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
![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e7017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本案例以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国近代史》为例,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曙光”。
2. 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为什么鸦片战争会导致近代化的曙光?(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以下任务:①梳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②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③探讨近代化的曙光是如何出现的。
(3)探究式学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①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哪些变化?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③如何评价鸦片战争?(4)情境教学教师模拟鸦片战争时期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英国侵略者、清朝官员、普通百姓等,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强调近代化的曙光是中国人民在逆境中奋斗的结果。
四、案例反思1. 本案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3.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1a9706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1.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历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秦朝的统治方式有哪些特点?3. 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环节较为被动。
(2)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
3.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深度。
(3)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三、案例启示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fe3262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6.png)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和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许多教师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班级的有效教学方法。
本文将分享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案例一:班级社团建设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某中学历史课堂上,教师张老师结合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班级社团建设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
通过成立历史文化研究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组织了学生们开展主题研究,例如“古代丝绸之路文化”、“文化名人与历史事件”等。
学生们自由选择研究方向,提出课题,并通过收集资料、参观实地、专家讲座等形式深入研究。
其次,教师邀请专家学者来到班级,为学生们进行讲座和指导。
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也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成果展示和分享。
学生们准备了PPT、海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的展示物,向全校师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通过分享,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使其他同学也对历史教学充满了兴趣。
此教学实践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班级社团与历史教学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实践探索,学生们在历史教学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结语:以上是一个成功的历史教学实践案例,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享,相信广大教师能够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塑造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做出积极贡献。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b0ad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f.png)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的9篇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重点: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教学难点:分封制教法设计: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堂教学设计:一、武王伐纣1、纣王的------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武王伐纣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①商纣王的------,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一、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1、周的建立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2、分封制和等级制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学生能够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ecf378b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c.png)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良好的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通过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体会历史发展对今天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情趣。
针对这一目标,我在中学历史课堂中运用了以下几个教学案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1. 《秦始皇陵》案例通过《秦始皇陵》这个案例,我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陵的历史背景以及其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触觉和历史情趣。
我首先结合图片、视频以及实地考察,向学生展示秦始皇陵的宏伟规模和丰富文化内涵。
然后,我们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陵的建造目的,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并统一文字等问题。
通过讨论,学生不仅激发了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还在思考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 《丝绸之路》案例《丝绸之路》是中学历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通过运用《丝绸之路》案例,向学生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沿线的重要城市以及贸易中所传播的文化。
我特别强调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路线,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图片、地图、文物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
同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古代商人的贸易活动,以加深对丝绸之路历史事件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抗日战争》案例在中国的历史课堂中,抗日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抗日战争》案例,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奋斗历程、牺牲精神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我会给学生展示抗日战争期间的照片、影像资料以及相关文学作品,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我还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和纪录片,帮助他们理解当年英勇抗敌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素材,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培养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同时也培养他们对于不公和侵略的批判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af50fb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b.png)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篇一:初中历史教案篇一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一、导入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
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
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
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
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
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b59e8bc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6c.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3.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分别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探究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分封制、郡县制等。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
(2)小组展示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强调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究报告。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围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利弊展开讨论。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得到激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通过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素养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15篇)
![历史教学设计(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f083d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73.png)
历史教学设计(15篇)历史教学设计(精选15篇)历史教学设计1一、案例标题:《好歌曲大家唱__改革开放30周年》学科: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活动课二、案例内容:好歌曲大家唱__改革开放30周年(一)、设计指导思想: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进行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本节活动课让学生深刻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教学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
2、改革开放后的祖国建设成就。
教学难点: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事实,也感受到生活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欣赏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及改革开放后成就的图片,引出为改革开放喝彩。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纪念改革开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联系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②、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出发点: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和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艰辛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更深切的'认识改革开放的意义,了解自己肩负的责任。
(五)、教法学法①、通过好歌曲导入新课。
②分析归纳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重视民生的措施。
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六)、媒体选择:视频、图片等。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7篇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3b27fb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b5.png)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7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了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交往的基本原则——尊重与平等,它对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往,提高社会生活技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尊重、平等的重要性和真正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邻居、同学、外地人、残疾人的品质,使学生认识到人格的尊严,平等待人,引发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教学方法:情境表演、讨论。
教学准备:让三、四个学生准备情境表演。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地沟通、理解的技巧。
其实,能够沟通与理解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尊重与平等。
[幻灯片]二、尊重与平等[老师叙述]下面,通过观看王丽同学上初中后遇到的几件事情,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情境表演一:[幻灯片]展示演员表(主持人及解说:老师;演员:两位学生。
)[表演]王丽上了中学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她常常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写信、写日记。
有一次,妈妈看她在房间里呆了很久,怕她学习太累了,想叫她休息一会儿。
于是,妈妈一边推门进去,一边说:“小丽啊,做作业那么久了,休息一下吧。
”王丽一听是妈妈进来了,赶紧把日记本放进书桌的小抽屉里。
妈妈看她神神秘秘的,就笑了笑说:“什么秘密啊?”王丽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
”其实,在她心里已经想好了明天要去买把锁来。
(暂停)[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王丽的妈妈是去偷看王丽的小抽屉了还是没有去偷看?请同学分别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当妈妈的一定很好奇,想看看抽屉里究竟是什么,她也是关心自己的女儿。
有的同学则认为妈妈知道那是王丽的秘密,觉得应该给她私人的空间,所以不会去偷看的。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对妈妈接下去的行为进行了猜测,并谈了自己的理由,我们就看看下面的事情到底是怎样发展的吧。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3816a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1a.png)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7篇案例1: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秦统一六国、汉武帝开疆拓土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 设置历史情景剧,让学生体验历史氛围。
案例2: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目标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概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2. 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案例3:世界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历史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教学内容1. 世界史概述: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近现代欧洲等。
2. 重要历史事件:如希腊奥运会、罗马帝国兴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
3. 杰出历史人物:如亚里士多德、恺撒、牛顿、华盛顿等。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生动展示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3.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6e1b16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5.png)
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初中历史学科优秀教学案例设计5篇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案例设计(篇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3216b9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4.png)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的案例案例一:以实物模型探索古代建筑简介这个案例是关于利用实物模型来探索古代建筑,通过观察和分析实物模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目标- 通过实物模型,培养学生对于古代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进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 提升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向学生介绍古代建筑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并解释其与古代建筑的关联。
3.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获得一个实物模型。
4. 学生自行探索实物模型,并记录他们观察到的特征和结构。
5. 学生回到课堂,分享他们的发现并进行讨论。
6. 教师概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
7. 结合课本和其他研究资料,学生进一步分析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模型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增强他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案例二: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历史事件简介这个案例是关于通过角色扮演来了解历史事件。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深入体验历史事件,增加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进学生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 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选择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2.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
3.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事件发生时的情况。
4. 学生在角色扮演结束后,回到课堂进行讨论和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5. 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事件及其影响,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历史事件的教训和启示。
教学成果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增加他们对于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和团队意识。
---以上是两个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秀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并提升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77363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94.png)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5篇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接下来是关于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历史教学设计案例九年级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罗马帝国的基本状况,《查士丁尼法典》编纂的目的,能正确评价《查士丁尼法典》;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史实;归纳总结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国对中西方文化的贡献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地图、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学习情境,设置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材料研究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体会论从史出、辩证看待问题等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罗马法律,认识到罗马法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并且对古代西方社会和近代文明产生都有重要影响。
培养正确对待和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查士丁尼法典》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探讨拜占庭帝国强盛、衰亡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之后帝国不断扩张成为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若干年后,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西罗马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但后来却逐渐衰落、灭亡了,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这个曾极度繁荣的古老帝国,感受它的辉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2.教师提问:拜占庭盛极一时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地理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继承和保存古希腊、罗马文化;东西文明交汇,互相影响。
3.教师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大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d2b59b8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2.png)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大全案例一: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介绍和比较教学目标:- 了解古希腊城邦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希腊城邦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能够比较希腊城邦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差异教学内容:1. 古希腊城邦制度的起源和背景2. 希腊城邦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3. 比较希腊城邦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异同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希腊城邦制度的起源和背景,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 观看视频:带领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希腊城邦制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比较分析:学生分组比较希腊城邦制度与其他政治制度的差异,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报告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2. 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讨论能力。
3. 小组比较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案例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和影响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能够分析科举制度的优缺点教学内容:1.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起源和背景2. 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程序3.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教学活动:1. 观看影片:带领学生观看相关影片,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形成小组报告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3.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古代科举考试场景,体验科举制度的程序和压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对科举制度的理解和评价。
2.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的参与度和表现水平。
以上是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的两个例子,分别涵盖了古希腊城邦制度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教学设计。
通过这些案例,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案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4dd5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4.png)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案例的探讨,发掘其中的优秀范例,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教育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先介绍几个历史教师用心准备的案例,然后分析其中的亮点,最后提出一些关于优秀历史教师教学案例的结论和建议。
一、案例一:《纪念毛泽东》教师在这堂课中,教育学生纪念毛泽东的意义。
教师开头,先来了一课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了大量的内容资料。
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个资料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呈现给了学生们。
他从毛泽东的出生地、成名经历、领导地位、个人品质等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毛泽东的辉煌历史,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学的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全面回顾毛泽东的一生,让学生对毛泽东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
分析:这个案例中的亮点在教师的准备工作和授课方式上。
教师通过收集大量的资料来确保自己掌握了毛泽东的全部故事,这让他能够更生动地讲述毛泽东的故事,也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采用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们更愿意去听他的课。
对学生来说,毛泽东的一生很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话题,但是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有意义,让他们充满了热情。
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这能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作出总结,从而深化学生对毛泽东的认识。
二、案例二:《中日甲午战争》教师把这堂课安排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2周年的那一天。
他首先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问学生们“为什么要研究中日甲午战争?”。
他用电子白板讲解了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方面面,引发了学生们的强烈兴趣。
教师特别强调战争中的一位男女烈士(如士兵陈信庆和逝世的铁臂阿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分析:这个案例中,教师的亮点在于课程开头的问题设置以及烈士的引入。
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问题的设置,这对于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教师从个例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历史面貌。
初中历史教研案例(3篇)
![初中历史教研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ec4290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a.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校历史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过程,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重要节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收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习俗等。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授1)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逐步发展成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
2)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教师介绍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火药、指南针等科技发明的外传。
3)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教师分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等;同时,介绍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如战乱、贸易路线的改变等。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强调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方面的作用。
3.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课后,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在学习丝绸之路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b34a7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e.png)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逐渐明晰,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我国历史的基本脉络,了解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以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例,重点讲解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分析唐朝的历史地位,使学生了解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唐朝历史的认识和评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唐朝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课(1)政治方面:唐朝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2)经济方面:唐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3)文化方面:唐朝文化繁荣,诗歌、书法、绘画等领域均取得较高成就。
杜甫、李白等诗人成为后世传颂的文学巨匠。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4.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唐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了解了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5d3f9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f.png)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分享第一节: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讲授历史,学生能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历史教学中,许多老师都积极探索创新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分享几个我所知道的成功的历史教学案例。
第二节:教学案例一在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采用多媒体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他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纪录片,通过图片展览和展示地点游览,帮助学生亲身感受南京大屠杀的残忍和悲惨。
同时,他还安排学生与幸存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他们的亲身经历。
这种亲身经历的教学方式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们的内心,增加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节:教学案例二在古代中国历史的教学中,一位老师通过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讨论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辩论和讨论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这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能力。
第四节:教学案例三一位历史老师在教授二战时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当时的战争环境和人物角色。
学生们分组扮演不同的国家领导人或军事指挥官,通过角色扮演的互动,深入了解了当时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关系,学生们因为亲身参与而产生了对历史事件的更深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节:教学案例四在教授中国古代文化时,一位老师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以及传统手工艺展览,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和参与古代文化的传承。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传统,更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六节:总结教学案例以上所分享的教学案例,不仅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主题的教学,更突出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通过多媒体和实地参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通过角色扮演和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并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实践活动和实践体验,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历史老师教育案例(3篇)
![历史老师教育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cd4699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04.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在课堂上,小明表现出对历史学科的不感兴趣,经常走神、睡觉,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准确,作业完成情况也不理想。
在与小明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关注,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的学习态度不够重视。
针对这种情况,历史老师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帮助小明改善学习状况。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 培养小明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作业完成质量。
3. 增强小明的时间管理能力,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4. 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育措施1.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2)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故事演讲等活动,激发小明对历史的好奇心。
(3)鼓励小明提问,针对他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他的参与度。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小明规划学习时间。
(2)要求小明按时完成作业,对未按时完成的作业进行单独辅导。
(3)关注小明的课堂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习惯。
3. 增强时间管理能力(1)教授小明时间管理的方法,如番茄工作法等。
(2)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时间利用率。
(3)定期与小明交流,了解他的时间安排,给予适当指导。
4.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结合历史事件,引导小明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2)分享成功人士的学习经历,激发小明追求卓越的动力。
(3)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帮助他树立自信,克服学习困难。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
2. 学习习惯得到改善,作业完成质量明显提高。
3. 时间管理能力得到增强,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
4. 学习态度更加积极,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反思与总结1.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1915c1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4.png)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在教学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历史素养,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本文档将分享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初中历史优秀教学案例,以展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自豪自信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与人物》。
具体包括:1.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秦朝统一六国、汉朝的兴衰等。
2.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尧、舜、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
3. 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历史的相关图片,如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进而引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 重大事件的讲解:以夏商周更替、春秋战国争霸等为例,详细讲解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及其影响。
2. 杰出人物的介绍:介绍尧、舜、禹等传说时代的人物,以及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分析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3. 文化遗产的阐述:介绍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大雁塔等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3. 课堂互动1. 史料分析:提供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史料,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了解历史事实。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认识。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取一个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杰出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一一三国鼎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
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
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
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
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一一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 •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 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考探究知识。
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 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 •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
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
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探究知识: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
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
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
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
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
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
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
历史使人明智。
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探究知识中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
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
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
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
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遍更有效果。
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 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
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
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
小记者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
记者带学生穿越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
让其他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 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
这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
之一。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
三国鼎立这一
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 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至V现在的从容大方。
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至V现在的历史小故事表演的活灵活现。
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深的印象。