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word版)电子图书--第四章++卤族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word版)电子图书--第四章

++卤族优秀名师资料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word版)电子图书--第四章

卤族

由于氟、氯、溴、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将它们统称为卤族元素,简称卤素。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这几种元素。

卤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但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却各不相同,依氟、氯、溴、碘的顺序依次增多。同样,相应地,它们的原子半径也依氟、氯、溴、碘的顺序依次增大,分别为0.071nm,0.099nm,0.114nm和0.133nm。

我们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卤族元素原子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与递变性,如何反映在元素性质上呢, 卤素在自然界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它们的单质可由人工制得。表1中列出了卤族元素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卤素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在常温下,氟、氯是气体,溴是液体,碘是固体。它们的颜色由淡黄绿色到紫黑色,逐渐变深。

氟、氯、溴、碘在常压下的沸点和熔点也依次逐渐升高。

【实验1】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

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应密闭保存。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

【实验2】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将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

我们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就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聚成固体。这种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溴和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却比较容易溶解在汽油、苯、四

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溶有碘的酒精溶液。

讨论根据卤素的原子结构,试推测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应表现出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我们知道,氯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它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氟、溴、碘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也有7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如与氢气、水的反应)跟氯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氟、氯、溴、碘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在化学性质上又表现出一定的递变性。

1(卤素与氢气的反应

氟与氢气的反应比氯与氢气的反应剧烈得多,不需要光照,在暗处就能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生成的氟化氢很稳定。

溴与氢气的反应则不如氯与氢气的反应剧烈,在加热至500?时才能较缓慢地发生反应,生成的溴化氢也不如氯化氢稳定。

碘与氢气的反应更不容易发生,要在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缓慢进行,而且生成的碘化氢很不稳定,同时发生分解。

通常我们把向生成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把向反应物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像这种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化学方程式里,用两个方向相反的箭头代替等号来表示可逆反应。

从卤素与氢气反应的事实可以看出,氟、氯、溴、碘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原子半径的增大,它们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所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也逐渐降低。

2(卤素与水的反应

氯气与水的反应在常温下就能进行,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氟遇水则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氟化氢和氧气。溴、碘与水反应都可以生成相应的氢卤酸和次卤酸,但溴与水的反应比氯气与水的反应更弱一些;碘与水只能微弱地进行反应。

氟、氯、溴、碘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也是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

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弱的。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在卤素与氢气和水的反应中,已经表现出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的一些相似性和递变性,现在,再通过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比较它们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实验3】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再

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实验4】将少量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

振荡后,再注入少量四氯化碳。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

变化。

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说明氯可以把溴和碘分别

从溴化物和碘化物中置换出来;溴可以把碘从碘化物中置换出

来。

上述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表示如下:

2NaBr,Cl,2NaCl,Br 22

2KI,Cl=2KCl,I 22

2KI,Br=2KBr,I 22

这就是说,在氯、溴、碘这三种元素里,氯的氧化性强于溴,溴的氧化性强于碘。实验证明,氟的氧化性比氯、溴、碘都强,能把氯等从它们的卤化物中置换出来。即氟、氯、溴、碘的氧化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弱。

从卤素与氢气、水的反应现象的比较,以及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可以看出,卤素原子结合电子的能力都比较强,都容易得到电子而被还原,它们本身是强氧化剂。所以,卤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但是,它们的活动性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及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弱。这是由于卤素原子的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不同而造成的。氟的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强,它得到电子的能力也很强,因此,氟的氧化性很强;碘的原子半径大,最外层电子受核的引力较弱,它得到电子

的能力也较弱,因此,碘的氧化性较弱。在卤素中,氟、氯、溴、碘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它们的氧化性也就依次减弱。

碘除了具有卤素的一般性质外,还有一种化学特性,即与淀粉的反应。

【实验5】在装有少量淀粉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碘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淀粉遇碘呈现出特殊的蓝色。碘的这一特性可以用来检验碘的存在。

卤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能与很多单质和化合物反应,因此,含卤化合物的种类非常多。这里只简单介绍几种与日常生活和人体健康有关的卤化银和碘化合物的一些知识。

1(卤化银

【实验6】将少量AgNO溶液分别滴入盛有NaCl溶液、NaBr溶液和KI溶3 液的三支试管中,观察并比较三支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再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有什么变化,

可以看到,在三支试管里分别有白色、浅黄色、黄色的沉淀生成。而且,这三种沉淀都不溶于稀硝酸。

---+ 在上述反应中,三支试管里的Cl、Br、I分别与Ag反应,生成了相应的不溶性卤化银。

卤化银都有感光性,在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分解反应。例如,

2AgBr2Ag,Br 2

卤化银的这种感光性质,常被用于制作感光材料。

照相用的胶卷和相纸上都有一层药膜,其主要成分就是溴化银。在拍照时,胶片上的溴化银即发生分解反应(即我们常说的感光),用显影剂和定影剂处理后,就可以得到明暗程度跟实物相反的底片。而后使相纸通过底片感光,再经过显影、定影处理,就可得到明暗程度跟实物一致的照片了。

在人工控制气象方面,碘化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向空中播撒碘化银粉末,可达到人工降水(雨、雪)等目的。

2(碘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碘酸钾、碘化钾等含碘的化合物,不仅是我们在实验室中常用的化学试

剂,而且也能供给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碘。

碘有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在人体中碘的总量约为12mg,20mg,其中约

1/2分布在甲状腺内。甲状腺内的甲状腺球蛋白是一种含碘的蛋白质,是人体的碘库。一旦人体需要时,甲状腺球蛋白就很快水解为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素,并通过血液到达人体的各个组织。

甲状腺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它具有促进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促进

身体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生理功能。

人体中如果缺碘,甲状腺就得不到足够的碘,甲状腺素的合成就会

受到影响,使得甲状腺组织产生代偿性增生,形成甲状腺肿(即我们常说的大脖子病)。甲状腺肿等碘缺乏病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的一种地方病。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碘的地区,全国有约四亿多人缺碘。1990年9 月,71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行动计划》,把在2000年全球消除碘缺乏病作为主要目标。

人体一般每日摄入0.1mg,0.2mg碘就可以满足需要。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食物、饮水及呼吸即可摄入所需的微量碘。但在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水

和土壤中缺碘,食物中的含碘量也较少,造成人体摄碘量少。有些地区由于在食物中含有阻碍人体吸收碘的某些物质,也会造成人体缺碘。

碘缺乏病给人类的智力与健康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对婴幼儿的危害尤其严重。因为严重缺碘的妇女,容易生出患有克汀病和智力低下的婴儿。克汀病的患儿身体矮小、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甚至痴呆,即使是轻症患儿也多有智力低下的表现。1991年,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做出了“到2000年在全国消灭碘缺乏病”的庄严承诺。

为了防止碘缺乏病,各国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提供含碘食盐或其他含碘的食品,食用含碘丰富的海产品等,其中以食用含碘食盐最为方便有效。我国政府为了消除碘缺乏病,在居民的食用盐中均加入了一定量的碘酸钾,以确保人体对碘的摄入量。

值得注意的是,人体摄入过多的碘也是有害的,因此,不能认为高碘的食物吃得越多越好,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

把溴化银(或氯化银)与微量的氧化铜密封在玻璃体内,当玻璃受到太阳光或紫外线照射时,玻璃体内的溴化银就会分解,产生银原子。银原子能吸收可见光区内的光线,当银原子聚集到一定数量时,吸收就变得十分明

显,于是无色透明的玻璃就变成灰黑色。将已变色的玻璃放到暗处时,在氧化铜的催化作用下,银原子又会与溴原子结合成溴化银,溴化银中的银离子不吸收光线,因此,玻璃又会变成无色透明。这就是将其称为变色玻璃的缘故。

用变色玻璃制作窗玻璃,安装在车辆或建筑物上,可自动调节车辆内或室内的光线,使在烈日下透过的光线变得柔和且有阴凉之感。变色玻璃也可用于制作太阳镜片。

找一张吸水性好的白纸,用淀粉溶液(也可用米汤或面粉糊代替)在纸上写字或作画。待字迹稍干,字、画就难以辨认了,随即用毛笔或棉花沾少量碘酒涂抹在纸上,纸上原来看不到的文字或图画就会显现出来。

一(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二(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卤族元素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其中氟的氧化性最强,氯、溴、碘随着其原子半径的增大,氧化性逐渐减弱。

问题与思考

1(投影: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半径的大小示意图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word版)电子图书--第四章++卤族优秀名师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word版)电子图书--第四章 ++卤族优秀名师资料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材》(word版)电子图书--第四章 卤族 由于氟、氯、溴、碘等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将它们统称为卤族元素,简称卤素。 在这一节里,我们将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这几种元素。 卤族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但它们的核外电子层数却各不相同,依氟、氯、溴、碘的顺序依次增多。同样,相应地,它们的原子半径也依氟、氯、溴、碘的顺序依次增大,分别为0.071nm,0.099nm,0.114nm和0.133nm。 我们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卤族元素原子结构上的这种相似性与递变性,如何反映在元素性质上呢, 卤素在自然界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它们的单质可由人工制得。表1中列出了卤族元素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卤素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在常温下,氟、氯是气体,溴是液体,碘是固体。它们的颜色由淡黄绿色到紫黑色,逐渐变深。 氟、氯、溴、碘在常压下的沸点和熔点也依次逐渐升高。 【实验1】观察溴的颜色和状态。 溴是深红棕色的液体,很容易挥发,应密闭保存。如果把溴存放在试剂瓶里,需要在瓶中加一些水,以减少挥发。 【实验2】观察碘的颜色、状态和光泽。将内装碘晶体且预先密封好的玻璃管,用酒精灯微热玻璃管盛碘的一端,观察管内发生的现象。 我们在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碘被加热时,不经熔化就直接变成紫色蒸气,蒸气遇冷,重新凝聚成固体。这种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 溴和碘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但却比较容易溶解在汽油、苯、四

化学人教版高一必修2素材:教材习题点拨_第四章第二节_资源综合利用_环境保护_word版含解析

教材习题点拨 教材问题 【思考与交流1】 1.你认为应该限制生产、使用聚苯乙烯塑料快餐盒,还是回收利用?请用必要资料和数据作为论据。 2.目前,回收利用废旧合成材料有很多途径,请查阅资料了解有哪些途径?并试着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成本等方面作出评价。 3.根据碳循环示意图(图410),举出一些化学反应实例,说明循环过程中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讨论这些过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答案:1.合成材料的生产和使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问题,很多具体问题就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正方观点举例: (1)生产和使用合成材料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2)生产和使用合成材料可以使利用太阳能变得方便、经济和实用; (3)用合成材料替代木材、棉花、天然橡胶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反方观点举例: (1)生产和使用合成材料等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质,超出环境的自然消化能力,这不是科技的进步,而是异化和倒退。 (2)废旧合成材料的回收和利用并不容易,甚至有些材料的回收再生成本大大高于制造成本,从经济上考虑根本不合算。 (3)天然的东西是最好的,我们应该提倡“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活方式,拒绝生产和使用合成材料。 2.回收利用废旧合成材料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熔融再生重新做成多种有用的材料;二是采用热裂解或化学处理的方法使其分解,用于制备多种化工原料;三是将废旧合成材料作为燃料使用。 废塑料????? ?????? 物理方法??? 熔融再生????? 简单再生复合再生改性再生化学方法??????????高温裂解催化裂解加氢裂解溶剂法超临界流体法????? 制取化工原料制取燃料油(气)热能再生????? 燃料化:垃圾固型燃料 高炉喷吹、水泥回转窑喷吹发酵法????? 氧化发酵热解发酵 3.(1)n CO 2+n H 2O ――→太阳光 叶绿体 (CH 2O)n +n O 2 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化合物是生物所利用的重要能源,这一过程也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2) 由化石燃料中获得的基本化工原料,可以通过化学变化,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思考与交流2】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NO x )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工业上常利用它们与一些廉价易得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加以控制、消除或回收利用。请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类型。 2.含氮、磷的大量污水任意排向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问题。你认为在农村和城市造成的这种水体污染各有什么特点,并请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 3.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在化学实验中如何防止可能造成的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污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3节《化学键》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化学键》优质说课 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3节《化学键》。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那么,这些元素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它们是如何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呢?最初,人们是通过分类整理的方法对元素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的。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特别是原子结构的奥秘被揭示,人们从微观角度探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认识了元素性质及其递变规律,并通过研究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逐步建立了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第四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三节,主要讲述化学键,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 3.2 化学键: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概念。知道分子存在一定的空间结构。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及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三节内容,“化学键”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在必修模块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还为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打下基础。化学键的

高中化学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4.3 电解池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4.3电解原理

CuCl 2溶液中两根碳棒,分别跟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接,接通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极上的现象并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所生成的气体。【质疑】1.通电前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分析】接通直流电后,原来的离子运动发生了 这样的变化?有关离子在两极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应? 【观看】动画实验 【提问】两极产物是什现,与电源负 极相连的一 端的碳棒上 有红色固体 物质析出,与 电源正极相 连的一端碳 棒上有使湿 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的 气体生成。分 析整理作出 判断, 红色物质为 铜,黄绿色的 气体为氯气。 回答: 通电前溶液 力及口头表达能 力。 调动学生思维,分 层次思考,有利于 激发学习兴趣。分 析方法在教学中 潜移默化的渗透。 实现感性认识到 理性认识的过程。

么? 【讲解】电解CuC12溶液的原理可表示为: 阳极:2C1- -2e- == C12↑ (氧化反应) 阴极:Cu2+ + 2e- == Cu (还原反应) 总反应:CuC12 Cu + C12↑ 【概括】通俗记法,利用谐音。阳(极)--氧(化反应) 【思考与交流】1、如何判断电解池的阴阳极? 2、在CuCI2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Cu2+、CI-、H+、OH-,为什么只有Cu2+、CI-得失电子,而H+、却不能在两极上得失电子呢? 二、离子放电顺序 【讲解】阳离子得到电子或阴离子失去电子的过中Cu2+、CI-、 H+、OH-自由移 动 讨论分析,回 答: 通电后带正 电的Cu2+、H+ 向阴极移动; 带负电的 CI-、OH-向阳 极移动。 Cu2+在阴极得 电子变成了 单质Cu,CI- 在阳极失电 子变成了 CI2。 回答 阳极产物— 氯气(CI2) 阴极产物— 铜(Cu) 加深记忆,培养兴 趣。 调动学生处于积 极思考状态,培养 思维能力。 培养阅读能力及 自学能力、分析问 题的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 发学生求知欲望, 培养自学能力。

(人教版)上海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经典习题(答案解析)(1)

一、选择题 1.X、Y、Z、W、M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已知:①元素对应的原子半径大小为:X<Z<Y<M<W;②Y是组成金刚石的元素;③Z与X可形成共价化合物Z2X2,Z与W可形成离子化合物W2Z2;④M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Z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比Y与X形成的化合物的稳定性低 B.W2Z2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 C.Z与M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W、M的离子半径为M<W 2.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W原子的质子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三倍。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W>X>Y B.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Y>W>Z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W>Z D.化合物XY与 ZY2中均含有共价键 3.X、Y、Z、M、Q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Q元素的最高正价为+7,Y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两倍,YM2和YZ2的最外层电子总数相同,X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 M>Z> Y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M>Q> Y C.等物质的量时,Q2的杀菌能力大于QZ2 D.X2Z2与X2M反应生成淡黄色固体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元素的阳离子与同种阴离子可形成多种化合物 B.阳离子中肯定含有金属元素,但含有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是阳离子 C.某物质经科学测定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可断定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1 molNa和1 molAl各自发生化学反应时钠失去的电子少,则钠单质的还原性弱于铝单质 5.下列对结构与性质的大小排序不正确的是 A.键角:NH3>H2O>P4B.阴离子配位数:CsCl>NaCl>CaF2 C.第一电离能:Se>As>Ge D.酸性:H2SO4>H2SO3>HClO 6.H n RO3中共有x个电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A,则a克H n RO3中含有质子的物质的量为 A. a (x-n)mol A+n+48 B. a (x-24-n)mol A+n+48

2019-2020年高一化学 第一册 第四章 卤 素 第二节卤族元素(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化学第一册第四章卤素第二节卤族元素 (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 一、氟与人体健康 在人体必需元素中,人体对氟的含量最为敏感,从满足对氟的需要到由于氟过多而中毒的量之间相差不多,因此氟对人体的安全范围比其他微量元素窄得多。所以,要更加注意自然界、饮水及食物中含氟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工业排放的氟对环境污染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人们对氟的生理需要量为0.5 mg·d-1~1 mg·d-1,一般情况下,每日摄入的氟大部分来自饮用水。进入人体的氟并不能完全被吸收,不同状态的氟在人体内的吸收率也不一样,饮用水中氟有90%(质量分数)被吸收。氟在人体中主要分布在骨骼、牙齿、指甲和毛发中,尤其以牙釉质中含量最多,氟的摄入量多少也表现在牙齿上。当人体缺氟时,会患龋齿,氟多了又患斑釉齿,如果再多还会患氟骨症等一系列病。如下表。 含氟量与人体健康 龋齿就是俗称为虫牙的牙病,在儿童中最常见。龋齿发生的原因并不是如通常所说的“糖吃多了,生了虫子,把牙蛀上了窟窿”,而是由于缺氟。在缺氟的情况下,牙齿的主要成分羟磷灰石[Ca5(OH)(PO4)3]容易受到酸类腐蚀;当人体内有充足氟时,就与羟磷灰石作用,取代其中的羟基而生成氟磷灰石[CaF2·Ca3(PO4)2],这是构成牙釉质的基本成分,氟磷灰石光滑坚硬,耐酸耐磨。另外氟还能抑制牙齿上残留食物的酸化,因此具有防龋作用。 斑釉质表现为牙釉面有缺乏光泽的白垩状斑块或黄褐色、黑色斑点,有的牙齿的形状还发生变化,如出现条状或点状凹陷。斑釉质可能由于氟过多防碍了牙齿钙化酶的活性,使牙齿钙化不能正常进行,色素在牙釉质表面沉着使牙齿变色并发育不全。 市场上出售的氟化牙膏含有氟化钠或氟化锶等,有防龋作用,适用于缺氟地点。是否需要选用这种牙膏最好听取卫生部门或牙医的建议。 二、碘化银与人工降雨 大家知道,有雨必先有云,但有云不一定有雨。自然界过冷云降雨(或雪)是由于云中除小水滴外,还有足够的冰晶——饱和水汽或过冷却水滴在冰核(不溶于水的尘粒)作用下凝华或冻结而形成的冰相胚胎。过冷云中水滴的水分子会不断蒸发并凝华到冰晶上,冰晶不断长大以致下落为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它们就会融化成雨。如果自然界这种云雾中缺少足够的冰晶,因云中水滴十分细小,能够长期地在空气中悬浮而降不下来,于是就只有云而无雨。这时候如果向这种云雾中播撒碘化银微粒,则能产生很多冰晶,云中水滴上的水分经蒸发、凝华迅速转化到这些人工冰晶上,使冰晶增大而产生降雪或降雨,这就是人工降雨。 碘化银在人工降雨中所起作用在气象学上称作冷云催化,碘化银只要受热后就会在空气中形成几十万亿个粒子,这些粒子会随气流运动进入云中,在冷云中产生几万亿至上百万亿个冰晶。因此,用碘化银催化降雨不需飞机,设备简单,用量很少,费用低廉,可以大面积推广。

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4.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 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3.通过对陌生元素性质的探究及应用的预测及验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价值的认识水平

高一化学必修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必修II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开展?教学设计 一、本单元设计: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熟悉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因此,教学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展开.教材从金属矿物以及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两个专题, 说明化学在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的作用, 首先是由于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给紧张与人 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同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 系,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以及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对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也有一定的了解, 这些都为学习创 造了条件.接着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一视角, 进一步说明化学和人类可持续开展的关系, 两节内容相辅相成.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 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 其中的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仅仅注重资 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开展,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还要保护好环境. 而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 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二、本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1 功能和地位 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根底;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 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这是贯穿本章始终的核心观念. 本章作为高中 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 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 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①从科学知识的角度, 有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 拓展. ②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背景的角度, 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 资源的作用,学会辨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开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并培养做出明达决 策的意识和水平. 2内容的特点 ①突出主题:通过金属矿物的开发,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化石燃料的利用为例,突出“化学与可持续开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化学变化不断提供人类生存和开展的物质条件〔主 要包括获得有用物质和获得能量〕,利用化学变化还可以创造自然界原本没有的物质〔主要指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从而使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二是在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深刻地熟悉到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和平的重要性,建立可持续开展的观念. ②表达根底:知识内容方面是在紧紧围绕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这些人类重要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中的化学根本原理和根底知识. 学习方法方面是通过比拟、分类、归纳等基 本方法来梳理从而较系统掌握学科的根底知识. 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利用金属矿物、海水和化 石燃料这些人类重要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中过程的利弊来感受人与社会的和谐开展. 三、本章课时安排及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化学方法在金属矿物开发〔主要是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石油的利用;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 知识,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并培养绿色化学的理念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质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水化物(12)变化规 律 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Li Na K Rb Cs Fr (Fr是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左下方) 第ⅦA族卤族元素:F Cl Br I At (F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位于周期表右上方)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 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 4=FeSO 4 +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 (强制弱)2NaBr+Cl 2=2NaCl+Br 2 。 金属性:Na>Mg>Al 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 碱性:NaOH>Mg(OH) 2>Al(OH) 3 非金属性:Si<P<S<Cl 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 氢化物稳定性:SiH 4 <PH 3 <H 2 S<HCl 酸性(含氧酸):H 2 SiO 3 <H 3 PO 4 <H 2 SO 4 <HClO 4 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 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 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 金属性:Li<Na<K<Rb<Cs 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 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 氧化性:F 2 >Cl 2 >Br 2 >I 2 还原性:F-<Cl-<Br-<I- 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 (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四、化学键 化学键是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键型离子键共价键 概念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 作用叫离子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 构 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 成键元素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之 间(特殊:NH 4Cl、NH 4 NO 3 等铵盐 只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含有离 子键) 非金属元素之间

人教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第一节课时5 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人教版(2019)高一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课时5 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关于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核电荷数为17 B.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D.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 2. 卤族元素是最活泼的一族非金属元素,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卤素单质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B.从上到下,卤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C.从到,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 D.卤素单质与化合的难易程度由难到易的顺序为、、、 3. 氟、氯、溴、碘性质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原子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多 B.原子量依次增大 C.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 D.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4. 按、、、的顺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B.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强C.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容易D.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5. 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B.、、、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C.、、、的还原性逐渐增强,颜色逐渐变深 D.、、、的密度逐渐增大

6. 关于、、、性质的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性:B.还原性: C.氢化物均易溶于水 D.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 7. 下列关于碘元素(原子序数为53)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个原子中含有131个质子 B.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第ⅦA族 C.其氢化物为,比的稳定性弱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比的酸性强 8. 下列有关卤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新制氯水显浅黄绿色,但放置一段时间之后颜色会褪去 B.除外,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卤素单质可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卤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C.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变蓝,发生了反应: D.由、、、的酸性递增的事实,可推出、、、的非金属性递增 9. 为比较卤素单质氧化性进行实验:①氯水滴入溴化钠溶液中,溶液变黄;②氯水滴入碘化钾溶液中,溶液变褐色。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①中反应: Cl 2+ 2Br-=2Cl-+ Br 2 B.②中再加入CCl 4 ,振荡、静置,下层溶液为紫红色 C.根据①②得出结论:氧化性Cl 2>Br 2 >I 2 D.将②中氯水换成溴水即可得出最后结论 10. 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如图)。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 化学键》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四章 化学键》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物质中,含离子键的是 ( ) A .N 2 B .CO 2 C .NaCl D .HCl 2.下列化合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 A .3NaHCO B .2SiO C .NaCl D .HCl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 A .KCl B .2CO C .4FeSO D .NaOH 4.下列物质中,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 A .HCl B .22H O C .3AlCl D .2Na O 5.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Cl :Cl B . C . D . 6.下列关于化学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共价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 B .离子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 C .只含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只含非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定不含离子键 7.下列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化学键类型的是( ) 8.A 、B 两主族元素位于同一周期,它们的原子能以共价键结合成化学式为AB 2的分子,A 、B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可能为( ) A .ⅠA 、ⅤA B .ⅠA 、ⅦA C .ⅣA 、ⅥA D .ⅡA 、ⅦA 9.下列分子中都存在极性键的一组物质是( )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时,存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B.主族元素X、Y能形成XY2型化合物,则X与Y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2或5 C.L层电子为奇数的所有元素所在族的序数与该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相等 D.有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一定是化学变化 11.下列各数值表示有关元素的原子序数,其所表示的各原子间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A.10和19 B.6和16 C.14和8 D.11和17 12.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只有一种是金属元素,X、W同主族且能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WX;Y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反应生成一种盐;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总数之比为3∶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 B.氢化物稳定性:Y>Z C.WY3中只有离子键没有共价键D.X与Z可形成10电子和18电子分子 13.下列叙述Ⅰ和Ⅱ均正确并有因果关系的是()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4.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涉及表中元素一律用对应化学符号表示):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卤素

高中化学教案(新教材—卤素) 富阳中学化学组董君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 [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原理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氯粒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 1、氯气与水的反应及氯水的成份。 2、氯气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 [任务分析] 1、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其化合物在日常生活是的应用非常广泛; 2、对卤族元素进行研究和学习,对学生全面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掌 握学习方法都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了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要学习几种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形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 卤素及其化合物的应用非常广泛(见章图) [讲解]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 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观察] 集气瓶中氯气的的颜色、状态并嗅其气味。 [板书] 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板书](二)化学性质 [讲解]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的,请大家写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提问] 1、根据氯原子的结构,推断氯气的分子结构。 2、根据氯原子的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氯气具有怎样的性质?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核素学生用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核素 核心微网络 素养新要求 1.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2.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3.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 学业基础——自学·思记·尝试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出现与演变 2.原子序数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的编号。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对于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________=________。 3.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5.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 元素周期表中每个格中的信息(以Fe为例): 特别提醒 (1)元素所在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元素所在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2)族包括三种类型:主族、副族和0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A,如第ⅠA族;副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B(除了第Ⅷ族),如第ⅡB族。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包括所在周期和族,二者缺一不可,如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 (4)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的氦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通常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而叫作0族。

(5)元素周期表中从第ⅢB族到第ⅡB族,其中包括了第Ⅷ族,共10个纵列,全部是金属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 (6)为了使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美观,分别将第六、七周期的各15种元素统称为镧系元素(57~71号)、锕系元素(89~103号),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各占一格,并在元素周期表的下方单独列出。 (7)有些族的元素存在别称,如除氢外的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二、核素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________(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由此可知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一定________,但中子数______________。例如氢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的情况如表: 特别提醒 (1)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数不论个数,其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如H2中的H与HCl中的H虽然存在形式不同,但都属于氢元素。 (2)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只要质子数相同就属于同一种元素,但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原子,如氕、氘、氚。 2.核素 (1)微粒的表示方法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知识点考点及解题方法规律汇总

第四章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1 -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 - 1 -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 .......................................................................................... - 5 - 第3课时 核素 ...................................................................................................... - 8 - 第4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 - 10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 - 16 - 第1课时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 16 - 第2课时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 - 19 - 第三节 化学键............................................................................................................ - 22 -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原子结构 1.基础知识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原子核⎩⎪⎨ ⎪⎧ 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如碳原子的原子结构模型 2.质量数 (1)质量数: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后相加所得的数值。 (2)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两个关系 ①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②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表示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