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合集下载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日益繁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最显著的现象之一。

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推进力量,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其定义、原因、优缺点以及影响,以及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全球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加强,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更加频繁。

跨国公司,也称为多国公司、国际公司或全球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这些公司在全球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二、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原因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有其自身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一)科技的进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技术传播变得更快、更廉价和更容易。

这种科技变革推动了按地理位置分割市场进程的消失,使得跨国公司可以利用新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二)资本运动自由化:资本国际流动的自由化促进了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

(三)国际贸易的加强:全球市场的形成和贸易自由化使得企业可以跨国界购买和销售产品,同时也鼓励了跨国公司的扩张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

三、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优缺点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好处,如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改善经济效率、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提高就业率等。

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

(一)优点1. 刺激全球经济增长。

经济全球化将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内,允许企业更广阔的销售渠道和更多的投资机会,进而促进资本和技术的流动。

这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盈利,同时也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促进就业。

2. 提高经济效率。

跨国公司可以利用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佳利用。

这可以提高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使得产品价格更加合理和竞争力更加强大。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代表人物: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古典资本流动理论及其发展
代表人物:
托马斯· 孟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俄林
4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2第二讲跨国公司理论

2第二讲跨国公司理论

3、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垄断优势理论系统论证了企业的垄断优势和国内国 际市场的不完全性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 定性因素。它认为市场不完全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 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运行 是完全有效的,则对外直接投资就不能发生。
垄断优势理论突破了国际间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 投资的传统贸易理论框架,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 势在形成跨国公司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垄断优势理 论在20世纪60—70年代中期,对西方学者产生过较 深刻的影响。
1、梯度转移理论的提出 在实证研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基础上, 日本逐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对外直接投资和 跨国公司理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一桥大 学小岛清教授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的梯度转 移理论(或叫“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1978年,小岛清发表代表作:《对外直接 投资:一个日本多国企业经营的模型》。
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
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
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 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 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 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 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海默认为,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 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而跨国公司 持有的垄断或寡占优势,以及面对不完全市 场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利益的条件。
市场不完全可分为四种形态
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产品 市场的不完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 市场的不完全;由政府课税、关税等贸 易限制措施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第一章 跨国公司现象

第一章 跨国公司现象

的赔付额达7.6亿欧元;同年美国的新奥尔良飓风灾害 新奥尔良飓风灾害,安联集团的赔付 新奥尔良飓风灾害 额约为6亿美元。在2008年的5 12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安联集团在第一 汶川地震 时间就预见到四川地区客户的损失,为了能尽快向客户提供理赔,安联 集团总部迅速向中德安联人寿保险公司拨付了上千万元资金用于客户的 理赔服务,四川分公司成立了紧急服务小组前往灾区,主动联系投保人 及被保人核查情况。
转移价格
好处: 好处:1、减少税负 2、调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规避汇率风险 4、调整子公司账面利润 5、增强子公司竞争力
视频资料:联想公司国际化
公司名称 1 沃尔玛(Wal-Mart Stores) 2 皇家壳牌(Royal Dutch Shell) 3 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4 英国石油公司(BP) 5 丰田汽车(Toyota Motor) 6 日本邮政控股 (Japan Post Holdings) 7 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Sinopec) 8 中国国家电网(State Grid) 9 安盛集团(AXA) 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11 雪佛龙(Chevron) 12 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up) 13 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营业收入/百万 美元 408,214 285,129 284,650 246,138 204,106 202,196 187,518 184,496 175,257 165,496 163,527 163,204 156,779 公司名称 14 道达尔(Total) 15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 16 大众汽车(Volkswagen) 17 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 18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 19 忠利保险 (Assicurazioni Generali) 20 安联集团(Allianz) 21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22 家乐福(Carrefour) 23 福特汽车(Ford Motor) 24 埃尼集团(ENI) 25 摩根大通 (J.P. Morgan Chase & Co) 营业收入/百万 美元 155,887 150,450 146,205 139,515 130,708 126,012 125,999 123,018 121,452 118,308 117,235 115,632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但缺陷是它把国外直接投资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为资本 转移的一种方式,从而忽视了直接投资的实质——它是 跨国公司的管理控制在国际上延伸的工具。
➢2020年6月25 ➢第二章 跨国公
第一节 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 的跨国经营理论
• 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是属于宏观 分析的理论,即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来分析一国如 何优化贸易结构、如何按照产品的价值含量在国家之 间转移生产活动、如何转移边际产业和如何最大化增 加一国的总体效用等问题。主要有比较优势理论、产 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投资论。
➢2020年6月25 ➢第二章 跨国公
20世基础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资本和劳动力禀赋的差异, 决定了不同国家利率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国际间的资 本流动。因此,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
二战后,经济学家将国际贸易理论直接运用于对国际 直接投资的分析,创立了利润差异论,即直接投资资 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反映了各国间收益率的差异。
➢2020年6月25 ➢第二章 跨国公
(1)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筱原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
展的战略重点选择,敏锐地观察分析世界各国的经验和 现实,针对古典比较优势学说的静态缺陷,提出了对战 后日本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现代比较优势理论,是 对李嘉图静态比较优势学说的一个突破性发展。 其理论实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 一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 创造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如日本资源短缺,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资源的 丰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却决于政府的政策。
➢ 从国际市场和国内产业联系等更广泛的范围考察比较 优势的动态性、扩张性等特征。因此,这是一个对古 典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补充与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8
2.3.3 关于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1.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对小岛清理论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所谓日本式贸易创造型投资,日本集中对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工 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 第二,小岛清关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小岛清理论全盘接受了完全竞争的假设,闭口不谈垄断因 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第四,小岛清理论回避了“边际产业扩张”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过于美化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 作用,掩盖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维护现存的不合理的 国际分工格局。
3
2.1.3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1.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2.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4
第2节 垄断优势理论
2.2.1 基本观点
金德尔伯格详细列举过跨国公司所有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并将之 分为以下三类。 1)在商品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销技术与价格联盟 等,都可能导致不完全竞争,从而使企业产生垄断竞争;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特殊的管理 技能、资本市场的优势条件和商誉等,可能造成不完全竞争、给 企业带来垄断优势; 3)规模经济现象的存在也能给大规模企业带来垄断优势,包括 跨国公司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3
第5节 内部化理论
2.5.1 市场内部化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并非规模经济、寡占或关税壁垒引 起的,而是由于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以及由于某些产品 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内部化。 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该理论认为,市场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 的外部市场;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市场,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 响,也不存在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按独立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交 易价格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目 的,由公司少数决策人制定的,即转移价格。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doc

第二章跨国公司理论.doc

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C·P·金德贝格在70年代对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进行的补充和发展。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鉴于海默和金德尔伯格对该理论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时又将该理论称为“海默-金德尔伯格传统”(H-K Tradition)。

目录一、产生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跨国公司呈如火如荼迅速发展之势,利润差异论的局限性暴露无疑,因而迫切需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出现。

二、主要思想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不同难易程度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分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的比较优 势理论。 前者主要指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 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等; 后者主要包括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赤松 的雁形理论等。
一是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 环节,使得贸易利润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质 基础,并形成了对劳动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二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贸易时过于依赖 发达国家的技术引入,进而缺乏创新能力,以至于长 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被迫受制于人。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请分析中国 现在应采取什么方法才能免陷于“比较优势陷阱”?
在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成本成为能否在市场上击败竞 争者的重要因素。美国企业会把西欧国家作为优先选 择的投资区位,因为那里的需求类型与美国相近,劳 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特点: 该理论说明了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企业增长之间的 紧密关系。 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 投资作为整体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 做为直接投资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把东道国的区 位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说明国际生产 格局的形成。 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市场规模大,它可以减少引进新产品过程中的风险;
美国消费者的人均收入高; 美国劳动的相对成本高,这个特点不断产生了以资本 替代劳动的创新需求。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第一章 跨国公司现象

第一章 跨国公司现象

当代跨国公司管理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当代跨国公司管理•跨国公司的概念•跨国经营活动•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进程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当代跨国公司管理第一节跨国公司的概念一、跨国公司名称的变迁国际公司多国公司全球公司跨国公司国际战略多国战略全球战略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当代跨国公司管理第一节跨国公司的概念二、跨国公司的概念概念众多,依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结构性标准营业实绩标准企业行为特定标准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第一节跨国公司的概念当代跨国公司管理三、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深度•美国哈佛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标准•英国著名学者邓宁(John H. Dunning)提出衡量跨国公司的标准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第二节跨国经营活动当代跨国公司管理一、国际商品贸易与跨国经营国际化经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二、国际经济合作与跨国公司国际经济合作的概念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当代跨国公司管理第二节跨国经营活动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驱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创办新企业控制外国企业股权政策自由化技术进步企业管理变革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当代跨国公司管理一、典型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历程及特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二、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形成的最初时期(19世纪末):为了获得新市场和新资源•逐渐成熟时期(世界大战):美国跨国公司发展很快;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纵向一体化、多样化经营•恢复发展时期(二战后至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占据主导地位;对外投资更多流向发达国家•全球化发展时期(60年代至90年代):组织形式更为丰富,经营手段更灵活有效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第四节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进程当代跨国公司管理一、全球化的含义•世贸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二、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技革命•管理创新•市场经济•政策自由化三、经济全球化的起源和发展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金融国际化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当代跨国公司管理第四节跨国公司与全球化进程四、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五、跨国公司的全球资源套利驱动•内部贸易: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外部交易风险;维护垄断优势;转移定价来谋取利益•价格转移:减少税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汇率风险;调整子公司账面利润水平;增强子公司市场竞争力全球资源套利,企业利润最大化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当代跨国公司小结管理•跨国公司的名称(国际公司、多国公司、全球公司、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概念•跨国公司的经营绝大多数都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驱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第一章跨国公司现象。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管理》PPT课件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管理》PPT课件

二、公关管理——与东道国的关系
东道国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通过政府管制和各种 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实施限制,这种限制往往给跨 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带来诸多困难和障碍。跨国公司为实 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正确处理与东道国的关系 ,包 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适时调整经营活动,尽量减少因东道国控 制而遭受的损失。
除了上述三个竞争优势外,从发展中国家近年 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看,发展中国家跨国直接投 资还有三个重要的优势:
1、许多发达国家已拥有或正拥有对外直接投资所 必需的经济基础;
2、国家的大力扶持; 3、在吸引外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经营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技术转让







六、国际竞争优势——跨国直接投 资的动因与条件
波特认为构成国际竞争优势有四个方 面的因素。(1)因素状况(2)需求状 况。(3)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即一个 企业和与之相关的产业的支持。(4)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在一个行业中公司的数量 竞争的激烈程度 政府所有还是私人所有
第二,从多方面获得对公司的支持,分散和化解 东道国实施限制的压力。
第三,进行直接的反限制活动。
三、全球社会责任
企业首先是一个经济实体,它要通过经营活动追求 利润最大化目标。同时,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它 只有兼顾赖以生存的社会的利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 身的经济利益。企业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自身利益与 社会利益的共存性,这一规律给经营者的启示是:在 开展经营活动、追求赢利目标时,别忘了肩负的社会 责任。
构成跨国企业垄断优势的多种因素可以归结为: 1、技术优势 2、规模经济优势 3、资金和货币优势 4、组织管理优势

第三章跨国公司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第三章跨国公司理论详解演示文稿

接,更不具有完渗全透性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2、品牌控制也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迅速取得优势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据江苏①省工产商品局市统计场,不近3完年全来,。至这少有主1要0个与以上商的品知名特企异业、品牌商被标外、国 企业特“殊吃的掉”市。场可口技可能乐或饮料价、格浓缩联液盟在等中国因的素市场有份关额;达到70%,具 有3显、性技②的术垄优生断势产地是要位跨国。素公市司最场显的著不的优完势全。。目前这跨主国公要司是垄特断了殊世的界上管70 %的理技技术能转让、与在80%资的本新市技术场、上新工的艺便。利在苏及州受,专近一利半制的电度子保和护通讯
第三章跨国公司理论详解演示 文稿
优选第三章跨国公司理论
学习目标
• 掌握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 了解跨国公司理论建立的基础
• 熟悉基于FDI的跨国公司理论
• 总结并能初步设计出对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有指导 价值的理论
2020/11/21
重庆科技学院
3
正文
第一节 基于国际贸易的跨国经营理论
第二节 基于外国直接投资(FDI)的跨国经 营理论
2020/11/21
重庆科技学院
13
(二)对用证券投资理论解释企业跨国经营活动
的质疑
金融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 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金
海默强调指出融资,本用取证代工券业投资本资占理统论治地解位释,是对帝外国直主义接的投资 存在三方面缺陷一始:个 发重 生要 变特 化征 。。 银银 行行 作垄 为断 支的 付形 中成 介使 ,银实行际的上性是质各开个
互替代,国际投资所带来的结果是使两国 间的贸易量减少。
2020/11/21
重庆科技学院

跨国公司理论优PPT资料

跨国公司理论优PPT资料
两个基本观点: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性
思考题 为什么没有垄断优势和市场不完全
性,跨国公司就不能成功排斥东道国国 内企业?
东道国民族企业的优势: 更适应 环境,有优惠和保护 ,成本少,风
险小 跨国公司成本和风险: 远距离经营的各种费用等附加成本,汇率风
险,政治风险等
第二节 垄断优势理论
二、垄断优势
1、知识优势 即一种无形资产,具备这些可使企业的生产、
要素禀赋理论: 一国倾向于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
产要素的产品。
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 各国利率的差异,而利率的差异又取决于
各国资本存量的相对丰裕程度。
第二阶段
跨国公司理论真正产生是始于 经济学家斯蒂
2)市场失芬效(或·市场海失灵)默的垄断优势理论。
三、修正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决定)对外直接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寡占反应理论
寡占反应:在由少数几家大企业构成 的行业中,由于每一企业的任何行动都会 影响到其他几家企业,因此任何一个大企 业都对其他几家企业的行动很敏感,并针 对某一企业率先采取的行动而随后纷纷采 取类似的行动。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竞争对 手获得新市场和新优势。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五节 内部化理论 跨国公司愿意对外直接 ,且能盈利的原因:垄断优势——可消除不利影响。 一、早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早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5、资本优势 公司利用各种优势,可使其长期保持较大资金流量 市场是不完全的,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的缺陷妨碍了许多交易以及大量贸易利益的取得。 4、管理优势 现代公司制
加第拿二大 节学“垄者个断拉优格论势曼理”论:主要研究某一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 特点与决 是二跨、国 三公个定司重的要因主的要基素优本势概;,念其垄他优断势的优基础势和源理泉。论、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 张理论—— 。 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各国的跨国公司到双方的主要市场进行直接 ,削弱对方的竞争力;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

第二章  跨国公司理论

40
二、维农理论的修正
• 20世纪70年代,维农对其理论作出了修正, 引入国际寡占行为理论解释跨国公司的对 外直接投资。
41
1、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 • 在这一阶段,企业不惜支出高昂的研究与 开发费用,集中力量在母国进行新产品的 研究与开发工作,重点是向市场推出新产 品,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差异化,以维护 其垄断地位。 • 新产品生产主要以母国资源禀赋和市场特 点为基础,因而各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也有 所不同。
34
• 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跨国公司在 产品生命周期运动中,根据竞争条件和生 产条件的变化而制定的生产区位决策。
35
1、创新阶段 • 新产品投入市场,处于创造需求的阶段。 • 该阶段的特点: (1)企业对新产品具有独家垄断优势,所关 心的主要是产品设计是否受消费者欢迎, 并非成本。 (2)新产品的需求主要在国内。 (3)消费者受新产品、新功能的吸引,一般 不在乎价格,也没有比较机会,市场对新 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低。
31
2、鲁特的收益分析观点
• 比较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之间的选择问题。 • 观点:跨国公司的知识优势有些可以通过许可证 交易转让给国外企业,如专利、商标、技术诀窍 等。公司从中收取特许权使用费而获得收益。 • 有些知识资产如技术创新能力、管理与销售技能 则难以转让,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这些优势的收益, 就必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15
• 在东道国市场具有不完全性的条件下,跨 国公司就可以在那里利用其垄断优势排斥 自由竞争,维护垄断高价以获得超额利润。 • 这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16
• 海默的结论: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某种优 势的寡头垄断企业为追求控制不完全市场 而采取的一种行为方式。
17

第一章__跨国公司概述-82页PPT资料

第一章__跨国公司概述-82页PPT资料

27.8
10.5
28.1
8.03
40.77
7.16
27.81
第一章 跨国公司概述
27.5 31.5 41.0 45.5 50.1 55.48 57.43
5.7 11.0 13.2 16.0 19.0 20.86 20.81
美国商务部1956年规定:若某外国公司股权的50%由 一群相互无关的美国人掌握,或25%由一个有组织的美 国人集团拥有,或10%由一个美国人(法人)拥有,则 对该公司的投资即可视为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
加拿大政府规定,当本国居民持有外国公司的50%或更 多的股权时,在原则上认为存在控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一个紧密结合的组织在所投资 的企业中拥有25%或更多的投资股,可以作为控制所有 权的合理标准。
我国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 国或地区投资者,该企业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
一般跨国企业经历四阶段: 母国取向:优先考虑母国的利益,高级主管由母国员
工担任。
东道国取向:决策权分散,在母国利益的基础上,兼 顾当地企业的要求,来适应当地环境的需要。
区域取向: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展开,如北美、欧盟 等。
全球取向:从全球竞争的环境下,所有企业必须服从 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利益。
IBM前身是19世纪末成立的几家小公司,1910年合并为 一家公司,1924年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此时它已成为美国商用机器行业的领先者,并于1924 年开始在法、德建工厂。
23.09.2019
第一章 跨国公司概述
总部一直在纽约,其高层经营决策、财务筹划和决算, 主要的R&D活动、高附加值的生产活动至今保留在美 国。

2-2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2-2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一、代表人物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 维农(Raymond Vernon) 首先提出。

1966年,《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4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二、产品生命与产品生命周期
1. 产品生命的含义
产品在市场上的营销寿命。
2. 产品生命周期的含义
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的变化过程。
17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企业经营方式选择与优势组合
经营方式 技术转移 出口贸易 所有权优势 √ √ 内部化优势 × √(×) 区位优势 × ×
对外直接投资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18
2.2.5 小岛理论
一、代表人物

日本的小岛清教授
1987年,专著《对外贸易论》
边际产业投资理论: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 产业=比较劣势产业)开始FDI,并依次进行.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1
主要内容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5 小岛理论
3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4.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9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一、代表人物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约翰· 邓宁(John J. Dunning) 1976年,《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 论探索》 1981年,《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和一系列专著和 论文,形成了完整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2.1.2 比较优势理论
二、主要观点

比较优势决定了一个国家将生产和应该生产某种产
品。当两个国家都分别只生产本国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时,那么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获益。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1
2.1.3 要素禀赋理论
一、代表人物

埃利· 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7
2.2.1 垄断优势理论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一)核心资产论(the Core-Asset Theories)

企业资产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技术和知识 两种代表性论点:

凯夫斯(R.E.Caves)为代表的“产品差异能力论”:强
调产品的差异性,即企业创造差异产品的能力。 约翰逊(H.G.Johnson)和梅吉(Stephen Magee)为代表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1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内部化理论 2.2.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2.5 小岛理论
22
2.2.1 垄断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垄断优势理论(Specific Advantages Theory)是西方最早研

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eer J. Buckley)和卡森 (Mark C. Casson)

1976年,合著《多国企业的未来》和《国际经营论》
等书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32
2.2.2 内部化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
科斯定理
1. 1937年,科斯(Ronald H. Coase)《厂商的性质》。 2. 企业是一个多功能的复杂体,与市场运行密切相关。 3. 由于市场不完善,往往缺乏效率,而以统一的行政管辖取代市场 机制,可以节省市场交易成本。 4. 只要企业能在内部组织交易,并且其费用低于在市场上交易的成 本,企业自然就会将各项交易纳入企业内进行,即以统一的行政 管理取代市场机制。
2.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有关,知识密集 型产业最容易产生国际直接投资(FDI)。 3. 摒弃了传统理论关于完全竞争的假设,主张从不完全 竞争即市场不完善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4
2.2.1 垄断优势理论
(二)主要观点
1. 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一)贡献
1. 突破了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框架; 2. 将跨国公司理论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中独立 出来; 3. 把跨国公司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 4. 奠定了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30
2.2.1 垄断优势理论
(二)局限性
1. 沿用静态分析方法,没有阐明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发展,也 没有论述各种市场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变动性;
(三)寡占反应论(Oligopolistic Reaction Theory):20
世纪70年代初,尼克尔博克《寡占反应与多国企业》:从寡
占市场结构中的企业行为来解释FDI的动机。也称“跟随战略
论”、“追随领袖论”、“交互威胁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9
2.2.1 垄断优势理论
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15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二、国家竞争优势的含义
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从全局的高度,根据 一国范围内可以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 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的竞争能力。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6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主要内容

应该从行业的角度来考察国家竞争优势问题。
成本的不同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造成的; 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决定的。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3
2.1.3 要素禀赋理论
二、主要观点

国际分工中,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的是本国相对丰富 的生产要素制造的产品,相反,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 素制造的产品;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结果会消除贸易国间生产要
在不完全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上形成的优势; 由于企业垂直合并等因素所产生的内部或外部的规模生产效 益优势; 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市场进入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 业优势。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6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收入流量资本化
C=I/R


C——对外投资的资产额;
I——该项资产获得的利润; R——利润率。
9
比较优势的判断(公式小结)
比较成本法则: 假定A国X与Y两种W的成本分别是a1、b1,B国X与Y 两种W的成本分别是a2、b2,则: 1)a1:b1=a2 :b2,不发生贸易(比较成本的例外)。 2) a1:b1≠ a2 :b2,两国可能发生贸易。 1. a1:b1< a2 :b2, A国在X产品上成本低出口X产 品; 2. a1:b1> a2 :b2,A国在Y产品上成本低出口Y产品。 (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对外经 济贸易大学出版社P.65)
3
2.1.1 绝对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亚当· 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 (1776)
二、主要观点 按照绝对成本高低进行分工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4
三、斯密的论证



交换与分工学说(4点内容) 1、交换是人类的天然倾向(利己心) 2、交换产生分工 3、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优势产品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自然优势和获得性优势 斯密的逻辑
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 Hymer)“跨国公司理论之父” 1960年,博士论文《民族厂商的国际性经营:一种对外直接 投资的研究》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3
2.2.1 垄断优势理论
二、基本内容
(一)海默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1. 利润率的差异无法区分对外直接投资(FDI)与证券投资, 不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原因。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33
2.2.2 内部化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核心内容 (二)假定前提 (三)动机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34
2.2.2 内部化理论
(一)核心内容

由于市场不完全,企业将外部市场交易转化为在内部各 所属企业间进行贸易的形式,由此构建了内部市场,而 内部化超越国家时即产生了国际企业。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基础:存在大量的中间产品, 尤其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中间产品”。 当企业的中间产品市场交易成本较高时,企业就有必要 统一管理整个经营活动,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
竞争状况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相关的供应商
和支持性产业
波 特 的 钻 石 模 型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8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机 会
竞争状况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
相关的供应商 和支持性产业
政 府
波特的国家创新系统结构钻石图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9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四、简要评述 (一)理论贡献
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并且会使商品价格趋于均等化;

商品贸易的结果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在两国间的间接移 动,从而弥补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移动的缺陷。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4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迈克尔· 波特(Micheal Porter) 1990年,《国家的竞争优势》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跨国公司现象的理论解释
1
主要内容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2.1.1 绝对优势理论
2.1.2 比较优势理论 2.1.3 要素禀赋理论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阅读材料2-1】比亚迪公司的国际化经营

如果一个国家能在那些劳动生产率高、新发明和新技
术发展最快的行业领先,则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 就会高于其他国家,就有了竞争优势,反之,则没有。 决定一国的国际竞争优势不是某一个比较优势的因素, 而是由一组因素,即“钻石因素”及其附加因素决定

的。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7
2.1.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个人:制针 家庭:裁缝与鞋匠 国家:苏格兰和葡萄牙的布和酒

结论:各国集中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 将会使各国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样会大大 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5
【 思考 】


一个落后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 是否会发生对外贸易?如果发生,贸易对双方是 否有利? 一个先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时是 否会发生对外贸易?如果发生,贸易对双方是否 有利?
6
2.1.2 比较优势理论
一、代表人物

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 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2.1 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7
2.1.2 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单位产量/劳动日)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呢绒
100 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