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后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也留下了那个时代开明、开拓、开放的精神。西汉文
区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慷慨地向外输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创造和优秀的文化人才,
自信、乐观豪迈的气派风范对周边各国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亚、非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商人和法僧纷至沓来,学习唐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从而在中国周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汉文化圈。同时,唐也特别注意学习别国的先进文化,派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经学习
唐朝不仅是亚洲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亚非的经济、文化中心。
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主流文化导向。汉朝根据建立封建中央集权政府的需要,废黜百家,
文化上的主流地位。唐王朝为了展示帝国风范,文化上实行了开放政策。儒、佛、道“三教”并立,其实质就是一种宽容和借鉴相统一的文化政策。唐儒学继承了隋代的南学、北学的成果,形成了唐的主体文化政策——《五经义疏》。对于佛学,唐统治者非常支持,广建寺院,广度僧尼,广写佛经,广交僧侣,广做佛事,并赐予高僧以爵位。对于道教亦然,唐高宗曾去终南山谒老子庙,唐太宗在位时修过兖州和亳州的老君庙。儒、佛、道三家的共
煌的大唐文明。
度,建立了完整有效的儒学士宦制度,从而激发了知识分子参政的热情。唐朝时则基本上
完善了科举制度,特别是唐太宗按“才行”取人的思想,打破了从强宗望族中取士的狭小圈子。武则天的“反阀阅制度”,唐玄宗的选相求治思想,开阔了人们对社会人才潜力的认识眼界。在这种政策感召下,人们精神振奋,希望为国家的强盛,为时代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豪迈的时代风尚集中反映在唐诗的进取乐观、雄浑开阔和宏伟明朗的艺术境界之中。李白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的雄才大略,杜甫的“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济天下思想就是这种文化主旋律的强音。
(二)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汉唐文化,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客观上代表了当时社会民众的利益,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先进文化促使统治者政治清明。社会主流文化的先进性可以带动政治文化的清明。汉唐王朝刑法宽松,政治开明。汉初统治者十分重视以德治国,他们先后废止宫刑和肉刑,废除了诽谤妖言罪,减轻笞法,使被笞者可以保全性命。文帝统治时期,全国一年的案件不到四百起。唐贞观十一年制定的《唐律》,仅死刑罪名比隋代的《开皇律》就减少了160多条。贞观四年,“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汉武帝、唐太宗都善纳谏言,任人唯贤。汉武帝强调“在御论”和“器用论”思想。他在位54年,先后下达了4 个用人诏,在全国进行了大
门类的人才。唐太宗能够广泛地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任用官吏“不私于党”,按照“才行取人”、“施恩御人”和“用人于谏”的思想,使人人“咸尽其才”。汉唐王朝初年都大力提倡节俭自律。史载,露台之建因为所耗约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便被汉文帝取消。唐太宗严禁大兴土木,为了防止子孙的厚葬浪费,生前就把自己陵墓安排好,“因山为陵,容棺而已”。在他的感召下,贞观时期上下都以节俭为荣。最后,两朝都注意轻徭薄赋,节省民力。
景帝则规定,诸侯王葬,“治坟无过三百人毕事”。唐太宗也曾13次减免田租。
二是先进文化促使了汉唐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汉唐王朝完善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相互制约、分工明确的官僚体系,完善和强化了军事、
吏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奠定并巩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基础,对后来影响很大。两个朝代国强民富,在其统治的大部分时段里,做到了国泰民安,出现了千古盛赞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先进文化增强了汉唐王朝的军事和外交实力,两朝疆域空前辽阔,均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唐时更是万方来朝。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两朝民风淳,社风正。百姓“人人自爱而重犯法”,“移风易俗,黎民
期。汉、唐在输出文化的同时,也广泛地吸收了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发展互动态势,为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民族大融合和中外
及外来的文化文学艺术、生活器具、服饰打扮等都给唐朝宫廷及民间以很大的影响。
)2011年10月1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幅户外显示屏上,水墨动画形象的中国先哲孔子,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
这个特殊的场景,正可看成孔子背后五千年中华文化在新世纪所处的方位。在世界的横轴上,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在历史的纵轴上,一种伟大的文化历经盛衰荣辱的磨难,在复兴之路上正扬帆起航。
一切象征总有现实逻辑,蕴藏着历史的本质。在孔子走向世界这部崭新乐章里,大背景是新中国60多年社会变革的思想激荡、30多年改革开放的精神求索,主旋律是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文化振兴的激昂变奏。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伴随着经济的崛起,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造就的文化发展新局面;才能更深刻地体认,一个政党如何为古老的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重塑与振兴的“中国道路”。
(二)任何一种文化选择,都离不开时代土壤。
进入新世纪,尽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令世界其他地区黯然失色的发展奇迹,尽管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文化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长足进步,但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
这是一个悬殊的对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挑战不止于此。
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中国文化发展必须面对这样的考题——一面是加入WTO以后势必放开的国内文化市场,一面是我国文化单位与国外文化企业的悬殊实力;一面是群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