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形象学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形象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形象学形象学(imagologie)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换句话说,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问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第一节形象学的发展历史形象学孕育于影响研究之中,可视为影响研究的扩展或又一个分支。
实际上传统影响研究中的流传学、渊源学和媒介学已经包含了形象学的因子,如“旅游者”是媒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旅游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游历体验所书写的游记则为形象学研究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形象学与这三大分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传统的影响研究注重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据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而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一、形象学在西方对异国形象的描绘在西方古已有之,但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其形成仍是在比较文学的故乡——法国。
早在1896年,当比较文学还在争取成为独立学科时,路易一保尔.贝茨便显示出对文学作品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兴趣,他指出比较文学的任务之一便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20世纪初,巴登斯贝格的《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可作为形象学的初步示范。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让一玛丽·卡雷和基亚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提示人们用新的视角研究异国形象。
在为基亚的《比较文学》所写的序言中,让--玛丽.卡雷主张,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应将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置于“事实联系”的中心,并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1947年,卡雷的专著《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出版,该书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法国不同作家、哲学家对德国形象的幻化以及这种幻想由崇拜到幻灭的过程,体现出“形象”所产生的巨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形象学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三、实力与形象辩证关系的几种形式
(三)久暂关系 处理好实力与形象的久暂关系就是处理好主体短期利益和
长远利益的关系。 避免重实力轻形象和重形象轻实力两种错误倾向
(四)虚实关系 实力为实,形象为虚
虚实相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虚实关系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第三节 实力与形象的关系 一、实力与形象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联系: 1、实力的内容与形象反映的内容一致,即形象源 于实力,实力决定形象; 2、形象是作为隐形资源隐含在实力要素中,又通 过作用实力的各要素影响实力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第三节 实力与形象的关系 二、形象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政治环境:提升执政形象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文化环境:形象促进统一的价值观形成
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形象就是生产力:形象经济学&注意力经济
第三章 形象的价值
第二节 形象价值的可变性
价值及其性质 价值:是主体通过意识及评价活动指称客 体及其构成因素(性质)是否具有满足主 体愿望与要求的特性。 价值的性质:价值来源于主体的意识和评 价;主体意识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关系说〃文德尔班)
——农业文明与道德制胜 ——工业文明与法制制胜 ——后工业文明与形象制胜
第二章 形象学研究意义
第二节 形象制胜的逻辑历史必然 3. 形象的社会生产、消费趋势
1)社会生产与形象制胜
产品制胜——推销制胜——形象制胜——?
2)社会消费与形象制胜 数量消费——质量消费——形象消费——?
第二节 整体形象与局部形象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
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
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
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
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 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 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 象。
举例一: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比较文学的早期学者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在 定义国际文学的交流时,用“影响”、“机运”、 “模仿”来说明社会与文学的关系,虽然没有提 及形象学,但在法国学派的传统研究中也已经包 含了一些形象学的因素。例如,在“媒介学”中, 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都是“媒介者”之一种, 他们写下的游记、札记、报告中普遍存在着异国 异族的形象,研究者有意无意地会把这些形象与 现实中的形象进行对比,看其偏离的程度,论及 导致这些偏离的原因,这其实是形象研究初期必 须做的工作。
形象研究要从影响研究中脱离、存活,必须 摆脱实证主义的拘囿,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不 同文学、文化的冲突和交流(这其实也是比 较文学的核心问题)上来。这一新的方向体 现在20世纪初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的《法 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文学:创作、 成就、期限》等著述中。综观这一时期的形 象学研究,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研 究方法也主要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所以, 形象学还没有成为比较文学中的一门专门的 分支学科。
3.付满楚(Fu Manchu) 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 “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 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 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 连载,受到关注。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 《付满楚博士的秘密》(The Mystery ofDr.FuManchu),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 详的角色。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 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形象学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 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 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因此,形象创造作为作家的个体行为处于次要地 位,更强调的是作为中介的形象,研究的目的也 并不在于求证这些形象于现实符合与否(异国异 族形象往往与事实不符),而是形象形成背后的 文化差异。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 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 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 介。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莫哈: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更在于揭示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 则和惯例。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主张平行研究的 美国学派异军突起,他们对法国学者倡 导的形象研究颇有微辞,认为“卡雷和 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 包括对民族幻像、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 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 信服”。学派之争让美国学者看不到形 象学与影响研究的实质性差别,看不到 形象学的创新意义。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从研究重点看,一般文学形象往往被 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的结晶,对 其研究的重点是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 探讨某一形象是否具体、生动、饱含 感情,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 了现实(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能否 体现作家的创新。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 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 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作家笔 下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研究吉卜林笔下 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伯·格 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都不能忽视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 样的文化语境。
形象学(全)PPT课件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
11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
20
2、“套话”( stéréotype, ) stereotype
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 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
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 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
套话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 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省略了推理过程,也 揭示出有关他者的某些本质化类型。但套话更多暗含 着人的生理属性,带有贬抑甚或侮辱的意味.
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 阐释。”(巴柔)
.
24
(1)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A、意识形态(认同性)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指作者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
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所谓意识形态化就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
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自我身份。因此想象是否属于 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由它对一个 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
26
B、乌托邦(颠覆性)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 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 国形象叫乌托邦。
8比较文学 形象学PPT课件
4
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单独 辟出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 国”,为卡雷的理论作了详细说明。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 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是释放出的信息 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 泛的信息交流。”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 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
13
当代形象学的第二个代表是莫哈。1992年, 莫哈发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 法论》,文章指出:
“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 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 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 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 象。”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 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 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对两 处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 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达。”
综合巴柔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他对形象的定义, 并由此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第八讲 形象学
一、何谓形象学 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 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 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
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
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
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
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
”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形象学专题知识课件
•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世界市场旳雏形出现; • 二是世界地理旳观念开始形成。
第二卷:《大中华帝国》
• 地理大发觉时代(约1405—1650年)中华帝国第 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取得了历史化旳清楚完 整旳形象。
第七卷:《第二人类》
• 西方对中国旳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 • 首先是外在旳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旳精神气
质。 • 他们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旳文明人,甚至哲人。
但也发觉了中国人性格上旳弱点,如好吃喝、不 诚实、自负、迷信…… • 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旳“第二人类”,形 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龙图腾旳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旳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以为是一种充斥霸气和攻击性旳庞然大物。 “龙”旳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旳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某些不符合实际旳联 想。所以他提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旳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旳,因为它代表了法国旳光荣】
• 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旳 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旳内涵。 他们一种被塑造成恶魔,一种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 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旳华裔男子,是“非性 化”、隶属性、边沿性旳经典。
我们旳态度
•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旳世界 观念秩序。
• 西方人对中国旳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旳了解; 歪曲是存在旳,意识形态也是难免旳。但西方旳认 知和言说,也非完全无中生有。
文学概论 第八讲 文学形象
言 象 意 —— ——
6
兴象 VS.喻象
1、联系: 二者常常结合 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意 象的产生本身即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神与物游” 的结果。 2、区别: 兴象:客体中心,由物及人,自然天成 喻象:主体中心,由人及物,人工痕迹
7
(一)界定: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 种情景意交融、含蓄蕴藉的形象系统 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艺术空间。
8
1、情、景、意(哲思) 2、含蓄蕴藉 3、空间感
9
五
月 (节选) 穆旦
五月里来菜花香 布谷留恋催人忙 万物滋长天明媚 浪子远游思家乡
勃朗宁,毛瑟,三号手提式, 或是爆进人肉去的左轮, 它们能给我绝望后的快乐, 对着漆黑的枪口,你们会看见 从历史的扭转的弹道里, 我是得到了二次的诞生。
……
10
1、意境——古典的诗意。 它追求的是主体与客体(我与物)、诗人情志 与诗歌形式、文本与读者阅读体验之间的和谐统一。
12
第八讲 文学形象
1
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中由语言所唤起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 景和艺术世界。
2
第四章结构位置图:
世界
作家
艾布拉姆斯
语言层
作品
读者
形象层
意蕴层
3
第四章结构图
意象
文学形象的三 种基本形态
意境 典型
抒情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4
(一)文学意象的界定: 用语言符号塑造出来的“表意之象”。
1、源头:
2、现代诗意: 十八九世纪以来,以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 文明割裂了农业文明时代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 有机联系,与这种异化、疏离的生存体验相应,很 多现代诗作追求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创造出的、具有独特个性及丰 富社会历史意蕴的人物性格(character)。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典型关注的是性格与总体历 史之间的关系。 恩格斯称那些深刻地蕴涵着社会历史趋势的性格 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形象学2.3
形象学的特点
综合性:变异学研究中的形象学中的形
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中生成的 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 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 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去考察。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注视者 他者 注释者与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 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会受到注视 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 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 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 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
文本外部研究
研究方法
文本内部研究
前景: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资源和理 论资源。随着形象学研究的日趋深入,形象 学研究会呈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外部研究属于一种文学社会学的 研究,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可以分为社 会集体想象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形象 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他者
他者形象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 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 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 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 国人等,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 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 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 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 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 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 三种特异的关系。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三节 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二、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三、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及前景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形象学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是作家及集
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象。 变异性
特点:
综合性
形象学的特点
形象学
一、形象学的定位形象学是比较文学里比较新兴的学科。
但就文学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已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西方文学中早期的流浪汉文学、游记等,中国五四时期较多的一些翻译作品等,都可以让人有一种关于“异乡”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形象学首先要替自己定位。
“形象学首先就令文学史家们生疑。
异国形象属于对一种文化或一个社会的想象,它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文学本来意义上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或史学的研究对象。
”这令得形象学既不讨好于文学纯粹学主义者,也不讨好于民族主义者。
但即使形象学面对的是如此多学科交汇的复杂局面,它依旧还是成为了人们研究时所不可避免的话题,跨学科性不仅是形象学研究的困难之处,也成为了形象学研究的特点之一。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研究之所以能够存在,在于“社会与文学”的联系,“文学至少是社会的表现,因为通过文学,可以破译出一个社会在他者那里产生的幻像。
”这是比较文学中形象学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理论源泉。
文学记录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最坦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又大多受外界影响刺激,所以大部分维护形象学的学者们不愿意人们仅仅将形象学理解成单纯的“社会学”和“民族心理学”,就连文学中有关异国的描述也仅仅是作为形象学考察的一个方面。
而挖掘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他者“形象”和这种形象如何被制造出来,又是如何生存的,又能够揭示出文学最“根本”的问题。
二、“形象”的问题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异国相对于主体而言应该属于他者范畴,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
巴柔在文章中这样定义形象,在与“他者”进行的有意识的区别后,对异域的自觉感知具象为文字,“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或者社会的想像,它有时候反映在作品中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同时也可以是充满文学性的“乌托邦”,可归根到底它都可以纳入社会集体想象物的范畴,这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同时具备相同性和相异性。
形象学1
1.蝴蝶夫人(Madame Butterfly) 蝴蝶夫人( 蝴蝶夫人 ) 2.妓女(prostitute) 妓女( 妓女 )
《上海奇遇》(1986)中的"中国娃娃" 上海奇遇》 )中的"中国娃娃"
3. 职业女性(career women) 职业女性( ) 4.娜拉(Nora) 娜拉( 娜拉 )
《庭院里的女人》( 2000)中的吴太太 庭院里的女人》 庭院里的女人 )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中的文绣 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2000)中的玉蛟龙 )
《喜福会》( 1993)中的几位母亲 喜福会》 )
14. 家庭妇女(housewife) 家庭妇女( )
中国电视广告中的外 国人形象
课外阅读
巴柔《文化形象: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 学》
�
对这种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我们 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意识形态等) 而产生出了什么样的偏离.
形象具有符号功能:一切形象都不是多义的, 且趋向单义.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种特定的文化 中,我们对"他者"是不能任意说,任意写 的. 他者的形象,有时虽然是由作家创造出来的, 但它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 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通 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来 的.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 想象力参与创作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 了一个媒介.
2.相异性 相异性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 乌托邦: 异国, 异国,向意识形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 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 质疑并将其颠覆时 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国形象 叫乌托邦. 叫乌托邦. 否定或贬低本土文化,抬高异国文化,具有 否定或贬低本土文化,抬高异国文化 具有 社会颠覆功能. 社会颠覆功能.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狂热" 对待他者的态度是"狂热". 18世纪西方小说游记中的东方形象 世纪西方小说游记中的东方形象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记》
想象成为批判现实 的工具
混淆状态:一个 托马斯·莫尔 意识不自觉地把 《乌托邦》、
另一个意识并不 孟德斯鸠《波
视为现实的东西 斯人信札》赫
视为现实
尔曼·黑塞《玻
璃球游戏》
区别行为:通过此 行为,一个意识与 现实拉开距离,并 由此就在其自身经 验中创造出相异性 来
2、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形象的类型
1.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又叫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 整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异 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巴柔用它来强 调,突出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民族性,集体 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总之,强调的是集团 的倾向性。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于形象 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 一般而言,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者 有两类,一类是个制作。
▪ 在中国国民性的界定上,无论是梁启超的“十 种德性”、“十大元气”或鲁迅笔下麻木愚昧 的阿Q,都受到西方传教士对中国人描述的影 响。
▪ 另一个例子,是美利坚民族形成和美国建国 过程中,来自英国的清教徒对美洲大陆的想 象和预见所唤起的激情和巨大推动力。
▪ 美洲这块古老的土地世世代代居住着印第安 人,所谓“美洲的发现”主要是欧洲人世俗 性质的冒险活动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势力向 海外扩张的结果;欧洲人在那里通过土地掠 夺、奴隶制和种族灭绝等野蛮手段进行控制。 但清教徒们在各种各样的宗教小册子、布道 文、清教哀诉故事中,却把这一切合法化、 神圣化。
▪ 欧洲人眼中的美洲形象,就是他们的集体想 象物。
▪ 在这两类创造者中,有一点是相同的;无 论是个人创造还是集体创造,异国异族形 象都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
▪ 而且,这些形象既具有现实的因素,又具 有想象的成分。所以,我们称此为集体想 象物。它制约、规范、支配着异国异族形 象的创造。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添加标题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研究文学中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语言中的表现和意义。
添加标题
形象学与其他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联系:形象学与比较文学中的其他研究领域相互交织,共同探讨文学 作品的跨文化和跨语言的意义和影响。例如,比较诗学、比较文化研究等。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学研究:探讨文学形象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形象与现实的关系:分析文学形象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 形象与文化的关系:探讨文学形象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比较中的作用 形象与语言的关系:研究文学语言在形象塑造中的运用和特点
形象学研究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形 象塑造特点
探讨形象如何反 映文化价值观和 意识形态
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形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在形象学研究中的应用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对形象学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形象学在后现代 文化中的重要性
形象学如何应对 后现代主义的挑 战
形象学对后现代 文化的反思与批 判
形象学在后现代 文化中的发展前 景
汇报人:abc
分析形象如何影 响跨文化交流与 理解
探究形象塑造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 意义与价值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之一是跨文化形象 传播与接受,旨在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 下文学作品中的形 象塑造与读者接受 之间的关系。
形象学关注不同 文化间的交流与 碰撞,以及这些 交流如何影响人 们对异域文化的 认知和接受。
跨文化形象传播 与接受研究有助 于深入理解不同 文化间的差异与 共性,促进文化 交流与理解。
深化对不同文化 背景下的文学形 象的理解和认识
形象学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形象学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形象学在文化产业中的实践应用可以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价值 形象学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启示意义
形象学
• 1929年郑振铎(中国形象学的先驱)撰写了《西 方人所见的东方》,批评了西方人对东方形象的 歪曲和夸饰。
• “五四以后”的以后,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的异国 异族形象大量增加,认识也加深和多元化了。 (郭沫若、郁达夫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不断升温,形 象学逐渐得到中国学者的认可,开始成为比较文 学的一个新的独特而重要的分支。
赛义德发现:尽管“东方”也有自己的 历史、思想传统、意象和词汇,但在西方文 本主义中出现的东方形象却是虚幻扭曲的 “他者”的形象。 东方世界经常被野蛮化了、被丑化、弱 化、女性化、异国情调化。欧美人眼中的 “非我族类”一概欠缺理性,道德沦丧,幼 稚不堪,荒诞无稽;相反,欧美人则是洋溢 着理性光辉,道德完美、成熟可靠的正常人。
常见的套话例子 • “鹰勾鼻”——犹太人
• “洋鬼子”——外国人
• “日本鬼子”——日本人 • “红头阿三”——印度巡捕
3、社会整体想象物
•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 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是充 当了一个媒介。
• “社会整体想象物”:在“他者”形象创 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 响源称。
例如“异国情调”这一概念进入形象学 的话语体系。
• 随着形象学大发展,西方学者逐渐注意到欧洲以 外的国家和民族形象。 • 约斯特 “欧洲情调”
(二)形象学在中国
• 早在《山海经》中,我国就已有对异国异族的描 绘。 • 《西游记》中混乱、凶险的异域之旅。(乌鸡国、 车迟国、西梁女国等) • 明代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记载郑和出 使西洋、历经众国,展示了大明之威。 • 《红楼梦》里也旁涉异国。
• 不同笔下作家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 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
• 社会整体想象物并不是统一的,它有认同作用 和颠覆作用,存在与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之间。 (1)“意识形态化”(认同作用)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课件
渠道形象营销策略
渠道形象塑造
渠道形象塑造是通过渠道的规 模、实力、信誉等因素来塑造 和传达渠道在消费者心中的独 特形象。
渠道定位
渠道定位是将渠道与特定的消 费者需求和期望联系起来的过 程,以使渠道在消费者心中形 成独特的地位。
渠道传播
渠道传播是通过广告、促销等 手段来传递渠道的信息和形象, 以增强消费者对渠道的认知和 信任度。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课件
CONTENCT
录
•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 形象学的理论基础 • 形象学的实践应用 • 形象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 形象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 未来形象学的发展趋势
01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的内涵
01
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形象是通过各种感官和渠道,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所感知和
表达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视觉符号,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达。
02
形象具有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性
形象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激发情感和认知。一个成功的形象不仅
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03
形象是具有差异性的
不同的品牌、产品或服务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细节、色彩、
形状、质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进
员工形象塑造
企业需要为员工设计合适的着装和行为规范,以展现企业 的形象和价值观。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礼仪举 止,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做出贡献。
个人形象塑造
01
仪表着装
02
言谈举止
03
社交礼仪
个人形象的首要因素是仪表着装。合 适的着装和妆容能够展现出个人的品 味和气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年龄、职业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和 妆容。
8、形象学
例二: 美国诗人弗林格第借环绕着旧金山唐人 街过春节所舞的龙,写出他对美国人排 华态度之不满,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看 法。下面选段讽刺美国人自以为来唐人 街看舞龙是开明之举,其实是抱着高高 在上的态度:
那些穿蓝色衣服的、仁慈的人,温和地观 看着,他们代表我们更进步的文明,因为 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民主标准所以甚至可以 允许一些野蛮人在我们中间举行他们古怪 的习俗……
历史的,现实的,情感的,思想的,
这些复杂的信息便被西方各民族整 合在“黄祸”这个套话中,诉说着 他们对亚洲黄色人种的解读,但同 时又映射着西方的自我形象。
套话不仅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
承继性。套话一旦形成,就会渗进 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一 定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释放其能量, 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象如何被创造出来,注重自我与 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等) 法国学者巴柔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 人。
他在为布吕奈尔和谢夫莱主编的
《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所撰写的 “从文化形象学到集体想象物”一 章中,第一次提出“形象学”的概 念,并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 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 的定义。
在他们的描述中,“远东各民族生
性凶残,在各方面都与欧洲人迥异, 因之成其心患”。
在马可· 波罗的笔下,中国则是一个
“极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 尽管他们不知道上帝,却在许多方 面值得尊敬”。
1271年, 马可· 波罗1 7岁时和父亲 叔叔与十几位 旅伴经4年到 中国,游历 17年。
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以 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了 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绝 好假面和道具”。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形象并未改
观。出现在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手 里的中国形象,仍然是“退化,险 恶,麻木,对自己的卑下一无所 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形象学●一、何谓形象学●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词汇与套语第七讲形象学●一、何谓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是“他者”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巴柔)。
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钱钟书写《十八世纪英国人中的中国形象》,描述了中国形象由高贵到低贱(贫穷、病弱)的过程。
二、形象学的产生和发展1、传统形象学(重在“再现者”)法国卡雷首先提出形象研究的原则,他将形象学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单独辟出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为卡雷的理论作了详细说明。
卡雷实际上就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中心。
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指出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2、当代形象学(重在制作者,异国形象如何被创造出来,注重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等)法国学者巴柔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人。
他在为布吕奈尔和谢夫莱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所撰写的“从文化形象学到集体想象物”一章中,第一次提出“形象学”的概念,并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巴柔对形象所下的定义是:“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因此形象即对两处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达。
”综合巴柔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他对形象的定义,并由此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A、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
一切形象都是个人或集体经过言说、书写而制作、描述出来的。
但这种描述并不遵循写真实的原则。
事实上,形象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自我)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通过对异国的描述,显示或表达出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的空间,他们在审视和想象着“他者”的同时,也实际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对这种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的混合物,我们必须了解其形成的内在逻辑,即了解想象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情感、意识形态等)而产生了什么样的偏离。
这是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B、形象是一种象征语言形象是一个社会可用来言说和思维的象征语言之一。
它表述出了在被描写的“他者”与形象制作者间实际存在着的一种互动关系:形象的制作者可以是个体(作家)、集体(社团、民族)或半集体(思想流派、观点)。
但无论在那一个层面上,被制作出的“他者”形象都无可避免地表现出对“他者”的某种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某种补充和延长。
“我”出于种种原因言说“他者”,但在言说的同时,“我”却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否定了“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
C、形象在套话中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如欧洲人常用来指称犹太人的“鹰勾鼻”,中国人用来指称西方人的“老毛子”,“大鼻子”,“老外”,指称日本的“倭寇”、“小日本”等。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
它是释放出的信息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泛的信息交流。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
当代形象学的第二个代表是莫哈。
1992年,莫哈发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文章指出:“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象。
”莫哈指出了形象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对象,一般形象学研究特别注重第二个对象。
三、形象学研究的内容1、形象。
如莫哈所说,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有三重意义:它是异国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是由一个作家的特殊感受所制作出来的形象。
当代形象学在这三者当中尤其关注第二点,即注重创造出一个形象的文化。
例:英国雷蒙·道森所著《中国变色龙》总结了欧洲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欧洲最早读到的亚洲游记出自两位法国教士之手,即布郎卡尔班和卢布鲁克卢布鲁克《东方行记》1255年描述了蒙古人架在车上的毡帐,常常聚集成流动村子。
蒙古人“男人们在头顶剃光一小方块,剩下的头发辫成辫子,从两边下垂至耳部。
”冬天,他们用毛皮裹住身体,夏天穿着来自中国的丝绸。
他们饮大量的乳酒——发酵的马奶——和葡萄酒。
在他们的描述中,“远东各民族生性凶残,在各方面都与欧洲人迥异,因之成其心患”。
在马可·波罗的笔下,中国则是一个“极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尽管他们不知道上帝,却在许多方面值得尊敬”。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和父亲叔叔与十几位旅伴经4年到中国,游历17年。
到了17、18世纪,欧洲宣扬一种正面的中国人形象,把他们塑造成一个生来就有礼有德,进步繁荣的民族。
于是,一个关于中国的真正神话由此产生。
19世纪的西方,则从热爱中国到仇视中国。
“它不再被视作典范却成为批评的对象,它不再是受人崇敬的理想国度,而是遭到藐视和嘲笑。
”“那些尖顶的帽子,闪光的袍子,雨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以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了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绝好假面和道具”。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形象并未改观。
出现在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手里的中国形象,仍然是“退化,险恶,麻木,对自己的卑下一无所知”。
直至20世纪,“中国人的形象将不再仅仅用来表达恐惧,担忧,怀疑,而将成为西方人自身黑暗的揭露者”。
突然,“欧洲人惊恐地发现他很像自己”。
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洞见他们非常复杂的种种心态以及种种情感:对神秘的中国的崇拜感,对遍地财宝的中国的狂热占有欲,对中国习俗的好奇与讨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中国力量的恐惧等等。
这些,便从变色龙似的中国形象身上折射出来。
2、社会总体想象物社会总体想象物,就是“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亦即全社会对异国的看法。
作者(或作品)与集体想象物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作者可帮助把神话强加给公众舆论,如18世纪经欧洲启蒙作家们宣传后流行的“开明君主”的神话。
作者也可传播一个已在舆论中存在的神话,如美国黑人作家重提非洲是一片神秘肥沃之地的神话;亚历克斯·哈利《根》作者也可与集体描述背道而驰,如英国现代作家毛姆的长篇《刀锋》主人公一个美国青年拉里对西方文明产生幻灭,最后远涉重洋来到东方,在东方的宗教哲学中找到了真正的信仰。
因此,对每部作品都应具体考察作者的处境及创作方法,以便证实哪些是个性化的表现,哪些源自集体描述的形象。
异国形象与真实异国的关系,重点在于考察注视着一方的文化模式。
3、词汇与套话词汇是构成形象的最小的原始单位,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某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或多或少都积累或储存着一批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词汇,它们是构成形象的最小成分。
我们应对其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从中捕捉并解读异国异族形象。
一般而言,词汇可分成两类:普通词汇和特殊词汇。
A、普通词汇普通词汇相对于特殊词汇而言,即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对异国异族形象的描述。
在词汇层面上所有能够在他者和自我之间建立起一套等值体系的东西。
西方自17世纪以来,法国人就用骄傲、高贵、荣誉、激情等词汇来修饰法国文化所看到的西班牙人,而从18世纪,则改用吹牛、荒谬和浪漫来描述西班牙形象。
与作为他者的西班牙形象相对应,法国人的谨慎、有节制、勤奋、理性的自我形象也映射了出来。
普通词汇对于寻找描述异国异族形象,是一项基础性的准备工作。
B、特殊词汇:套话套话是词汇的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它是一个由民族集体所创造的,在一个长时期内反复使用,用来指称和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约定俗成的个性词汇。
一般来讲,套话都具有明显的生理特征,如欧洲人用来描述犹太人的“鹰勾鼻”,中国人用来描述西方人的“大鼻子”,“老毛子”,西方人指称非洲人的“黑鬼”,等等,都是如此。
套话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信息源。
例如“黄祸”这个套话。
19世纪出现在欧洲,20世纪在欧洲被普遍使用。
西方用它来指称包括蒙古、日本、中国等黄皮肤的东亚各民族。
一个“黄”字,指出了亚洲人的肤色特征;一个“祸”字,透露出西方对亚洲人的深层心理内容。
进一步说,这个套话把西方人对亚洲黄种人的轻蔑,仇视,恐惧以及惊异等种种复杂的情感暴露无遗。
从历史渊源看,13世纪蒙古铁骑曾大举西进,占据了东欧的大片土地,并一度逼近西欧。
这个事件在西方人的心灵上刻下了恐惧和灾难的烙印,它积淀在西方民族的深层心理之中。
对于中国,西方人的心理和情感是复杂的。
17、18世纪,中国是西方的榜样,皇帝开明伟大,国家繁荣文明。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昔日雄风一扫而光,因落后挨打而受到西方的鄙视。
同时,伴随着西方殖民侵略,中华民族顽强抗击,特别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使侵略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他们的心理上,增加了恐惧感。
●历史的,现实的,情感的,思想的,这些复杂的信息便被西方各民族整合在“黄祸”这个套话中,诉说着他们对亚洲黄色人种的解读,但同时又映射着西方的自我形象。
●套话不仅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承继性。
套话一旦形成,就会渗进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释放其能量,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并且已经消亡的套话,会在后来被人们重新提起并使用。
例如,自80年代东亚经济腾飞以来,欧洲人重又回忆起了历史上有关…黄祸‟的神话。
1995年,在巴黎组成的比较文学远东研究小组,就曾以“黄祸”为题举办过一次研讨会。
●4、等级关系●关注注视着与他者之间存在的等级对立关系。
●5、故事情节●研究文本是如何通过程序化和模式化的一系列叙事系列建构异国形象的。
●四、形象学文本分析●例一:●她经过我在郊区的房子●致一位经过的女人,致亚洲●经过我郊区房子的亚洲●致中国。
致月亮。
致●星星。
致五月。
致●下地狱吧——快追●她!——把花都给吓坏!●——[美]威廉斯《致一位中国女人》1949年●例二:●美国诗人弗林格第借环绕着旧金山唐人街过春节所舞的龙,写出他对美国人排华态度之不满,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
下面选段讽刺美国人自以为来唐人街看舞龙是开明之举,其实是抱着高高在上的态度:●那些穿蓝色衣服的、仁慈的人,温和地观看着,他们代表我们更进步的文明,因为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民主标准所以甚至可以允许一些野蛮人在我们中间举行他们古怪的习俗……●蓝衣的市民谈来谈去都认为它(指中国龙)想要逃跑;不论如何,都不可以让它逃走,因为中国巨龙是全世界最具有潜力的龙,如果让它由唐人街逃出来,可能会奔驰到他们新的高速公路那儿,在百老汇街入口处,误把那儿当作中国的长城或当作其他蛮族起的屏障,所以就会沿着它走,把柱子和路标都嚼烂吞下,且打嗝吐出一种奇怪的溶液,可以把美国的混凝土大墙都溶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