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越岭线的纵坡应力求均匀,尽量不采用极限纵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坡长的陡
坡夹短距离缓坡的坡型。
越岭线不得设置反坡,以免浪费高程。
越岭线是指公路走向与河谷及分水岭方向横交时所布设的路线。
两个控制点位于山岭的两侧,路线需要由一侧山麓升破至山脊,在适当的地方穿过垭口,然后从山脊的另一侧降坡而下的路线。
垭口是分水岭山脊上的凹形地带,由于高称低,常常是越岭线的重要控制点。
5、山脊线和山腰线应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6、非机动车辆较多的路段,平原微丘区纵坡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不大于4~5%。
7、在较长的连续上坡路段,下方采用较陡的坡为宜,顶部纵坡应适当缓一些。
竖曲线应选用较大半径为宜。
在不过分增加工程数量的情况下,应选用大于或等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半径值,特殊困难方可用极限最小值。
相邻两个同向凹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两同向凹形竖曲线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曲率相同处连接),防止出现断背曲线,这样要求对行车是有利的
相邻两个反向竖曲线之间,最好插入一段直坡为好,特别是半径比拟小时,更应这样处理,以便于增重与减重间和缓过渡,一般直坡段不应小于3S行程。
当半径比拟大时也可以直接连接。
1.准备工作:
〔2〕绘出平面直线与平曲线资料,以及土壤地质说明资料;
〔3〕将桥梁、涵洞、地质土质等与纵断面设计有关的资料在纵断面图纸上标明;
〔4〕熟悉和掌握全线有关勘测设计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
2.标注控制点:
控制点是指影响纵坡设计高程的控制点。
包括:
路线起、终点;
大中桥涵设计标高;
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
越岭垭口标高;
隧道进出口;
沿溪线的洪水位;
路线交叉点〔包括平交与立交〕;
重要城镇通过点的规划标高;
山区断面填、挖“经济点〞
注意经济点:如果纵坡设计线刚好通过该点,那么在相应横断面上将形成填挖面积大致
相等的纵坡设计,此时最为经济。
根据路基填挖平衡关系控制路中心填挖值的标高点,称为“经济点〞。
经济点是一个高程。
1〕当地面横坡不大时,可在中桩地面标高上下找到填方和挖方根本平衡的标高,纵坡设计应尽量通过该点;
3〕当地面横坡很陡,无法填方时,需砌筑挡土墙,此时采用全挖路基比填方修筑挡墙经济。
经济点通常可用路基断面透明模板在绘有地面线的横断面图上确定出来。
自制“路基断面透明模板〞。
3.试定纵坡:
原那么: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大多数“经济点〞。
通过穿插与取直,试定出假设干直坡段线
在已标出“控制点〞“经济点〞的纵断面图上,根据技术指标、定线意图,对各种可能坡度线方案反复比拟,最后定出既符合技术标准,又满足控制点要求,且土石方最省的坡度线,将前后坡度线延长交会出变坡点的初定位置。
4.调整纵坡:
与选线意图对照调整
与技术标准对照进行调整
对照技术标准,检查纵坡度、坡长、纵坡折减、合成坡度及平面与纵面配合是否适宜以及路线交叉、桥隧和接线等处的纵坡是否合理,不符合要求时那么应调整纵坡线。
5.核对:
“戴帽〞检查是否填挖过大、坡脚落空或过远、挡图墙过大等情况,假设有问题应及时调整纵坡线。
6.定坡:
纵坡线经调整核对后,即可确定纵坡线。
公路的纵坡设计是在全面掌握设计资料的根底上经过屡次方案比拟,精心设计才能完成。
纵坡设计还要注意:〔1〕与平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以得到较佳的空间组合线形;〔2〕回头曲线路段纵坡的特殊要求;〔3〕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即不宜设变坡点;〔4〕注
意交叉口、城镇、大中桥、隧道等地段路线纵坡的特殊要求。
7.设置竖曲线:
拉坡时已考虑了平、纵组合问题,根据技术标准、平纵组合均衡等确定竖曲线半径,计算竖曲线要素。
路基施工高度=设计标高-原地面标高,当两者之差为“+〞那么是填方;为“-〞那么是挖方。
〔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应按回头曲线技术标准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然后从两端接坡,应注意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
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的起终点应设在桥头10m以外。
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为保证行车平顺,应尽量防止在小桥涵处出现驼峰式纵坡。
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
公路与公路交叉时一般宜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应不小于最短坡长规定。
两端接线纵坡应不大于3%,山区工程艰巨地段不大于5%。
5、拉坡时如受“控制点〞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导及隧道两端接线等,纵坡应平缓,防止产生突变。
Ⅳ课堂小结
1、纵断面设计要点
3、经济点
Ⅴ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