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教学重点: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据意写成语。

(1)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这里要特别注

意,该词语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

(2)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3)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二、趣味导入、作者作品简介

1、趣味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15,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荣获“雨果奖”的《三体》,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刘慈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篇有关“眼睛”的文章《带上她的眼睛》。

2、刘慈欣作品

刘慈欣主要作品包括7部长篇小说,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说,18篇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评论文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

《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摘下了长篇小说奖的桂冠“雨果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

的里程碑之作。

3、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

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四、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整体把握

小说的视角独特,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我”带上

了一位因“落日六号”地航飞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底深处无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员的“传感眼镜”——相当于用她的眼睛去四处游玩。“我”带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在结束

任务的同时,女宇航员也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二)结构内容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并补叙地航船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尾声,“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三)问题探究

1、“带上她的眼睛”,题目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到标题你可能提出哪些问题?

•眼睛怎么能被带走?

•眼睛是指什么?

•带上她的眼睛干什么?

•她是谁?

•为什么带上她的眼睛?

•谁带上她的眼睛?……

2、解读标题,概括情节

(1)带上她的眼睛去干嘛?

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为什么要带上她的眼睛?

因为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飞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带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后一次领略地球表面的风光。

3、环境

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飞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立方米的闷热的控

制舱。

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

——与世隔绝,环境险恶;孤独一人,度过余生。

4、结构特色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比如那一支飘浮在空中失重的铅笔,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决定的艰难,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小姑娘对花草溪水微风的激动不已以及没看到日出的遗憾,等等,这些都为下文谜底的揭开做了铺垫。而在叙事上,则表现出张弛有度的风格,美丽的草原、浪漫的旅店月夜与地航船惊心动魄的危急事故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不禁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昧与反思。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运用伏笔的地方,并找出文中照应的文字。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

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5、文章主旨

文章记叙了一位地心领航员姑娘与“我”度假时的种种表现及所受的不幸遭遇,赞美了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赞美了那位地

心领航员姑娘的勇敢、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品质。

6、总结

文中的伏笔与照应,构思巧妙,引人入胜,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无穷魅力。希望本文的学习能够为大家打开一扇阅读科幻作品的大门,领略科幻的神奇。

愿同学们课外读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学上一招。

五、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平时我们接触过不少科幻小说,请展示一下这些科幻小说。

【交流点拨】推荐刘慈欣的《2018》。《2018》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包含了《2018》、《鲸歌》、《诗云》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最喜欢的就是《鲸歌》,讲的是一个海盗训练鲸鱼来运送毒品的故事,可是鲸鱼在最后返航的时候却被捕鲸船捕杀了。这部作品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抨击了人类对动物、对同类犯下的累累罪行。虽是科幻作品,锋芒指向的却是社会现实。

六、课后作业

1、仿照《带上她的眼睛》写法,写一篇科幻小说,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处运用伏笔,语言简明。

2、课外可以阅读一些科幻小说名作,比如刘慈欣的《三体》《朝闻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诺·文奇的《真名实姓》等。

补充短语

我们前边学过结构助词“得”,“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时,常常引出补充性成分,“得”就成为这类补充短语的标志。

例如:

干得很好跑得出汗了

热得难受密得不透气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补充短语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一部分起补充说明作用,主要是由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充当。

有些补充短语没有“得”字做标志,阅读时需要仔细辨别。例如:

吓/跑了升/起来了放松/下来

热/死了湿/透了漂亮/极了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带上她的眼睛》是本单元的自读课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的想象奇妙又合理。全文通过对小姑娘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赞美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精神。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制造了“出乎意料,情理之中”的效果。

二、学情分析

这篇文章是学生在初中学段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科幻小说。七年级的学生富于好奇心和想象力,利于对科幻小说的阅读与理解。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应基本掌握了“浏览”的阅读方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了解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并通过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浏览课文,完成任务单,理解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和伏笔,使小说达到“出乎意料,情理之中”效果的巧妙构思。

四、教学重难点

1.学生浏览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阅读经验、结合小说文本,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奇妙而合理的特点。

2.设计“游踪图”任务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引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过渡到主要环节。

(二)、整体感知,把握科幻小说特点

在规定时间内要求学生结合旁批浏览课文。浏览后说说小说中哪些科学幻想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围绕学生所得,教师引导讨论,抓住科幻小说的特点深入交流。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浏览成果,使学生体会科幻小说的特点。

(三)、结合任务单,体会作者构思

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浏览后完成“游踪图”任务单,小组交流,说说作者是如何在后文揭示真相时让读者不感突兀的。围绕学生所得,明确作者设置悬念和伏笔的巧妙构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作者设置伏笔、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大胆想象,合理表达

作者的想象合理而又富于新意。请学生也尝试想象,以《带上_____的眼睛》或《带上他的______》为题,创作一个故事。课上可以口头交流,课下形成文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科幻小说

奇妙合理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3

《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的一篇科幻小说,故事不复杂,可是构思巧妙意蕴深刻,这是一篇披着科幻外衣的现实小说。

如何让学生在短短一节课里,领悟文章妙处,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我设计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先让学生说故事梗概,再对比作者情节设计,接着让学生找出文章在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的悬念,并揭晓谜底,这样很好地解决了“悬念”这一大文章特色。为了更好地领悟文章主旨,我又让学生说

感受,谈谈对小姑娘故事的认识,并和文章另一主人公“我”进行对比,为最终领会作者写作此文的深意作了铺垫。从最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我的重难点是落实了。但是作为一篇自读课,我的设计是不是“教读”的痕迹重了点,有没有体现自读课的特点?自读课我应不应该还是要抓语句品味语言?对于这些问题

我依然有些困惑和茫然。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4

《带上她的眼睛》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新增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读来悬念四伏、高潮迭起,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科幻小说。课文设计教学时长为两个课时,更确切地说一个半课时最为适宜。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生字词障碍,认识科幻小说及作者刘慈欣,训练快速阅读、把握小说情节四要素以便掌握课文大意。第二课时则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伏笔问题,将课文旁批问题串连起来解决,以此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都能找对伏笔及其照应,对课文的主旨大意有清晰的理解,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旁批问题的提出要更明确化,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自读课

文中注意旁批的阅读提示。

2、以伏笔手法为主要教学目标,其实也给教学带来许多局限,如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凸显出来;人物作为任何一篇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对其解读还是有所欠缺……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速稍快;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低时,教师要重复语句的所在位置,同时也要及时肯定、评价学生。

4、教师自己讲得还是比较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如潘老师所说,如能把找伏笔换种表达,当一回柯南找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也许课堂氛围会更活跃一些,学生更敢于说。

5、最后布置的续写作业对于7班的学生还是比较难的,一般学生很少能当堂完成,本来准备的续写展示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展示出来。在课后检查这一作业时,果然大部分学生完成的质量不是很好,换而言之,这样的续写可能并不适合7班的学情。

言而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在自读课文上尤是如此。如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目标合适的、有足够的自学空间的、效果良好的教案学案,新教师对新教材要有不容缺失的新的思考,新的摸索。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5

可取之处:

1.体现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差异性,充分引导学生自学,上出了自读课的特色。

2.紧紧抓住文本伏笔手法的运用这一核心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挖掘了本文伏笔与照应之处的运用之妙。

3.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足之处:

1.因有部分学生对作者并不熟悉,忽略了这一群体的需求。

2.朗读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因时间限制,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děizhuóchǎngzhùchénghuójìzǎo

济南得着落宽敞贮蓄澄清暖和髻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

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⑶注意色调对比,抓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全 册) 七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 第一单元歌咏自然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1.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2.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

风格清新优美。《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精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会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精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闻名语文教化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始终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识,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化的探讨。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观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巡游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备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5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5篇部编版七班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奇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许多美妙,例如我们今日走进的课文,不仅有漂亮的文章还有梨花林、漂亮和善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名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便利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老师点拨:叙述挨次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仆人是谁? (1)同学思索; (2)小组争论; (3)全班沟通。 引导同学把握文章的构思奇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尝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老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观赏。 (1)同桌沟通 (2)小组争论 (3)老师引导同学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老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到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漂亮感受。 (1)指名同学读; (2)老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同学对的理解。 同学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的共同学问。 2、老师补充的生活经受和写作背景。 展现背景材料,引导同学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学校,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受了许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特别有影响力的作家。“__”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受了这么多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受了一般百姓难以忍受的熬煎之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要如何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质,进而体会人性之伟大。 教学重点: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理解本文构思的妙处。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教学难点:小说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据意写成语。 (1)不期而至: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这里要特别注意,该词语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2)心有灵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旧说犀牛是灵兽,它的角中有白纹如线,贯通两端,感应灵异。 (3)天涯海角:形容极远的地方,或相隔极远。 二、趣味导入、作者作品简介 1、趣味导入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不管如何,时刻让你的眼睛探索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是选择,我们就应该时刻带好自己的眼睛用它们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不要让它们消沉下去,失去对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15,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荣获“雨果奖”的《三体》,说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读的速度太快,节奏感不强,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要改变这种状况,须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这篇课文有多种诗的体式,节奏型各不相同,用来进行这种训练以养成良好的诵诗习惯,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如“东临偶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客路/青山∕外”(五言句) “常记/溪亭/日暮”(七言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六言句) 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如“海日/生∕残夜”“七八个/星/天外”“稻花/香里/说/丰年”。 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我们建议每一首教师都应领读两三遍,或者挑选个别学生为全班领读。 至于串讲或启发提问,重点可放在景物描写,因为借景抒情是这几首诗词的共同特点。背景也要讲一点,切忌展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读读讲讲问问。 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三、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精编) 第一单元教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记载、评述中外名人生平事迹的传记类文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包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学情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了解邓稼先的丰功伟绩。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的常识及邓稼先、杨振宁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学习他无私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宰割、筹划、彷徨”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毛泽东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告诉我们国防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的地位,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使帝国主义绝不敢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为了祖国奉献了他们的一切,才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在安享生活的同时,能忘了为之贡献青春的人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文学常识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即真实性和文学性) 三、关于作者 1、杨振宁,1922年生于合肥。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45年赴美从事核子物理学研究,荣获美国五所大学的博士学位。1957年同李政道合作,创立“李杨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奖。担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教授经常回国讲学,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杨振宁与邓稼先 他们是同乡、同学,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两人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 3、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最新7篇)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全册部编版(最新7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下册全套教案(精编完整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套教案 第一单元 《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描绘出了一幅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作者抓住江南春天“新”、“美”、“力”的特点来描写景物,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对写景抒情的散文,往往缺乏深刻的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情感。我打算从朗读入手,利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朗读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加深对“美”的体验,逐步感受春天带给人们的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你学过哪些有关“春天”的诗歌呢?请大声朗读出来,让大家共享,好吗?(学生朗读,教师解析。) 今天让我们学习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起领略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 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2023最新版,包含名著导读和综合性学习教案) 1春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重点) 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可记得 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 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 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 次吗? 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 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1/78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 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示例五: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目标导学三:拓展开放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三、板书设计 春(一)盼春,东风报春 (二)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迎春图春回大地生机勃勃(三)赞春,新、美、力 第2课时 2/78 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 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体会“抑”中“扬”。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精读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也可采用讲讲、读读、议议方法。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把握长妈妈性格特征。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种元旦吃福桔和长妈妈繁琐规矩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邓稼先 ....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目标: ........ 1..积累并理解 .......................”.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宰割、筹划、彷徨、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高快速阅读的能力,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 过程和方法目标: ........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 ................................. 2..会语言及句式特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 ................... 3..探究作者写人物传记的独特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争做一个大写的 人。 .. 教学重点: .....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 ... ..........揣摩法 教学课时: ..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导入 .. 观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视频。 .................... 中国于 ...万吨级 .......300 .......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6 ..............1967 ....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 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 ...... ..2.个月的时间,..................................2.年零 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 邓稼先( .. ....年毕 ..........................1945....1924.6.25 .........-.1986.7.9 ........)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 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 .........................................1950 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 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 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 .... ....年开始组 织领导开展爆 ...........................................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汇总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感受紫藤萝花的繁盛与美好,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的永恒。 2.在美的意境中,品味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体验和陶冶美的情感,学习美的表达。 3.努力学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培养自我砥砺的积极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感悟生命的永恒。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交流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图片欣赏,情境导入 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美丽的紫藤萝”图片,并出示看图说话要求。 “望着这一树深深浅浅的流水瀑布般的紫藤萝,你的心中一定涌起许多起伏的波澜……请发挥联想,尽情尽意畅谈一番!”

意在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其进入课文学习的意境之中。 二、诵读学习,三步教学 (一)专心听读,理清思路 出示“听读思考题” 1.“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这是为什么? 2.驻足赏花,引发了“我”对十多年前家门外一大株紫藤萝的不幸回忆,这其中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3.“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又是为什么? 播放优美的配乐课文朗读材料,使学生带着思考题,在优美的听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完成对“思考题4”的理解。 4.“赏花——忆花——悟花”是构思本文的思路,请分别找出各部分相应的文字段落,并说说“我”悟出了什么。 (二)细心研读,品味文意 出示“研读讨论题” 1.“这样盛的紫藤萝”,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说“我”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2.爱花不一定要摘花。“伫立凝望”紫藤萝瀑布时,“我”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你又是如何理解这种感受的? 3.“我”在“梦幻一般轻轻笼罩着”的香气中,联想到十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的不幸命运,你能理解“我”那时的心情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XXX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XXX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XXX的人品风貌,并研究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生字、生词。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XXX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迁。巨大的时期造就巨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度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但是,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巨大的。“XXX”XXX__一位高尚的,巨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修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__、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XXX、XXX、XXX、XXX、XXX、XXX、XXX“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为你准备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点、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体会凡尔赛宫的艺术价值。 3、熟读课文,体会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学习: 搜集凡尔赛宫的有关部门资料,了解其辉煌历史和艺术价值。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从法国名胜罗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认真浏览课文,找出各段落的中心或中心句; 2、组织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介绍凡尔赛宫;

3、请两位同学作班级交流; 4、点评后,再请一位同学交流。 四、精读课文 (一)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 特征:艺术价值高 1、选材上:与其无关的内容不写; 2、详略上:艺术价值高的重点写。 方法:读、品、议、讲 重点研读第3段。 (二)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自读第5段,了解凡尔赛宫的一段历史; 2、讨论:如果没有这一段历史,效果怎么样? 3、交流、评价。 五、拓展迁移: 如果你将有机会去游览凡尔赛宫,你准备重点游览哪些地方?写出你的设想和理由,并把它讲给你的同学听。 1、学生设想 2、小组交流 3、代表上台展示 4、点评、鼓励 六、布置作业: 圆明园是我国清朝一座著名的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如今却已剩下了断壁残垣。面对残破的圆明园遗址,对照金壁辉煌的凡尔赛宫,你有何感想?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教案大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9篇

教案大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9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 1《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2.怀念的对象有很多,这篇课文是怀念谁呢?(母亲),为什么怀念母亲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秋天的怀念》一课,来体会一下伟大的母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分小组自学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

3.联系实际(可以是亲身体会到的,也可以是收听、收看到的)说说自己的收获。 三、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交流讨论: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3.作者是怎样透过这些小事,来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四、课文内容的拓展 1.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回报父母的? 2.教师归纳小结,教育学生父母抚养我们不容易,应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总结全文 让学生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说说作者想对母亲说的话。

附:板书设计 10 秋天的怀念 我母亲 暴怒→安慰 思念←去逝 教案点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及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 ——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西山小学张霞 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第三组课文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课,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1 《邓稼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的繁荣、民族强盛而献身的精神。 2.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3.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章结构特点,探究文章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4.理解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之无愧”等词语在评价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2.本文通过对比刻画人物的写法,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理解记忆重要注释,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 2.借助注释,资料,理解《吊古战场文》、《中国男儿》两个古诗文小段。 3.尽可能多搜集邓稼先轶事及图片。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课上时间有限,不能组织学生通读全文,要求学生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也可给专门时间朗读) 2.文中两个古文小段,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吊古战场文》,课前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它。 3.课前搜集邓稼先的事迹及图片并非随意提出,要督促学生查找,如此,既能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锻炼他们检索资料能力,又能使他们先对这位功勋人物有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4.至于对“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问题,笔者认为难度很大,本文所确立的难点已不少,故不作讨论。如学生提出,教师可临场适时点播、诱导。 (注: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按常理文章应把重点放在他对“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有很多复杂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他们的着眼点往往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描写上。 (2)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此文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多从自己与邓稼先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能着重介绍事件具体细节。 (3)作者虽与邓稼先交往甚密,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20余年,国度不同,当时中美关系又很紧张,邓从事的又是国家机密工作,他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掌握的材料不会很多──文中提到“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工作地点。他自己只是说‘在外地工作’。”确是实情。另外从资料看,杨邓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截然不同的:杨学成后执意留在美国,连其父都很气愤,最后不认这个儿子,所幸后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邓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返回故土,报效祖国。从此点看,写邓杨的底气是不足的,他心里有愧。还有71年杨访华时,他只知道邓参与了“两弹”研究工作,邓是设计领导他并不知情。不客气说,71年杨回美前在上海大厦吃饭时收到邓稼先的字条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不仅仅是民族情,朋友情吧?也该有悔、有愧…… (4)这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也是一方面原因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积累语言;深入学习比喻的修 辞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重点) 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

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示例五: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 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目标导学三:拓展开放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