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
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与经验德国在19世纪上半叶开始了工业化的进程。
通过依靠高效率的生产流程和科学创新,德国取得了伟大的发展成就。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
一、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德国工业化的成功不仅仅是依赖于物质生产力的提升,更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创新。
德国的成功离不开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技术创新,如印刷机、物理学、化学学以及工程技术等。
这些技术创新为德国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经济发展。
二、市场竞争的优势市场竞争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
德国把市场竞争视为激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通过鼓励企业竞争,刺激了市场创新的需求,使得原本经营不佳的企业被迫提高效率。
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它促进了各种能力的激发和技能的提升,激发了人的创造力,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德国工业生产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特征。
该特点表现在工业制品的生产、工人的培训和组织方式上。
德国政府通过制订有力的工业生产法规和提高工人福利条件等措施,实现了工业生产网络的高度组织化和标准化。
例如,德国有的企业对生产工序实行严密监督,通过端到端的生产管理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资源的高效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德国生态系统高度保护,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必须高效利用资源。
德国企业专注于建设高效的工业系统,使得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例如,德国的钢铁企业实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省能源,使其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列。
五、技术开发和教育除了依靠市场竞争、科技创新、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和高效资源利用等经验外,德国的成功还受益于其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德国有一整套严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职业培训、技工学校和大学等。
这些教育体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创新,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德国工业化的经验是多方面的,如市场竞争、科技创新、高度组织化的工业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教育。
近代德国的统一与工业强国崛起
近代德国的统一与工业强国崛起德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工业强国崛起是一个让人们无法忽视的重要议题。
从19世纪起,德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最终走上了统一之路,并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强国。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一话题:近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德国的经济崛起、以及德国的技术创新。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近代德国的分裂与统一的历史。
19世纪初,德国是由各个独立的小国家组成的,而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政治与经济矛盾。
然而,这些矛盾与问题最终被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与其首相俾斯麦解决。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手段和军事行动,普鲁士成功地征服了其他德国国家,并于1871年将德国各邦统一,形成了德意志帝国。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将德国从分裂中解放出来,也为德国的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
其次,让我们来看看德国的经济崛起。
德国的统一为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政治稳定和市场一体化成为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
此外,德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鼓励工业化和科技创新。
通过发展铁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和推动教育改革,德国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在短短几十年之内,德国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强国。
铁矿石、煤炭、钢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迅速崛起,为德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
此外,德国还以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严谨的工作文化而闻名于世,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
最后,让我们谈谈德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德国的工业崛起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19世纪末,德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突破。
例如,发明家库尔特·瓦尔特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并为汽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德国的化学工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由卡尔·本茨发明的合成染料和由弗里茨·哈伯发现的催化剂制氨法。
这些技术和创新在德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使德国成为一个科技强国。
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
BSERVATION 观察科技中国 2021年5月 第5期24德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经验及启示■文/袁立科 孙福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废墟再次跻身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德国根据独特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将内外压力转变为动力,进行教育改革、构建极具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适时发布和实施一系列创新战略和举措,依靠科技实现国家的跨越式发展。
一、德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演进(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跻身先进工业国家行列1871年德国统一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受惠于国家统一和教育改革,德国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科技和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脱颖而出,李比希、霍夫曼等著名化学家确立了德国化学在世界化学中的领导地位;以高斯、克莱因等为代表的数学家,将哥廷根大学打造为世界数学研究中心;欧姆、亥姆霍兹、伦琴、普朗克、爱因斯坦等开辟了物理学新纪元,引领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
在工业方面,德国注重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有机结合,以及专利立法保护前沿应用技术,使德国实用技术位于世界前列,孕育了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工业。
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工业的崛起,使德国迅速成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世界科学中心和工业化强国。
(二)二战后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德国科技恢复发展,在世界科技和经济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战后,政府加强了对科技的调控作用,重新调整科技主管部门,成立科学、空间等领域研究委员会,以及专司科技政策与规划的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科研体系,在物理、生物技术等主要领域组建大型国立研究中心;大力扶持工业企业创新,建立工业企业自身技术革新和研发机构,鼓励工业企业研究机构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建设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推动德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
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在生物学、材料科学、重离子研究等科学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和医药、航空、汽车和机械制造等工业技术方面更是全球领先。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的浅析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仍然相对较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的兴起,德国工业逐渐开始崛起。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开始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设施,例如铁路和运河等交通系统。
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德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德国还依靠发达的教育系统和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
这些人才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和技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德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之一,并在一些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例如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钢铁制造业等。
不幸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但是,德国在战后很快恢复了工业生产,并在短时间内重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
在20世纪的后半叶,德国工业继续保持着创新和竞争力。
德国的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和化工产业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
如今,德国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之一。
德国的工业发展经验可以总结为几个关键因素,包括强大的基础设施、优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高品质的制造和服务以及持续的投资等。
总的来说,德国的工业发展历程是一个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转变过程。
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投资,德国工业在世界上取得了显著的地位,成为了全球工业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科学技术与德国的工业化给我们的启示
科学技术与德国的工业化给我们的启示摘要: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
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实现了工业化,其中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工业化是德国实现近代化、经济上赶超英法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
德国的工业化较英法美诸国起步晚。
经济发展也较之落后很多。
但是,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半个世纪里,德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的工业国。
19世纪末叶,工业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16%,接近于英国。
到20世纪初,就超过了英国,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德国是依靠什么赶超英法,实现工业化的呢?这当然有许多条件。
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杠杆作用无疑是它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德国依靠科学技术实现近代化的主要成功经验如下:第一,国家把科学技术视为强国之本,大力扶持科学研究,并直接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为国家服务。
德国有良好的科研传统,这种传统的政策一直保持下来。
德国统一后不久,国家就完全控制了科研的领导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科学研究体系。
这个体系包括国立科学院、科研所和国家扶持建立的科研体系;以大学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科研所和实验室;企业中的各种科研机构。
不论是国立科学院、科研所,还是大学科研中心、企业科研机构都直属于国家,国家对科研实行领导和监督,下达各种科研任务,国家还规定一切科研人员都是国家人才,由国家发给薪俸。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国家十分重视科研动态,扶持创办了许多专门刊物,如《李比希年鉴》、《物理化学杂志》、《化学会刊》等。
国家始终牢牢控制科研大权,使科研跟随国家的指挥棒转,因此,大大地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
第二,通过创办技术院校大力培养实用人才,并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
德国政府和企业家把科技看作是发财和竞争的手段,德国政府一方面大力创办各种中等技术院校和大学,一方面广泛搜罗人才。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在一战后崛起原因
德国能够在一战结束后崛起,与多重原因有关。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原因:
1. 工业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德国开始积极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2. 知识和教育:德国注重知识和教育的普及,建立了世界顶尖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使得德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3. 国家组织和管理:德国具有高度组织性和管理性,工业生产、科研等活动能够高效地被组织和实施,这种高效率的管理方式对德国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统一的国家意识:德国在一战后逐渐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统一意识,国家和人民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这种信念和精神支持也是德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总之,德国在一战后能够崛起,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德国人民和政府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繁荣和发展,成为了世界主要的经济和科技大国之一。
德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德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19世纪中叶,德国逐渐脱离农业经济的束缚,朝着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迈进。
随着机器、工厂和大型企业的兴起,德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和政治的巨大变革。
本文将讨论德国工业革命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并探讨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一、社会变革德国工业化的最大推手莫过于煤炭和铁矿石的丰富储量。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达,城市规模也日趋扩大。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进入城市,成为新的工人阶级。
他们在拥挤、肮脏、劳累的工厂里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而工厂主和资本家则因此获得了更多的利润。
实行工厂制生产和机械化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和商品质量。
但是这也意味着,许多传统手工业者和手工艺人逐渐失业,无法再保持原有的生计。
他们纷纷涌入城市,形成了贫民和无产阶级。
这些阶层的人数不断增加,推动了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进行。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社会分化和阶层对立的加剧。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问题。
在经济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情况下,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和要求变得越来越有力。
工人的罢工和示威游行不断发生,这加剧了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
二、政治变革德国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政治变革。
工业化加速了德国现代化进程,对政治形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它促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民主制度的出现。
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私有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催生了一个全新的资产阶级,他们成为了新时期的政治领导人。
同时,工业革命也加速了人口、财富和信息的流动,德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民主制度也开始出现。
这钦定了公民的权利和责任。
在德国,这种变化导致了妇女和青年人等新群体参与政治决策的出现。
这些群体的出现意味着既有的政治框架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得德国政治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三、深层次原因以上所述变革的深层次原因是德国工业革命所体现的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
浅析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工业发展历程堪称引人瞩目。
从19世纪开始,德国工业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全球工业强国。
本文将对德国工业发展历程进行浅析。
德国工业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德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
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工业化发展。
其政策包括废除封建主义关税壁垒,解除农民束缚,鼓励外国技术引进等。
这些政策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在19世纪中期,德国迅速发展了一系列工业部门,包括铁路、矿产、化工和纺织等。
这些工业部门在德国其他地区迅速扩展,形成了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此外,德国还发展了许多创新的科学技术,如医疗科学、冶金学和机械工程等。
这些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到了20世纪初,德国工业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取得了重大的战时工业化成果。
这一时期,德国加大了对化学和钢铁等重工业的投资,成为欧洲领先的工业国家之一。
然而,德国的工业发展也深受战争所困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工业基础几乎被完全摧毁。
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重建时期。
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的共同奋斗,德国工业很快恢复并再次起飞。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德国迅速发展了汽车、机械、电子和化工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成为全球领先的出口国。
德国的工业制造业中的德国制造已成为一种标志,代表了高质量和精密技术。
进入21世纪,德国的工业发展受到了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影响。
德国逐渐减少了重工业的比重,转向了高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德国的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在全球市场上依然非常有竞争力,而新兴产业如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也迅速崛起。
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目标。
总的来说,德国工业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19世纪工业崛起、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和重建以及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转型。
尽管历经坎坷,德国工业始终坚持质量和创新,成为全球工业的典范之一。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革命已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作为欧洲强国之一,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场变革深刻地改变了德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9世纪末,随着蒸汽机、纺织机等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一场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革命兴起。
这场革命不仅给欧洲国家带来了繁荣,同时也赋予了它们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
然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德国还处于一片落后的状态。
因此,德国在经济、技术和教育方面都需要追赶欧洲大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其中包括推动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组织职业教育等。
此外,政府还对烟煤、铁矿石、石油等原材料进行了重点发展,并积极推动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
二、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技术革新的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技术革新的推动。
德国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尤其是在化学、电气、钢铁、汽车和航空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肥料的生产和研究方面,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贝尔特在1909年发明了合成氨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航空领域,德国工程师奥古斯特·奥特不拉德发明了第一架飞艇。
2.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化的生产所替代。
这种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商品价格,使得工业产品更加普及化。
同时,机械化生产还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规格,并能够确保产品不受季节影响。
3.企业的规模化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企业也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大型的制造企业取代了小作坊,从而形成了垄断市场的局面。
同时,这些大型企业还能够聚集大量的工人,形成一个庞大的劳动力市场。
这种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生产效益和经济利润,但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工人问题。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
德国经济的兴起与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自19世纪末开始逐渐崛起为欧洲大国,直到20世纪被两次世界大战所影响,经历了德国民族的崛起和沉寂。
然而,德国人民不低头,历经磨难,奋发努力,逐渐走出了困境,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强国。
一、德国经济的起步德国的现代工业起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是德国工业化的开始,但当时主要还停留在个体手工业和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工场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德国工业的现代化开始真正起步,德国成为欧洲汽车工业中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一战后的新时期,煤产量、钢产量在欧洲排第一,前往其他国家的德国出口市场增长迅速。
二、两次世界大战对德国的影响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极大的损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后被赋予了巨额赔款和庞大的战争损失。
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遭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基础设施、通讯、交通、房产等方面缺乏资金支持。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德国更多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并致使国家分裂成东德和西德两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被国际社会追责和批判的德国,面对历史的沉重,历经了长时间的自我反省和整理,最终才重新走回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德国经济再次崛起1955年,西德加入北约,重返国际舞台。
此后,德国开始了持续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同时拥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知识产业,是欧盟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德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引领了欧盟的发展方向,包括环保、创新、科技、公共服务等领域。
德国的制造业也相当发达,德国是欧盟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德国的工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的工程公司和工业界,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不断追求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最终推动了德国的工程设计和质量控制走向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德国经济的兴起是一个艰苦卓绝的历程。
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给德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但是德国人民始终没有放弃,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奋斗,让德国重新崛起。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研究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研究
德国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矿产资源
的发现和铁路网络的建设促进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从那时起,德国的工业生产逐渐壮大并迅速发展。
在19世纪后半叶,德国工业蓬勃发展,成为欧洲最具竞争力
的工业国家之一。
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和纺织业成为主导产业。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工业发展依赖于强大的企业家精神和技术创新。
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发展进一步加速。
科学研究和技
术创新成为德国工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经济陷入了衰退,但很快通过实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和重建政策,德国重新恢复了工业强国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迅速进行了战后重建,并成功建立了高效的工业基础设施。
特别是在战后几十年里,德国的汽车制造业如宝马、奔驰和大众等发展迅猛,成为德国工业的重要支柱。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德国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发展的领导地位。
在智能制造、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德国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
德国的工业发展还受益于高水平的教育体系和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
总的来说,德国的工业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从19世纪初的初
步发展到20世纪中期的工业强国地位,并在后续的几十年中
不断巩固和提升。
德国的工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和持续的投资。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可以谈谈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20世纪初德国经济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德国经济的发展特点,一是投资不断增加;第二,科技现代化发展快速,三分之二的工业企业拥有近电气化的机器和工厂;第三,出口迅速上升,五大出口港口货物出口增加了3.3倍;第四,生产力不断提高,铁路设施得到了改善;第五,经济发展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政策,减轻了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发展的还有德国帝国主义的特征。
经济是建立在强制垄
断经济基础上的,政治上又渐渐走向自由独立的民族国家;社会趋向精英统治,自由民主性被社会上有经济、政治影响力的精英以及特权阶层所取代;军事上又提出了快速扩张及外交手段来维持德国首脑地位;文化则主要靠着独立的概念,鼓励语言、音乐、艺术及才艺的发展。
由此可见,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德国帝国主义的特
征固然是互相关联的,但也各有不同。
德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提升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德国帝国主义以强制垄断经济以及依靠帝国外交等多种特殊手段作为影响德国经济发展的依托。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德国工业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的影响19世纪末期,德国经济开始了重大的转变,从一个主导农业的国家向一个工业化的强国转变。
这一变革在欧洲仅次于英国的工业化进程。
德国的工业化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二战后,德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德国的工业化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迅速发展的。
德国的工业化主要依靠出口推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纺织品、煤炭和钢铁等行业,后来扩展到化学、机械制造和电子等领域。
这些产业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为德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德国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铁路网络。
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在欧洲范围内建立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系统之一。
这个铁路系统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后勤支持和物流保障,而且还促进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
德国工业化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政府的支持和资助。
德国政府为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还积极推动技术和创新,通过引入外国专家和资本来吸引最新的技术和思想。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德国成为了先进的技术开发和制造国家,而且还成为了许多新技术的发源地。
德国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德国很快就恢复了它的工业化水平,这主要得益于志愿工业化。
志愿工业化实际上是一项计划,旨在把被战争摧毁的工业设施重建起来。
这项计划让德国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被毁工厂的重建,也让德国的经济快速恢复了过来。
德国的工业化对经济影响深远。
首先,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和人口流动。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德国的城市在二十世纪经历了如此之大的发展。
城市中的劳动力来自许多不同的区域,这就为文化的交流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同时,城市中的工人阶级也开始组织自己,这最终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政治运动的出现。
其次,德国的工业化促进了贸易和全球化。
德国的出口成为了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扮演了全球生产链中的关键角色。
一些德国公司如大众、西门子和博世等公司,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
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19世纪末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相继崛起,大家知道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普法战争后的德意志在获得了萨尔和洛林之后,自身的工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而其本身所拥有的鲁尔地区也为其在工业方面的燃料供应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当时的工业水平直接体现在钢产量上,而钢铁产量又代表着一国的军事力量。
同时德国在地理上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这种区位因素也使得德意志的贸易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要回溯到普鲁士对德意志的统一,因为德国在19世纪末的诸多体现都是前期积累的结果。
这种积累并不是一代开始的,可以说没有先前普鲁士王国的积累是没有这种崛起的。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长期分裂后的统一可以给一个国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前进动力,而德意志的崛起也与这种动力相关。
19世纪末德国的崛起的因素1870年刚刚统一时的德国的工业力量至多也只是略高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
另外仅仅5万吨的年生铁产量对于英、法,俄来说同样也是微不足道的。
虽然比起1830年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强国林立的欧洲,这样的进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李斯特看来,这一阶段无论如何德国都是应该采取贸易保护的。
但由于受到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影响,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自由贸易政策在德国又占据了上风。
容克地主在这一时期积极曾主张自由贸易,就如同美国地主主张自由贸易那样,但不久之后,就发现德国的农产品根本无法同波兰、匈牙利、捷克的农产品进行竞争。
到了最后还是选择了贸易保护。
但直到1873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德国才最终纠正了这一趋势。
反观波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这些身体力行亚当·斯密学说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地主用自己的农产品交换英国的工业品,过了一段价廉物美的好时光。
但是由于错过发展本国工业的绝好机会,一旦世界市场的农产品供应过剩,就失去了同其他国家进行竞争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及其影响
德国工业化及其影响德国工业化是19世纪后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化运动之一。
它的成功不仅让德国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德国工业化的历史背景,工业化进程和对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影响。
一、背景德国曾经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直到1860年代,德国国内的生产力比其邻国低,国内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
这种情况推动了德国开始加快工业化进程。
二、进程1.投资通过投资,德国政府建设了一些具有战略性的大型厂区,例如博希(Bosch)的发动机工厂,西门子(Siemens)的电气工厂,谷歌(Google)的炼油厂等。
这些企业为未来德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技术创新德国工业化也与其先进的技术密不可分。
德国工程师发明了一些全新的工艺,例如赫尔曼·冯·亥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发明的电磁波,卡尔·本茨(Karl Benz)发明的汽车,因此,德国这个国家在全球工业体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
3. 政府支持德国政府也为工业化做出了贡献。
比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关税和其它保护性政策,对本国产品进行鼓励和发展;以及提供了大量资金。
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投资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铁路连接了德国不同城市和地区,促进了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
三、影响1.经济发展德国的工业化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许多工人工资增加,工会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这进一步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2.现代化运动德国的工业化也影响了现代化运动,在建筑和设计领域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设计师和建筑师开始感兴趣,并将自己的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代化运动中,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从工业化中带来的巨大机会。
3.科学技术德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也促进了一些领域的发展,例如航空、化学、医学和基础科学等。
这些科技进步从德国向全球传播,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发展。
总之,德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同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与启示
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与启示德国工业制造因其高品质、高效率和高技术含量而闻名于世。
作为欧洲经济强国,德国在工业制造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那么,德国工业制造的成功究竟源于何处?它的经验和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工业制造有何借鉴意义呢?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德国工业制造的经验和启示。
一、高质量是关键德国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制造的成功源于它的高品质制造。
德国的企业一直以来就非常注重质量,无论是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还是产品的最终品质,都追求最高标准。
这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还可以增强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德国企业实行的质量控制制度也非常完善,比如ISO 9001等国际认证,这些认证可以提高企业的形象,增强客户的信心,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此外,德国企业还强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也是德国企业得到消费者青睐和尊重的重要原因。
二、技术创新是不断前进的动力德国工业制造的另一个成功因素是不断的技术创新。
德国企业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赢得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
因此,德国企业在技术上持续投入,大力支持科研和开发,力求取得技术突破。
德国的技术创新涵盖了各个领域,如汽车、机械、电子等众多行业,在生产技术、材料研发和工艺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德国汽车制造商推出一系列环保低排放汽车,应用新型的动力技术和材料,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和安全性能。
三、人才培养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在德国,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德国政府和企业都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德国有一系列鼓励人才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比如提供贷款、科研经费、创新基金和税收优惠等。
政府还设立了许多培训和教育机构,提供各类培训和职业教育课程,提高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战经验。
在德国,很多企业也开设了专业课程和实习机会,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学习和实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技术实践,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产业链协调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德国企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单一企业本身,在整个产业链上也体现出卓越的管理和良好的协作。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德意志统一后的工业与经济崛起
德意志统一后的工业与经济崛起德国统一后的工业与经济崛起,是一个让世界瞩目的奇迹。
在19世纪末,德国经历了一场全面的政治和经济重组,它走上了一条创新而实用的道路,为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文章将探讨德国统一后的工业和经济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德国统一后的工业和经济崛起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和科学研究基础。
自18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在高等教育和科研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德国的大学传统注重研究和创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同时,德国政府也大力支持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德国统一后的工业和经济崛起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
统一后,德国政府积极投资修建公路、铁路和运河,加强了各地的交通联系。
这使得原本分散的工业中心得以互相连通,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市场的扩大。
同时,德国的港口发展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加速了货物和信息的流动。
第三,德国统一后的工业和经济崛起受益于强大的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
德国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工人阶级经历了痛苦的斗争和社会运动,为自己的权益和福利而战。
随着工人阶级的团结和组织实力的增强,他们为实现公平的工资待遇、合理的工作时间和安全的工作环境而奋斗。
工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努力维护工人的权益,并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劳动法规制定和改革。
最后,德国统一后的工业和经济崛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在德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很多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德国的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产业。
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德国的经济实力,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技术和经验的借鉴。
总之,德国统一后的工业和经济崛起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工人阶级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德国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投入。
德国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也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了工业和经济发展的榜样。
德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启示
李斯特和德意志关税同盟
在德国实现统一的过程中,李斯特被认为是最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人 物。 李斯特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 这种统一不能靠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他非常 清楚,这种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通过渐进的方式来实现,也就 是说,他认为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 最终,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 1834年1月1日零点,在德意志18个邦国的边界上,满载着货物的四 轮马车,像潮水一般汹涌而过,几百年来第一次,无须在边界停下来 交纳过境税。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了。它的主导者是普鲁士。 随后,各个邦国陆续加入关税同盟,以普鲁士为中心的铁路网逐渐成 为连通这片土地的强劲有力的动脉。到19世纪中期,关税同盟地区工 业总产量已是欧洲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德意志经济统一的目标 已经实现,政治统一的道路上也曙光初现。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 方。” ——席勒 “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 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 ——歌德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德意志的分裂局面,这 一年,这片土地分裂为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 1806年,拿破仑的军队入侵,普鲁士和奥地利遭 遇惨败,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 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 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19世纪30—40年代的起步时期--铁路建设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建设对德国的工业扩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重点的重工业,通 过铁路建设来带动其他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是德国在第一次工业 革命中后来居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1827—1832年,德国人已修建了一条从林茨到布德威斯之间长达79 英里的用马作牵引的铁路。而德国第一条真正的用蒸汽动力作牵引的 铁路,即从纽伦堡到菲尔特之间长达6公里的铁路,直到1835年才开 通。德国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到1840年为止,私人企业一 直在唱主角。在此以前修建的如前文提到的纽伦堡至费尔特、柏林到 波茨坦、莱比锡到德累斯顿等铁路,几乎都是私人投资。19世纪40 年代中期,全德国已建成20条铁路。 必须强调的是,铁路建设给德国其他工业行业以直接而巨大的推动作 用。由于铁路建设对钢铁、机车等的需求,从而大大地刺激了德国钢 铁、煤炭以及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
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
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
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
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
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
[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
[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
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
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
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
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
[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
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
[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时有志于数理研究和深造的各国学生中流行的句口号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5]此外,德国的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科学研究为国家的未来服务,担负推进学科研究、探索未知领域的重任。
德国大学的科学机构,紧密结合工艺的实践,使科学不再是科学家实验室和书斋的精神财富。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德国教育已经为未来的工业培养出数量充足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
第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适应经济需求。
在德国,职业教育有着很早的根源。
早在19 世纪初,普鲁士政府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努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中等技术和各类专业人才。
到19世纪中叶,原来在初等学校教育基础上设置的补习学校逐渐变成了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
到了19世纪后期,各种各类的工业、商业和农业等职业学校已遍布德国各个地区。
1896年德国制定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在职劳动者有进入补习学校受教育的义务。
随后,1897年、1904年和1907年三次颁布关于补习学校的规定,各种形式的补习学校和多种门类的职业学校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
1902年普鲁士的农业补习学校达1,000余所,1904年设立了建筑工艺学校招收高等国民学校的毕业生。
[6]此外,还设有初等机械学校、织物学校、美术工艺学校和商业学校等。
职业教育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教育,有助于工业和整个民族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国民文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居欧洲前列。
国民的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因为它关系到提高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改进工艺,生产性能更高的产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善管理决策水平等内含扩大再生产因素等方面。
不容置疑,德国教育的发展为19世纪的全面工业化提供基本保证。
二、德国教育促进工业化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通过强制法令,利用国家的人力、物力进行教育改革。
从普及初等教育,发展各种教育,把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优化了德国国民,为德国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德国教育造就了一批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和科技队伍,极大地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19世纪末期,德国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网络,这使德国人比其他欧洲人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大批掌握新生产技能的劳动大众。
特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为德国企业界培养出一支多层次、高效率、严作风,具有专业理论修养与实践工作技术的庞大劳动者大军,这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
[7]此外,大学教育坚持科学教育与学术自由原则,大学逐渐与科学及社会上各种职业密切相联,成为各种人才成长的摇篮,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不同层次的科研人员,以及头脑敏锐、勇于开拓的政治家,而且为未来的工业培养出数量充足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科佩尔·S·平森曾深有感触地指出,德国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对德国经济和工业的惊人进步以及德国超过英法这两个老的头等工业国的内在原因的最光辉而同时又是最令人满意的解释”。
[8]第二,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缩短基础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距离。
德国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与其教育体制和雄厚的基础科学研究分不开的,而德国大学的科研与生产前沿挂钩,开设各种讲座,在“研究与教学统一”的原则指导下成为各种研究的中心。
为了满足社会对电气科学的迫切需要,1892年,达姆斯塔特技术大学首先在德国推出了电技术讲座。
在材料检测方面,慕尼黑技术大学专门成立了机械技术实验室。
一些企业也主动与高校配合。
著名的克虏伯公司的实验机构在1895年时甚至负担着一个物理学系。
针对这种状况,一些研究德国工业化问题的著名学者在论及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科学研究状况时曾不无感慨地指出,“没有任何地方像德国那样,科学与技术结合的如此紧密。
”[9]德国教育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不仅“生产”出了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生力军,而且“生产”出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加速了德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内,德国经历了英国用一百多年才完成的事情——将一个农业占统治地位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现代高效的工业技术国家”,从而谱写了整个世界近现代史中“最令人惊异的篇章”。
[10]第三,德国教育的发展为工业化的发展锻造了现代人的品质。
初等和中等学校面向中下层人民,不仅有利于培养现实生活中的有用人才,而且通过教育打破旧的社会框架,形成新的社会机制,从而把普通民众从传统的农业社会人锻造成工业社会人,即:使他们从无时间观念、散漫、封闭、没有社会效能感的人变成服从大机器生产规律、有集体合作精神、具有强烈社会效能感的现代人。
同时,系统化、普及化的教育体系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使整个社会形成重视科学文化的良好氛围。
亨利·罗斯科曾经在科学特别委员会说:“在德国,为爱好科学和知识的情况,在大学里要比我们英国的大学里要普遍得多。
”这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垄断知识的局面,为人们冲破社会等级门第观念,接受工业社会自由竞争思想打下了基础,为工业化锻造了具有现代品质的人。
因此,科佩尔·S·平森指出,在接受了优质的教育之后,“人——不管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的性格和素质,甚至对经济进步来说,或许比起现存的较具体的物质因素来也是一种更加基本的因素”。
[11]因此,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使德国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迟到者一下变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急先锋。
据不完全统计,1851-1900年间,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与革新,德国有200多项,英国100多项,法国不到100项,德国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12]从整体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
单从工业增长的角度看,1870-1880年,增长幅度为4.1%,1890-1900年为6.1%,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英法等国,仅次于美国。
[13]工业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从1875年到1907年,德国企业的平均生产指数由100上升到410,工人平均劳动生产率指数由100上升到225。
[14]三、关于德国教育及工业化的几点启示回顾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进行的教育改革,在德国赶超英法,跃居世界经济强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
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德国作为通过教育改革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先驱和成功典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它的成功经验对当前的后起型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首先,政府重视教育,不仅为教育发展制定健全的体制,而且不断增加教育经费。
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为促进教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
这样,当其他国家的大学仍然瞧不起科学的时候,德国的大学已经允许科学独立地发展,而且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不少有效的组织方法和形式,实验室、研究生指导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等。
[15]此外,德国统一后,不断增加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到1880年,教育经费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1900年又提高到1.9%。
1913年,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达12.09亿帝国马克,仅次于国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占国民收入的2.4%。
[16]其次,“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及覆盖全国的教育网,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