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类命名总结
细菌的知识点总结大全
细菌的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细菌的分类细菌是一个庞大的类群,主要在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进行分类。
1. 形态分类细菌的形态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球菌为球形细菌,杆菌为长条形细菌,螺旋菌为弯曲或螺旋形细菌。
2. 革兰氏染色分类细菌可根据其在革兰氏染色中的染色情况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多细胞壁薄、含有肽聚糖复合物和脂多糖,而革兰氏阳性菌则细胞壁较厚,不含脂多糖。
3. 氧气需求分类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程度,可将其分为需氧性细菌、厌氧性细菌和兼性厌氧性细菌。
需氧性细菌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厌氧性细菌则需要缺氧环境,兼性厌氧性细菌则可以在有氧或无氧环境下生长。
4. 营养方式分类按照细菌的营养方式,可将其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自养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有机物,异养细菌则依赖已有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生长。
5. 生理活动分类按照细菌的生理活动,可将其分为产气菌、变形菌、放线菌等。
产气菌产生气泡充满液体表面、变形菌可以改变形状,放线菌则有形成菌丝体的能力。
6. 分子生物学分类根据分子生物学信息,细菌可进行基因分型、16S rRNA序列比对等分类方法。
二、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质粒、核糖体等组成。
1. 细胞壁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厚壁的革兰氏阳性菌,另一类为薄壁的革兰氏阴性菌。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的形态、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同时也是药物的靶点之一。
2. 细胞膜细菌的细胞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其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能量的合成和传导等。
3. 质粒细菌中存在独立于染色体的质粒,质粒中含有一定的基因信息,可提供细菌对抗环境压力和对抗药物的能力。
4. 核糖体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大多细菌中只有一个核糖体,但也有部分细菌中存在多个核糖体。
5. 核酸细菌中的核酸主要是DNA和RNA,DNA携带着细菌的遗传信息,RNA则在蛋白质的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初一生物细菌的分类总结
初一生物细菌的分类总结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的分类可以根据形态、结构、代谢方式和氧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
本文将对初一生物课程中所学的细菌分类进行总结。
一、形态分类细菌的形态分类是根据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特征来区分的。
1. 球状细菌(Coccus):这类细菌呈圆形,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看起来像小颗粒。
常见的球状细菌有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 杆状细菌(Bacillus):这类细菌呈长柱状,外形像细长的棍子。
大肠杆菌和炭疽杆菌就属于杆状细菌。
3. 螺旋细菌(Spirillum):这类细菌呈螺旋状,外形像一根螺旋线。
铜绿假单胞菌和酿酒酵母就属于螺旋细菌。
二、结构分类细菌的结构分类主要考虑细菌体内是否有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组成。
1. 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这类细菌的细胞壁含有厚厚的脂肪酸,显著染紫色。
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 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这类细菌的细胞壁相对较薄,不易染色。
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三、代谢方式分类细菌的代谢方式分类是根据细菌的能量来源和碳源来区分的。
1. 好氧菌(Aerobic):这类细菌需要氧气来进行代谢。
好氧菌包括绿色光合细菌和蓝藻菌。
2. 厌氧菌(Anaerobic):这类细菌在缺氧环境下进行代谢,无需氧气。
厌氧菌包括产气荚膜梭菌和硫酸还原细菌。
四、氧需求分类细菌的氧需求分类考虑到细菌对氧气的需求量。
1. 嗜氧菌(Obligate aerobes):这类细菌只能在充足的氧气条件下生长和繁殖。
典型的嗜氧菌有拟杆菌和放线菌。
2. 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这类细菌只能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和繁殖。
典型的厌氧菌有产气荚膜梭菌和柱状硫杆菌。
3.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这类细菌既可以在有氧条件下生长,也可以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典型的兼性厌氧菌是大肠杆菌和乳酸菌。
细菌的分类及命名
细菌分类学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
一.细菌分类:根据细菌各自的特征,并按照亲缘关系分类,以 不同等级编排系统。分类有两种:
1. 细菌的生理生化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细菌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法,称种系分类或自然分类。
细菌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
01
称,便于交流并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给予同样名
○ 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 ○ 每一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组成如: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属名在前,字首字母要大写,其余小写 ○ 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 ○ 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二.分类学文献中的细菌拉丁文学名, 属名和种名之后,往往还要加上首次 定名人(加括号)、现名定名人和现 名定名年份,这些均用正体排字。
○ 如 Micrococcus sp.表示微球菌属的一个种, ○ Micrococcus spp. 表示微球菌属的一些种。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 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 上“sp.nov。”,nov 是novel的缩写。
例如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gen.Nov. sp . Nov., 译为:胞内劳森菌,新 属新种。
○ 一般兽医学及医学微生物学文献中,属名和 种名之后的部分均予省略。
○ 如:Escherichia coli
例如
大肠埃希菌的学名全名是:Escherichia coli(Migula) Castellani et Chalmers l919 指的是Migula于1895年命名此菌为Bacillu coli, Castellani及Chalmers于1919年改为现名。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真核 生物域
假菌界 卵菌类
子囊菌门、担子菌门 真菌界 壶菌门、接合菌门
有丝孢真菌类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43/44
酵母:lodder分类系统
菌种判定工作三部曲 1、取得该微生物纯培养 2、测定一系列必要判定指标 3、查找权威性判定手册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44/44
1)DNA-DNA杂交;
(亲缘关系相对近微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比较)
2)DNA-rRNA杂交;
(亲缘关系相对远微生物之间亲缘关系比较)
3)核酸探针;
(利用特异性探针,用于细菌等快速判定)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26/44
第四节 微生物快速判定和 自动化分析技术
一、微量多项试验判定系统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27/44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8/44
三、其它
血清学反应
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
近年又发展了红外光谱,gc含量,dna杂交等。
生态学特征
相互关系、宿主种类、与氧关系等。
四、氨基酸和蛋白质分析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19/44
五、核酸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
1. DNA碱基组成(G+Cmol%)
某一特定种DNA碱基组成是恒定。GC含量以碱基 全部克分子中G和C摩尔百分数表示: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34/44
方法步骤
依据较多特征分类,每一特征地位相同。 1、每一菌株为一操作单位,确定很多特征 (50—60 个)
2、比较菌株间最大相同性 阳性和阴性符合总和 ---------------------------------× 100% 总测定数 --- 无效测定数 >85%为同种,>65%为同属
初二生物上册细菌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生物上册细菌知识点总结归纳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并且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具有重要作用。
在初二生物上册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细菌的知识,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细菌的分类细菌按照形态和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弧菌。
根据氧气需求的不同,细菌可以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此外,细菌还可以根据营养特点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二、细菌的结构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三部分组成。
细胞壁是细菌的保护层,可以分为厚壁菌和薄壁菌。
细菌的细胞膜包裹着细胞质,并且起着物质交换的重要作用。
三、细菌的繁殖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二分裂和芽孢形成。
二分裂是最常见的细菌繁殖方式,它通过细菌的复制、分裂和分离来完成。
芽孢形成是一种细菌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方式,它通过形成耐受极端条件的芽孢来保护自身。
四、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自养细菌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反应合成有机物质;异养细菌通过摄取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来满足生长和繁殖的需求;兼性厌氧菌既能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也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
五、细菌的作用细菌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参与了有机物质的分解与循环,促进了土壤的肥沃化。
此外,某些细菌还可以进行固氮作用,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利用的形态。
另外,细菌还可以产生抗生素,对人类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六、细菌与人类健康有些细菌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引起疾病的发生。
例如,结核杆菌引起肺结核,大肠杆菌引起肠道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细菌引起的疾病,我们需要保持个人卫生,养成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综上所述,初二生物上册中我们学习了细菌的分类、结构、繁殖、营养方式以及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中的作用。
了解细菌的知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和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方法
传统分类法是临床细菌学检验的基础和依据。这种分
类法的参考书是: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ic bacteriology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世界畅销书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中文教科书
标准菌株的用处
(1)标准菌株的典型特征是实验室菌株分 类和鉴定的依据,其种名也是实验室菌 株命名的依据。 (2)标准菌株是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控制 的标准。 (3)在科研中,如涉及细菌,必须使用标 准菌株作为参考菌株或直接使用标准菌 株作为实验材料,否则论文不能公开发 表或不能参加科研成果评定。
2.细菌的命名
(2)数值分类法:分类标记不分主次,而是同等重要看
待(等重要原则)。一般要选用50项以上的生物学特
征作为分类的依据,此分类法是细菌鉴定仪器化、自
动化、电算化的基础和原则,此法称数值分类法。
2.遗传学分类法:CDC分类系统
(1)DNAG+Cmol%测定:用加热变性法测定 两株菌G+Cmol%鉴别 1)不同属:两株菌DNAG+Cmol%相差1015%及以上 2)同属:两株菌DNAG+Cmol%之差<10-15% 3)同种不同亚种:两株菌DNAG+Cmol%之差 ≤4-5% 4)同种同亚种:两株菌DNAG+Cmol%之差 <2%
因为细菌的分类常使用科、属、种、型等分类单位,
细菌的科、属、种、型的数量大,为满足细菌分类需
要,常要求对细菌的科、属、种等进行命名,如
沙门
福氏志贺菌
志贺菌属 鲍特志贺菌
第六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分类地位 命名 分类体系 鉴定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地位
地位:原核生物界
(真)细菌 :
狭义:专指其中的细菌, 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最具代表性。 广义: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古细菌 :生存在极端环境下(高温、高盐、低pH), 细胞壁无肽聚糖。未发现有病原菌。
细菌的分类单元 :
复习重点
细菌命名与书写的基本原则。
标准菌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
第二节
细菌的命名
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 的规定,学名用拉
丁文,遵循“双名法”。所谓“双名法”就是每一种细菌的
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 大写,其余均应小字。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 体。 如:Escherichia coli (E.coli) 属名+种名
Salmonella pullorum (S. pullorum)
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体系
目前公认的细菌分类体系是“伯吉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描述了各个属的性状及属内各种的简明比较 。
“国际系统与进演化微生物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大的则为亚种,差异小的则为
型 。 如: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分解山梨醇 马链球菌马亚种,不能分解 按抗原结构不同而分血清型,如大肠杆菌K88和K99。
菌株(strain) :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种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同一
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性状应该完全相同,次 要性状可稍有差异,通常用地名或动物名的缩写加编 号作菌株名。 如: Aeromonas hydrophila J-1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最全版)PTT文档
微生物亚种以下的变型分类
亚种以下
生物变型——表示特殊的生化或生理特征
血清变型——表示抗原结构不同 致病变型——表示某些寄主的专一致病性 噬菌变型——表示对噬菌体的特异性反应 形态变型——表示特殊的形态特征
微生物的菌株
菌株(Strain)或称品系 是指同种微生物不同来 源的纯培养物即单个分离物的纯培养后代,常以 数字、字母、人命或地名等表示
分离物是指已分离得到但为经鉴定的纯培养物的 后代即为分离物
群(Group)
为工作方便而将近似的种或介于
种间的菌株按其形态或结合生理生化、生态特征
归为若干类群。如放线菌中的链霉菌属内的种归
生理生化、G + C mol%、系统发育地位等 5.抗原构造:O、K、H
门(Phylum or Division)
为主——体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 属(Genus)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 3.生活方式:自主生活,共生,寄生
果 尚未出齐 分类(Classification):是指根据相似性或亲缘关系,将一个有机体放在一个单元中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分类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的
分类是人类认识微生物,进而利用和 改造微生物的一种手段,微生物工作者只 有在掌握了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 纷繁的微生物类群有一清晰的轮廊,了解 其亲缘关系与演化关系,为人类开发利用 微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第一节 微 生 物 分 类 学
微生物分类学(Taxonomy)是一门按微生物类群的 亲缘关系把它们安排成条理清楚的各种分类单元 或分类群(Taxon)的科学
细二胞、形 微态生水物平的的 命色名 素、形状、来源、病名、地名、某科学家的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正确分类和命名微生物对于研究其特性、功能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一、微生物的分类1. 界(kingdom):微生物可以分为五个界,即细菌界(Bacteria)、病毒界(Viruses)、真菌界(Fungi)、古细菌界(Archaea)和原生动物界(Protista)。
2. 门(phylum):每个界包含若干个门,用于进一步细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3. 纲(class):门下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纲,纲是进一步划分微生物种类的方式之一。
4. 目(order):在纲下,进一步的分类单位是目,用于确定微生物之间的更具体的关系。
5. 科(family):目下面是科,科是微生物分类中的一个重要单位,进一步细化了微生物的分类。
6. 属(genus):科下面是属,是对微生物进行更为具体的分类。
7. 种(species):最具体的分类单位是种,常以拉丁学名表示,包含科学名称和命名者的缩写。
二、微生物的命名规则1. 拉丁化命名:微生物的种命名通常使用拉丁学名,以便在不同语言之间保持一致。
2. 属名+种加词:微生物的种名通常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种加词通常是为了描述或特指某种微生物,或者以某个人的名字命名。
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中“Escherichia”是属名,而“coli”是种加词。
3. 学名缩写:在科学文献中,为了方便引用,可以使用微生物的学名缩写,通常是属名的首字母缩写加上种加词的首字母缩写。
例如,大肠杆菌的学名缩写为E. coli。
4. 命名者的缩写:在微生物的拉丁学名中,通常会包含命名者的缩写,以表明该微生物是由哪位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的。
5. 国际命名规则:微生物的命名受到国际命名规则的约束,以确保命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案例分析以细菌为例,某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并决定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微生物检验知识之细菌的分类与命名细菌如何分类你知道吗?你对细菌的分类了解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细菌的分类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微生物在生物化学分类中的地位(一)细菌与原核生物界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支原体归属于原核生物界其分类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二)真菌与真菌界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归属真菌界(三)病毒与病毒界病毒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归属于病毒界病毒的分类等级依次为科、属、种二、细菌的分类单位、系统和命名(一)细菌的分类单位细菌的分类等级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
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形态学和生理学*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
标准菌株:具有该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都以标准菌株为依据标准菌株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二)细菌的命名采用拉丁文双命名法:属名(名词大写)+种名(形容词小写)(印刷用斜体)例: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中文名:种名+属名例:结核分枝杆菌(三)细菌的分类系统目前*上普遍采用伯杰分类系统。
也有采用CDC(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分类系统。
三、细菌的分类方法(一)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分类法1.传统分类法原则:生物的基本*质主次原则。
按细胞形态、革兰染**、鞭毛及代谢特点作为较高一级分类依据。
科、属、种的分类主要依靠生化特*和抗原结构。
2.数值分类法原则:细菌的基本*质同等重要原则采用标准化、成品化和配套生化反应试剂条,检测细菌的数十个生理生化特*。
*阳*结果—数字—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比较、测定相似度—区分细菌的种群—确定细菌亲缘关系(二)遗传学分类法以细菌的核*、蛋白质等在组成上的同源程度分类。
目前较为稳定的遗传学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1.DNAG+Cmol测定,简称G-C比。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一、生物的分类 六界: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病毒界。 细菌分类层次与其他生物相同,即:
界 、 门 、 纲 、 目 、 科 (Family) 、 属 (Genus)、种(Species)。
二、细菌分类的指征
1. 形态学特性 2. 培养特性
3. 生活方式
(二) 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1.亚种(subspecies):种内可能存在一些
在某些性状上相互差异的类别。
2.型(type)与亚型(subtype):仅仅是某一 方面的性状, 如血清型。型内还可按 进一步的性状差异区分为不同亚型。
3.菌株(strain)(品系):是指同种细菌 中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
2.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种系发生)
1)DNA中G+C摩尔百分数(%)含量测定
(G+C)mol%含量:某一生物 DNA中的 G+C配对碱基按摩尔数计算占全部碱基的 百分数。(反映该生物遗传性能的一种本 质特征)。
测定方法:梯度密度离心法、解链温度法 (Tm)等。
2)DNA或RNA同源性的测定
DNA-DNA杂交试验(hybridization)
未确定种名的细菌命名 :在属名后加 上sp.或spp.。
新种的命名:在学名之后加注sp. nov. (novo species)。
亚种的命名:subsp.
4. 生理生化特性
5. 抗原构造
6. 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7.对抗生素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8.病原性
9.遗传学特征。
三、细菌分类的方法
1、数值分类法 2.分子生物学分类法 3.血清学方法: 共同抗原 4.化学分类法:比较细菌各种细胞成分
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细菌生理学Bacterial Physiology学习目标●掌握:两个规律、三培养基、四个分期、五类条件和六种产物。
●熟悉: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细菌对体内、外环境的广泛适应性,细菌的免疫系统,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其生化反应和用途,以及细菌分类和命名细菌在体外生长繁殖所需的五类条件细菌个体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的四个分期三种不同物理性状的培养基及其接种方法和用途细菌合成代谢产生的六种特殊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补充学习和理解细菌的分类和命名Bacterial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1. 细菌分类学(Bacterial Taxonomy)的定义●是对细菌进行分类的学科,是认识细菌最基本的方法,建立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细菌的分类(classification):依据细菌特性的相似性,对细菌分类并建立分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细菌的命名(nomenclature):给予细菌特定的分类等级和名称细菌的鉴定(identification):鉴定细菌的特性并将其分类2. 细菌的分类层次和定义●属(Genus) :由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种(Species):由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 生物真核生物域古生菌域(Archarea Domain):原核生物界(Kingdom); 2门。
未发现病原菌细菌域(Bacteria Domain):原核生物界(Kingdom); 24门(Phylum); 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种型(Type):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特性方面仍可有差异,如抗原结构不同分血清型(serotype);对噬菌体的敏感性不同分噬菌体型(phage-type); 生化反应差异分生物型(biotype);等。
护考细菌知识点总结
护考细菌知识点总结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数十亿年,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细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它们可以生存于各种环境中,有些细菌能够在高温、酸性或高盐环境中生存,有些则能够在人体内生存并引起疾病。
因此,了解细菌的知识对于护考非常重要。
一、细菌的分类1. 形态分类:细菌大致可分为球状(球菌)、杆状(杆菌)、螺旋状(螺旋菌)等形态。
2. 革兰染色分类:细菌在革兰染色中根据颜色的不同,可分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
3. 氧需氧分类: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程度,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4. 营养分类:根据细菌对营养物质需求的不同,可分为自营细菌和营养细菌。
5. 色素分类:细菌在培养基上产生的不同色素可分为色素菌和无色素菌。
6. 病原分类:根据细菌对人体的致病能力不同,可分为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二、细菌的生长条件1. 温度:细菌的生长与温度密切相关,不同的细菌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可分为低温菌、中温菌和高温菌。
2. pH值:细菌对pH值也有一定要求,有些细菌对酸碱度较为敏感,有些则能够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生长。
3. 湿度:细菌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细菌在潮湿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长。
4. 氧气: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有些细菌需要充足的氧气进行呼吸,有些则需要完全无氧的生存环境。
5. 营养物质:细菌需要各种营养物质才能生长,如碳源、氮源、矿物质元素等。
三、细菌的致病机制1. 感染:细菌通过侵入人体细胞或组织,引起细胞或组织的病变,导致感染性疾病。
2. 毒素:一些细菌分泌毒素,通过中毒作用引起临床症状。
3. 免疫抑制:一些细菌能够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使机体失去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4. 细菌附着:细菌通过表面附着蛋白等结构附着在宿主细胞表面,促进感染和侵袭。
四、细菌的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细菌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粉尘等传播到另一个宿主。
2. 食物传播:细菌通过受污染的食物进入宿主体内,引起食物中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菌分类学
细菌分类学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的一门学科。
它是在全面了解细菌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他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
1.基本概念
(1)细菌的分类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或自然分类。
(2)细菌的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
按照细菌命名的法规,能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的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和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
2.分类等级细菌的分类等级与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1)种和型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
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可再分成亚种,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型,以区别某些特殊的特征,如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等。
(2)属和科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科。
(3)标准菌株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模式菌或标准菌株,它是该种菌株的参比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以模式菌为依据,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3.细菌命名法《国际细菌命名法典》1990年修订本(1992年ASM出版)是目前公认的命名法典,细菌科学名称(学名:拉丁文)的生物双名式(双名法),具备拉丁化文字的形式和明确分类等级的两个特点,即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
属名在前,是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是形容词,不论是否为人名或地名均须小写;两者均用斜体表示。
细菌学名的中文译名则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二)细菌分类方法
1.按表型特征分类法(人为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分类的基础,它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作为分类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
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分类亦较为明确,但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2)数值分类法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细菌分类方法。
它对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进行分类,一般需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标逐一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分析各菌间相似度,划分细菌的属和种,并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2.遗传学分类法(系统分类法)是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的同源程度分类。
具有下述优点:(1)对细菌的“种”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概念;(2)使分类不会出现经常性或根本性的变化;(3)可制定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案;(4)有利于了解细菌的进化和原始亲缘关系。
(1)DNA碱基比例的测定(G+C mol/%)
DNA分子两条链上4种碱基的总分子量为100,测定其中G+G或A+T摩尔百分比,能反映出细菌间DNA分子同源程度,习惯上以G+C作为细菌分类标记。
同一种细菌G+Cmol%相当稳定,不受菌龄、培养条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亲缘关系越近的细菌,它们的G+C mol/%越相近。
(2)核酸同源值测定(核酸分子杂交法)
同一种细菌的G+Cmol%相同,但G+Cmol%相同的却并不一定是同一细菌。
因为G+Cmol%不能反映其碱基的序列。
故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DNA分子的相似度,以鉴定其双螺旋结合率。
结合率的大小反映了DNA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和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亲疏。
DNA/DNA杂交时,同一菌的结合率为100%,80%~90%的同源为同一种内、同一亚种的细菌,60%~70%的同源性为同一种内不同亚种的细菌,20%~60%则认为是同一属中的不同菌种。
(3)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rRNA寡核苷酸分析)
细菌核蛋白体RNA序列比较保守,其变化十分缓慢,分析寡核苷酸的碱基序列可测出rRNA 的相关性,绘制各类群关系和树状谱,从而确定种系的发生关系。
16S rRNA寡核苷酸分析3.细菌的分类系统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Bergey)分类系统,临床上也有采用CDC系统分类,该系统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使用核酸杂交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