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农业

合集下载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农业原理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原理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循环、无污染等内容。

首先,生态农业注重土壤保护。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土壤资源对于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非常重要。

生态农业原理强调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避免土壤污染,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农业原理倡导保护农田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的互动和交流,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增加。

此外,生态农业原理强调自然循环的利用。

生态农业倡导农业生产与自然循环相结合,尽可能利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比如,采用农作物轮作和间作,减少单一作物的连续种植,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最后,生态农业原理强调无污染的农业生产。

无污染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污染物。

生态农业倡导绿色种植、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生态农业原理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循环和无污染等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生态农业原理,推动农业生产向着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生态农业指的是以生态学、农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原理和农业实践,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原理生态农业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农业重视维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促进有益生物的增殖,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实现生态平衡。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农田中害虫的繁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土壤肥力原理:生态农业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和保持。

通过有机肥料的运用、绿肥的种植和轮作休耕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3. 水资源利用原理:生态农业推崇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并将农田排水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农田水循环利用。

4. 多样性保护原理:生态农业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和引入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抵抗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风险。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它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并严格控制农田的污染源。

有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性,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农业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减少农田的生态破坏。

例如,在生态林果园中引入鸟类和昆虫等天敌,控制农田害虫的繁殖,达到生态平衡。

3. 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的实践还包括开展生态农业旅游。

通过向游客展示和解释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提高公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农业的实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农业的内容

生态农业的内容

生态农业的内容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还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1. 生态友好型: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依照生态学原理,开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新型农业。

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耐久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为目的。

2. 生态适应型: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采用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效益型:生态农业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

二、生态农业的实现途径1. 农业生态化:农业生态化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达到农业生态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优化。

2. 农业生态技术:农业生态技术是实现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

它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业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等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农业生态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3. 生态农业政策:生态农业政策是实现生态农业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推广,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态效益。

三、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1. 甘肃省武威市生态农业示范区:甘肃省武威市生态农业示范区以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打造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同时,还实现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2. 湖南省岳阳市生态农业基地:湖南省岳阳市生态农业基地是以生态农业为核心,集种植、养殖、旅游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基地。

通过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农业知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和意义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按照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培育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生态农业的原则和技术1.最大限度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生态农业生产要遵循“资源循环、能量流动、多样性维持、自我调节”等原则,利用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知识,开展生态农田、生态畜牧、生态水产、生态农业多种经营等技术,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积极推广生态耕作、有机肥料、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实现绿色有机农业生产。

生态耕作是指利用植物多样性、轮作休耕、翻耕和非耕等技术手段,提高土壤质量,降低农业化学污染,实现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生产。

有机肥料是指利用生物肥料、有机物肥料、微生物发酵、生物制剂等技术手段,促进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农作物品质。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引种、灯罩网等技术手段,对农作物害虫、病害进行生物防治,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节水灌溉是指在旱作、田间、移栽树、果园、茶园等地方,利用输水灌溉、滴灌、渗透灌溉、拦河坝建设等技术手段,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3.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生产要倡导生态美、农业致富、农村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建设生态游憩、观光农业,开发农家乐、生态民宿,推广农村生态新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共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生态农业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过度、生态农业生产矛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等。

生态农业是什么意思及特点.doc

生态农业是什么意思及特点.doc

生态农业是什么意思及特点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生态农业,那你知道它的意思以及它的特点是什么吗?关于它的句子又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生态农业是什么意思及特点”,供您参考,()查看。

生态农业是什么意思及特点定义:定义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经济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一种小型农业,其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的,经济上有活力的,在环境、伦理道德、审美、人文社会方面不引起大的或长远不可接受的变化。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意义:(1)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一、生态农业的概念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为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品质作出贡献。

生态农业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符合现代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基本理念。

生态农业简称ECO,有狭义的生态农业,也有广义的生态农业。

狭义的生态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质、能量的自然转换功能,以食物链形式构建农业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生态系统,提高作物的太阳能吸收率、固化率;提高动物对于生物能的转化率;微生物对于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高效循环利用和或者实现重复利用,以达到取得比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实现农业的低碳、高效、能源再利用、生态保护等综合性效果,使农业再生产保持良性循环。

广义的生态农业泛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能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现代生态农业强调以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产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的要求,通过物种优化组合,达到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因此,现代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生态农业最早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首先在瑞士、英国等国家形成生态农业的雏形,60年代欧洲地区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普世价值。

根据有关资料,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起步阶段。

大约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生态农业:一种可持续之路

生态农业:一种可持续之路

生态农业:一种可持续之路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与资源短缺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它不仅关注粮食的生产与供应,更注重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人类健康,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发展的可持续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遵循自然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化肥与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在这一过程中,栽培模式、肥料选择、病虫害防治等都将更加注重自然循环与生物相互作用,从而减少人为干预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保护环境传统农业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常常忽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而生态农业通过引入有机肥料、轮作、间作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能够增强土壤的自我修复能力。

同时,使用天然天敌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提升食品安全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传统农业产品因使用了过量化肥与农药,存在残留危害。

而生态农业坚持以自然为师,采用有机种植技术,不施用合成肥料和农药,确保产品无害化、安全性更高。

同时,生态农业强调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有助于提高当地农产品的独特性与竞争力。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农业在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

在全球范围内,对于有机产品和环保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开发生态农业不仅能提高农民收入,还有助于吸引旅游、促进地方品牌的发展。

此外,通过建设生态圈,还能够推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如绿色物流、乡村旅游等,实现经济效益的多元化。

增强社会责任现代社会对于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要求越来越高。

生态农业通过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让每一个从业者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

什么是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什么
生态农业的定义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大而泛的概念,相关的生产模式有很多,生态农业的实践包括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等。

生态农业建立了复合的生态系统,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

复合的生态系统可以提高该地区的生态稳定性。

生态农业的原则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循环。

通过循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将一部分农业产生的废物以其他方式利用起来。

减少整个生态农业产生的废物,减少人工投入,尽量使其自给自足,成为独立的生态系统。

怎样提质降农残
怎样提高农作物质量呢?
1.选择优质的种子,
2.提供稳定的环境,对大雨,大旱有提前的准备,合适的物候条件
3.正确的管理
4.合理施肥,施药
5.种子包衣,可在幼苗生长初期起到保护作用,促进苗齐苗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怎样降低农药残留呢?
1.在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少使用农药
2.使用其他技术杀虫,如黑光灯来杀虫。

3.种子包衣,预防初期病虫害,包衣中含有缓释剂,可以缓慢释放药力,减少农药的整体施用量。

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是对现代农业的革命,现代农业在促进农业生产力巨大飞跃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一是消耗大量能源,二是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三是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困挠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一、生态农业是节省能源的农业现代农业产品大幅度的增长是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为代价的。

全世界农业能耗从1950年到1985年的35年间增加了6.9倍,其中主要由于工业发达国家能耗增加了。

现代农业主要依赖的已不是人力和土地,其产品大幅度的增长是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投入为代价的,主要依赖是石油、机械及其制品的大量投入,所以有人称现代农业为“石油农业”。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石油短缺或枯竭,将给现代农业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而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一种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要求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其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替代农业。

二、生态农业是循环利用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一种高投入高产出农业,它依靠大量消耗森林、淡水、土地、动植物物种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来维持生产的运转,人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森林面积逐步减少、淡水资源枯竭、生物物种资源濒危、土地沙漠化、表土流失等一系列的后果,正在威胁着人类。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切,就必须从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下功夫。

而生态农业更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良性循环,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到底是啥样子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到底是啥样子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到底是啥样子一、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模式有哪些1、什么是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它不仅要求禁止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和化肥,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不受化学污染,而且注重农业的生态循环,通过良种培育、农地轮作、合理种植养殖,利用动植物天然的能力和农地的生态循环,预防动植物病疫和农地贫瘠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农业哪些模式?未来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不仅能够得到更多的政府扶持和农业补贴,也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下面是农业部总结的10种生态农业模式,供新农人们参考。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

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生态原则作为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生产力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方法。

生态农业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和保护,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包括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保护环境,降低农业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 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生态农业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塑造农田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其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2. 生态原则指导:生态农业坚持生态原则,即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尊重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循环利用和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产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合理施肥、种植多样化农作物和农林复合种植等方式,提高农田的土壤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农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农作物,提供多样的生境和食物,吸引和保护多种农田生态系统的有益生物,维持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5.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农业注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通过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使农产品更加健康环保。

6.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强调农业和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实施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农业被视为解决农业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被广泛提倡和应用。

什么是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

它是农业系统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系统之一,是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内容。

例如,近年来广西各地推广的多种经营内容的“垄稻沟鱼”、“垄稻沟蛙”、“垄稻沟虾”、“瓜菜鱼”等。

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

这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

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欧洲生态专家威利·德沃尔德预言,由于欧洲经历了可怕的“疯牛病”,在5、"6年内全世界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估计生态农业产品将会比现在增长10%。

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

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

这些都是广大1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

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两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态农业的名词解释

生态农业的名词解释

生态农业的名词解释生态农业是指一种以尊重并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理念和方法。

它致力于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力求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保障农民收入方面取得平衡。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的环境保护意义生态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环境的保护。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而生态农业则强调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循环利用农业资源、生物防治等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物质,使农产品更加健康、安全,无需担忧食品安全问题。

生态农业的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农业提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传统农业往往采用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方式,使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

而生态农业鼓励多样化种植农作物,进行轮作和间作,保证土地的多样性和营养均衡。

此外,生态农业还注重保护特定地域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推动当地的农产品特色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思维生态农业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循环,试图使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实现协同发展。

它强调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倡导农业与自然生态保持平衡。

生态农业不仅关注农产品产出,还注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重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生态农业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生态农业不仅关注环境和农业经济效益,还着眼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

生态农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生态农业鼓励农民参与决策,增加农民的收入和话语权。

通过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生态农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并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结语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在理念上具备了独特的价值,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改善农产品质量,还可有效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的福祉。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农业介绍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农业介绍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态农业介绍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发展现状及前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

二、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农业是一种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合理的生态系统设计,将农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的特点主要包括:1.高效利用资源:生态农业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避免浪费和污染。

2.生态平衡:生态农业注重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3.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强调长期发展,注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三、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农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

目前,生态农业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以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农业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同时,随着国际市场对有机食品和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也将更加广阔。

四、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介绍生态农业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向学生介绍生态农业:1.结合教材内容: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_农业工作总结

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_农业工作总结

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_农业工作总结一、生态农业的概念生态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强调绿色技术、绿色化肥、生物防治等环保手段,能够真正做到自然保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1.生态环保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标,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平衡,采用的生产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2.科学技术支撑生态农业强调科学技术支撑,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同时亦重视调查研究和技术创新,以不断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生态多样性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和促进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生态环境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4.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不是简单地满足当前的农业需求,更注重长远的发展,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生产过程当中。

1.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指在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有机肥料和较为天然的防病虫方法等生产方式的一种农业。

2.生态畜牧业生态畜牧业是指在生态农业模式下,在生产过程中充分保护和改善畜牧养殖环境,以及采用生态有效的饲养方式和生态可持续的食品加工方式以保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林果生态农业林果生态农业是指在林果生产过程中,以维护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引导,以利用土地、保持生态平衡、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生态森林果业。

四、生态农业的优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优势:1.对环境的影响小,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2.生产出的农产品更为健康和安全,对消费者的健康具有大大的保障作用。

3.具有独特的健康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

亟待解决的问题:1.目前生态化肥的研发进展缓慢,成本较高,很多农民难以承受这类肥料的高昂价格。

2.生态农业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科学技术的支持,但农村部分农户的科技素养较低,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

关于生态农业的概念是什么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与自然界协同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以提供健康、高品质和环保的农产品。

首先,生态农业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传统农业常常采用单一品种的作物种植,这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而生态农业倡导采用多品种的农作物,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和恢复。

通过保护土壤中的微生物、昆虫和其他生物,生态农业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其次,生态农业注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传统农业常常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破坏生态平衡。

而生态农业强调土壤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有机肥料和生物质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减少化学物质对土壤的负面影响。

此外,生态农业还推崇利用农业废弃物和有机物质进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另外,生态农业倡导建立稳定的生产系统。

传统农业常常以高产量为目标,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这导致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受损。

而生态农业强调生产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合理轮作、绿肥种植和微生物生态平衡等手段,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生产力,降低农业的风险。

最后,生态农业致力于生产健康、高品质和环保的农产品。

传统农业常常使用大量化学物质和转基因技术,这些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潜在的风险。

而生态农业强调以自然方式生产农产品,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提供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更符合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是一种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土地、建立稳定的生产系统和生产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努力,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解决农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助力涉农产业一体化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助力涉农产业一体化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助力涉农产业一体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进程日益加快,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生态系统功能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品质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生态农业助力涉农产业一体化正成为当前农业管理的热点话题。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生态农业是一种在生态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不仅需要关注农业经济效益,更需要注重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在实现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持续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综合性产业方式。

与传统农业相比,生态农业注重保护土壤、水源及生物多样性,采用科学养殖和种植技术,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未来展望生态农业的兴起,为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思路。

涉农产业一体化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业发展、农村旅游、文化产业、乡村特色产业和电子商务等为支撑的现代化农业综合体系。

生态农业以生态为基础,生态环境良好的生产方式可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消除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

并且,生态农业的经营方式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和产品品牌化。

推广生态农业,可促进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繁荣。

三、推广生态农业的策略1.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在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农业科技、产业结构调整、财税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供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及经济保障。

2.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培育和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生态农业不断创新和发展。

3.发展农业合作社。

引导农民依托合作社统一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农产品高质量生产,并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健康、高效的农业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生态农业和传统农业不同,它注重生态系统的维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控制、调节、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升级。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生态农业是指在生态系统原理指导下实行的现代化农业,它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态农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在中国由于山区农业、抗旱、耕作困难等千百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总结,生态农业已经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

(1)生态农业的环保性和可持续性生态农业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模式下的农作物生长采用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为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改善生态系统。

例如,生态农业采用天然有机肥料代替化肥,采用天然杀虫剂代替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减小了生态系统的压力,有效地保护了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的高效性生态农业模式不仅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采用自然规律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调节光照、温度、湿度、土壤水份等因素,优化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业收入。

二、生态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的意义(1)推动新型农业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也可以推动新型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推广高新技术和新型经济组织,使农业朝着科学化、规模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2)增加农业收入生态农业通过科学种植、精细管理等方式,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减少了生产成本,还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新型农业模式。

在生态农业的模式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修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得到了修复,水、土、空气等自然资源得到了科学规划与利用、节约与更好的利用,实现了土地的长效利用和生态资源的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定律和生物之间的共生、互养规律,结合本地资源结构,建立一个或多个“一业为主、综合发展、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

它是农业系统工程结构中的重要系统之一,是搞好“人地粮”和“水土肥”平衡的重要内容。

例如,近年来广西各地推广的多种经营内容的“垄稻沟鱼”、“垄稻沟蛙”、“垄稻沟虾”、“瓜菜鱼”等。

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立的“养殖业—沼气—种植业”循环模式,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畜牧业(主要是养猪)、沼气互相促进,沼液、沼渣又促进种植业(主要是粮食、水果)的发展。

这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

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欧洲生态专家威利·德沃尔德预言,由于欧洲经历了可怕的“疯牛病”,在5、6年内全世界的生态农业(或有机农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估计生态农业产品将会比现在增长10%。

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
种全新农业。

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

这些都是广大
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

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两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个顶天立地的大农业。

因此,要完成这项十分繁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搞好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实践表明,不管哪种生态农业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体措施,这就是采用生物措施(如:植树、种草、增种绿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轮作、深松少耕、横坡打拢、秸秆还田、增施农肥等)。

这三大主体措施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西部牧区如何取得可持续发展?西部牧区的发展能否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云其木格同志《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的文章,结合内蒙古的实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提出的思路和对策可供参考。

———编者
兼顾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双赢选择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2%,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具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

目前,内蒙古畜牧业形成了年总增2500万头只牲畜的综合生产能力,绵羊毛、山羊绒产量居于
全国首位,牛羊肉、皮张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之一。

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我们对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的关系认识不足,畜牧业走了一条重数量、轻质量,低投入、高索取的粗放经营路子,严重的超载过牧导致草原生态恶化。

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反思,积极寻求一条既能促进畜牧业发展,又可保护生态的路子。

目前,草原严重沙化、退化和盐渍化面积达5.8亿亩,占全区可利用草原面积的56.3%,并且每年还以1000万亩的速度扩展。

特别是近三年来,内蒙古连续遭受了几十年未遇的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使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

所以,在指导思想上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把发展畜牧业同建设好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片面地注重发展畜牧业而忽视保护生态或单纯强调保护生态而不讲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走生态畜牧业的路子。

这是几十年来由于传统畜牧业经营遭到自然规律惩罚后的深刻反思,也是兼顾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的必然选择。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是要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

在思想观念上,由重畜轻草向建设养畜转变;在经营饲养方式上,实现由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向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转变,从根本上改变牲畜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传统习惯;在增长方式上,实现由单一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市场开拓上,实现由局部小市场向国内国际大市场拓展,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在实际工作中,突出抓好几个重点———
以草原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进一步加强以保护草原生态为重点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从近些年的实践看,草原生态建设必须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原则,通过围封轮牧、休牧和必要的人工补种等途径,
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力度,使其恢复自然生态。

对草原退化、沙化严重的地区,坚决实行禁牧、休牧。

对半农半牧区,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特别是要抓住国家实施沙源治理、天然草原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牧草种子基地等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机遇,充分发挥这些龙头项目的示范辐射作用,以旱灌为主,旱生固沙植物为主,围封和保护为主,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向良性发展。

以推广舍饲半舍饲为切入点,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

发展生态畜牧业关键在于饲养方式的转变。

从内蒙古实际情况看,重点要把那种粗放的、单一的靠天然草场放牧饲养方式,转变为科学轮收、季节性休牧以及舍饲半舍饲的饲养。

牧区要实行划区轮牧、围栏封育,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广舍饲圈养。

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发挥生态畜牧业的比较优势。

调整畜牧业结构,不仅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客观要求。

要从区域上适当调整畜牧业的布局。

目前我区牧区牲畜严重超载过牧,造成生态恶化,而农区畜牧业还有很大潜力。

今后牧区牲畜要适当收缩转移,而农区、半农半牧区要扩大规模,采取“北繁南育”和就地繁育等途径,使农区畜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为途径,提高生态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畜牧业产业化是延伸畜牧业后续效益的有效形式,也是分散的小生产走向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需要。

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必须按照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符合市场需求,形成生产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构筑产业带、产业群。

加强对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好多人从观念和习惯上一时还难以接受,存在这样那样的疑
虑,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工作。

继续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政策。

实践证明,草牧场完全彻底划分到户,管护和建设就有了内在动力。

当前,要解决好草牧场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问题,把草原经营权真正全部交到牧民手中,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山及小片草场也要彻底划分到户,继续搞好“五荒”拍卖和承包,把封育、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保护的责任权真正交给农牧民,从政策上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的积极性。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扶持力度。

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发展生态畜牧业,搞人工种草、舍饲圈养、标准化喂养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刚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通过财政、信贷等多方面手段对草原水利建设、舍饲棚圈、人工种草、生态移民给予重点支持,还可以把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扶贫等项目资金,严格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用于生态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禁牧、生态移民等给予支持。

进一步搞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生产资料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建设。

实行畜牧业生产、加工、运输一条龙服务,推广各种机械化有偿服务,建立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配套的社会化综合服务网络,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人民日报》 (2001年12月17日第十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