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合集下载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价值量
劳动 量
商品价值量的多 少由劳动时间决定, 二者成正比关系
劳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 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 商品的劳动时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丙 乙 甲
8 小 时
10 小 时
12 小 时
个别劳动时间
三、价值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机制、 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相互作 用来表现的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 现象,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供不应求 价格上涨
价值 价格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价格波动并未违背价值规律 **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三、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 的原则进行,即等价交换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3、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 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方法: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2件/小时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30分钟/件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商品多少
商 品

劳 动 生 产 率
值 同一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马原第五章

马原第五章
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 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四,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 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四,商品经济的特征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存在交换关系、主要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开放。
五,资本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由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 分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通常采取商品的表现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 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剖析商品,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成为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 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 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求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 所以,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 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推动的结果。 (三),,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 5 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四),,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 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 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 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 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 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 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 盾的基础。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判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 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其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其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 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其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 造中作用的认识。其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几个概念: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商品经济: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他们生产不同的产品。

这些行业和部门之间互相联系和依赖,进行着产品的必要交换。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且在市场上处于权力平等的地位。

这样,产品便会按照对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经济由此产生。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

价值反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价值的构成和创造商品价值的构成: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

活劳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随着社会化的发展,活劳动的概念扩大,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5、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为商品价值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4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货币发展史
2、货币的本质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
价值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特殊 商品
使用价值
双重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
自然属性
社会职能
金银的使用价值 反映别的商品价值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3、货币的职能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关键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地位和作用 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
研究和认识的出发点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经济环境变了 研究和认识的生产力基础变了
生产社会化及劳动分工处于较低水平 生产高度社会化及劳动分工深刻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周转次数通常是指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
转次数。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2、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就是社会总产 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价值补偿即指如何通过商品出售,将社会总产 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以 补偿在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 获得剩余价值。 实物替换即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 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 以补偿社会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纪 法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的 铁

封建社会初期:与较低生产力

基本相适应的以铁器工具为特

征的封建生产关系。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行会的 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与14、15世纪在 地中海沿岸城市产生的途径。
的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特征 资本是一种运动。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
G
W
G'
不同的使用价
值相交换
G' = G + G
从表面上看,资本的价值增值和价值规 律是矛盾的,即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也是解决G--W--G’矛盾的关键。
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
的利益主体所有
(二)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 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与价值。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4世纪末15世纪初)推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1.小商品经济分化产生出资本的萌芽2.由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形成资本的萌芽资本的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表现:1.产生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2.大量货币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英国圈地运动)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掠夺金银财宝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欧美许多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最终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体现生产力的水平)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涉及到生产关系)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是物质财富源于人的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是抽象财富,源于人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有用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关系: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量和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4、5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新兴资产阶级便开始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这一切,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对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提出了强烈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考研政治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考研政治知识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 资本积累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
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 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 削程度。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
价值的差额。
2.资本积累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是缩短资本周转时间,二是加快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两个基本理论: 一是两大部类,第一大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大部类是生产生活 资料的部类;二是社会总产品上从价值上分为 C+V+M 三部分
4.资本主义工资与利润
2.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 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3.货币
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考研政治知识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此知识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 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本质、资本主义政治本质
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论文-V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论文-V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论文-V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 农民阶级的分裂:黑死病的暴发导致欧洲农民人口大量减少,但粮
食需求仍在增长,导致农民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生计。

2. 手工业者的兴起:手工业者开始出现,通过自己的手艺得到一定的
收入,他们与资本家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出现了雇佣劳动的形式。

3.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手工业者的基础上,资本家开始雇佣劳动
力进行生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初步的资本主义。

二、资本主义的本质
1. 资本的占有和积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资本的占有和积累。

资本
家通过资本积累,逐渐控制了生产资料,从而主导了整个经济。

2.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雇佣劳动者创
造的价值不仅包括自己的工资,还包括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剥削雇
佣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3. 自由竞争和市场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自由竞争,但
由于一些特定的原因(如生产规模、垄断技术等)而形成市场垄断。

4. 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在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资
源浪费等)。

结论:
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表面上,资本主义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但也带来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探索出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经济制度,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4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表现:一只羊=两把斧子 评价:价值的性质表现及不充分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产生: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表现: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2分黄金
其他商品
1分黄金=
两把斧子 20斤粮食 一只羊 一件上衣 其他商品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的;商人和高利贷 2、资本的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资本问题: 1、劳动力:劳动的能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没有别的商品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本人、家属和培训费用) •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4、货币转换资本 货币在购买劳动力后不但可以收回成本还可以得到剩余价值——货币转化资本根源分析: • 首先,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G`=G+△G) △G不可能产生于流通领域。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自然经济的特点: 第一,建立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基础之上。 第二,劳动产品是为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需要而生产的 2、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是为他人进行生产的一种交换经济。 (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目的 (2)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 •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2、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需从分析商品和商品经济开始。

3、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多以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也是决定性的条件。

5.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其中,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的地位。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成为占统治的、最普遍的经济形式。

7.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8.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但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10.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11.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

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消耗的抽象劳动。

12.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就在于揭示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活劳动实现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总结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总结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1.社会分工的产生(一般条件和基础)
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经济条件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
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不一定是商品
商品:用于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市场交换
使用价值: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自然属性)
二因素
价值: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力和脑力)。

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价值(社会属性)
作为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具体劳动:各种商品具有不同使用价值,是由各种性质和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根据各种劳动的目的、劳动对象、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及劳动成果的不同来划分的。

抽象劳动:虽然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是都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支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是支出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社会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到实现的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

商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所以,商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

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产。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3.资本的本质以及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B.它为解释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4.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表现(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2)表现: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5.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6.资本积累的后果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7.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制度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而广大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有力的统治。

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

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

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3.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1)资产阶级主张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其论据是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从感性出发而趋乐避苦,总是从生理的本能的需要而追求于己有利的食物,从而得出人的本性是极端利己的结论。

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人生观,宣扬人生的目的就是谋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享乐。

为此就要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实现其个人利益和享乐的金钱,因而赚钱成为实现其人生利益的最好手段(2)资产阶级的借记本性决定他们是从维护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的,以极端利己的观点来判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

他们表面上强调要维护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实际上是要求尊重资产者的价值和尊严,实现和保障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权利。

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特征就是以金钱作为判断价值的标准,以获取金钱作为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的体现,把是否能获取金钱和获取金钱的多少看作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真实尺度(3)资产阶级的道德观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服务的。

它以尊重和增进个人利益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利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Unit 5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3.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5.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受到生产资本构成的影响,这种影响具体来自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比重、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比重、固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6.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

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M=m’·v·n(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生于价值率的高低。

年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用公式表示为:年剩余价值率=1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1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量,即M’=(m’·v·n)/v=m’·n(3)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速度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I(v+m)=Ⅱc、I(c+v+m)=Ic+Ⅱc和Ⅱ(c+v+m)=I(v+m)+Ⅱ(v+m)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顺序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1.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3.平均利润的形成(1)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从而会导致部门利润率的差别(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4.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时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