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形动物门

合集下载

扁形动物

扁形动物
入水
毛 蚴
胞 蚴
在1~2个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雷 蚴
尾 蚴
囊 蚴
童 虫
成 虫
吸虫生活史特点:
卵必须入水发育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增殖和有性繁殖)
有1~2个中间宿主
有多个保虫宿主
(一)代表动物 ——华枝睾吸虫
(华肝蛭) 1、外形

体柔软,极扁平,薄叶片状,
肉红色,长10-25mm , 宽35mm

附着器:口吸盘、腹吸盘,口
同龄人对比:左为正常人, 右为肝吸虫病病人(侏儒)
晚期肝吸虫病病人
74
75
寄生于胆管内的虫体
华支睾吸虫病分布
76
4、生活史
随人粪便排出体外
成虫
寄生在人的肝胆中
受精卵
含毛蚴的卵
被沼螺吞食
幼虫
胞蚴
人吃未熟鱼被感染
囊蚴
被鲤科鱼感染
尾蚴
逸出螺体亍水中
雷蚴
寄生在螺肝内
成虫


入 水 淡 水 螺 吞 食
流感受器
25
梯 形
神 经 系 统
重要概念!
脑(1对脑神经节) + 纵神经索(2或6条) + 横神经(若干)
26
扁形动物的梯形神经系统特点
◆比腔肠动物集中 ◆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
◆与两侧对称体制相适应
感觉器官:眼、耳突、触角、纤毛窝、平衡器
27
5.生殖系统

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少)外,其余都 是雌雄同体(多)。 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 体。 由于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 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多数经卵裂后发育为牟勒式幼虫(Mullers harva),幼虫呈卵 形,8个纤毛瓣可以游动,这种发育为间接发育。 因此,扁形动物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

中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扁形动物一、扁形动物的基本特征:1.身体扁平,呈带状或片状。

2.无分节,无腔肠,没有呼吸和循环器官。

3.消化道为单口式,进食和排泄通过同一个口进行。

4.兼具原肠腔动物和中肠腔动物的一些特征,既有中胚层、回肠和体腔,也有原肠腔和器官腔囊。

二、扁形动物的分类:1.扁形动物门:包括叶须动物、扁虫和吸虫等。

2.叶须动物门:体呈叶片状,有鞭毛,如蠕虫。

3.扁虫门:呈带状或条状,体表覆盖细长微体或刺状突起,如绦虫。

4.吸虫门:体呈椭圆形或卵形,长约1-30mm,如血吸虫。

三、扁形动物的主要种类和特征:1.叶须动物:(1)多为水生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的动物。

(2)体表有纤毛,用于运动和进食。

(3)消化道为单管式,具有前端口和后肛。

(4)鞭毛细胞为其特征之一,为纤毛细胞的一种细胞特化。

2.扁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

(2)呈细长条状,由头部、颈部、体节和尾部构成。

(3)体表覆盖微体或刺状突起。

(4)头部有吸口和感受器官,用于吸附主人的营养物质。

(5)主要寄生在人和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如猪绦虫、牛绦虫等。

3.吸虫:(1)寄生在人和动物的体内,如肝、肺、肠等器官。

(2)外形呈椭圆形或卵形。

(3)口盖在身体中间或后方,有多个感受器官。

(4)具有复杂的生活史和宿主寄生关系,如血吸虫、肠吸虫等。

四、扁形动物的生殖方式:1.无性生殖:(1)叶须动物:常通过纵裂、横裂、片裂或内离体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绦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脱节分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3)吸虫:通过体节的再生或孢子囊裂成许多体节等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性生殖:(1)叶须动物:雄性和雌性个体交配,通过交配器官进行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2)绦虫:先产生雌雄同体个体,然后交配产卵。

(3)吸虫:具有不同的生殖方式,有雌雄同体和两性生殖两种。

五、扁形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1.叶须动物:多数为水生动物,有些寄生于水生动植物或动物体内,如水蛭、水母等。

第六章 扁形动物

第六章 扁形动物

种类型: 幼节 未成熟节片:宽大于长,
内部构造尚未发育完全。

成节 成熟节片:近方形,内有生
殖器官、神经和排泄管。
孕节 妊娠节片:长大于宽,其它
器官消失,只存充满卵的子宫。
猪绦虫(Taenia solium)
成熟节片
孕卵节片
成熟节片
子宫
孕卵节片

重要种类
1.

猪带绦虫:长2-7米;700-1 000节片 生活史:卵——六钩蚴——囊尾蚴——成 虫 寄主:
囊尾蚴
卵圆形,乳白色,半透明的囊泡,头节 凹陷在泡内,可见小钩和吸盘,是感染期 含囊尾蚴的猪肉叫“米猪肉”“米粉 肉”“豆肉”
致病性 消化道疾病 癫痫,阵发性昏迷 局部肌肉酸痛麻木 视力障碍,失明
2.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



成虫寄生在淡水鱼类的肠中。 此虫首次在广东九江发现,头节具有2个深吸槽故名。 中间寄主:剑水蚤 病鱼恶性贫血,体表黑色素增加,严重感染时,由于肠 内充满虫体,特别是前肠第一盘曲胀大成胃囊状,致使 鱼常浮在水面,张着口,因此此病又称干口病。
中间寄主:钉螺

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部 位: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日本血吸虫的危害 1.肝脾肿大,肝腹水 2.成人丧失劳动力 3.妇女不孕 4.儿童侏儒症 5.重症病人死亡 日本血吸虫的控制和预防 1.普查;治疗病人,消灭虫源 2.消灭钉螺 3.做好粪便;水源管理 4.加强防卫意识,防止感染
3 . 布 氏 姜 片 虫 (Fasciolopsis buski): 终寄主:人 寄生部位:小肠粘膜 笫一中间寄主:扁卷螺 笫二中间寄主:茭白、 荸荠 生活史: 毛蚴→ ( 扁卷螺)→胞蚴 →雷蚴→尾蚴 ( 水中)→囊 蚴 ( 茭白、荸荠等)→经口 感染

07扁形动物门

07扁形动物门
2 外部形态 长约15mm,宽2~3mm,厚0.5~1.5mm。 薄而扁,两侧对称,具前、后、背、腹的区分。后端稍尖, 背部稍隆,腹面距后端约2/5处具口(翻咽或吻可由口中伸 出)、口后具生殖孔。 耳突(auricle) 眼点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3 体壁(皮肤肌肉囊)与运动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外胚层的表皮和中胚层的肌肉
贮精囊(seminal vesicle):左右输 精管膨大的最后汇合部
阴茎(penis):富肌肉、外具单细胞 腺体
生殖腔(genital atrium, chamber):
生殖孔(genital pore)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 2 )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 中胚层出现 端细胞法 中胚层主要形成肌肉、间质和生殖腺
3. 出现皮肤肌肉囊
4. 具不完全消化管,寄生者退化 5.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6. 原肾排泄 7. 梯形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 8. 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体内受精 9. 间接发育,寄生者常具复杂的生活史 10. 自由或寄生生活,自由者多海生
层紧贴形成的体壁,包裹全体,兼具保护、运动等功能。 (1)表皮epidermis:上皮组织epithelium构成
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 杆状体rhabdite:入水成黏液包围虫体,保护和摄食 感觉细胞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腺细胞:单细胞腺和成杆状体腺细胞,细胞本体下沉到肌肉层 下间质中,以细颈开口 (2)基膜basement membrane:结缔组织层,多无细胞结构 (3)肌肉层:平滑肌(环肌层+斜肌层+纵肌层) (4)运动(locomotion): 纤毛在润滑的粘液表面上鞭打而滑行 肌肉由前至后的波状收缩 – 转向、曲体或扭转

动物生物学扁形动物门

动物生物学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三角真涡虫 涡虫纲,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吸虫纲,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绦虫纲,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的体制:
体壁
01
02
涡虫-体壁结构
3、消化系统
为不完全消化系统(inplete digestive system)分为口、咽、肠三部分
排泄系统:原肾管系统,由排泄管和焰细胞组成。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梯形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眼点(eyespot):1对,体前端背侧。 感知光线明暗,但不能成像。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Dugesia)
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石块下,以小蠕虫昆虫等为食
外部形态
04
前端呈三角形,两侧各有一发达耳突
头部背面有两个黑色眼点
06
皮肤肌肉囊 表皮单层柱状细胞,含有杆状体,可排出体外,遇水溶解为粘液,以附着、滑行、捕食、御敌。 实质组织充满在体壁内的器官系统之间,充满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也被称为间质。
猪带绦虫-头节
生活史:终末寄主:人小肠内;中间寄主:猪。 人吃了未熟的含囊尾蚴的猪肉(米猪肉)后患病:成虫寿命最长达25年以上,每天新增10余节片,同时脱落10余片,每片含卵3—8万粒。 危害:引起人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失眠、乏力、头痛;猪囊尾蚴如寄生在人脑部,引起循环、呼吸紊乱,呕吐、昏迷等;寄生在眼部影响视力至失明。
皮肌囊的概念及结构
中胚层的分化,形成肌肉层。在进化上具有重要意义?两侧对称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吸虫涡虫)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吸虫涡虫)

成虫寄生于人、猫、狗等的肝胆管内。
2 体壁: 体壁: 皮层: 皮层: 合胞体层 基膜: 抗消化酶, 基膜: 抗消化酶,有弹性 肌肉层: 肌肉层:环、纵。 作用: 作用:1)保护,抵抗寄主消化酶。 保护,抵抗寄主消化酶。 2)直接吸取营养(渗透性)。 直接吸取营养(渗透性)。
华 枝 睾 吸 虫 形 态
基膜: 基膜:非细胞构造 肌肉层:环肌、纵肌、 肌肉层:环肌、纵肌、背腹肌 皮肌囊和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来源于中胚层的实质,合胞体, 2)皮肌囊和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来源于中胚层的实质,合胞体, 连成网状,网间充满液体与变形细胞。 连成网状,网间充满液体与变形细胞。 功能:贮存养分、运输代谢产物、再生等。 功能:贮存养分、运输代谢产物、再生等。
神经系统: 6 神经系统: 梯形,咽旁神经节: 条纵神经、横神经。感官退化。 梯形,咽旁神经节:6条纵神经、横神经。感官退化。
生殖系统: 7 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 雄:精巢一对,2输精小管, 精巢一对, 输精小管, 输精管,储精囊→雄生 输精管,储精囊→ 殖孔(腹吸盘前) 殖孔(腹吸盘前) 雌:卵巢一个,输卵管与受 卵巢一个, 精囊,劳氏管、 精囊,劳氏管、卵黄总 管相通,成卵腔, 管相通,成卵腔,梅氏 腺(一部分成卵壳,一 一部分成卵壳, 部分润滑)。 部分润滑)。 虫卵小,黄褐色,有卵盖,有肩峰,底端园有豆点状小刺, 虫卵小,黄褐色,有卵盖,有肩峰,底端园有豆点状小刺, 似灯泡,含毛蚴。 似灯泡,含毛蚴。
再生能力强: 再生能力强:(1)必须大于一万个细胞,再生有极性。 必须大于一万个细胞,再生有极性。 (2)吸收:卵、卵黄,内部器官。 吸收: 卵黄,内部器官。 神经系统不受影响
第三节 吸虫纲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一 代表动物 华枝睾吸虫 (一)形态结构 外形:体扁平、透明具树枝状睾丸,前略窄,后略宽。 1 外形:体扁平、透明具 ,前略窄,后略宽。 长10-25mm,宽3-5mm。 10-25mm, mm mm。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第三节: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和腔肠动物相比,其结构与机能进一步复杂、完善。

生存于多种环境中,有许多仍留在海水内,多数已进入淡水,某些则进入土壤;而更多的却适应了在脊椎动物和人类器官内的寄生生活。

一、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从扁形动物开始,动物获得了两侧对称的体制。

所谓两侧对称,就是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个部分。

这种体制在动物进化上有很大意义:1、使动物有了前后、左右、背腹之分,从而引起动物机能上的分化,腹司运动,背司保护,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在前端,为前端分化成脑创造了条件。

2、使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向前)。

3、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行动也较为敏捷。

4、扩大了动物在空间的移动范围——两侧对称的体型最有利于运动,既适合游泳,又适合在物体上爬行,是动物由水中漂浮或固着生活进入水底爬行的结果,水底爬行又可进化到陆上爬行,所以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外胚层之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胚层——中胚层,故扁形动物属于三胚层动物。

中胚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是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各器官复杂化的物质基础,使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

如由中胚层形成的复杂的肌肉层,它的发生首先就减轻了外、内胚层的某些机能,尤其是运动机能,增强了空间位移的速度,并随着感觉器官的逐渐发展,使动物能较快地和有效地去摄取食物,从而加强了机体的代谢,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展和排泄生殖等器官系统的形成。

扁形动物体内还充满了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这是一种特殊的柔软结缔组织,贮藏水分和养料的功能,使动物体在一定程度上能抗干旱和耐饥饿,因此中胚层的产生也是动物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无脊椎动物4扁形动物门

无脊椎动物4扁形动物门
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自由生活类:有口而无肛门 寄生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 或完全消失(如绦虫)
具有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原肾管:原始的排泄管,一端为盲管,另一端开口(排泄孔)的排泄管。 原肾管是由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分支末端由焰细胞(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盲管。
四、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上的一次飞跃。 扁形动物是一群背腹扁平, 两侧对称,具三胚层而无体腔的蠕虫状动物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大多数种类在浅海石块、海藻下隐居生活,潮间带较为丰富。例如蛭态涡虫(Bdelloura)、平角涡虫(Planocera)等。 淡水种类多在溪流、湖泊等清洁的流水石块下生活,例如真涡虫(Dugesia)、多目涡虫(Polycelis)等。 极少数种类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丛林或潮湿遮阴的地面,例如笄蛭涡虫(Bipalium)。
4、生殖:
大多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复杂,具有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及附属腺,具有交配行为,体内受精。为动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创造了条件。
海产种类个体发育经牟勒氏幼体(Mullerr`s larva)阶段。
涡虫纲多肠目无吸盘亚目的平角涡虫的幼虫称壳内牟勒氏幼虫
二、分类(1万多种)
1
涡虫纲 扁形动物中原始的和具典型结构的类群,多数自由生活。
常见种类:指环虫、三代虫、日本血吸虫等。
终寄主:人 中间寄主:沼螺和鱼(鲤科)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终寄主:人 中间寄主:钉螺
消灭钉螺是根治血吸虫的着急措施。
3、绦虫纲(Cestoidea)
特征: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
入水后孵化成毛蚴 毛蚴:钻入为中间寄主钉螺进行无性繁殖,产生
母胞蚴和子胞蚴,子 胞蚴成就后释放出尾蚴 尾蚴:接触到人和牲畜皮肤时,利用吸盘及头腺
分泌物钻入体内,脱 尾部变成童虫,侵 入 静脉系统和淋巴系统,在体内移行,到达 肠系膜静脉后继续发育。
三.重要的寄生虫--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感染场所:
都睡了吗
一.主要特征
(六)呼吸
无特殊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种类一般由 表皮进行气体交换,寄生种类则进行厌 氧呼吸。
(七)生殖和发育 A、生殖: 本门动物不仅有生殖器官,而且有复杂的
生殖导管,以及附属腺体。生殖细胞由 中胚层细胞发育而来。
一.主要特征
绝大多数雌雄 同体,有交 配行为(水 生到陆生的 重要条件)
腹面上皮细胞 外表面长有 纤毛。 ●基膜:为非细胞结构,有弹 性,位于表皮下面。
二.代表动物--- 涡虫--体壁
● 肌肉层:分为三层:
环肌:紧靠在基膜下
斜肌:位于中间,肌层薄
纵肌:位于内层,肌层厚
这种由单层上皮细胞和多层 肌肉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体壁称 为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 动功能。
二.代表动物--- 涡虫 3. 消化系统
六.寄生生活适应性变化的一般规律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取食方便而直接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表皮特化成皮膜 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管生殖腔,生殖孔。 ▲ 雄性生殖器官:
精巢,输精小管,输 精管,储精囊,阴茎球 特点:
卵囊内的胚胎发育所 需的营养由卵黄细胞供 给。

3-4扁形动物门

3-4扁形动物门

• 1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Platyhelminthes? • A) Protonephridia (flame bulbs) • B) Dorsoventrally(背腹) flattened body • C) Bilateral symmetry • D) Lack of sense organs • E) Circular and longitudinal muscles
二、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 扁形动物约15000余种,我国发现近1000 种。 • 分三纲: 1、涡虫纲 2、吸虫纲 3、绦虫纲
扁形动物——涡虫纲
• 多自由生活,多数生活在海洋,少数生活在淡水,也 有生活在土壤中的。一些种类也侵入养殖埕地,成为 蛤、蛏等贝类的养殖敌害。 • 体表有纤毛。
扁形动物——吸虫纲 (Trematoda)
1、神经系统 • 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 系统,体前端有1对 发达的脑神经节 (cranial ganglion)。 • 由脑神经节向后发出 若干纵行神经索 (neural chord)。 • 神经索间有许多横神 经相连,形成梯形神 经系统(ladder-type nerves system),支 配全身。
扁形动物——生殖、发育
• 中胚层的出现——导致出现了固定的生殖腺+生殖 导管(输卵管、输精管等)+附属腺体(前列腺、 卵黄腺等)。 • 具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体内受精—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涡虫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脑内神经分泌细胞的分 泌物和再生作用有关(再生过程中,神经分泌细胞 的数量增加)。
扁形动物——呼吸、排泄系统
• 1、呼吸 :体 表渗透,厌氧 生活。 • 2、排泄:多 数扁形动物具 有原肾管系统 (protonephrid ium system): 由外胚层内陷 形成,有排泄 孔通体外。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 感觉器官 眼点:感光,避强光,趋 弱光。 耳突:富有感觉细胞,司 味觉和嗅觉。
.
23
(6) 生殖系统 ➢ 雄性生殖器官:精
巢、输精小管、输 精管、贮精囊、阴 茎、前列腺及生殖 腔。
➢ 雌性生殖器官:卵 巢,输卵管,阴道、 卵黄腺、卵黄管及 受精囊。
.
24
.
25
涡虫纲分类 ❖ 消化管的有无及复杂程度; ❖ 以生殖系统为主,并结合消化管结构; ❖ 生殖系统卵黄腺的有无及是否为典型的螺旋卵裂。 无肠目: ➢ 体小,有口,咽不发达或完全消失,无肠,由内胚
体内器官隐约可见,虫体后1/3处有 2个前后排列的树枝状睾丸。 口位于身体的前端,生殖孔位于身 体的腹中线上。
.
29
2. 内部结构
1)体壁:体表无纤毛。
表皮:
➢ 由许多大细胞的细胞质 延伸、融合形成的一层 合胞体结构。
➢ 大细胞的本体下移到实 质组织中,有突起与表 面的细胞质层相连。
皮层基部为基膜,基膜 内表面为环肌、纵肌。
绝大多数种类为雌雄同 体,异体受精。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输精小管、输精管、储 精囊及雄性生殖孔。
雌性生殖器官:卵巢、 输卵管、成卵腔、子宫、 雌性生殖孔、受精囊、 劳氏管、卵黄腺、卵黄 管、总卵黄管及梅氏腺。
.
33
.
34
3. 生活史
成虫→受精卵(内 含毛蚴) → 第一 中间寄主(沼螺) →胞蚴 →雷蚴(淋 巴间隙) →尾蚴 (肝间隙) →逸出, 第二中间寄主(鲤 科鱼类)→囊蚴 (肌肉)→ 误食, 进入十二指肠→肝 胆管 →成虫
三. 寄生虫分泌毒素,使宿主中毒。如肝片吸虫 四. 寄生虫的卵或幼体栓塞微血管、肝管或胆管,使
宿主液流通不畅,器官发生机能障碍。

第6章-扁形动物门

第6章-扁形动物门

1.4 消化系统
不完全消化系统--自由生活类:有口无肛门; 寄生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 或完全消失(如绦虫); 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1.5 排泄系统---原肾管
原肾管(体内封闭,体外开口) 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 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 泄孔通体外。分支末端由焰 C(帽C和管C)组成盲管。 功能:调节渗透压、也排出多余 的水分和一些代谢废物。
(4)呼吸和循环 无特殊的呼吸、循环器官 (体表;实质组织液体) (5)排泄系统----原肾管型 焰细胞收集液体废物,经 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 排出。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典型的梯形神经系统
一对脑神经节,两条粗大 的腹神经索,许多横神经相连 感觉器官:
眼点:一对,不能成像,只能辨 明暗。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司味 觉;嗅觉;触觉
涡虫纲Turbellaria 生活方式 体表 体壁 大多数自由生活 纤毛 典型皮肤肌肉囊 吸虫纲Trematoda 均寄生 无纤毛 具吸盘 合胞体结构 绦虫纲Cestoida 高度适应寄生生活 无纤毛,头节具吸盘、小钩 合胞体结构
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发达,具眼、耳突等
脑 神经索、梯形神经系统
趋于退化
不发达 梯形神经系统 趋于简单化 有口、咽、食管、肠 厌氧呼吸 具焰细胞的原肾管
中国血吸虫病的过去和现在
50年代 病人数(万) 1,100 流行县 381 钉螺面积(亿M2) 148 感染牛数(万) 60 2003年 105 108 34 5
4. 绦虫纲
(对寄生的高度适应)
4.1 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① 全内寄生; ② 成虫扁平带状,体分头节、颈部、节片3部分; ③ 附着器官(吸盘、小钩等)集中于头节; ④ 体表纤毛消失,亦无棘,感官完全退化,消 化系统全部消失; ⑤ 皮层具微毛,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吸收寄主 的营养物质; ⑥ 生殖器官高度发达,每一成熟节片都有一套 雌、雄生殖器,繁殖力强大; ⑦ 多有一个中间寄主。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生物学特征和进化地位●背腹扁平;体壁由表皮和肌肉层形成皮肌囊;消化道与体壁之间为实质;出现器官系统;消化道有口无肛门;梯状神经系统;具多种感觉器官;排泄系统为原肾型;既有自由生活也有外寄生和内寄生的种类。

●身体开始成为两侧对称的体制,具有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三个胚层,在体壁和消化道之间没有体腔,身体出现了器官系统,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身体扁平,两侧对称(bilateral symmetry)–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两侧对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背面:具有保护作用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两侧对称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演变成定向运动; 被动摄食演变为主动摄食; 由漂浮生活演变为水底爬行生活,再演变陆上爬行生活.●2.中胚层(mesoderm)的形成和意义●中胚层是动物体器官系统结构的物质基础,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身体大部分结构由中胚层分化而来,为动物体结构的发展和生理的复杂化、完备化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器官的形成使运动加快,摄食增加,促使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发展,加强了新陈代谢.●中胚层分化为实质组织(parenchyma)和肌肉组织:●肌肉层促进了运动机能的发展。

●实质组织:部分中胚层形成的, 葡萄状,填充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之间,具有储存水分养料、抗干旱, 耐饥饿, 保护内部器官、再分化的功能。

3、具有皮肌囊(dermo-muscular sac)●由动物表皮层和肌肉层(环肌,斜肌,纵肌)紧贴在一起,构成囊状体壁,称之为皮肌囊,为实质组织所充填.4.具有不完全消化系统(imcomplete digestive system)消化系统具有口、咽和肠,无肛门。

第七章扁形动物

第七章扁形动物

尾蚴附于水草 发育成后囊蚴
后囊蚴 尾蚴 子雷蚴
卵 毛蚴 卵在水中 孵出毛蚴
胞蚴
尾蚴逸出螺体
毛蚴在螺体 内发育繁殖 椎实螺 图6-28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中间寄主)
口吸盘
(2)布氏姜片虫
*形态结构 *生活史
肠 腹吸盘 阴茎
咽 生殖孔
子宫 卵黄腺 输精管 梅氏腺 成卵腔
卵巢 输卵管 卵黄管 前精巢 输出管 后精巢
第四节
(一)形态结构 1、外形
顶突 头节 小钩 吸盘 颈部 未成熟节片 节片 成熟节片 妊娠节片
绦虫纲 (Cestoida)
一、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幼节片
头节
图6-34 猪带绦虫成虫
成熟节片 妊娠节片
绒毛
液泡
2、体壁、营养与呼吸
线粒体 合胞体、绒毛 皮层: 合胞体
基膜 肌肉层 实质细胞 无消化系统
3、消化系统
口、咽、肠 肠壁: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
图6-3 三角涡虫的消化系统
4、呼吸和循环
体表、实质组织
5、排泄系统
外胚层形成 原肾管型
焰细胞 排泄管
图6-4 涡虫的排泄系统
焰细胞
管细胞
图6-5 涡虫原肾管的焰细胞微细结构图
6、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梯形神经系统 眼点:辨别光线的明暗 耳突:司味觉、嗅觉和触觉

犬粪
六钩蚴
人误食虫卵也发 生棘球蚴,此虫 生活史终止
内含多个头节
羊牛等动物吞食虫卵 后在肝及其他内脏器 官发育成棘球蚴
羊(中间寄主)
第五节Leabharlann 寄生虫和寄主的相互关系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二、寄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性 三、寄生虫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 四、寄生虫的防治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4.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原肾型排泄系统是扁形动物的 排泄器官,是动物界第一次出现 的专门化的排泄器官。
结构:排泄管由外胚层内陷形 成,分布在身体两侧。排泄管末 端为帽细胞、管细胞(旧合称为焰 细胞)。
功能: 调节体内水分,同时排 除体内代谢废物。
15
5.梯形神经系统
比腔肠动物进步:
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
切面
6
两侧对称体制在进化上的意义
凡两侧对称的动物,身体有了明显的前后、左右、背 腹之分。 ➢背面有各种色素和较为发达的腺体,主要起保护作用; ➢腹面具有运动器官和摄食器官,主要承担着摄食和运动 机能; ➢神经和感觉器官逐渐集中于身体前端,能对环境刺激做 出及时反应,同时为脑的分化创造了条件,使得动物的运 动从不定向趋于定向。
“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 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 神经相连。
背索 腹索
侧索
横神经
16
5.感觉器官
自由生活的扁形动物具有眼、耳突、触角、纤毛窝 和平衡器等感觉器官。
眼点
耳突
17
眼点:色素细胞+感光细 胞,只能感受光的方向及 明暗,不能成像。
感光细胞
耳突:化学感觉细胞及触 觉细胞特别发达,具味觉 和嗅觉。
2
概述
分布: 扁形动物约25000种。它们是在更广阔的环境中成
功的居住者。 海绵、腔肠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少数在淡水;
而扁形动物自由生活的种类(涡虫纲)分布于海水、淡 水或潮湿的土壤中;多数寄生种类(吸虫纲、绦虫纲) 则寄生于人、家畜、家禽或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表。
3
掌握内容:
1、扁形动物门的七大特征。 2、华枝睾吸虫内部结构。 3、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生活史(掌握中间宿 主)。 4、分为哪3个纲,各举一例代表动物。
又称肝蛭、肝瓜子仁虫, 体扁平,形如树叶。成虫寄 生于哺乳动物肝脏
是世界性的牛羊寄生虫之一
在欧洲、非洲等地,人体 被感染较常见,我国则较少 见
24
布氏姜片吸虫
寄生人和猪体小肠,大 型吸虫 肠炎、溃疡,腹泻、消 瘦、乏力,贫血、浮肿
25
日本血吸虫


26
生活史
27
3.绦虫纲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
1.体壁 -皮肌囊
扁形动物的体壁是由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中 胚层形成的肌肉共同构成的,体壁包裹全身,呈 囊状,既有保护身体的作用,又有运动的功能, 这种体壁结构称之为皮肤肌肉囊,简称皮肌囊。
11
2.扁形动物的实质
➢构成:疏松结缔组织 ➢细胞种类:
-无体腔动物
A表皮取代细胞
B成新细胞:未分化细胞,损伤愈合、再生
6 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
1
概述
扁形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 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 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与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 梯形神经系统等。
28
生活史
29
牛带绦虫
中间寄主为牛,头节有吸盘而无小钩
30
细粒棘球绦虫
特点:除头节、颈部以外,只有3个节片。
头颈部
31
6.4 扁形动物与人、畜的关系
1. 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 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 ➢ 化学性作用 ➢ 机械性作用 ➢ 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
32
2. 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睾吸虫、肝片吸虫、布氏姜片吸虫、日本血吸虫等。
单殖吸虫:主要寄生于鱼类,如本尼登,海盘虫,三
代虫等。
盾殖吸虫:寄生于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
21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华肝蛭)
寄生人体肝脏胆管中, 引起肝吸虫病 慢性腹泻、消瘦、乏力, 贫血、肝脏肿大等症状, 后期发生肝硬化
22
23
肝片吸虫
C固定实质细胞:连接
➢功能:
A 贮藏水分和养料
B 保护内脏、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
C 分裂、分化和再生器官
12
3.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无肛门,为不完全消化系统。
进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体表呼吸
依靠体表借渗透作用从水中获得氧,并将二 氧化碳排至水中,寄生生活的种类可以行厌氧呼 吸。
中胚层分化形成肌肉层
排泄系统、神经系统
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可以贮藏水分和营养使动物体在一定程度 上能抗干旱和耐饥饿,因此中胚层的产生也是动物水生进化到陆 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9
6.2 身体结构
1. 体壁 2. 扁形动物的实质 3. 消化系统 4. 呼吸和排泄系统 5.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6. 生殖
10
由于营寄生生活,扁形动物出现了一系列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
① 形态结构方面:寄生虫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运动器官消失、神经系 统和感觉器官一般退化、消化系统退化(吸虫)或消失(绦虫)。寄生 虫产生某些新器官,新构造,例如,吸盘、小钩等。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生殖力巨大,雌雄同体、自体受精、绦虫生殖器官数目至少与体节数相 同、巨大的产卵力等。
色素细 胞
18
6.生殖系统
特点:
中胚层产生了生殖腺(精巢、卵巢),同时形成了生 殖管道(输卵管、输精管)和附属腺体(卵黄腺、前列 腺等)。 出现了外生殖器,能够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这是动 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单肠类涡虫,其余均是雌雄同体。
19
6.3 扁形动物门分纲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是 动物由适应水中漂浮生活到底栖爬行生活的结果,也是动物由水生 进化到陆生的先决条件。
7
中胚层在进化上的意义
扁形动物通过哪种方法形成中胚层? 端细胞法
8
中胚层在进化上的意义
中胚层的发生,减轻了外、内胚层的负担,为动物体结构进一 步复杂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动物器官系统的形 成和发展,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4
6.1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 体制为两侧对称; ➢ 出现了中胚层; ➢ 体壁为皮肤肌肉囊; ➢ 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 梯形神经系统; ➢ 形成了生殖系统
5
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
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部分,这种对称形式 称为两侧对称(或左右对称)。
各纲的特征及区别
涡虫纲: 自由生活,体表有纤毛,消化、神经、 运动、感官发达
吸虫纲: 体内、外寄生,消化、神经、感官退化, 有吸附器,生殖系统复杂
绦虫纲: 消化道寄生虫,神经、感官退化,消化 道消失,有吸盘、小钩,生殖器官发达,生活史复 杂
20
2.吸虫纲
主要分为3个类群:
复殖吸虫: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都属于本纲,如华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