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模型资料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01d41c6a011ca300a6c390ed.png)
23. 5 25. 4
1. 9
98. 0
14. 1 16. 5
2. 4
74. 0
20. 4 20. 8
0. 4
95. 0
2. 52
3. 0
0. 48 91. 0
13. 89 15. 1 1. 21 46. 0
5. 91
5. 0
0. 91 29. 0
29. 52 32. 2 2. 68 87. 0
2. 39
1 油藏数值模拟的方法原理
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油藏 的物理性质及流体的流动规律 ,其基本原理立足于 渗流力学 、数理方法及计算方法 ,以工程软件的形式 出现 ,是油田开发研究的重要工具 。油藏数值模拟 的基本步骤是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 →生产历史拟合 →生产动态预测 →以图表的形式输出预测结果[1] 。
3 TX 油田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
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和油藏描述的结果一致 。 3. 1 TN 区块
各油层初始含油饱和度分布与测井解释 、测试 结果基本一致 ,总的趋势是含油性从构造高部位向 低部位逐渐变差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 ,S217 主断 块含油性好 ,绝大部分区域含油饱和度大于 50 % ; S229 、QK114 这些小断块含油性较差 ,大部分区域含 油饱和度小于 50 %(图 1 、图 2) 。
第1期
王晓蕾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田剩余油分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7
3. 2 XW 区块 在 T Ⅲ3 和 T Ⅲ4 油层的 S236 井 、S237 井 、S238
井 、QK113 井 、QK122 井等构造高部位含油饱和度都 较高 ,在 50 %以上 ,而从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含油 性变差 (图 3 、图 4) 。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b6702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e.png)
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是石油勘探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是指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工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预测和评估油田中未探明和未开发的油层的位置、规模和产量分布。
准确的剩余油分布预测对于油田的规划、开发和生产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公司进行合理的油田开发,提高油田生产效率和油田开发利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
一、地质模型方法地质模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剩余油分布预测方法,它通过分析油田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建立油层的地质模型,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常用的地质模型方法包括测井解释、地震解释和地质统计方法等。
测井解释是通过对油井的测井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来确定油层的厚度、含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等地质参数,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地震解释则是利用地震数据进行观测和解释,以揭示油层的结构和性质。
地质统计方法是利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地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剩余油分布的统计规律和概率特征。
常用的地质统计方法包括变异函数法、克里格法和高斯模拟法等。
二、地球物理方法地球物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地球物理方法包括地震反演法、电法勘探法和重力法等。
地震反演法是通过分析和处理地震数据,来揭示油层和岩层的物理性质和油气藏的地质构造,从而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电法勘探法则利用电阻率差异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重力法是利用地球重力场的变化和异常来揭示油田的地下构造和油气藏的分布。
三、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是一种通过建立油田的物理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来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方法。
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等。
有限差分法是一种通过在有限距离上进行微分,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求解。
有限元法则是一种通过将问题区域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几何元素,利用一组简单的近似函数来描述系统的物理过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89c1e3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6.png)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a21e7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f.png)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剩余油分析
![边底水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后期剩余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beba4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f.png)
研究区块经过多年开发,地层亏空大,受边底水侵入和高轮次吞吐等因素影响,开发效果变差。
复杂河流相稠油油田局部隔夹层较发育, 为高渗稠油油藏。
优化水平井参数, 为辅助蒸汽吞吐, 采用高效油溶性复合降黏剂, 充分利用其协同降黏作用、混合传质及增能助排性能, 大幅度降低注汽压力、扩大吞吐波及范围。
一、不同区域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1.典型井组选取根据研究单元不同区域的储层厚度、原油物性、构造位置、周期生产效果、水淹类型等的差异,平面上划分了4个区域:(1)受边底水影响西北部受到馆陶弱边水影响,部分井高含水;平均单井日液33.5t,单井日油1.9t,综合含水94.3%,平均动液面209m。
(2)受潜水底水和南部区域注入水影响的中部井区受到南部区域边水、潜山底水侵入,高含水问题突出;该井区井况问题突出,储量失控严重。
管外窜问题严重,制约老井利用(3)高泥质较高东部井区层薄物性差,产能低;油井主要表现为注汽压力高的特征,一般注汽压力达18.0MPa~19.5MPa。
单井平均周期生产效益较差。
(4)水平井区一是井筒附近采出程度高,周期递减大,二是非均质性强,井间热连通,汽窜严重。
综上,从4个典型区域选取了5个开发井组,共涉及井数62口,面积4.2km2,在历史拟合基础上,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地质模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采用Petrel软件,模拟层位为研究区块馆陶组3个砂组、5个小层。
3.数值模型建立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建立四个区域数值模型,并进行了历史拟合。
拟合过程中,依据岩心分析资料,首先对孔隙度、空气渗透率、含油饱和度进行了校正,并对相对渗透率在合理范围内进行了修正,对模型区含水进行了精细拟合使拟合含水上升趋势与实际一致,并对重点井进行了精细拟合,单井拟合符合程度达到85%。
4.地下三场规律分析(1)压力场分析研究区块原始地层压力9.5MPa,目前地层平均压力7.0MPa;其中A区块及东部区域整体地层压力偏低,西北及中部区域受边底水影响压力相对较高。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
![青化砭油层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潜力的数值模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87385d708a1284ac85043b1.png)
产的重点开发区块 。为了研究资源潜 力 ,改善 目前的生产现状 ,动用剩余
二 、数 值 模 拟结 果 与 分析
层的底水油藏 ,因此即便 主力层水淹
通 过分 析 研究 认 为 ,在 宏 观 上剩 程度较高 ,但 主力层剩余油饱和度仍 3 . 潜 力分 析 。 由上 面 可 以看 出 ,
油 ,提高油 田采收率 。油藏数值模拟 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沉积相 、构 相 对较 高 。 就是利用数值模 型再现开发历史 ,分 造 、储层非均质性 以及井 网条件的控 析开发矛盾并预测不 同方案 的开发效 制 ,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注入水未波及 姚2 2 9 区 、 ̄ k , 2 8 0 区 、长6 油层潜力 在 果 。因此 ,在对已开发油藏进行数值 到的或者波及程度 比较低 的部位 ,在 于 :①通过局部加密井网挖掘剩余油
据。
一
青 化 砭 油 层 剩 余 油 分 布 及
、
质 性 相 对较 好 ,油 开发 时 间 短 ,地 下
油 藏数 值 模 型 的建 立
油 水分布 相对简 单 。丁5 2区 :同样
开 发 潜 力 的 数 值 模 拟 分 析
口
冯
向,剩余油分布区域进行详细描述 ,
措 施进 行 分 析 预测 。
为1 4 0×1 0 0×7 = 9 8 0 0 0 和1 8 0×1 2 0× 6 1 1 、长 6 1 3 和长6 2 1 。姚 2 8 0 区 剩余 油
7 = 1 5 1 2 0 0 。丁5 2 区 网格 坐标 的x 方向 主要 集 中于长6 2 1 、长 6 2 2 和 长6 3 , 青 化 砭 油 田长6 和 丰 富 川 油 田长 选 为 北 一 东2 0 度 ,总 网 格 数 为 1 9 0 × 这 主要 是 由于受 控 于 沉积 微 相 及 开 发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698d8c25453610661ed9f4be.png)
践 意义 。近年来 , 算 机仿 真技术 在 国内外 飞速 发展 , 计 可 分 为 一 体 化 仿 真 、 布 交 互 仿 真 、 向对 象 的 仿 真 和 分 面 多 媒 体仿 真 , 外 还 有 智 能 仿 真 ( 专 家 系 统 、 能 接 此 如 智
维普资2年 6月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PETROLEU M EXPLORAT I] A D ( DEVEI(PM ENT ,)
文章 编 号 :0 00 4 【0 20 —0 60 10 7 72 0 )30 6 3
胜 坨 油 田特高 含水期 剩 余油分 布仿 真模 型
大 量 合 油砂 岩 薄片 曲 观 察 . 出特 高 台 水 期缴 理 余 油 苛布 的 5 模 式 , 用 三雄 教 据 场 礼 化 拄 术 、 提 栗 舟彤 几 何 理 论 及 计 算 机 图形 及 图像 处 理 最新 硅 采 . 立 了刘余 扫 焉 再模 里 , 示 剥 杂 油 形 成 机 理 和 分 布 规 律 彩 图 l 袁 1参 3 ( 建 揭 1 l 苷
孙焕 泉 , 国 , 会 明 , 素英 孙 程 吴
( 中国 石化 胜 利 浊 田地 质 科 学研 究 院)
基 金 项 目 : 末 ’7 ” 础 研 究 基 垒 ( 9 9 2 0 ) 国 93基 Gl 9 2 5 9
摘 要 : 坨 油 田 已注 水 开 发 3 胜 6罡 , 于 练 台合 水 垩达 9 % 的特 高含 水期 . 杂 油分 布 零 散 . 高 呆牧 章 难 度 较 大。 根 据 对 北 5 剩 提
口等 ) 本 文 应 用 仿 真 的 理 - 技 术 来 描 述 油 藏 , 点 它和 重 研究 1 6 9 5年 投 入 开 发 的 胜 坨 油 田 二 区 沙 二 段 1 层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aafc0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f.png)
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技术动静态精细油藏是指储层中油水分布与流动状况相对复杂的油藏。
在这种油藏中,油水界面的变动频繁,储量分布不均匀,储层渗透率差异大,流体性质复杂,难以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
因此,针对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
一、动静态精细油藏描述方法:1.目视描述法:通过实地观察和描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如油水界面的形态、断层的分布、储层孔隙结构等。
2.孔隙特征分析法:通过岩心切片的显微观测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技术,研究储层中的孔隙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孔隙连通性等,为进一步研究剩余油分布提供基础数据。
3.测井揭示法:通过采用测井技术,获得储层的物性参数,如渗透率、饱和度等,从而分析储层的流体性质和剩余油分布情况。
4.静测法:通过进行压力临近稳定的恒流生产试验,获得动态压力数据,并通过解压分析和生产预测计算,得到储层的动态物性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二、动静态精细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1.三维地质模型构建:通过采样岩心、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等,结合地质学原理和平面地质分析方法,构建动静态精细油藏的三维地质模型,包括储层厚度、岩性、构造等信息。
2.压力历史匹配法:利用历史生产数据和动态压力数据,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油藏的生产过程,更新储层的渗透率、储量等参数,进一步优化剩余油分布预测。
3.产量反演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和反演,得到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和分布特征,从而提供预测剩余油储量和开采方式的依据。
4.储层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储层数据转化为可视化的三维图像,实现对储层的直观观察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剩余油分布的规律。
总之,动静态精细油藏的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合实地观察和实验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储层信息,为精细油藏的开发和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798ef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3.png)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的网络模型模拟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的网络模型模拟](https://img.taocdn.com/s3/m/0711ee462e3f5727a5e96237.png)
山 东 东营 276 ; . 50 1 3 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 工程 学院 , 山东 东营 276 ) 50 1
摘要: 利用 网络模型研究 了储层特 性( 隙半径 、 孔 连通性 、 均质 性 和润湿 性 ) 对聚 合物驱 后剩余 油含 量及微 观分 布形 态 的影响。在模 型中考虑 了聚合物 的非线性粘性 、 吸附和捕集 等特性 。将 微观剩 余油分 为孤立状 、 条带 状和 网络状 3种不同的分布形 态。模拟结果表 明, 随着孔隙半径 的增大 , 孤立状剩余油增 多 , 网络状剩余 油减少 。随着连通 性的 增强 , 孤立状剩余 油增多 , 其他两种形式剩余 油变化趋势复杂多样 。储层均 质性对孤 立状 和网络状剩余 油 的影 响均 比较 明显 。在 3种影响 因素下 , 网络状剩余油所 占比例 明显大于孤立 状和 条带 状 。随着储 层润 湿性 的增 强 , 余油 剩 饱和度降低 的速度减慢 。 关键词 : 网络模 型 ;聚合物驱 ; 剩余油 ;微观分布 ; 数值模 拟
2 Gdee , hs s c ne n e nl yi C ia U i ri f P to u , nyn 5 0 1 hn l ’ yi i c d Tc oo hn nv syo e l m Dog ig2 76 ,C i g oP cS e a h g n e t re a;
a dn t r m m nn ir l ̄ .W i h ces ftecn et n,i ae e iigolnr m s i eca gn ed n ewokr ii ol eu s g v c t tei rai o h o n ci h n g n o ml d rmann iicm= l t h n igt n t wh e h r o h te 、。t fteohrtr 、 i v ri . 'eh i ze et ftcrsrorh sgetif e c n tei k e dn t o kr a igol s ayn I o ̄ g n i o h ev i a ra l n eo h a da ew r mai n i g h x y e nu o s t n n .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9bd3fde856a561252d36fd7.png)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cdd2d14ba1aa8114431d925.png)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摘要】关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认识,是科学合理制定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利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的分布是一种方便、经济,可靠的实用方法。
同时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的阐明,进而认识到剩余油分布的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的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储层1.利用河流成因储层的探讨1.1河流成因储层主要特征河流相沉积为陆相冲积环境的主导沉积,主要有辨状河和曲流河两种类型。
河流的水流属牵引流,碎屑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分选差至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1.2,粒度概率曲线显示明显的跳跃、悬浮两段型,并以跳跃总体为特征,悬浮物总含量为2%~3%。
其层理发育,类型繁多,包括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但以板块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一般有半数以上的层具交错层理。
细层倾斜方向指向砂体延伸方向,倾角15°~30°,由下至上层系及细层的厚度变薄、粒度变细,细层具粒度正韵律特征,层系厚度一般30cm或更薄,很少超过1m。
在河流沉积剖面上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下部,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上部,波状层理发育在剖面顶部。
河流沉积中,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砾石扁平面向上游倾斜,倾角约为10°~30°。
河床最底部常见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即冲刷面与底砾岩。
河流沉积砂体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中。
如辨状河心滩砂体,总是呈对称的透镜状成群出现,交错叠置,四周为泥质沉积所包围,显示河道的多次往复迁移。
曲流河边滩砂体则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凸岩沉积厚、凹岩砂体薄,平面上多呈弯曲的条状、带状,反映河道长期侧向迁移、加积的沉积特征。
河流沉积特征决定了其储层孔渗性较好,但平面及纵向上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油藏相控剩余油分布四维模型的建立方法
![油藏相控剩余油分布四维模型的建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0633224b73f242336c5f80.png)
油藏 相 控 剩余 油分 布 四维 模 型 的建 立方 法
黄 志洁
( .中 国 石油 大 学 资 源 与信 息 学 院 1
张一 伟 熊 琦 华 王 密计 马焕 英
河 北廊 坊 050) 6 2 1
北 京 1 24 ; 2 中海 油 田 服 务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油 田技 术 事 业 部 0 2 9
关键 词 : 冲 中子测 井 ; 水 率 ; 油 饱 和度 ; 积 相 ; 余 油 分 布 ; 脉 含 含 沉 剩 四维 模 型 ; 随机 建 模 中 图分 类 号 : E 2 . T 121 文献标识码 : A
De e o v l pm e f f u - i e i n lm o e o e a ni i nto o r d m nso a d lf r r m i ng o l
d s r b to n e o t o f r s r o r s di nt r a is it i u i n u d r c n r lo e e v i e me a y f c e
HUANG hj ZHANG we XI Z ie’ i Yi i ONG h a W ANG j Qi u Mi MA a yn i Hu n i g
N e e v i fM I f l sa x mp e h a it n o i s t r t n i h e eo me to i i l sa ay e .Two me h d o r s r o ro C i i d a n e a l .t ev ra i fo l a u a i t e d v l p n fo l e d wa n l z d le o o n f to sfr
( . c lyo Reo re n n o ma in Tehn lg 1 Fa ut f su c sa d I f r to c oo y,Ch n ie st f Perlu ,Bejn 2 4 iaUn v riyo toe m i g 1 2 9,C ia; i 0 hn 2 WelT c — ' aOif ed S r ie mie . l eh Chn l il e vcsLi td,L n a g 0 5 0 ,Chn ) i a gf n 6 2 1 i a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
![油藏描述第11章剩余油分布研究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13516b1a37f111f0855b54.png)
(2) 亲油毛细管 亲油毛细管中,原油受毛细管壁吸附力作用而附
着在毛细管壁上。毛细管壁吸附力及表面张力的方向 与注入水驱替力的方向相反,因此,注入水驱替力不 仅要克服流体的沾滞力,还须克服界面张力,使得流 体驱替能力大大降低。注入水首先驱动毛细管中轴部 分的原油,而毛细管壁 的油膜较难被驱替,在 较细孔中及岩石颗粒表 面留下一层油,形成剩 余油相对富集。
(3) 沉积微相控制油水运动 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对油水运动规律有明显的控
制作用。河流相中的河道边缘亚相、决口扇微相,冲 积扇相中的水道间微相以及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道间浅 滩、水下分流河道边缘微相等沉积环境的储层岩石颗 粒细,这些边缘微相带的储层的吸水能力较河道、心 滩、边滩、沙坝等中心微相带储层的吸水能力低,因 此,中心微相带水淹程度高,驱油效率大,而边缘微 相带水淹程度低,驱油效率也低,导致边缘微相带剩 余油相对富集,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受以下因素控制: ① 夹层平面位置及油水井射孔方式
夹层位于注水和采油井中间:影响小 采油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注水井钻遇夹层:影响复杂,与射孔方式有关 ② 夹层垂向位置:位于正韵律储层中上部,影响最大; ③ 夹层数量:夹层数量越多,影响越明显; ④ 夹层面积:夹层面积越大,剩余油越富集。
③ 复合韵律的厚油层 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2) 沉积构造影响驱油效果 大量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往往
会沿沉积层理中的高渗透纹层快速推进而水洗干净,沿 低渗透纹层驱油效果较差。不同层理类型对驱油的影响 也存在明显差异,水平(平行)层理、微波状层理因其基 本平行于层面、分布稳定、延伸距离远,形成相对高渗 透带,注入水易沿其快速推进,造成驱油效果差。尤其 是当注水压力过高,造成层理面开启,可能形成水窜, 致使驱油不彻底,因而剩余油相对富集。
基于多聚合过程神经元网络的剩余油分布模型的研究
![基于多聚合过程神经元网络的剩余油分布模型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c9b93ff111f18583d05a7d.png)
整 ,地下油 、气 、水分 布十 分复杂 ,研 究 的难点之 一就 是确定 剩余 油分 布及 其饱 和度 变化规 律 。 目前应用 各种 确定性 建模 方法 和 随机建模 方法 ,在建 立各种 各样 的储 层半 定量 和定 量静 态地质模 型方 面取得 了很 大进展 拉 无法 应 用这 些方 法研 究和 表达储 层参 数 随时 问变化 的动态 变化 规 律 ,更 不能 实现 。但 储 层各参数 在时间 维的预 测 ,冈此很 难 实现剩 余油分 布 的有效 预测 。 ‘ 多 聚合 过 程神 经元 网络可 同时考 虑 多个 过 程 冈素对 复 杂 系统共 同作 用 的影 响 以及 多元 过 程效 应 的累 积 ,具有 对多维过 程空 间复 杂 系统 的直接建 模 和信息 处理能力 。因此 将 多聚合 过程 神经 元 网络用 于储 层在
12 多聚 合过程神 经元 网络模 型 .
由多聚合 过程 神经 元 和其 它类 型 的神经 元按 照一 定 的结构 所构 成 的神 经 网络 模 型称 为 多聚合 过程神
经元网络。由于多聚合过程神经元网络中不仅加人了时问因素 ,同时还引人了空问位置上的累积运算,因
此多聚合 过程神经 元 网络 的 网络结 构要 比普通过 程神经 网络要 复杂 的多 。
第 2 卷第 1 7 期
21年 1 01 月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学 报
J ral fQi h rUnv r i oun qia ie st o y
Vo.7. . 12 No 1
J n, 0 a . 1 2 1
基 于 多聚合 过程 神 经 元 网络 的
油田长期停产下的油水运聚平衡解析模型及剩余油分布
![油田长期停产下的油水运聚平衡解析模型及剩余油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3a5967e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0.png)
断块油气田FAULT-BLOCK OIL&GAS FIELD第28卷第2期2021年3月doi:10.6056/dkyqt202102019油田长期停产下的油水运聚解析模型及剩余油分布李威,李伟,闫正和,张琴,洪浩(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探圳分公司,广东探圳518000)基金项目:中海石!(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科研项目"南海东部在生产!"挖潜技术研究"(YXKY-ZL-SZ-2016-04)摘要油田长时间停产伴随着!水重新分异,文中建立了一种!水运聚平衡解析模型,能快速B导该类!藏开展定量、半定量剩余!分布研P#Q“R控论”为基W,从!水运移动力学关系出发,开展了底水!藏临界运移!柱高度和!水运聚平衡时间的推导,并利用机理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研究表明:储层渗透率、运移距离、运聚角度是影响停产后运聚平衡时间的主要因素,海相低幅高渗底水!藏关停后动!水界面重新平衡需上“年。
该模型B导陆丰A油田进行评价井点位置设计,预测剩余!柱高度与实钻结果较为吻合,验证了停产11a后动!水界面仍处于未平衡状态,对老!田二次开发潜力及风险认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油水运聚;底水!藏;临界!柱高度;运聚平衡时间;剩余!中图分类号:TE32J文献标志码:AAnalytical model of oil-water migration&accumulation and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oflong-term shutdown oilfieldLI Wei,LI Wei,YAN Zhenghe,ZHANG Qin,HONG Hao(Shenzhen Branch of CNOOC Ltd.,Shenzhen518OOO,China)Abstract:The long-term shutdown oilfield accompanies oil and water re-differenti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 analytical model for oil-water migration&accumulation,which can quickly guide this kind of reservoir with quantitative and semi-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Based on"Potential Control Theory?,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and water transport mechanics,the critical migration oil column height and oil-water rebalance time of bottom-water reservoir is derived,and mechanism 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es the reliability.Research shows that permeability,migration distance and inclin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oil-water rebalance time,and the model quickly assesses the marine low-amplitude and high-permeability bottom water reservoirs oil-water rebalance should take a century time.This model has guided the design of evaluation well location in Lufeng A oilfield,the prediction residual oil column height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ctual drilling result,which verified the dynamic oil-water interface still unbalanced after11years of shutdown,and it has important guid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and risk of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old oil fields.Key words:oil-water migration&accumulation;bottom-water reservoir;critical oil column height;migration&accumulation rebalance time;remaining oil生产实践表明,油田长时间停产情况下,油水存在重新分异及运聚现象,对剩余油分布和挖潜影响很大。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9652a8b1fd0a79563c1e729e.png)
建 立 了三维 地质 模 型 : ) 1 建立 本 区各 项地 质 参数 的数 据 库管 理 系统并 对数 据 进行 校 正及 标准 化处 理 ; ) 2 工
区数据体格 式转换 包括层位 数据 、 断层数据 等 ; ) 3 测井
数值模 拟采用 E l s ci e数模 软件 。 p 在储层 地质建模 的基础上 , 根据油藏 的实 际情况 , 结合模 拟精 度要求 与
的一个沉积 微相三 维栅状 图 .可 以反映不 同沉 积微相
的可靠性 。通过 多项开采 指标 的历史拟 合使模 拟模 型 更 接 近油藏 实 际地质 情况 , 准 确地 反 映地 下油 、 、 更 气 水 的分布规 律 。 ]
321 区块 储量拟 合 ..
的空 间分 布特征 。
储 量 拟 合 是数 值 模 拟 过 程 中历史 拟 合 的首 要 一 步 .在 地质 储 量 拟 合 中 。主 要 修 改孔 隙度 、净 毛 比 ( T , 外 还包 括 和体 积有 关 的 油 、 、 层 的压 缩 N G)另 水 储
系数 。
在本 次研究 中 . 初始化 采用 的是非平 衡法 , 以储 所
量拟 合是在 储层地 质建模 过程 中已经完 成 的 .含水饱 和 度值 ( 在储 层 模 型 中 已经 给定 , S) 然后 输 入数 值模 型, 压力模 型通过深 度一 压力关 系方程 计算得 出 。 9 沈 5 区块 北块 的地质储 量 为 4 93 x 0 t模 拟 中使 用 的地 1 . 1 , 4 质储量 为 4 34 l , 2 . O t南块 的地 质储量 为 9 6 5 l4 , x 5 . x 0 8 t 模拟 中使用 的地质储 量为 9 22 l4 。 6 .x 0 从结果 上来看 .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水开发中后期研究剩余油分布常用的方法
(一)水淹层测或人工电
位确定出水淹层的混合地层水电阻率,经阿尔奇公 式或经过一定校正的电阻率响应方程求出地层目前 含水饱和度(Sw),最后采用公式Sor=1-Sw,即可得 出剩余油饱和度Sor。
(1) 混合地层水电阻率(Rwz)的确定。
第六节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和预测是油田开发中后
期油藏描述的主要目的,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
者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应综合一切可利 用的静、动态资料,研究水驱油规律和剩余油 分布规律,建立开发区内剩余油的分布模型, 为下一步的开发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提供目 标靶区。
一、剩余油分布的基本特点 剩余油的分布主要受到储层非均质性、流体非 均质性及注水开发条件等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剩 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地,砂岩油
油层间会出现层间干扰问题。高渗油层水驱启动压力
低,容易水驱,而较低渗的储层水驱启动压力高,水 驱程度弱甚至未水驱,这样便使部分油层动用不好或 基本没有动用,形成剩余油层。 层位越多、层间差异越大、单井产液量越高、层 间干扰就越严重。
对大庆油田南二、三区层间干扰与开发效果的统
计研究表明,多层合采时,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严重
根据自然电位理论公式,结合油田实际,推 导出K值的计算公式: K = -6.96(1-IGR)(t+273)/291 其中:
I GR
GR GRmin GRmax GRmin
泥浆滤液电阻率Rmf为: Rmf=Rmf1(t1—21.7)(t2—21.7) Rmf1=RxO φ
1 m
式中 Rmf1——为纯水层泥浆滤液电阻率;
成为憋高压的未动用油层;
(4) 有的砂体只有采油井,没有注水井,仅靠天然能 量采出少部分油,而成为低压基本未动用的油层。 对于这类油层,为了确定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必 须加强井间砂体预测的研究,确定各类砂体的空间分
布规律、边界特征及砂体间的连通性。
2.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层 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由于层间非均质性会使多
注入水则首先沿顶部推进,随着注入水的不断
增加,加之重力和毛细管力的作用,水驱厚度逐渐
扩大,下部中、低渗透层逐步受到水驱,造成纵向 上水线推进比较均匀,水洗厚度大。反韵律层多分 布于河口坝、滩坝等相带,处于这两种相带上的油 井具有产量高、递减慢,含水上升速度小的特点, 一般进人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低。
率非均质程度不同,其水淹状况亦有差异,因此层内不
同部位的储量动用状况也有差异。一些动用较差或基本
未动用的油层部位,则出现了剩余油的分布。
(1) 正韵律油层
由于高渗透部位位于底部,注入水沿底部突进快,
水淹严重,含水率上升快,而顶部水淹效果差,剩余油
分布多,使得这类油层开发效果较差。
(2) 反韵律油层
造成的剩余油分布 就厚油层而言,由于渗透率纵向上的差异,
可导致水驱油效率的差异。相对高渗层中的孔道
相对较大,这些阻力较小的较大孔道为水流的主 要通道,注入水就先沿着这些孔道向前推进,并 造成注入水过早地在生产井突破,而剩余油则主 要分布于低渗层中。
高、低渗透层在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则构成渗透率韵 律性。渗透率韵律不同,其水淹形式也不同。层内渗透
2.粘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
由于油水或油气的密度差和粘度差造成水
驱油前缘向油层底部突进,从而使得油层内一
部分厚度动用程度低,形成剩余油段。
(四)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
在水淹层,水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主要受
到孔隙非均质性、驱动力、毛管力、重力及润湿
性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孔隙水驱不到,或部分驱
4.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
在封闭性断层附近,往往会形成注入水驱
替不到或水驱很差的水动力滞留区,在这类滞 留区,可形成剩余油分布区。
(三)已动用油层内未动用的厚度
由于油层层内非均质和流体非均质性,造
成油层内部的水洗差异,一部分储量动用很好,
一部分则动用很差,从而在垂向上形成剩余油
段。
1.厚油层渗透率韵律性及非均质程度
Rxo——为纯水层冲洗带电阻率;
φ 1——为纯水层有效孔隙度;
m ——为孔隙度指数; t1、t2——分别为纯水层和水淹层的地层温度, t=13.09+3.3H/100。 读取准确的自然电位幅度值,由上述公式即可求
出水淹层的电阻率Rwz。
(2) 剩余油饱和度的确定。 由阿尔奇公式求出地层的目前含水饱和度:
种形式:
①呈簇状分布于水驱不到的孔隙或孔隙群中;
②以薄膜形式吸附于颗粒表面;
③以油滴形式卡断于孔隙喉道中、颗粒表面的凹处;
④被粘土矿物吸附; ⑤在孔隙的一些特殊部位残留下来。
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 地下剩余油分布研究,首先必须进行油藏精细 描述,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 特征、流体非均质特征以及开发工程对水驱油规律 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同时,必须发展各种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和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取心(密闭取心、海绵取心 等)、测井(电阻率测井、中子寿命测井、电磁传播 测井、介电常数测井。核磁测井、重力测井等)、 试井、井间示踪剂测试等各种测试方法,以及物质 平衡、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替,孔隙中仍饱含油。有的孔隙被水驱替过,但 仍可保留部分残余油。
1.润湿性和毛管力的影响 对于油湿(亲油)储层,含油的小孔隙一般水
驱不到,可形成孔隙规模的残余油。而含油的大
孔隙,则水驱效果较好, 残余油少。 对于水湿
(亲水)含油的小孔隙,由于毛管力的作用,水驱
效果也较好。一般地,在亲水岩石中,由于润湿
这在低渗、低压油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
类剩余油层,需加强储层敏感性及油层损害的研究。
4.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油层 在开发生产中,还有一类未列人原开发方案 的、未射孔的潜力层,出现这类油层通常有三个 方面的原因: ①一些原来不能开发的油层,由于技术的发展 变成可能开发的油层; ②开发前测井未解释出而后来重新解释的油层; ③不属于原开发层系但在采油井中存在的油层。
驱油,推进往往是不均匀的,一般总有一个方向突
进最快,且经过长期水洗之后,这个方向有可能发
展成“水道”。由于平面水窜,注入水优先沿一个
方向驱油,而在其它方向水洗程度弱甚至未水洗,
从而造成了剩余油滞留区。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条带状高渗带与低渗区共存
若油层高渗带呈条带状(如沿古河道主流线),
而大部分地区为低渗区(如漫滩),在注水开发时,
a b Rwt Sw R m t
1 n
式中 Rt 为地层真电阻率(· m); Rwt 为地层水电阻率(· m); φ 为地层有效孔隙度;
a、b 为岩性系数;
m 为孔隙度指数; 剩余油饱和度Sor为: Sor=1-Sw n 为饱和度指数。
性和毛管力作用,注入水进人孔隙后,总是沿孔
隙边缘夹缝运动,很容易把孔隙中央的油包围起
来而形成剩余油。
2.孔间矛盾和毛管力的影响
在驱动力作用下,注入水优先沿大孔道发生
指进式绕流,因此,在孔间矛盾较大的储层中, 注入水往往沿少量大孔道前进,而在小孔道或大 孔道孔缘形成了残余油。
微观规模残余油的分布形式多种多样,有以下几
水沿高渗带窜流,而绕过低渗带甚至把低渗带包围
起来,这样,低渗区的原油就采不出来,而成为剩
余油滞留区。如大庆油田东7—1井萨110-12层出现 的绕流现象,注水井东7-1、东7—101的注入水绕 过东 JF2 、 7—3 两口井,推进到远处的 6—2 井,因 此,在7—2、7—3井一带形成了剩余油“滞留区”。
(3) 多段多韵律的厚油层
水洗特点具有正、反韵律的综合特点,在条件相似的
情况下,水洗效果介于正韵律和反韵律之间。
大庆油田的试验资料也说明了不同韵律厚油层具有不
同的水洗效果。 不同类型厚油层开采效果对比表
┌─────┬─────────┬────────┬────────┬────────┐ │ 阶段 │无 水 期 │注水倍数0.6 │注水倍数1.0 │注水倍数1.5 │ │ ├────┬────┼───┬────┼───┬────┼───┬────┤ │ 项目│注水倍数│采出程度│含水率│采出程度│含水率│采出程度│含水率│采出程度│ │韵律类型 │ │ (%) │(%) │ (%) │(%) │ (%) │(%) │ (%) │ ├─────┼────┼────┼───┼────┼───┼────┼───┼────┤ │正韵律 │0.130 │15.5 │83.8 │32.9 │90.5 │33.9 │93.4 │43.8 │ ├─────┼────┼────┼───┼────┼───┼────┼───┼────┤ │多段多韵律│0.156 │18.6 │82.6 │36.9 │90.0 │43.1 │94.1 │47.7 │ ├─────┼────┼────┼───┼────┼───┼────┼───┼────┤ │反韵律 │0.263 │31.5 │83.7 │46.2 │92.7 │51 .3 │96.6 │57.2 │ └─────┴────┴────┴───┴────┴───┴────┴───┴────┘
由自然电位曲线确定: SSP= - Klg(Rmf/Rwz) 由上式得: lg(Rwz)=SSP/K+lg(Rmf)
式中 Rmf——泥浆滤液电阻率;
Rwz——混合地层水电阻率;
SSP——经层厚、井径、储层电阻率等校正后
的目的层自然电位幅度值; K ——扩散吸附电位系数,这是一个与温度、 岩性有关的系数。
的层间干扰,储集性质好的油层出油,而物性较差的
油层很少或不出油。各层的渗透率差别越大,注入水
的单层突进现象越严重,不出油厚度与渗透率级差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