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办法有哪些

合集下载

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的规定

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的规定

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的规定最近几十年你如果问别人发展的最快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网络这一概念。

但是如此发达的网络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很多网络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完善。

下面就让为大家带来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的规定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的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1款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这是规定网络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具有一定的过错,属于一般侵权行为,都构成网络侵权行为,需承担民事侵权责任,都应当由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在网络上实施侵权行为,符合《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要求的,构成侵权责任,应当对被侵权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这是一般侵权责任,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例如自己发布信息,抄袭、剽窃他人著作,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在网站上发表他人作品等,按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构成侵权责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两种侵权责任都是过错责任,也都是自己承担责任,与第36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都不相同。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是指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后,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法定情况下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的网络侵权责任形式,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尽《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两种连带责任规则:1、通知消除规则通知消除规则,是《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的一个规则。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对此,也有的将其叫做通知与取下规则。

网络侵权行为的界定和处置有哪些

网络侵权行为的界定和处置有哪些

网络侵权行为的界定和处置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侵权行为也日益增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损失。

那么,究竟什么是网络侵权行为?又该如何对其进行界定和处置呢?网络侵权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这些行为形式多样,涵盖了知识产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多个方面。

首先,侵犯知识产权是网络侵权行为中的常见类型。

例如,未经授权在网络上传播他人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

一些网站或个人可能会擅自复制、转载他人的原创文章、摄影作品,或者非法传播受版权保护的影视作品和音乐,这就构成了对著作权的侵犯。

其次,网络上的隐私权侵犯也屡见不鲜。

个人的隐私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可能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他人非法收集、披露或出售。

此外,通过黑客手段入侵他人的电子邮箱、社交账号等,获取私人通信内容和个人资料,也是对隐私权的严重侵害。

再者,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中也容易受到侵犯。

比如,有人在网络上恶意造谣、诽谤他人,散布虚假信息,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声誉。

网络言论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出现名誉侵权行为,其影响往往难以估量。

那么,如何界定网络侵权行为呢?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要看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是故意还是过失实施了侵权行为,这对于判断侵权的性质和责任的大小至关重要。

如果行为人明知其行为会侵犯他人权益,仍然为之,那么其主观过错较大;如果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导致侵权,主观过错相对较小。

其次,要分析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比如,是否存在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披露等行为,行为的方式和手段是否具有违法性。

再者,要考虑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包括对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害程度,如经济损失、精神损害等,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影响。

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的处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民事救济。

被侵权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的损失。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侵权行为及其认定方法论文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侵权行为及其认定方法论文

试论我国信息网络传播的侵权行为及其认定方法摘要随着我国对法律观念的注重,加强法制化社会建设变成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

传统的侵权行为仅仅局限在现实生活的框架之中,然而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信息化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也受到了挑战,信息化传播的网络犯罪率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特殊环境背景下,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这种数字环境下的侵权行为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有着很大区别,它存在的特殊性导致了很多类似百度侵权这类疑难案件的产生,本文主要从信息网络传播的侵权行为的分析与认定的一些基础方法上做出探索,提出拙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侵权行为认定方法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之构成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素为:行为人在主观意识上存在过错、侵权行为确实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存在因果关系、损害事实本身确实存在。

侵权行为在信息化网络环境之中的判断会存在一些新的判定情况,比如信息网络传播侵权行为有着自身的特殊价值,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要素在数字环境之中不一定是必须存在的要素,而只是具有选择空间和随机性的要素,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件的实际发展情况必须得到有效取舍。

首先,传统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一是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必须具有过错。

但在数字环境中,由于有“深层次链接行为”的存在,侵权行为人随时可以产生对isp与osp的复制行为,导致难以认定真正的侵权行为人的问题,最终直接侵权人与间接侵权人的关系和位置也难以区分和把握,对于这类情况,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的划分,要从整体上做出细致的分析,认真了解存在的责任原则语文题,针对性的提高侵权责任的归责可能性,针对未经许可的制作与使用信息的行为,可以进行判定,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原则还是过错原则,都是相对应的,司法机关也必须要根据过错与无过错原则判定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直接与间接侵权人。

其次,传统侵权行为的构成要素之二就是对损害事实存在的确定,大多数侵权行为一旦对版权行为构成损害,即产生了损害事实,只有少数一部分间接侵权行为可能暂时对版权不构成危害,不具有侵害事实,但是如果坚持侵权行为,就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带来损害,侵权事件就是这样一种损害的构成,“百度侵权案件”就是这样一种音乐版权的损害纠纷,虽然百度仅仅提供了中介搜索服务,但是也构成了损害事实,对长期的音乐版权发展构成了威胁,导致了百度的败诉。

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

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

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问题,分析其行为特征、法律性质及认定标准,以期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规范和监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特征,包括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以及其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性质。

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是否构成侵权行为、是否受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制约,以及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本文将提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定标准。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分析如何判断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如何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和打击非法传播行为,以保障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促进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规范发展。

二、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框架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框架的构建至关重要。

它涉及到著作权法、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个法律领域,这些法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法律基础。

著作权法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法律框架的核心。

它规定了信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网络环境中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行使和保护等。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设立,为信息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合法的权益保障,也为信息传播者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范。

网络安全法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法律框架的重要支撑。

它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必须遵守的安全标准和要求,包括网络安全管理、网络安全事件应对、网络数据安全等方面。

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有助于维护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秩序和安全,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修订)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修订)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13修订)【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4号【发布部门】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1.30【实施日期】2013.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行政法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8号公布根据2013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订)第一条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三条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不受本条例保护。

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四条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第五条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一)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六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一)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三)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四)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五)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六)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七)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八)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网络侵权责任认定(著作权法第条)

网络侵权责任认定(著作权法第条)

网络侵权责任认定(著作权法第条)网络侵权责任认定是指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侵权行为,依据著作权法第条进行认定和追究责任的过程。

网络侵权涉及到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互联网法制建设和维护创新环境的重要内容。

一、概述著作权法第条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用户侵犯著作权的责任认定原则。

根据法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用户通过其服务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豁免或减轻责任。

网络用户在利用网络服务时,应当遵守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以非法手段进行侵权行为。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认定根据著作权法第条的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用户通过其网络服务侵犯他人著作权。

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充分履行监管义务并没有过错的,对于用户侵权行为不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用户通过其服务实施侵权行为,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则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网络用户侵权行为的认定网络用户侵权行为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未经授权传播他人作品、盗版行为、未经许可擅自转载他人作品等。

著作权法对于网络用户侵权行为的认定主要依据是是否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并对侵权行为的方式、程度进行综合判断。

四、网络侵权责任追究的方式对于网络侵权行为,权利人可以选择采取民事追责、刑事追责或行政追责的方式。

在民事追责方面,权利人可以向侵权人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并获得停止侵权行为的请求。

刑事追责是指对于恶意侵权行为,公安机关可以依法立案并进行刑事追诉,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追责是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于严重的网络侵权行为可以进行罚款、查封网站等行政处罚。

五、网络侵权责任认定案例分析为了进一步明确网络侵权责任认定,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案例一:甲公司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乙公司的作品发布在其网站上。

根据著作权法第条的规定,甲公司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用户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及其保护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及其保护

侵权行为的隐 蔽性:侵权行 为往往隐藏在 网络深处,难 以发现和追踪
侵权行为的跨 国性:侵权行 为可能跨越多 个国家和地区, 增加了维权的
难度
侵权行为的技 术性:侵权行 为往往需要一 定的技术手段, 增加了维权的
难度
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完善法律制度: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定义和范围,制定相应的法律法 规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侵权行为的成本
保护范围:包 括但不限于文 字、图片、音 频、视频等作

侵权行为:未 经许可,擅自 使用、传播、 复制、修改、
改编等行为
保护措施:加 强版权意识, 尊重知识产权, 加强监管,打 击侵权行为, 提高法律意识, 加强法律宣传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要性
保护知识产权:确保创作者的权益得到保护,促进创新和创作 维护市场秩序:防止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作品的传播和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保障公众利益:保障公众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权利,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行业自律措施
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明确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范围和方式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联盟,共同维护行业秩序 加强行业监管,对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行业公平竞争 加强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版权保护意识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挑战与 对策
侵权行为的复杂性和隐蔽性
侵权行为的多 样性:包括盗 版、盗链、盗 播等多种形式
监管困难:信息网络传播 的跨地域性版权管理 (DRM)等,加强信息 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法律完善:加强立法,完 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 法律体系,提高侵权行为 的惩处力度
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企业:加强版权保护意识, 提高版权保护技术水平

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及其认定(定稿)

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及其认定(定稿)

本文发表于《理论月刊》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及其认定「内容摘要」传统侵权行为局限于现实生活的大框架之下,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则存在于网络这种特殊的介质之上,这种新形式的、在数字环境下的侵权行为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它的特殊性造成了众多复杂的疑难案件的产生(如百度侵权案)。

本文旨在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一是较之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殊性作了一些探讨;二是就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的认定提出了一些拙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侵权行为之特殊性侵权行为之认定一、问题的提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本身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网络数据的无形性、传播快、网络侵权责任难以认定等特点,从而导致侵权人经常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

近些年来,这种侵权案件屡有发生,较典型的有王蒙案、郑成思案、百度案、ChinaMP3案等等;这些网络疑难案件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均是由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的特殊性所引起。

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出台之前,对于这些类型的网络侵权案件不是由于缺乏法律依据而造成了大量的争论,就是因为网络侵权行为本身的复杂性造成了其认定极其困难。

自《条例》出台之后,类似的“百度侵权案”有了相关的法律依据,百度公司最终以败诉而告终,然而一系列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百度侵权案”的尘埃落定而得到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和传统侵权行为的区别是什么?其构成要件是什么?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是什么?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之构成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有侵权行为的存在、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然而,若把侵权行为放在数字环境中,便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行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要件放在数字环境中并非都是必须的要件,而仅仅是选择性的要件。

这需要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依据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加以取舍。

民法典对网络侵权的规定

民法典对网络侵权的规定

民法典对网络侵权的规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侵权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规范网络侵权行为并保护合法权益,我国于2021年施行了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本文旨在详细介绍民法典对于网络侵权的规定。

一、网络侵权的概念及分类网络侵权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平台或工具,对他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侵犯的行为。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网络侵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肖像权侵权:未经被拍摄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肖像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展示等行为,侵犯了被拍摄人的肖像权。

2.名誉权侵权: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不实、虚假信息,损害他人的名誉,侵犯了被诽谤、诬告的人的名誉权。

3.隐私权侵权:未经他人同意,非法获取、录制、传播他人的隐私信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4.著作权侵权:在互联网上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复制、传播、展示等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益。

5.商标权侵权:在互联网上未经商标权人同意,使用他人的商标进行商品销售、广告宣传等行为,侵犯了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

6.专利权侵权:在互联网上未经专利权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发明专利进行制造、销售等行为,侵犯了专利权人的专利权益。

二、1.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对于网络侵权行为,需要判断是否存在行为人的过错、侵权行为的实施及损害后果等要素。

2.责任的追究:民法典对网络侵权责任的追究进行了明确规定,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并根据情况相应加倍赔偿。

3.网络平台的责任:对于网络平台提供的服务而导致的网络侵权行为,民法典规定网络平台应当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

网络平台应对用户发布的内容进行审核,并及时删除侵权信息。

4.过错推定规定:当网络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时,行为人应当承担责任,除非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这对于维护网络版权、名誉等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5.罚款与刑事责任:民法典对于严重的网络侵权行为,规定可追究刑事责任,并可能处以罚款等刑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2.12.17•【文号】法释〔2012〕20号•【施行日期】2013.01.01•【效力等级】司法解释•【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侵权责任正文最高人民法院公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2年1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2012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2〕20号)为正确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促进信息网络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在依法行使裁量权时,应当兼顾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第三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

第四条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他人以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

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

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信息网络传播权也同时面临着侵权行为的威胁。

本文探讨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概念与特点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信息创作者或权利人在信息网络环境中,对其作品或信息享有的控制权。

它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复杂的属性特点,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上的发表权、复制权、发布权、展览权、表演权和放映权等。

二、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1. 盗版行为:在网络上未经授权地复制、发布他人作品。

2. 网络传播行为:将作品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传播到互联网上,从而破坏了作品原有的市场形态。

3. 擅自摘编行为:未经授权将作品的一部分或全部内容提取、摘编后再次发布。

4. 非法转载行为:未经授权,在他处复制他人作品并发布。

三、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1. 实质模拟标准:当被控侵权行为与原作品在核心要素、整体结构、内涵等方面存在实质相似性时,应认定为侵权行为。

2. 衍生性判断标准:当被控侵权行为以原作品为蓝本,在创作上存在创意和独立性时,应认定为独立性作品并免于侵权。

3. 重复传播标准:当被控侵权行为在其传播过程中,破坏了原作品的经济价值或完整呈现,应认定为侵权行为。

四、防止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解决方案1.加强法律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完善相关立法,提高侵权行为的违法成本。

2.健全技术保护措施:发展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数字水印、版权保护软件等,来防范和打击侵权行为。

3.加强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大力打击网络侵权行为。

4.提高意识与素质:加强公众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提高网络素质,遵守知识产权法律法规。

五、结论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认定标准是保护创作者权益以及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是什么)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是什么)

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
定标准是什么)
一般侵权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有过错、有侵权行为的存在、有损害事实的存在、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标准,是通过考察行为人是否未经许可,向公众提供作品,从而使公众成员可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来判断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樱拍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怎么认定?
怎样算侵犯网络信息传播权
法律主观:。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及其保护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及其保护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认定及其保护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比如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件越来越多,而且这些事件是多样而复杂的。

由于立法代差的影响,我国以往的民事和刑事立法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存在一些差异,而且这些差异在法律法规中仍然存在,这使得民事和刑事法律不符合发质统一的原则。

基于此,本文介根据法律与秩序相统一的原则对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并有助于我国法律的完善。

关键词:法秩序统一;信息网络传播;刑法1复制发行行为和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区别第一,再生产、分配和信息网络传播之间没有相互包容的关系。

侵犯著作权实际上是未经他人许可以某种方式使用作品,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作品是网络环境下新的作品使用方式,是一种新的犯罪行为。

之所以设置信息网络传播权,主要是为了保护他人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

版权将复制定义为通过印刷将作品变成一个或多个副本的行为。

发行,是指通过转移作品载体的所有权,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行为。

网络传播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信息,让广大人民群众自己决定获取信息的时间和地点的行为。

分析信息网络传播的定义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提及作品载体的增加或作品载体所有权的变更。

第二,两种行为的本质区别。

在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属于一种新的权利类型,其理由是现有的著作权规定没有涉及信息网络传播的行为。

然而,司法解释将侵犯这一权利的行为归类为侵犯“复制发行”著作权,从而违反了法律与秩序相统一的原则。

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前,想要长期拥有作品或者随时阅读,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获取作品的原作,一种是获取作品的复制品,获取的方式是购买、租赁或者借用,但无论哪种方式都会涉及到作品载体的归属问题。

但是,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由于发生在网络环境中,不涉及作品载体的所有权,因此传统著作权法规定的发行权无法控制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这是复制发行行为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本质区别。

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鉴定与认定

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鉴定与认定

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鉴定与认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言论已成为人们表达观点、交流意见的重要渠道。

然而,有时候网络言论也会引发争议,甚至涉及到侵权问题。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如何对网络言论的侵权行为进行法律鉴定与认定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鉴定与认定进行探讨,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网络言论侵权的概念与特点网络言论侵权是指个人或机构在互联网上发布、传播涉及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的负面言论,并且给他人造成了损害的行为。

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言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性:网络言论往往以匿名、化名的形式表达,使得侵权行为的追究变得困难,增加了鉴定与认定的难度。

2. 大量性:互联网上的言论数量庞大,导致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使得如何区分侵权言论与一般言论成为难题。

3. 传播迅速:网络言论的传播速度极快,几乎可以瞬间传遍全球,一旦造成损害,恢复起来也较为困难。

4. 国际性:互联网没有国界,网络言论的侵权行为有可能牵涉到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给鉴定认定带来额外的复杂性。

二、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责任对于网络言论侵权行为,侵权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名誉权、隐私权和荣誉权的保护。

侵权者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包括:1. 赔偿责任:当网络言论导致他人名誉受损、隐私泄露或荣誉受侵犯时,侵权者可能需要赔偿其给对方造成的经济、精神损失。

2. 救济责任: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者删除相关文章、停止侵权行为,以恢复自己的名誉、隐私和荣誉。

3. 制裁责任:根据侵权行为的严重性,侵权者可能会面临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等法律制裁。

三、网络言论侵权的法律鉴定与认定需要综合考虑言论的主观意图、表述方式、扩散范围等一系列因素。

基于此,以下几个方面是进行鉴定与认定时的重要参考:1. 言论内容是否构成侵权:鉴定者需要明确侵权与言论自由之间的界限,准确把握言论的界定。

互联网著作权侵权认定及赔偿责任

互联网著作权侵权认定及赔偿责任

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认定及赔偿责任来源:华律整理日期:2012-08-03我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主要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20日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关于版权和邻接权若干问题的外交会议上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与唱片条约》的有关内容。

该条例明确强调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所享有的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专有权,同时规定:“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的保护。

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此外,条例还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行为,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民事责任等问题做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以《民法通则》、《著作权法》为主干,以相关司法解释、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为补充的关于著作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本文谈及的网络著作权侵权与赔偿责任问题,就实质而言应属现有法律框架下法律的适用问题。

一、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1、侵权认定的前提 任何侵权行为的认定都是建立在权属确定的基础上,因此,权属的证明成为侵权认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涉及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网络环境下作品的构成要件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可见,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其构成要件包括独创性和可复制性,网络环境下的作品也应具备这两个条件。

就独创性而言,只要某作品是作者独立完成的,不是从他人作品中抄袭而来,即可认为具有独创性;至于可复制性,通常情况下,作品都是在事先创作完成的,表现为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摄影作品等,然后经人工录入,在计算机程序的作用下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在计算机内存里,形成上述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再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这一过程实质是作品不断被复制的过程。

侵权中传播怎么界定

侵权中传播怎么界定

侵权中传播怎么界定在现实社会中大家都知道对于个人是有一定的民主权利的,比如说人身自由权,隐私权等。

但是在生活中往往容易受到这些网络的攻击,从而产生侵权现象。

那么对于侵权中传播怎么界定呢?下面就由我为大家解答相关的内容。

一、侵权中传播怎么界定民法典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侵权责任】网络用户、网络服务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网络服务者侵权补救措施与责任承担】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网络服务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权利人因错误通知造成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如何防范网络侵权(一)保留证据(二)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被禁止的1、非法删帖的用户和网站承担连带责任以非法删帖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灰色产业之所以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联网技术的不对等性。

2、过错认定严格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媒体发展迅猛,在信息传播的形态上,以社交网络为媒介的转载等二次传播,影响巨大。

3、个人基因、病历等隐私不得随意公开,但下列情形除外:(一)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在约定范围内公开;(二)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围内;(三)学校、科研机构等基于公共利益为学术研究或者统计的目的,经自然人书面同意,且公开的方式不足以识别特定自然人;(四)自然人自行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五)以合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另有规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和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们为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互联网服务,为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提供了便利。

然而,作为信息传播的平台,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面临着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问题。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信息创作者或权利人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所享有的信息在信息网络中传播的权利。

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提供技术手段和平台,使用户能够在互联网上传播、发布和获取信息。

然而,由于信息的复制、传播和获取的便利性,网络服务提供者也面临着侵权行为的风险。

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责任的认定,法律上尚无明确的规定。

然而,通过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应被要求承担过多的审核和监管责任。

作为信息传播平台,网络服务提供者仅提供技术手段和平台,用户在平台上的行为应由用户自己负责。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要对用户的行为承担过多的审核和监管责任,将会给其经营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扰。

其次,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和管理措施。

尽管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应被要求承担过多的审核和监管责任,但他们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和管理。

例如,对用户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封禁明显违法犯罪或侵权行为的用户账号等,以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第三,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权利人投诉后应及时处理。

一旦权利人发现自己的信息在网络上被侵犯,他们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侵权投诉。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及时处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移除侵权信息、封禁侵权账号等,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制定并执行有效的侵权预防措施。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和完善内部制度,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管理和监管。

他们可以制定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等规范用户行为,设立版权保护中心,提供侵权举报渠道等,以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文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文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文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全文(一)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二)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三)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权利人应当对通知书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并同时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网络地址不明、无法转送的,应当将通知书的内容同时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第十六条服务对象接到网络服务提供者转送的通知书后,认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侵犯他人权利的,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说明,要求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书面说明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一)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二)要求恢复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三)不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服务对象应当对书面说明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后,应当立即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可以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同时将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转送权利人。

权利人不得再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第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之一的,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通过信息网络擅自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二)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三)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四)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超过规定范围,或者未按照公告的`标准支付报酬,或者在权利人不同意提供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后未立即删除的;(五)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指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或者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称),或者未支付报酬,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未防止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权利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

网络传播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网络传播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网络传播权侵权的构成要件传统的侵权有四个构成要件: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侵权行为客观存在;有客观的损害后果;侵权行为和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

然而,确定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由于网络传播权的侵权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传统侵权行为的四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在网络环境下就变为可选择的,而不是必备的,而且必须结合特定的司法实践对这些侵权要件来进行选择适用。

首先,传统侵权行为的一个要件是侵权方必须存在主观的过错,但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深层链接行为使得侵权方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服务商或者在线服务提供商无休止地复制侵权信息,这样就很难分辨出谁才是真正的侵权行为人,直接和间接的侵权也同样难以鉴别。

既然如此,Zheng Chengsi教授认为,著作权的侵权责任原则理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对作品进行首次利用的行为(比如未经授权的复制、首次文艺作品的传输等等),使用具有专利发明的行为以及未经许可进行创作的行为等等。

至于间接侵犯知识产权及其他行为,应如何适用侵权责任原则,在此,Zheng Chengsi教授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他列举了百度事件作为其他类似侵权行为的参考,在司法实践中,像百度的深层次链接行为被归类为间接侵权行为,Wang Qian教授将其定义为“协助侵权”。

司法权威并没有减轻搜索引擎提供商的侵权责任。

这是自该条例颁布以来司法权威的首次应用。

其次,传统侵权行为的另一个构成要件是损害事实客观存在。

当然,大部分侵权行为并未伤及版权所有人的自身利益,一些间接侵权的行为当时可能并没有造成损害事实,但从长远来看,它们必定会造成损害。

以百度侵权案件为例,它的浅层链接行为没有损害到他人的音乐版权,似乎只是提供搜索服务的一个机构,因此,百度赢得了一审。

然而,百度的行为有着潜在的危险,Wang Qian在他的文章中重新论述了信息定位服务提供商间接侵权的确认,他指出,百度提供了百强新歌排行榜、众多歌手名单之类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构成了侵权,在排行榜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歌曲链接和歌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认定办法有哪些
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中的帮助侵权行为,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虽未直接实施侵权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但其为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提供特定的帮助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应知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未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或提供技术支持等帮助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帮助侵权行为。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确定其是否承担帮助侵权责任,该过错包括对于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明知或应知。

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应知的综合考虑因素包括了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类型、知名度及侵权信息的明显程度,以及其他可以明显感知相关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为未经许可提供的情形。

二、关于不同帮助侵权行为人间的责任承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虽规定帮助侵权行为人应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共同承担责任,但未就不同的帮助侵权行为人间如何承担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从帮助侵权行为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直接侵权行为人所提供的帮助行为这一基本概念来看,帮助侵权行为就不应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构成帮助侵权行为的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帮助行为。

不同的帮助侵权行为间可能存在牵连关联,但因无共同侵权的意思联络,故仍属分别独立的帮助侵权行为,理应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且在某一网络服务提供者已因其帮助侵权行为而被人民法院判令承担相应责任的情形下。

如果再要求其对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帮助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不仅加重其注意义务,而且也无法律依据。

当然如果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本身即是直接侵权行为人,则为该另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直接侵权行为提供帮助行为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仍应共同承担责任。

三、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处理方式
在审理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件中,法官如何通过确认请求权基础从而准确地认定侵权行为的形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第(一)项和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分别规定了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不同的请求权基础,出于诉讼经济原则的考虑,法官在案件审理时应对当事人进行充分地释明,对涉案侵权行为进行
准确梳理和审查,系统地寻找和选择请求权基础,从而正确地认定直接侵权或者间接侵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十二)项: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第四十八条第(一)项:未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