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2)
月,食纳转佳,大便畅通。以上方巩固治疗3个月,痊
愈。随诊1年无复发。 按本例患者便秘日久,屡服泻药,重伤脾胃。 如李东垣日:“脾胃乃元气之本,……脾胃伤则元气
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故以补中益气汤补气运
脾,升发阳气,以益化生之源;年老阳衰,故加肉苁蓉、 枸杞子、桃仁温阳润肠、通便而收效。
收稿日期:2007一12一18责任编校:黄辉
生医药堕鏖鍪查
垫Q墨生兰旦筮垫鲞筮!翅
・21・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
胡为俭
安徽省黄山市中医院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带下病病毒性感冒 道综合征水肿习惯性便秘 尿
245000
常。中医诊断:带下;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辨证: 中气下陷,脾虚带下。治疗:补中益气,健脾止带。方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309,黄芪309,白术 109,陈皮109,杜仲109,白芍109,当归109,枳壳159, 山萸肉109,升麻69,柴胡69,附子69,炙甘草59。每 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服5剂,带下明显减少,精 神好转,前方加减继服7剂,诸症悉除。 按本例带下乃脾胃气虚,气不摄津,清浊不分。 故带下量多质稀如水状,中气不足则神疲乏力,面色 无华、舌淡、脉细弱为气虚之征。方中党参、白术、黄
尿道综合征。中医辨证:中气下陷,气不摄液。治疗
拟补气健脾,升提中气,佐固精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健脾,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黄芪309,裳参159,白术109,升麻69,柴胡69,白芍
109,炙甘草59,当归109,陈皮109,肉苁蓉109,枸杞 子109,桃仁109。服5剂,每天1剂,水煎服。嘱患者 每天定时排便,多饮水及食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多运
标;与枳壳相配伍,升降和调,肺气降而咳自止;补气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剂,具有补益中气、调和脾胃、益精生津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加味,以增强药方的疗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且有效,下面将对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补中益气汤加味在治疗脾胃虚弱方面表现突出。
脾胃虚弱是现代人常见的肠胃疾病,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加强治疗脾胃虚弱的效果,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感。
加入熟地黄、黄芪、党参等药材,可以增强药方的滋补作用,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次,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气血不足方面也有显著功效。
气血不足是中医常见的体质问题,会导致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有效调理气血,增强患者的体质。
加入当归、熟地、川芎等药材,可以活血调经、补益气血,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
此外,补中益气汤加味在调理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
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易导致情绪失衡、神经紧张等问题。
通过加味补中益气汤,可以调理气机,平复情绪,缓解神经衰弱的症状。
加入酸枣仁、枸杞子、佛手等药材,可以安神补脑、调理心气,提高患者的心情、改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补中益气汤加味的临床应用广泛,不仅可以治疗脾胃虚弱、调理气血不足,还可以缓解情绪失衡、神经衰弱等问题。
医师在应用该药方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以达到最佳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补中益气汤加味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和福祉。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
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等功能。
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等各种疾病,临床运用较广泛,使用恰当,每收捷效,现举例如下。
1 治顽固性、多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男,30岁,1999年11月4日诊治。
患者咽部疼痛不适反复发作4年余,此次因喝酒后,咽部灼热,干涩,继则颊部两侧多个溃疡、疼痛,且伴低热,神疲,四肢酸软,头昏,纳呆,大便偏干,小便黄,舌淡,苔黄腻,脉虚而数,咽颊部及舌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诊为多发性口腔溃疡。
证属脾胃气虚、虚火上炎。
治法补益脾胃、升阳泻火。
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15g,升麻6g,玄参15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柴胡6g,黄连6g,黄芩10g,生甘草8g。
服药4剂。
4剂后复诊,咽部疼痛明显减轻,但大便仍干、纳呆,舌淡、苔黄微腻,脉数。
上方加大黄6g,茯苓20g,继服5剂。
5剂后症状消失。
嘱其连服补中益气丸1月余以巩固疗效。
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患者虽然年轻,但素来多病,身体虚弱,加上饮食不当,酒后损伤脾胃,使脾胃之气已戕,脾胃气虚,胃火上炎,故出现咽部疼痛和一些脾胃气虚见症,且兼见内伤发热,故以补中益气汤补益脾胃,升阳散热,加玄参,黄连,大黄养胃泄热,解毒散结,以疗其溃疡,最后用补中益气丸调理1月余,效果满意。
2 治气虚眩晕患者,女,55岁。
2000年2月5日就诊,患者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已动手术30年,现经常反复发作眩晕,并有2次晕厥史。
近2年来,血压常波动在65~85/47~52mmHg,曾经颈椎、头颅摄片,脑电图等检查均属正常。
自觉头晕眼花,如立舟中,四肢软弱,神疲,不思饮食,大便稀软,每日2~3次,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脉虚无力,证为脾胃气虚,清阳少升。
治法益气补脾,养血升阳,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5g,茯苓20g,当归10g,升麻9g,柴胡5g,陈皮5g,制首乌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6g。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1 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
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清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冒: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邪侵的功能。
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
通过益气升阳,可使阳气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眩晕、耳鸣: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空(实际是因心气不足,无力输送阴血上头,西医称为低血压),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耳鸣。
故《灵枢·口问》说:“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如果测其血压低下,可用此方。
便秘腹胀:中气下陷,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方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
此种阻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治疗,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可用本方补中益气,气充则四肢得荣、面部得养。
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 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
此方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之功,所以易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 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随气升,气陷则津液下流。
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流证象。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
俾卫气充盛,则津为气固而不外泄。
小便不通、淋涩: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
可在此法的基础上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之类,成为升清降浊双管齐下、升降并调的配伍形式。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水与阳虚不能化气所致。
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或与缩泉丸同用。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
补中益气汤新用(2)
吴某,女,28岁,农民。产后一月持续发热7天,前来就诊。诉: 平素体虚,月经提前量多色淡,产后半月余恶露方净。近7天来持 续发热38~38.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胸片均无异常,诊断 为产后发热。经西医抗菌消炎对症治疗无效,前来中医门诊就诊。 证见:精神极差,面色胱白,少气不足以息,身热汗出,纳差无味, 舌淡红体胖嫩,苔薄白,脉细数无力。辨证:中气不足,气随血脱, 气虚发热。治以健脾益气,甘温除热。方药:黄芪159,党参159。白 术129,柴胡69,升麻69,当归129,陈皮129,炙甘草159,桂枝 109,白芍129,熟地黄159,砂仁129。4剂水煎服。 二诊:精神好转,少气不足以息减轻,饮食增加,体温降至 37.5—37.80C左右,汗出减少,续服原方4剂。 三诊:精神转佳,气息平稳,饮食基本正常,体温36.5—37℃。 汗出止,舌淡苔薄白,脉缓,继以健脾益胃2剂善其后。 按:李东垣【习日:“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 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惟当以
+四川省名山县中医医院(625100) 2009年6月5日收稿
郑某,女,55岁,居民。以心悸、健忘、头昏、失眠多梦一年前来 就诊。诉:终年操劳,休息不好,饮食下降,每夜睡眠不足3小时, 梦多。实验室检查:心、脑电图、CT、血象均无异常。诊为失眠。证见: 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头昏心悸、失眠健忘、乱梦纷纭、口淡纳差、舌 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辨证:中气不足,心气亦亏,心神失养。治以: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9,党参159,白 术129,茯芩159,当归109,陈皮log,升麻69,柴胡69,炒枣仁159, 柏子仁159,炙甘草69。4剂,每日3次,1日l剂,水煎服。 二诊:面色有好转,精神转佳,每夜能睡4小时左右,梦减少,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新用摘要:补中益气汤是补益名方,主治脾虚气陷证。
现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神经衰弱、内耳眩晕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中医药疗法;临床运用;治疗经验NewClinicalApplicationofBuzhongYiqiDecoctionWANGXing-hua,WANGGuang-yao,YERu-jia,HECheng-ju,ZHANGHui-dun(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Jiangsu,China)Abstract:BuzhongYiqiDecoctionisatonicprescription,attendingspleenqistagnationsyndrome.Isnowusedinthetreatmentofirritablebowelsyndrome,neurasthenia,theinnerearvertigo,chronichepatitisB,chronicallergicrhinitis,etc.,thecurativeeffectissignificant.Keywords:BuzhongYiqiDecoction;TCMtherapy;Clinicalapplication;Treatmentexperience1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1]是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因是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导致胃肠的运动与分泌机能失调。
本病是一组包括持续或间歇发作的,以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临床表现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诱发因素较多,饮食、劳倦、环境、情绪等,都能引起突然发病。
如葛某,女,18岁。
慢性腹泻2年,时常发作。
每次都是突然腹部不适,腹痛即泻,有急迫感,呈稀水样,泻后缓解。
近期每天排便3~5次,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兼有脘腹痞胀。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它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组成。
其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活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在此仅举2例,报告如下。
1 产后癃闭患者,女,26岁。
因“娩后3日小便不通”于2000年2月21日初诊。
3天前患者在医院产一足月女婴,因产妇本身体质较差,生产时宫缩乏力,体力消耗比较大,产后出血量亦比较大,因此分娩后膀胱麻痹,小便无法排出,当时医院采用热敷、穴位药物封闭等措施,但小便依然不通,所以只得采取保留导尿的方法。
患者体质消瘦,面容倦怠,面色苍白,语声低怯,不思饮食,自汗,大便数日未行,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气虚下陷,血虚津亏。
治宜:升举中气,补气养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20g,当归36g,白术6g,陈皮6g,防风10g,升麻3g,柴胡6g,益母草24g,桃仁6g,甘草3g,每日1剂,连服3天,服完2剂后,大小便可以自解。
体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
此癃闭是由于素体气虚所引起。
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水液停留,形成癃闭。
此处,施以补中益气汤借之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气的温煦推动能力,此外加益母草收缩子宫,并兼有利尿作用;加防风与黄芪、白术组成玉屏风散,起固表作用。
2 面神经麻痹患者,男,48岁。
患者因“面神经麻痹1周”于2005年6月20日初诊。
患者曾在村医疗站服用西药治疗,疗效不显。
患者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倦怠少言,左侧面部肌肉平坦呆滞,口鼻歪向健侧,眼睑不能闭拢,流泪不能自控,鼻唇沟平坦。
当时采用针灸治疗:取百会、风池、翳风、印堂、攒竹、太阳、下关、颊车透地仓、承浆、外关、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
1周后患者恢复不理想,自觉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左侧面部麻木,感觉迟钝,舌质淡,苔白,脉细。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一)先大致总结一下我所理解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其有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处方。
但我觉得最能代表东垣学术特色的,不是这首方子,而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该方由柴胡、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等组成。
说此方最能代表东垣的学术特色,是因为此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三法具备,而补中益气汤仅有补脾胃、升阳两法。
当然也有升阳、泻阴火两法同用的处方,比如《兰室秘藏》的固真汤。
而枳实消痞丸可以算是补脾胃、泻阴火同用的处方。
东垣强调中焦脾胃的重要作用,不仅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的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丛生。
因为脾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
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
所以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医家有提出阴虚即是脾虚的说法。
在虚损的治法上,与丹溪主降不同,东垣主升。
脾胃升发不足,则上焦心肺之气则不足,就会出现心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
如果脾胃清气升发不足而下陷,就会出现湿随气陷克肾侮肝的问题。
补中益气汤强调升发少阳胆气与脾胃清气,但研究东垣的其他处方会发现,东垣不仅仅是用升麻、柴胡升阳,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白芷、麻黄、细辛、苍术等辛温解表药皆为其升阳之药。
东垣有些处方强调大升大举,所以会发现一个方剂里有很多的辛温的风药。
就泻阴火而言,黄芩、黄连、大黄、黄柏、石膏都多所常见。
所以东垣之升阳、泻阴火就是伤寒里解利三阳的治法,而补脾胃就是内固太阴。
所以东垣的治法,就是内固太阴基础上,随证解利三阳。
这是对脾胃本虚,或它脏病变,病本在脾胃的治法。
从这个角度看,景岳的很多处方,就是内固少阴基础上的治法。
就象东垣有五脏脾胃的划分一样,景岳也有阳中之阴虚,阳中之阳虚;阴中之阴虚,阴中之阳虚的划分。
仲景之后的大家,基本都是对伤寒有深刻理解,而就仲景的精神化裁出适合那个时代的处方。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举隅(3)
[5。上海第二K学院丌腔颔而外科学’Mf北京:^民卫牛出版
社.1986.554
『6j李胜利,陈踪瑛,刘菊玲,等.胎JL颜面部超声解剖研究[J]临 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5(6):321,326
张某,女-眭,45岁.患者素体瘦弱,时常感冒, 每次发病均出现头身疼痛,恶寒发热,体温在 37.5℃~38℃,易出汗,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萎 黄,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来中医科就诊。初用桂 枝汤加黄芪、益气解表调和营卫,疗效不佳,后改用 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白芍,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药进3剂,发热已退,汗出减少,全身疼痛减轻。继 用上方4剂.痊愈。随访半年,再未感冒。
5期
魏晓怡.焦秋芬:超声诊断胎儿帱裂69例临床分析
34l
房、左心发育不良、左心室双出口等。这提示在发现 唇裂时.要注意是否存在其他畸形。需要强调的是, 合并腭裂H,t女n果体位较好,有时可见腭的回卢中断, 但须从颌下王角或上下唇之间进行轴向扫查…7或 通过较人的唇裂间隙扫查才可发现前腭裂,软腭裂 和浅度腭裂容易漏诊.我们从2003年9月才对唇 裂时是否合并腭裂进行有目的的超声检查,但有时 也凼俸佗原冈,不能很好地显示硬腭,单纯继发性腭 裂更难以显示。因经验4i足,所以没有进行分类统 计,
本研究漏诊2例,均为超声难显示胎儿上唇,其 中1例孕周较小(为16周),在超声发现胎儿其他畸 形0l产后通过标本才发现;1倒为孕39周,胎儿颜 面朝下,姿势固定,超声难以显示唇部。罔此,产前 筛乔时要注意胎儿唇裂检查时机。尽管唇面部于胚 胎14周发育完成,但出于超声分辨率有限.此时唇 裂很难显示。有文献报道,孕2l--32周是筛查唇裂 的最好时机,此期胎儿宫内活动频繁,羊水多,为超 声显示胎儿唇部创造了条件。奉研究中超声发现唇 裂的平均孕周为27.4周。但根据我们的经验,对于 19周以后的胎儿,如果位置较好,采用高分辨率超 声发现唇裂的几率也较大。我们曾诊断1例有争议 的19周胎儿浅度唇裂。凼此,即使唇结构可显示 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会漏诊浅度唇裂,更不能排 除其他口腔深部结构(如腭)的异常。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方由黄耆、人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
具有补中健牌,升阳益气之功。
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临床用治多种不同的病症,屡获佳效,举案如下。
1更年期水肿范某某,女,51岁,初诊1992年5月10日。
面浮四肢肿胀1年余,病起于停经之后,渐渐加重,常年不消。
后经医院作实验室检查,未有异常发现,诊断为“更年期水肿”。
近1个月来水肿加重,曾服西药利尿剂,浮肿亦难以消退。
证见头昏头痛,肢倦气短,面目浮肿,晨起或劳累后尤剧,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千但不欲饮,小便不利。
舌苔白腻,脉沉。
证属脾失健运,升降失司,水湿不运,溢于肌肤为肿。
当以益气健脾,升清降浊为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耆30g,党参、当归、白术、茯苓、防己、车前子各10g,升麻、柴胡、陈皮各6g,甘草3g。
上方出入服用10剂,浮肿减其八九,全身轻快。
效不更方,再服5方,诸症悉解。
嘱常服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
2习惯性便秘翁某某,女,72岁,初诊1998年3月2日。
5年来经常大便秘结,三五日1次,近因劳累过度,便结愈甚,今1周未便,曾服泻药而无效。
证见形体消瘦,面色缺白,头晕气短,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舌淡红,体胖大,脉沉细。
辨证为脾气虚则陷下,陷则肠道纵筋他缓,无力传送糟粕。
治宜益气润肠,助其腑运。
方用补中补气汤加减。
黄耆30g,党参、白术、当归、陈皮、枳壳各10g,升麻、柴胡各6g,甘草5g,火麻仁二20g,加蜂蜜适量。
服药3剂后,即能自行排便,续进20余剂,便秘告愈。
观察数月,便秘未发。
3眩晕陈某某,女,32岁,初诊1993年3月7日。
患者于20天前因工作繁忙,劳累过度,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频作,经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来中医治疗。
证见面色就白,闭目不视恶心呕吐,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倦怠无力,苔白腻,脉缓。
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失养。
治拟上荣清窍,方用补中益气汤。
黄耆30g,党参、白术、当归、茯苓、半夏各10,升麻、采胡、陈皮、石菖蒲各6g,甘草5g.属服药3剂,头晕目眩大减纳谷增加,呕恶已除,精神好转,效不更方。
【推荐】补中益气汤现代应用
【推荐】补中益气汤现代应用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疔体弱所致的眩晕、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功能性低热等见有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升阳;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补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全方使脾胃升降有序,气机畅顺,阳气不复郁闷,身热诸证得以消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加减法:1.如果下陷甚者,加重人参用量为15克,再加入山萸肉12克2.若少腹下坠或有痉挛表现者,重用升麻,用量为24克3.若腹中痛者,加入白芍10克、延胡索8克4.若风湿相搏,全身疼痛,则加入防风12 羌活10 蒿本9 苍术12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是因为它对肠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用。
随着现代药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方在治疗虚热感冒、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及气虚发热方面,疗效已经得到肯定。
如今,在一般的药房,我们都能买到补中益气汤的成药,例如补中益气丸。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进行加减,例如,头痛者可酌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眩晕者,可酌加天麻;呕吐者,可酌加半夏、生姜;低血压者,可酌加麦冬、五味子;脏器下垂者,可酌加枳壳。
在本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后,它的适应症得到进一步扩大,可用来治疗低血压、流行性出血热、头痛、失眠、美尼尔氏综合征、眼睑下垂、慢性腹泻、女性尿道综合征、白带过多、产后尿潴留、产后及妇产科手术后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男性不育、术后发热、慢性低热以及化疗毒副反应等等。
但是,在选用该方时,需要注意它的适应症,如果出现烦躁、口渴、手足心热等阴虚发热,则不能用该方;命门火衰、虚寒或湿热泻痢者也不宜使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医案4则展开全文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当归、陈皮、炙甘草共八味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气虚发热、气虚下陷诸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然此方的功用并不限于此,历代医家运用此方加减辨证治疗疑难杂症,亦每获奇效,如方刚强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暑热证、功能性子宫出血、骨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1];杨勤龙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嘴角糜烂、局部发凉、尿浊,每获佳效[2];丁能生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泌尿系结石、老年便秘、乳汁自出、失眠,疗效显著[3]。
陶双友教授效仿前贤之法,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内外儿科杂症,疗效卓著,兹举医案4则如下。
综上所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新时期房地产企业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促进自身长期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具体管理工作中,企业要从预算编制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考核措施保障预算的有效执行,实现企业资源的高度整合、科学配置以及高效利用,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
1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吴某,女,53岁,2017年3月4日初诊。
患者于3月前因外力致右肩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组织酸痛、活动障碍,于当地市级医院门诊就诊,行MRI检查,诊断为右肩关节脱位,先后予手法复位、绷带固定及推拿手法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随后出现右肩关节反复脱位,表现为提重物、穿衣、后伸、甚则稍发力则出现肩关节脱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苦不堪言。
本病手术治疗费用高、对机体正常组织损伤大、复发率高[4~6],故患者要求服中药治疗。
诊见:形体肥胖,右肩关节动则脱位,右上肢乏力感,全身困倦乏力感,口干,腰膝酸软,怕风怕冷,纳呆,大便偏烂,小便不多,平素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证属脾气虚弱,不能运化,致气血生化不足,肌肉、筋脉失濡养、软弱无力,不能固摄关节,而致右肩关节反复脱位。
治以益气健脾为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五指毛桃各50 g,柴胡、升麻、当归、益智仁各10 g,炒白术、乌药、沙苑子各15 g,山药30 g,陈皮6 g。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
治疗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施治,随证裁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气虚发热,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5~60 岁之间,主证,低热、动则汗自出身倦乏力,纳差,属超常人劳作而耗伤脾胃元气的病人。
1.2 气虚下陷,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主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属脾胃气虚,无力举陷而致内脏下垂的病人。
2 治疗方法常用剂量:黄芪25g、白术15g、陈皮12g、柴胡l0g、升麻6g、党参15g、当归12g、甘草l0g、生姜4g、大枣5枚,属气虚发热,在本方中加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银柴胡,气虚下陷,在本方中加用枳壳、厚朴。
3 治疗效果气虚发热的病人,主要依据患者就医的时间早晚以体质状况来决定治疗用药的时间,服药5剂后,有8例病人体温正常,继服l0剂全部病人症状消失,气虚下陷的病人,服药半月为一疗程,服药一疗程后,有10例病人肛门痒痛的症状减轻,服药2~3疗程,直肠无脱垂症状。
4 病案举例气虚发热:李某,男,45岁,因个体经营,劳累过度,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自服抗菌素药后无效,而来我院就诊,查血常规,尿常规,胸透未见异常,查体所见,面色萎黄,表情呆滞疲倦,胃纳不佳,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超常劳累,损伤脾胃元气而致气虚发热,治疗当用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用银柴胡,经服药5剂后,体温正常,继服3剂,诸症全愈。
中气下陷,张某、男53岁,平素胃纳不佳,体倦懒言,半年前因腹泻后出现肛门口有物脱出,初起能自行还纳、近2月症状加重,肛门口脱出物约2cm,伴肛门疼痛,经就医检查,确诊为完全直肠脱垂I度,证属气虚下陷脱垂,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枳壳,川朴,经服药6剂后,肛门疼痛减轻,继服l月直肠无脱垂症状。
补中益气汤新用
・古方今用・补中益气汤新用高 贤 胡文慧 万 虎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718000)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炙甘草组成。
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笔者依据“异病同治”之理,随症加减,用于一些内、妇、男科等杂病之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尿潴留 高某,22岁,女,教师。
患者于1999年11月15日住院妇产科自然分娩,分娩后即出现尿闭,曾导尿两次,但仍不能自行排尿,当时膀胱充盈膨胀脐平,检验小便:脓球(+),红血球(6),诊断为产后尿潴留。
曾抗炎治疗,注射氨苄青霉素,口服吡哌酸等西药,并热敷、针灸等均疗效不佳,不能自行排尿。
于11月21日邀中医会诊。
患者畏寒低热,动则自汗,不欲饮食,大便正常,小便不解,精神疲倦,语言无力,恶露未净,乳汁甚少,苔薄白,脉虚缓。
据此脉证分析,乃因膀胱充血,水肿阻塞水道,阳虚阴亏,关元结冷。
治宜补气润肺,温阳利水为法。
处方:生黄芪30g,车前子15g,白术、泽泻、冬葵子各12g,苏叶、麦冬、党参、当归各10g,通草6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5g,肉桂3g。
服上方3h后小便即通利,腹胀顿宽,虚汗减少,唯小便后似有隐痛感,低热未清。
前法既效、循法再剂原方加瞿麦、滑石等清热利水之品3剂后痊愈。
按:西医所称产后尿潴留,相当于祖国医学“癃闭”范畴。
其病变虽系膀胱,实常责之三焦气化失常。
本案因素体虚弱,元气不足,产时劳力伤气,失血过多,气随血耗,则阳气亦伤,三焦命火亦受其累。
因而阴阳失调,关元结冷,传道失职,决渎失权。
方用黄芪、白术、党参补气行水兼能敛汗,肉桂味厚性升,能疏通百脉宣导诸药而补下焦,入肝肾血分,为下行温补之品,补相火不足以引火归原;车前子味甘性寒,为行水泄热能通气行水道,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与肉桂、泽泻同用,寒温并投,升降兼施,引火归原而温阳利水;肉桂、苏叶、黄芪、党参与车前子同用,其收升上达下之效,亦取提壶揭盖之意;当归补血润肠,温中养营,和黄芪同用,又能补气血以敛汗;冬葵子润燥利窍下乳,行津液,利小便;麦冬养阴清热。
补中益气汤新用举隅
芪、 仙鹤草各 3 0 g , 党参 、 淮 山各 2 0 g , 熟地 、 阿胶 ( 洋化 ) 、 茜草 、 荆
芥 炭各 1 5 g , 白芍 1 2 g , 白术 、 当归 、 柴胡 、 升麻 、 炙 甘草各 9 g , 川 芎
者 用于治疗小 儿暑 热证 、 功能性 子宫 出血 、 骨关节 炎等 , 效果 满
按语 : 由于 骨 关 节 炎 多发 为 老 年 人 , 因其正 气渐 衰 , 脏 腑 虚
二诊 : 服上方 1剂后 , 微汗 出 , 小便 稍减 , 热渐退 , 第 2天 再 服1 剂, 热退未再发。但神疲 , 纳欠佳 , 前方酌加焦三仙 各 6 g , 鸡 内金 6 g , 每日1 剂, 分 3次温服。5剂服毕 , 胃纳转好 , 已无 发热。
热 以 午后 为甚 。此 乃 阴 阳不 调 , 营卫 不 和 可 知 。 故 方 中桂 枝 、 当
归、 白芍和 阴阳调 营卫, 人 参、 黄 芪益 气行 津 , 又 因血汗 同源 , 故
用 黄 芪 配 当归补 血 以 资 汗 源 。柴 胡、 升 麻 和 解 退 热 。诸 药 合 用 , 则气复津生热退。
中图分类号 : R 2 8 9 .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0— 0 7 0 4 ( 2 0 1 5 ) 0 7— 0 0 5 2— 0 2
补 中益气汤 出 自《 脾 胃论》 , 由黄芪 、 人参、 当归 、 橘皮 、 白术 、
柴胡 、 升麻 、 炙 甘 草 组 成 … 。具 有 补 中 益 气 , 升 阳 举 陷 之 功 。 笔
损, 津液亏虚 , 诸病 生焉 。正 气亏虚 , 气血不 足 , 经脉 失养 , 痹 阻
不通则疼痛不适 , 故用补 中益 气汤加 减。方 中黄 芪、 党参 、 白术 、
补中益气汤新用
补中益气汤新用补中益汤出自《脾胃论》。
组成:炙黄芪20 克,人参10 克,酒当归10 克,白术10 克,炙甘草6 克,陈皮6 克,升麻3 克。
主治: 1:脾胃气虚。
2:气虚下陷。
笔者临床用于治疗久咳、胆总管结石、荨麻疹疗效满意。
举验案如下。
1.久咳案李某,男,60 岁。
2011 年10 月16 日初诊,自述干咳3 月余,久治不愈,特求治于斯。
见阵阵干咳不止,咳后有明显深吸气声,咳嗽严重时小便自遗,涕泪俱出,伴气短乏力,动则咳嗽加重。
舌质淡红有齿痕,脉细无力。
四诊合参,辩证为中气不足、肺失宣肃。
治以补中益气,脾肺双补。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炙黄芪20 克,人参10 克,酒当归10 克,白术10 克,炙甘草6 克,陈皮6 克,升麻3 克,川贝母10 克,紫菀12 克。
3 剂,每天1 剂,两煎合300 毫升,每次100 毫升,1 天3 次。
3 剂后咳嗽明显减轻,神增。
续服上方10 剂后痊愈。
随访1 年未复发。
按:咳嗽以肺为主,分外感、内伤两大类。
本例四诊合参属内伤咳嗽。
患者久咳不止,耗气伤津,肺病及脾,咳后有明显深吸气声、气短乏力、动则咳嗽加重、舌质淡红有齿痕、脉细无力,一派肺脾两虚、中气不足之证。
前医按外感咳嗽或补肺润肺、肺肾双补无效。
吾补中益气,脾肺双补。
中气足则肺气足,宣肃之功恢复,咳嗽自愈。
补中益气,培土生金,此乃本例治法关键!李士材说:“虚羸而甚,虽喘嗽不宁,但以补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旺而金生,勿拘泥于保肺”此经验矣!2.胆总管结石案杨某,女,43 岁。
2012 年2 月6 日初诊,患慢性胆囊炎并胆总管___________结石3 年余。
长期服用消炎利胆片或利胆排石中药2 年,病情时好时坏,反复未愈。
近期因与家人争吵生气后右胁下疼痛加剧而就诊。
见患者痛苦面容,面色晄白,手按右胁下。
诉右胁下疼痛,时轻时重呈气窜样,右胁下压痛明显。
舌质淡白、苔薄黄腻,脉弦细。
超声检查胆总管结石两颗:大小约0.7cm*0.9cm、0.5cm*0.9cm。
山西名老中医白清佐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山西名老中医白清佐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一)内科杂病中对补中益气汤的运用如气虚头痛,其论曰: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运化失权,中气匮乏,则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得下行,清浊颠倒,因而气虚头痛,皆可用补中益气汤取效。
又如气虚多眠,老年或身体素虚之人,或大病之后,或被饮食劳倦所伤,以致神倦食少、易自汗出、肢冷畏寒、脉弱而多寐者,此阳气虚弱之故也。
阳主动,今阳气不足,无气以动,故神倦懒言。
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
而元气下陷,气虚不能禁固之气虚脱肛,亦可用此方加味治之。
现简单列举医案如下:(1)孟某某,患头痛,医作外感治未效。
据其两鬓痛而不绝,昼重夜轻,体弱气短,不思饮食。
诊断为气虚头痛。
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薄荷、茯苓以治之。
七剂而愈。
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健运则能摄食以生气血,更蔓荆子、薄荷体轻味薄之以清头目,茯苓淡渗,导湿下行,如是则中气安足,清升浊降,头痛自愈矣。
(2)吕某某,男,32岁,因空腹作劳,饥饱不时,日久精神疲惫,唇白面黄,食少运迟,气短嗜睡。
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5g、柴胡4.5g、升麻4.5g、白芍15g、熟地24g、炙草12g、肉桂3g、当归24g。
水煎服。
方中参、芪、术、草补气健脾,生发水谷之气;熟地、白芍、当归和血补血;气血充盈,自能流通畅达;且用升、柴引清阳以行生长之令;用桂者,取其温通之性,鼓舞气血,以充达周身,自无颓萎之象矣。
共进十剂而愈,嘱其服补中益气丸,以资巩固。
(3)詹某某,年老体衰,气虚下陷,肛脱不收,每便须手送入。
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肛门脱。
法宜升补肺气收敛大肠为治。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60g、白术30g、陈皮9g、人参9g、炙甘草6g、柴胡3g、归身9g、生姜两片大枣10个乌梅9g、诃子10g、五倍子9g。
水煎服。
4方中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五倍子、乌梅、诃子涩肠固脱。
服四剂而取效,后去五倍子、乌梅、诃子,服十剂体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沈一祥,田彩玲,高登学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一书,由黄芪、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效,是补中气的代表方。
现代药理研究以为,补中益气汤具有调剂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和泌尿系统作用。
增强躯体抗击力,能够抗菌、抗病毒等。
笔者以此方加减普遍地应用于临床,收到良好的成效。
兹就临床应用及浅薄体会以飨同仁。
1 沉寒痼冷案
患者,女,年50岁余。
盐池县制药厂工人,患周身发冷连年,经多方医治不效,现病势愈来愈甚。
见状:时值盛夏,天气酷热,却头裹围巾,身穿棉衣,脚着暖鞋,胸腹及背部又衬托于皮毛类。
如此患者仍感不热,伴有腰酸腿困,手足麻木,夜间时发痉挛症。
稍有着“凉”,其症更剧,苦不堪言。
另外左右膝关节有豆大坚硬结节数枚,本地医者疑为“骨增生”。
曾中断服用附子理中丸等药物嘱咐其中断服用以期医治,病症虽稍减,但身冷病症未能除。
近10余天,身冷病症明显加重,恶风恶寒,手足麻木甚,夜间频发痉挛症。
伴有面色无华,
头晕乏力,口淡食少,平素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属脾胃素虚,又因劳累、饮食失节,重伤脾胃,脾虚清阳不升,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停服附子理中丸,治拟补益脾胃,升发清阳。
处方:黄芪30g,白术12g,党参15g,升麻9g,柴胡9g,砂仁6g,当归6g,防风9g,羌活12g,干姜9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服完12剂后,穿着如常人,再也不畏寒;手足再也不麻木痉挛;所谓“骨增生”已自行消失。
身冷病症亦不复存在,加减调理月余,诸症消失。
按:李东垣曰:“内伤饮食不节或后劳役所伤……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次痿厥气逆之渐也……即下流,其心肺无所秉受,皮肤间无阳,失其营卫之外护,故阳分皮毛之间虚弱,但见风见寒或居阴寒处,无日阳处,便恶之也。
”清阳本应发腠理,而反下流肝肾之分野,就会皮肤无阳,因此恶风恶寒。
用附子理中丸医治虽能温补脾肾,可是不能使下陷之阳上升以达肤表,故身冷不除。
本案用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化湿止带;升麻、柴胡升阳举陷;羌活、防风取其风药升阳之用。
以上配伍气足阳升,肤表得以温煦,身冷自除。
2 便秘案
患者,女,67岁。
大便常常秘结10余年,时轻时重,重时
自行口服通便灵、三黄片等通便泻下药及中药番泻叶代茶饮医治,病症暂缓。
近1年来便秘病症加重,服上药成效亦不显,遂要求服中药调理。
患者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但便并非干硬,肛门内有物坠感,数至厕而不得便或大便量极少,伴有胸脘满闷,身疲惫力,声低懒言,纳食乏味,舌质淡暗,少苔,脉细软。
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气虚无以推动。
治拟健脾益气,补中升阳,助其腑运。
处方:黄芪30g,白术50g,党参15g,当归12g,陈皮9g,升麻12g,柴胡9g,山药15g,薏苡仁30g,炙甘草6g,水煎服,日1剂。
服6剂后,大便调畅,2天1次,迭进12剂,便秘告愈。
按:便秘患者初期表现为实证者占多数,临床上大多采纳泻下、润燥、行气导滞法医治。
但是随着其病理转变及泻下苦寒药的应用,中气渐耗;况医者多畏甘温药,恐助其生热化燥之势,儿迭进寒凉药,越发耗伤脾胃中气。
然便虽出于魄门,需气以斡之,方能传导下行。
脾胃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肠道处于呆滞状态,便秘久而不愈。
依照辨证,本例采纳健脾补中,益气升阳助运法正是为病机而立,最终达腑气运,肠道动,便秘之证除。
3 顽固口干案
患者,女,63岁。
3年来自觉口干、咽干,且口干不欲饮。
经某医院血生化及各类检查未见异样,诊断为“老年性口干症”。
服滋阴润燥药多剂,改善不明显,即自行停药。
近1个月来口干病症加重,外出即带水需常润口,不多言,言多那么口干舌动不灵,伴有头晕乏
力,全身燥热,近寒凉那么舒,倦怠懒言,心烦愁闷,动那么出汗,夜寐多梦,舌质淡,苔薄黄少津,脉沉滑。
依照辨证属脾胃虚弱,阳气下陷,阴火上冲,灼伤津液。
治拟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
处方:炙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麦冬、沙参、葛根、炙甘草、泽泻、云苓、生石膏、黄连。
水煎服,日1剂。
连服半月后,渐感口中略有津液。
效不更方,加减服用5个月余,口干病症消失。
后以补中益气丸调理1个月,未见复发。
按:本案口干患者单纯用滋阴生津药医治,成效不睬想或只能临时减缓病症,救起缘故,实与东垣所说:“是热也,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烧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燥热也。
”的病机吻合。
阴火上冲,灼津耗液,而显现口干,全身燥热,热扰心神,偶见心烦愁闷,夜寐梦多,乏力,动那么出汗,舌质淡,皆为气虚之象。
方顶用黄芪、炒白术、升麻、柴胡、党参、云苓、葛根补脾胃生津阳治其本,使脾湿不下流;麦冬、沙参滋阴;泽泻以利下窍;生石膏、黄连清热泻火治其标,标本兼治而重在治本,医治半年而愈。
临床观看,阴津恢复需要较长时刻,正如明·赵献可所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正是本例患者医治时刻较长的缘故。
4 乳腺增生案
患者,女,39岁。
患者双侧乳腺增生3年,起初病症轻未在意,未进行系统医治,近半年疼痛加重,经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药物医治半年,仍感乳房疼痛,心烦,食欲不振,身疲惫力,舌质淡暗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玄。
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虚血瘀,络脉阻滞,治拟健脾益气,通阳活血散结。
处方:炙黄芪18g,党参15g,白术12g,升麻9g,柴胡9g,当归12g,桃仁9g,丹参15g,郁金12g,海藻12g,昆布12g,炙甘草9g。
水煎服,日1剂。
服完6剂后,疼痛稍减,仍感乏力,不欲饮食,上方黄芪加至45g,继服6剂,疼痛大减,遵法调治月余,诸症消失。
按:本案患者在两乳有局部肿块、疼痛等病症的同时,伴有身疲惫力,口淡无味,舌淡脉沉弦等脾胃虚弱的表现,前医仅从气血瘀滞论治,未能全面顾及病机特点,一味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法消散,重虚其虚,气陷于内,气虚血瘀,痰瘀阻络,故两乳疼痛不减。
析症辨证,气虚是本,痰瘀是标。
故方顶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散结以治本,即“塞因塞用”之法,佐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以治标。
上方配伍是气虚得充,阳气通达,气旺血行,血活瘀消痰散,肿块消失,其病乃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