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的经济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广州市的经济地位及其发展前景
岑军健
广州市在《九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以来虽不算最高,但与其他大城市和地区作横向比较却是最好的。
在《九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和广东省近3个百分点,并分别高于上海市和北京市2~3个百分点。
按2000年GDP 比较,广州市虽然与5年前一样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但与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差距已经缩小,并且GDP 分别高于人口在二千多万到四千多万的广西、江西、云南、吉林、山西、陕西、甘肃、贵州等省。
这一喜人的业绩提升了广州市在广东省和全国的经济份量和地位。
在未来5~10年,广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地位能否保持这一优势?与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比较,会出现什么样的格局?影响广州经济发展速度有那些主要因素?本文以事实为依据,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一、经济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
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会时快时慢,这是正常的现象。
只从自身发展历程作纵向比较是不能完全说明发展速度较其他城市属高属低的问题。
《八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0.18%,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但省内不少县市的增长速度更快,广州市在省内的经济比重并没有多大变化。
在《九五》期间,广州市的GDP 年增长速度降至13.175%,但其GDP 在全省的份量都显著加大,并高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增长速度。
应该说,《九五》期间广州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更高的相对速度。
因此,作横向比较的相对发展速度比纵向自身比较的绝对速度更具重要的实际意义。
1.GDP 总量的比较。
广州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大城市之一,因此应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作比较。
除特区和台湾外,我国大城市2000年的GDP 的前四名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
香港是我国超级的经济大城市,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和美国《9.11》事件的影响,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2001年会出现零增长,甚至可能负增长,但其2000年GDP 仍然超过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五大城市的总和。
因此,选取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作横向比较,更能识别高低优劣。
表1.五大城市GDP 的横向比较
城市 项目
广州 香港 上海 北京 深圳 1995年GDP (亿元)
1,243.07 10,826.4 2,462.57 1,394.89 795.7 2000年GDP (亿元) 2,383.07 13,778 4,460.5 2,464.12 1,610 百分数比较
1995年 100% 870.9% 198.1% 112.2% 64%
以广州为100% 2000年100% 578.2%
187.17% 103.4% 67.56%
注:
注:香港的GDP是以1美元对8.3人民币换算的约值。
从表1可以算出,1995年到2000年广州市的GDP从等于香港的11.5%增加到17.3%;从等于上海的50.48%增加到53.43%;从等于北京的89.12%增加到96.71%。
数年前不少人提出深圳市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赶超广州的问题。
从过去五年的发展态势来看,这个可能性在未来5年到10年并不存在,因为在《九五》期间,深圳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头已经减慢,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年低于广州市的增长速度。
这说明深圳市相对于广州市的速度优势基本消失。
在《九五》期间,广州市GDP占广东省的份量从21.7%提高25.1%;占全国的份量从2.1%提高到2.7%。
2.人均GDP的比较。
人均GDP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现代化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内地各大城市存在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等行政划分因素的影响,在统计人均GDP所依据的人口总数与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别。
各大城市所公布的人均GDP数值,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实际情况,降低了可比较性。
因此,在比较各城市的人均GDP时,要考虑这个实际因素。
根据有关资料,各大城市在1995年和2000年的人均GDP列于表2.
表2.人均GDP比较
城市
项目广州香港上海北京深圳
1995年人均GDP(万元)1.995 1.8942 1.3085
2000年人均GDP(万元) 3.45 19.5 约3.4 2.2 3.97 注:
注:香港GDP按1美元等于8.3元人民币换算的约值。
1995年广州市统计局的资料表明,广州市人均GDP已超过上海5.3个百分点。
在过去几年广州市GDP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上海2~3个百分点,为何人均GDP 从1995年领先5.3个百分点降至相近的水平?这主要是广州市计算人均GDP的统计人口增长大大高于上海市。
广州市从1995年623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690.7万人,即增加了8.7个百分点;而上海的户籍人口1998年只比1995年增加5.2万人,按推算2000年的户籍人口约1310万人,只比1995年的1301.37万人增加约8.4万人,即只增加0.64个百分点,近乎没有变动。
从这一点来看,广州市在《九五》期间GDP的增长,有一部分是靠扩大城市规模和增加户籍人口来实现的,降低了人均GDP的增长速度。
这就是《九五》期间广州市GDP总量增速高于上海,而人均GDP却没有拉开距离反而倒退的主要原因。
深圳市2000年人均GDP从公布数字来看高于上海和广州,但深圳市是按405.54万的人口来计算2000年的人均GDP的。
要知道,深圳市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较其他城市高,这部分人是创造深圳市GDP的主力军。
故实际的人均GDP远比公布的数字低。
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公布的广州市总人口994.30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深圳市是700.84万人,即深圳市人口为广州市的70.5%,而统计人均GDP的人口数字,深圳市只采用了等于广州市的58.7%的人口来计算。
这显然是缺乏客观性的,
据报导,深圳市的发展计划预计在2005年的人均GDP是按470万人来预测的。
但认为符合客观的数字应超过600万人。
因此,深圳市公布人均GDP缺乏可比较性。
综合上述,在所比较的各大城市中,人均GDP可分为三类。
香港的人均GDP 高出其他城市一个数量级,约为广州市的5.65倍,第二类是上海、广州、深圳,人均GDP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第三类是北京市,较第二类的落后近50%。
接近香港水平的新加坡,1999年人均GDP达2.18万美元,可以视为广州市赶超的参考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有一民情研究单位所发表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一文中,把国内分成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为高收入发达地区;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农村上中收入较发达地区;第三世界是广大农村中等收入或低收入较不发达的地区;第四世界是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极低收入的贫困地区。
这样划分是否符合实情,值得探讨。
拿近千万人口的广州市来说,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居民的实际收入,都处在全国顶级的行列。
因此,用经济发达程度来划分的话,除特区和台湾外,广州、深圳、上海三市应列为第一世界。
该文在评价比较我国城市与其他各国家经济水平时,总是按购买力评价指数(PPP,按照世界银行数据计算)来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实际美元GDP作比较,即约以2元人民币等于1美元来换算美元人均GDP。
这样既不真实,也没有多大比较意义。
大家知道,不同经济水平的城市,其居民的消费结构很不相同,有些消费项目是无法比较的。
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恩格尔系数为39~43%(属小康与富裕之间的过渡型的消费结构),其他较落后的地区其恩格尔系数高达50~60%(属温饱型和贫困型的消费结构)。
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的居民,要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食物和基本生活用品,而国外经济发达的城市,其恩格尔系数很低(一般小于30%,有些在20%以下),居民收入的大部分消费用在租赁或购买条件好的居所、旅游、文化生活和高级消费商品(如小汽车、高档电气、电子产品等)。
旅游和汽车、电子产品的国内价格一般比国外要高。
因此,不同生活水平类型的城市和地区,难以用购买力评价指数作比较。
如果同样以购买力评价指数去比较我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地区,则会得出人均GDP相差不大的结论,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因此,对GDP作横向比较时,不宜以购买力评价指数为依据。
3.生产总值构成比较。
综观世界各大城市,其人均GDP越高及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这是普遍的规律。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已成为大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因此,比较有关大城市的生产总值的构成,可以了解广州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表3.2000年四城市的GDP构成比较
产业广州北京上海香港(注)
第一产业 3.96% 3.658%1.8%0.1186
第二产业43.69%38.033%48.05%14.68%
第三产业52.35%58.3%50.15%85.2%
注:是1997年的数据(资料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本地收入科)
注:
由于香港是地理位置优越的高度现代化城市,其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早在1993年已达到81.3%,它已进入全球经济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北京第三产业自
90年代以来增速很快,1995年后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GDP的第一大支柱。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明显超过广州和上海。
上海在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一次超过40%,以后每年以2个百分点提升。
上海在《九五》期间GDP能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主要靠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故上海把第三产业誉为上海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广州早在199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4%,但在《九五》期间的增长速度较低,这与同一时期第二产业有较高的增长速度有关。
总的来说,北京、上海、广州市三城市的第三产业都成为GDP 的第一大支柱。
北京的第三产业有着明显的优势。
一、影响广州市经济发展的诸因素
近几年来,在经济领域中出现很多热门话题,对如何发展经济也有不少建议。
有些热门话题和建议是富有争议性的。
影响广州市经济今后的发展速度究竟是那些主要因素?只要以事实为依据,排除过热过冷的主观影响,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就有可能找到接近正确的解答。
1.传统产业、中小企业仍是广州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动力。
近10年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新技术、新产业方面获得迅速发展,使我国发展高新技术和产业成为热门话题。
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高新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走廊”、“硅谷”、“光谷”、“数码港”等等。
广州是个大城市,更不会例外。
到目前为止,所有高新产业中影响最大的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产业,其中互联网经数年炒作之后,结果不如人意。
真正能产生产业效益的电子、讯息制造产业全国产值近一万亿元,其中广东省占3000多亿元。
这一产业在广东省(主要在包括广州的珠三角)连续10年以30%以上的高速增长。
珠三角所生产的计算机硬盘占全球产量约30%,包括广州在内的珠三角所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占全国产量约1/4,个人电脑占22%,电话占67%,彩电占30%。
这些被视为高新产业的产品,其实很大一部分是传统产业的产品。
不管发展任何技术或产业,都是以市场需求和投资回报率来决定的。
我国人均GDP还很低,人力资源丰富,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约等于美国和日本的1/20~1/30),每年新增劳动力900~1100万人(2001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量将达1097万人)。
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全国GDP多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正是顺着这个主流方向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以广州市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的GDP的大部分是依靠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来实现的。
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是促进出口、创造就业,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柱。
据报导,美国人每年要穿中国生产的2双鞋子、5双袜子和三件衬衣。
以广州市为龙头的珠三角在鞋类、玩具、纺织品等传统产品占有全球市场很大的份额。
能够准确定义并名符其实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在整个经济所占的份额非常有限。
近几年东莞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引人注目,台资企业迅速增加,数量达4500多家。
主要是生产鞋类、玩具及电脑配套件等。
于是有些媒体曾着重报导高新科技产业推动东莞经济发展的作用,但真正起主流作用的仍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的传统产业。
东莞市在业外来劳工,有报导说多达450万人,能容纳这么多劳动大军的不可能不是传统产业。
再举一些例子:美国是汽车模型最大的消费市场,香港是最大的供应商,我国是最大的生产商,而珠三角是第一大生产基地,共有170多家生产企业。
在增城,有一集团公司,靠生产车模从小作坊发展成有2500多人的大企业。
车模的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但劳动生产率也不算低,2000多人的企业年产值可达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玩具生产企业有五千多家,深圳市就有1100多家。
这些传统产业构成了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优势。
应该指出,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也因市场需要而不断吸收高新技术,包括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
汽车产业是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牌传统产业,也是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
亚洲有多个能生产导弹和核武的国家,却不能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生存能力的完整的小汽车。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技术,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也有高新技术。
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是由市场需求、经营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所决定的。
广州市在5~10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经济的发展速度仍取决于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这一客观事实不会因人的主观愿望而转变。
当然,这些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将会吸收新技术并逐步走向现代化。
2.资本的引进与输出。
观察分析一些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兴衰,会得出一些规律:一个城市、地区或一个国家,当其引进资本远多于输出资本,则其经济往上发展;而当其资本大量外流时,则经济增长会放缓甚至下滑。
香港由于经营成本高,不少企业为了寻求低的经营成本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陆续迁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迁到我国内地继续经营,形成大量资本外流。
这意味着香港本地区的企业减少了,就业人数也就减少了,社会消费缩减。
对具体企业而言,外迁是为追求利润和继续发展的合理选择,是件好事。
因此,资本大量外流(或称向外投资)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但从全局来看,应该是经济下滑的先兆。
到1988年,香港在内地的直接投资达1384亿美元,占内地外来投资的52%(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资料,与国内一些报导有出入)。
新加坡和我国台湾近几年也大量向外投资。
据报导从1991年到1999年台湾向内地投资达241.25亿美元(由于台资大部分通过香港公司转入内地,故实际投资可能更多一些)。
近几年,台湾、新加坡的经济也开始下滑。
显然,资金大量外流是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资金大量外流显示出当地经济环境变差,这是一个负面的讯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进入。
到2000年累计,海外直接向广东投资达1252.48亿美元,占全国近五分之一。
这是我国经济能快速增长,特别是广东省经济能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投资多了,办企业多了,就业人数增加,促进了市场消费。
在广东省(主要集中在以广州市为龙头的珠三角),香港投资的企业所雇佣的员工达500万人,这对广州市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起了多大的作用!
广州市未来5~10年内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受资本流向及其流动量的影响。
从《九五》情况看,广州市的资本流入远大于外流。
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为31.15亿美元,已连续三年超过30亿美元。
国内其他地区流入资本未见有正式统计数字,不管怎样,从广州公开流出的资本远远小于流入。
这表明,广州市经济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效益,较国内、外许多地方为好,仍可保持很强的发展势头。
3.科技人才与竞争机制。
一提起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提到所谓知识经济,都会异口同声地强调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其实,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都是在竞争的激流中走向现代化,更需要知识和人才。
遗憾的是,对人才问题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脱离实际的一些静态统计数字上。
按这种方法去认识与经济发展有关的人才问题,就会得出广州市的人才远不如北京、上海,甚至比不上西安的结论。
许多文章经常列举某某城市有
多少间大学,有多少个院士,每10万人中有多少科研人员……等等。
按这种统计无法解释广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为什么高出那些在统计上科技人才济济的大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的两院院士有220人,高校重点专业有48个;珠江三角洲两院院士只有22人,重点专业只有5个。
为什么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还比长三角的胜出一筹?湖南省的两院院士达37人,比广东省多出近60%,而广东省的GDP却等于湖南省的2.5倍。
问题的关键是要以动态而不是以静态看待人才问题,归纳起来有三点:
3-1.“出处不如聚处”。
人才是一种特殊商品,但如同其他商品一样,在产地不一定有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却能汇集了其他各地更丰富的产品。
这就是广州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通俗话:“出处不如聚处”。
深圳市的高等院校比其他大城市少得多,但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和高学位的科技人才纷纷到深圳谋工作。
珠三角许多县级市原来没有一所大学,但全国各地到珠三角工作的科技人才比那些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多得多。
顺德市还请了16个院士作顾问。
广州市是华南地区文化教育中心,高等院校不算少,但仍然吸纳了全国各地大批的专业人才。
因此,只要广州市有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何愁没有专业人才?
3-2.人才要对口。
大家知道,现今的科学技术分工很细,一些高学位、高衔头的人才只精于某个学科,这些人才往往与产业的结合能力差。
一些地方政府和一些大企业,找这类人才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装门面”和产生“轰动效应”。
这就是为什么静态统计上人才济济的地方和企业,没有相应的经济效果。
广州市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成熟,这种现象会日渐减少。
3-3.静态的统计反映不出真实情况。
传统的静态统计是根据企业和部门所报的专业人员进行统计。
实际上许多开工不足、管理不善、效益差的大中企业虽然拥有大量专业人员,但他们工作不足甚至无专业工作可做的情况十分严重。
在广州市,有的企业专业人员的工作都很饱满,经常加班加点;而在市场经济欠发达的省市,甚至是出人才的地方,虽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但使用率低,发挥不足。
笔者接触过一些从外省来广州工作的机电设计人员,他们到广州来工作,在1~2年之内所完成的设计项目,比他们在原企业工作了二、三十年还要多,而且这些项目都能成为市场的商品。
另外,在广州市许多中小企业,从外地吸纳了不少专业人才,大部分是统计部门没能统计的。
总的来说,广州市的专业人才比统计数字要多,其当量数量更多。
事实上,广州市最需要的是懂得市场规律和掌握市场运作的人才。
这种人才一般都不是高等院校能培养出来的,要在实践中成长。
从上述可知,人才的发挥有赖于企业的体制和机制。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各省市及企业都十分重视科技和人才问题,甚至没有异议地提出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在未来5~10年内,我国仍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由于我国已加入WTO,使得这个过渡比以往更急速,更少回旋余地。
对企业来说,人才是重要的因素,但在目前这一阶段,体制和机制的竞争,比其他任何竞争,包括人才竞争更为重要。
由于广州市在改革开放中走得早、走得快,在这方面占有优势。
今后能否发挥这个优势,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
4.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
从上海、北京和广州过去10年的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步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因此第三产业已成为构成GDP的最大产业。
上海市第三
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占18.6%逐年上升到2000年的50.5%;北京市第三产业经80年代中期高速增长之后,已达到国内大中城市的最高水平。
但《九五》以来,增速已从1996年的12.3%下降到1999年的9.1%。
广州市在《九五》期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
世界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在65%~85%。
因此,从总的趋势来说,今后广州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必然会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当然有个别特殊情况的年份会有例外。
对这个问题会有争议,有人在总结《八五》期间广州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后得出结论:当第二产业的增速高于其他产业时经济就能高速增长。
但这个结论是有阶段性的,当人均GDP比较低,尚处在小康经济时,第二产业通常高于其他产业的增长,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在经济从小康向富裕过渡时,这个规律就会逐渐倒转过来。
否则怎会出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65%以上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呢?因此,今后5~10年内,广州市第三产业能否高速增长,是决定广州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关键。
二、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前景
广州市今后经济的发展与全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市场的分配会有较大的变动,这是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原来经济发达的国家与一些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差距会显著缩短。
这就决定了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将有足够的市场空间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发展。
可以预计未来广州将以高于广东省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速度发展,广东省也会有高于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
这就意味着在今后5~10年,广州市经济水平与广东省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广州市与全国的经济水平相差就更大了,这是可以肯定的结论。
对构成大城市经济的若干指标作横向比较,有助于分析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前景。
1.GDP和人均GDP。
据公报预计,广州市在《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2%,按此计算,得出5年累计增长76.23%,到2005年GDP约达4103亿元。
但该报导2005年GDP要达到4880亿元,相当于年均增长15.4%,这个可能性不大。
人均GDP预计年均增长10%,按此计算5年累计增长61.05%,2005年应达到5.556万元。
但该报导的数字是6.4万元,即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3.15%,这也是不大可能的事。
是否价格升值?无从考究。
北京市的GDP在1994年和1995年增长很快,分别达到13.5%和12.4%,此后增长在9~10.5%之间窄幅变动。
由于北京市的特殊地位,今后靠第二产业高速增长拉动GDP的势头会逐步减弱。
2008年奥运会将会带动内需增加。
据北京有关部门预测,2001年GDP增长可达10.5%。
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问题研究的报告中,预计人均GDP在2010年达到6000美元以上,这相当于8.42%的年增长率,这是可以实现的。
预计到2020年达到12000美元,达到国际化大城市的预定指标。
这个指标估计可以提前两年实现。
按目前估计,到2010年北京的GDP 可达6200~6500亿元,2005年可达3800~4100亿元。
上海市在《八五》期间,依靠高投入和大量引进外资,使1993~1995年GDP 的年增长率大幅上升到13%以上。
1998年以后,依靠高投入拉动经济的效应大大减弱。
1999年和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外资进入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