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原文及答案

合集下载

《“寡言君子”梅贻琦》阅读附答案

《“寡言君子”梅贻琦》阅读附答案

《“寡言君子”梅贻琦》阅读附答案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寡言君子”梅贻琦》阅读附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① 一个人一辈子若能做成一件大事,留下一句哲言,就可算功德圆满。

梅贻琦大半辈子服务于清华,将它提升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名牌大学,这绝对是办成了一件大事。

他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绝对是一句哲言。

梅贻琦主张“行胜于言”,他曾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学者、外交家叶公超用“慢、稳、刚”三个字形容梅贻琦,深得要领。

②梅贻琦的“慢”不是傲慢,不是怠慢,不是缓慢,也不是梅贻琦不惜时,不守时,而是指他从容不迫,张弛有度。

在多事之秋,梅贻琦寡言,但并不寡谋,更不寡断,他的“慢”既表现为丰沛的静气,也表现为充足的勇气。

③抗战前夕,北京高校学生的抗日激情空前高涨,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宋哲元对学生运动警惕性相当高,但他明令部下:巡查清华园,不许动粗。

学生对军人入校抱有敌意,竟做出过激之举,不仅缴下士兵的枪械,扣留领队的团长,还掀翻军用车辆。

这样一来,事态迅速升级。

当天晚上,军队荷枪实弹,进驻清华园。

为了应付岌岌危局,清华校务会议的几位成员齐聚梅贻琦家,商量万全之策。

每个人都说了话,提了建议,唯独梅贻琦向隅静默,未发一言。

最后,大家停下来,等他表态。

足足有两三分钟的时间,梅贻琦抽着烟,仍旧默无一词。

文学院长冯友兰说话有些结巴,他问梅贻琦:“校长,你……你……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没表态,叶公超忍不住了,用催促的语气问道:“校长,您是没有意见而不说话,还是在想着方案而不说话?”这时候,每隔一秒钟,都仿佛隔了半个月。

面对几位同仁焦急的目光,梅贻琦从容作答:“我在想,现在我们要阻止他们来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只可以想想如何减少他们来了之后的骚动。

”他要教务处通知有嫌疑的学生,叫他们处处小心,尽可能隐蔽起来。

然后他打电话给北平市长秦德纯,此人曾是宋哲元的重要幕僚,请他出面说服宋哲元撤退军警。

【精品文档】阅读答案:梅贻琦,清华的名片……(含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精品文档】阅读答案:梅贻琦,清华的名片……(含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阅读答案:梅贻琦,清华的名片……(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4题。

(共23分)梅贻琦,清华的名片梅贻琦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

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

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

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任用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

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

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

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

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

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

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

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

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

”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

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

江苏省如东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东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如东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6分) (2015高二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原文及答案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原文及答案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原文及答案《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原文及答案终身校长梅贻琦梅贻琦,字月涵,幼年熟读经史,在南开受新式教育,喜读科学,在美初习电机工程,任教清华后专研物理。

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却又重温中国经史典籍,于中西文化密切接触体会中,融合中西学问之精华。

1915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回到天津,去见恩师张伯苓,表示对教书没有什么兴趣,想换一个工作。

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没有兴趣?青年人要忍耐。

回去教书!他的夫人韩咏华感慨地说:月涵照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回到北京,继续在清华任教。

这可倒好,这一忍耐,一辈子下来了。

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

梅贻琦早年的学生浦薛凤回忆说:本人于民国三年夏考入清华后,梅师曾授予数学一课,讲话特别缓慢,解释非常明白,联系认真,而态度和蔼,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犹历历如昨日事。

后曾执教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施嘉炀回忆说:我于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高等科二年级学习时,梅贻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学老师。

现在回忆起来,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他经常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并且总是以诲人不倦的态度为学生解释课本上和实验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并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如春风华雨,润物无声。

梅贻琦就是这样,熏陶了一大批清华学子。

他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家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派来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贻琦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晚年回忆说:民国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永远的校长——梅贻琦作者:邬大光来源:《读书》2013年第02期二零一二年三月,在台湾清华大学访问期间,陈信文教务长陪同我参观清华校园,不知不觉中聊起了梅贻琦校长。

陈教务长说,二零一一年大陆的清华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

但令台湾清华人有些不解的是,在大陆清华百年校庆期间,安排的所有纪念活动,没有任何活动与梅校长有关。

在他看来,这是不应该的。

因为梅校长不仅仅是台湾清华的财富,也是两岸清华大学的财富。

从台湾归来后,我关注了一下有关大陆清华百年校庆的报道,大致如陈教务长所言。

在我与清华的朋友谈及此事时,他们说,梅校长在大陆清华的地位很高,学校有他的纪念馆和雕像,并有专人研究他的教育思想。

至于在百年校庆大会上没有提及梅校长的名字,并不是忽略了他的存在,而是其他的校长也没有提。

作为一个非清华人,我无法真正感知梅校长在两岸清华大学中的地位。

但作为一个研究高等教育的人,从走进这个领域开始,梅校长的许多办学思想就印在了脑海里。

在我看来,以梅校长的性格,他对身后哀荣之事未必会放在心上。

今天我们以何种方式纪念他,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关键是如何实现他的大学理想。

梅校长的大学之路,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作为“庚子赔款”的第一期留美预备学生和入选成绩排名第一的考生,他与清华结下了一生之缘。

此后五十余年,执掌两个清华大学共计二十三年,他不仅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也是两岸担任大学校长时间最长的一个人。

这不仅在两岸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凤毛麟角。

从一九一零至一九三一年,清华大学二十年间更换了十三位校长,其中更有十一个月没有校长。

清华是从梅校长接任之后,才开始稳定下来。

潘光旦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校长:清华培养出来的人才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再试问,一般从事于高等教育的人中间,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惑,而能雍容揖让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之大,又有几人?这些问题是毋庸答复的(潘光旦:《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载《清华校友通讯》六卷九期)。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有改动)①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在他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是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体、美、群”,并以此指导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从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思想是一笔宝贵的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

同时,他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统一。

②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是变化的,他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体现了梅贻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观念。

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③梅贻琦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

许多人对“大师”有片面的理解,仅看到学问的一面,而梅贻琦讲的“大师”则是学问道德都好的楷模。

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

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

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种以教师的高尚品行和渊博学识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的观点,就是著名的“从游论”。

④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观念。

这种“通才教育”并非西方的简单搬移,而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

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2020年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梅贻琦二三事1931年,梅贻琦42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

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按旧例,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由公务人员按时送到。

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里人乘坐小轿车来办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进城时才可以顺便搭他的小轿车。

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从不讲究吃饭,处处精打细算。

梅贻琦用一些废纸头起草的一些报告提纲、公函等,现在仍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见证着他廉洁、持身以俭的工作作风。

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国统区的经济日益凋敝,民众生活极其贫困。

作为教师阶层的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

他们中的许多人放弃了出国生活的舒适而甘于清贫,从教不辍,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崇高精神气节的体现。

梅贻琦和西南联合大学的许多教师一样,抱定了“科教救国”的信念。

他的弟弟梅贻宝后来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意了。

”在西南联合大学还流传着一段梅夫人自制米糕的佳话。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月薪在1938到1939年间还能维持一家人三个星期的生活,后来物价飙升就不能撑到下半个月了。

于是,教授夫人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绣围巾,有的做帽子,也有的做食品。

梅夫人视力不好,就与人合作,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为“定胜糕”,隐含“一定胜利”之意。

梅夫人每天挎着篮子步行45分钟到“冠生园”寄卖,碍于梅贻琦校长的面子,卖糕时梅夫人遮遮掩掩,但还是被人知道了。

于是,梅夫人挎篮卖“定胜糕”的事流传得很远。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

【推荐】《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4页)

【推荐】《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练习及答案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①201X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在百年庆典之际,清华人常常谈起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②梅贻琦出生于清末家道中落的诗书世家。

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

1908年被保送至保定高等学堂。

第二年,以第六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为第一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

③1931年,梅贻琦正式出任清华校长,可谓就任于危难之际。

那时国内形势风雨飘摇,学潮动荡,清华师生赶校长、撵教授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但梅校长却深得学生爱戴。

无论什么时候,清华学生的口号都是“反对XXX,拥护梅校长”。

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此后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④留学欧美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他接纳了希腊人崇尚体育的精神。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瞧不起体育,曾把体育课的学时和任课教师砍去一半,把享有声誉的马约翰教授降格为“主任训练员”。

梅贻琦到任后,则给予他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

不久清华获得“体育大校”的美誉。

梅贻琦治校期间,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⑤同时,礼遇教师也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

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

最有影响的事例是对华罗庚的“三破格”: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梅贻琦破格录入清华大学:又破格从一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被允许修习大学课程,并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最后又破格未经讲师、副教授阶段而被聘为教授。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案及练习题《一生清华一世清白》2022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真题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案及练习题《一生清华一世清白》2022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真题

2022年中考语文阅读答案及练习题《一生清华一世清白》2022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真题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答案《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阅读答案:(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D)A.梅贻琦是1909年清华选送的庚款留学生,他与清华的缘分始于此,一生服务于清华,是两岸清华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终身校长”。

B.寡言的梅贻琦常常说一些模棱两可的“大概或许也许是,恐怕仿佛不见得”之类的话,深得学生爱戴。

C.梅贻琦认为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应该是,既要有大的教育规模,又要有大的师资力量和优秀的教育系统。

D.初到清华的梅贻琦,给予主任训练员马约翰教授和其他系科教师同等的职称和待遇,表现出不同于前任校长罗家伦的办学理念。

E.文章末尾说梅贻琦“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意在说梅贻琦所做的事虽然很少,但人这一生若能做成一件这样的事,足矣。

(2)梅贻琦到任不到10年时间,清华大学便声名鹊起。

他对清华大学的贡献有哪些具体表现?(6分)答案:①校务采用分层负责制,讲民主,又法度严明。

②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③礼遇教师,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答对1点得2分)(4)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的梅贻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答案:①拥有爱国情怀。

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生前选定墓址,期望过世后能守望北京的清华园。

②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执掌西南联大,呕心沥血;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选择了“走”。

③治校思想先进。

崇尚体育,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推行通才教育;礼遇教师。

④谦逊实干。

礼遇教师,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对华罗庚的“三破格”。

⑤为人清白。

去世后手提包里是一笔笔清清楚楚的清华基金账目。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

纪念清华校长梅贻琦:聘请教授看才学民主治校吾从众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共识网编者按:54年前的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北,今天我们用这篇文章纪念这位清华“终身校长”。

梅贻琦85年前提出的大学之道,“中西兼容、文理渗透、古今贯通”,今天读来依旧闪烁着智慧之光。

教育理念的传递和教育实践的对比,直观有力地说明这些年教育的进步在哪里,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路漫漫其修远兮,任重而道远。

有人说,梅贻琦之于清华,正如蔡元培之于北大。

他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经常用“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表达对清华园的眷恋。

清华人也尊称这位可信、可亲、可敬的校长为“永远的校长”、“终身的校长”。

梅贻琦(1889.12.29-1962.5.19),字月涵。

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

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

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唯才是举”的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提出了他最为经典、最受称道的大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演讲中他还声明,“学术的造诣,是不能以数量计较的。

”“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聘请名师“不唯资历”梅贻琦聘请名师,不唯学历、资历,只凭真才实学,照样可以在清华当教授。

他求贤若渴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罗庚只有初中学历,20岁因一篇学术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熊庆来关注,梅贻琦与熊庆来两位伯乐欣然不断“破格”:一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培养;二破格从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允许修习大学课程;三破格送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四破格28岁未经讲师、副教授台阶直聘为教授。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现代文阅读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字为校训。

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

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用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 Gentleman的精神。

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

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

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

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

大家说了很多意见,惟有梅校长默然不发一言,最后大家都等他说话,足足有两三分钟,他还是抽着烟一句话不说。

冯友兰教授问:“校长——你看怎么样?”梅贻琦还是不说话。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的教育管理经验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的教育管理经验

平 日里梅贻琦的话并不多 , 但非 常信奉民主 , 凡遇事都习惯采 体 民主决策。平常有人来找梅贻琦办事 , 他总是会先 问一句 : “ 你认
材, 注重音乐理论的研究 , 用 自己的行动证 明他对音乐 的执著和热 日的江山, 有多少凄惶的泪” , 这一句句发人深省 的发问 , 汹涌澎湃
爱。 他 的高尚人格和坚强不息的精神 , 是当时中国人 的楷模 , 是他为 的心情 , 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刻地表现 肖友梅先生对 国家
他 的学 生继 承 了他 的教学 精 神 ,相 继 涌现 大批 的爱 国之 子 ,
人 口的歌 曲, 著名的《 黄河大合唱》 就是 出自他手 。 我想 , 冼星海之所 他们用 自己的音乐才华为 自己的国家奉献一份力量 , 冼星海就是其
以得到如此大的成就 , 除 了他 自身 的努力之外 , 与他的恩师 肖友梅 中一个 , 这都得益于 肖友梅先生 的教学精神。一个爱 自己国家的老 先生的教诲也是息息相关的 , 因为肖友梅先生立人的教学理念对他 师 , 会让他的学生也感染 到这种情绪 , 这种爱 , 就在老师的传递下越
人韩咏华 曾回忆这段往事时说 : “ 那时的清华大学 , 拥有博士学位 的 位都不具有的人为治校领导 , 足见梅贻琦教育管理能力颇受人们认
人并不少 , 教授们为什么要选择只有硕士学位的梅贻琦出任教务长 可 。 而梅贻琦的领导法宝并不高深 , 就是i个字——吾从众。 作为校 呢, 我觉得是出于他们对梅贻琦人品的信任 。” 长, 他并不推崇 大权独揽 , 而是将大小事务悉数交给教授评议 会集
立业也经常从薪水 中拿出一部分来接济需要的弟妹们。 最小的弟弟 是当打之年 , 他临危受命 , 从此走上 了中国高校教育管理 的一个至 梅贻宝在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期间曾有一次饱含热泪地提及长兄说 : 高平 台。 在校长就职演讲中, 梅贻琦说道 : “ 所谓大学 , 并非有大楼即 “ 梅贻琦既是我的长兄 , 也是我的尊师 , 生活 中他待我们更是有如严 可 , 而唯有大师是也。 ” 他的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后来成为中国高校 父一般 。” I l l , 6 梅贻琦 2 0岁时登上 了前往美国的海轮 , 在美 国奋斗 6 教育管理的至理名言。 年拿到了吴士脱理丁学院工学学士学位 , 回国短期执教清华学校物 梅贻琦眼中的大师不仅要有好 的学问, 还要有教导学生如何为 理系后又赴芝加哥大学学习 , 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 9 2 8 年, 国 人的能力。 当时, 清华大学的教师队伍可谓群英荟萃 , 教授理工科 的 立清华大学正式取代清华学校 , 梅贻琦被聘为清华大学第一任教务 有华罗庚 、 梁思成 、 钱伟长 、 钱学森等 , 教授文科的有冯友 、 钱钟 长。 在选聘会上 , 4 7位教授 中有 3 3 位将选票投给了梅贻琦 。 他的夫 书 、 朱 自清 、 闻一多等 。 这些大名鼎鼎 的人物可以接受一个连博士学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选择题解题指导

★ 事件:⑦未然变已然
例8
( 2014年11月八桂大联考)
《杨敬年:百岁经济学家的“慢人生”》
A. 和屈原同乡的杨 敬年,做什么事都比 别人“慢一拍”,这 使他考大学时选择了 中央政治大学行政系, 后考入了南开大学经 济研究所。
原文第二段 (杨敬年)一边教 书养家糊口一边备 考大学。1932年, 因为其他大学都要 交学费,他选择了 中央政治大学行政 系。
★ 事件: ⑨因果倒置
(一)0 分项常见的陷阱
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陷阱。
★人物:张冠李戴(对象)
行为有偏差(行为)、
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 事件:张冠李戴(对象)
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
以偏概全(范围)
绝对化(程度)
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1/4/2015
• 实战练习 阅读2013年新课标一《“飞虎将军”陈 纳德》,完成 选择题。
★ 事件:⑧曲解事件的原因
例9
《“补白大王”郑逸梅》(核按钮综合训练三)
原文第四段
D. 郑逸梅毕生以 读书为最大乐趣, 所以很欣赏朋友 谢刚的一句“名 言”:“知道明 天要死,今天的 书还是要买的。” (0分)
他很欣赏亡友谢刚的一句名言 “知道明天要死,今天的书还是 要买的。”因之购书陈癖。别人 说他“坐拥书城”,他说自己是 于辞典的围城之中而“坐拥辞 城”。那些索解的字句,冷僻的 典故,他随时可以翻检。此种 “妙境”,他打了一个比喻: “仿佛追随着春风杖履的老师, 请教是听便当的。”
★人物:⑥曲解传主的年龄
例7
2014年新课标卷II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E.邓叔群基于水 利和林、牧并重 的思想而提出的 森林生态平衡理 论,使得黄河上 游的水土得以保 持,并减轻了下 游的水患灾害。 (0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题及答案试题内容: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25分)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有改动)①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在他长达47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是对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体、美、群”,并以此指导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从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丰硕成果,这些思想是一笔宝贵的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加以吸收、总结、研究和珍藏。

同时,他令人称道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气质以及个人修养,都反映出近代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在人格方面有机、完美、和谐的融合统一。

②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是变化的,他在西南联大时期发表的《大学一解》中,体现了梅贻琦教育思想定型之后的核心观念。

梅贻琦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③梅贻琦非常重视教师的师德。

许多人对“大师”有片面的理解,仅看到学问的一面,而梅贻琦讲的“大师”则是学问道德都好的楷模。

他说,老师不但要“以己之专长之特科知识为明晰讲授”,而且要为学生的“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树立榜样。

为此,他提出了“从游”这一生动的比喻,以老师为大鱼,学生为小鱼。

认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这种以教师的高尚品行和渊博学识来自然地引导学生,达到“不为而成”的观点,就是著名的“从游论”。

④梅贻琦针对当时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重实科不重文理”的教育方针,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的观念。

这种“通才教育”并非西方的简单搬移,而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为基础,博采近代中外大学教育思想的精粹融合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思想体系。

梅贻琦认为,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答案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

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

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

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

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

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

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身校长梅贻琦》阅读原文及答案
终身校长梅贻琦
梅贻琦,字月涵,幼年熟读经史,在南开受新式教育,喜读科学,在美初习电机工程,任教清华后专研物理。

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时却又重温中国经史典籍,于中西文化密切接触体会中,融合中西学问之精华。

1915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回到天津,去见恩师张伯苓,表示对教书没有什么兴趣,想换一个工作。

张伯苓语重心长地对弟子说:你才教了半年就不愿干了,怎么知道没有兴趣?青年人要忍耐。

回去教书!他的夫人韩咏华感慨地说:月涵照老师的教导老老实实地回到北京,继续在清华任教。

这可倒好,这一忍耐,一辈子下来了。

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

梅贻琦早年的学生浦薛凤回忆说:本人于民国三年夏考入清华后,梅师曾授予数学一课,讲话特别缓慢,解释非常明白,联系认真,而态度和蔼,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犹历历如昨日事。

后曾执教清华大学土木系的施嘉炀回忆说:我于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高等科二年级学习时,梅贻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学老师。

现在回忆起来,梅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关心的,他经常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做实验,并且总是以诲人不倦的态度为学生解释课本上和实验中的疑难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并以自己为榜样,言传身教,如春风华雨,润物无声。

梅贻琦就是这样,熏陶了一大批清华学子。

他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清华有驱逐校长的传统,从1928年到1931年,罗家伦等几任校长像走马灯,时间长者如罗家伦为两年,短者两三个月,有的派来的校长甚至连清华校门都进不了,被师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贻琦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晚年回忆说:民国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长的时候,正值清华久无正式校长,我急于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再三考虑,认为月涵最为适当。

时月涵正在美国任清华留美学生监督,我电其同意后,于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国务会议通过,以月涵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民国廿年起,他继续任清华校长达卅一年之久,是中国国立大学任职最久的校长。

他对清华尽力甚多,贡献甚大。

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满意的并不多;我为清华选择了这位校长,却是我最满意的一件事。

大师论是梅贻琦将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国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1931年12月2日,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

梅贻琦千方百计广招人才,使清华园内人才济济,群星灿烂,有效地推动了清华学术和教育的进步。

梅贻琦是国际学术界有名的寡言君子。

他倡导为政不在言多,顾力行何如耳。

他认为学校造就了人才是为了实用,否则将是极悲惨的事。

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

有了他的这些主张,才有今日之水木清华。

从1931年至梅贻琦逝世,他被称为清华终身校长(晚年创办台湾新竹清华大学)。

他没有博士学位,也不像胡适那样有名气,为何能在大师云集的清华,长期治校而无反对者、驱逐者,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他幽默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这正好印证了霍宝树对梅贻琦的印象:先生处理公务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

其个人志趣高尚,严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却极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华所培养出来的多少人才之中,对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锲而不舍的,已有几人?目前从事于大学教育的人中,或负行政的责任,或主专门的讲席,对所出身的学校,能如是其全神贯注契合无间的,能有几人?不因时势的迁移,不受名利的诱引,而能雍容揖让与大学环境之中,数十年如一日,中国之大,又有几人?这三问便概括了梅贻琦校长终其一生的坚持与执着。

他的一生和清华大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清华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国教育家的风度。

(选自刘宜庆《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梅贻琦语)
②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

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学成归国,到清华任教,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埋头苦干的精神赢得了学生的好评。

B.梅贻琦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理科和工科,执教清华初期,教的是物理、数学、英文等课程,是中国近现代仅有的通才学者。

C.梅贻琦在清华久无正式校长的情形下出任清华校长,因其待人接物则谦诚恳切、和蔼可亲,志趣高尚、严峻自持,而得到大家的认可。

D.梅贻琦是国际学样界有名的寡言君子,倡导多干事少说话,他平日不苟言笑,有时偶发一语,隽永耐人回味。

E.梅贻琦最初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以后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打下了基础。

又因晚年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被称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2)在清华执教和担任校长期间,梅贻琦身上体现了哪些人格魅力。

(6分)
(3)文中有许多引用的文字,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6分)
(4)梅贻琦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开,文与理通科,主张学生自学。

请联系选文和现实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参考答案:
12.
(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B.仅有的通才学者于文无据且不正确。

中国近现代有不少通才学者,梅贻琦是其中之一。

A.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与文本不符,原文第2段说梅贻琦到清华园任教,工作半年后,对教书没有兴趣,想换一个工作。

E.因果关系分析错误。

梅贻琦被称为终身校长,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清华任校长时间很长,且尽力很多,贡献很大。

)
(2)①埋头苦干的坚持与执着精神;②志趣高尚,严峻自持,严谨治学;③对学生态度和蔼,关心备至,诲人不倦;④不苟言笑,静默做事;⑤处理公务实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谦诚恳切,和蔼可亲;⑥对母校竭其心力,不受名利的诱引。

(3)①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

如文中引用梅贻琦自己的话,对他的幽默性格有一个形象的展示。

②间接显示传主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

如文中引用两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展示梅贻琦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

③真实生动、内容充实,避免一家之言,具有可读性、可信性。

如引用潘光旦的评价,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

④丰富文章情节内容。

如引用时任教育部长的李书华的晚年回忆,让我们明白了梅贻琦任清华校长的过程及推荐者对梅贻琦的评价。

(答
出三点给6分)
(4)我认为梅贻琦倡导的文与理通科,在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沉思。

在中国的近现代,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的大师,就是因为梅贻琦那一代的学者,生于晚清,受过国学的基础教育,文可谓扎实,又,接受了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明,理可谓精通,他们是文理皆通、学贯中西的一代,加之当时较为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所以大师云集,清华的通才教育就是成功的典范。

而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越来越重视精和专,这当然有利于人才教育的专业化和方向性,但同时也导致受教育者视野的狭窄和思维的局限,学习和受教育的工具性突出而人文性沦丧。

因此,再很难诞生像那个时代那样的通才和大师。

因此,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理并重的通识教育。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学生观点明确,并能联系社会现实,
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