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歌演唱之“韵味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古人智慧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以其独特的音韵味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美学表达方式。
从对“韵味”的追求来看,民族声乐艺术具有以下几个审美特征:一、自然质朴民族声乐艺术强调对自然的敏感和体验,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
在歌词中,常以描绘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为主题,如描绘山川风景、农田风光等,以及描绘劳动、爱情、友情等人类情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音乐曲调、旋律则更加质朴自然,融入了各种自然声音元素,如悠扬的鸟鸣、潺潺的流水等,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发情感共鸣。
二、婉约含蓄民族声乐艺术在表达情感时,注重通过婉约的方式传递情感,强调含蓄和委婉。
这体现在音乐旋律的演唱方式上,常采用细腻柔和的嗓音,以及绵长流畅的音调变化,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动人。
同时也在歌词中注重言简意赅,避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使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
三、韵味独特民族声乐艺术注重对音韵的追求,追求一种特定的韵味。
在音律方面,不仅注重旋律的顺畅和和谐,还注重音调的变化,如音高的起伏、音位的抑扬等,以及音符的短长、重轻等,使音乐旋律具有独特的韵味。
而在演唱上,也注重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技巧,增添音乐的韵味,如用不同的发声方式产生不同的音色,或使用特殊喉音技巧,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四、回归本源民族声乐艺术常以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为特点,强调对古老传统的认同和追求。
在歌曲的选择上,常选取民间传统歌曲作为表达方式,使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民族声乐艺术注重对传统演唱方式和技巧的传承和发扬,以保持声乐艺术的纯粹性和独特性。
这种回归本源的特点,使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血脉。
民族声乐艺术从对“韵味”的追求中体现出自然质朴、婉约含蓄、韵味独特和回归本源等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民族声乐艺术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情感、传递文化,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历史的厚重。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
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探究民歌是生长在民间的歌曲,它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性特点。
本文将从歌曲主题、表现手法、节奏韵律、人声表达等方面探究民歌的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
一、歌曲主题民歌主题广泛,常涉及到农民的生活、劳作、婚俗、祭祀等方面。
民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讴歌,如山歌、田园歌、渔歌等,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人情味。
同时,民歌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痕迹,如革命歌曲、抒情歌曲等,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经验。
二、表现手法民歌的表现手法相对简单,重在自然真实和情感直抒。
一般来讲,民歌旋律上比较简单,歌词较短且有规律性,从而更容易传达唱者的真情实感和歌曲的主旨。
民歌通常以独唱或合唱的形式演唱,强调个人的感情体验和自由发挥。
此外,民歌常采用一些艺术手法,如变调、加强音色、换气等,以增强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力。
三、节奏韵律民歌的节奏韵律是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通常来说,民歌的节奏韵律多采用三拍子或四拍子,既能表现出动感和风格,又有着均衡和协调之美。
在民歌演唱中,往往会强调节奏的变化和转折,通过间奏和高潮的设置,增强歌曲的情感张力和感染力。
四、人声表达演唱风格是民歌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
民歌的演唱风格通常注重自然和真实,反对人工和矫饰。
演唱者要用真情实感来表达歌曲的内涵和主旨,要在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中体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气息。
此外,演唱者还要注意声音的控制和调节,充分发挥个人的音色和表现力,以求更好地传达唱者的情感和歌曲的内涵,使演唱更加动人、真实和感染人。
综上所述,民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其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
在保护和传承民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做好民歌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激发更多人的艺术天赋和创造力,使民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味美
和 出发点
动听并富于艺术效果的歌唱声音。 因此 , 歌唱艺术所
要求 的字正 的含 义 , 不单单 是吐字 清 晰 , 应该 包括 而
以下两 个方 面 的 内容 。
唱字 即传言 和 明义 ,是构 成 民族 声 乐演 唱韵昧 美的最基本 条件 和 出发 点 。李 渔在 《 闲情 偶 寄》 中指
出 口不 分 明 , 有字若 无字 。 的有 口, 曲无 口, 是说 唱 与
中国古代特殊的美学范畴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
特征 。韵 , 古作 “ ” 指声 音 的和谐 , 谓声 音和者 均 , 所
谓之韵 。“ 味”作为 一种 美学 概念 和审美 范 畴 , 韵 指
的是文艺 作 品美 的境 界 ,更 为重要 的是 指 审美 主客 体之 间的一种 审美感 受 和联 系 , 即深远 、 蓄而有 意 含
系, 吐字、 发音时稍有不慎, 便会失之毫厘 , 谬以千 里 。正如清代 徐大 椿在 《 府新 声》 乐 中所 述 :欲 正五 “
第2卷 第2 7 期
中国民族声乐演 唱 中的韵 昧美
王群英
( 韶关学院 音乐系 , 广东 韶关 52 0 ) 10 5
摘要: 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美是构筑在两大基本美学思想之上的, 即语言的表现和曲情的表达。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
其 内在 的“ 骨” 风 之美。
关键词: 民族声乐; 韵昧; 字正; 声情
维普资讯
20 0 6年 2月
韶关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J u a fS a g a nv ri o r lo h o u n U iest n y・S ca S in e o il ce c
Fb 2 0 e. 06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风格与韵味的结合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中风格与韵味的结合作者:方婷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2期摘要:民族声乐无论在作品创作还是在演唱上都具有民族性的风格特点,而风格特点决定了在演唱中要体现出韵味。
本文在探讨和论述民族声乐艺术中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通过对歌曲《运河谣》的分析,探索了如何在演唱中实现风格与韵味的结合。
以便能够对此首歌曲的演唱有着充分的认识,同时也提出了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应当在风格把握的基础上表现韵味的要求。
关键词:民族声乐;风格;韵味《运河谣》现代民族声乐是在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唱法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歌唱体系。
民族声乐在艺术表现方面的基础与核心在于民族性的体现。
首先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上要突出中国化的风格的特点,其次就是在演唱上要依托风格凸显韵味的表现。
《运河谣》是近年来创作的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民族歌剧,作品从时空的角度进行架构,以不同地域的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风格特点。
本文以歌剧的主题歌曲《运河谣》作为探讨对象,论述在演唱中风格与韵味的结合表现。
一、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风格”与“韵味”风格指的是在艺术作品创作和表演中体现出的共陛或者个陛的面貌。
从民族声乐艺术的角度看,其风格主要包括创作风格和演唱风格两个方面,其中创作风格主要体现在音乐特点上,这主要是由于声乐艺术的民旗陛所决定的,如很多声乐作品的素材主要源于地域化或者民族化的音乐元素,甚至很多作品直接改编于具有鲜明地域或民族特点的民歌。
这种现象在当今民族声乐的创作中大量的存在,其次指的是演唱风格,主要体现在歌唱家的个性化方面,不难看出,当代著名的民族声乐歌唱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个陛,包括在唱腔处理、音色表现以及舞台风貌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呈现方式。
因此民族声乐中的风格有着创作上的共陛特征,但是在演唱上则有着个性化的风格表现。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韵味指的是演唱者在充分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演唱技术与风格的结合所表现出的音色、情感、润腔等音响效果,是中国民族声乐美学追求的核心表现。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与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与韵味一、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及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人民智慧。
中国传统音乐起源于古代华夏文明时期,经过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风格。
其独特之处在于注重情感表达、讲究以声入心以调动人们情感的方法方式和塑造意境,强调持续而不懈效果。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1.器乐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在器乐演奏方面有着广泛而精湛的表现。
诸如古琴、筝、琵琶等传统乐器不仅能够带给听众纯净优雅的音响享受,同时也通过巧妙运用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情感与意境。
2.民歌与山水田园曲:除了器乐演奏外,在民歌和山水田园曲上,中国传统音乐同样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韵味。
这些曲调通常以简洁优美、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普通百姓对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深情厚意。
3.传统戏曲音乐: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声乐、器乐与舞蹈相结合,将人物角色的性格、气质通过音乐表现出来,为观众们提供多维度的感受与情绪沉浸。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之处1.崇尚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声音和谐与悠扬。
在其演奏过程中,旋律十分细腻流畅,并且能够精确地反映不同情感状态或意境。
这种和谐使人们感到平静与安宁,享受到身心上的愉悦。
2.抒发内心情感:中国传统音乐能够充分展示作曲家及演奏者深入内心、抒发个人情感与思想追求之能力。
无论是激昂浩荡还是柔婉感人,都能够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并引发相应情绪。
3.展现文化智慧: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融入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智慧。
它通过音调、节奏和曲式来刻画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哲学等方面深入思考与领悟,并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曲调之中。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及传承1.对世界音乐产生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例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常出现的琵琶演奏技法和旋律动机,就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族音乐对其的启示和影响。
谈民族声乐演唱的韵味美特征
2019第6期下(总第304期)Z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民族声乐的表演涉及演唱、二度创作、形体、舞台等多个方面。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民族声乐表演形成了一些既定的原则和相应的审美要求,这些又指导民族声乐表演形成了诸多与之相配合的表演技巧要素。
以歌唱艺术的歌声和语言相互结合来进行的,思想感情表达就是歌唱艺术的神韵美,神韵美是通过歌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是由字韵、声韵、情韵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表达的,是我国民族声乐韵味的重要体现标志。
一、字韵美字的韵味是构成中国戏曲、曲艺、民歌的基本条件,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最起码的技术要求之一,字韵美,即是咬字吐词准确、清晰。
根据声乐作品的语言风格、语言系统,字的内涵须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要求,咬字的技术最基本的美学原则,是准确和清晰地将字的首腹尾、四呼、清浊等交代清楚。
在“字”上下大的工夫,是形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品格的基本要素。
中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们都十分强调继承戏曲唱法吐字的清晰和韵味。
在演唱中重视“字”的韵味,中国戏曲、曲艺“重字”的传统,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歌唱家,确立了其特有的美学品格,不断地丰富着中国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咬字吐字韵味传统中进行新的艺术创造。
二、声韵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需要运用歌唱技巧来加以控制字与声的延长、婉转,才能使字清声美。
(一)字重声轻传统声乐理论认为“一字不正如钝刀杀人”,虽然过于夸张,但却说明对歌唱语言表现的高度重视。
而那富有听觉魅力的歌声,正是从一个字一个音节中体现出来的。
字重声轻是指歌唱者在歌唱中要强调字头,这样才能做到字音清晰,声音圆润、连贯。
字前声后,也就是说用唇、齿、喉这些部位把字音交代清楚之后,咬字在口,应迅速让母音回到喉部上来,发声在喉。
字重声轻,强调字头的力度带动声音与呼吸的有机结合,字前声后必须结合起来理解,并在一瞬间完成,促使呼吸支持的稳定。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音乐艺术形式。
中国民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充满了内在的美。
首先,中国民歌的内在美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民歌的节奏和韵律节制都较为自然、流畅,旋律优美、婉转,能够表达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感情与情感。
中国民歌的声音通常是以唱腔、口弦、弹拨为主,传承了民间的音乐表达方式,使得歌曲更加亲切、贴近人心,同时也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和记忆。
其次,中国民歌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歌中经常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故、地方风俗,保留了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现象和内容,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等。
在中国的不同地域和民族中还有各自的民歌曲调和表达内容,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德。
因此,中国民歌也具有很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中国民歌的内在美在于它体现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中国民歌通常表达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感受,歌词有时几乎是直接而真实的表达着人们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民歌作品的深邃性、情感性,以及人类普遍的共性。
中国民歌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亲情、友情、爱国情感等强烈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中国民众思想意识和人性的理性和智慧,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传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的内在美在于它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与思想内涵,给人们带来了视听上的愉悦、文化上的魅力和精神上的启示。
中国民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人文化、情感和人性的方方面面,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的美学特征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的美学特征民族声乐演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它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有些共性的美学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民族声乐演唱强调情感的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而民族声乐演唱更是将情感表达推到了一个高峰。
不同民族的声乐表达方式各具特色,但无论是高亢激昂的蒙古族马头琴激情演奏,还是婉转动听的藏族歌曲,其共同点就是通过声音、音调和演唱技巧,将深深的情感传达给听者。
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来自于民族特有的历史经验、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民族声乐演唱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民族声乐演唱注重音色的独特性。
不同民族的声乐特点在音色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蒙古族的嗓音粗犷有力,富有阳刚之气;藏族的嗓音悠扬婉转,带有神秘感;壮族的嗓音高亢豪放,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这些不同的音色正是不同民族声乐演唱魅力的来源,也体现了中国声乐多样性的特点。
民族声乐演唱强调音乐与语言的结合。
民族声乐演唱往往以民族语言或方言演唱,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使得歌曲更加贴近生活,更能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民族声乐演唱还注重歌词的意境和意义的表达,通过对歌词的抒发和演唱技巧的运用,使得歌曲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种音乐与语言的结合,使得民族声乐演唱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也为世界各民族的声乐演唱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民族声乐演唱注重演唱技巧的独特之处。
民族声乐演唱要求演唱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通过声音的调节、音域的掌握和节奏的驾驭,使得歌曲更加饱满动听。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还会运用一些特殊的演唱技巧,如发声的特殊方式、气息的运用和音调的转换等,使得声乐表演更具民族特色和个性化。
民族声乐演唱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它以情感的表达为核心,注重音色的独特性,强调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并在演唱技巧上有着独特之处。
通过对民族声乐演唱的研究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民族传统的审美特征。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对于“韵味”的追求是一种重要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在音乐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曲调美感等方面。
本文将从对“韵味”的追求来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民族声乐艺术对“韵味”的追求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得以体现。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来表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韵味”。
在演唱技巧上,民族声乐艺术家们注重运用喉音、颤音、滚音等技巧,使声音更加富有变化和层次感,从而增加了音乐的“韵味”。
民族声乐艺术家们还注重在音乐表演中展现故事性、情感性和表现力,通过声音的起伏、音乐的律动等手法来展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从而塑造出丰富的“韵味”。
民族声乐艺术对“韵味”的追求还在曲调美感上得以体现。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作曲家们常常注重曲调的优美和与词意的契合,以达到表现“韵味”的效果。
在音乐作品中,曲调美感往往是通过扬抑、长短、起伏等手法来展现,使得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既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又具有现代审美趣味,从而增加了作品的“韵味”。
民族声乐艺术对“韵味”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内涵,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能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对于“韵味”的追求成为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支持。
希望在未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出中,我们能够继续重视“韵味”的表现,在传承民族声乐艺术的注重与现代审美趣味相结合,塑造出更多富有魅力的音乐作品。
【2000字】。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内在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旋律、歌词、文化背景、演唱方式等方面来探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首先,中国民歌的旋律别致,充满传统文化的韵味。
旋律应该是民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
相对于西方音乐来说,中国民歌更侧重于旋律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它们的旋律通常采用圆润活泼的节奏,声音优美、动感十足,让人容易得到共鸣。
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会有大量民族器乐和民族舞蹈,它们无不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风貌,也带来了别样的乐感和美感。
其次,中国民歌的歌词贴近人生,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歌颂。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崇拜,在中国民歌中可以发现大量体现这种精神的歌词。
这些歌词常常表达着人们对亲人、情人、家乡、自然等等的深刻感悟和情感表达,无论你是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些歌词,都能与之达成共鸣。
除此之外,中国民歌在深入到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也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民歌的创作、演唱等多与历史文化有关。
例如,在不同的地域中,会因当时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影响而有不同风格特点。
在演唱中,往往会运用唱腔、节奏等方式来表达民俗因素和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中国民歌通过对地方习俗、祖辈智慧、生活态度、社会思潮等的歌颂,展现着广阔、丰富的传统文化。
最后,中国民歌的演唱有着独特的传统方式、感情的发挥以及传承方式。
无论是流传于民间的露天演唱、市井小巷中的小儿歌唱、还是音乐会等更正式的演出,民歌的演唱艺术都有着丰富而传承多年的历史。
在传统的演唱艺术中,对音、调的把握、摆臂手势、节奏技巧等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民歌演唱艺术独具的表现方式。
此外,这些民歌往往都是口传心授,从一代代的传人之口流传下来,让人们可以深入体会到民歌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人文和情感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在旋律、歌词、文化背景、演唱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内在美,它们不仅仅是音乐的艺术形式,更成为了积淀历史和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民族声乐艺术一直被视为具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的艺术形式。
这种艺术形式被广泛地展示在各种的音乐、歌舞、戏曲等表演中,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万千风情中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对“韵味”的追求上。
“韵味”指的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感觉和美学价值,在声乐艺术中表现为对声音的美感要求,对歌曲的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对声音美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声音音色、音质、咬字等方面的追求。
不同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声音美感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如京剧中的“咬字清晰、音高稳定、声音嘹亮”,蒙古族民歌中的“铿锵激越、奔放豪放、刚烈婉转”,岳阳楚调中的“细腻铿锵、高亢慷慨、浑厚富韵”等等,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的声音美感。
另外,民族声乐艺术还强调对歌曲情感的传达。
这种情感传达不仅体现在唱腔上,还体现在歌词的处理上。
民族声乐艺术往往注重对歌曲情感细节的处理,对于每一个词语的表达都会进行精细地彩排。
如《梅花三弄·嵇康一宿海棠香》中,嵇康之死、忠魂遗泪的悲壮、英魂感慨的激昂、壮志豪情的气势等等情感都透过声音传达出来,从而让观众在听歌的同时产生共鸣。
此外,在歌曲的演唱和表现中,民族声乐艺术还注重“箫鼓喧天,人声如泣”的效果。
这种效果的实现需要演唱者有极高的音乐艺术素质和情感沉淀,同时还需要配合舞台道具、音响设备等各种因素,才能让观众产生浓厚的戏剧感受。
总之,“韵味”的追求是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的重要方面,通过对声音美感、歌曲情感的细腻处理、以及音乐舞台效果的完美呈现,民族声乐艺术创造了独有的审美价值,具有非常广泛的文化传承价值和艺术创造价值。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民族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对“韵味”的追求是一种审美特征,它体现了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韵味”的概念出发,探讨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探索其美学内涵。
我们来谈谈“韵味”的概念。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是指一种特有的音乐美感,是声乐艺术家在表演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它不仅包括音乐本身的韵律美感,还包括表演者对音乐情感的诠释和表达。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韵味”一词来形容音乐作品或表演的独特魅力,它是一种内在的美感,不是简单的表面风格,而是音乐作品所散发出的深厚内涵和情感。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是表演者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抒发的结果,是一种复杂而丰富的审美体验。
民族声乐艺术强调情感表达。
在追求“韵味”的过程中,声乐艺术家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音乐作品传递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民族声乐艺术通常选取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为歌词,这些歌词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因而要求表演者在演唱时能够准确把握歌词的情感内涵,并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演唱古典名曲《将进酒》时,表演者需要通过声音、音色和表情来表达诗人李白豪放不羁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深邃内涵和文化内蕴。
民族声乐艺术追求音乐的韵律美感。
韵律美感是音乐作品中的一种审美特征,它体现在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韵律上。
民族声乐艺术注重节奏的把握和旋律的表达,通过对音乐的细腻处理和情感的表达,使音乐作品充满了韵律美感。
在京剧中,表演者需要通过声乐技巧和表演手法来诠释角色的情感,同时配合乐器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使整个演出充满了音乐的韵律美感,让观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魅力。
民族声乐艺术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追求“韵味”的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家常常选取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为歌词,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音乐作品充满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内涵。
论民族唱法之韵味美
体验 所 要 表达 的审 美 意识 ,是歌 者 由
内而 外 的情 感 表 达 在歌 声 中 同表 演 合 为 一体 的具体 表 现 ,也 是 民族 唱 法之 灵魂 所 在 , 是 民族 唱 法 的精 髓 , 没 有韵
味 , 民 族 唱 法 就 失 去 了 灵 魂 。 以 声 拖
— — l 1 音 E 暑 乐 刁 l 。 ^ l " 坛 工
一
论 民族唱法之韵 味美
■骆 定海 贵 州师范 大学 音乐 学院
摘要 : 今天 , 民族唱法技 术 已发展 到一 个黄金 时期 , 涌现 了一大批 这样唱法的著名歌唱 家, 同时, 这种 中西结合的演唱方
法也是各大专业院校竞相传教 的方法。把 民族唱 法与美声唱法相 结合 来演绎 民歌 , 是 目前 民族 声乐界的主流 , 可它的不 足在于每 个人都是这种科学方法下训练 出来的 , 发声的规 范化容 易掩盖歌 手特质 , 歌手 的个性往往 不鲜明。技 术与韵味 , 两者都需要 兼顾 , 才能把 民族唱法引向具有 中国特 色唱法的道路上。民族唱法的韵味 美是 以中国戏 曲、 曲艺、 说唱和民歌 等 民间艺术为根基发展起 来的。而韵味 乃民族唱法的主要特征 。韵味 也是 比较抽 象的 , 它首先是演唱者对歌词曲谱及 声 音进行的细致 的艺术加工后 , 再把 内心情感和 艺术 美感溶进歌 声及表 演 中, 这些 因素是难用 乐谱 来记 录的。这 个问题也
是 民族声乐教 育者需要 深入研 究和讨论的。
关键词 : 民族 唱 法 韵 味
何 谓 民族 唱 法 ?有 人 是 这 样 定 义 :
我 国 是 一 个 多 民 族 国 家 。每 个 民
中华传统音乐的韵律之美
中华传统音乐的韵律之美中华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凝结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其韵律之美,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特色,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华传统音乐的韵律之美,并分析其在不同音乐形式中的表达方式。
一、中华传统音乐的韵律特点中华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而著称。
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律动与情感的结合中华传统音乐凭借其丰富的韵律,能够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
从婉转悠扬的古琴曲,到豪放激昂的京剧音乐,无不透露出强烈的情绪。
通过韵律的起伏变化,中华传统音乐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情感共鸣。
2. 朴素而富有韵味的旋律中华传统音乐的旋律以其朴素而富有韵味而闻名。
这些旋律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借鉴了中国文学的抒情特点。
从民间曲艺的小调到宫廷音乐的宏大乐章,旋律的各个层次都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精髓。
3. 独特的音色与乐器搭配中华传统音乐强调乐器的选用和搭配。
古琴、笛子、二胡等乐器的音色独特,能够准确表达出不同情感的变化。
在乐器的演奏技巧上,中华传统音乐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如拨指弹奏、吹打结合等。
二、中华传统音乐的表达方式中华传统音乐不仅仅体现在古典器乐中,还有中国戏曲、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形式,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韵律之美。
1. 中国戏曲中的韵律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韵律特点而著称。
京剧、豫剧等戏曲形式通过特定的乐章、曲调和唱腔,表达出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
演员在表演中配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使得戏曲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2. 民间音乐的韵律传承中华传统音乐在民间音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如陕北民歌、南方山歌等,通过简单而朴素的旋律,将农民的生活情感传达出来。
这些音乐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娱乐而且具有社交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3. 宗教音乐的庄严感中华传统宗教音乐也以其庄严肃穆的风格而独具特色。
佛教、道教等宗教音乐通过特定的旋律和节奏,引导信众的心灵向内寻求安宁与解脱。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音乐之韵传统之美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音乐之韵传统之美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民间音乐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之美。
从古老的民歌和戏曲音乐,到各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形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感动。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的民间音乐已经开始形成。
经典的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古老的民歌,这些歌曲通过简洁明快的旋律和真切深沉的歌词,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的喜悦和悲伤。
这些古老的音乐作品至今仍然被广大民众传唱,成为中国音乐的瑰宝。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民间音乐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形式。
例如,北方的陕北民歌以其豪放和坚毅的风格闻名。
这些民歌通常以男性驰骋草原的生活为题材,歌颂英雄人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旋律高亢激昂,让人仿佛沉浸在一片壮美的草原之中。
而南方的客家山歌则以其温婉和深情的特点而著名。
这些歌曲以家乡思念和爱情为主题,旋律柔美婉转,歌词含蓄而动人。
听着这些山歌,仿佛能感受到南方山间的恬静和人们对故乡的眷恋。
此外,中国的戏曲音乐也是传统民间音乐的一大亮点。
中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戏曲音乐以它特有的说唱形式和旋律变化,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音乐的多样性和精髓。
在京剧中,琵琶、二胡、唢呐等乐器的演奏几乎成为一种标志性的声音,经过演唱家的精心培养和台前幕后的艺术家们的合作,戏曲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韵律之美正是由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组成,而这些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的热爱与付出。
在当代,中国的民间音乐也在不断融合新的元素,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例如,流行音乐中嵌入了民族乐器的演奏和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创造出了独特而又不失神秘感的作品。
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韵律之美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浅谈“韵味美”在声乐演唱中的艺术表现
一、声的“韵味美” 民族声乐艺术中“声”占据重要地位,声的“韵味美”主要 表现在“字”与“声”之间的联系,在“字”与“声”的交融下延 长,以婉转的演唱技巧控制演唱局面。在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字” 与“声”的要求,在于“字”重“声”轻,以“字”带“声”, “字”“声”流动,使民族声乐艺术字正方圆,美声传义。作为民 族声乐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充分地结合声乐艺术的旋律、 节奏、音区及速度的变化,结合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行腔过程中 做到字正腔圆艺术美,彰显民族声乐艺术中声的“韵味美”。演唱 者王喆的《我的中华》歌词中“五千年铸成个华夏”的旋律的开头 部分的旋律音“3”前加了个“5”倚音,歌词“翻阅青史”旋律中 “332”中将“3”修饰得惟妙惟俏,润饰为上波音,歌词“叩问长 天”旋律中“5”与后倚音“65”相结合,通过音符的装饰突显对祖 国的热忱,在行腔中表现出不同的音色变化与审美情趣,尤其是演 唱者唱腔中的音色拨动了生命的琴弦,在耐人寻味中呈现难以言表 的音色之美,潜移默化地彰显了民族声乐演唱中声的“韵味美”的 艺术魅力。 二、字的“韵味美”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字的韵味体现在吐字咬字的韵味,这是 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所传承下来的,字的“韵味美”在一定程度上丰 富了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审美情趣。所谓字的“韵味美”在于吐 字咬字的韵味,“字”的韵味具有一定的标准,需要按照语言的规 律、要求、风格、系统、首腹尾、四呼、清浊等标准展现字的韵味 美,让民族声乐演唱者及欣赏者能够清晰地明白民族声乐艺术歌词 中“字”的深层次音乐内涵。当然,民族声乐艺术中字的“韵味” 与声的“韵味”应当结合起来,由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演唱中比较 注重“字词”的灵活运用,“字”的韵味美通常在歌词中展现,字 词的搭配与运用也是音乐词曲创作者的精髓所在。例如演唱家彭丽 媛在歌剧《白毛女》演唱中的歌词“恨是高山仇是海”中的重点 “恨”字,演唱家将“恨”的音乐情感透过润标准,将 字的情感、形象及色彩等音乐内涵表现得十分细腻,体现出《白毛 女》主人公喜儿此时此刻那种悲愤交加而感人肺腑的内在情感。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中。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民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歌风格。
在西南地区的藏民歌中,以它淳朴、高亢的唱腔和多声部合唱为特点;在东北地区的满族歌曲里,以豪放、豪迈的节奏和歌词表达岭南民风。
这些地域特色使得中国民歌具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元素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民歌源远流长,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民歌讲述了中国人的生活、情感与思考,记录了中国社会的繁荣与沧桑。
唐代的《百字诗》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老的赞美歌《长桥月》捧红了“黄河音乐”的民歌家王洛宾;还有民间流传的反哺贤良悦己的《母亲的心》,都成为了中国民歌的经典代表。
这些歌曲贴近人民,真实反映了民众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民歌语言简练,深入人心。
中国民歌的歌词一般都是由普通人创作的,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讲述或吟唱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这些歌词语言简洁明了,用词质朴自然,表达出了普通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民歌《茉莉花》中的歌词“茉莉花呀,开得好早,你芬芳你的花蕊与岁月同潮”的几句话,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中国民歌是人民的歌,具有普及性和亲和力。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每个地区、每个社会阶层都有人创作和演唱自己的民歌。
这些民歌不论是诞生于乡村还是城市,都能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被传颂的愉悦与骄傲。
这些民歌没有妖艳的乐器吟唱,只有一把简单的琴,或者几句有感染力的歌词,可是正因为它们如此平凡,所以更能引发人们共鸣。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它深刻的地域特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简洁自然的歌词和普及亲和的特点上。
它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美妙的音乐享受,更是触动人心的情感共鸣,激起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思考,成为了中国人民音乐的灵魂。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多彩的题材与内容中国民歌的题材与内容十分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民歌以婚姻、爱情、家庭、友情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民歌还涉及了劳动、农村、自然、战争等方面的题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
这些题材和内容丰富多彩,贴近人们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染力。
二、朴实真挚的风格与情感中国民歌的风格朴实真挚,情感真挚深沉,表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坦诚与热爱。
民歌以简单的旋律、真挚的情感、清晰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真诚态度和对美好的向往。
民歌的朴实风格和真挚情感,使其成为了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贴近人心,触动人情。
正是因为这种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风格,使得中国民歌在广大群众中流传广泛,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亲和力。
三、丰富多样的曲调与表现形式中国民歌曲调多样,表现形式丰富,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
各地的民歌有着不同的音韵、旋律和风格,反映了地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有的民歌节奏欢快、明快,有的民歌节奏缓慢、深沉,有的民歌歌词多短小精悍,有的民歌歌词长篇大论,呈现了不同地域文化和人民生活的特点和风情。
这种曲调与表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使中国民歌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民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
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情感,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古代,民歌是人们生活和劳动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存和发展的向往和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民歌演唱之“韵味美”
作者:闫妍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2期
闫妍
(赤峰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要:中国民歌韵味美体现于戏曲、说唱等多种民间艺术的审美追求基础之上,它集字韵、声韵和情韵三者的相互协调、配合和融通。
关键词:中国民歌;韵味;字韵;声韵;情韵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2-0207-02
一、字的韵味
字的韵味是构成中国戏曲、说唱、曲艺、民歌的基本条件和出发点,是形成民歌韵味美的基础。
另一程度上说,传言和明意的基本核心是中国民歌艺术的几个基本要求——声、情、字、表中的“字”。
从50年代的王昆、郭兰英,到60年代的才旦卓玛、胡松华、郭颂、吴雁泽以及80年代以后的彭丽媛、万山红、阎维文,他们在演唱中无一不重视“字”,无一不在唱“字”上花费相当大的功力,因为只有把字唱好才能使歌唱有“韵味”。
在中国民歌中,作曲家的许多声乐作品都采用戏曲和地方民歌的音调、节奏,因此,演唱中十分强调继承戏曲唱法中的吐字清晰和韵味,同时,中国当代的歌唱家在继承传统的吐字韵味方面的进一步艺术创造也不断地丰富了中国民歌。
字韵——咬字的韵味标准,咬字的准确、清晰是中国民歌最基本的技术要求。
字韵的内涵须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律,要求对字的首腹尾、四呼、清浊等的清楚交待来予以体现,以便欣赏者能清楚的了解到歌词的意思。
咬字的准确和清晰,就是在演唱中将中国汉语的固有特性——声、韵、调全部唱出来,这样观众才能听清字、词,才能欣赏到民歌的语言、音乐和韵味之美。
若要把声、韵、调都唱好,光准不清还不能使咬字和吐音做到准确、清晰,必须掌握正确的咬字、吐音、收韵及声调的规律。
1.咬字是每个字发音的开始,是字音结构中的字头(即声母)部分,字头在整个字中占时值最短,要使字咬得清楚准确,必须保证发音部位的准确无误,迅速和有力。
“有力”是相对而言的,既增强字头的力度,同时力度的强弱要根据歌曲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定。
如《白毛女》中《我要报仇,我要活》
歌曲表现了强烈、激愤的情绪,每个字咬得有力,才足以表现被压迫摧残的喜儿所爆发
出来的满腔深仇怨恨。
又如:《万事如意》
歌曲充满了幸福欢乐地情深,舒缓的旋律,把感情表现得细腻柔和。
咬字时,字头的力
度相对来说要小些,弱些。
2.吐字紧接着咬字阶段之后,继字头之后发出韵母,产生共鸣的阶段,这一阶段要强调吐音要“圆”,才能起到美化字音、延续拖腔的重要作用。
“圆”,是针对声音共鸣而言的,
既要求利用元音响亮且时值长的特点,对字腹进行均衡、丰满、圆润的塑造。
如:《再见吧,
妈妈》中
妈“(ma)”字是一个单韵母构成的,字头要发得断而有力,接着保持字腹a的口型一
直到结束。
3.收韵字尾是完成整个字音的最后程序,在字头突出、字腹张扬之后,受语言发声一张一弛的固有节律影响,字尾的时值必然要比字腹短暂得少i,同时也要求收韵要“轻”,即要
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柔和地收归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
如此,重咬——圆吐——轻收,三步环环相扣、循环往复,话语的流动便容易达到既连贯一气又颗粒清楚
的效果。
4.声调汉语中的字音除了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之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声调,它是字正的根本,能传达出方言的特色。
如:茉莉花中茉(mo)字,普通话发音为(mò),湖
南话发音为(mó);唐山中山(shan)字,普通话发音为(shān),唐山话为(shán)。
因此,每当结束吐字过程时,必须依照四声来限定词意,根据其曲直升降、高低强弱来表现歌唱的韵
味、强调和突出歌曲的风格。
同时字与字衔接也要注意声调的衔接,使其仰扬顿挫呈现出起伏跌宕之美。
四声在组成语言后,有仰、扬、顿、挫之美,也有主次之分。
如:《北风吹》
“北”和“雪”字是是重点,其次是“风、吹、花、飘”,最后才是“那个”二字。
如果把所有的字不分主次,都用一个劲来唱,恐怕难以表达在大雪纷飞、北风呼叫的寒冬之夜,天真活泼的喜儿急盼爹爹回家的心情。
由于“北”和“雪”都是上声(v)字,故演唱时加小倚音:
而风、花、吹、飘都是阴平(-)字,且不是重点字,曲调就不需要变动了。
如果“北”和“雪”字前不加小倚音,上声(v)调不明显,就会变成“碑”和“薛”的字音,这样一来,不但字意完全改变,而且重点字得不到强调,歌曲的情绪表达就会受到影响。
另外,地方方言也能突出相应的韵味美,同时也更加生动、形象、贴切。
如:《我想亲亲在梦中》是依据陕北民歌《高山点灯》重新编词、编曲,发展扩充的一首完整的女高音独唱曲。
充分渲染了见不到自己的情郎而焦急、愁闷、心神不宁的相思情绪,同时也展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如“着了忙”、“水瓮”、“馍馍”、“冰巴凉”等。
二、声音的韵味
仅仅做到了咬字吐字的精确、清晰,还不能达到“声韵美”。
中国民歌对“声”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声音和声乐技巧技能的统称,包括了声音、语言、行腔等,如“声情并茂”;狭义上,专指声音,即歌声,如“余音绕梁”等。
要达到“声韵美”的要求,
必须将两者合起来,讲究一字既出,其字与声的延长、婉转则需要运用歌唱技巧来加以控制和
艺术表现,使其字清声美——“声韵美”。
1.字重声轻显而易见,字重声轻,字前后必须结合起来理解,即歌唱中要强调字头的力度。
因为强调字头的力度可促使呼吸支持的稳定并带动声音与呼吸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切记
“咬字在口,发声在喉”,也就是说用唇、齿、喉这些部位把字音交待清楚之后,应迅速的让
母音回到咽部上来。
用著名声乐教授金铁霖的话来说,即“字头可以在嘴唇等部位任意夸张之
后引导声音放在通道里,嘴巴随之放松”,这样才能做到字音清晰、声音圆润、连贯。
反之,
字头乏力,影响字的清晰度,字声前后混淆,字混声浊。
2.以字带声即语言的音乐化。
强调在唱明字头的前提下带动声音完成音调韵律的长短、仰扬、强弱、快慢等音乐的变化和对比。
同时要求声音表现出的音乐旋律性与歌词韵律的结合,也就是歌者依字行腔中,对歌词的语言情态、语调、语气等的把握和表现,潜移默化的促进字
词音乐因素和旋律的韵律表现,作到以字带声、美声传意、字声曲的完美结合,使听众得字明意、得字动情,从而体现出“韵味美”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或喜或悲的情感。
3.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是我们最熟知的,也是人们常挂嘴边的歌唱常识,即歌声的“色彩化”,这就要求歌唱者在演唱中充分运用旋律、节奏、音区、速度的变化以及一切演唱
技巧,将曲调唱的美妙动听、清脆、嘹亮、圆润、纯美,同时做到字正不影响腔圆,腔圆不遮
掩字正,这也是体现中国民歌“韵味美”的重点之一:美的行腔,美的音色。
4.真假声结合用声应是刚柔相济,真假声混合的声音效果是最优美最富有表现力的,既有一定的声音力度,又具有高位置的共鸣色彩,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做到高音明亮,
低音结实,同时根据不同的风格,语言及地方欣赏习惯,所使用的真假声比例不同,这也是中
国民歌“韵味美”的另一个鲜明特色。
同是民歌,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语言声调、不同的生活习俗、使得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感情表达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它们不同的演唱色彩和韵味美。
例如,东北民歌《小看戏》与意大利民歌《虽然你冷酷无情》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韵味
之美。
首先,从旋律调式上看,《小看戏》属于中国民族调式中的宫,节奏上多用大切分,同
时润腔多,大跳的音程少,多出现5 1或3 6,旋律上小三度较多;而《虽然你冷酷无情》则
属于西洋大小调中的d小调,节奏上没有太多变化以X X X | X·X X | XX X XX |为主,旋律
波动小,但都展示了各自不同地区的韵味美,一个活泼跳动,另一个稳重激烈。
其次,吐字行
腔上,前一个以轻巧放松的咬吐为主,加以极富“二人转”色彩的行腔;后一个则由于意大利
语相对于汉语要简单,所以只要做到母音的统一及行腔中的通道保持。
最后,从感情表达上,
前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后一个面对失恋而痛不欲生,但还未失去生活的意志。
两首不同的
民歌,展现给了我们不同的韵味美,听众自己也能分辨出哪一个是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对韵味的审美追求由来以久,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孕育了中国民歌这一闪烁着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艺术,其中“韵味美”的创造仅凭字韵、声韵、情韵某一部分独立是难以到的。
即便是某一部分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那么,所表现的“韵味美”只是一种残缺的美。
只有三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归韵清、收音佳、
重意境、传神动情的韵味之美!
参考文献:
〔1〕朱晓娟.声乐理论与教学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