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戏曲大舞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脸谱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关羽、赵匡胤、刘瑾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 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包拯)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曹操)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迈, 紫色 一般:刚正威武,不 媚权贵。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黄色:勇猛而爆躁 (宇文成都、典韦) 金色 一般:神仙高人。 其他:猛将。 银色 神仙,妖怪。 绿色 一般:勇猛,莽撞。(单雄信、程咬金) 其他:绿林好汉。 蓝色 刚强阴险。(窦尔敦、夏侯敦)
川剧的起源
•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
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 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 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 载,自蜀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 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 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 声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 戏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 部”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 立,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 人。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 节》等一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 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 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 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 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 《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 《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 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 员。
黄梅戏的由来
作为地方戏曲的一种,安徽黄梅戏流传很广。长期以来,人 们一直以为它起源于安徽。其实,黄梅戏的真正故乡是与 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黄梅县。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朝乾 隆至道光年间,黄梅县水灾频仍。灾民为了生活,背井离 乡,采用唱道情、打莲花落等表演形式沿途卖唱,并与当 地说唱艺术,如青阳腔和徽戏结合。这样,就把黄梅戏传 播到了皖、鄂、赣3省50余县◇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进 一步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喜爱的地方剧种之一。
京剧的由来
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它是地地 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 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 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 南方的地方戏“徽班”。1790年,第一个徽班 进入北 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随后又有不 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徽班本来流动性强, 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 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 迅速高。
•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
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 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 者歌者舞者的代称。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献记载,自蜀 郡守李冰起,便有《斗牛》之戏。三国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川第一曲讽 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 面。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 等。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 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戏班。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有余年,它们是地 地道道的“四川戏”,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应 该说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的产生于明代的“川戏”开 始的。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 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声 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戏 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部” 等演出场所。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 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人。创 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 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20世纪以来,虽然也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家”们所 创作的现代戏,但国家处于黑暗时期,川剧也开始衰落了;建国后,在 党和新中国的扶持下,川剧又开始焕发艺术青春,重新进入自己的“黄 金时代”。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 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 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 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 的一门艺术,国内外都很流行,已经被大家 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京剧脸 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 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有脸谱表示 忠勇侠义,如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的 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 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 暴,如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 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窦尔敦、马武等; 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 赵高等。
川剧的特点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 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 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 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 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 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川剧帮腔 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 人入胜。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 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常见于舞台的 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 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 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 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金山寺》 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 贵州部分地区。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 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 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 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 称“川戏”,后改称“川剧”。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 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 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 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 “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邱 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 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 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京 剧 脸 谱
京剧的创始人———余三胜

余三胜(1802—1866),名开龙,湖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 角演员,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后成为“春台班”的首席老生 演员,并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为京剧的“老生三杰”。
他的唱工以楚调为基础,他虽吸收了徽调、昆曲和梆子腔,但仍 以鄂音为主,京剧的“湖广音”就是始于余三胜。 他的嗓音醇厚,声调优美。他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 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 剧唱腔。当时余三胜以擅唱“花腔”著称。所谓花腔,就是旋律丰富 的唱腔。余三胜在京剧唱腔的创制上,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 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据记载,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如《李陵碑》、 《乌盆记》、《朱痕记》等剧中的反二黄唱腔,均创自余三胜。在舞 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 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 声调。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 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 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 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 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 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 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 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 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 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 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 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 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走进戏曲大舞台
•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
中国的戏曲
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 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 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 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 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 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 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 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黄梅戏的创始人 • 邢锈娘 (1793-1858)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 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 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 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
豫剧
•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
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 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 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川 剧 的 由 来
川剧脸谱
在川剧脸谱中,有各种类型,各种人物,各种表情的脸谱,它 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而在颜色的利用上,也是有一定的讲 究。每种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角色和人物性格。
川剧舞台人物大体分为小生、旦角、净角(花脸)、生角和丑角五个行当, 简称生、旦、净、末、丑。在一般情况下,小生、旦角和生角的面部化妆 都是“俊扮”——也就是按照演员的本来面目,通过化妆技术给予美化, 同全身的服装、头饰组成和谐统一的人物造形,显示出中国式的古典美。 川剧的旦角(即剧中的女性),或渔妇、或媒婆,或丫头、或小姐,或夫人、 或皇后,根据她们不同的身份,或梳“小头”(简丽的头饰),或捆“大 头”(富丽的头饰),或戴凤冠。这就从视觉上给人区分出戏曲旦角头部装 饰的简与繁、朴素与华丽、微贱与高贵的社会层次。剧中一些大户人家的 夫人、小姐,往往满头珠翠,五光十色,看上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旦 角化妆如此,而男角却主要是以不同的头帽和服饰穿戴来表示他们各自的 身份、地位和年龄段,其中还有一种独具华夏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那就 是脸谱艺术。
黄梅戏
• 黄梅戏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领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 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 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 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