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戏曲大舞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戏曲脸谱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关羽、赵匡胤、刘瑾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 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包拯)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曹操)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刚正威武,不 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勇猛而爆躁 (宇文成都、典韦)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单雄信、程咬金)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窦尔敦、夏侯敦)
川剧的起源
•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
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 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 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 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 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 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 声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 戏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 部”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 立,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 人。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 节》等一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 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 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 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 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 《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 《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 员。
黄梅戏的由来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 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 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 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 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 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 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 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京剧的由来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它是地地 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 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 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 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 进入北 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 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 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 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 迅速高。
•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
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 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 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 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 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 面。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 等。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 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戏班。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有余年,它们是地 地道道的“四川戏”,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应 该说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的产生于明代的“川戏”开 始的。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 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声 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戏 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部” 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 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人。创 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 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20世纪以来,虽然也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家”们所 创作的现代戏,但国家处于黑暗时期,川剧也开始衰落了;建国后,在 党和新中国的扶持下,川剧又开始焕发艺术青春,重新进入自己的“黄 金时代”。
•
•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 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 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 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 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 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京剧脸 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 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 忠勇侠义,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 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 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 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 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窦尔敦、马武等; 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 赵高等。
川剧的特点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 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 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 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 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 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 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 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 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 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 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 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 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 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 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 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 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 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 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 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 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 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 “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邱 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 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 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京 剧 脸 谱
京剧的创始人———余三胜
•
余三胜(1802—1866),名开龙,湖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 角演员,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后成为“春台班”的首席老生 演员,并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为京剧的“老生三杰”。
他的唱工以楚调为基础,他虽吸收了徽调、昆曲和梆子腔,但仍 以鄂音为主,京剧的“湖广音”就是始于余三胜。 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 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 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就是旋律丰富 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 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 《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在舞 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 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 声调。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 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 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 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 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 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 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 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 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 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 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 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走进戏曲大舞台
•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
中国的戏曲
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 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 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 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 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 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 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 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黄梅戏的创始人 • 邢锈娘 (1793-1858)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 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 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 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
豫剧
•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
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 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 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川 剧 的 由 来
川剧脸谱
在川剧脸谱中,有各种类型,各种人物,各种表情的脸谱,它 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而在颜色的利用上,也是有一定的讲 究。每种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
川剧舞台人物大体分为小生、旦角、净角(花脸)、生角和丑角五个行当, 简称生、旦、净、末、丑。在一般情况下,小生、旦角和生角的面部化妆 都是“俊扮”——也就是按照演员的本来面目,通过化妆技术给予美化, 同全身的服装、头饰组成和谐统一的人物造形,显示出中国式的古典美。 川剧的旦角(即剧中的女性),或渔妇、或媒婆,或丫头、或小姐,或夫人、 或皇后,根据她们不同的身份,或梳“小头”(简丽的头饰),或捆“大 头”(富丽的头饰),或戴凤冠。这就从视觉上给人区分出戏曲旦角头部装 饰的简与繁、朴素与华丽、微贱与高贵的社会层次。剧中一些大户人家的 夫人、小姐,往往满头珠翠,五光十色,看上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旦 角化妆如此,而男角却主要是以不同的头帽和服饰穿戴来表示他们各自的 身份、地位和年龄段,其中还有一种独具华夏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那就 是脸谱艺术。
黄梅戏
•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 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 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 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