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散文语言特色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befbb51cb52acfc789ebc95d.png)
浅析吴冠中艺术作品中艺术的形式语言作者:张莹莹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0期摘 ; 要:单就绘画艺术来说,艺术形式语言包括线条,色彩,空间等等。
通过吴冠中的几幅艺术作品的分析,突出了艺术的形式语言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
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只有通过艺术语言作为媒介,才能传达给他人。
只有富含独特的情感,创造出来,并能与大众产生审美上的共鸣的作品才被称作真正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艺术;形式语言;抽象;画面;表现中图分类号:J205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9-0154-02艺术的形式语言是区别于人类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的一种特殊的传递内心思想情感的工具,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它,便不会有艺术作品的存在。
现代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曾在《艺术》一书中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认为,就视觉艺术而言,形式是指由艺术家运用线条和色彩等艺术元素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关系或形式,体现了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情趣。
我们说,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这些艺术语言不仅是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并且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但对于像绘画,摄影,书法等视觉艺术来说,则是指点,线,面,色彩,肌理,空间等要素的排练与组合方式。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仅欣赏由它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欣赏经过艺术家精心构思,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语言。
就像吴冠中先生说的那样,美术作品唯一的表现手段就是形式,一切思想,感情的表达只能依靠形式来体现。
形式,它主宰了艺术。
作为中国现当代画坛首屈一指的代表性画家,吴冠中始终孤独的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探索,尝试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以自然为本,以形式为身,以意韵为魂的新体系,在世界艺术长河中竖起了属于自己的一面旗帜。
吴冠中1919年诞生于江苏省一个多子女的农户之家;1950年巴黎学成归来,吴冠中选择了植根本土,在东方的花园中一枝独秀;1953年,在经历了自己太过于西方的艺术形式受到了祖国无情的排斥与打击之后,吴冠中决定改变绘画题材,以景代人,在形式的探索里藏情寄韵;1974年,吴冠中选择了油彩墨彩双向轮作,提出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是艺术探索的一体两面。
先生吴冠中(散文)
![先生吴冠中(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8ce40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7.png)
二○一九年四月二十五日,“风筝不断线——纪念吴冠中诞辰一百周年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
一踏进美术馆正厅大门,迎面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已经离世九年的恩师吴冠中先生一幅巨型肖像照,突然看到先生鲜活的面容,泪水禁不住模糊了双眼。
这是吴先生生命最后几个月中拍摄的一帧照片,与以前清瘦坚毅的形象不同,先生面庞饱满了一些,我知道这是先生为了治病不得已服用药物的结果。
先生面带微笑,慈祥地望着前方,深含大爱、澄观万象的双眸依然清澈。
一我与先生相识于一九六五年,这一年我十九岁,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美术系,在书籍装帧专业学习。
正巧吴冠中、卫天霖、阿老等北京艺术师范学院的部分老师,头一年也刚从解散的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分配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系任教,吴冠中先生担任我们班一年级的色彩写生课程,从此我与先生结下了师生缘。
当时吴先生给我们班第一次上色彩人物写生课,他并没有安排我们画人物头像,而是画人物全身像。
我画的是一位站立的男模特,五十来岁,留着农村老汉那种头发很少的光头。
吴先生让模特脖子上搭一条白毛巾,一只手臂撑在腰部,另一只手伸开握着一根木棍,看上去像是握着铁锹的农民。
没想到的是,先生只让我们用不超过八开大小的纸,画站立的全身形象。
他强调主要抓对象不同色块之间的关系,不要求细部刻画。
明白了老师的要求,用不着用水粉颜料去刻画头部,我一下感到轻松了。
我观察对象的衣着、先生吴冠中钟蜀珩(散文)记 录面部和背景墙壁,看到不同层次的深灰、中灰、淡灰,不同色彩倾向的暖灰、冷灰,还有白毛巾明亮的色块,判断它们之间的对比、调和与组合结构。
我很快就画完了,吴先生来到画架前,看后笑着说:“画得不错。
”现在想想,这是先生给我们一年级同学喂的第一口奶,含有如何观察美的基本营养。
先生教学目的明确,是要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不抠细部不塑造,让学生把精力放在观察色彩块面美的关系上。
那一年是山雨欲来的“文革”前夕,在当时的形势背景下,怎样才能给学生喂好这第一口奶,先生用心良苦。
等待
![等待](https://img.taocdn.com/s3/m/4d16ae563c1ec5da50e27018.png)
《等待》教学一、作者介绍:吴冠中: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吴冠中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二、题目解说:文中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因心怀希冀而能享受这等待。
如作者在文中所写到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为了争取更美好的一个个未来的景点,”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从布局来说,作者写出了何谓等待,无谓等待,必须等待和享受等待,一步步让读者了解文章含义。
三、读准字音: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四、文章解析:本文起笔不扬,既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是缓缓展开,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约定此时此地相见,然而人未到,等待”,设置了众所周知的等待场景,引出等待的心情。
文章的前四个自然段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何谓“等待”,恋人的月下相约是等待,母子的倚门守望是等待,农民的果实伫立枝头同样是等待……作者展现的几幅画面意在向我们昭示“等待”是一种人生常态,是一种必然,是你我都曾经历并会一直经历下去的人生路途——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等待。
吴冠中先生如是观察,如是记录,我们品读,于是,不禁莞尔:人们摆出的,皆是等待的姿势。
作者用短句子来“构图”,给人留下回味的空间。
第五自然段作者由表层描绘“等待”图景,进而引入更深层的思考:等待的感觉如何?一个“人间百味”便包含了一切个体对于“等待”的独特感受,欢乐也好,焦虑也罢,只要是一种人生体验便包含在“百味”之中。
本段总领下文,引人深思。
第六、七自然段作者辩证地诠释了“等待”的一种滋味:无谓“等待”。
人们在等待中将“书信”变成了“短信”,已经没有了对邮递员的望眼欲穿,换来的是手机上的片语传情。
社会在等待中已经飞速向前发展,容不得我们的不舍和挽留,只在手机的屏幕上显示着等待的痕迹。
如果说这些等待是人生中的必然,那么也有很多“等待”换来的是无意的结果,它大把大把消磨着我们的光阴与岁月,就像蛀虫,啃噬着我们的生命。
散文名篇赏析:《说树》吴冠中
![散文名篇赏析:《说树》吴冠中](https://img.taocdn.com/s3/m/e0a2828b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e.png)
散文名篇赏析:《说树》吴冠中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夏木荫浓”,这是三十年代我投考江苏省立常州高中时的作文试题。
当时感到这题目太深奥,很难发挥。
因之我每见到浓荫的树木,总会联系到那试题,想从中悟出点什么道理来。
一直到学习艺术后,才深深体会到树木之美,其浓荫之迷人,但并未思索其哲学含蕴。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
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
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
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
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
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
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
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
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
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
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说课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f9a100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3.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说课第【1】篇〗设计说明本课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全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呼应。
“父爱之舟”既指姑爹的渔船,也指父亲的爱,两者融为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意在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
本设计着眼于选材,从默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教学中紧紧抓住“小舟”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让父爱与小舟水乳交融。
通过启发学生思考,随着“船来船往”,“我”的感受也在变化,“我”和“父亲”的感情也层层深化,直到最后写出“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的感想,从而顺利揭示出文章主题。
在写作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感受文章的魅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作者资料并制作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
课时安排2课时。
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坐过船吗?坐过小渔船吗?见过有人坐小渔船去参加考试吗?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主人公就是坐着渔船外出求学的,而一路保护他、给他撑船的就是他的父亲,所以本文的标题就叫做“父爱之舟”。
(板书:父爱之舟)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一看这条“父爱之舟”上到底承载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感情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碍1.教师出示会认字的生字卡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读生字词。
2.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
比如:“冤枉”中的“枉”字,单字读wǎnɡ,在本词语中读轻声;“栈”读zhàn,不读jiàn;“跷”读qiāo,不读qiào;“茧”读jiǎn,不读jiǎnɡ;“偏僻”的“僻”读pì,不要读成bì;“枕、暑、煮、嘲”读翘舌音。
吴冠中 故乡 赏析
![吴冠中 故乡 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296df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7.png)
吴冠中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画家和艺术教育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语言受到广泛关注。
以下是对吴冠中作品《故乡》的赏析:
1. 形式与构图:《故乡》以简洁而有力的形式表达主题。
画面中的线条流畅,构图简洁明了,通过对景物的简化和概括,突出了主题的重要性。
2. 色彩运用:吴冠中在《故乡》中运用了鲜艳而明亮的色彩,给人以明快、
活泼的感觉。
他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搭配,营造出一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氛围。
3. 情感表达:作品中可能蕴含着艺术家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通过对故乡景物的描绘,艺术家传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同时也可能反映了对时光流逝和变迁的感慨。
4. 艺术风格:吴冠中的艺术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和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故乡》中,他运用了简洁的线条和形式,以及鲜明的色彩,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桥之美》知识点总结
![《桥之美》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00e8dbd336c1eb91b375d79.png)
说明性小品文是借介绍一种事物给读者说明某种思想的篇幅短小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哀痛、愁苦或极度的快乐。
的杂感随笔
失之毫厘,差〔chà〕之千里:指微小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过失。
三、文章主题。
前瞻〔zhān〕后顾: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
《桥之美》是有名作家吴冠中的一篇美学小品。先从总的方面说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桥之美》知识点总结
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二、背景学问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其内容常常是在生活中,经过深思想传
1 生字生词
达给读者的讯息,内容题材不限,所传达的道理或想法也没有限制。
煞〔shā〕它风景:损坏美妙的景色。比方在欢快的场合使人扫兴。
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迟疑不决。
了作为一个画家,对桥梁的观赏的着重点,然后分别举例说明了桥与
2 本课导学
四周景色之间的关系。文章在让人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一些
走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美学常识。
吴冠中〔1919—2021〕,江苏宜兴人。20 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
四、释疑解惑
表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行;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 40 余
1、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种,文集 10 余种;同时他也是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作为美术教
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
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独特的培育。作为善思索的艺术家,他又勤
魏
第1页共2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了举例子的方法。 不同点: 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
父爱之舟语言特点
![父爱之舟语言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d6241c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4.png)
父爱之舟语言特点
《父爱之舟》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平实质朴:文章的语言风格朴素无华,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和修饰,如同父亲般厚重而沉默的爱。
作者以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来展现父爱的伟大,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沉且细腻的亲情。
2. 情感真挚:吴冠中的文字饱含深情,通过回忆自己与父亲共度的艰难岁月,表达了对父亲无私奉献和默默付出的深深感激之情。
语言中透露出的真挚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 叙事生动:文章采用了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情景描绘,如父亲陪读、做裁缝补贴家用、深夜摇橹等场景,使“父爱之舟”的形象深入人心,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切体验到作者所描述的父爱。
4. 寓情于物:“父爱之舟”作为贯穿全文的象征物,承载着作者对父爱的理解与记忆。
通过“舟”的意象,将抽象的父爱具象化,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语言艺术手法。
5. 语言简洁凝练:在表达感情和叙述事件时,吴冠中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充满力量,言简意赅,让人回味无穷。
综上,《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为平实、简洁、质朴,通过细节描写和典型场景的选取来展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如需获取更详细的分析,建议阅读《父爱之舟》原文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吴冠中:道是平淡,却见浓艳
![吴冠中:道是平淡,却见浓艳](https://img.taocdn.com/s3/m/4439bc6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4.png)
吴冠中:道是平淡,却见浓艳吴冠中吴冠中(1919.8.29—2010.6.25),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
在法国四年期间,曾就读于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苏弗尔比(1891-1981)教授学习油画,并入洛特(1885-1962)和佛里兹(1879-1949)画室进修,1950年留学归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在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尤其是后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而言,吴冠中先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
今天看来,这无疑是时代语境与个人成就彼此交互的结果。
上世纪50 年代,在历经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颜文梁等旅外大师推进艺学的“西学东渐”、“西为中用”之后,“如何发现中国绘画的东方价值”、“如何将中国绘画推向世界艺坛”成为中国画家的重要选择。
于是,便有了赵无极,以中国书法笔力为特性的东方抽象画盛誉巴黎画坛;有了朱德群,以中国水墨晕染为面貌的当代抽象油画独立西方艺界;有了赵春祥,以中国水墨入画,创造了东方样式的抽象表现主义于美国画坛。
吴冠中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游学法国的,当然也是在这样的意图下归国的。
于是,相比于前者通过中国元素西化而享誉西方而言,吴冠中先生在推动中西绘画对话的道路上是一种双向取向。
在国内异常僵化的创作模式与艺术思想面前,他执意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与创新。
为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欢迎关注视频号吴冠中长江三峡吴冠中鲁迅的故乡吴冠中春雪吴冠中狮子林吴冠中长城1919 年,吴冠中出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农民家庭。
这让他早年求学艺术的辗转经历显得更为难得。
1936 年,已经在浙江大学所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工科一年的吴冠中转考杭州艺专,由此踏上艺术之路。
七年级下册课文 语文 第五课 等待 吴冠中
![七年级下册课文 语文 第五课 等待 吴冠中](https://img.taocdn.com/s3/m/cc10c6170b4e767f5acfce5a.png)
返才能归真,自然而后永恒。一切违背历 史规律的刻意雕饰和渲染张扬,都无益于 人,无济于事。《等待》 人,无济于事。《等待》的精彩就在于紧 密围绕“人生百味”,从各个角度辩证地 解读“等待”的滋味,引领我们向生命最 深处漫溯。吴老先生在质朴无华的语言中 激荡着真挚的情感,于平实舒缓的叙说里 蕴含了深刻的哲思,显示出作者厚实的文 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纵观全文,作者写“等待”并非无病呻吟,故作 高深,而是基于对“等待”的特殊关注和真切体 悟。尽管作者没有作耳提面命式的谆谆告诫,但 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等待”的生命意义。我们 要甘于等待,不要心急,因为人生本就是由一个 个“等待”连接,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更要学 会“等待”,但同时也要放弃无谓的“等待”, 不要让这些“贼”窃走我们的光阴,只有这样才 能体现“等待”的最高价值。
二、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贼”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偷东西的人,这 里用“贼”则形象地写出人们在等待的过 程中不知不觉地丢失了时间,是一个令人 痛恨的“家伙”。这样写更生动,能给人 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中年在必经之途守候青年,老年又 悄悄携走了中年”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 情? 先要想为什么“守候”,又为什么“携 走”,可以想见时光是不可逆转的,人生 就这样在等待中耗尽,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从少年到白头的生命历程。人生是一个个 等待的集合,又在一个个等待中度过,也 因一个个等待而精彩,还由一个个等待来 维系。其中饱含作者对岁月催人老的无可 奈何。
第八、九自然段向我们昭示“等待”的另一种滋味:必 须“等待”。因为“等待”显示了一种人生态度,是漫 漫长夜中的隐忍,是踽踽独行中的坚持。任凭重担在肩, 一声不响,为的是在等待的最后瞬间,在谜底揭晓的一 刹那,将桎梏击破,并砸向所有的嘲笑与讥讽,把曾经 等待时的烦恼与痛苦释怀。在别人眼中,可谓人生的豪 迈;在自己眼中,可谓人生的大美。胸怀大志之人懂得 等待。但作者同时也在告诫我们,等待时,需要时常反 问自己:此时的等待是否真的有意义,以时间为筹码的 赌博胜率究竟能有几分?文中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 兔的人岂止守株者”,回首自己,是否也曾痴痴地期盼 那梦境中的遥远目标? 那梦境中的遥远目标?由此,守株的人是幸运的,他因 得到一只兔子而坚守;而空想的人则是可悲的,他们错 把痴盼看做坚持,并以此为荣。其实,等待还有另外一 个名字,叫做“蹉跎”。作者在这里所说的不仅仅是经 验之谈和教训之谕,也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 现实的深层次审察、思考和领悟,平静之中透露出沉重。
吴冠中先生的散文
![吴冠中先生的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e32d94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1.png)
吴冠中先生的散文关于吴冠中先生的散文夏甸清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我画画不善在人前表演,画画是很专注的事,有人在身旁,就容易分散精力,分心了,就画不好。
我不是怕人学去了什么,画完了,你只管看,围着一大群人,像耍把戏一样,我做不到”。
是的,画家的习惯都不一样,有的画家擅长表演,不在乎旁边有没有人,有人观看他可能更兴奋,画得更好。
有的画家习惯静心创作,闭门谢客,如:林风眠、吴冠中先生。
一个师傅一个法,要尊重每个画家的个性和习惯,习惯没有高低之分,不论画家的性格和习惯如何不同,甚至有某种特殊的嗜好,都是要受到尊重的。
报载傅抱石先生没有酒是很难作画的,他和关山月先生一起为人民大会堂创作“江山如此多娇” 这幅巨型山水画时,就是周总理特批的一箱茅台酒,可见周恩来总理对画家的尊重与关怀。
1972年,在河北获鹿李村“劳动锻炼”时,是吴冠中先生的油画多产期,很多好作品诞生在那一年。
有一天,我去村外速写,找到一处塘堰,岸边长满芦苇,很美。
发现吴先生也在塘堰边,他已经坐下来,展开工具作画了。
我没有惊动他,在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坐下来也开始画画。
待到我画完了,吴先生还在聚精会神的工作,我很想过去看看,又怕打扰他。
我收起速写本,蹑手蹑脚的蹭到他的背后,他居然没有发现。
我静静的站在他身后看先生画画。
先生画画神情专注,观察一会儿,不时低头奋力工作,他紧握住画笔的下端,大拇指、食指和中指都沾染上了油彩,他很费力的将一笔点按在画布上。
天哪!这么用力呀,他的手使劲的捏着画笔,颤颤巍巍的,完全是千钧之力!用得着使这么大的劲吗?我突然觉得这费劲的动作很可笑。
若干年后,我明白了,他的作画姿态完全是他情感的自然宣泄,随意画上的笔触和充满激情的笔触传递的信息就是不一样啊!先生专心画画,完全感觉不到我的存在,快画完了,他在做最后的调整,这时的先生显得很平静,仔细观察着,好长时间才动一笔,直到他完全满意了,便起身站起来。
“嗯,你在这里”?“是的,先生。
品读吴冠中《桥之美》的语言
![品读吴冠中《桥之美》的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40bac75cbb68a98271fefa98.png)
品读吴冠中《桥之美》的语言作者:胡敏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3年第01期一直以来,我钟情于记叙性作品,因为它以鲜明的形象给我情绪感染;执着于议论性作品,因为它以严密的思辨给我思想启迪;无视于说明性文章,因为它那干涩的术语让我味同嚼蜡。
近日品读现代画家吴冠中先生所作小品文——《桥之美》,才蓦然发现,原来说明文同样具有华美的文采,感人的魅力。
一.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给人疏密有致之美“桥,多么美!”简短的语句,明快地流露出作者对桥之爱,情有独钟,溢于言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长长的句子,渲染出令人压抑的气氛。
“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
“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
”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信息,鲜活的画面,生动地诠释了桥“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这一作用。
时而简洁明快,时而绵长舒缓,时而匀称整齐,时而参差错落,如此长短交错,长中有短,整散结合,散中见整,读来文气畅达,音韵婉转,更觉思想丰富多彩,感情波澜起伏。
二.修辞别出心裁,引人入胜,收到形象感人之效“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真是密不透风”,在夸张之中使人感受到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
“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作者借用通感方法,将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表明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发现石桥前后截然不同的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苇丛之中的石桥打破呆板画面、改变沉闷气氛、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形式作用。
作者将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辞格彼此渗透,前后配合,交错使用,使它们变化层出,互补互衬,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把桥的形式作用展现得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父爱之舟》要素解读及教学解析
![《父爱之舟》要素解读及教学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baca82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d.png)
《父爱之舟》要素解读及教学解析一、语文要素解读《父爱之舟》是一篇描写父爱的回忆性散文,作者吴冠中。
课文依托梦境,依次刻画了7个场景,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的懂事、孝顺。
课文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学习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仔细分析单元要素,可以聚焦“场景、细节、感情”这三个关键词。
其中,“场景、细节”与作者的创作手法有关,“感情”与文本的表现主题有关。
(一)关于场景与细节“场景”一词对五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比较陌生的。
好在前一课《慈母情深》的学习中,学生对场景形成初步印象:场景泛指情境,包含的要素是人物、环境、事件。
场景往往具有给全篇故事定调,渲染其氛围,导引人物出场,揭示人物性格,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等作用。
"在《父爱之舟》一文的7个场景中,有的侧重环境的渲染,有的侧重事件的简要概括,有的侧重人物外形轮廓的勾勒,有的侧重心灵感受的独白。
对小学生而言,可以把场景里的这些构成要素理解为“细节”。
通常来讲,“细节”就是指作品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这样,他们就能初步感知到一个立体的场景,由不同的细节构成,这些细节能让场景丰满起来。
(二)关于情感在这篇散文中,处处流淌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读来令人动容。
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从字里行间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非常容易。
但是,这样一篇散文,仅仅满足于学生从只言片语中认识到父爱,还是属于浅层次的,只能说是贴标签式的体验。
在7个不同的场景中,父爱所表现出的具体内涵是不相同的:善解人意的爱、无微不至的爱、倾其所有的爱、催人奋进的爱……所以才使父爱如此深沉、如此伟大。
如果学生能产生这样深度的认知,就能真切地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淌的朴素而真切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关注单元要素,其次要聚焦这一篇文本的独特风格。
“学者散文”备受统编教科书的青睐。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5篇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be957ca0116c175e0e4850.png)
"意象选择""炼字手法"两个角度出发,赏析"默看细雨湿桃花"一句中的"湿"字。该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并运用古诗词中"炼字"的鉴赏方法,学会用妙字表达画面意境。感受诗-文-画三者的联系。
课堂展示一幅《江南晴日图》请同学从"意象选择""炼字方法"两方面鉴赏这幅作品。根据以下问题赏析:
有请淡写任务包的同学为我们说说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准备补充和抢答,为自己小组加分。
1.说说本课主要描写什么地方
2.作者选择哪些景物体现江南
3.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
4.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解决整体感知的问题。由一系列的小问பைடு நூலகம்进行索引,环环相扣,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本文所描绘的画面,找出作者表达江南韵味所选择的景物意象,学会用意象表达画面意境。
有一段话来描写你所感受到的雨景,100字左右。
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 .领会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 .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微课助学"意在将课堂知识前移,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鉴赏的方法,为课中理解"默看细雨湿桃花"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微课视频教学环节,把文本知识图形化和可视化,消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厌倦感,促进个性化学习,凸显翻转课堂的教学魅力。
春来,我在如织的细雨中讲述你的故事。夏至,我在溅起的水花中找寻你的回忆。秋日,我在漫天的黄叶上写下你的名字。冬归,小舟从此逝,沧海度余生。我以为,这多情的四季会是最好的归宿。在吴冠中眼中,四季皆是最美的岁月,而最美的岁月皆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中。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他的文字走进他的画作,感受他文字带来的丹青神韵。
大音希声——浅析吴冠中《短笛无腔》的艺术特色
![大音希声——浅析吴冠中《短笛无腔》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c76a9c55a32d7375a41780ab.png)
49艺术论丛大音希声——浅析吴冠中《短笛无腔》的艺术特色翁敏中国水利报社摘要:不单是一位享誉国际画坛的巨擘,还是一位文笔斐然的散文大家文章体现了他做人的原则性格耿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笔墨,其价值等于零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关键词:吴冠中;美术教育家、艺术家;散文;短笛无腔吴冠中先生,是众所周知的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他的油画和中国画的画风,有着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
先生对艺术的见解和耿直的性格,也曾引发了艺术界争鸣的汹涌波涛。
先生的画作,几度刷新了国内艺术品的行情。
但是,您能想到众人所熟知的吴先生不单是一位享誉国际画坛的巨擘,还是一位文笔斐然的散文大家吗?《短笛无腔》,正是吴冠中先生艺术创作的同时,笔底涓流汇成的心曲——书名“无腔”,却自成腔调。
我有幸得以登临先生的家,亲面吴冠中先生。
在与先生合影后,还获得一本先生亲赠的签名本。
近距离的接触,让我更加深刻地受到先生人格的感染,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
先生过世后,我再读《短笛无腔》,更加理解和体会先生的书中,那笔墨中传达出来的真情流露,和经久不息的文学感染力。
年幼学画之时,我就曾听说过吴冠中先生是位善思考的美术教育家、艺术家。
多年后,我才知道吴冠中先生在享誉艺坛同时又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犹如他的绘画一样,有一种独特的文风,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如同一束清新素白的花朵静静地绽放,优雅淡然,却又沁人心脾。
”每每捧读先生的《短笛无腔》,总会被他那自然传神、极富情趣的语言打动,如沐春风般地沉浸到书中去。
吴冠中先生的文章体现了他做人的原则。
吴冠中说过,“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
我讲的是社会功能。
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
性格耿直的吴先生,看不惯那种把不够艺术价值的劣画粉饰包装招摇过市,更对艺术品市场作伪并以此欺蒙那些喜爱他的画收藏者的不良社会风气深恶痛绝。
他的一些自己并不十分满意的画流到艺术市场,一些艺术品的掮客借助他的声望,来回倒卖,让众多的爱好者望洋兴叹。
吴冠中散文的语言特色
![吴冠中散文的语言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0559682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b.png)
吴冠中散文的语言特色吴冠中是中国现代画坛上独具一格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
然而,除了在绘画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外,吴冠中还以其独特的散文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吴冠中散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吴冠中的散文作品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他运用简练的句子和精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体验他所表达的意境,同时也让他的作品更加接近生活。
其次,吴冠中的散文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表达。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
通过他独特的语言风格,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深度思考和感悟。
此外,吴冠中的散文作品还常常展现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他通过对生活中琐碎细节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然而,在欣赏吴冠中的散文作品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首先,文章的标题应与正文内容相符,以避免给读者带来困惑。
其次,在文章中不应插入任何广告链接或其他形式的广告信息,以保持文章的纯粹性。
此外,文章内容也应避免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以确保作者和读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最后,文章的语句和段落应完整、流畅,不应缺失或丢失序号,以确保阅读体验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综上所述,吴冠中散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简洁明了、诗意表达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洞察。
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文章标题与内容的一致性,避免插入广告信息,同时保护版权,确保文章的语句和段落的完整性。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吴冠中独特的散文艺术。
19 父爱之舟
![19 父爱之舟](https://img.taocdn.com/s3/m/6d4aa61c0066f5335a8121c0.png)
19 父爱之舟
第一课时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 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 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 风光》《黄山松》《鲁迅的故 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 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十余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他的 字典里只有坚强,他的骨子里只有脊梁, 他的眼神里透着严肃,他的臂膀厚实得像 堵墙,他有一个伟大的名字——父亲。
让我们走进课文, 看看那是一位怎样的 父亲?
19 父爱之舟
读课文,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哪 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
• 想为“我”换房间 • 给“我”做万花筒 • 背“我”上学 • 凑钱供“我”上学 • 送“我”报考学校、上学 • 给“我”缝补棉被
“我”也爱玩玩具,父亲理解“我”的心思, 所以给我制作万花筒,可见父亲对我的爱。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 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
背我上学
通过父亲背“我”上学,可以看出父亲对我 学业的重视,及对我的关爱。
卖粮食
……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
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
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 钱
的艰难。
zhēng(挣扎) 挣 zhèng(挣钱)
注意加点字的读 音!
读一读:为了挣. (zhèng)钱养家父亲经常到浅海捞取一些海生植物, 有时会被海草缠住身体,拼命挣. (zhēng)扎才能摆脱困境。
生字归类
蚕考 疼 席 糖 屑 启迪钉 陪毕 暑 煮 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冠中散文语言特色
吴冠中的散文语言特色主要包括简练、深沉和真挚。
首先,吴冠中的散文语言非常简练。
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避免冗长的修辞和繁琐的词藻。
他的文字通常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一种明快爽朗的感觉。
其次,吴冠中的散文语言深沉而富有力量。
他善于运用寓意深远的比喻和象征,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和精确的词汇选择,表达出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他的文字中常常流露出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最后,吴冠中的散文语言真挚而感人。
他的文字经常透露出对人情世态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抒发出对亲情、友情、爱情和人与自然的深情追忆。
他用真挚而直接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真诚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诚意和情感的共鸣。
总的来说,吴冠中的散文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简练、深沉和真挚方面。
这种语言风格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