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分类命名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细菌分类学
细菌分类学是指对细菌进行分类、命名与鉴定的一门学科。它是在全面了解细菌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它们的种类,探索其起源、演化以及与其他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提出能反映自然发展的分类系统,并将细菌加以分门别类。
1.基本概念
(1)细菌的分类①以细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为依据的表型特征分类法,包括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②用化学分析和核酸分析,以细菌大分子物质(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程度进行分类称种系分类或自然分类。
(2)细菌的命名在分类基础上,给予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按照细菌命名的法规,能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以同样方式给予细菌命名。
(3)细菌的鉴定将未知细菌按分类原则放入系统中某一适当位置和已知细菌比较其相似性,用对比分析方法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
2.分类等级细菌的分类等级与其他生物相同,依次为界(kingdom)、门(division)、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1)种和型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可再分成亚种,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型,以区别某些特殊的特征,如血清型、噬菌体型、细菌素型、生物型等。
(2)属和科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科。
(3)标准菌株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型的细菌,称为株;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模式菌或标准菌株,它是该种菌株的参比菌株,在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以模式菌为依据,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3.细菌命名法《国际细菌命名法典》1990年修订本(1992年ASM出版)是目前公认的命名法典,细菌科学名称(学名:拉丁文)的生物双名式(双名法),具备拉丁化文字的形式和明确分类等级的两个特点,即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属名在前,是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是形容词,不论是否为人名或地名均须小写;两者均用斜体表示。细菌学名的中文译名则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二)细菌分类方法
1.按表型特征分类法(人为分类法)
(1)传统分类法以细菌的形态、生理特征为依据的分类奠定了传统分类的基础,它选择一些较为稳定的生物学性状,作为分类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这种方法使用方便,分类亦较为明确,但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
(2)数值分类法随计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细菌分类方法。它对细菌的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进行分类,一般需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化指标逐一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分析各菌间相似度,划分细菌的属和种,并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
2.遗传学分类法(系统分类法)是细菌的核酸、蛋白质等在组成的同源程度分类。具有下述优点:(1)对细菌的“种”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概念;(2)使分类不会出现经常性或根本性的变化;(3)可制定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案;(4)有利于了解细菌的进化和原始亲缘关系。(1)DNA碱基比例的测定(G+C mol/%)
DNA分子两条链上4种碱基的总分子量为100,测定其中G+G或A+T摩尔百分比,能反映出细菌间DNA分子同源程度,习惯上以G+C作为细菌分类标记。同一种细菌G+Cmol%相当稳定,不受菌龄、培养条件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亲缘关系越近的细菌,它们的G+C mol/%越相近。
(2)核酸同源值测定(核酸分子杂交法)
同一种细菌的G+Cmol%相同,但G+Cmol%相同的却并不一定是同一细菌。因为G+Cmol%不能反映其碱基的序列。故利用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DNA分子的相似度,以鉴定其双螺旋结合率。结合率的大小反映了DNA碱基序列的相似程度和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的亲疏。DNA/DNA杂交时,同一菌的结合率为100%,80%~90%的同源为同一种内、同一亚种的细菌,60%~70%的同源性为同一种内不同亚种的细菌,20%~60%则认为是同一属中的不同菌种。
(3)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rRNA寡核苷酸分析)
细菌核蛋白体RNA序列比较保守,其变化十分缓慢,分析寡核苷酸的碱基序列可测出rRNA 的相关性,绘制各类群关系和树状谱,从而确定种系的发生关系。16S rRNA寡核苷酸分析3.细菌的分类系统国际上普遍采用伯杰(Bergey)分类系统,临床上也有采用CDC系统分类,该系统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使用核酸杂交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