风
的
1002
形
成
1004
1006
北半球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 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风 向平行于等压线
基础练习
AC 1、下列有关大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各地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D、近地面附近的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A 2、下图为北半球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代号正确的是(________)
1008
1010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 运动方向,北右南左,大 小与风速成正比
下一页
近 地
(百帕)
面
1000
风
的
1002
形
成
1004
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1006
摩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08
1010
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大 小取决于地表的粗糙程度
下一页
比 较 ①、地面风:风速小,风向与等压线有个交角 ②、地转风:风速大,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点处在______陆___地_____(陆地或海洋)。
√ 您 真 棒
下下一页步
課后活动
1、仔细观察锅内沸腾的开水是怎样运动的?(注意安全) 2、目测近期风向风力,看看有什么规律 ?为什么 ?
《大气科学基础》课件第2章 大气动力学基础
✓ 一个名叫古斯塔·加斯佩德·科里奥利的法国人在 1835年最先用数学方法描述了这种效应,所以科学界 用他的姓氏来命名此种力。我们通常也称它为地转偏 向力。在北半球,科里奥利力使风向右偏离其原始的 路线;在南半球,这种力使风向左偏离。风速越大, 产生的偏离越大。于是,在北半球,当空气向低压中 心辐合时会向右弯曲,形成了一个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气流。从高压中心辐散出来的空气,则因为向右弯曲 而形成了顺时针方向的旋风。我们把逆时针旋转的叫 做气旋,把顺时针旋转的叫做反气旋。在南半球,上 述的情形正好相反。
✓ The green guy will have to run faster than the orange guy to keep up.
• 产生的原因
✓ 物体为保持水平惯性运动, 经纬网因随地球自转而产生相 对加速度。 地转偏向力向右是 在北半球,在南半球则都向左;
✓ 由于除南北两极外,各纬度 的角速度都一样,从北向南飞 的时候,南边的圈大,即越向 南纬线越长,所以线速度大, 所以在北边的时候具有的一个 小的线速度与南边的线速度相 比就显的慢了。,
like this;
Dv F Dt
“The rate of change of velocity with time is equal to the sum of the forces acting on the parcel”
Frame of Reference
• For a non-rotating Earth, these forces are:
the earth; ✓ Not a real force in the sense that it cannot cause
a motion; ✓ As an earth-bound observer, we are not aware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2.1 500hPa低涡
• 2.1.1 高原低涡的天气、气候特征 • 2.1.2 高原低涡的温度场和流场结构 • 2.1.3 高原低涡发生、发展的条件
• 高原低涡,高原涡(TPV,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 它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川西高原中尺度地形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一般 出现在700~850hPa等压面上,尤以700hPa等压面最为清楚。
• 其水平尺度约300~500km,生成初期多为浅薄系统和暖性结构,生命 史较短,一般不超过48小时。西南涡降水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其 持续时间约4~5小时。
• 西南涡主要集中发生在以川西高原(九龙、小金、康定、德钦、巴塘 )和川渝盆地为中心的两个区域内,又有“九龙涡”和“盆地涡”之 分。主要活动路径有三条:偏东路径(沿长江东移入海)、东南路径 (经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出海,有时会影响到广西、广东)、东 北路径(经陕西南部、华北、山东出海,有时可进入东北地区),其 中以偏东路径为主。
四川、重庆等 105°E以东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移出比
500 hPa等压面上,高原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特 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低 定地区(100~110°E,25~35°N)出现的 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气 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中心高度小于等于 旋性的低涡环流(中心高 308dagpm?) 度小于等于584dagpm?)
25%左右移出高原(东移 20%左右移出源地
不同作者对西南低涡的统计结果比较分析 (详见word另文)
青藏高原专题知识专业知识讲座
态,青藏高原地壳是两者在聚合挤压
过程中水平缩短和在垂向上分别向上
隆升和向下生长山根,高原内部及其
边缘地区形成大规模的走滑断层等以
消减和释放压入能量,疏通过剩物质。
这一观点得到了Toksoz和Bird
(1975)、Chen和Molnar(1981)、
Vicotte等(1982、1984、1(1982、
本隆文升档所机提制供的的信息研仅究当供之参现处考状,之请用联,系不能本作人为或科网学站依删据除,。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9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 (1)双地壳模式:Argand于1924年提出,以后Gansser.A (1966)、Holmes(1965)、Powell和Conaghan(1973, 1975)等提出也提出类似观点。
地块、塔里木地块、中朝地块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青藏高原的海当之拔处,高请度联系平本均人或为网站45删0除0。m,相当于洋底 平均深度,面积260万km2,相当于全球大陆(陆 坡)总面积的1%
地壳厚度一般达60-70km,约占地球半径6378km 的1%
45Ma高原地壳形成史,仅是地球45亿年演化历 史的1%
(常承发,1973)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4)地壳侧向向东当挤之出处模,式请联: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Tapponnier和Molnar(1975、
1977、 1982)以青藏高原及
东亚地区构造形貌特点,运用
塑性材料实验模拟的滑移线场
论,认为青藏高原四周被印度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高原形成、地壳缩短、加厚和隆 升阶段的论著,不胜枚举。地学家们常侧重从各自学科、专 业以及所掌握资料出发予以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各有千 秋,不无可取之处。
cha7+4 Persistent Heavy Rain_Clustering of TP vor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500 hPa等压面上,高 原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 低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 气旋性的低涡环流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 特定地区(100~110°E,25~35°N)出 现的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
移出比
25%左右移出高原(东 20%左右移出源地 移过102°E)
▪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in the East Asia (e.g., Rui et al. 1987; Tao and Ding 1981; Wang and Orlanski 1987; Wang et al. 2005);
▪ For example, the heavy rainfall and severe flooding in 1998 over the Yangtze-River basin (Shi et al. 2008; Yasunari and Miwa 2006; Yu 2001).
❖ the large-scale convergence of moisture advection through the southwest of TP connecting to the Indian monsoon activity lead to the high moist static energy accumulation at the lower troposphere ovຫໍສະໝຸດ r TP.TPV的天气影响
▪ 高原涡天气影响的常态:α中尺度,生命史一 般<3天,区域性短期暴雨,对流性短时天气
▪ 高原涡对持续性暴雨的作用(异常影响) (1)影响方式: 1)长生命史或持续性活动(停滞:西太副高、 台风)的TPV(不多见) 2)高原涡与西南涡(SWV)耦合加强 3)TPV的群发效应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青藏高原对东亚季风和天气过程的影响PPT课件
图15.1 西藏高原西部(W)和东部(E)地面感热通量 (SH)、降水的潜热释放(LP)和净大气热源(E)的十年 平均值(1961—70年)(1cal=4.1868J)(取自叶笃正、高 由禧等,1979)
第11页/共51页
表15.3和15.4是不同作者计算的高原西部和东部 热量和水汽收支的比较。在高原西部,罗会邦和 Yanai计算的SH值(169 W/m2)比叶笃正和高 由禧等人6月的平均值(219 W/m2)小。潜热 加热都是很小的。净的加热([Q1])主要由SH造 成。叶笃正和高由禧等人的[Q1]值(142 W/m2) 比罗会邦和Yanai的值(101 W/m2)大三分之 一。水汽收支中蒸发项最大,西部的值很接近6 月整个高原的平均值。对于高原东部,三者对SH 的计算相互很一致。潜热的作用明显增大,但其 值仍略小于SH。净加热[Q1]在94~120 W/m2, LP和SH的贡献都很显著。对于[Q2],LP的贡献 超过LE,故[Q2]为正。由上面可见,来自地面的 感热通量是青藏高原热收支的主要因子,尤其是 在1979年初夏高原西部。凝结加热对高原东部的 热量收支是很重要的,特别在夏季雨季之后。
(4) 空气的偏转
当接近山脉的空气不能越过抬高的地形时,气 流必须在水平方向偏转并绕过山脉。这会引起各 种局地风系和天气系统的发展,甚至行星波的发 展。
第3页/共51页
(5) 对降水的地形控制 降雨和降雪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响很大。有许多 机制来说明地形的这种控制作用。其间的相对重 要性由局地天气环境和山脉的尺度来决定。目前 这个问题也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见第 四章§4.2地形对降雨的增幅作用部分)。 上述五个作用是地形影响气流的一般机制,应该 指出,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它们通 常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这就使山地气象学的 研究变得很困难。
动力气象课件1 大气科学基础培训班课件
由高等数学知
l i0m 1d dt u x y v w z
代入上式得
或写成
d uvw 0
dt x y z
dV 0
dt
33
还可以写成 V0
t
3
3
连续方程的物理意义(
V
33
表示空气微团
的体积相以膨胀率; V 表示单位空
3
3
间体积中流体质量的净流出率):
irc1o s j1 r k r
速度为: Vu iv jwk
其中 urco ds ,vrd,w dr
dt dt dt
球坐标系中个别微商算符表示为
d d t t V t u rc 1 o sv 1 r w r
单位基矢的个别微商
di utg j u k
dt
r
r
dj utg i v k
dt
r
r
dk u i v j
dt
r
r
在球坐标系中,矢量
A A iAjA k的散度和
r
旋度分别 为
A rc 1o A s A co r 1 s 2 A r rr2
Ai1rA r 1rArrj1rArrc1osA r
krc1osA rc1osAcos
的轨迹可表示为: x=x(t), y=y(t), z=z(t)
由数学全导数的知识可知:
dTTTdxTdyTdz dt t x dt y dt z dt TuTvTwT
t x y z
利用算子符号上式可改写为:
dTTV.T
dt t
3
3
或 ddTtTt V.2TwTz
上式各项物理意义
cha0 青藏高原气象学(TPM)课程大纲及引言
• 参考书籍:郑度等,中国的青藏高原,科学出版社,1985
青藏高原的范围
青藏高原的范围 (色浅,海拔高)
数值模式:高原主体为60-110°E,25-40°N区域内3000m地形等高线所含区域,高原南坡为70-98°E地形 高度500-3000m的区域。 气象依据:103ºE(110ºE)经度线是高原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的分界,103ºE(105-110ºE)也是高原低涡移 出高原(主体)的分界线;24ºN纬度线是高原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分界。 黄楚惠等:75-105°E,25-40°N 李国平、赵福虎等:高原主体范围是77.5-103°E,27-40°N 地理界:73-105°E,26-40°N。
教学参考书目
• 叶笃正、高由僖等,青藏高原气象学,科学出 版社,1979
• 罗四维,青藏高原及临近地区几类天气系统的 研究,气象出版社,1992
• 乔全明、张雅高,青藏高原天气学,气象出版 社,1994
• 戴加洗,青藏高原气候,气象出版社,1990
第零章 引言
• 青藏高原-中文(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 QXP)
音乐课件《青藏高原》PPT教学课件
2.这是一首带着很强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 的歌曲,是中国现代通俗音乐的经典之作,它 所表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歌曲 前几句皆押韵:“唤”“盼”“恋”。起始两 句均为九言,以疑问的句式揭示出历史沉重的 足音,后两句一问一答,反映出历史足音中永 不封冻的眷恋和生命的张力,以一座座青山为 象征物,含蓄地赞美了生命的涌动与坚韧,渴 望的永恒与凝重。
历史文化
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
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 藏民性情豪迈,歌唱至高潮往往手舞足蹈,因此形成有歌 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跳果谐”是最常见的藏族 群体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以顿地开始,踏足为 节奏,边唱边跳,以往跳果谐有男女各聚一边的习俗,但 现在则已混杂一块。“跳弦子”也是群体舞,年轻男女在 胡琴伴奏下共舞,内容多叙述男女的爱慕之情或农村的田 间工作。“卓”和“热巴”是属于技巧性较高、动作奔放 强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边 击边舞;“热巴”流行与藏东和川、滇一带,由一男一女 共舞,男手执铜铃,女一手抓圆鼓、一手拿槌,绕着圆圈 婆娑起舞。
民族传说
有个谣传,说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 生的时候洗第一次,结婚的时候洗第二次, 去世的时候洗第三次。如今去过西藏的人 都知道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了。但由此可见, 同内地的各族风俗一样,生育、婚嫁、丧 礼也是藏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青藏高原》
作Hale Waihona Puke 介绍1.电视剧《天路》描写我军入驻西藏,两 代官兵为西藏修筑青藏公路的事迹,表现了广 大官兵为民族团结做出的巨大贡献。歌曲吸收 了藏族民歌的音调素材,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 和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是一首人类面对自然抒 发情怀的歌曲,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青藏高原隆升第二版PPT培训课件
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影响
1 2 3
高原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 响,导致冰川融化、冻土退化、极端气候事件增 多等。
高原的气候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周边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 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影响亚洲季风、加剧中国 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等。
高原的气候应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影响,需要采取 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清 洁能源、加强生态保护等。
生了影响。
03
青藏高原的地貌与生态
高原的地貌特征
高原的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部
分地区甚至超过5000米。
高原的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多样,包括 山脉、谷地、湖泊、河流等,其 中冰川和冻土是高原的重要特征
之一。
高原的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 块长时间挤压形成的,其地质构 造十分复杂,包括褶皱、断裂等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
总结词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需要加强 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
详细描述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 合作与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 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 资环境、吸引外部投资等,促进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 流与合作。同时,青藏高原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如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等,发展特色旅游业和民 族文化产业,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
中期隆升过程与特点
中期隆升阶段
中期隆升发生在约1000万至600万年 前,高原继续抬升,形成了现今的高 原面貌。
地壳稳定性变化
冰川作用与古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气象学
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青藏高原对大气运动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高原,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高度约为4 000米,其中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米。
在青藏高原地区,不仅有独特的天气、气候和环流,而且,由于这样大尺度的地形障碍对气流的强迫绕流、爬升和摩擦等作用,以及高原在对流层高空的冷热源作用,对东亚、北半球甚至整个地球的,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高原气象学已经成为专门研究的领域。
研究简史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在北美的落基山、南美的安第斯山和青藏高原的东边,都有一个准静止的西风带大槽。
40年代,西风带理论出现之后,不少人认为,大地形东边的长波槽是其动力扰动的结果。
40年代末到50年代,中国气象学家、和等,披露了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影响的许多事实,指出了青藏高原的冷源和热源作用及其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以及高原对邻近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60年代,青藏高原的冷热源作用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联邦德国的H.弗洛恩等许多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地面对大气的感热加热(见)是显著的,其地形性的降水,尤其是高原东南侧的孟加拉国地区,降水的潜热加热有更重要的作用。
70年代,人们揭示了更多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的特征,对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进行了更多的分析研究。
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流体模型模拟实验和数值试验(见、),得到不少有意义的成果。
从7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对青藏高原地区的辐射平衡(见)和各分量,都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分析研究,对地-气系统的热量平衡,也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了计算,还利用实测资料,进行高原对大气加热和高原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和动力学研究。
研究内容基本天气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上空,空气稀薄且杂质少,密度仅为平原上空空气的一半,所以太阳辐射强(见);地面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非常显著;地形的动力和热力扰动也很多。
因此,和同纬度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天气气候有如下的特点:①就地面气象要素而言,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最低,气压最低,湿度最小,风力最大;但就同纬度同高度的空间区域而言,则青藏高原地区的温度最高(夏),湿度最小(夏),气压最高(夏),风力最小(冬)。
cha2 青藏高原主要的天气系统 《高原气象学进展》课件
• 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形势配合下,一部分西南涡会强 烈发展、东移或与其它天气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演变 为时间尺度可达6~7天的长生命史天气系统,能够给 下游大范围地区造成(持续性)强降水、强对流等气 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如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以及城市内涝等灾害)。
四川、重庆等 105°E以东
底层临界海拔高度(m) >3000
1000~3000
<1000
定涡标准 移出比
500 hPa等压面上,高原 700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东麓背风坡特 地区形成闭合等高线的低 定地区(100~110°E,25~35°N)出现的 压或有3个站点风向呈气 闭合气旋式低涡环流(中心高度小于等于 旋性的低涡环流(中心高 308dagpm?) 度小于等于584dagpm?)
此提法的出处:
(1)文章:王作述,汪迎辉,梁益国. 一次西南低涡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 暴雨科学试验、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85-906-08课题组编 写,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 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6: 257–267 (2)项目:国家科技攻关85-906项目:台风、暴雨灾害性天气监测、 预报技术研究台风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理论的研究第四分册 ,1996年(台风课题负责人:陈联寿,暴雨课题负责人:丁一汇) (3)获奖:“暴雨科学、业务试验和天气动力学研究”,1997年获中 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丁一汇
• 它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和川西高原中尺度地形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一般 出现在700~850hPa等压面上,尤以700hPa等压面最为清楚。
cha5 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高原气象学进展》课件
关键词:总体输送系数,感热,潜热,热源,超干绝热
• 讨论青藏高原地面热力作用的主要分量 的定义、计算方案;
• 人们对青藏高原地面热源和大气热源性 质、构成和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这方面 研究的新进展。
5.2 地面热源的定义
• 5.2.1 地面感热FH • 5.2.2 地面蒸发潜热FL • 5.2.3 (净)长波辐射加热RLN
• 辐射加热通量RLN=(向上的总辐射-地面反 射的太阳辐射)-(向下的总辐射-太阳总辐 射)= 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长波逆辐射
HS=FH+FL+RLN≈FH+FL ≈FH
60% 30% 10%
• 5.4.2地面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5.4.3高原降雨天气过程中总体输送系数 的变化特征(响应)
• 5.4.4地面热源
• 5.4.5高原积雪异常对地面热通量和地面 加热的影响
5.5 大气热源
大气视热源表示单位时间内单位质量空气的增温率
1、 视热源Q1(大气感热加热):
Q 1 Q 1 t Q 1 h Q 1 w C P ( T t V T (p p 0 ) k
) p
kR/CP R28 .07 m 52/s(2K) C P10m 2 0 /s (4 2K )
Q1
C
p
[
T t
V
• T
(
p p0
)k
]
p
QR
L(c
e)
(S ' ' )
p
(1)
其中, Q1 表示单位质量大气的热源(汇),包含净辐射加热(冷却) QR 、潜热加热和扰动
产生垂直感热输送, c 表示凝结率, S ' 表示扰动感热通量, ' 表示扰动垂直速度,其他均为常
高考地理第一轮专题复习名师精编课件:中国区域地理专题-青藏高原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课件(18张)
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 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 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 • 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 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 • 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 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 向南伸展得很远。 • 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 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当 • 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 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 地区。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
•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在北纬23度半、海拔4500米 的高度应当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现在青藏高原的白天 很暖和。 • 在这个25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它把巨大的热源形 成大气,大量的热气上升又形成热高压,这种特殊的 高原季风气候诱发了西印度洋季风。 • 两个季风气候使我国的四川盆地潮湿多雨,使雅鲁藏 布江、怒江和金沙江能输送大量的水资源。因此,这 个世界最高的高原上森林非常茂密,拥有中国目前最 大的原始森林。 • 森林下面是大片的灌木丛,然后是草地。这里的动植 物生态系统都是适应高原的生态环境而生存的。它们 是人类保留至今为数不多的最重要的生态资源宝库之 一。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
(1)面积大,东西3000km,南北1500km,占中国陆地 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2)高度大:平均海拔4500m,占对流层高度1/3 (3)中低纬度:25°N-40°N,处于西风带与副热带高 压的过渡区域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气候的影响
• 1 动力作用 • 2 热力作用
小结
• 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特殊的高寒气候,并使 我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而且还干扰 和强化了东亚和我国的季风环流形势,使 东亚东部成为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 地区,从而对我国气候状况产生深刻的影 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简述与动力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数值试验方法在青藏高 原地区应用的基本情况、遇到的主要困难。
3.1 坐标系和基本方程组
• 3.1.1 局地直角坐标系 • 3.1.2 气压坐标系 • 3.1.3 对数压力坐标系 • 3.1.4 柱坐标系 • 3.1.5 球坐标系 • Eta坐标系
3.4 数值试验与模拟
• η模式 • MM4, MM5
第三章 青藏高原大气动力学基础
关键词:垂直坐标,湿位涡,倾斜涡度发展,大圆理论, 非线性波动分析,螺旋度,地形处理
• 讨论用动力学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大气所涉及的一些基 本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用动力学观点和方法研究青 藏高原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 诸如坐标系和方程组的选取、方程组的简化、动力学 下边界条件的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