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学生                    安乡一中   龚德国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1. 语境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4) 此则.京邑之人也无以,则.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9)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10)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11) 遂扫石而.坐提刀而.立(2009年高考安徽卷)(1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13)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14)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15) 不拘于.时学于.余(16)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17)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18)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19) 天将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记»)(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04年全国Ⅳ) (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饮者怀无厌之.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2. 语法切入法(1) 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 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 题复习虚词推断课件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2-04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 虚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 典型例题分析与解答 • 复习策略与建议 • 课堂互动与练习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分类
01
虚词定义
02
虚词分类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一般不 能单独成句或单独作句法成分。
分析前后文句意关系
根据上下文句意的关系,可以推断出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 意义。例如,如果前后文是因果关系,那么虚词可能是表 因果的连词。
注意虚词的连用和搭配
有些虚词常常连用或搭配使用,形成固定的语法结构。了 解这些固定搭配,有助于更准确地推断虚词的用法。
利用句子结构进行推断
1 2 3
分析句子成分
通过分析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可以 推断出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和意义。
作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等; 作代词,可译为“他”、“它”等。
作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等。
介词类虚词
01
02
03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对象等,可译为 “在”、“向”、“到” 等。

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 、手段等,可译为“用” 、“拿”等;表示原因, 可译为“因为”。

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 法和搭配,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 和作用。
运用虚词进行语言表达
高考要求考生能够运用虚词进行准确 、流畅的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逻辑 性和连贯性。
02
常见虚词及其用法
代词类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二、乎(句末为语气助词,句中分三种情况:后接名词性短语则为介
八、也(句末表各种语气,句中表停顿)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环滁皆山也 (2) 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3)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 一 般要用疑问代词。 例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
3、复音虚词(不译)【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不久,一会儿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2) 敏而好学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十七、者 ★★★☆(刚考) (二)语气词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 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 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一、文言文实词推断6法(一)代入推断法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例::“躬履途泥,率先期门”句,其中的“躬”在题目中解释为“弯腰”,语意不通,可确定该解释不正确。

正确解释应为“亲自”。

(二)字形辨析法如:若少屈,冀得一归觐.jìn。

觐,“见”旁,从看见之意,解释为“朝拜”。

(三)联想迁移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如2012年湖北卷中“唯当就蚁封耳”一句,要想判断“就”的含义,马上准确联系《劝学》中的一句“金就砺则利”,意为“靠近、接近”。

(2)双音联想法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如2012年湖南卷中“期为君子之归”一句,要想判断“期”的含义,可以联想双音节词“期望”,解释为“希望”。

(3)成语联想法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

如2012年福建卷“修篁干霄”中的“干”,可以联想成语“豪气干云”来推断,解释为“冲”。

(四)语法推断法(句子成分定位法)(定) + 主 + [状] + 谓 + (定) + 宾形容词名、代词副、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名、代词如:“公忿忿面数之曰”句,其中的“面”在谓语动词“数”前,谓语前面为状语,所以要名词“面”活用作状语,解释为“当面”。

(五)句式推断法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

如:“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句,其中的“私”和“取”意思相对,“取”解释为“索取”,“私”则解释为“满足”。

(六)通假代入法(字音推断法)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如:《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通“叛”。

特别注意:1、不要忽略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作动、名作状等。

如: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应释为“认为……惊奇”2、不要忽略一词多义如: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应释为“第三”3、不要忽略文段语境如: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应释为“逼近、迫近”4、教你一招:实词中看起来很生僻的字的解释、通假字一般是正确的;太简单、太像现代汉语的解释一般要怀疑。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导读:推断文言虚词词义的几种方法一、词性分析法许多虚词兼有几种词性,在不同的句中具有不同的词性,词性不同其意义、用法也往往不同。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①中的“则”是副词,在句中表示断判、确认,可译为“就是”。

②中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二、语境推断法1.依据相关文句的含意辨析虚词。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崤之战》)晋襄公放走秦囚后,遭到原轸怒斥,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秦国三位将军却已经上船离开了。

可见,此处“则”是连词,连接的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可译为“已经”“倒已经”。

2.依据在句中的位置辨析虚词。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字用于动词和宾语之间,表示对宾语的复指,是个代词,译为“这”。

三、比较推断法1.比较意义虚实,推断虚词意义与用法。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②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拿”。

2.比较用法异同,推断意义与用法。

同一个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这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②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魏公子列传》)①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②中的“故”是副词,有“特意”“故意”的意思。

3.比较语法关系,推断意义与用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两个句子的语法关系并不一样。

“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也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

四、句中求意法1.将虚词义项代入句中,确认正确义项。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推断文言词语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推断文言词语

推断练习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翻译全文,并思考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
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 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汝罪宜死,今姑贷汝。

5.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23全国一卷)
1.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 致”。
2.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与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 “精微,含蓄”之意。 4.联系成语严惩不贷,贷即宽恕。 5.联想到成语“负隅顽抗”,可知“隅”是 角落的意思,结合语境,可推知为一小部分, 片面或部分。
例1: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邻推:比,译为“邻” 、由后面“邻”字得出其义.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即时练习
通过练习归纳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说说下列句中红色字词的意思。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
邻字助推
①立诛杀曹无伤(《鸿门宴》)。(诛:“杀”,通过“杀”推断出诛的含义) ②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面飞》)。 (从:“许”,同意;通过 “许”推断出“从”的含义) ③民殷富而不知存恤。(存,“恤”,体恤;通过“恤”推断出“存”的含义。)
1.君子施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 步。
2.楚国有一个(商)人把他的珍珠卖给郑国的人,(珠宝)是用木兰树的木制的盒子装,用桂椒 来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点缀其上,用美玉点饰,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盒子)。郑国的人买了 这个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商人。这可以说是善于卖盒子了,却不能说善于卖珍珠。

微专题03 文言虚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微专题03 文言虚词(讲义)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之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

微专题02 文言虚词讲义一.考情微观2022-2023年常考虚词虚词考查命题特点:1.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2.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3.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二.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十八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3.文言虚词意义推断方法。

三.妙招助记十八个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

高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我们非常开心,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 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最新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二文言文阅读  考点五 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

考点五文言虚词、句式用法归纳一、虚词辨识“七方法”《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掌握18个虚词有以下方法:(一)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曰:非然也.B.其.一人专心致志为是其.知弗若欤C.惟弈秋之.为听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D.思援弓缴而.射之且秦强而.赵弱(二)代入检验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如“不与.市中儿嬉敖”和“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两句,判断“与”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我们首先关注第二句,第二句话出自《赤壁赋》,句中的“与”连接了“水”和“月”,是连词,译为“和”,把这个用法代入第一句中,句意不通,可以判断两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

结合语境判断,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译为“跟”。

[跟踪快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略》曰:刘备屯于樊城。

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

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

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解题方法技巧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解题方法技巧

1【文言断句】答题技巧总体原则是将初步断句的结果带进原文翻译,通则对,不通则错。

具体方法如下:①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②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

③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

④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

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⑤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

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准。

我们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下面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断句:1.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所以,遇到“曰”“云”“言”等字,如果它是表示“说”的意思时,后面应断开,如“其乡人曰”等。

2.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乎”作介词用,相当于“于”时除外,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乃、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开。

5.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前面应当断开,后面有时也可断开。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常考的内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应对高考,笔者以往年的高考真题为例,具体的分析了高考语文中文言文虚词词义的推断方法,即:分析语法结构、联系语境推断、理清句式标志、利用结构对称等,希望笔者的观点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一些启示。

一、分析语法结构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有自己固定的语法结构,准确的将就是这些语法结构是有规律可言的。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语法功能比实词更为灵活、突出。

因此,要想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分析文言文句子的结构入手。

下面我们从一个高考题中来分析一下。

高考真题:[高考山东卷]: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

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

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

选项:B蛟龙潜于其中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真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学生讲解其结构知识,当遇到本题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教师课上所讲的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测其含义了。

“于”的用法很多,我们一一来分析。

“于”常用在动词之后,事物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

在“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方位名词”通常做补语,“于”做介词,可译为“在”或“到”。

在本题中“潜于其中”即属“动词+于+方位名词”的语法结构,所以,在本题中“于”可以翻译成“在”。

还有一种情况,“于”也常用于“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中,“于+事物名词”属状语后置,“于”做介词,可译为“比”。

在本题中“急于星火”即属“形容词+于+事物名词”的语法结构,“于”翻译成“比”。

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是我们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得出的。

二、联系语境推断在高考复习时我们常常按照考纲的要求让学生们必须掌握好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做虽然能让学生打好学习虚词的基础,但是高考题目是比较灵活的,所以在考场中还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语境去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主 + [状] + 谓 +(定)宾

↓↓Biblioteka 名 、 代动 、 形
名 、 代
21
}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在动词后,作代词;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字 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4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组是
•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C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割颈以塞责耶
•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
后一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
是“什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代上文的“君子”
副词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9
3.通晓古今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 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 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 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1
《考纲说明》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2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中的 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虚词 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3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B. 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A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C. 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解析】答案:A。都作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结构助词,的; 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所” ,作助词, 表示“……情况”;第二个“所”与“为”构成“为所”式, 表被动。D项,第一个“何”应该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 么”;第二个“何”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
11
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用法灵活
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
至分属好几类词。
二、使用频率高
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
三、语法功能强
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
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
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
四、发展变化大。
12
【而】 【何】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因】 【与】 【于】 【则】 【之】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17
连 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 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词 。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
词 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 系又可分为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 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 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 目的连词等。
【以】 文言常用虚词
13
虚词词性
代副介连助叹 词词词词词词
14
代 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 词 类:
①人称代词。 ②指示代词。 ③疑问代词。 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 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 等。 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
15
副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 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
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叹 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词
20
一、位置推断法
对于虚词来说就是根据虚词的位置来判别虚 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常见的虚词“夫”在句首一 般是发语词,在中间一般是代词,在结尾是语 末的感叹词。又如“焉”在句首和中间一般是 疑问代词,在结尾一般是助词或兼词。
6
1.分清虚实
学法指导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 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 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 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7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介词
动词
“替”、“给” “作出”、“制定”
8
2.辨明用法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 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 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
10
4.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
(1) 兼词 投诸渤海之北
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 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
(2) 虚词的连用 而已矣
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 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
么”。C中的两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
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
表示目的连词。
5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 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 归入虚词一类。
词 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6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 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
词 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 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 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 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而”
②河水清且涟漪。 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8
“以”作介词后面跟名词或代词或名词短语, 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19
助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 词 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