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出现的背景、形成过程及结果。
2、掌握历史事件: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历史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3、学会从书本提取有效信息。
(二)方法与过程:通过图片、视频、设问等形式实现教师的点拔,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的分析,明白骄兵必败的道理,懂得正确估量自己的实力。
2、了解曹操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初步学会用辩证法评价历史人物3、通过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难点和重点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运用讲述法、探究法,通过师生的互动,进行能力训练和情感价值观渗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教学过程:一、导入请问:历史上谁跑得最快?()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确有其人。
但并不是跑得特别快啦!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8课《三国鼎立》的学习。
(板书:第18课三国鼎立)二、新授(一)三国鼎立的背景教师:在前面的历史课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加上天灾连年,大量农民无衣无食,最终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而当时摇摇欲坠的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先后给予一些重要的地方官员领兵治民之权,这样一来,原来各州的官员便成了各霸一方的军阀,(看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他们彼此长期混战。
这在102页的第一段文字中有交代。
而在北方的军阀中,比较有势力的主要集中在袁绍和曹操。
教师:其实曹操在军阀中原来也只是一位不起眼的人物,他的势力得以迅速发展是他从政治、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生再次浏览课文相关章节找出结果并回答:(展示)xx小结: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招募流亡农民恳荒,组织士兵耕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
学生积极回答。
跟随老师的思路,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落
实
课
标
师:简介本单元及本单元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权分立(2)民族融合。本课内容着重讲述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
探究一:提出问题:东汉末年是一种什么状况?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三: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加之灾荒连年,大量农民衣食无着,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为镇压农民起义,东汉中央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和地方士族豪强自行招募军队。这样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各自为政,长期混战,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多媒体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次重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战国七雄有一定的认识。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课堂展示。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课堂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秦统一六国的?在此基础上,提问: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精选7篇)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篇1第一范文23三国视频1三国视频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多媒体使用及功能评析
课前酝酿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学生欣赏
以学生喜爱的明星歌曲来营造气氛,引入话题。【媒体使Leabharlann 】播放林俊杰的《曹操》音乐
【功能评析】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一、新课导入
《三国演义》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一部《三国演义》,电视剧、电影将它拍了又拍;戏曲将它唱了又唱,多少经典故事、多少英雄人物被人们在记忆中定格。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源于历史,那么历史上的三国是怎样的?
一、逐鹿中原
1.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他们分别盘踞在哪里?
2.你能简单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吗?(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3.曹操能够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原因。(主观、客观)
过渡句: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在班师途中写下了《龟虽寿》。
问:诗作者的“壮心”是什么呢?能顺利实现吗?
1.《三国鼎立形势图》中不同色块变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赤壁之战后三大力量的消长,也给学生以直接的地理方位指示,形成深刻印象。
2.学生自主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便于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地理方位。大小圆的运用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三国力量的差距。
3.东汉末军阀割据与三国鼎立比较图,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3.完成课本第106页 “比一比”。
4.完成课本第106页“找一找错误”。
5.学生回答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的情况。
6.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完成对三国鼎立的评价。
1.通过对三方势力分析,得出势力均衡,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从面突破本课又一难点。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引导学生复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培养学生复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曹操一胜一负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对曹操和诸葛亮贡献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提出问题: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教师: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说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注意,勾起学生回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官渡之战——奠定统一北方基础教师: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学生:是曹操,少数学生说是刘备或袁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三国鼎立配套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一.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熟悉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
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址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学生学习起来爱好浓厚,能够把课外的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教材的新知识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比较容易创设历史情境、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把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缘故、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缘故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缘故。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成一败的缘故进行分析,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熟悉到国家统一是历史进展的必然趋势;使学生熟悉到三国取代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增进了局部范围内经济的恢复和进展。
三.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滔滔长江东逝水》,渲染气势雄浑的气氛。
教师引导:大伙儿明白课前咱们播放的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三国演义),看来同窗们对三国的历史有很多了解啊,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大伙儿了解哪些历史人物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这么多的英雄人物,教师也喜爱一名,他与今天咱们学习的内容紧密相关,他确实是——曹操。
这节课就让咱们跟从曹操的诗篇去查找那个群雄逐鹿的年代。
让咱们回到东汉末年。
(一)官渡之战引导学生齐读曹操诗作《蒿里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知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
教师总结:战事频仍,民不聊生,两字归纳确实是“乱世”。
乱世出英雄,各路好汉逐鹿中原。
中国的北方也有两股壮大的军阀势力,他们是?(曹操和袁绍)多媒体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引导学生分析谁的实力会加倍壮大,引出官渡之战。
请学生讲述官渡之战的故事。
教师引导:让咱们结合适才同窗的讲述和讲义第二段来了解官渡之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军事上:官渡之战显示官渡之战的示意图课堂研讨与探究:(就诗论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我们要吸取袁绍的教训。
过渡:官渡之战几年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我们说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诗人,大家有没有学过他的诗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雄心壮志,那么,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呢?103页“动脑筋”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与讨论思考平时生活中因为心理因素而导致成功和受到挫折的例子学生答:《龟虽寿》并背诵诗篇回答:统一南方。
统一全国二、赤壁之战(208)——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刘备、孙权势力的扩张显示三顾茅庐图画播放三顾茅庐视频曹操统一南方面对的对手是谁?提到刘备,曹操评价他说:“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就是说,天下看得起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那提到刘备,自然而然会想到谁?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幅图,大家知道画里面的人物是谁吗?这里面含着一个什么成语呢?曹操另一对手是孙权。
评价孙权:曹操认为是“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手下有谁?关于周瑜,我们一起来听听苏轼的《赤壁怀古》周瑜少年得志,是赤壁之战关键人物。
赤壁之战时发生在208年,当时曹操统一了北方,实力非常强大,他亲率几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统一南方,(讲述赤壁之战的大概情况,并引导学生填表格)作为优秀军事将领的曹操,为什么会在官渡之回答:刘备和孙权回答:诸葛亮画中的三个骑马者是刘备、张飞、关羽,后面还跟着一个挑着担子的随从。
他们是去拜访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
这个成语故事就叫作“三顾茅庐”赤壁之战(208年)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
苏轼的《赤壁怀古》(播放课件和音频)学生观看刘备三顾茅庐的视频2、赤壁之战(208年)显示赤壁之战的示意图3、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战中取得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占优势的情况下却失败呢?同是一个人,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语言激励、成果展示、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分析战争胜败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汲取历史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结合卫温到达夷洲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区分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的不同,认识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其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准备:要求学生结合《历史同步训练册》进行预习,并对内容进行填写。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谁能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进行回答)教师进行强调;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一统时期。
之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时期,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
板书课题:第四单元第18课《三国鼎立》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长期混乱,你知道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哪几次吗?(学生回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让学生把战役名称写在黑板上。
)教师强调:不要出现错字。
(二)预习检查,展示自学成果。
关于这两次战役的相关概况,老师想请教同学们,谁愿意告诉大家?(学生纷纷举手)1.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次著名战役,成败与否对双方控制北方地区尤为重要。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8 三国鼎立
教学反思
三国这段历史学生很感兴趣。可以让学生多找一些关于三国的小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也启发学生应该看原著《三国演义》
德育目标: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练
习
与
巩
固
要求学生掌握三国鼎立形势图
板
书
设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人教版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
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
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6、一起归纳:官渡之战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
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新课标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把学生带入情景,然后提问这是那部影视作品的主题歌?引导学生回答出《三国演义》。
接着再问: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人物、故事?(学生回答:诸葛亮、吕布、张飞、曹操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煮酒论英雄;蒋干盗书;临终托孤,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4、三国初期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是①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②重视农耕③奖励农耕④重视海外贸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
5、三国建立的顺序是()
A、蜀吴魏B、吴蜀魏C、魏蜀吴D、魏吴蜀
6、某小组同学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展开讨论,总结出两次战争的一些共同点:①都是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战役②都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都与曹操有关④都为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⑤战争中都设计采用火攻⑥都是正义的一方获胜。其中分析不正确的观点是()
滦南县七年级历史学科
学教案
课题
18、三国鼎立
课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任务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任务四: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学习整理
熟读记忆
反
馈
练
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
A、袁绍B、曹操C、刘备D、孙权
2、奠定曹操统一北方淝谁之战
A、①④B、③④C、⑤⑥D、④⑥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阅读材料回答:
①此诗的作者是谁?
②他的“壮心”是什么?
③此人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作为?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设计一、课前延伸预习设计:(目的在于了解本课内容的背景和把握本课知识网络。
)1、东汉中期后,和交替专政,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末年大规模的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出现很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重要战役是。
3、220年,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建立吴,后定都建业。
预习要求:对预习结果要有明确的检查措施,学生依据课前延伸和课本进行基础知识的预习测试。
二、课内探究(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本节课以一首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新课,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的乐趣。
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让历史科代表引领大家朗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重难点,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史实。
2、能够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3、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在自主学习环节,共分三大知识板块。
第一板块是:官渡之战;第二板块是:赤壁之战;第三板块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发展生产。
提示学生快速浏览教材,完成学案上问题,并在课本上勾划出来,不会的作好标志,以备合作学习时解决。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课本P103-P104)魏国修建了许多,蜀国的业兴旺,吴国的业发达,船队曾到达夷洲,即今天的。
学法指导:学生对照导学案精心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上问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再小组内交流,组内成员把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解决。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作好记录,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解决这些问题。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在组内交流完成后,提交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官渡之战的背景是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2、赤壁之战的背景是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3、三国鼎立是指(国名),形成的标志是4、魏蜀吴经济发展的概况:【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拓展延伸: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四、系统总结:试用数字1、2、3、5总结本节课知识五、巩固训练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8课《三国鼎立》教案七都中学张芳群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课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这课内容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鼎立”揭开了中国大分裂和大融合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材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但是,这一历史事件时空跨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学情分析在学习《三国鼎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皇权衰微,黄巾起义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等情况,这些知识正是三国鼎立形成的背景之一。
同时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小说、电视电影、游戏了解了三国时期许多生动的故事,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但初一学生认识能力还不高,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教学插图、视频,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学习从各种途径收集史料的方法,收集讲述有关三国历史的小故事。
层层设疑,分组讨论。
情境教学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阅读课文,找出关于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有关因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官渡之战,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马钧和翻车,诸亮治措施;卫温。
2、思想教育:(1)操、诸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2)马钧制成的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3)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州,这一史实说明了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少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操能够基本统一北方的原因。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课前提示并交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自东汉后,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提问:“东汉未年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与此同时,在北方,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出现了不少的军事割据政权,各自为了扩势力,彼此征战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混战局面。
(出示图片《东汉未年军阀割据形势》)。
在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军阀是袁绍和操。
他们为争夺天下,决战于官渡。
一、官渡之战(200年操——袁绍)(请学生阅读132页小字,分析、袁的力量对比)袁绍:地广兵多粮足,出兵10万,轻视操,傲漫。
操:只有3—4万兵力,但他能谋善断,肯于采纳部下的建议,重视敌情。
提问:官渡之战中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谁?为什么?(答:许攸降献策),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火烧鸟巢成功,10万袁军大乱,操大败袁军。
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从此,北方军阀中再没有操的对手。
所以说官渡之战奠定了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提问:想一想,操为什么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要求答出:(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131页的黑体字。
(生读)这首诗抒发了他的雄心大志,操的雄心大志是什么?(生答:统一全国)。
这时江南的局势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生答:占有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的权,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的备,虽然还没有地盘,但他三顾茅庐,得诸亮的辅佐,力量也在不断壮大。
)操自持兵力强大,率20万大军南下。
请问这时南方权、备采取了什么措施呢?(生阅读课文后答:、联合抗)二、赤壁之战(208年操——周瑜、诸亮的、联军)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怎样?(生答:军20万,联军不到5万人)处于劣势的周瑜、诸亮定出什么计策战胜操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火攻”并生动讲述火烧赤壁)结果操以多败少,仓惶逃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
请同学们想一想:操为什么在官渡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以多败少呢?(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原因有三:1、军不习水战。
2、军骄傲轻敌。
3、联军战术合乎天时地利。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三、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打出投影片《三国建国年表》交待清楚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蜀、吴三国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结合《三国鼎立图》讲清各自的位置,并强调记忆)。
四、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重视农业(强调屯田效果,请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经过屯田,兴修水利后,出现的景象。
)政府注意水利灌溉,发明家马钧制造了能连续提水的翻车,效率很高(出示投影《翻车》,简要介绍其原理及作用)经过几年努力,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2、诸亮治蜀(出示投影片《诸亮》画像,请学生读有关文字,然后提出问题)诸亮治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生答:奖励农耕,重视水利;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等)3、吴开发江南(引导学生一起分析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1)避战乱南迁的北方农民带去了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及提供大批劳动力;(2)江南人民特别是与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共同劳动的成果。
(3)江南气候自然条件适合农业生产。
)吴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1)制瓷业;(2)造船业发达。
据说吴的船队到过100多个小国和地区,其中有一次重大的航行,是权派哪位大将率万人船队到过了当时的什么地方?(生答:夷洲),这一事件证明了什么?(与大陆早就建立了联系,说明自古以来就与大陆不可分割),小结:200年官渡之战操统一北方208年赤壁之战操失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作业:课后1—3题。
(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法建议1.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操、诸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
2.分析官渡之战中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和赤壁之战中操失败的原因时,教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再适当加以引导,归纳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3.教师除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可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幅“三国鼎立”图,让学生展示并讲解。
4.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
不需要增加其他资料,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学法指导1.学习本节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
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
再联系到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
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师:这几句话出自我国哪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生:〈〈三国演义〉〉。
师:谁能说出你所知道的〈〈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的名字。
生:备、诸亮、权、周瑜……师:那又有那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呢?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课件显示:第18课三国鼎立师:大家先回忆一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是哪一个?生:。
师:经过、西汉、东汉几百年的发展后,这个统一的国家又陷入了军阀割据的状态。
现在大家看一下在东汉末年有哪些主要的军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生:袁绍、操……师:他们各自割据了一块地方,割据征战,人们生活在战争中,生活非常困苦。
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东汉末年的人,你的愿望会是什么?生:统一。
师:好。
大家再观察一下这幅图,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是哪二个?生:袁绍、操。
师:那最终统一北方的是谁呢?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课本剧。
大家要边欣赏思考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
学生表演课本剧。
课件显示:操统一北方的原因:生: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经济:奖励农耕实行屯田师: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
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操。
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
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
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官渡之战的形势图,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经过。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师:官渡之战后,操消灭了袁军的残余势力。
到207年,基本统一北方。
当他得胜回朝途经渤海时,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
大家说是什么?课件显示: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体现了操怎样的抱负?生:统一全国。
师:那他将遇到的对手是谁?生:备、权。
课件显示地图。
师:权的势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统治比较稳固。
(指地图)这是表的地盘,备是依附于表、寄人篱下的。
但后来他在诸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下面请大家看课文96页右上角的图。
课件显示图。
师:大家看看画中的人物都是谁?他们去做什么?这里面还有个成语故事,谁能说得出来?生:他们是备、关羽、飞,还有个挑担子的随从。
他们是去拜访诸亮,请诸亮出山辅佐备。
师: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
208年,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课件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和赤壁之战有关的一段影片。
播放影片。
师:这段影片讲的是什么故事呢?生:火烧赤壁。
师:在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操为何会失败?生: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
生: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
生: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
师: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生:骄兵必败!师:对极了!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
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
赤壁之战后,败归北方,不敢南下。
220年病逝。
对他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你之见呢?(课件显示操像和问题"谈谈你对操的看法?")A生:有许多人认为操是坏的,备是好的,可我却不认同,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些君主来说,根本没有好坏之分,操他够狠、够奸就是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