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两道高考题的统一背景

合集下载

一道高考试题的背景漫谈

一道高考试题的背景漫谈
= ,
的 , 为 A, 设 对 + ,
两边取极 限即 示 出来.
因I
:[ , , , , ]也就是说 , 0111… . 这个最
美妙 的黄金 分割 数原 来可 以用最 简单 的整数 0和 1 表
击 , 南 , 有
5 迭 代数 列的单调性
前面我们列举 了该 数列 的前几 项的近 似值 , 我们发

CO S — 一
2e 口 < , e 一 e < , 以椭 圆的离心率 的取值 a 一 0 即 2 一1 0 所
点评
事实上理科试题是文科试题 的推广 , 在条 件
为双 曲线 , 其解 答 方法 完 全相 同, 只是考 虑的两种曲线 的性质不 同。其实这 种变化和 推广也是 我 们在研 究 圆锥 曲线 问题 常用 的探 究 方式 。 向文科试题 的变式 , 同样 也能得 出同样 的结论 F (一c , ,
可 A , : 得: (掣 A
舍) 去.
现这个 数列 并不单 调 , 而是摆 动数列 , 在摆 动过程 中逐
厅 1
渐趋向 于
. 而 问题 “ I猜 想 数 列 { ) 然 () 的单 调
性, 并证明你的结 论” 指引 我们对 这个 整体 不单 调 的 在 数列做进 一 步 的研 究. 据 写 出 的 前几 项 , 们 猜 测 根 我 {:掸 调递减 , 此结 论用 数学 归纳法 易证 , 实上在 证 事

道好题 .
( 收稿 日期 : 00 2 ) 2 9 64 0
e 1 +1 ∈( , )
・ 试题赏析 ・
十’擞 ・ (0年 9 高 版 7 7 29 第 期・ 中 ) 0
1 , n …
4 5

2021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课件:2_第二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2021年山东高考历史复习课件:2_第二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2.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体形式,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 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逐步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空前发展,各个基 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抵御灾变威胁,共同创造社会繁荣,物质文明的进 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形 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国家教育体制 的逐步健全,成为适应专制主义政治需要的文化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
(2)
发现
说明
两段文字对孔子的评价高度相似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影响之下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在西汉备受推崇
两段文字的内容高度相似
衣镜上的题记可能引用(参考)了《史记》中的相 关记载;或两段文字也有可能使用了同源史料;或 由于铜镜出现时间不可考,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参 考了铜镜上的题记内容
三、商业的发展 1.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⑩ 重农抑商 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2.据说,西汉长安有“市”九处。 3.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考点三 汉代儒学及科技文化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1)可能性: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朝 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等社会危机威胁 西汉稳定。
二、古代庄园经济的特点
土地来源 经济形态 剥削方式
管理形式
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 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而形成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 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揭开高考试题的神秘面纱——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探究

揭开高考试题的神秘面纱——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探究
以速度 。 撞 击 弹簧 , 将 导

致 轻杆 向右 移动 .轻杆 与槽 间的最 大静摩

当 < 、 / 6 一 — 时, V t = ;
擦 力等 于滑 动摩擦 力 ,且 不计 小车与地 面的 摩擦 . ( 1 )若 弹簧 的劲度 系数 为k , 求轻杆 开 始

解法二: ( 图象法 ) 因为 阻力F = k x , 以 F为 纵 坐 标 , F 方 向 上 的位 移 为横 坐标 , 作 出F _ 图 象 ,如 图3 所
辨川 1

示, 曲线上 面积 的值 等 于耐 铁 钉做 的功. 由于两 次做 功相 等 , 故有 : . s l = S : ( 面积) , 即:
, n , ,
模型链 ) . 构建复合 物理模型能将复杂 问题 转化为简单 问题的组合 , 使 问题得到顺利解 图1 答 .除此 以外 ,试题 的另一 个难 点 在 于考 查 解析 ( 1 )轻 杆 开始 移 动时 , 弹簧 了 多过程 的运 动 问题 , 使学 生往 往很 难下 手. 的弹 力 且 , 1 . 对 试题题 干做进一 步的分析讨 论 解得 = _ J 试题 考查 连接 体 问题 的 同时 ,考 查 了多

轻杆
想 旧模 型 、 创造新 模 型来构 建复合 模 型 ( 或称
物理 - 精题拓辰
过程的运动问题 ,解决本题的关键点在于如 何抓住 多 过程 的临界 点— —本题 的临界 点为 轻杆 恰好 移 动.除此 以外 ,本 题 还有 一个 易 错点— — 关于对 “ 轻 杆可 在 固定 的槽 内移动 , 与槽 间的滑 动摩 擦 力恒 为 厂 ” 这 句 话 的理 解 , 很 多 学 生 在 答 题 时考 虑 轻 杆 和 槽 上 下 都 接 触 ,误认 为轻 杆在 移动过 程 中受 到两个 摩擦 力厂 , 从而导致 解题错误 . 试题乍 看上去平 常 ,题 图在复 习 中较为 常见 ,比如 打桩 机情 景, 但考查点却悄然发生 了变化 , 题 目涉及碰 撞过程 , 貌似考查动量方面的内容 , 实则解题 过 程 却未 涉及 动 量 .试 题 貌 似 常 规 题 型 , 但 考 查落 点却 发生 了实质 性变 化 , 与下 面的例 2 貌似相同 , 实则大相径庭.

探究84消毒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原理——以2020年全国Ⅲ卷第26题为背景

探究84消毒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原理——以2020年全国Ⅲ卷第26题为背景

舰争叫 __________—..—.—、少中教学参考.'/H〇N <.\l I HI W l t I I V O M t < W K V O@84消毒液与碘化押溶液孩座原理*—以2020年全国H I 卷第26题为背景吴文栌董顺2(1越州中学浙江绍兴312075 ;2砀山中学安徽砀山 235300)摘要:84消毒液是一种以NaCIO 为主要成分的含氯消毒剂,与K 丨作用时反应产物复杂多变,当N aC IO /KI 溶液体系呈强碱性时主要产物为103_ ,当N aC lO /KI 溶液体系酸化后可以得到黑色丨C 1固体,NaCIO 与KI 溶液相互作用得到12 的实验条件相对苛刻;通过系列实验揭示强碱性条件下NaCIO 溶液氧化K I 生成KI 03的反应细节,认为其中间产物是12和ICT ,进而深入分析了 “2020年全国ID 卷第26题”的相关实验原理关键词:84消毒液;碘化钾;反应机理;酸碱性文章编号:1002-2201 (2021) 04>0073>03中图分类号:G 632.479文献标识码:A如:NaCIO +2K I + H 20 = NaCI +I 2 +2K 0Ho观察上述化学过程发现I 2和KOH 溶液可以共存, 对于12与K 0H 溶液能否共存,有文献T 认为12与较低 浓度的NaOH 溶液能共存,也有文献指出当P H <9.28 时,12在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当p H >9.28时,12发生 歧化反应生成K V 和1_,12是否能与NaOH 溶液共存, 与体系PH 大小有关。

实验1•取新制的〇. 1 mol/L KI 溶液100 mL 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30%的H 202溶液,用pH 传感 器测得pH 由7升至8. 35,溶液颜色由无色慢慢变为棕 褐色,经检验溶液中含有12,发生反应:H 202 + 2KI = 12 + 2K 0H 。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

两道高考压轴题的统一引申与推广
题 目中 的两 条 直 线 就 是 给 双 曲线 “ 驾 护 航 ”的 保 渐 近 线. 两题 重 点 考查 待 定 系数 法 、 数 应 用 、 导 函
文科 压轴题 设 函数 f x) 一 旦 , ( 一 曲线 Y—f x) 点 ( , ( ) 处 的切线 方程 为 7 ( 在 2- 2 ) 厂 z一 4

Y—z所 围成 的三角 形 面积为 定值 , 并求 此 定值 .
理 科压 轴题 设 函数 f x)= + ( =姐 =
Z T
定 理 1 已知 函数 . z) . 厂 ( =O x+ ( 6≠ 0 , )

(, 口
£,
则 ( )曲线 Y一厂 z) 以直线 3一0和 Y ̄ a 为 1 ( 是 7 . - x 渐 近线 、 以原 点 为 中心 的对称 图形 ; 2 ( )曲线 上任 意一 点 的切 线与 两渐 近线 所 围成三 角形 的 面积 为
21 0 1年第 9 期
中学数 学月 刊
・ 3・ 3
两道 高 考压 轴题 的统 一 引 申与推广
邹 生书 ( 湖北省 阳新县 高级 中学 4 50 ) 3 2 0
20 0 8年 高考 宁夏 、 南数 学 文 理 卷有 如 下 两 海
道 姊妹 压 轴题 :

题, 实际上 也 就是 以 函数形 式 给出 的双 曲线 方程 ,
确呢?
生 : 到 了规 律 , 找 当然 正 确 .
师 : 天 早 晨 我 在 校 门 口值 班 , 现 前 1 今 发 O名 进
校 的学 生 都 是 男 生 , 纳 出 我 校 所 有 学 生 都 是 男 生 . 归 这个 结论正确吗?
生 : 正确. 不

感悟三次函数“对称”魅力——探究一道高考题的解法及背景

感悟三次函数“对称”魅力——探究一道高考题的解法及背景
②若厂 ( ) = 3 ( x 2 - 6 x + 3 a ) ≤0 , 即口 ≤ 0 , 函 ) 递减 ,



笺 ) =
b ) . 所 以 结 论 成 立
由此得到如下结论:
故 ) f r  ̄m a x [ 0 ) f , 1 ) f ] = 【 厂 ( 1 ) f = 3 — 3
坐标 晗是两个极值点的中点 , 等等 三、 新 解 利用 函数 图像 的对称性 , 可避免对参数过 多的讨 论 ,
单调递减 ) 在( 2 ) 单调递增 , 故函数 ) 的极值为
X 1 ) = l + 2 ( 1 — 0 )

) = 1 — 2 ( 1 - a ) V' l l  ̄, 又 由
基本解 法分析 : ( 1 ) 考查 导数 的几何 意义 , 过程略. ( 2 )本小题是在 给定一个 区间求最值 问题 ,并不 陌 生, 但 由于涉及参 数及绝 对值 , 讨论 的情况 比较多 , 较繁
( 。 ≠ 0 ) 的 图 像 关 于 点 ( 一 3 a 一 b ) ) 成 中 心 对 称

的好题 , 犹如掌 上明珠 , 剔透晶莹 , 让我们爱不 释手 、 流连
忘返. 它往往 背景新颖 、 呈 现简 洁 、 内涵 深刻 、 给人 启迪 , 有较强 的启发性 、 代表 性 、 拓展性. 若能对此 进行多 角度 、 深层次地思考 , 从 中开发出解 题 的智慧和智慧地解题 , 则
证 明如下 :
琐. 一般 思路 , 可先讨 论 函数 是单调 函数 的情 况 , 其次讨
论 函数 非单调情 况 , 求 出函数 的极值 , 端点 函数值 , 再 比
即 证 一 慨 ) 一 ) = 一 ) 对 V ∈ 叵 成 立 . 因 材 ( . _ 慨 ) ( . _ ) ( . - b 。 _ p x ) ( 一 b 。 . 1 x ) + c ( 一 j b 。 + x ) + d + 一 ) 3 + 6 ( 一 b J 2 + c ( 一 j

一道2013年安徽解几高考题的推广及背景

一道2013年安徽解几高考题的推广及背景
0变化 时 , 点 P在定直线 + 、 上.
证明: 设 点 P( x 0 , y o ) , E l ( 一 C, 0 ) , ( c , 0 ) , 则k
: ,
①直线 + y : 、 衙
与椭圆 + = 1 ( 。 > 6 > 0 ) 相切 ,
直 线
的方 程 为 y =
因为F I P L F  ̄ Q , 所以 ・ F - , 0 = 0 , 所以
。 ( X o + C ) 一 : 0 ,
d —C
左、 右顶 点 ) , 过 焦点 ,作 直线 P F的垂线 交 相应 的准 线
于点 , 则 直线 P M是 椭圆的切线.
若改变条件和结论 的顺序 , 得到
X0 - C
( — c ) . 令 : 0得
XO - C
切 点 P 坐 标 为 ( 志 , 志 ) .
②点 P是椭 圆 C : + = 1 ( n > 6 > 0 ) 上任 意一 点 ( 非

点 Q ( 、 0 广 一 C 1 / , F -  ̄ t = ( X o , y o ) , = 、 盟 X o - C ) / .
是 椭 圆 c : 菩 + 吾 = l ( 6 > 。 ) 的 左 、 右 焦 点 , 过 点 作 轴 化时 , 点 P在某定直线上” .
的垂线交椭 圆的上半部分于点 P,过点 作直线
垂线交直线 = 于点 Q;


这里有 个问题 : 为什么结论 1中的直线 + y = 、 /
证 明类似结论 1 , 略.
该 题 的长 半轴 与短半轴 的平方 和为 a %l - a 2 = l 是定
二、 背 景 分 析 问题探究到此似乎应告一段落 , 但凭直觉 , 我们觉 得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化学试题和作业设计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化学试题和作业设计研究》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化学试题和作业设计研究》摘要:新高考改革为学科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学科试题和作业设计的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深入分析现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与新高考背景,在此基础上转变自身教育观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综合运用真实的情境和丰富的信息呈现形式等多种方法来优化试题和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研究试题和作业设计领域。

本文将研究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化学试题和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中学化学,试题和作业,设计研究引言:高中化学教师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从课堂教学现状、试题实际效果和学生作业完成质量等多个方面入手,潜心研究提升学科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了完善的化学知识结构体系。

在此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显著提升,并且有效的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对试题和作业设计的优化,改善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分层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能力新高考背景更加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摒弃之前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转变自身的想法,不再将其视为学习的负担。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注意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科学习水平和素养来调整作业的内容和难度,可以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来进行分层作业的设计。

这样做能够很好的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更加稳固自己的薄弱环节,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实现自身学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上,要让学生做到能力的全方面发展,不能仅仅只是让其提高学习的成绩,更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例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内容时,化学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以及在此过程中各物质化合价的变化。

调和线束中的平行平分模型——2022年3道解析几何高考真题的统一背景研究

调和线束中的平行平分模型——2022年3道解析几何高考真题的统一背景研究

命题历程2024年2月上半月㊀㊀㊀调和线束中的平行平分模型2022年3道解析几何高考真题的统一背景研究◉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㊀柯希湖1问题引路 高考真题呈现考题1㊀(2022年北京卷第21题)已知椭圆E:x2a2+y2b2=1(a>b>0)的一个顶点为A(0,1),焦距为23.(1)求椭圆E的方程;(2)过点P(-2,1)作斜率为k的直线与椭圆E交于不同的两点B,C,直线A B,A C分别与x轴交于点M,N,当|MN|=2时,求k的值.考题2㊀(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1题)已知点A(2,1)在双曲线C:x2a2-y2a2-1=1(a>1)上,直线l交C于P,Q两点,直线A P,A Q的斜率之和为0.(1)求l的斜率;(2)若t a nøP A Q=22,求әP A Q的面积.考题3㊀(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21题)已知双曲线E:x2a2-y2b2=1(a>0,b>0)的右焦点为F(2,0),渐近线方程为y=ʃ3x.(1)求E的方程.(2)过F的直线与C的两条渐近线分别交于A,B两点,点P(x1,y1),Q(x2,y2)在C上,且x1>x2>0,y1>0.过P且斜率为-3的直线与过Q且斜率为3的直线交于点M.从下面①②③中选取两个作为条件,证明另外一个成立:①M在A B上;②P QʊA B;③|M A|=|M B|.注:若选择不同的组合分别解答,则按第一个解答计分.2背景介绍 平行平分模型2.1调和点列欧式几何中的调和点列:同一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四个点A,B,C,D,若满足|A B||C B|=|A D||C D|,则称A,B,C,D构成调和点列.射影几何中的调和点列:欧式几何中的调和点列也是射影几何中的调和点列.在此基础上,将无穷远点看做一个点,同一直线上依次排列的四个点A,B,C,ɕ,若满足|A B||C B|=|Aɕ||Cɕ|=1,即|A B|=|C B|,则称A,B,C,ɕ构成调和点列.2.2调和线束已知P是调和点列A,B,C,D所在直线外的任意一点,则线束P A,P B,P C,P D构成调和线束.注:点P一般选为投射中心,称为射心.图12.3平行平分模型如图1,已知线束l1,l2,l3,l4交于点P,直线l分别交l1,l2,l3于点A,C,B.①若l1,l2,l3,l4为调和线束,lʊl4,则|A C|=|C B|;②若lʊl4,|A C|=|C B|,则l1,l2,l3,l4为调和线束;③若l1,l2,l3,l4为调和线束,|A C|=|C B|,则lʊl4.2.4极点极线与调和点列2.4.1由调和点列得到极点极线图2如图2,定点P(x0,y0)不在圆锥曲线Γ:A x2+B x y+C y2+D x+E y+F=0上,过点P的动直线l交Γ于M,N两点,l上不同于P的另一点Q满足|P M||P N|=|Q M||Q N|,则点Q的轨迹在直线A x0x+Bx0x+y0y2+C y0y+Dx0+x2+Ey0+y2+F=0上.2.4.2由极点极线得到调和点列如图2,定点P(x0,y0)不在圆锥曲线Γ:A x2+B x y+C y2+D x+E y+F=0上,点P关于Γ的极线为A x0x+B x0x+y0y2+C y0y+Dx0+x2+E 662024年2月上半月㊀命题历程㊀㊀㊀㊀y 0+y2+F =0,过点P 的动直线l 交该Γ于M ,N 两点,交极线于与Q ,则|P M ||P N |=|Q M ||Q N |,即P ,Q ,M ,N为调和点列.注:上述两个命题描述了圆锥曲线中极点极线与调和点列的基本关系,结合调和点列与调和线束的基本关系,三者可以相互转化.两个命题的证明略.3命题背景换位剖析真题3.1换位剖析2022年北京卷第21题图3如图3,椭圆的左顶点D (-2,0),直线A D :y =12x +1,恰好是点P 关于椭圆的极线.设直线P C 交直线A D点J ,故P ,J ,B ,C 形成调和点列,进而A P ,A J ,A B ,A C 形成调和线束,且A P ʊMN .由平行平分模型①,可知|DM |=|D N |,结合D (-2,0),故N (-1,0).将直线A N :y =x +1与椭圆方程x 24+y 2=1联立,解得C (-85,-35),则k =k P C =-4.注:(1)发现直线A D 是点P 关于椭圆的极线很关键,为后面寻找调和点列和调和线束打下基础.(2)找到调和点列P ,J ,B ,C ,再结合题设条件选取合适的射心A ,得到调和线束A P ,A J ,A B ,A C ,转化为平行平分模型解决问题.3.2换位剖析2022年新高考I 卷第21题图4如图4,设直线A P ,A Q 分别交x 轴于点B ,D ,过点A 作x 轴垂线交x 轴于点N ,交直线P Q 于点S ,过点A 作y 轴垂线交直线P Q 于点T ,过点S 作y 轴的垂线与过点T 垂直于x 轴的直线交于点K .设T (x 0,1),S (2,y 0),则K (x 0,y 0).由辅助线的作法可知,四边形A T K S 是矩形,所以直线A K 斜率k A K 和直线T S 的斜率k T S 互为相反数,故k A K =-k T S ,即k P Q =-k A K .由直线A P ,A Q 的斜率之和为0,得|B N |=|N D |.结合A T ʊB D ,由平行平分模型结论②,得线束A T ,A S ,A P ,A Q 为调和线束,进而T ,S ,P ,Q 为调和点列.结合点P ,Q 在双曲线上,得T ,S 关于双曲线调和共轭,即点T 在点S 的极线上,点S 在点T 的极线上.点T (x 0,1)关于双曲线x 22-y 2=1的极线方程为x 0x 2-y =1,代入点S (2,y 0),得y 0=x 0-1,这意味着点K (x 0,y 0)的轨迹为直线y =x -1.经检验知,点A (2,1)也在直线y =x -1上,从而直线A K 的方程为y =x -1,于是k P Q =-k A K =-1.3.3换位剖析2022年新高考I I 卷第21题因为该试题是一道结构不良类型的证明题,所以在此着重分析试题背景中的平行平分模型及应用过程,部分步骤中涉及的代数运算证明仅做简单叙述(主要涉及斜率条件的转化).图5如图5,设直线A B 与双曲线交于C ,D 两点,由直线与双曲线及渐近线相交的性质得|A C |=|B D |,这意味着A B的中点即C D 的中点,这个中点即试题中准备研究的点M .设直线C P ,D Q 交于点T ,取P Q 中点N ,直线T N 交直线A B 于点L ,过点T 作P Q 的平行线T S ,由|P N |=|N Q |,结合平行平分模型结论②,线束T S ,T N ,T P ,T Q 为调和线束,即线束T S ,T L ,T C ,T D 为调和线束.(1)选择①②证明③若P Q ʊA B ,则T S ʊA B .由平行平分模型结论①,得|C L |=|D L |,即L 是C D 中点,从而|A L |=|B L |.结合直线M P ,M Q 的斜率分别为-3,3,计算可得此时点L 为点M ,从而|M A |=|M B |.(2)选择②③证明①若P Q ʊA B ,结合T S ʊP Q ,则有T S ʊA B .因为线束T S ,T L ,T C ,T D 为调和线束,结合平行平分模型结论①,可知|L A |=|L B |.由x 1>x 2>0得弦P Q 不垂直于x 轴,所以弦A B 也不垂直于x 轴,故弦A B 的中垂线不过原点O ,由直线M P ,M Q 的斜率分别为-3,3,计算可得O ,N ,M 三点共线,故点M ,L 都在直线O N 上.结合|M A |=|M B |,|L A |=|L B |,直线O N 不是A B的中垂线,从而点M ,L 重合.故点M 在A B 上.(3)选择①③证明②,略.基于高等几何的极点极线的相关内容,对尖子生而言,一般用于速算结果㊁探究方向,虽然解题很快,但要慎重考虑是否可作为高中卷面的书写过程.Z76。

两道高考题的共同背景与拓展研究

两道高考题的共同背景与拓展研究

( 易 + 号 ) ( S C 1 2 1 7 2 + 号 ) 一 + 号
I l ( 嘉 + 号 ) 。 l ’
同 理 骤。 s B 一 需 一 2 p 2 .







磬 嗲 孝
j 解题 思想方 i 5

2 0 1 3年 第 8期 (上 旬 )

J _
。 4
合方程 y 一÷z o z —Y o , 从而弦 A B的方程为Y
一 o z— o , 即 o x=p( y o q - y ) .

4 2



+ 一 p2

I F A I.I F B f , ’
即I PFl 一 l F AI ・l F Bl 得证 . 由性 质 2 , 不难 得到题 目 2的第 ( m) 问, 由于 I P FI 。
q - y) ) ;
事实上, 由 性质 1 不难得到点M( 华

X T l 3 2 2 ) , 而 N ( 专 垒 , 堑 去 生 ) . 注 意 到 M 在 c 。 上 ,
则 一 一 堕 { 互, 从 而 线 段 A B 的 中 点 N 的 轨 迹
方程为z 2 一 4 ( z ≠O )
= ==
上 述结 论 1 解 决 了题 目 1的第 ( 工) 问, 结 论 2解 决 了题 目 2的第 ( I I ) 问. 下 面介 绍与 题 目 1 —3有 关 的三个 性 质. 性质 1 从 抛 物 线 外 一 点 P 作 抛 物 线 的 切 线 P A、 P B, 切 点 为 A、 B. F 为抛 物 线 的焦 点 . 若 A( z ,

一道高考题的命题背景初探

一道高考题的命题背景初探
≤仪 , < 。所以 ≤0( c 如图 2中的曲线①与② ) 。 .
( ) C>C , >0 , s= < 2当 0时 [ 且 0 1 2<… <
0 , 是 < 于
范, 围(。 1 围 范为 , 去 此 、 +J . 2
也 以 分 函 + 0着 讨 可 从 析 数y ÷(>) 手 谂) + (>) 1 取 最 值2 图 , 寺 o =处 得 小 ( 在 如
即 相 当于 = . 2 根
特性 4 若 存 在 s> 满 足 : < <… < < +, 1则
。 X+ < o- nI = ‘ ( ) ’ .
据特 性 2知
2 22. 一  ̄ -) 口= (a +- ,


+】
一 .

分析
根 据特性 3知 , )< 1 。 ( -)< 1
q )iz2: +) 5 <’ 3一(一 1 +, 0 ( x ’ . k
函数 g( )= k + (  ̄O 的 图 2。 k x )
J -

, ,
是否存在 埘
任意给定 的非零实数
像是斜率为 2 且在 Y 轴上截距 l
为 的射线 ; 函数 q( )= x 一 ( 后+1 + 3。 2. 一 j } )

c , =,+]( c 2o = , o a 2 ]
般情况下可求使 a < 。 O 成立的 C a+ < t 。 的取值
分析
( ) 一 +1 O c 2 的解 集 为 < 1 < (> )
<, ∈ ,, c0推 ( 因 <又≤, 知 而 吉 )此 c 易
王承 宣: 一道高考题 的命题 背景初探
・ 7・ 3
分 得 此Uu 其 析由 ÷ 去≤ ≤ nd n1 ≤, - , 因 将

2020年两道高考试题的共性分析及结论推广

2020年两道高考试题的共性分析及结论推广


2
2
a2 b2 '

由 ① - ② ,得 ^x04—x= - ^ a.
所以 ‘
y2 —y2 Ox0 - x a
结 论 1 过 椭 圆a5" + ^o7 = 1 ( 〇 > 6 > 〇 ) 上 定 点
P ( 无 〇 , 7 〇 ) 引 两 条 弦 若 A/m •^ = 爪 卜 # ,
则 直 线 ^ 过 \定ma 点- 〇( ,- ma - b } 证 明 如 图 2 所 示 ,连 接 P O 并延长交椭圆于点
a
为垂足.证明:存在定点C>,使 得 为 定 值 .
上 顶 点 , ^ . ^ 二 8 . 户 为 直 线 ; 《:= 6 上 的 动 点 ,/3/1与
解 析 (1)碧■+誓 =1(过 程 略 );
£ 的另一交点为C ,P B 与 £:的另一交点为D . (1) 求 £ 的方程;
(2)设 /W U ,y ,) ,/V U ,y2) ,当直线 M/V 的斜率
结 论 4 过 抛 物 线 y2 = 2 p:r(p > 0 ) 上 定 点 以 % , 7。)引 两 条 弦 /M ,™ ,若 ‘ •、 = m (m # 0 ) ,则直线
从 过 定 点 卜 。- $ ,- :r〇).
证 明 设 4 ( 〜 ,:)〇,玖巧,72) ,直 线 从 方 程 为 1 = 叮 ~M ,联 立 拋 物 线 y2 = 2 pA:(p > 0 ) ,得
王 安 国 (1985 - ) ,男 ,湖 南 衡 南 人 ,硕 士 ,中 学 一 级 教 师 ,研 究 方 向 :高 中 数 学 教 育 ; 朱 光 玫 (1979 - ) ,男 ,重 庆 荣 昌 人 ,本 科 ,中 学 一 级 教 师 ,研 究 方 向 :高 中 数 学 教 学 •

一道高考题的探源、背景与别解

一道高考题的探源、背景与别解
五 边 形 数 数 列 的通 项 公 式 C n一 丛 生

41设 角 方 数 为 } 一 [ 16 三 平 数 列 { , 6, 则 壶( 1
+饲 一 ( 一√ ) 这个含 有无理 数的公 式 , 1 ] ,
给 出的解却 是 正整数 . 跟斐 波 纳契 数列 有异 曲同
工 之妙.
( )当 n 2时 , ( ) ① 知 , ( 的 最 小 3 ≥ 由 2 中 厂 ) 考 题 3 ( 0 7 全 国 卷 I 第 2 题 ) 函 数 20 年 0 设
厂 3) 一 e 一 e . (7 …
值 为 ( )一 1 符 合题 意 ; 0 ,
造 ! 是 认 识 数 的 一 种 有 趣 方 法 。 语 中 的“ 也 英 计 算 ” c l l in (ac a o )一 词 来 源 于 拉 丁 文 “ a uu” u t c l ls , c 是 小 石 子 的意 思 . 5 推 广
( 稿 日期 :0 9 0 — 8 收 20—61)
六边 形数数 列 的通项公 式 : 一 n 2 d (n一 1 ) k边形数 数列 的通项 公式 :
20 0 9年 第 4期 () 明:( 1 证 , )的 导 数 f ( ≥ 2 ) ;
中 学数 学 教 学
3 7
生 二 成立 恒
对 于 函 数 厂 )一 l(x+ 1 + ( na )
, 易 容
发现 f O ( )一 1 所 以“ ( , - )的最 小值 为 1 厂 ”也 即
“ ( ≥ 1 成 立 ” 将 厂 ) 1 l(x+ 1 + 厂 ) 恒 , ( ≥ 即 na )
( ) 与 十 ‘ ≥ , 2 ;L十 Z, 。 ) i J. —‘

一道全国高考题的背景探究

一道全国高考题的背景探究

联直 椭 程t+: 立 与圆 得y 1 线 方 x, 22
( 2 +2 c a +bk)。 bkx—b =0 4 , . A + B = 一 2 2c . . 丽k b
a + D ‘ , ‘ ‘
+ 蛔

2 2 丽c a

2+ 2 k 一 2+ 璺 . . .P a b 2. a b

1离 (
+ =一 = . 如 2羔
由 + + : 得
心率e≥ ) 的焦点, 与椭圆 交于A、 B两点,
且 0为AA BP的重心, 则点P在椭圆C上的充
21 年第 1 期 01 2
L ,
数 学教 学
1一 _ 2. f f
a2m 2 + 6
要 条件 是 =4z  ̄ 为直线2 率) C a( 5 ' . 的斜 .
3.
= = =’





m2
在高考题 中, 命题者提供的方法是利用垂直 平分 线确定圆心, 再计算圆心到 四点的距离相等
证得命题成立, 探究 4 笔者也尝试 了这种方 中,
由结论 2 得 =—n - 2 m , 。4 a r2

2-
a 2 2 2 Tb k
— 一
广

Q四点在同一个圆上, 那么我们归纳的结论 2 结 , 合条件 ‘ 点P关于点 (的对称点 Q , 设 二 ) ” 有没有高 考题中的四点共圆呢? 或者 附加什 么条件可 以
得到这样 的四点共 圆呢?

a2 2 k ( +k)2 ( +b 2 1丽 2 b a 2
_
m。, )

. .
I MP11 I lM1 . MQ =a O

“逆向设计”下的学术阅读教学转化路径——两道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发的思考

“逆向设计”下的学术阅读教学转化路径——两道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发的思考

“逆向设计”下的学术阅读教学转化路径*——两道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发的思考◎袁志海 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一、问题缘起――两道����年高考历史试题引发的思考高考试题历来是课程改革与教学的风向标。

在2023年高考历史试题中,有两道试题引起笔者注意:1.(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9题)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

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

”这表明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2.(2023年全国甲卷第29题)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两道试题本身难度并不高,可以通过材料信息,结合历史阶段特征,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第1题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各地士绅联合谘议局对朝政提出批评建议,引起守旧官员不满,说明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

第2题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绅商阶层,既有近代趋向的一面,也有守旧传统的一面,体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试题虽然难度适中,但由此会产生一些新的困惑:“士绅”和“绅商”如何区分?有哪些异同点?代表什么阶级(层)属性?在近代社会扮演怎样的角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屡见不鲜,但对中学生来说却比较陌生,甚至不少教师也不能完全理解。

弄清这些问题,不仅能更透彻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还能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学术依据――基于中国知网的聚焦式阅读对“士绅”“绅商”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取得不少成果。

基于两道高考试题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基于两道高考试题的“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2[cos(2B+于)-y] •因为 B e(0,警),所以 2B+亍 角函数值,再结合B+C青将角变量统一,转化为一元
[cos(2B+f)-y] e(0,3],
(3) b*2*+c2 =4sin 2B+4sin 2C=4-2(cos 2B+cos 2C) =
4+2cos(2B-闿•因为B丘(0,警),所以2B
(4) 求£+丄的取值范围;
bc
(5) 求6+2c的取值范围; (6) 求沪+2『的取值范围.
角度一:从正弦定理的角度解题
【解析】由已知条件及正弦定理可得宀=出 sin A sin n
七=坐一=2.因为A = ¥,所以Be(0,警).
s 6+c = 2sin B + 2sin C = 2sin B+2sin(B+寺)=
三、一题多变
为了加强学生对某一类问题和某种方法的掌握, 适当地对题目加以改编再练习,即“一题多变”,起到
了强化解题思想方法的积极作用•下面给出2014年 新课标1卷理科16题的变式题及解析.
题目:已知a,b,c分别为△仙C的内角A,B,C的
对边,。=屁且4=于.
(1) 求6+c的取值范围; (2) 求6c的取值范围; (3) 求沪+/的取值范围;
试题研究
基于两道高考试题的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乃
刘 * 彦永
摘要:“一题多解”是克服学生思维定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思维灵活性的有效 方法.“一题多变”在形式上不同,但在实质上是相同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旨在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 的解题技巧和技能,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思维既可发散,又可回归,做到收放自如.本文以两道 高考试题为载体浅谈试题的“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同一背景的两道高考试题

同一背景的两道高考试题

斯堡把该 问题 以雷奇 奥莫塔 努斯 ( ei o n s 命 名. Rg m t u) o a 此问题本身并不难 , 然而作为载入古代数学史 的第一个 极值 问题而 引人注 目. 它的一般结论 如 下 : 直线 z 与直 线 z 相交 于 一点 :
. 试题赏析 ・
十。擞 ・ ( l年 1期・ 中 ) ? 2o 第 1 高 版 o
4 3
同 一 背 景 的 两 道 高 考 试 题
2 10 江苏省 盱 眙 中学 170
笔 者通过 比较研究 , 发现 了两道 高考题设 计新 颖 ,
周 志 国
B = 0( ) 塔 所 在 的 山 高 O C 8 米 , B=20( ) O 2 米 , A=20 0
综合运用 , 这一切是建立在具备 良好 的知识结构 、 “ 对 通
性通法” 的充分熟悉 和数学思想方法 的进 一步提炼 的基
础之上 的 , 完全 符合高 考改革 的宗 旨, 即加强 能力和 素
质的考查. 4 对数学教学的思 考
4 1 注 重 解 题 过 程 , 成 知 识 迁 移 . 促
(o an s ie) 17 年向埃尔 富特教 授 C・ JhneMt r 于 4 1 l l 诺德 尔 ( hii R dr提 出 了这 样一个 问题 : 在 地球表 面 的 C r tn oe) sa “
动, 此时 , B 以 C为弦作 圆且 和 z 相切 , 圆 , 记 切点就是 所要求解 的点 E的位 置 , 事实上 , 取任意异 于 E的一点
将两道试题抄 录如下 .
面多高时 , 看塔 的视角 LB C最大? ( 计此人 的身 观 P 不 高)
题 1 (0 0年 江 苏高考 21
第1 7题 ) 某兴 趣 小组 要 测量

几道高考题的共同背景

几道高考题的共同背景
且 只有 一个 公共 点 P, 与直 线 一 4 且 相交 于 点 Q 试探 究 : 坐 标 平 面 内是 否 存 在 定 点 在
P 为直径 的圆恒过定 点 F。 Q . 命题 4 如 图 1 点 F (,) 椭 圆 C: , 2c0 是

+ 一 la> b o ( > )的 右 焦 点 , X , Q(o
图 2
PN

所 以 l 椭 圆 C的 切 线 . 立 l 是 联 与 z 一 :
e・P

C 得 的 标 Qc 二 1 得 Q 坐 为 f c , 可 \ 易 , y
1 ,
T e・7 4 F2 5 TM TQ ’
所 以 Q 平 分 T z Fz F A. 再 利 用极 限 的思 想方 法 和切线 的定义 来 证 明命 题 3 .
第 3 卷第 9期 1
21 0 2年 9 月
数学教 学研 究
4 9
几道 高 考题 的共 同背景

( 湖南省 长沙市第 十五 中学 400) 1 0 7
2 1 年 安徽 省 高考理 科 第 2 题 , 02 O 福建理 科高考 1 题 , 9 福建文科高考 2 题等三道题 1
( 求 抛物线 E 的方程 ; I) ( Ⅱ)设 动直 线 z与抛 物 线 E 相 切 于点 P, 与直 线 Y一一 1 交 于点 Q. 明以 相 证 为
从表面上看 , 没有什么联系 , 其实它们都来源 于高等几何 , 背景相同, 本文想用高中生能够 接受的初等方法进行探究与推广.
例 1 (0 2 安徽 21年
●‘
直径的圆恒过 Y轴上某定点. 命题 1 如 图 1 点 F (,)是椭 圆 C: , 2cO

为什么高考试卷不统一

为什么高考试卷不统一

为什么高考试卷不统一
高考试卷不统一不要标题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公平性和公正性。

由于高考是一个全国性的考试,考生来自各个地区和学校,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如果给试卷统一加上标题,可能会导致一些考生对题目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答题表现。

另外,试卷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是为了避免试题泄露和抄袭的情况发生。

如果试卷中存在相同标题的文字,考生可能会通过互相交流或者查阅其他资源获得答案。

这会严重破坏考试的公平性和真实性,从而影响高考的评价效果。

因此,高考试卷不统一不要标题且文中不能有标题相同的文字是为了确保整个高考过程的公平、公正和真实,保证每个考生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考试,确保考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两道高考题的统一背景
张鹄
【期刊名称】《中学数学研究(江西师大)》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2012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却有许多.对比研究今年湖北卷理科第21题与2011年江苏卷第18题,不难发现两题存在共同的命题背景.为方便揭示考题共同的内涵,先将两题给出如下: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张鹄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二中,43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79
【相关文献】
1.有心二次曲线的一个性质——两道2009年高考题的统一推广 [J], 邱礼明
2.一类椭圆内接四边形面积的最值——两道高考题的统一推广 [J], 苏进文
3.椭圆焦点弦四边形面积的最值——两道高考题的和谐统一与推广 [J], 苏进文
4.椭圆焦点弦四边形面积的最值——两道高考题的和谐统一与推广 [J], 吴涛;苏进文
5.复杂反应高考题化简解题方法探究——以解答两道2020年高考题为例 [J], 李传雄;都君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