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第⼀篇总论第⼀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新药源的应⽤学科。

(也是⼀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法和质量标准的应⽤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要任务和基本任务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4.引起中药品种混乱的因素:(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

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要任务。

)a.⼀药多源(贯众6科35种);b. 形态相似,⽽误采、误收、误种、误⽤(⽩花蛇⾆草-⽔线草)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d. 地区⽤药习惯(⼤青叶);e. ⼈为制假(⼴藿⾹)5.影响中药质量下降的因素:(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与家种(⽜膝)b. 道地与⾮道地(⼴藿⾹)c. 采收期、⽣长年限、加⼯⽅法(茵陈)d. 运输贮藏(细⾟)e. ⼈为掺假或⾮药⽤部位(龙胆、柴胡)f. 提取过的残渣(丁⾹)6.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民间药和民间秘⽅开发新药(穿⼼莲、沙棘)b. 从古本草中发掘(青蒿素)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麦冬)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灰毡⽑忍冬)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f. 开发⽼药新⽤途(五味⼦)g. 扩⼤药⽤部位(忍冬叶)第⼆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1.道地药材:是指⼈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参、⿅茸;浙江的“浙⼋味”;河南的“四⼤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东的阿胶、⾦银花;⼴东的陈⽪。

⼈参:长⽩⼭区和⼤、⼩兴安岭(⼭参),园参为:吉林、⿊龙江、辽宁。

中药鉴定重点

中药鉴定重点

第1章绪论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一、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以传统的中药鉴别经验为基础,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鉴别特征、质量评价方法、开发和保护中药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二、研究对象—中药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三、研究的范围及主要内容中药名称(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四、主要任务中药鉴定学任务的核心:1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2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3为中药研究的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中药鉴定学的基本任务:1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2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3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4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第2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历史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推《神农本草经》(三卷)。

《吴普本草》最早较完整地记载重要性状鉴别内容的本草著作。

第4章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一、中药材的传统采收方法传统采收方法的确定通常要考虑诸多自然因素,如药材基源的生物学特性、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采收的难易和产量等,以决定每种中药材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1根和根茎类药材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显露时采收。

此时根和根皮组织最充实,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也比较高.2皮类药材多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长旺盛时期,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杜仲、厚朴、黄柏等。

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剥,如川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3花类药材一般应于花蕾初放或含苞待放时,选晴天采摘。

采摘过早气味不足;过迟则花瓣已散落,破碎后难以收集,如金银花、辛夷、槐花、月季花等。

中药鉴定学重点

中药鉴定学重点

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单的鉴定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鉴定方法。

道地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过桥:指黄连根茎中具有较细长且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含晶纤维:晶鞘纤维,是指纤维束与其周围含草酸钙方晶的薄壁细胞的复合体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鹦哥嘴:兰科植物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干枯芽孢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部分表面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内生韧皮部:指位于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朱砂点:指药材横断面上的棕红色麻点,色如朱砂主要是油室及其分泌物木间韧皮部:(木间韧皮部)是异常构造,指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由维管束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形成的较稀疏,颜色不一的车轮状纹理芦头:人参的根茎主根顶端短小的根茎,顶端横生皱纹的部位三生构造:所谓三生,是相对于初生和次生而言的。

简单的说,在正常维管形成层以外产生的形成层称为副形成层或额外形成层,进行三生生长,分别向其内外两侧产生三生木质部和三生韧皮部,但均以木薄壁细胞和韧皮薄壁细胞为主. 木间木栓: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柱带,称为木间木栓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有些药材在受潮,变色, 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均称为”走油”错入组织: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则地错入于内胚乳中形成镶嵌状的组织,称之为错入组织。

金井玉栏: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层和韧皮部)白色,中心(木质部或包括髓部) 黄色或淡黄色,如桔梗,黄芪,板蓝根. 中柱:指内皮层以内的中轴部分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暗红橙色的星芒状小点,由异常维管束形成.分枝纹孔:指于潜术、白术根茎下部两侧膨大的部分,似“云头”状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专业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别、鉴定与鉴别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我对执业中药师中药鉴定学考点重点的总结:一、药材的鉴别1.外形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组织结构:研究药材的显微结构,如维管束、纤维束等的分布情况。

3.气味和味道:由于不同药材含有不同的挥发性成分,所以气味和味道对于鉴别药材非常重要。

4.理化性状:如气味、味道、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方法,对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

二、中药饮片的鉴别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状、质地、表面特征等。

2.结构形态:研究饮片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等。

3.纯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饮片中有无杂质,如土壤、微生物、金属等。

4.理化性状:如溶解性、比重、熔点、燃点等。

5.指纹图谱分析:通过HPLC、GC等高效液相色谱或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中药饮片的指纹图谱,用于鉴别和控制品质。

三、中药的品质与质量评价1.感官评价:通过观察、闻、尝来评价药材的外观特征、气味和味道。

2.理化性质评价:如水分含量、热胀冷缩性、灰分含量等。

3.质量评价:通过检测有关药材质量的指标,如挥发油含量、有效成分含量、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

四、药材的加工与保藏1.饮片的制备:认识不同中药饮片的加工工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对药材的影响。

2.药材的保藏:掌握药材保藏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存放条件、防潮、防霉等。

五、中药制剂的检验与控制1.理化性质检验:包括外观、颜色、气味、味道等。

2.含量测定: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制剂中活性成分的含量。

3.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剂型、质量控制、药剂的保存与稳定性等。

六、有毒中药的识别与控制1.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与毒理作用:掌握常见有毒中药的主要成分和毒理作用。

2.有毒中药的识别:通过药材的外观特征、结构形态、理化性状等来鉴别有毒中药。

3.有毒中药的合理使用:了解有毒中药的制剂与使用原则,避免毒副作用。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材的鉴别、性质与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材是指经过采集、加工、干燥等处理后所使用的中草药。

中药材的鉴定是检验药材真伪与质量的基础工作,对于保证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归纳。

一、中药鉴别中药的鉴别主要通过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特点、部位特点、质构特点、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判断。

通过外观观察、组织解剖、显微镜观察、色谱鉴定等手段来进行鉴别。

1.形态特征:包括外形、颜色、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的特征。

2.生长环境特点:包括生长地点、生长环境、栽培特点等。

3.部位特点:不同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主要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

4.质构特点:包括材质、纤维、器官、细胞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5.化学特征:包括有效成分的化学性质、色谱特征、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中药性质与质量评价主要涉及到活性成分、化学成分、色谱指纹图谱等方面的鉴定与分析。

1.活性成分鉴定:对于中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的鉴定,如生物碱、黄酮类、皂苷类、挥发油等。

2.化学成分鉴定:通过色谱、质谱等分析手段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色谱指纹图谱:通过色谱分离技术得到的草药鉴别指纹图谱,用于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

三、中药杂质检验中药杂质检验主要包括外来杂质检测、微生物检验、重金属检测等方面。

1.外来杂质检测:包括脂肪、淀粉、矿物质、蛋白质等方面的检测。

2.微生物检测: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方面的检测,检验中药材的卫生质量。

3.重金属检测:包括溶出物测定、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方法,以确定中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

四、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草药的药效,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效应。

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药材的毒性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1.中药药理学:包括中药的药效、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中药鉴定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药材性状鉴定1.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质地鉴定:根据药材的质地,如脆性、韧性、酥性等,进行鉴别。

3.气味鉴定:根据气味的强弱、特点及气味的性质,如芳香、腥臭等,进行鉴别。

4.味道鉴定:根据药材的味道,如甘、苦、辛等,进行鉴别。

5.触感鉴定:将药材用手触摸,感受其表面光滑、粗糙、湿润等特征进行鉴别。

二、组织结构鉴定1.细胞形态学:通过显微镜观察药材细胞的形态、大小、排列等特征进行鉴别。

2.细胞壁鉴定:根据细胞壁的厚度、层数等特征,进行鉴别。

3.组织构造:包括细胞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间的距离等特点。

三、化学成分鉴定1.色素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进行分析,确定草药中的色素成分。

2.酸碱度鉴定:通过浸泡药材,观察其对酸碱指示剂的影响,判断药材的酸碱性。

3.挥发油成分:通过蒸馏、萃取等方法,分离提取挥发油,然后进行成分分析,鉴定药材中的挥发油成分。

4.醇酚成分:通过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分析鉴定。

5.生物碱成分:通过色谱等方法,确定药材中的生物碱成分。

四、药理作用鉴定1.体内药效学:通过动物实验、离体器官实验等方法,观察药材对动物体内的药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2.细胞实验:通过体外的细胞实验,观察药材对细胞的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3.受体结合实验:通过受体结合实验,验证药材对受体的结合作用,评价其药理作用。

4.酶活性实验:通过测定酶活性的方法,评价药材对酶的活性影响。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知识点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鉴定与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药材的质量、药效及其合理应用。

这对于中药的制药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要点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要点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第一章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⑴同名异物:贯众⑵同物异名:人参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12807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9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1、《神农本草经》,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梁朝,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朝,苏敬和李绩等22人,载药850种,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唐慎微,31卷,载药1746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载药1892种,是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清朝,赵学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21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

种质。

产地。

生态环境。

栽培技术。

生长年龄。

药用部位。

采收。

加工。

包装。

运输。

贮藏。

2、200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中药鉴定学1-8章重点

中药鉴定学1-8章重点

1、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任务是什么?定义: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科学。

任务核心: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提供科学依据、为中药的生产提供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

基本任务: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制定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扩大和开发中药资源。

2、简述其中药鉴定学的依据、鉴别方法。

依据:《中国药典》方法: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3、地道药材的含义是什么?人们把那些具有地区特色、品质优良高产,疗效显著的药材称~4、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是什么?中药的规范化栽培;药材产地;有的药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植物的生长年限)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也有差异;有的中药运输时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影响了质量,有的中药储藏不当,引起虫蛀霉变,损害了药材质量;5.中药的鉴定方法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基原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6、根类药材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哪几种?简述其结构特征。

双子叶植物:具次生构造,最外层大多有周皮,由木栓层、木栓形成层和栓内层组成。

少数根类中药的次生构造不发达,无周皮而有表皮,如龙胆,有后生表皮,如细辛,后生皮层,如川乌。

双子叶植物异常构造:具多环形同心维管束;在木栓层的内方和韧皮部的外侧的薄壁细胞中形成异常构造;具内函韧皮部;木间木栓。

单子叶植物根:维管束为辐射型,无形成层,髓部通常明显。

7、比较双子叶植物根与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特征。

8、比较双子叶植物根茎与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结构特征。

双:一般具次生构造,皮层中有根迹维管束或叶迹维管束斜向通过。

异常构造有两种类型:髓部有异常维管束;具内生韧皮部。

外表有木栓层,维管束环状排列,中央有明显的髓部。

单:一般具初生韧皮部,髓部不明显。

可见内皮层环纹,皮层及中柱均有维管束小点分布。

9、简述双子叶植物根和双子叶植物根茎中常见的异常构造类型。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复习知识点1.中药鉴别方法:(1)宏观鉴别:包括药材外形、颜色、气味、质地等特征。

(2)显微鉴别:利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细胞形态、组织构造等特征。

(3)理化鉴别:通过化学试剂的反应进行鉴别,如石斛与铁皮石斛的硫酸银试验可区分两者。

(4)色谱鉴别:常用的色谱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

(5)光谱鉴别: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用于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2.中药质量评价:(1)有机饱和提取物的含量:通过提取物的重量和药材的重量的比值来评价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2)水分含量:药材的水分含量是其干燥后的质量与原始质量之比。

(3)总灰分含量:通过煅烧药材后,计算其灰分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4)酸不溶性灰分:用稀盐酸提取灰分中的碳酸盐,然后计算碳酸盐的重量来评价药材的杂质含量。

(5)微生物限度:测定药材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评价药材的卫生质量。

(6)对药材的特殊鉴定法:根据药材的纯度、外观和理化性质等进行综合评价。

3.中药分析方法:(1)化学分析:包括测定含量、特性和抗氧化活性等。

(2)色谱法:包括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常用于分离和测定化学成分。

(3)质谱法:包括质谱联用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

(4)核磁共振法:常用于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5)红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6)紫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对紫外光的吸收来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浓度。

4.中药鉴定的注意事项:(1)对中药鉴定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遵循标准鉴定方法。

(2)鉴别中药时要仔细观察药材的外形、气味、质地等特征,注意细节。

(3)质量评价时,要对含量测定、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等进行准确的测量。

(4)鉴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5)注意保护药材的完整性,避免受潮、霉变等影响鉴定结果。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复习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可以加深对中药鉴定学的理解,提高中药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完整版)中药鉴定学00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二:中药鉴定学横向总结中药鉴定的方法:1. 基原鉴定法2. 性状鉴定法3. 显微鉴定法4. 理化鉴定法5. 生物鉴定法植物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1.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2. 茎木类:秋、冬季采。

3. 皮类:春末夏初采收。

4. 叶类: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采。

(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5. 花:含苞待放时或在花初开时采收或花盛开时采。

6. 果实类:在自然成熟或近成熟时采收;种子类: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 全草类:在茎叶茂盛时采割。

药材举例:薄荷:花蕾期(薄荷油)花盛期(薄荷脑)花后期(叶子)牡丹: 5 年丹皮酚含量最高, 3—5 年含量增加不明显,所以 3 年是最佳采收期金银花,丁香(含苞待放)洋金花(初开)菊花,番红花(盛开)红花(花冠由黄变红)桑螵蛸:三月,虫卵未孵化时鹿茸须在清明后未骨化时采收全蝎:活动期捕捉哈士蟆油:冬眠时捕捉龟甲:无限制矿物类:无限制常见的加工方法有:1. 拣、洗:新鲜药材去泥沙杂质技非药用部位2. 切片:大的根及根茎、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趁鲜切成快片,以利干燥3. 蒸、煮、烫4. 熏硫:使药材色泽洁白,防止霉变,如山药、白芷、川贝母5. 发汗:药材在加工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称为发汗。

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6. 干燥:方法:晒干、烘干、阴干三种均可用的,用“干燥”表示;不超过60℃的,用“晒干”表示;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表示。

中药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①虫蛀②生霉③变色④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储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药材在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称为“走油”(如柏子仁、麦冬、天冬、枸杞子)⑤风化(芒硝、明矾、胆矾) ⑥自燃(柏子仁、海金沙、紫苏子、菊花、红花) ⑦有效成分自然分解或起化学变化(贯众、樟脑、冰片) 。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各章要点总结一、绪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基本任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等内容。

其中,重点需要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明确鉴定中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中药鉴定学在中医药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鉴定基础鉴定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分类、命名规范、药材的形态学特征、植物组织构成等内容。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和命名规范,掌握常见中药药材的形态学特征和植物组织构成的基本知识。

三、形态鉴定形态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包括中药药材的外形、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方面的鉴定要点。

需要掌握中药药材外形特征的描述方法和鉴定标准,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外观特征。

四、解剖鉴定解剖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重点需要了解中药药材的解剖学特征,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解剖结构的技巧,熟悉常见中药药材的解剖特征。

五、显微鉴定显微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药材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中药药材的细胞特征和组织构成,掌握常用染色技术和显微鉴定方法。

六、化学鉴定化学鉴定部分主要介绍了通过化学分析和鉴定中药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别和识别的方法和技巧。

需要了解中药药材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和其特征,掌握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和鉴定技术,重点理解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七、鉴定方法鉴定方法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学所使用的常用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性状鉴定、组织学鉴定、理化鉴定、色谱鉴定、质谱鉴定等。

需要掌握不同鉴定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进行中药的鉴定工作。

八、鉴定技术与设备鉴定技术与设备部分主要介绍了中药鉴定中所使用的常见技术和设备,包括显微镜、染色剂、色谱仪、质谱仪等。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1. 介绍中药鉴定学是中医学和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技术。

准确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对保障中药的安全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药的来源、鉴定方法、鉴定步骤等方面进行重点总结。

2. 中药的来源中药可以来源于草本植物、动物组织、矿物等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材料。

在鉴定中药时,了解中药的来源非常重要,可以帮助鉴定人员判断标本的真实性和特征。

1.草本植物:草本植物是中药中最常见的来源,如桃花、黄连等。

鉴定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的外观、气味、组织结构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2.动物组织:中药中常用的动物材料包括熊胆、鹿茸等。

在鉴定时需要考虑动物的解剖结构、毛发特征等。

3.矿物:中药中的矿物主要包括雄黄、朱砂等。

鉴定矿物时需要对其颜色、硬度、熔点等进行测试。

3. 鉴定方法中药的鉴定主要依靠外观特征、显微镜观察和化学试验等方法。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鉴定方法:1.外观特征:通过观察中药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来鉴定。

例如,枸杞的颗粒大小、形态等可以用于鉴别。

2.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放大中药的细胞结构和组织形态。

这能够帮助鉴定人员确定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例如,熊胆可以通过其特有的胆小管结构来鉴别。

3.化学试验:利用化学试剂对中药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的结果来鉴定中药。

例如,金银花可以通过与铁盐反应产生黑色沉淀来鉴别。

4. 鉴定步骤鉴定一种中药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以下是鉴定中药的常见步骤:1.样品采集:从市场或自然环境中采集中药标本。

2.外观鉴定:观察中药的外形、颜色、气味等特征。

3.显微镜观察:将中药标本制作成镜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等。

4.化学试验:利用化学试剂对中药进行特定的化学反应,观察反应结果。

5.对比鉴别:将待鉴定的中药与已知真品进行对比,确定其真实性。

6.鉴定报告:根据观察和测试结果,编写鉴定报告,包括中药的名称、鉴定结果等。

5.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药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专业知识:鉴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中药知识和鉴定技巧。

《中药鉴定学》重点(自己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自己整理)

总论部分基本定义(中药鉴定学)五大任务发展简史(《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资源分布(道地药材:名词解释)采收方法,特殊加工(发汗)鉴定依据(三级标准),采样原则五大鉴定法,性状鉴定术语(如:角质)各论部分根和根茎类名词术语:铁线纹、珍珠点、芦头、芦碗过桥狮子盘头蚯蚓头网状纹理连珠状钉角铜皮铁骨狮子头鹦哥嘴、肚脐疤、老姜皮怀中抱月形容折断面的:菊花心车轮纹罗盘纹云锦花纹筋脉点金井玉栏朱砂点其他:药用部位豆科:甘草、黄芪五加科:人参、西洋参、三七伞形科:白芷、当归、川芎、防风、柴胡——伞形科根及根茎类药材共性龙胆科:龙胆茜草科:巴戟天唇形科:丹参、黄芩子实体:灵芝菌核:茯苓、猪苓子座及幼虫尸体:冬虫夏草动物的全体:蜈蚣、全蝎动物体的一部分:哈蟆油(雌动物)动物的分泌物:蟾酥、麝香动物的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动物的病理产物:牛黄对一些具有共同的性状特征的药材进行总结,如:味极苦的药材刻画显油痕的药材断面有异型维管束的药材断面可见层纹的药材来源于硫化物的矿物类药材……水试鉴别:蟾酥:遇水后泛起白色的乳状液青黛:遇水后不将水染成深蓝色海金沙:放于水中能浮于水面,加热后下沉乳香:遇水研磨成白色的乳状液没药:遇水研磨成黄棕色的乳状液,加硝酸后显紫色熊胆:粉末放入水中,在水面上盘旋,呈黄线下沉,逐渐溶解苦杏仁:遇水共研有苯甲醛香气番红花:放入水中呈黄线下沉,柱头膨大呈喇叭状,三分支,内有一短裂缝(1.5-2mm),染水成黄色。

红花、栀子:染水成金黄色火试鉴别:降香:燃烧冒黑烟及油冒出,残渣为白色灰烬沉香:燃烧冒浓烟,有黑色的油状物渗出,香气浓烈血竭:少许置白纸上,在火上烘烤,熔化,无扩散油迹;对光透视呈鲜艳红色;火烧可产生刺鼻烟气;应无松香气蟾酥:取少许放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融成油状。

;青黛:燃烧可冒出紫红色烟雾海金沙:置于火中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雄黄:燃烧易熔融紫红色液体,并产生黄白色烟,有很强的蒜臭气硫黄:燃烧易熔融,发出蓝色火焰,并有刺激的二氧化硫气体名词解释:解释下列名词,非专有名词必须举1-2个例子道地药材发汗走油星点云锦花纹罗盘纹车轮纹菊花心金井玉栏蚯蚓头狮子盘头豆豉尾怀中抱月鹦哥嘴肚脐疤隔沙线芦头疙瘩丁过桥起霜镜面胶口当门子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剑脊通天眼白颈乌金衣挂甲二杠茸本色假色外色条痕条痕色简答题:中药性状鉴定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列表比较牛膝、川牛膝性状鉴别异同点列表比较人参(园参)、西洋参性状鉴别异同点列表比较天花粉、山药性状、显微鉴别异同点写出天麻(冬麻)药材性状鉴别要点写出单子叶、双子叶根(根茎)类药材性状区别。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

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中医药学和药学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中药鉴定学中,有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包括药材的外观特征、化学成分鉴定、药性鉴定、鉴别、掺伪以及质量评价等。

以下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

1.药材外观特征:包括形态特征、色泽、气味、口感、质地等。

掌握药材的外观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和触摸来鉴定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2.药材的显微鉴定:采用显微镜观察药材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特征,包括原形细胞、维管束、表皮细胞等,以判断药材的真伪和质量。

3.化学成分鉴定:通过化学方法对药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包括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质谱法等,以确定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和污染物。

4.药性鉴定:通过对药材的性味、归经、作用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以确定药材的性质和功效。

5.鉴别:对常见的中药进行鉴别,判断药材的真伪和品质,包括外观特征、显微特征、化学特征等。

6.掺伪:判断药材中是否掺杂有其他杂质,如异种植物、杂质、代用品等。

7.质量评价:对药材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定,包括药材的色泽、气味、含水率、灰分、挥发油含量、重金属含量等指标。

8.药材储藏与加工:了解药材的储藏和加工方法,以保护药材的有效成分和质量。

9.中药炮制:理解中药制剂的炮制过程和方法,包括药材的清洗、研磨、炒制等工艺。

10.药材药性毒性:了解药材对人体的功效和毒性,以及用药注意事项和副作用。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和评估中药的质量和功效,确保中药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旨在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它继承了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同时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发汗是指在加工过程中,有些药材会被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例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药材。

走油(泛油)是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是一种异常构造,即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XXX是指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过桥是指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晶鞘纤维是指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芦头是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而芦碗是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艼是人参的不定根。

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如桔梗)。

蚯蚓头是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狮子盘头是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怀中抱月是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鹦哥嘴是指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气孔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栅表比是指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脉岛是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而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萌发孔有3孔沟(金银花)和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两种形态。

嵌晶纤维是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例如麻黄。

XXX是指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数量在17-25个。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对中药材进行形态、理化、化学成分等多方面的鉴定分析,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本文将对中药鉴定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于中药材的鉴定。

一、外观形态鉴定对于中药材的外观形态鉴定,主要是通过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观察和比对,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其中包括香气、色泽、形状、大小、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黄芩的外观特点是呈现黄色,味苦而微酸;陈皮则具有橙黄色,外形变薄而皱缩的特点。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鉴别药材的真假和质量。

二、理化性质鉴定理化性质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和分析,来判断其化学成分和药效的稳定性。

主要包括溶解性、熔点、比重、PH值等方面的测试。

例如,通过测试中药材的溶解性,可以判断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否与标准值相符合。

三、化学成分鉴定化学成分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来判断其质量和功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学成分的鉴定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仪器,可以准确分析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组成。

四、微观鉴定微观鉴定是通过显微镜等仪器对中药材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揭示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例如,通过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方式、毛发等微观特征,可以辨别中药材的来源和真伪。

五、药效鉴定药效鉴定是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判断中药材的功效和治疗效果。

这需要对中药材进行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理论进行评估和分析。

例如,对某种中药材进行抗菌试验,可以评价其抗菌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六、质量标准制定质量标准制定是鉴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标准,以保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质量标准制定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个方面的鉴定结果,并依据国家相关药典的要求和规定进行。

综上所述,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形态、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观特征、药效等方面的鉴定,来保障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1.中药鉴定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地理产地和鉴别特征等的过程。

2.中药鉴定的方法包括外观特征、组织结构、理化性质、微镜特征、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鉴定。

二、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鉴定应具备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实用性等要求。

2.鉴定应结合多种手段、多个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充分考虑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

3.鉴定应结合实际的临床应用,注重根据中药材的药效特点和疗效评价对其鉴定进行综合分析。

三、中药鉴定的主要内容1.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色泽、气味、质地和表面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2.中药材的组织结构: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细胞结构、组织构造和组织形态等方面的鉴定。

3.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水分、灰分、挥发油、酸碱度、溶解性和热性等方面的鉴定。

4.中药材的微镜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板块特征、维管束特征和细胞特征等方面的鉴定。

5.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通过色谱、质谱和光谱等技术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

6.中药材的生物活性:通过生物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等对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毒性进行鉴定。

四、中药质量评价1.中药质量评价的基本要求包括真伪鉴别、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2.中药质量评价的方法包括化学定性定量分析、药材特色指标、生物学活性指标和毒性指标等方面的评价方法。

3.中药质量评价应参考药典标准、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五、中药标准化建设1.中药标准化建设是指制定中药鉴定和质量评价的标准规范,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效果,并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2.中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标准规范、建立数据库、推广使用和完善监管等方面的工作。

3.中药标准化建设的意义在于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中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高中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是《中药鉴定学》的要点归纳整理版,主要包括中药鉴定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一、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1.中药鉴定是通过对中药材的外观特征、组织构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中药的真伪、质量和药效。

二、中药鉴定的方法和手段1.外观鉴别:对中药材的大小形状、质地、色泽、气味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判断其真伪和质量。

2.显微镜鉴定:借助显微镜观察中药材的组织构造、细胞形态和细胞特征等,以确定其真实身份。

3.化学鉴定:通过化学试剂的检测和分析,判断中药材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区分其真伪和质量。

4.药理鉴定:通过实验动物的体内反应和药理作用,评价中药的药效和安全性。

三、中药鉴定的难点和热点问题1.中药鉴定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药鉴定涉及到的中药材种类繁多,而每个中药材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鉴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2.中药鉴定中的真伪问题:随着市场上假冒伪劣中药的增加,如何鉴别真伪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重要问题。

3.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关键问题: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标准成为了中药鉴定的难点。

四、中药鉴定的应用领域1.中药材生产:通过对中药材进行鉴定,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杂质和农药残留等不符合标准的物质达到安全可靠的水平。

2.中药饮片加工:对中药饮片的真伪和质量进行鉴定,保证其药效和安全性。

3.中药制剂生产: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定,保证制剂的质量和药效。

4.中药研究和开发:通过中药鉴定,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中药的研究和开发。

五、中药鉴定的发展趋势1.标准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中药鉴定标准体系,为中药鉴定提供统一的依据。

2.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物质学、核磁共振等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国际化合作:加强与国际上中药鉴定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鉴定的水平和影响力。

以上是对《中药鉴定学》的要点进行归纳整理,中药鉴定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保障中药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

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重点总结⼀、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新药源的应⽤学科⼆、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现代⾃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4、寻找和扩⼤新药源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了变迁4、⼀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求达到⼀物⼀名,⼀名⼀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药材⽣产和⽤药经验3、开展古⽅药物的品种考证4、对⼀些道地药材进⾏品种考证5、本草考证有助于⾃然资源的开发利⽤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2、⼀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混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重点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性状鉴定: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单的鉴定方法,来鉴定药材的外观性状。

显微鉴定利用显微技术对中药进行显微分析以确定其品种和质量的鉴定方法。

道地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过桥:指黄连根茎中具有较细长且光滑如茎杆的节间. 含晶纤维:晶鞘纤维,是指纤维束与其周围含草酸钙方晶的薄壁细胞的复合体怀中抱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局部成新月形。

鹦哥嘴:兰科植物天麻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枯槁芽孢云头:指白术根茎顶端下陷的圆盘状茎基或芽痕,与下端稍粗局部外表的较大瘤状突起形成的云朵状内生韧皮部:指位于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朱砂点:指药材横断面上的棕红色麻点,色如朱砂主要是油室及其分泌物木间韧皮部:〔木间韧皮部〕是异常构造,指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车轮纹:指药材横切面上由维管束与射线相间放射状排列形成的较稀疏,颜色不一的车轮状纹理芦头:人参的根茎主根顶端短小的根茎,顶端横生皱纹的部位三生构造:所谓三生,是相对于初生和次生而言的。

简单的说,在正常维管形成层以外产生的形成层称为副形成层或额外形成层,进行三生生长,分别向其内外两侧产生三生木质部和三生韧皮部,但均以木薄壁细胞和韧皮薄壁细胞为主. 木间木栓: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柱带,称为木间木栓走油:指某些含油药材在贮藏不当时油分向外溢出,或有些药材在受潮,变色, 变质后外表呈现油样物质的变化,均称为〞走油〞错入组织: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那么地错入于内胚乳中形成镶嵌状的组织,称之为错入组织。

金井玉栏: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层和韧皮部)白色,中心(木质部或包括髓部) 黄色或淡黄色,如桔梗,黄芪,板蓝根. 中柱:指内皮层以内的中轴局部星点:指大黄根茎横切面上暗红橙色的星芒状小点,由异常维管束形成. 分枝纹孔:指于潜术、白术根茎下部两侧膨大的局部,似“云头〞状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如川乌。

根被:局部单子叶植物根的保护组织,由分裂成多层细胞的表皮构成,且细胞壁木栓化。

周木维管束:木质部包围着韧皮部,称周木维管束,如菖蒲属复粒淀粉:由假设干分粒组成,每一个复粒淀粉具有2个或多个脐点,每一个脐点各有层纹环绕着。

淀粉粒由假设干分粒相聚合而成。

糊粉粒::许多植物种子的胚、胚乳或外胚乳内贮藏蛋白质物质的膜围颗粒。

双韧维管束:木质部或韧皮部不管哪一方,夹在另一方的内外两侧而分化成的维管束。

通常木质部在中央,其内外两侧为韧皮部。

1.叶类药材显微鉴别的三个常数栅表比、气孔数、气孔指数、脉岛数、脉端数 2.显微镜下观察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的特点。

答:一般均具次生构造,与地上茎相似。

外表常有木栓层,少数有表皮。

皮层中有根迹维管束或叶迹维管束斜向通过,内皮层多不明显。

中柱外方部位有的具厚壁组织。

髓部有异常维管束,其韧皮部和木质部的位置常与外部正常维管束倒置。

具内生韧皮部,就是位于木质部里端的韧皮部。

有的与木质部里端密切接触,构成正常的双韧型维管束;有的在髓部的周围形成各个别离的韧皮部束。

3.叶类药材显微鉴定要观察哪些切面?各有什么特点?;表皮:分上下表皮,多为一层排列整齐的细胞,外壁稍厚,上表皮外平周壁常具角质层,亦有表皮为多层细胞的,称复表皮。

表皮上可见腺毛、非腺毛和气孔等。

叶肉:通常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两局部。

栅栏组织由一至数列长柱形细胞组成,一般分布在上表皮细胞下方,细胞内含多量叶绿体,形成异面叶。

海绵组织常占叶肉组织的大局部,内有侧脉维管束分布。

中脉:一般也的中脉上、下表皮内方大多有数层厚角组织,但亦有少数叶的中脉局部有栅栏组织通过。

8.简要说明如何利用性状鉴别皮类药材。

1、形状①平坦:如杜仲、黄柏。

②弯曲:③反曲:如石榴树皮。

④槽状:如合欢皮。

⑤筒状:如牡丹皮。

⑥单卷状:如肉桂。

⑦双卷筒状:如厚朴。

⑧复卷筒状:锡兰桂皮。

2、外外表:指皮的外面。

①通常为木栓层,颜色多为灰黑色、灰褐色、棕褐色或棕黄色等。

②多数树皮可见皮孔,常为横向,也有纵向的,皮孔的中央略向下凹,皮孔的颜色和皮孔分布的密度常是鉴别皮类药材的特征之一。

③少数枝干皮上有刺,或有钉状物,亦是皮类中药具有鉴别意义的重要特征。

3、内外表:一般色浅而平滑,常有粗细不等的纵向皱纹、网状皱纹、平滑坚硬。

含油的皮类中药,刻划可出现油痕。

4.折断面:皮类中药横断面的特征和皮的各部组织的组成和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因此是皮类中药的重要鉴别特征。

①平坦,如牡丹皮。

②颗粒状突起,如肉桂。

③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白皮、合欢④层片状,如苦楝皮等。

5. 气味:气味与皮的成分有密切关系。

如香加皮有特殊香气和桂皮有辛辣味。

9.木类生药的显微鉴定中木材三切面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三切面?横切面是与茎的纵轴垂直所作的切面。

在横切面上可见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等横切面的形状、直径大小和胞壁厚薄,亦可见辐射状射线。

径向是通过茎的中心所作的纵切面.显示了射线在这个切面上的高度和长度。

切向切面是不经过茎的中心而垂直于茎的半径所作的切面。

显示了射线在这个切面中的高度、宽度和细胞列数。

确定(1)在横切面上,射线作辐射状条形,是射线的纵切面,显示它们的长度和宽度;〔2〕在切向切面上,射线是它的横切面,轮廓呈纺锤状,显示射线的高度、宽度、细胞的列数和两端细胞的形状。

〔3〕在径向切面上,射线的细胞与纵轴垂直,细胞平行排列,显示射线的长度和高度4.显微镜下观察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特点。

一般具初生构造。

外表通常为一列表皮细胞,少数根茎皮层外部细胞木栓化,形成后生皮层,代替表皮起保护作用。

皮层明显,常有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通常可见,较粗大的根茎那么不明显。

中柱中有多数维管束散布。

髓部不明显。

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也有周木型。

13.番红花与红花的水试鉴别及药用部位答:分别取2种药材投入水中浸泡,水浸液呈现金黄色者为红花;水浸液呈现黄色者为西红花。

西红花是柱头,红花是花。

5.简要说明显微镜下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茎类及木类中药的组织构造特点?⑴周皮或表皮,幼嫩木质茎和草质茎常可见表皮。

⑵皮层,观察其存在与否及所占比例。

初生皮层有时具有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

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内含物等。

⑶韧皮部,由筛管、韧皮射线和韧皮薄壁组织组成。

注意观察各种细胞的形态及排列情况;注意观察有无厚壁组织、分泌组织等;注意观察韧皮部以外发生的纤维,称中柱鞘纤维。

⑷形成层⑸木质部⑹髓部,注意观察髓是否具厚壁细胞;注意观察是否形成环髓纤维或环髓石细胞。

6.简述花类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

〔1〕花粉粒:对花类中药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①形状:常因观察面的不同而不同,应注意区别。

常见圆球形、三角形、椭圆形、四分体。

②外壁特征:刺状突起、放射状雕纹、网状纹理、光滑。

③萌发孔数目:常因观察面的不同而不同〔2〕雌蕊:①少数花柱表皮细胞分化成毛状物;②柱头表皮细胞常呈乳头状突起;③或分化成毛茸。

〔3〕花冠:①上表皮细胞常特化,乳头状或毛茸状,无气孔。

②相当于叶肉的局部,由数层排列疏松的大型薄壁细胞组成,有时可见分泌组织及贮藏物质。

③维管束细小,仅见少数螺纹导管。

〔4〕花萼、苞片:与叶片构造相似,通常叶肉组织分化不明显。

〔5〕花梗、花托:注意其有无。

横切面构造与茎相似,一般制作横切片。

7.简述性状鉴定中的水试和火试,举例说明之。

水试是利用中药在水中或遇水发生沉浮、溶解、颜色变化、透明度、膨胀性、旋转性、粘性、酸碱变化等特殊现象进行鉴别中药的方法。

如:秦皮水浸,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

火试指药用火烧之,能产生特殊的气味、颜色、烟雾、闪光和响声等现象,作为鉴别手段之一。

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那么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后留有白灰。

10.简述党参与人参粉末的显微鉴别特征。

党参:黄白色 (1)菊糖多,用冷水合氯醛液装置,菊糖团块略呈扇形。

类圆形或半圆形,外表具放射状纹。

(2)石细胞较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有的与木栓细胞相嵌;石细胞多角形,类方形,长方形或不规那么形,纹孔稀疏。

(3)具缘纹孔、网纹、风状具缘纹也导管及梯纹导管(4)乳汁管为有节联结乳汁管,直径12-15μm,管中及周围细胞中充满油滴状物及细颗粒(5)木栓细胞棕黄色,外表观长方形、斜方形或类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木化,有纵条纹。

此外,可见少数淀粉粒。

人参:生晒参粉末淡黄白色,红参红棕色〔1〕树脂道碎片呈管状,易见,含黄色油滴或块状分泌物。

〔2)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

〔3) 木栓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壁薄,微带棕色。

〔4) 导管多网纹或梯纹,稀有螺纹,直径17~50μm.(5)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半圆形或不规那么多角形,直径4~20μm,脐点点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6分粒组成。

11.天麻性状鉴定的 3个主要特征。

①外形长椭圆形②一端有红棕色枯槁芽苞〔鹦哥嘴〕或残留茎基;另一端有圆脐形疤痕〔圆盘底〕③外表有时可见点状横纹及膜质鳞叶④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明亮,无空隙〔冬麻〕或有空隙〔春麻〕⑤气特异,味甘、微辛。

14.简述牡丹皮、厚朴、黄柏、肉桂的断面特征。

牡丹皮较平坦,淡粉红色,粉性,纹理不明显厚朴可见亮星黄柏纤维性,呈裂片状分层。

肉桂不平坦,外侧棕色较粗糙,内侧红棕色而油润,中间有一条黄棕色线纹(石细胞环带)15.简述茅苍术与白术的性状鉴别要点。

茅苍术〔1〕不规那么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偶分枝。

〔2〕外表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

〔3〕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暴露稍久,常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

〔4〕香气特异,味微甘、辛、苦白术:〔1〕肥厚拳状团块〔2〕外表灰黄色,有瘤状突起、纵皱纹、沟纹及须根痕,有茎基。

〔3〕断面烘术角质样,淡棕色,生晒术淡黄白,菊花纹散有棕黄色油点,油性。

〔4〕气清香,味甘微辛。

嚼之略带粘性16.比拟山参与园参的性状鉴别特征。

1〕园参的芦头短粗,多不弯曲,一面或两面有茎痕,下部无圆芦;野山参的芦头细长,多有弯曲,上端四周密生有茎痕,下部有圆芦。

2〕园参的主根常为圆柱形,质地较疏松;野山参的主根那么多呈圆柱状人字形,质地坚实3〕园参的主根表皮上横纹粗而浅,呈白色;野山参的主根表皮上有细密的螺旋纹,横纹细而深,呈黄褐色。

4〕园参的侧很多,较短,分枝角度小;野山参的侧根少而细长,分枝角度大。

5〕园参的须根较多而短,呈扫帚状,上边珍珠疙瘩不明显,质地较脆软;野山参的根须那么少而长,有韧性,不易折断,根上有明显的珍珠疙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