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

合集下载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缩编项目成果质量检查与评定的探讨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缩编项目成果质量检查与评定的探讨
o o szn e u t ft e ln s a a i cu i g t e q ai lme t fd wn ii g r s l fln s a a a d i ih ,h u — f wn i g r s l o a d u e d t ,n l d n u t ee n o szn e u t o d u e d t n t weg t t e o t d i s h h l y o s a s c me o e d wn ii go e q ai f a d u e d t ls i c t n e r r n miso s a d q a i a ig me h d . t r p s d t e r ・ o f h o szn ft u l y o n s aa ca s ia i ro sa d o s in , n u l yr t t o s I p o o e h e t h t l f o t n
sh u lym nt igpooa o epoet ysb—s g n u u sq a t o ir r sl fh rjc b u i on p t t eadsb—poess p rah a rcse apoc.
Ke r s d w sz g ma q ai h c q ai l me t t e ca s ia in er r n mi in ; u l y e au t n o e u t y wo d : o n ii p; u lt c e k; u l y e e n ;h ls i c t ro s a d o s o s q a i v l a i fr s l n y t f o s t o s
第3 4卷 第 4期
2 1 年 8月 01T Cs& S A I L l P T A NFo RM茂 l EC T oN T HNOL Y OG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我国自2009年开始实施土地调查工作,至今已经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在此次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发现,现对此进行总结。

首先,通过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我们发现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有所增加,但土地质量的下降趋势依然存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大量的耕地被转为建设用地,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同时,土地的污染和退化问题也日益严重,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修复亟待加强。

其次,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还揭示了我国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大幅增加,而农业用地的减少导致了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

最后,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还为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质量、土地所有权等方面的详细调查,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的机会,同时也为我们未来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希望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和成果,积极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工作,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六、二次调查的目标及计划
1、总体目标 采用先进技术,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查 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和完善我国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 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 管理的需要。
2、时间计划
2007年1-至6月:准备阶段 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组织实施阶段
第四节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一、国家对二次调查的重视情况
成立了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曾培炎副总理任组长,国务
院副秘书长和国土资源部部长任副组长。
召开了第一次领导小组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总体方案》。 召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电视电话会议。
统一土地分类标准
中央宣传部制定并向中央新闻媒体下发了二次调查的宣传方案。 中编办原则同意为土地调查办公室增加编制 制定颁布了《土地调查条例》 财政部保证二次调查经费
4、专项用地统计调查
统计工业、基础设施、商业、开发园区和房地产等用地的利用状况
5、建立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国家、省、市(地)、县四级
建立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
6、统一时点变更
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
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
五、技术特点
1、调查采用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正射影像图为调查底图 2、基于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3、统一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
国家负责制定统一的数据库标准。 国家建立全国数据库 全国不要求统一应用软件
4、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交换的自动化
与“数字国土”和“金土工程”相结合 实现数据交换和传输通过网络实现
2008年上半年,完成东部调查、2008年底完成中部地区及西部重点城市调查、 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国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用户手册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用户手册

(5) 在双核 3.0GHZ 处理器 1G 内存的计算机上,质检软件检查 300M 的数据时所需要的时
间,数据导入时间大约是 30 分钟,自动检查(数据处理部分)时间大约是 60 分钟,
自动检查(执行自动检查部分)时间大约是 120 分钟,在检查过程中时间比较长,请
您耐心等待。
数据库检查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成果质量检查软件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有:
根据质检细则中定义的标准方案,自动检查成果数据。 第四步:手工检查
根据质检细则中定义的标准方案,手工检查成果数据。 第五步:结果审核
对自动检查和手工检查,检查出的所有错误进行审核,将由实际特殊情况造成的错误记录标记成“例 外”,得出自动检查和手工检查的最终结果。 第六步: 提交检查结果
-3-
只有当用户把检查出的错误都修改完毕,使得质检数据完全正确后才能提交检查结果。
图 2-5
解决方法:用户可以将资料完整性检查的结果导出到 Excel,然后根据完整性检查提供的资料, 将报送资料补充完整。 ④缺少下发的行政区文件
错误原因:在用户指定的路径下,没有查找到 省级下发县级行政界线图层。 解决方法:将省级下发县级行政界线图层的 SHP 和 PRJ 文件补齐,文件名称必须为 XZQ.SHP 和 XZQ.PRJ,并放在报送文件的“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原格式数据”文件夹里面。 ⑤下发的行政区文件无法打开 错误原因:下发的行政区文件可能受损 解决方法:重新获得下发行政区文件并在原来目录下替换原文件
(1)县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办(数据库建设承担单位)使用质检软件对县级成果进行数据库质量检 查,发现并输出错误,交由生产单位进行修改,直到数据库质量达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 据质量检查细则的要求。
(2)市级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使用质检软件主要负责对县/市提交的成果进行复查,重点是看县 /市提交的数据库成果有没有经过检查,错误有没有修改。也可以不进行创建地市级检查任务, 直接创建省级检查任务。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1. 引言1.1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背景1. 经济发展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国土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保障国家的土地资源,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成为当务之急。

2. 技术手段更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的,当时的技术装备和手段相对滞后。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第三次国土调查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国土资源现状。

3. 政策法规要求: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第三次国土调查也受到了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机构和研究机构对于土地资源的数据和信息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也是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的一个重要背景因素。

4. 国际经验借鉴:在国际上,土地调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许多发达国家都有定期进行的国土资源调查计划。

我国也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第三次国土调查来不断完善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1.2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在于深化对我国国土资源状况的了解,为科学制定国土规划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愈发受到重视。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开展,将为全面了解我国国土资源状况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通过对国土资源分布、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进行详细调查,可以为合理规划国土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资源过度开发、浪费和环境破坏。

国土调查还可以为城乡规划、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国土资源状况的全貌,更在于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2. 正文2.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结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内容与结果是指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土地利用情况的详细调查和统计分析,得出了关于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分布、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数据和结论。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转换问题研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转换问题研究
汪志远
( 甘肃 省水 利水 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甘肃 兰州 700 ) 300
摘 要: 第二次全 国土地大调 查任 务艰 巨, 测绘 数据质量要求较高。为了充分利用 国家 1 对 :5万和 1 万地形 图, :1
国土资源部门要求农村统一使用 18 9 0年西 安坐标系统成果 , 而许多农村调查成果 属于地方独立坐标系或 15 9 4年北
中图分类号 :3 1 1 F 2 .
土 地 调 查 ( adSre ) 对 土 地 的 数 量 、 L n uvy 是 质 量、 利用 方式 和权 属 状 况及 其 空 间分 布 进 行 的 科 学
1 0 。农 村 土地 调查 采用 “90年 西安 坐标 系 ” :50 18 , 城镇 土地 调查 采用 “ 方 独立坐 标 系 ” 均 采用 18 地 , 95 国家 高程 基准 。
找测区高等级同名 点( 点 以上 ) 3 的各系统坐标 , 若
没有可以实地进行联测 , 求取坐标转换模型 , 通过转 换 模型 可 以将原 来所 有 坐标成 果化 归 到 目的坐标 系
统 ( ,90年 西 安 坐标 系 ) , 换 模 型 采 用 赫 尔 如 18 中 转 默特变换 法 :
X新 =a+b X m n+c木Y旧
况调查 , 查清全国基本农 田状况 ; 建设土地调查数据
库, 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 。在调查的基础上 , 建 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 的调查 统计、 及时监测与快速
更新 机制 。
Y新 =d—C,X旧 +b| Y1 l c c 日
其中: 新为 目的坐标值 , 旧为原来坐标值 ,、 x x a
第2 6卷 第 4期 2 1 2月 00年
甘 肃科 技

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抽查核实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28号)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

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抽查核实工作的通知(国土调查办发〔2009〕28号)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

附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国家级抽查核实工作方案为保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真实准确,客观评判各地调查工作质量,并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全国调查成果质量抽查积累经验,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办法》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核查总体方案》,拟组织对全国部分地区调查成果进行质量抽查与实地核实。

一、抽查核实的范围成果质量的抽查与核实原则上选择全国31个省区一定数量县(区)统一进行调查成果综合评判。

本次抽查核实的重点主要围绕二次调查中,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较为明显的10个省份,以内、外业核查结果为基础,实地核实,检查各地上报成果质量,重点发现调查质量问题。

抽查核实的省份原则上选择“耕地增加数量较多”、“耕地减少明显”以及“建设用地增加较多”的省份。

通过对上报数据的分析,本次抽查省份主要包括:(一)耕地明显增加的省份(2个):内蒙古、辽宁;(二)耕地明显减少的省份(4个):广东省、江苏省、山西省、上海市;(三)建设用地明显增加的省份(5个):内蒙古、江苏省、河北省、河南省和安徽省。

二、抽查核实的内容(一)检查各地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完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耕地增加或减少有关政策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若干意见》情况;(二)检查各地调查工作组织是否有效,调查成果是否准确齐全,是否严格执行土地分类国家标准;(三)现场检查部分地区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明显增减的真实性,了解地方调查成果基数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想法,分析原因;(四)督促检查地方基本农田上图工作的进展情况,掌握各地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总体情况;(五)发现一批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以及成果质量存在重大缺陷的典型案例。

三、抽查核实的方法(一)分析准备。

综合分析国家内业核查意见、地方复核情况和外业核查结果,以及与变更调查数据差异等材料,掌握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大的省份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选择2-3个县区,作为实地抽查重点;(二)座谈交流。

福建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

福建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

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2014-07-04 | 来源: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福建省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二次调查数据。

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取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利用覆盖全省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全面查清了福建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省主要地类数据耕地:134.18万公顷(2012.67万亩)园地:81.52万公顷(1222.82万亩)林地:837.93万公顷(12569.02万亩)草地:22.94万公顷(344.04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5.41万公顷(831.16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7.25万公顷(258.78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6.12万公顷(841.73万亩)另外为其他土地。

二、全省耕地分布与质量状况(一)耕地分布全省耕地按行政辖区划分,福州市耕地15.59万公顷(233.86万亩),占11.62%;厦门市耕地2.19万公顷(32.79万亩),占1.63%;莆田市耕地7.54万公顷(113.08万亩),占5.62%;三明市耕地19.20万公顷(288.06万亩),占14.31%;泉州市耕地14.84万公顷(222.67万亩),占11.06%;漳州市耕地18.04万公顷(270.62万亩),占13.45%;南平市耕地23.55万公顷(353.26万亩),占17.55%;龙岩市耕地16.36万公顷(245.35万亩),占12.19%;宁德市耕地16.00万公顷(239.99万亩),占11.92%;平潭耕地0.87万公顷(12.99万亩),占0.65%。

(二)耕地质量全省耕地按坡度划分,2度以下耕地37.99万公顷(569.85万亩),占28.3%;2~6度耕地28.41万公顷(426.15万亩),占21.2%;6~15度耕地33.67万公顷(505.04万亩),占25.1%;15~25度耕地21.20万公顷(317.99万亩),占15.8%;25度以上的耕地12.91万公顷(193.64万亩),占9.6%,主要分布在三明、宁德、南平地区。

国土“二调”和“三调”有何不同?

国土“二调”和“三调”有何不同?

国土“二调”和“三调”有何不同?国土“二调”和“三调”有何不同?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决定自2018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为什么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又与前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有什么不同?下文将从多方面为您详细表述。

为什么要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呢?2009年,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完成,建成了县、市、省、国家四级覆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各级数据库中包括辖区范围内的每个地块的空间数据和面积、地类的相关属性数据,都实现了数据化留存。

不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际上是在基础数据十分匮乏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耕地是20.31亿亩,而到2012年,耕地数据是20.27亿亩,这和过去传统掌握的数据比,从数据上看面积不一致,但实有耕地还是那么多,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制约使得数据不太准确,为了查清全国每一块土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分布等利用现状,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正式启动。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又与前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有什么不同?预算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投入总金额约为150 亿元,其中地方投入约130 亿元。

有业内人士称,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范围及规模将超前两次。

对于空间信息产业及业内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加速发展的机遇。

显区别于“二调”的县—市—省—国家的逐级建设路径,更能保证数据一致性,保证后期高质量的数据应用及共享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逐步不再依赖土地及自然资源,以及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和谐的绿色发展的要求,“三调”中必然会开展国土空间开发、资源环境保护等各项专题调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此外,在“二调”实现信息化基础上,本次调查将会综合十年来的土地调查信息建设成果,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调查、管理、规划、利用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省 地级市
区县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五是开展成果汇总
•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各 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 级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及基本农田和城镇建设用地等数据,形 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调查汇总成果, 成国家及各级行政辖区内的调查汇总成果,编制各级土地利 用图件,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用图件,开展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 通过土地变更调查,将成果统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时点, 2009 日同一时点 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 逐级汇总土地调查成果。完善土地变更调查制度,“尽快建 立起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调查的质量” 立起权威的土地调查数据规范体系,保证调查的质量”。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四是建设土地调查数据库
在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基 础上,建立国家、 础上,建立国家、省、市(地)、 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 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 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及数据库管理系统。
D O M D E M 纠 正 控 制 点 土 地 利 用 数 据 库 国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关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于“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和《国 国 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明确要求,从 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 2007年7月开始,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三是基本农田调查

关于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关于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ZIYUANDAOKAN顷(24万亩),占0.19%。

(见表1)全省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耕地537.15万公顷(8057万亩),占65.57%,无灌溉设施的耕地282.05万公顷 (4231万亩),占34.43%。

(见表2)三、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确保我省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省耕地819.20万公顷(12288万亩),比基于一次调查逐年变更到2009年的耕地数据多出25.95万公顷(389万亩),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下转第12页)关于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的意见》(豫政〔2007〕35号)要求,河南省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展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于2009年12月31日结束。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以国家下发的省级调查控制界线为调查区域,依据国家规程、标准,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到2009年12月31日标准时点。

二次调查首次采用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首次采用“政府统一组织、地方实地调查、国家掌控质量”的组织模式,首次采用覆盖全省遥感影像的调查底图,实现了图、数、实地一致,全面查清了全省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各类土地资源家底。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一、全省主要地类数据耕地:819.20万公顷(12288万亩)。

其中,水田75.90万公顷(1138万亩),水浇地461.25万公顷(6919万亩),旱地282.05万公顷(4231万亩)。

全省基本农田678.39万公顷(10176万亩)。

园地:23.10万公顷(347万亩)林地:350.69万公顷(5260万亩)草地:67.99万公顷(1020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5.24万公顷(3079万亩)交通运输用地:42.91万公顷(644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5.43万公顷(1581万亩)另外为其他土地。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中国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两项重要的国土资源调查工程。

这两次调查为中国的国土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对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国土资源、推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对这两次调查进行浅谈。

一、调查背景及意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08年启动,历时7年,于2015年完成。

这次调查主要对国土用途、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土地所有权等进行了全面、综合的调查,是中国2009年--2010年国土资源调查项目的扩展,以及2001年北京会议的研究成果的继续深化和完善。

这次调查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科学规划国土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1996年启动,历时3年,于1999年完成。

这次调查主要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土地条件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为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

这两次调查的开展,对于我国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的基本情况,推动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调查内容及成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用途变化情况、土地质量状况、土地承载力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等。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国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农业用地比重在不断减少,城镇用地比重在不断增加。

土地质量普遍较好,但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差异较大。

土地承载力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

这些成果为我国科学合理规划国土空间、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三、调查成果的应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土地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这些成果为我国科学编制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在国土资源管理方面,这些成果为我国加强土地承载力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发布了。

这份公报包含了全国各地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量和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的数据。

根据公报显示,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为9.6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8亿公顷,占总面积的18.5%。

与上次调查相比,中国的总土地面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此外,公报还显示,中国的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其中,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最为明显,已占据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6%,而森林用地面积和草地用地面积也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农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此次调查还指出,全国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城镇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耕地保护等方面。

具体来说,城市建设用地的占用现象比较突出,对耕地资源的压力较大。

另外,农村土地流转也在加快,农民将土地转移到城市使用或进行集约化经营。

综上所述,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数据成果显示了中国的土地资源总量、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情况。

这些数据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土地第二次调查工作总结
近年来,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地
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调查,我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并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遥感技术
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国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的土地资源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情况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其次,我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一些地区存在着土地
过度开发和滥用的情况,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和退化。

这种现象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最后,我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认为应该加强土地
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的来说,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我们深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提
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土地资源将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发表时间:2019-07-22T11:35:00.54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3期作者:谭云兵[导读] 开展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谭云兵安化县自然资源局湖南益阳 413500摘要:开展全国国土调查工作的目的是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查。

全国国土调查是政府实时掌握国家土地资源具体使用情况的方式,也是我国政府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和使用效率的基础。

我国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于2017年年底以不同于二次调查的方式在国家规定具体调查方向、范围、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内外一体化调查及问题图斑互联网+举证的双轨制调查方式,最终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本文就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展开探讨。

关键词:“二调”;“三调”;国土调查引言“三调”是“二调”的继承和发展,即“三调”是以“二调”的成果为基础,“三调”细化了已有的内容、更新变化的内容、增加了缺少的内容。

“三调”较“二调”在数学基础、遥感影像精度、成图比例尺、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土地分类、核心技术、调绘方式、工作路径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具体的变化,同时增加了部分内容。

1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的工作要点(1)土地现状调查。

调查土地的现状是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该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相关规定,对土地的技术标准进行调查,并且根据特定的比例,调查辖区中每一块土地的范围以及面积等。

(2)土地权属调查。

借助相关部门的土地所有权证明结果以及补查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目前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其他情况以及集体土地的所有权。

(3)专项用地调查与评价。

按照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以及土地的调查结果,再根据土地的用地评价需求以及精细化的管理情况,能够细化耕地,并且深入调查已经经过审批但是并没有予以使用的土地。

(4)土地调查数据库的创建。

按照既定的数据库的标准,进行和土地调查数据相关的数据库的建立,便于能够快速掌握城市以及农村中的土地使用情况,并且实现对农田以及其他土地情况的全面调查管理。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比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比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调查内容及方法对比一、调查内容第一轮土地详查仅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及权属调查两项目任务。

调查内容单一,且后续管理均采用纸质图件进行管理,不便于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及汇总。

2009年以前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的基础上,采用全省统一的年度变更调查软件进行面积变更及汇总上报。

但由于详查时间跨度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因素,造成变更数据累计误差越来越大,加之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开发整理、退耕还林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图件、数据等)与实地有较大差距。

第二次土地调查除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外,又增加了基本农田调查、坡耕地调查、开发园区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领域。

因此,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较详查时更加丰富和全面;全部成果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对今后科学化、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资料对比第一次土地详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市)到测绘部门收集。

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购买到,而且很多影像数据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拍照片,同时第一次土地详查绝大多数单位的外业调查是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资料现势性差,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调查进度的质量。

针对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数据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有效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国家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基础数据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

这种措施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另一方南确保了基础资料精度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为按质按时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奠定了坚时的基础。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国家级国土资源调查,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的国土资源状况,为国土规划、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的,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土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我国得以初步了解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变化情况以及土地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情况等信息,为国土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调查强调了对农村土地的重点监测和科学管理,对国土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评估和分类,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和农村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是在21世纪初进行的,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面临新的挑战。

第三次国土调查相比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在内容和方法上做了很大改进和创新。

调查内容从单纯的土地利用情况扩展到了国土的全貌,包含了土地利用、土地征收、地质、水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调查方法由原来的田块调查扩展到了全覆盖的电子化调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细化。

第三次国土调查还注重了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实现了调查与治理的有机结合。

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完成使得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状况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

从第三次国土调查报告来看,我国的土地面积总体稳定,但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特点不同,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凸显,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土地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次国土调查还揭示了我国土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开采过度等问题。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体现了我国对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通过这两次调查,我们对我国的国土资源状况有了更全面、准确的认识,为我国的国土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河南省××县二调文字成果××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农村部分)组织实施单位:××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程承担单位:××××××科技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四月目录一、概述 (1)(一)县域概况 (1)(二)土地利用特点 (1)二、农村调查成果 (2)(一)外业调查成果 (2)(二)数据成果 (2)(三)图件成果 (2)(四)文字成果 (3)(五)数据库成果 (3)三、成果分析 (3)(一)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分析 (3)(二)土地利用权属结构分析 (6)(三)区域分布规律分析 (7)(四)与前成果对比分析 (7)(五)成果应用前景分析 (16)四、土地利用的经验及问题 (17)五、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和建议 (18)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0)(一)向居民点要潜力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21)(二)向违规用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1)(三)向低效土地要潜力的措施和建议 (22)七、结论 (22)一、概述(一)县域概况××县位于豫东平原,…………。

(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县全县未利用地仅有3161.64公顷,土地开发利用率高达97.77%,土地垦殖率70.65%。

2、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量少××县人均耕地量已接近土地承载极限。

××县总人口131.56万,人口密度为896.28人/ Km2,是河南省人口密度(554人/Km2)的近一倍,人均土地资源量仅为0.11公顷(1.65亩);人均耕地量为0.08公顷(1.20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量(0.11公顷)的72.73%,河南省人均耕地量(0.09公顷)的88.89%。

3、城镇村及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大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2110.58公顷)比重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41981.39公顷)的15.57%,高于河南省平均比重(11.08%)约4个百分点;纯农村居民点用地19993.45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08%,人均居民点用地0.0171公顷(171m2),远远超出了《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农村居民用地标准。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浅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都是我国在不同时间实施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土资源调查行动。

本文将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等多个方面浅谈这两次国土资源调查。

一、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07年启动,采用数字化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调查了我国的土地、水、森林、草原、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资源信息,提供了国土资源的全面、准确、科学的基础数据,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1.调查目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旨在全面清查我国国土资源现状、质量、分布及其变化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需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查内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调查内容包括“五大部分”和“十二个单元”:五大部分即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和自然灾害和环境风险;十二个单元分别是基础地理环境、耕地、城镇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海域、水土流失、水资源、林业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

3.调查时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于2007年启动,历时6年,2013年完成了工作。

4.调查方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采用数字化遥感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加强了现场调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整合数据资源,综合使用遥感、物探、测绘、统计等技术手段,利用GIS和RS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初步建成了国土资源数字化数据库,为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于1996年启动,全面调查了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对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资源开发潜力等进行了研究,是我国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情况,为制定国土资源规划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调查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程度及其空间分布、土地利用变化和影响因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检:县级调查办组织对成果全面自检,形成自检报告。 自检:县级调查办组织对成果全面自检,形成自检报告。 预检:自检后,经市级调查办组织复查,以书面形式向省级调 预检:自检后,经市级调查办组织复查,以书面形式向省级调 查办提出预检申请,省办组织成立预检组,对成果进行全面检 查,形成预检报告。 验收:县级调查办根据预检报告完善调查成果,以书面形式逐 验收:县级调查办根据预检报告完善调查成果,以书面形式逐 级向省级调查办提出验收申请。省办组织对成果进行验收,形 级向省级调查办提出验收申请。省办组织对成果进行验收,形 成验收意见。 核查确认:验收合格后,由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分批向全国调 核查确认: 查办提出核查确认申请。全国调查办组织对成果进行核查和确 查办提出核查确认申请。全国调查办组织对成果进行核查和确 认,出具核查确认意见。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地类认定;调查比例尺选择;数学基础; 耕地坡度的分级和量算方法;田坎系数测算方法及面积扣除; 面积计算方法;调查界线(国界、行政区域界、沿海滩涂界线等)。 面积计算方法;调查界线(国界、行政区域界、沿海滩涂界线等)。
调查底图检查 : 全国调查办依据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 开 全国调查办依据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数据库库体检查
元数据检查
元数据:结构满足标准要求;数
据项内容填写正确无丢漏。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续) 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地类一致性检查 将农村调查数据库中土地利用要素与数字
正射影像图(DOM)套合,进行100%地类一致性检查。 正射影像图(DOM)套合,进行100%地类一致性检查。 以影像为依据,逐个检查土地利用图斑、 以影像为依据,逐个检查土地利用图斑、线状地物的地类 与对应在影像图上判读的分类是否一致。 与对应在影像图上判读的分类是否一致。将认为不一致的 记录在成果检查表,作为外业实地检查的依据。 记录在成果检查表,作为外业实地检查的依据。 与影像对比,将界线移位大于图上0 mm的土地利用图斑、 与影像对比,将界线移位大于图上0.2mm的土地利用图斑、 线状地物,记录在检查表中,作为外业实地核查的依据。 线状地物,记录在检查表中,作为外业实地核查的依据。 以影像为依据,将认为丢漏的图斑、 以影像为依据,将认为丢漏的图斑、线状地物等记录在成 果检查表,作为外业实地核查的依据。 果检查表,作为外业实地核查的依据。
图件成果: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挂图、城镇地
籍图、宗地图、基本农田分布图、耕地坡度分级等专题图、图幅 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数据成果: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不同权属性质面积数据、
基本农田面积数据、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数据。
提交检查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和资料(续)
数据库成果: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文字成果:包括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库建设报告、成
材料清单
外业调查成果 图件成果 数据成果 数据库成果
县级成果提交 验收的必需材料
文字成果 重要过程记录
提交检查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和资料
外业调查成果:原始调查图件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原始调查图件及《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原始记录、权属调查有关成果、田 坎系数测算成果。
检查内容
成果完整性检查 总体技术方法检查 调查底图检查 数据库成果检查 地类一致性检查 原始调查图件和记录手簿 基本农田检查 权属调查成果检查 图件成果检查 统计表检查 报告成果检查 其他内容检查 外业检查
县 级 农 村 调 查 成 果 检 查 验 收 内 容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成果完整性检查:检查提交的调查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成果完整性检查:检查提交的调查成果及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检查成果资料是否进行整理、归档,装订是否规范、易于检索。 总体技术方法检查:检查关键技术方法正确性: 总体技术方法检查:检查关键技术方法正确性:
检查验收流程
自检 复核 预检 省级调查办 验收 核查确认 全国调查办 县级调查办 市级调查办 自检报告 预检申请 预检报告 验收报告 确认申请 确认意见
市级调查汇总成果 汇总成果检查验收的程序 省、市级调查汇总成果检查验收的程序
市(地)级和省级土地调查办公室负责对本级汇总成果进 行自检,形成自检报告,报上一级土地调查办申请成果验收。 申请市(地)级汇总成果验收的,县级调查成果必须全部 通过验收;申请省级汇总成果验收的,所有市(地)级成果必 须全部通过验收。
网、影像日期、坐标系、高程系、地图投影及分带、接合图表、调查人 及日期、检查人及日期等是否齐全完整。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续) 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权属调查成果检查:抽取不少于5个行政村的权属界线协议书 抽取不少于5
进行全面检查, 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内容为:
调查底图上宗地编号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 检查验收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七年十一月

北京
主要内容
1. 2. 3. 4.
检查验收制度 检查验收的程序和要求 提交检查验收的成果和资料 检查验收的内容与方法
县级调查成果的核查确认 汇总成果检查验收
5. 6.
成果评价指标 检查验收报告
检查验收制度
国家承担对县级农村调查成果的核查确认以及省级调查成果 的验收, 的验收,原则上国家不对各级城镇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验 收。省级负责各县市城镇调查成果检查验收; 省级负责各县市城镇调查成果检查验收; 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县级自检 省级预检验收、 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县级自检、省级预检验收、全 县级自检、 国调查办核查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对省、市级汇总成果实 国调查办核查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对省、市级汇总成果实 行自检和上级验收的检查验收制度。 行自检和上级验收的检查验收制度。 检查验收分工序 分阶段进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工序( 检查验收分工序、分阶段进行。合格后方可转入下工序(阶 分工序、 段),不合格的应予更正,把差错消灭在本工序(阶段)。 不合格的应予更正,把差错消灭在本工序(阶段)
附图所示界线是否与调查底图上相似。 界址点描述和界线描述,与附图标绘一致。 界线所在图幅、位置的注记是否齐全,字迹清晰。 附图是否标注权属单位名称,标注正确 协议书界线、双方指界人及调查人员签字盖章。 双方法人代表签字、盖章。 签订日期。 无涂改痕迹。 界难以调处的,划定工作界线,填写权属界争议原由书》 界难以调处的,划定工作界线,填写权属界争议原由书》。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续) 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原始调查图件及调查记录手簿检查:抽取图幅数10%图幅,最少 抽取图幅数10%图幅, 不少于10幅 不少于10幅。检查内容为:
图斑划分、最小图斑上图标准、图斑编号注记符合标准, 以及图斑地类编码与调查记录手簿记载是否一致。 上图标准、线状地物与境界或权属界关系的处理是否符 合要求。线状地物地类编码、宽度否与调查记录手簿记载一致。
检查验收的依据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1.《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1014—2007)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3.《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1010—2007) 4.《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5.《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 6.《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6.《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国土资源部) 7.《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7.《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8.《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9.《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9.《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 1001-93) 1001-93) 10.《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 10.《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规定》(国土资发(2001)359号) 11.《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局[ 字第26号) 11.《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国家土地局[籍]字第26号) 12.《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汇交办法》 12.《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汇交办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办公室) 以及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颁布的其他技术文件
数据库成果检查
分幅矢量:图内要素采集无错漏
现象;要素的采集与底图相吻合, 线划(点位)偏移不超过0.2mm;数 线划(点位)偏移不超过0.2mm;数 据拓扑严格无错误;数据层层名及 点线面属性结构符合要求;属性数 据值正确无丢漏。
扫描影像数据检查
分幅矢量数据检查
数据库:图层名称符合标准无丢
漏;拓扑结构无错误;图层空间关 系正确;线接边误差不超过图上 0.1mm;图斑中无碎片;属性数据输 0.1mm;图斑中无碎片;属性数据输 入正确。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续) 成果检查验收内容与方法(
基本农田检查
检查基本农田规划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 检查基本农田规划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 检查基本农田划定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 检查基本农田划定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 检查基本农田调整补划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 检查基本农田调整补划资料是否经依法批准。
地类图斑: 地类图斑:
线状地物: 线状地物: 补测地物: 补测地物:
补测地物的编号与记录手簿记载是否一致,记录手簿上 的草图是否与原始调查图件相似。 若有零星地物,检查零星地物点位表示及编码是否与农 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记载一致。
零星地物: 零星地物:
注记: 注记: 权属单位、行政区域、主要地理名称是否标注。 图幅整饰: 图幅整饰: 图幅比例尺、图幅编号、内外图廓及经纬度注记、方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